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葬在那里,大秦二世而亡!李隆基在骊山修行宫,结果爆发了安史之乱。就连李湛的父亲李恒也是去了一趟骊山,回来就驾崩了。】
秦始皇:勿call!
李隆基:……
【李湛听到这样的话,反而对骊山兴趣更大,他不相信这样的宿命论,除非自己去亲自验证一下。】
【于是,李湛执意前往骊山,回来后还对左右说,朕能平安回来,说明骊山的传说都是假的。】
【结果就在次年,宦官刘克明、苏佐明等人,便趁着李湛醉酒,谋杀了皇帝,李湛当场毙命,年仅十八岁。】
“除了唐朝亡国之君,他就是最短命的皇帝了。”
【史书对他的评价是“不君”,意思是说:如果他不打马球还算个称职的君王,已经很留面子了。】
【事实上,我们看不到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任何才能。他自登基之时便沉迷蹴鞠和打夜狐,任由权宦王守澄勾结宰相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引发染工暴动事件,最后被宦官所弑。】
“枢密使王守澄拥立李昂即位后,担任右军中尉,手握神策军,一人身兼军政二权,确立了他在朝廷不可动摇的地位。”
宪宗李纯咬牙切齿:“王守澄!”
王守澄就是谋杀李纯的主谋,没想到三朝过去了,他居然还活着!
【李昂为人恭谨儒雅,悲悯慈悲,继位后勤政爱民,厉行节俭,减少宫廷开支,停止劳民伤财的工程。】
李昂(骄傲):“朕可是立志要向太宗陛下学习的!”
【李昂虽然是宦官拥立的,但一想到自己的祖父和兄长都是被宦官所杀,他的父亲和他自己都是宦官拥立,便对宦官深恶痛绝,意欲尽诛宦官,为君父报仇雪恨!】
他的父祖都伸长了脖子看着天幕,充满期待……
【太和四年,李昂便开始谋划诛杀宦官,但因为宦官身居皇宫,又掌握着禁军,皇帝的人身安全都在宦官手中,李昂只能从百官中寻找忠直之人,如翰林学士宋申锡、礼部侍郎王璠等人,暗中招为己用。】
“李昂任命王璠为京兆尹,企图以京兆尹府兵诛杀宦官,但王璠却走漏了消息,被宦官王守澄得知。”
“王守澄决定先下手为强,诬告宋申锡与李昂的弟弟意欲谋反,李昂没有查明真相,便将二人贬官,不久两人忧愤而死。”
“李昂很快就知道自己上当了,但在宦官的压力下,却无法为忠臣沉冤昭雪。”
“第一次剪除宦官的谋划就这样失败了。”
【太和九年(835年),李昂提拔了李训、郑注等人,作为心腹。诛杀了谋害祖父李纯的陈弘志,又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提拔王守澄的部下仇士良,削弱了王守澄的军权,逼迫王守澄服毒自尽!】
“王守澄虽然死了,但李昂选择的人却是一个更可怕的恶龙。”
“仇士良历经六朝,废杀太子,拥立皇帝。他掌权期间,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贪酷二十余年!”
【李昂利用王守澄新丧,宦官势力被削弱的节点,发动了“甘露之变”,企图彻底消灭宦官势力。但事情被仇士良提前侦知,兵变以失败告终,皇帝李昂被宦官软禁,失去了权利,史称“甘露之变”!】
“李训让人谎称金吾厅后石榴树上出现甘露,想在神策军中尉仇士良等人,带着宦官前往查看时,将他们尽数杀光。”
“但兵变尚未开始,李训、郑注就开始抢功,作为武力保障的金吾卫将领神色紧张,被仇士良看出了端倪。”
“于是,宦官挟持皇帝,派遣神策军捕杀李训、郑注和众宰相,血洗长安!神策军逢人便杀,杀了包括大部分朝臣在内的上千人才停下屠刀……”
【此后,皇帝被宦官软禁,朝中大事都被宦官掌握,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不可一世!】
汉献帝刘协为后世的同行拘了一把辛酸泪,没想到居然有比朕还惨的皇帝。
李昂:(灬@ @灬)
【五年后,李昂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庙号文宗。】
【李昂继承父兄基业,厉行节俭,从谏如流,一改两朝奢靡之风,废止了很多劳民伤财的工程,注重官吏考核,殚精竭虑夙兴夜寐,时刻想着恢复大唐的权威,重振帝国的雄风,却功败垂成!】
李昂:难道这就是朕的结局吗?
不,这一次,朕定要成功,要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功业!
与此同时,宦官也提高了警惕,意欲先下手为强……
【早在宪宗末年,以牛僧儒与李德裕为首的朝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便愈演愈烈,牛党、李党相继掌权四十余年,史称“牛李党争”!】
【安史之乱后,君权势弱,相权分裂,朝臣争权夺利,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到了文宗李昂执政时期,牛李两党以朝堂为战场,针锋相对,对人不对事,将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大事之上。以至于李昂也不得不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长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以牛党元气大伤、苟延残喘,李党被贬谪为地方官,宦官、藩镇的势力大增,而宣告结束。”
李德裕痛心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党的领袖应该是李宗闵吧,李德裕还是很公正的,他为相期间没有打压牛党,还提拔了很多牛党的官员。”
“但是,当时的朝堂上下都把他当作李党的领袖。”
“……”
【朝臣势力分裂,使得宦官更加得势,甘露之变后,宦官沆瀣一气,群臣只能借助藩镇的兵力与宦官对抗,从而埋下了晚唐藩镇与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
李世民感叹:“大唐的宦官远非汉末可比。”
李炎替后面的皇帝喊冤:“宦官掌权之事若是要往上追溯,便要追溯到玄宗时期。”
李隆基:怎么又是朕!
李纯:“玄宗任用宦官为监军,肃宗以宦官掌握禁军,代宗时成为定例,德宗以宦官统帅神策军……后世子孙为之奈何!”
李昂:“神策军有十五万精兵,且装备精良,朝中无人可与之匹敌!”
【自顺宗李诵以后直到唐朝灭亡,除了唐敬宗外,八个皇帝都是宦官拥立的;宪宗、敬宗均死于宦官之手;还有两个皇帝曾被宦官囚禁。】
【史书将宦官与朝臣之间的斗争称为“南衙北司之争”。】
【其中最大的两次冲突便是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与文宗时的“甘露之变”。】
【文宗以后,再也没有皇帝敢对宦官采取大规模行动,从此“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直到唐朝灭亡……】
“唐朝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太多了——”
“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杨复恭、刘季述等人。”
“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著……”
【李昂死后,宦官仇士良、鱼弘志伪造遗诏,废杀太子,立李昂的弟弟李炎为帝!李炎无可奈何,群臣更是无人敢反对。】
【李炎继位后,改元会昌。他贬黜了在朝中掌握大权的牛党,以李德裕为相,加强丞相的权利。知人善任,澄清吏治,发展经济,革除积弊,君臣一心,共渡难关!】
【李炎吸取甘露之变的教训,以疏远冷淡的手段对付宦官。仇士良深感自己的权势受到威胁,煽动神策军哗变,却被早有准备的李炎与李德裕联手挫败。】
【自此,仇士良被剥夺了军权,被迫辞官回乡,成功打击了愈发嚣张的宦官势力。】
“仇士良临走之前还对他的徒子徒孙传授经验:不要让皇帝闲着,也不要让皇帝读书,一旦他们了解了前朝的兴亡,就会心生忧虑,疏远我们。只有让皇帝沉迷享乐宴饮,才有我们的出头之日。”
“有这样的专研精神做什么都能成功!(狗头)”
“就是这样的奸佞,最后居然得了善终,还得到了皇帝的封赏。直到死后一年多,才被剥夺官职,抄没家产。”
“……”
【李炎在军事上也有所建树,对外击溃了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肃清北疆;对内刚柔并济,降服藩镇。】
【他派兵讨伐不尊朝廷旨意的昭义镇,成功收复了昭义镇,震慑了其他藩镇,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
【这也是唐王朝对藩镇的最后一次胜利,战后,朝廷在名义上恢复了对各藩镇的掌控。】
【李炎信奉道教,禁止佛教、景教等宗教的传播,他下令拆毁全国佛寺,没收大量良田和寺院财产,史称“会昌灭佛”。】
“寺庙兼并大量土地,佛教徒却能够逃避赋税,当时的僧侣都是剥削百姓的大地主。”
“佛教是在一代代人的打击改造后,才变成现在的样子的。”
“武宗灭佛后,拆毁寺庙4600多座,二十六万人还俗,十五万奴婢恢复平民身份,成为朝廷的税源。”
【因李炎的庙号也是武宗,于是,佛教便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与李炎,三位帝王的灭佛行为,称为三武灭佛!】
【不论李炎的出发点是为了什么,此举都成功的扩大了朝廷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会昌年间的人口较安史之乱期间增加了一倍多,成为唐朝中后期较为平稳的一段时间,史称“会昌中兴”!】
【李炎晚年深受风疾所苦,为了缓解病情,他选择服用方士炼制的金丹,因此性格越来越急躁,喜怒无常,于会昌六年,丹毒发作而死,终年三十三岁。】
同样因为服食丹药而死的宪宗李纯、穆宗李恒:……
王才人沉痛的劝谏皇帝道:“陛下,自您开始服食丹药,肤色越发暗沉,身体每况愈下,可见,丹药确实有毒啊。”
李炎被天幕揭露的事实震骇,当即对着美人表示,自己再也不吃丹药了。
为表决心,他下令将所有方士赶出了皇宫。
【李炎死后,宦官拥立了他的叔叔光王李忱为帝。】
郭妃震怒:“那个贱婢的儿子居然也能做皇帝!”
宪宗李纯:“你身为皇太后,太皇太后,面对宦官的谋逆之举,居然没有任何作为!”
郭妃:“后宫不得干政……”
不论是儿子还是孙子做皇帝,她都是帝国最尊贵的女人,何必多此一举,惹人非议?
李纯:……
第339章 归义大唐
李纯没有任何立场怪罪后妃不作为,因为自武则天与韦后之后,大唐皇帝对后宫干政便极为敏感,中晚唐的皇帝大多没有立皇后。
只有肃宗因张皇后在战乱中辅佐有功,立其为后,还引发了皇后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导致代宗命悬一线。
面对如此局面,便是郭妃想做什么,也要面对重重阻力!
【皇太叔李忱继位之前木讷寡言,所有人都觉得他有点傻。李炎病危后,宦官马元贽等人也认为李忱容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李炎心下一惊:“朕的皇子呢?”
王才人心说:文宗李昂也有皇子,还有太子,您还不是被拥立上位了。
李炎也意识到,他的儿子定然也会遭遇不测,这是比他英年早逝还要可怕的事实啊!
李炎为人豪爽大气,却唯独看不起这位不多言语的“光叔”,对他不甚礼遇。没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将来他的儿子也得看别人的脸色过活……
【李忱即位后一改之前的木讷,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却也一反武宗李炎所有政策,无论好坏。】
【他下令恢复佛寺,杀了李炎宠幸的道士赵归真,贬黜了宰相李德裕,启用牛党令狐绹等人。】
李炎:“李相是有才有德之人,是难得的贤相,他怎么能一概废止呢!”
还有佛教,佛寺堪比豪门大户,僧侣都不必纳税,是朝廷管辖不到的空白地带。怎能不分青红皂白,为了反对而反对!
【李忱为人恭谨节俭,从谏如流,整顿吏治,抑制过分膨胀的宦官势力;打击不法权贵、外戚。】
【对外接连击败日趋衰落的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局面。】
初唐中唐的皇帝们曾多次心生希望,却又很快希望破灭,他们已经不敢再对后世子孙有所期待了。
不得不说遗传的神秘且不讲道理,后世的皇帝没有遗传太宗的英明,没有遗传武皇的长寿,却遗传了李隆基前明后暗的执政风格……
李世民吐槽:“史书上记载的中兴那么多次,居然一个都没有挽救大唐!”
善始善终就那么难吗!
【在对外战争中,值得一提的便是敦煌张议潮率领的沙洲百姓起义,他们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派遣使者入朝,归顺唐王朝,在史册上留下了归义军的辉煌历程!】
“张议潮出身沙州豪族,张氏世代在沙洲为将。他本可以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安享权势富贵,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身体里流淌着大唐的血液!”
“此时,距离大唐放弃西域已经过去了百年,距离郭昕坚守的西域四镇也过了五十多年,曾经的大唐人都已经化为黄沙,随风而逝,但依旧有人无法忘记大唐的辉煌!”
“陷落后的河西人民惨遭吐蕃的蹂躏,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年老体弱者遭到杀害,还有很多被断手凿目,然后抛弃……”
“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附郭种得二顷田,磨折不充十一税。舞女庭前厌酒肉,不知百姓饿眠宿。沦陷区的百姓无不思念大唐,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回到大唐的怀抱。”
“张议潮亲身经历了吐蕃的残暴统治,无比同情底层百姓的困苦生活。他从等待大唐神兵天降救援世人,转变思想,将自己变成大唐!”
“会昌年间,吐蕃灾荒连年,人饥疫,死者相枕藉,国力骤减!”
“大中二年,张议潮趁着吐蕃内乱,带着当地军民驱逐吐蕃将领,在沙洲的城池上空重新飘扬起大唐的旗帜!”
“这次起义如同在积弊重重的吐蕃点燃了一颗炸弹,直接造成了吐蕃内部的大乱。藏文史书记载:如同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
“吐蕃将领论恐热发动叛乱,篡夺了吐蕃大权,自称宰相,与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自相残杀。”
“此后二年间,张议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战,积蓄实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当地豪强大族,佛教信徒,豪杰义士纷纷响应。在他们的支持下,张议潮提出了归国的口号,逐步收复甘、肃二州。”
“张议潮遣使向朝廷告捷,可此时凉州依旧在吐蕃的掌控之下,他派遣的十支使者,只有一支到达了长安。可是此时的唐朝能给边疆百姓什么呢,什么都给不了……唐宣宗只能给个名分,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
“此后张议潮率众逐步收复了河西各州之地,派使者携沙、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一州地图户籍入朝。”
“至此,除凉州以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重新回到大唐!宣宗在沙州设置归义军,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咸通二年(861年),经过三年的血战,张议潮率蕃汉联军收复凉州。至此,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复,河西走廊畅通无阻!”
“867年,张议潮留在长安为质的兄长去世,张议潮入朝为质,自此留居长安。872年,张议潮在长安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四岁。”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此时的大唐深陷宦官、藩镇、党争的深渊,国力衰微,无暇顾及边疆。张议潮以节度使之职,掌握河西地区的军、政、财大权!】
【张议潮在河西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团结各族人民,以武力抵抗吐蕃,保卫胜利果实,使唐廷无西顾之忧!】
“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悍,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
【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
武宗李炎心绪难平,“这本该是朕的功绩,就差两年,就差两年!若是朕还活着,定要出兵与张议潮东西夹击,彻底消灭吐蕃残余势力。”
王才人:“天幕说的是历史上的故事,陛下可是要创造历史的。”
李炎踌躇满志:“不错,朕还有机会!”
【李忱有雄心壮志削弱藩镇,但他任命的将帅能力不足,管理不当,各藩镇将领驱逐朝廷任命的节度使,起兵反叛!】
“皇帝纵容地方大员贪污腐败,向宦官行贿,导致吏治混乱,爆发兵变!”
“不止是节度使兵变,浙东还爆发了农民起义。”
【大中十一年后,李忱开始沉迷神仙方术,渴求长生,宦官的权势再次复兴。大中十三年,李忱因服用长生药中毒而亡,在位十三年,享年五十岁。】
大唐历代帝王:“李唐的皇帝都得掉到同一个坑里吗?”
秦皇汉武:每次天幕提及追求长生服食丹药的皇帝,总有种在点自己的错觉……
【这是唐朝最后一段相对安稳的时期,此后饱经战乱的百姓无不怀念大中年间的和平,因此将这段时间称为“大中之治”,李忱也被抬举为小太宗!】
【但李忱过于苛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重视小节,却不顾大节。最终导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的后果。】
“抱歉,在下只知太宗不知小太宗……”
“李忱并没有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后来导致唐朝灭亡的诸多叛乱势力都是在宣宗时期兴起的。”
【宣宗统治末期,大唐的经济、政治极速衰退,国内乱象频发。李忱去世之前,唐与南诏在四川、云南、广西一线发生了战争,财政极为困难,经常预征两到三年的赋税。】
【江淮一带又遇到连年水旱,农村十室九空,农民大量逃亡……】
【等到他的长子懿宗李漼即位,各种矛盾一起爆发。再加上李漼骄逸残暴,宰相腐败弄权,地方更加苛刻。以致“官民结怨”,百姓与朝廷处于完全敌对的情势之下。】
【面对如此局面,李漼君臣、朝廷内外仍不顾百姓死活。为了支持战争机器的运转,无情压榨农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只得纷纷武装起来反抗!】
李忱:“怎会是长子继位,朕更看好的分明是四子李滋。”
看您这话说的,宦官能拥立你成为皇帝,难道不能拥立你的儿子!
“李漼在位期间,不干正事,不听劝谏,不理朝政。只喜欢到处游玩,每次出行,都要带着数以万计的随从,所耗费的金银不可胜计。”
李忱:难道朕省吃俭用省下来钱财都是给你玩乐的吗!
“李漼不仅宠信宦官,而且他任用的宰相路岩、韦保衡等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朝内贿赂公行,大臣弄权,随意贬逐官员,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发生动乱,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一副亡国昏君之相……”
【从大中十三年(859年)的裘甫起义到咸通九年(868)的庞勋起义,农民起义拉开了唐王朝灭亡的序幕!】
第340章 黄巢起义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十二月,浙东人裘甫聚众起义,攻占象山。次年正月,裘甫屡败官兵,聚众数千人;二月,大败浙东唐军,百姓纷至投奔,队伍很快增加到了3万人。】
【起义军迅速席卷浙东,官兵屡战屡败。面对起义军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裘甫没有采纳副将沿浙江筑垒拒守,伺机向外扩展的正确方略,而是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很快便被调集而来的大唐精锐大军击败。】
【裘甫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奏,揭开了推翻唐王朝的农民战争的序幕。】
始皇:“又是农民起义!”
扶苏沉吟:“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刘邦:“哈哈哈!李渊看不起朕的出身,但他的唐朝依旧是被农民军推翻的。”
李渊不敢置信:“那些乌合之众居然也能覆灭大唐!”
李世民:“农民军可能无法建立新的政权,但他们能够推翻原有的王朝。”
得民心者得天下!
父亲难道忘记了,若不是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们这些名门大族怎么敢下水。
中晚唐的皇帝虽然对《贞观政要》倒背如流,但他们内心深处却没有将百姓看的多么重要。
他们提防的一直都是掌握大权的宦官、朝臣,还有藩镇……
没想到他们从不曾看在眼里的农民才是大唐的基石!
【懿宗咸通九年七月(公元868年),在桂州驻守的戍兵发动了起义!】
【早在咸通四年,南诏北犯唐朝边境时,徐州节度使孟球奉命召募兵士2000人,派遣其中的800人到桂州戍防,与他们约定三年后就可以返回家乡。】
【可是已经过去了六年,戍兵多次请求还不能回家,徐、泗观察使崔彦借口军费空虚,重新发兵需要花费更多钱财,要求戍兵多留一年。】
“三年又三年……”
“自毁长城,自断后路!”
【消息传到桂州,当地戍兵震怒,他们杀了朝廷的将领,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主,取兵甲自行北还,途径的州县都无法阻挡。】
【朝廷假意赦免,想要让他们放弃武器,化整为零,束手待擒。却被庞勋等人察觉阴谋,庞勋率众北上宿州,起兵反唐!】
【经过几场大战,庞勋成功攻下徐州、都梁,控制了江淮运输线,直接威胁到了关中的钱粮运输。】
【唐王朝不得不召集各地大军围剿庞勋,但兔死狐悲,各军镇到达的将士还不足万人。庞勋趁机调兵遣将,南攻舒、庐,北进沂、海……当地百姓无不赢粮景从,庞勋的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二十万人。】
【此后,官军多次围剿,都被义军打败,只能缩在城池中,不敢出战。】
【庞勋见状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自以为无敌于天下,整日宴饮游乐,不听劝告。与他一起起兵的将领也焦躁暴虐,夺人钱财,掠人妇女,逐渐背离了农民军的初衷!】
【失去了起义的正义性,失去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庞勋的起义军迅速溃败,被朝廷大军打的节节败退……】
【朝廷发下命令,对被俘的农民军全部释放,以瓦解起义军军心。此举在起义军的群体中影响巨大,不少义军与官军相遇,立刻溃散。】
【兵败如山倒,义军很快便丧失了所有的城池,庞勋也战死沙场,其余部众被官军杀获殆尽……】
【庞勋起义前后共一年零两个月,剧烈的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史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便是对庞勋起义的肯定!】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懿宗病死,其子李儇被宦官拥立为帝,是为唐僖宗。僖宗在位期间,由权宦田令孜把持朝政,政局日趋混乱。】
“李儇生于深宫之中,长在宦官之手,热衷游乐,他喜欢斗鸡、赌鹅,喜欢骑射、剑槊、法算、音乐、围棋、赌博,尤其擅长打马球。”
“他曾自称若是有马球科举,他能成为状元!”
“但这些都不是一个皇帝应该喜欢的工作……”
“唐僖宗继位时只有十二岁,为人有些愚笨,被宦官玩弄于股掌之间。他最信任的宦官就是被他称为‘阿父’的田令孜。”
“田令孜为了独揽大权,让宦官变着法子陪皇帝玩耍。为了供应皇帝玩乐的花费,田令孜命宦官四处抢劫,征收高额商业税。百姓怨声载道,皇帝却因为得到钱财喜笑颜开。”
“田令孜的腐败让当时的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李治:“这是东汉末年重现啊,朕似乎看到了另一个桓灵!”
【在皇帝与宦官的倒行逆施之下,大唐已经走上了末路。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大起义,起义军席卷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江浙、福建、两广、两湖、陕西等12个省,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唐朝统治,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而这场灭亡大唐的农民起义,归根究底似乎都能归结于科举制的不公,与盐政的破坏。】
李世民深感疑惑:“科举制!”
李适瞠目结舌:“盐政!”
刘宴:“天幕曾说过,因为官盐价高,所以私盐猖獗,难道此二人都是私盐贩子!”
房玄龄杜如晦立刻翻到自己曾记载的科举制的弊病,一时间面面相觑:“难道是因为没有糊名……”
这本是世家大族与朝中大员的一点私心,只为给自家子孙留一条登天之路,毕竟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子孙后代有出息。
只是,这后果也太严重了吧!
【自第五琦、刘晏改革盐政后,大唐的食盐收归官营。但朝廷不断增加盐税,导致盐价暴涨,普通百姓都买不起官盐,私盐贩子便应运而生,王仙芝与黄巢都是私盐贩子出身。】
刘宴:“果然如此,我要立刻给陛下上奏,下臣被贬斥无所谓,但盐政不可改易!”
李适也发下命令:“立刻召刘宴回朝!”
杨炎冷眼旁观,却无法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