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盐是暴利行业,也是见不得光的黑道生意,自然要养很多打手。王仙芝与黄巢两人精通骑射,武艺高强,还有丰厚的家底,忠实的拥趸,逐渐成为私盐贩子中的首领。】
【时年关东大旱,朝廷还要催逼租税、差役,百姓走投无路,便聚集在王仙芝与黄巢的周围。】
【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于濮州濮阳率众起义,发出檄文斥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自称均平天补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无数活不下去的平民相应他的号召!】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直到现在的天补平均,为普通百姓求一个公平!”
【黄巢与王仙芝不同,他自幼饱读诗书,五岁便能脱口成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秦皇:“好大的气魄!”
汉武:“他居然妄想成为青帝,改变天时。”
李世民:虽然这是覆灭大唐的罪魁祸首,但他居然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黄巢曾想过以正规程序进入唐朝的官僚系统,成年后多次赶赴长安参加科举,却因为科举名次早已被名门望族瓜分,屡试不第。】
【他在长安见到了朝廷的黑暗与腐败,心中十分气愤,写下了《不第后赋菊》:“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几年后,他用鲜血与生命铺就了通往长安的血色大道……】
“黄巢真的很想成为大唐的官吏,但唐朝廷却无法满足他这个小小的愿望。”
“……”李世民再次下令:“朕要改革科举制,谁敢反对,立斩不赦!”
皇帝真正想做的事,谁都劝住不住,魏征也并不想劝,因为他也出身寒门,深知寒门学子的艰难……
【听闻王仙芝起兵的消息,黄巢便在冤句(今山东菏泽)起兵,响应王仙芝。】
【黄巢和王仙芝两支起义队伍汇合之后,转战山东、河南一带,接连攻下许多州县,声势越来越大。】
【唐王朝非常恐慌,命令各地将领,镇压起义军。但是各地藩镇都害怕跟义军交锋,互相观望,唐王朝束手无策……】
【硬的一套不行,就采用软的手段。在起义军攻下蕲州的时候,唐朝廷派宦官到蕲州见王仙芝,封他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王仙芝听到有官做,立刻迷了心窍,当即表示愿意接受任命。】
【黄巢得知这个消息,却气坏了。他带了一群起义将士,狠狠地责备王仙芝:“当初大家起过誓,要同心协力,平定天下,现在你想去当官,叫我们弟兄往哪里去?”】
“朝廷只给了王仙芝官职,可没有管其他将领。”
“黄巢很想成为朝廷官吏,但不是这样的官职,因为一旦失去了兵权,进入长安,就只有任人鱼肉的下场!”
“王仙芝毕竟出身草莽,不知道朝廷里面的道道。”
【王仙芝还想搪塞,黄巢抡起拳头,朝王仙芝劈头盖脑地打了过去,打得王仙芝满脸都是血。】
【经过这番波折,黄巢决定跟王仙芝分兵。王仙芝带着三千人向西,黄巢带着两千人引兵北上。】
第341章 黄巢起义
【王仙芝与黄巢分兵后不久,他率领的起义军就在黄梅被唐军打败,他本人也被杀死。王仙芝失败后,剩下的余部都投奔了黄巢,大家推黄巢为王,号冲天大将军。转战淮河流域,进军长江下游地区。】
“王仙芝还是想用自己手中的筹码与朝廷和谈,但他遇到了贪功的招讨使宋威,宋威妄报战功,将王仙芝派去和谈的使者当作俘虏诛杀,王仙芝大怒之下,只能与唐朝不死不休了。”
“……”
【黄巢在北方的攻势被节度使高骈所阻,曾一度想要投降唐朝,但他见到唐朝各藩镇号令不一,人心不齐,对自己毫无威胁,便再次背叛。】
【黄巢带着自己的部下南下岭南,进军唐军防御薄弱的福建、广东,乾符六年,农民起义军攻克广州,起义军在广州休整了两个月,补充人员和武装。】
“在兵围广州之后,黄巢还想要威胁朝廷封他为天平军节度使,或者广州节度使,都被唐朝廷拒绝。”
“于是,黄巢一边对朝廷骂骂咧咧,一边攻打广州,仅一天便攻破了广州城。”
【岭表气候湿热,黄巢军多是北方人,不适应当地气候,瘟病蔓延,死者无数。农民军士气低落,人心思归,黄巢必须做出决定。】
【于是,黄巢以“百万都统”的名义发表了自己的北伐宣言,提出了“禁止刺史殖(聚敛)财产,县令犯赃者族(灭族)”的政治主张,挥师北上!】
“朝廷派遣湖南观察使李系,统兵十万屯驻潭州,堵住岭南向北的出路,企图以此挡住黄巢的大军。”
“结果,黄巢挥兵力战,一日便攻下了潭州,十万唐军血染湘江。黄巢兵不血刃占据江陵,北趋襄阳。”
“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和淄州刺史曹全晸合兵,大败起义军。他将所部五百匹沙陀马装上华丽的鞍鞯,佯装不敌,送给了起义军。”
“起义军将领大喜过望,第二天便骑着这些马出战,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马能听懂沙陀语,沙陀将士一呼唤它们就都跑了回来,骑在马上的起义军将领也被带了回来……”
“这件事告诉我们,懂一门外语是多么的重要!”
黄巢:难道不是不要随意捡战利品吗?
“此战,抓住了起义军的将领十二人,起义军大败。黄巢惊慌失措,渡江东逃,被唐军追上,俘获十分之八。”
“有人劝刘巨容穷追到底,刘巨容却说:朝廷有危难时,舍得重赏;稍得安宁就弃若敝屣,甚至反被治罪。不如留下一些贼寇以企求以后的富贵。”
“于是,刘巨容停止攻势,给了黄巢喘息之机,黄巢重整旗鼓,趁机攻陷了鄂州。”
魏征:“节度使在养寇自重。”
长孙无忌:“他们想要做第二个曹操、孙权。”
他们都是从隋末乱世走过来的,扪心自问,若是自己身处当时,怕是也会做出与刘巨容同样的选择。
但此刻他们都是唐朝的臣子,只能有志一同的批判这种不忠不义的行径。
刘巨容:他也想做个忠臣义士,可是朝廷根本没有给他们任何信心啊。若是不信,高骈的例子就摆在那呢!
“黄巢的胜利震撼了唐王朝,朝廷只能再次启用曾多次战胜过起义军的高骈为将,率军南下,北方各道皆南下相助。”
“起义军在高骈的兵锋下屡战屡败,不断损兵折将,丢盔弃甲。此时恰逢岭南疫情高发期,黄巢军兵力损失惨重,死者高达十分之三。”
“于是,黄巢佯装败退,示敌以弱,向高骈投降。高骈相信了黄巢的诈降,以为大功告成,上奏朝廷:起义军不日将平,不必劳烦北方各节度使的大军了。唐王朝见形势大好,直接解散了朝廷大军。”
程咬金:“他以为别人是在跟他抢功呢!”
李承乾:“这就是天幕曾说的半场开香槟吧……”
“黄巢见状,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立刻引兵北上,大败淮南兵,乘胜占据了浙江、安徽等地。强渡长江,兵势日益强盛。”
“黄巢大军一路上不抢劫财物,不杀戮平民,纪律严明,只在各地抓壮丁补充兵员。”
“而朝廷大军已经解散,各地有军权的节度使都在保存实力,各州县望风而降。”
“唐朝廷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高骈身上,此刻见高骈也挡不住黄巢的气势,顿时麻爪了。有人提议将黄巢一直想要的天平节度使给他,等他放松警惕再除掉他,但宰相卢携执意不肯。”
李世民:“乱军以高度的机动性穿行全国,最初几年几乎所向无敌,各地军阀与豪绅来不及组织抵抗的力量,就被一扫而空。要说黄巢的军事才能多么出色,倒不如说大唐的统治根基已经彻底腐朽!”
李靖:“若是叛军始终流窜作战,大唐几无胜利的可能……”
朱元璋:“黄巢只管攻打城池,却没有想过经营,走一路丢一路,没有稳固的大本营,一旦遭遇失败,便会如无根之木,轰然倒塌!”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才是起义军壮大自身的法宝!
“就在朝廷互相扯皮之时,这年十月,黄巢攻占了颍州、徐州、兖州等地,十一月攻下东都洛阳。”
“田令孜奉命带着十万神策军驻守潼关,但当时的神策军早已不是开国之初的精锐之士,而是富豪子弟镀金之所,他们参军只是为了丰厚的赏赐,就连他们的军籍都是贿赂宦官得到的。”
“他们平日里高头大马,悠然自得,一听说战事来临,顿时抱头痛哭,为了逃避战争,他们收买贫民替自己上战场。”
李治:“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军队能守住潼关吗!”
“田令孜奉命守潼关,但他是不会去危机四伏的战场的,他还要守在皇帝身边,掌控朝局呢。”
“于是,神策军只带着三天粮食便走上了战场,没有丝毫斗志。”
“起义军激战六日便攻下了潼关,抵达霸上!溃败的唐军倒戈相向,直奔长安,大肆劫掠。”
“田令孜见大势不妙,没有与皇帝及朝臣做任何商议,便率五百神策军保着唐僖宗逃离了长安,如丧家之犬,仓皇逃奔四川成都……”
李世民眼眶通红:“如此军队,如此皇帝,这还是朕的大唐吗?”
【公元881年,十二月五日,长安沦陷!】
【黄巢带着大军再次进入长安,此时的他定然会想到曾经在此多次折戟沉沙的自己吧。既然你们不给我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那我便把你们的摊子砸了!】
【入城后,起义军军纪严明,闾里晏然,黄巢发布告示晓谕市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黄王不会像李唐一样不爱惜你们,你们各自安居不必惊慌,并且向贫民散发财物,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列队欢迎大军入城!】
【十二月十三日,黄巢于含元殿登基称帝,建国大齐,年号金统。原本唐朝的官员,四品以下的都被留用。】
“黄巢颁布的政策还是很先进的。”
“没收大贵族、官僚的土地和浮财,救济贫民。整顿纪律,建立新秩序,严禁起义军乱杀人……”
唐朝前期的贵族:“天幕所言太过偏颇了吧!”
有人附和:“天幕一贯是站在贱民那一边,将我等当作敌人的。”
还有人无能狂怒:“早晚要禀明陛下,禁了天幕!”
若是他们能做到,那些皇帝早就行动了,天幕可是将他们批判的体无完肤呢。
【但很快,起义军便暴露了自己的缺陷,黄巢的部属本就是盗贼,他们释放本性大肆抢掠,把百姓捆绑鞭打索要财物,称之为“淘物”。】
【无数公卿大臣,世家名门被满门诛灭,唐朝宗室被屠杀殆尽,普通百姓也无法幸免,长安成为一个血色炼狱,而黄巢却没有阻止。】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刚才猩猩狂吠的士族子弟脖颈一凉,顿时被震骇的失去了言语。
黄巢居然敢把他们都杀了!
野蛮,无知,愚蠢,荒谬!
他们一向认为不论是谁做皇帝都需要他们来治理天下,没想到遇到这么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居然将他们一刀砍了!
天幕下的众人都被震惊了,战乱一来,就连那些王公贵族都无法幸免,普通百姓就更不可能了。
倒是有些皇帝对此很是心动,他们早就看那些世家子弟不顺眼了,说什么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
还不是趴在王朝躯体上吸血才能壮大自身!
可惜,他们不是黄巢,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不能随意举起屠刀……
【于是,在城内官吏豪族惶惶不可终日的同时,百姓也逐渐与起义军离心。】
【此时,皇帝远在蜀地,朝廷诏令不通,各镇皆以为唐朝难以复兴。原宰相郑畋向天下发布檄文,号召各藩镇共讨黄巢。】
【有了郑畋的号召,各镇纷纷发兵勤王。】
【中和二年(882年),唐军一度攻入长安,黄巢假装放弃长安,还军霸上,冷眼旁观唐朝各军之间的内斗。】
【朝廷大军是由个节度使率领的,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指挥。他们进入长安后,彼此厮杀,肆意劫掠,都想占据最多的财富,最大的功劳。】
【长安百姓已经被起义军杀怕了,才想协助唐军入城恢复秩序。谁知,随之而来的却是更残酷的杀戮。】
“匪过如梳,兵过如蓖!”
第342章 黄巢起义
【而此时,黄巢就躲在长安郊外,等到唐军一门心思抢夺钱财全无斗志时,出其不意袭击长安,唐军因为带着太多的财物行动不便,十之八九都被黄巢军斩杀。黄巢没有派兵乘胜追击,给了唐军喘息之机。】
【第二次入长安的黄巢恨透了曾协助唐军入城的长安百姓,于是纵兵屠城,杀了长安百姓八万人,长安血流成河!】
“血腥的屠杀只会激起百姓内心的恐惧与愤怒,整个城市都与黄巢离心,他又能在长安待多久呢!”
“黄巢派出部将朱温等人攻打唐军,朱温先胜后败,投降了唐朝。在他的带动下,许多起义军将领向唐军投降。”
“黄巢大军擅长流窜作战,不善于守城打攻坚战,在唐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他的部下不听他的调令,粮草也即将消耗殆尽,起义军人心思归,丧失了斗志,纷纷做了逃兵。”
“此时,唐朝各军镇的兵马终于赶到,将黄巢团团包围在长安城内。”
“李克用三战三胜,一马当先,进入长安城,黄巢溃败,连夜逃遁……”
王翦:“他是想要固守待援吗?”可是叛军何来的援军!
蒙恬:“困守孤城,徒增消耗。”
李斯:“黄巢留恋长安的富贵,只会落得被动挨打的下场。”
【在李克用等人的攻势下,黄巢带着十五万兵马撤出长安,扬言要去扬州,实则逃亡商山。他们沿途抛弃了随身携带的黄金珠宝,唐军为了争夺宝物竟然无心追赶,让黄巢剩下的军队顺利撤退。】
【此时恰逢中原地区大饥荒,很多人倚墙而死,为了提供全军的粮食,黄巢以人肉充饥,在围攻陈州的一年时间内,吃了数十万人。】
“包围陈州期间,黄巢的大军已经走上了末路,他们居然以人为食,用机械化的方式将活人粉碎,供应军队。”
“黄巢做了一百多个大石碓,将人的皮骨磨碎充作食物。数百巨锤,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无论男女老幼,悉数纳入巨舂,被称之为捣磨寨。”
“他把陈州附近的百姓都吃了,还不够,便纵兵掳掠,周围数十州都被他荼毒。”
“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食人记录!”
“黄巢本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本该成为百姓的保护神,却向普通百姓举齐了屠刀,背弃了自己的基本盘。”
“敲骨吸髓就是用来形容他的。”
“黄巢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败亡,既然注定失败,还有什么事是不敢做的。”
“纵然后世的史书有夸大的成分,有抹黑农民军的成分,但黄巢吃人的行径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毫无人性的大屠杀!”
【朱温早年追随黄巢,征战岭南等地。黄巢称帝后,朱温在关中与唐军交战,战败投降唐朝,赐名朱全忠。】
【李克用是沙陀人,骁勇善战,善于骑射,早年随父出征,便有飞虎子的称号。黄巢起义后,李克用带着沙陀军南下镇压黄巢。】
【他们都是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新势力!】
“朱温大败黄巢于河南,黄巢的部下都投降了朱温,黄巢带着残部向东北逃亡,又在封丘遇到李克用。”
“恰逢大雨滂沱,雷雨交加,河流暴涨,黄巢的军营都被大水冲垮。黄巢带着近千士兵奔赴兖州,李克用昼夜追赶,直到粮草用尽都没有追到黄巢,只能退兵。”
【在各节度使的夹击下,黄巢损兵折将退入泰山,他的外甥林言斩了黄巢等兄弟七人,准备带着他们的首级送往徐州,还不曾出发便被太原博野军截杀。】
【一代枭雄黄巢,就此殒命!】
“很多人不相信黄巢就这么简单的死了,还是死在自己外甥的手里。”
“《新唐书》记载,黄巢无计可施,走投无路,决定牺牲自己,成全外甥,林言不忍下手,黄巢引剑自刎而死。”
“还有传言说,黄巢并没有死,林言带着的根本不是他的首级。他死里逃生后,投身佛门,做了一个僧侣。后人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
“不论他的下场如何,黄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唐末农民起义从公元859年的浙东裘甫起义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的失败结束,历时25年。】
【黄巢带领的起义军流动作战,两次度过黄河,四次度过长江,前后辗转十二省,往返15000余里,沉重打击了封建地方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使唐王朝名存实亡!】
刘邦瑶瑶头:“虽有六十万大军,却没有提供粮草兵员的后方,力量不能集中,粮草给养就困难了。”
萧何是怎么成就大汉开国第一功臣的?
当然是他安定后方,为前线提供军队粮草的功劳!
李世民沉痛道:“朕的大唐何时成了筛子,任由他人来去自如。”
年轻的李隆基反思道:“节度使只顾自身安危,自然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御。”真正的精兵还是要掌握在皇帝手中!
【王仙芝与黄巢,先后分别以“天补平均大将军”、“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作为称号,“平均”“均平”的理念在这场起义中深入人心。黄巢也确实提出并实践了“均平”的口号,这是其值得肯定的历史进步性。】
“据说,端午插艾的习俗就是从黄巢这里开始的。”
“义军攻打中原地区的时候,正值端午,当地官员放出风声说黄巢杀人如麻,动员所有人离开家园,以牵制起义军。”
“但很多家庭没有壮劳力,只有妇人与孩子,无法长途奔袭,远远的落在后面。一个妇人路遇一黄衣人,那人跟她说只要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便能破黄巢之刀。”
“妇人依言照做,起义军过境时,果然没有打扰她们家,随军的医生还为他们诊治疾病。”
“此事传开后,普通百姓便将艾草插在自家门口,遇到黄巢大军过境也不再躲避。黄巢军纪严明的名声在普通百姓中传扬开来,为他带来了很多新鲜血液。”
“其实那个黄衣人就是黄巢大军的先锋军的谋士,他见到路过的村子都是无人村,义军成了一支孤军,便略施计谋,破了唐朝官吏传扬的谣言。”
“自此以后,端午节插艾便成了一项习俗流传了下来……”
“黄巢大军的军纪若是一直这般严明,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败退长安了。”
【在流亡了四年之后,唐僖宗与田令孜终于回到了长安。但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已成为一座空城,全国各地藩镇割据的局面已彻底成型!】
“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冤杨妃。”
“九重天子去蒙尘,御柳无情依旧春。如今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
唐玄宗再次尴尬了,中晚唐的诗人也无言以对,他们都曾作诗暗搓搓的用杨贵妃指桑骂槐,没想到后面的皇帝更加拉胯!
“唐朝的经济重地江南地区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而宰相与宦官间仍斗争不断。”
“朱温、李克用为代表的超强藩镇开始出现,打破了此前各藩镇间的均势,超强藩镇以兵力压制群藩,最后导致唐朝的灭亡……”
【唐僖宗中和四年,秋七月,僖宗在大玄楼举行受俘仪式。武宁节度使时溥献上黄巢的首级与他的姬妾二三十人。】
【僖宗问:你们都是勋贵子女,世受国恩,怎么能从贼!】
【面对皇帝的质问,为首的女子怡然不惧: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
【(朝廷百万大军都奈何不了起义军,长安失守,皇帝逃亡巴蜀,您居然将不能拒贼的责任怪到我们这些女子身上,将满朝公卿将帅置于何地!)】
【皇帝无言以对,只能掩面将她们处斩。刽子手也可怜这些无辜的女子,让他们喝醉后才行刑,为首的女子从容就死!】
“这场动乱中,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汲汲营营。朝廷毫无作为,皇帝仓皇而逃,官兵劫掠平民,起义军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我没有看到任何人性的高光时刻,直到最后这一幕——”
“满朝公卿,不如一女子!”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朝又勉强维持了二十三年统治。】
李世民心如死灰:“朕只当大唐已经亡了……”
“田令孜不思悔过,反而把镇压农民起义的功劳归于自己,更加骄横傲慢。他还重建禁军,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昔日的顽童已经长大并且不甘心做一个被奴才操纵的傀儡皇帝,但面对把持朝政的田令孜,唐僖宗却无能为力,只能以泪洗面。”
“这还不算完,田令孜企图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手中夺得池盐之利而与之交恶,田令孜联合邠宁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向王重荣开战。王重荣求救于太原李克用,二人联手大败朱玫和李昌符,进逼长安。”
“黄巢进入长安的时候尚且保存完好的宫室在这次动乱中被焚烧殆尽,‘宫阙萧条,鞠为茂草’,便是对此事的写照。”
“田令孜的专权跋扈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不少人将矛头对准了田令孜!”
【藩镇火并,打着的旗号是清君侧,要清的就是田令孜。田令孜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性命,再次挟持皇帝逃出长安。】
“这一年的冬天异常寒冷,被乱兵劫掠过的长安百姓倒毙在风雪之中,横尸遍地,惨不忍睹!”
“气到中风的唐僖宗终于设法回到了长安,他下令削了田令孜的官爵,将其流放到岭南,之后田令孜被昭宗李晔赐死。”
“田令孜一生追求权力地位,至死不悟。正是这种可怕的欲望,祸乱了唐朝长达十五年之久,伴随着权阉的明正典刑,唐朝的统治也名存实亡。”
【公元888年,历尽劫难的僖宗病死,其弟寿王李晔即位,是为唐昭宗。】
【昭宗决定迁都洛阳,却依旧没有改变日渐衰落的国势。神策军中尉宦官刘季述等人发动政变,软禁昭宗,强迫其退位为太上皇,扶立太子李裕即位,年号光化。】
【地方藩镇割据,其中兵力最强的要数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二人凭借平叛的军功成为朝廷数一数二的实权派,挟天子以令诸侯!】
【朱温以汴州为基地,继续扩张领土。先后击败多方军阀势力,取得河北三镇的控制权。】
【李克用在长安收复战中功劳最大,被命为河东节度使。此后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
【天祐元年(904年),朱温为控制朝政,发兵攻陷长安,挟持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其杀害,立十三岁的辉王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并诛杀了所有宦官!】
【危害唐朝一百多年的宦官专权,就这样被朱温彻底解决了!】
掌握大权还没有被皇帝处理的权宦俱文珍,仇士良,田令孜等人目眦欲裂,他们虽然是宦官,但并不影响他们也有子孙后代,并将自己的子孙也安排到这个极有前途的行当中。
朱温杀的可都是他们的子嗣啊!
除了那些权宦之外的人都在为朱温叫好。
唐末的宦官可比汉末的十常侍强势多了,他们能诛杀皇帝,还能掌控朝政,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容不下他们!
【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将他们的尸体扔到滚滚黄河之中,史称白马驿之祸!】
“朱温的得力谋士李振,早年屡试不中,对这些所谓衣冠大族非常痛恨,也痛恨科举出身的朝臣,极力主张将这些人全部杀掉。”
“经此一变,唐王朝已经失去了统治基础,唐哀帝虽仍在位,实际上已经等于亡国。”
李世民叹气:“又是因为科举……”
这本是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政策,却被奸佞利用,被大族裹挟,成为寒门庶子青云之路的障碍!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废黜唐哀帝,建立梁朝,改元开平,定都汴州,史称后梁!】
“朱温本想等统一天下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南杨行密失利,所以决定提早称帝!”
“最后一只靴子终于落下了……”
【自此,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混乱黑暗的五代十国时期!】
李世民:“难道又是一个魏晋南北朝?”
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次直播到此就要结束了,我们揭开了大唐历史的一角,窥探到那个开放包容的盛世大唐,却也遗憾盛世不复……】
【从秦汉到唐初,那种唯吾独尊,居于世界中心的骄傲自豪,被安史之乱彻底打碎。因安史之乱是异族将领发动,国人对异族的感官只剩下了警惕与敌对,此后再也没有异族官吏能在汉人的朝堂立足……】
李隆基瞪大眼睛:“怎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