难怪天幕要说,安史之乱不仅是大唐的转折点,也是整个华夏历史的转折点!
赵匡胤:“自安史之乱后,皇帝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而是兵强力壮者居之。朕不得不对武将多加提防,却没想到朕的大宋将来会被异族踏破国门!”
朱元璋:“咱立志要建立一个超越汉唐的王朝,怎会逐渐衰落?”
朱标:“汉唐对外以开拓为主,大明却是以防守为主。文臣趋于保守,武将也失去了开疆拓土之心!”
【我们的人心与风气也变得越来越封闭,帝王将相沉浸在曾经的辉煌中无法自拔,直到明清时期逐渐落后于西方,被洋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
【今天的我们依旧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在奋发向上的间隙,我们徜徉于历史的海洋中,于英雄事迹中汲取力量,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盛世华夏”!】
天幕的直播结束了,但本该有的课后作业似乎又双叒叕被主播忘记了……
始皇召集群臣开始了头脑风暴。
始皇:“唐朝距离大秦太远,很多先进的制度并不适合大秦的国情,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却可以稍作借鉴。此事,由李斯、萧何、扶苏负责。”
李斯、萧何、扶苏:“唯!”
始皇又看向了武将们:“唐朝的国境方圆一千多公里,是大秦的数倍。朕不会幻想一口气达到唐朝的疆域,但南越与匈奴必须尽快解决!”
蒙恬、韩信、项羽等人立刻请战。
始皇却冷静道:“诸位爱卿可以将自己的谋略交上来,朕会从中选一位最合适的统帅!”
蒙恬等人对视的目光立刻变得刀光剑影,似有暗箭深藏其中!
刘邦痛饮一尊美酒,感慨莫名:“这世上当真没有万世不灭的王朝啊,强势如大唐也会陷入困顿,大汉能有四百年天下,朕知足了!”
刘彻:“李唐怎么能有那么多能臣猛将,就连李隆基那个蠢货也有那么多人扶持,给朕多好!”
羡慕,想要……
曹丕:“朕想越过九品中正制,直接实行科举制。”
贾诩:“只怕那些世家大族要动乱了。”
曹丕:“父亲能压下他们的小心思,难道朕做不到吗!”
开国之初的皇帝才是最强势的!
独孤伽罗劝慰杨坚:“那罗延,你看唐朝开国如何煊赫,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如何盛大恢弘,依旧免不了日落西山,逐渐没落的下场。”
杨坚明白她的意思:“朕明白,我们培养孙辈,也只能保证死后二十年的稳定……”
相比之下,唐朝才是最忙碌的。
李世民:“改革科举制势在必行,若是那些世家大族胆敢反对,朕不介意大开杀戒!”
过去因为玄武门之事,他极其注重自己的风评。
现在有天幕的剧透,他可以大刀阔斧施展自己的政策,再也不必担心这一点了。
李治对武后僭越称帝的行为很是不悦,毕竟这会让他这个皇帝颜面无存,却也没有到废后的地步。
不论如何,他现在需要皇后协助,而皇后的权势最终只能交给自己的儿子。
不知李治与武后达成了什么样的协议,次日早朝面对群臣的劝谏,李治力保武后。
为了免受群臣的打扰,他给朝臣们找了许多事情:科举制改革,府兵制改革,盐制、两税法都是大唐最急迫之事!
武则天若是知道李治的想法,只怕要让他失望了。
武则天深切感受到自己儿子们的不靠谱,虽然她借此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却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她痛定思痛,将女儿太平公主与几个孙子都叫到身边,闲暇时间亲自教导,必要寻出一个能够传承基业的继承人。
年轻的李隆基在天幕结束后立刻发布罪己诏,减免全国赋税,停止边疆战事,释放将士归家团聚……连环招层出不穷,成功平息了民间的物议。
文臣武将心中百感交集,小动作频频,但只要皇帝能够冷静持重,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个天下就不会乱!
老年的李隆基就无法借鉴此计了,大唐最精锐的军队已经掌握在节度使的麾下,李隆基只能召集忠心朝廷之人带兵勤王,围剿安禄山!
待他发下命令才发现,他的诏令早已无法传出宫廷了。太子李亨联合禁军统领陈玄礼将皇宫团团包围,提前十年将李隆基赶下了台……
但李亨也不是众望所归的天下之主,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也有李亨争权夺利、反复无常的“功劳”!
百官的抵触,百姓的不信任,让李亨焦头烂额。
就在天幕开始之前,又传来安禄山起兵叛唐的消息……
这个时空的李亨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面,却也伴随着无限的希望!
中晚唐的明君对自己虎头蛇尾的执政进行了反思,将天幕提及的名臣贤士召到中央,监督自己的作为。
虽不知他们的幡然醒悟能够持续多久,但哪怕只有一日,也能让百姓多过一天好日子。
七日之后,直播如期而至!
宋朝的君臣严阵以待,忐忑又紧张的看向天幕。
从天幕透露出的一些消息来看……他们已经备好了救心丸和降压药,就连太医也准备了好几位。
【对于很多非历史专业的普通人来说,唐朝的皇帝只知道一个唐太宗与武则天,若是了解唐玄宗,便能算是较为关注历史的人了。】
【但我们所知道的唐朝诗人却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每一个名字都耳熟能详。即便无法将诗人与他们的诗词对上号,但只要提及中小学背诵的名句,我们依旧能脱口而出,接出下句,这是每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子的保留技能!】
赵匡胤瞪大了眼睛:“不是该讲大宋了吗,怎么又回到了唐诗!”
赵祯:“朕能对唐诗倒背如流,何必再听这些。”
王安石:“臣虽然在闲暇时间喜欢写诗,但更想知道大宋的未来,以便调整改革的政策啊!”
不论宋朝的君臣如何失望,天幕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讲解诗词的巅峰——唐诗!
第344章 初唐四杰
【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来源于当时的劳动号子和祭祀颂词。最早的时候,诗、歌和乐、舞是一体的,诗就是当时的歌词,如同我们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
【譬如著名的《弹歌》:断竹(砍伐野竹),续竹(连接野竹)。飞土(打出泥弹),逐宍(rou)(追捕猎物)。便是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
【《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只有用言语表达的艺术才是诗歌。】
【古代信息传递不方便,经验丰富的古人便将自己写好的诗编成歌,口口相传!后来,诗从歌中分化而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
【《诗经》便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当时的“流行音乐”。】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经》有三种内容,即风、雅、颂,以赋、比、兴为表现手法,这便是诗歌六义!后世所有诗歌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贵族祭祀的诗歌。《颂》则是周王室祭祀宗庙的诗歌。因此,《诗经》不仅是当时的智慧结晶,也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印记。】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芣苢》便是用赋的手法书写的:采采芣(fú)苢(yǐ),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急急忙忙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匆匆忙忙摘得来。)
刘勰:“何谓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典型案例便是《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孔颖达:“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如《关雎》、《桃夭》。”
兴,是托物起兴,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的写法。
【战国后期,楚国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骚体),楚辞的奠基人是屈原,他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的奇景,垂范于后世!】
【汉朝的文人诗坛相对寂寥,但民间乐府却十分活跃,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同时,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武帝刘彻:“秦朝设置的乐府还是有些用处的,朕将其扩建并发扬光大,将来定会被称为汉乐府吧。”
汉承秦制,再打上大汉的烙印,这才是取代前朝最好的方式。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的代表,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天幕上适时的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诗文——
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原来这就是我们的结局……
焦母惊呼:“我儿!”
不过是让你换个妻子,怎么就要自寻短见呢……
“而《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
南梁太子萧统:“天幕说的是被吾择入《文选》的十九首诗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
“原来这些诗都是汉朝的古诗,好神奇!”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东晋之后,涌现了很多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诗人——田园诗派鼻祖陶渊明,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风格多样,题材广泛。】
“南朝文风绚烂,诗歌靡丽,诗文擅长大量用典,以齐、梁的诗歌为盛。北朝诗歌朴素、有风骨,以《木兰辞》为最好!”
曹操:“不是说建安文学吗?吾家三曹怎么提都不提!”
曹丕:“就是,我们可是开创了五言诗与七言诗的鼻祖!”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大量诗歌评论文章,例如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萧统的《文选》等……为诗歌巅峰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以音律分类,诗歌可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唐朝之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都是古体诗。古体诗韵律较为自由,也不讲究对仗。】
贺知章:“我大唐的诗歌重视格律,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与前朝完全不同!”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每首诗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隋唐时期,诗风极盛,再加上科举制以诗歌为题,为了追逐功名利禄,便形成了人人可作诗的社会风气。】
【上次直播我们了解到,唐朝这个朝代的命运如同抛物线——安史之乱前,整体社会呈上升状,安史之乱后,虽偶有中兴之举,但更多的还是权宦、藩镇与党争,三者交织在一起,造就了唐朝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一生不经过几次动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唐朝人……】
李世民:((*/ω\*))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国家不幸诗家幸,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给了诗人无穷的心理冲击,和创作灵感。】
【按着时间区分,唐朝的诗人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与晚唐。】
【初唐之时,诗人的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靡丽绚烂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
【初唐诗人以“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还有第一个举起诗歌革命大旗的诗人陈子昂为代表!】
【王勃,字子安,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他出身官宦之族,诗书传家,是当时有名的神童。】
【他六岁能做诗,九岁便能指出颜师古注释的《汉书》的谬误,十岁博览六经,十六岁科举及第,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王勃:“作诗不就是脱口而出吗,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颜师古:“如此神童,老夫想收他为徒。”
可惜,他死于贞观十九年,怕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王勃才思泉涌,妙笔生花,他撰写的《乾元殿颂》,文章绮丽,词美义壮,一文惊天,得到唐高宗“三呼奇才”的赞叹!】
【此后,王勃声名远扬,被推举为初唐四杰之首!】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王勃一生坎坷的命运也有此而起。】
【王勃在沛王李贤的王府担任修撰,深得李贤的喜爱。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却传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手里,换来了两句“歪才”的评价。】
【在李唐宗室,不想谋反的皇子是稀罕物,前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有李承乾、李泰夺嫡之争……李治担心自己的儿子也会走上兄弟的老路,对此极为警惕。】
【王勃的檄文写的很好,但不过是玩乐之事,王勃却夸大事态,说什么“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这不是诱导皇子兄弟阋墙吗!】
王勃很是委屈,他早已知道自己在历史上的命运,却也想问问高宗皇帝:“不过一玩乐之作,何必上纲上线!”
【就这样,王勃被赶出王府,上了皇帝的黑名单,从此仕途坎坷。】
【王勃心情郁闷,便前往蜀地寻找自己的好友杜少府,排遣烦闷。】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论一首诗让好友名留青史!”
“虽然我们至今依旧不知道杜少府的名字……”
杜少府十分感激自己的好友,想着若是好友来到蜀地,定要备好美酒佳肴款待一番。
那些想要名留青史之人立刻前往王府,想要结交王勃,一时间王府门庭若市,但他们却都没有见到王勃。
因为天幕一开始,王勃便被宣召入宫。
高宗、武后:难得能够轻松的看别人的热闹,当然要当着本人的面看!
王勃:尴尬……
第345章 初唐四杰
【从蜀地回来后,王勃参加了吏部科选,他的朋友为他谋了一个虢州参军的职务,他并不开心的赴任了。】
【在此期间,有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来向过去的好友寻求帮助,他便将罪犯藏匿了起来。】
【后来风声渐紧,王勃担心自己被牵连,便将曹达杀死一了百了!】
李治看王勃的目光很是复杂,身为朝廷命官,却罔顾律令,知法犯法,这人还真是不适合做官。
【杀人偿命,王勃犯了死罪,被打入大狱。恰好这一年,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王勃才没有被处死。】
【但他的父亲却因为他杀人之事,晚节不保,被贬为交趾县令。交趾在如今的越南,唐朝时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王勃痛呼:“父亲!”
武后:“难道交趾在后世不是华夏国土?”
李治:“就唐末那病病殃殃的样子,南诏都反叛了,交趾更是鞭长莫及。”
【此事对王勃的打击很大,身为孝子,却让父亲因自己而受罪,“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他内心深处的自责时刻在煎熬着自己。】
【王勃出狱后,在家中闲居一年,朝廷恢复了他的官职,但他已经将官场视为洪水猛兽,深知自己不适合为官,没有接受这个官职。】
【公元675年的秋天,他从洛阳出发,沿着运河南下,前往交趾探望父亲。】
【王勃路过南昌的时候,恰逢当地长官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大宴宾客,共襄盛举。王勃名满天下,自然也受邀参加。】
滕王李元婴哈哈大笑:“这不是本王建造的楼阁吗,没想到居然名传后世!”
高宗李治神色复杂,这个小叔叔因为大建亭台楼阁引发民愤,被他贬到江西,没想到还能因为滕王阁留名……
“滕王李元婴自小受宠,骄纵不法,他到山东就藩后,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引起巨大的民愤!”
“他在山东滕县修建了第一座滕王阁,南昌是他被贬后修建的第二座滕王阁。之后,他调任四川隆州,凭着山高皇帝远,按着皇宫的规格修建了第三座滕王阁,也就是杜甫诗中的阆中滕王阁。”
“李元婴在政治上声名狼藉,却因为滕王阁名传后世,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李治:万幸,后人的三观还是没问题的!
【宴会上,阎都督假意请来客作文,以作纪念。其他人都知道他的深意,纷纷推辞,只有王勃不知内情,挥笔而书!】
【阎都督很是不悦,拂袖而去,他本想为自己的女婿孟学士扬名,让他提前准备了一篇诗赋,谁知却遇到了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王勃,抢着出风头。】
【阎都督想着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写出一篇好文,便端坐帐后,让小厮传递消息,等着看王勃的笑话。】
阎伯屿:看来予要变成了笑话……
天幕上同步出现了《滕王阁序》的文章。
【王勃开篇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满不在意的说:不过是老生常谈。王勃接着写“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沉吟良久,无法言语。】
阎伯屿神情肃穆:“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这是一个典故,东汉时名士徐孺,家境贫寒,却品行高尚。当时的豫章太守是陈蕃,他素来不接待宾客,却专为徐孺设了一榻,平时高高挂起,只有徐孺来访才放下。
这便是后世“下榻”的典故。
阎伯屿不由得感叹:“天才啊!”
此言与天幕的声音交叠,顿时有了一种时空错位之感……
【当听到王勃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不得不叹服:“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庾信:“这是化用了予的《射马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不得不承认,还是王勃这个后辈的文章更加大气恢弘。
扶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始皇:“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这人历经磨难,将人生看的很明白。”
位列秦朝咸阳宫的张良:“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命运不济,委身仇敌,好惨啊~
刘彻:“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历经文、景、武帝三朝,有才却不得重用,等到武帝想要征辟此人时,他已经九十岁了……
武帝再缺人也不能压榨一个九十岁的老翁啊。
冯唐:“文帝名如其人好文,而我好武,因此得不到重用。景帝人如其名好美,而我貌丑,因此得不到重用。武帝文武皆好,美丑皆喜,却偏生重用年少的;而我却老了,因此也得不到重用。”
武帝:……
至于李广,李广无法封侯,难道不是因为他的功劳不够吗,关朕何事!
刘彻无法共情那些失意文人的自怨自艾,他就从没有失意的时候!
刘恒:“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朕对贾谊是很看中的,只是他的政策并不适合如今的大汉。未免朝中公卿与诸侯王打压,才将他打发去了长沙,没想到贾谊自己看不开,早早就去世了。
刘庄:“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若是他没有记错,梁鸿是他儿子刘炟一朝之人。
梁鸿作诗讽刺皇帝,得罪了汉章帝刘炟,只能逃到齐鲁一带躲避,很快便病死了。
在齐鲁做舂米工为生的梁鸿吟唱着让自己遭灾的诗:“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登上高高的北芒山,回过头把皇都遥望,高大的宫殿多么雄伟啊,可那都是靠着穷尽民力……
字里行间都是对帝王穷奢极欲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李世民:“王勃急于入世,却屡遭坎坷,心中满是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
李靖接着看下去,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情感:“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虽低沉却不乏壮志!”
身为四十多岁大器晚成的名将,李靖对此感触颇深,即便是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也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
武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此后,她的称帝之路可能会遇到更多阻碍,但却无人敢小觑自己的执政能力!
高宗李治:“真是奇才啊!”
武后:“本朝有如此奇才,当为文教盛世!”
王勃:“陛下,娘娘谬赞了,臣如今尚未写下这篇文章。”
李治兴致勃勃道:“子安定要写一篇超越《滕王阁序》的文章,让天下人开开眼。”
王勃:谁懂,当爱好变成工作,亚历山大啊!
【王勃文不加点,顷刻而就,引得满座大惊!】
“王勃在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佳话。”
“在序文最后,王勃还作了一首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故意空了一字,把序文呈上,便起身告辞。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最后一句诗空了一个字,深觉奇怪。”
“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有人说是水字;有人说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甚满意。”
“于是,他命人快马加鞭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却拿乔:我家公子一字千金!”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给阎伯屿,阎伯屿转念一想,一字千金,这是千古佳话,自己也能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
“于是便命人准备好纹银千两,送给王勃。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阎伯屿意味深长地道:“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世奇才……”
【王勃的《滕王阁序》很快便传扬天下,被高居九重宫阙的皇帝知道了,唐高宗拍案叫绝,惊叹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他见王勃大才,便想着召其回宫,但此时,王勃已经魂归天际了……】
【高宗喟然长叹:“可惜,可惜,可惜!”】
高宗李治双眼放光的看着王勃:“子安,这次朕可不会再错过你了。”
王勃:有没有一种可能,臣已经名扬天下,不需要天子的关注了……
【676年,王勃从交趾回京,却在南海遭遇风浪,不幸溺水,惊悸而死,终年26岁!】
曾远征交趾的马援对此深有感触:“交趾那个地方,最好走的便是海路,但南海(今北部湾)风高、浪急、礁多,极易翻船!”
“王勃的坟墓就在今天的越南北部,1972年,被美军飞机炸毁,如今只剩下了王勃的雕像……”
王勃破防了,王勃的粉丝们也破防了。
当年的交趾县居然成了他国的领土。
而王勃,居然尸骨无存!
很快便有一些人与同好相约,踏上南下之路,无论如何也要让偶像落叶归根啊!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主张文学要立言见志,重视文学的经世致用。他的诗文“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对转变南朝靡丽之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勃虽英年早逝,但仅一篇《滕王阁序》却让其名垂千古。”
“王勃就是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
【初唐四杰第二位便是杨炯,当然杨炯本人并不认可这个排名。】
李治好奇的询问站在身边的杨炯,“卿想要什么样的名次?”
杨炯性情耿直,也极其渴盼能够拥有一次机会,让天子记住自己,便朗声答道:“回陛下,臣之前不知王子安的才学,自认为应排在卢升之(卢照邻)之后,王子安之前。但《滕王阁序》才起横溢,堪为千古绝唱,臣已无不平之心。”
杨炯虽自认为比王勃有才,但他也为王勃的诗文集写了序言,可见诗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王勃对与自己志向一致,不同与流俗的诗人都很有好感,当即对杨炯释放了善意。
“流俗”上官仪:我才是文坛领袖,天幕却大赞“初唐四杰”。不知这个文坛领袖还能担任多久……
【杨炯也出生于永徽元年(650年),与王勃同岁,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文采出众,尤爱诗词。九岁参加神童试,成为朝廷认可的神童。十一岁任弘文馆待制,成为皇帝的待诏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