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爹晚年宠信宦官,亲近奸佞,李诵亲眼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倾轧与攻讦,他时常为忠直之臣据理力争,不免被奸佞小人所嫉恨。此后,李诵更加低调谨慎。】
“因为长公主巫蛊之案波及太子妃,德宗居然想要废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立侄子为太子。”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李诵:这有什么稀奇的,父皇喜欢堂弟李谊,这不是满朝皆知的事吗?
【李诵将所有喜怒哀乐深埋心底,不敢表露,但他并不是对朝政漠不关心。东宫侍读王伾和王叔文等人便常常与他谈论天下大势和民间疾苦。在此期间,形成了以二王为中心的东宫政治集团,史称“二王刘柳”集团!】
被贬为远州司马的刘禹锡,和永州司马柳宗元对天幕的评价很感兴趣。
若是陛下看到天幕想起他们,能召他们回到京城,该有多好……
“啊!刘禹锡和柳宗元!”
“我对永贞革新的印象就来自于这两位诗人,每次介绍他们的诗文背景的时候,总会提及永贞革新失败,变法派被贬!”
“接下来便是诗人怀才不遇,或是揭露社会弊病。”
“这都是诗文鉴赏的套路了……”
宪宗李纯:“天幕似乎在为刘柳二人叫屈。”
武元衡:“陛下,时移世易,后人如何能知道革新派的倒行逆施!”
韩愈也道:“后人喜欢的只是他们的诗文罢了。”
【但多年压抑的储君生活也让李诵心理忧郁,身体每况愈下。早在贞元二十年,他便突然中风,失去了语言能力。】
【德宗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太子却卧病在床,德宗悲伤不已,病情进一步加重,父子二人甚至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李适:“怎会如此!”
李诵:“中风!无法言语!”
李承乾:“原来病的卧床不起的人也能做皇帝。”
李承乾不由得为历史上那个,因脚疾而方寸大乱的自己默哀……
【公元805年,李诵继承皇位,他终于能够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他重用东宫的旧臣王叔文等人,推行政治改革!】
【革新派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打击贪官污吏,裁撤宫中闲杂人等,打击宦官势力,抑制藩镇,重建中央集权!”
“解除大贪官盐铁转运使李锜的职务,将财政大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罢黜了宦官掌握的宫市,还想要夺取宦官的神策军权。”
“取消地方官吏进奉钱财,讨好皇帝的制度。”
“规定在两税之外,不得增加任何杂税。”
【改革深深动摇了宦官的权利,引起一些守旧大臣与宦官们的联手反对,于是他们决定另立新君!】
德宗不解:“为何会有朝臣与宦官站在一起。”
他们不是水火不容吗?
武元衡、韩愈:相较于革新派来说,宦官还是可以沟通合作的。
【在宦官俱文珍等人的一手操办下,三月,李诵长子李纯被立为太子,七月,宦官矫诏由太子监国,八月,太子李纯被拥立为帝,史称唐宪宗。顺宗退位称太上皇,这就是所谓的“永贞内禅”。】
【主持变法的王叔文、王伾、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人都被贬为地方司马,永贞革新宣告失败!】
“这就是古诗词鉴赏中经常提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小人当道,宦官祸国,吾不屑于与尔等同流合污!”
柳宗元:“吾立志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却被排挤出朝堂之外,天道何其不公啊!”
【永贞革新虽然是在顺宗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但顺宗已经因为中风失去了语言能力,主持朝政的是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因此政令上传下达的渠道极为麻烦,皇帝想要知道一件事,必须要一经宰相韦执谊,二经王叔文,三经王伾,四经宦官李忠言,五经宠妃牛昭容,才能被顺宗所知晓,变法之事因此横生枝节。】
“唐顺宗病重,王叔文等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引起了朝臣的不满。”
“革新派重用的人都是溜须拍马的投机分子,他们结党营私,贪污舞弊,自然无法取得大家的认可。”
“韩愈称革新派为:小人乘时偷国柄。夜作诏书朝拜官,超资越序曾无难。他对革新派升官过速表示强烈的不满,并在撰写顺宗实录时,对永贞革新进行攻讦。”
“革新派不屑于团结任何人,将所有人都变成了他们的敌人。有既得利益的守旧派,还有被剥夺了利益的宦官和节度使,几乎满朝皆敌!”
“三位宰相中两位称病不合作,唯一一位支持改革的宰相韦执谊,还与王叔文产生了矛盾。御史中丞武元衡等人将革新派当做政敌,地方节度使也不遗余力的攻击革新派,再加上宦官掌握神策军,革新派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事后来看,永贞革新是一次失败的政治改革,此后,唐朝政治环境更加黑暗,宦官一手遮天,随意废立皇帝,朝臣分化为不同的朋党,彼此攻讦。】
【革新派力主革新、推翻旧制、打击藩镇、削弱宦官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的执政能力却是失败的!】
“经过唐初多年的努力,寒门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与原本的关中士族、山东士族分庭抗礼,朋党之争逐渐形成。”
“革新派便是以一个政治团体进行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牛李党争开了先例。”
李治:“难道要重复汉末的党锢之祸!”
武后:“党锢之祸是朝臣与宦官的斗争,党争却是朝臣之间的斗争。分裂的朝臣如何能抵挡掌握军权的宦官集团!”
“永贞革新的失败,并没有结束唐朝对藩镇的打击,却再也没有朝臣敢于对宦官专权提出反抗!”
“此后,所有皇帝都将自己提拔的臣子当做自己的私人所属,继位的皇帝都要将前朝的朝臣一概驱除,不论功过!”
“唐朝的政治环境急剧恶化!”
【次年,李诵病逝,终年46岁。】
“李诵去世前一天,宪宗对外宣布太上皇病重,第二天就驾崩了,总感觉他的死像是一场戏。”
“他可能是病死的,也可能是宪宗和宦官暗算的,史书上语焉不详,这就是一个千古谜团。”
太子李诵:原来如此,看来本宫的存在挡了不少人的路啊!
李诵看着走进大殿的长子,神色有些复杂。
他不知道自己的死与儿子有没有关系,一个早已中风的人似乎也不必在意这些。
但他还是想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有没有实现,若是李淳(李纯)做的不好,将来便不要肖想太子之位了!
【顺宗的一生堪称宠辱不惊,不论是接受祖父的才人成为自己的妃子,还是将自己的亲生儿子过继给父亲做儿子。】
李世民瞠目结舌:朕这些后世子孙到底在玩什么?
李治愤怒:才人这件事是不是过不去了!
【不论是身为太子时的深藏不露,还是继位后的铁腕改革。不论是面对父亲对李谊的偏爱,还是被逼禅位。】
【不论是位居九五,还是退居太上皇,他都是随遇而安的……】
李诵微笑:父皇多疑,儿子有自己的主见,他夹在中间还能做什么!
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也不枉此生了!
第336章 元和中兴
【面对德宗晚年的混乱朝局,永贞年间中途夭折的政治改革,忧国忧民的文人志士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救国主张——】
【以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为代表,提出了文学上的复古主义,对当时的文体、文风进行革新,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他们也试图从意识领域挽救国家危机!】
这一说法让天幕下的观众很是新奇。
秦始皇:“意识领域?”
汉武帝:“文字居然有这么大的力量?”
李世民:“他们为何不通过入朝为官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而要走此弯路呢?”
韩愈,柳宗元:……
【古文运动在内容上复兴儒学,强调以文明道,形式上反对空洞无物的骈文,提倡恢复汉魏言之有物的散文。】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涌现了一大批现实主义的诗文大家,也让我们对中唐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韩愈的《师说》揭露了因为当时科场的黑暗,朝廷的腐败,吏治的混乱。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从而放松学业,朝堂上下都看不起教书之人,士大夫既不愿求师,也羞于为师的社会现状。】
天幕上也出现了韩愈的文章:
孔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三人行,必有吾师!”
朱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纯可以当着作者的面,听他讲解文章背后的故事:“这是博士在贞元晚年做的文章吧,朕也曾听人讲过。”
韩愈:“回陛下,臣当时担任四门博士,却发现国子监学子作风散漫,耻于下问,长此以往,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庸庸碌碌之辈,如何能协助陛下治理国家!”
【白居易的《卖炭翁》揭露了宫室制度的腐败本质,《观刈麦》描述了普通百姓的贫苦生活,他们在两税制之外还要承担繁重的苛捐杂税。】
李适:“怎么还有一个《观刈麦》,白卿到底写了多少诗?”
白居易:“臣也记不清了。”
可惜写了这么多也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捕蛇人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抓蛇抵税,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现状!】
李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民间居然有如此多的苛捐杂税吗?”
白居易:“地方官吏、节度使擅自加税,各地赋税标准不一,百姓承担着繁重的赋税,朝廷却一无所知。”
【韩愈的《谏佛骨表》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沉迷宗教,以佛教自欺欺人,不听劝谏,试图逃避现实的宪宗皇帝……】
李纯:……
【中唐的诗人大多活跃于宪宗元和年间,我们都知道白居易被贬了,韩愈被贬了,刘禹锡、柳宗元被贬了,李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因此我们对宪宗李纯便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一个昏庸无能、不能识人的昏君!】
李纯三观破裂:“难道朕留在史书上的形象便是如此吗?”
【但事实如何呢?】
【唐宪宗李纯是顺宗李诵的长子,但他的母亲曾是曾祖李豫的才人,他的一个弟弟被祖父李适收养为子,因此家庭关系颇有些混乱。】
“后来李纯迎娶了郭子仪的孙女为妻,这位姑娘是郭暧与升平公主之女,升平公主与德宗李适是兄妹,按照辈分郭氏应该是李诵的表妹,却嫁给了他的儿子李纯。”
“郭氏父辈有功于朝,母亲又是皇室公主,因此颇受宠爱,他们的长子李宥,就是后来的唐穆宗。”
郭子仪嘴角抽搐:若是他活着,定不会让自家再与皇室联姻。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总有一种朝不保夕之感……
【他出生第二年祖父德宗继位,幼年又经历了奉天之难,被迫早熟。很小的时候便表现出了不凡的天赋。】
【宪宗李纯的偶像是唐太宗,和开元年间的唐玄宗,他想要做到“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但最后却活成了一个小号的唐玄宗!】
李隆基:“此言何意?”
李纯:“难道是先明后暗……”
朱元璋吐槽:“就你还敢说效仿太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朱标:“宪宗是最有可能力挽狂澜的皇帝,却半途而废,殊为可惜。”
【李纯继位后,奋发有为,励精图治,鼓励大臣直言上谏,他则虚心接纳,“为君推诚,为臣尽忠”这才是正常健康的君臣关系。】
“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
“能用忠谋,不惑群议。”
“唐宪宗先后任用了一批年轻有为、有才干、力主削藩、反对宦官干扰军政的宰相。”
“他的周围还有一批正直敢言的谏臣,如左拾遗白居易反对宦官挂帅出征,东台御史元稹纠劾不法,刑部侍郎韩愈,谏止宪宗佞佛……”
【在李纯的大力支持下,元和年间形成了自贞观、开元以来从未有过的政治风气,一扫安史之乱后的黑暗朝局!】
【在经济上,李纯蠲租税,出宫人,绝进奉,禁止南方掠卖奴婢。为百姓减轻了一些负担,政府的财政情况也有所好转。】
【李纯还利用祖父德宗积攒的财富,重用主张抑制藩镇的大臣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与裴度等人,坚决对藩镇用兵,取得了较大的胜利。】
“宪宗朝君臣一心,先后派兵讨伐西川、夏绥、镇海三镇,劝导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归顺朝廷,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成德镇的王承宗也低头认输。”
“先是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被神策军打败,传首京师!”
“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后,他的儿子吴元济隐匿不报,举兵叛乱,威胁洛阳。宪宗不想继续忍耐下去,下令对淮西用兵,想要彻底解决淮西军镇自李希烈开始的割据状态。”
“宪宗的强硬态度,让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深感威胁,他两面三刀,声称协助朝廷讨伐叛军,实则暗中支持叛军。”
“除此之外,李师道还派遣刺客入京刺杀主持削藩的宰相武元衡,武元衡被刺身亡,副手裴度同样受伤!”
李世民震惊:“光天化日之下,大唐的宰相在上朝路上被人刺杀了!”
这是何其荒谬之事!
李纯也失态的看向武元衡,“爱卿,朕会派遣神策军保护你的安全!”
武元衡经过最初的震惊,已经缓了过来,还有心思安慰皇帝:“陛下,有天幕的提醒,臣不会让他们得逞的!”
裴度:“这正说明藩镇已经无计可施了!”
“武元衡死后,裴度接过他的未竟之事,继续主持削藩。宪宗派遣裴度进攻淮西,吴元济猝不及防之下被当场擒拿,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终于平定!”
“这样的结果让李师道极为恐慌,他以割地送质子迷惑朝廷,随后举兵叛唐。”
“宪宗派遣大军前往镇压,李师道内部生乱,自相残杀,终被朝廷平定!”
“宣武节度使韩弘迫于形势,放弃了节度使的权利,自请入朝为官。”
“……”
【宪宗用人不疑,将削藩之事尽数交付给宰相武元衡、裴度,决心“以法度裁制藩镇”,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重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重新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李纯很是兴奋:朕做到了!
李适和李诵也对李纯的作为很是满意:“不愧是吾家第三天子!”
【元和中兴是史家对唐宪宗的溢美之词,但从当时的社会经济上便能看出,元和年间的经济并无多少起色,对比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更是相去甚远。】
【唯一让当时的百姓扬眉吐气的只有打击藩镇,宣扬国威,却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
李适的笑容僵在了脸上:“哈哈哈嘎……”
韩愈想起自己的《谏迎佛骨》,顿时明白了天幕的套路。
夸夸夸结束,接下来就是批评了……
【李纯自觉自己已经做到了前所未有的功绩,立下了不朽之业,不免开始骄傲自满,走上了李隆基的老路。】
【他罢免了贤相裴度,任用奸臣皇甫镈为相,政治日渐衰败。】
【在削弱藩镇的过程中,李纯重用宦官,任命宦官为左右神策将军等要职,使得宦官权势日益增大。】
武元衡:“陛下,谨防宦官乱政啊!”
李纯:“爱卿不必担心,宦官不过是家奴,朕想要杀了他们,就跟拔一根毛一样简单。”
韩愈很想吐槽:您是不是忘了自己是怎么登基的,俱文珍等人擅自废立皇帝,嚣张跋扈,不可一世,他们可是才被您疏远。
但这样的话韩愈却不能直白的说出口,直接揭老板的短,是嫌自己的官太高吗?
【晚年的李纯迷信神仙方术,召集天下方士炼长生药,宰相皇甫镈投其所好,为他推荐了一个叫柳泌的道士。】
【李纯还派遣宦官以盛大的礼节迎接佛骨,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上奏劝谏,被皇帝贬到了潮州……】
【因为服用太多金丹,宪宗脾气逐渐暴躁易怒,身边的宦官动辄被杀,惶惶不可终日。但此时的宦官可不是任由皇帝处置的小可怜,他们手握兵权,自然也有自己的野望。】
【宪宗晚年也有继承人问题,他没有立皇后,郭氏便是无冕之后,她生下了皇三子李恒,在前朝后宫都有强大的势力。】
【宪宗不想被朝臣牵制,也不喜欢这个儿子,但此事已经不由他决定了。】
【元和十五年,因皇位继承问题,宦官内常侍陈弘志和王守澄合谋毒死了宪宗,拥立李恒继位为帝。】
李纯:“这……朕居然是被宦官毒害的!”
宫里的宦官可都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是他的心腹啊!
李诵:儿子似乎比他还惨……
【一代“中兴之主”就这样憋屈的死在了宦官的阴谋之下……】
【宪宗死后,穆宗李恒继位。因为宰相短视,对藩镇处置不当,激起了卢龙节度使朱克融的兵变,成德节度使田弘正被王廷凑所杀,魏博节度使田布也被史宪诚所害,河朔三镇复叛!】
第337章 国运中断
李纯极为愤怒,郭妃势力太大,前朝后宫都是支持李恒的人,但他觉得李恒举止不端,不想立李恒为太子。
如今的太子是他的长子李宁,虽然身体不太好,却喜爱读书,行事颇有章法,深得他的喜爱。
事情果然不出他的预料,李恒就不是当皇帝的料,那么好的局面下居然能让藩镇复叛!
【李恒是唐宪宗的第三子,因为不得父亲的喜欢,本没有机会成为太子。但他的长兄太子李宁英年早逝,让储位的归属有了新的可能。】
李纯大惊失色,立刻召集御医为太子诊脉,这可是他最看好的儿子!
【与没有母族的皇次子比起来,李恒背后的郭家体量巨大,在满朝上下的支持下,李恒终于被立为太子。】
郭妃对此很是骄傲,郭家对大唐有再造之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本就是应该的。
更何况,长子李宁的母亲只是一个宫人,次子李恽的母亲地位更是卑贱,自己在后宫本就是无冕之后!
谁有我儿名正言顺!
【公元820年,宪宗被太监谋杀,李恒在宦官与朝臣的拥立下继位,他流放了给先帝炼制长生药的方士,罢免了宰相令狐楚、皇甫镈,任命李逢吉、牛僧孺为相。】
“记住李逢吉、牛僧孺这两个人,这是牛李党争的开端!”
“一朝天子一朝臣,凡是宪宗朝得势的大臣都被李恒处理了。”
“但是他提拔的新人显然无法掌控朝局……”
【穆宗李恒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都做了皇帝,堪称史无前例。这三个皇帝继位后都追封自己的母亲为太后,因此穆宗虽然没有立皇后,却有三个太后在太庙陪伴他。】
李纯:“父死子继才是礼法的规定,兄终弟及只能是迫于现实,难道这几个孙子都没有子嗣可以继承皇位?”
还是他们都命不长久……
【李恒登基的时候已经26岁,正是一个皇帝最年富力强,奋发向上的年纪。但李恒却不像他的父祖那样有政治抱负,他一改身为太子时的小心谨慎,开始放飞自我。纵情享乐,毫无节制……】
“在宪宗的丧期,李恒就开始暴露本性,到处游猎。”
“李恒每三天一次驾临左右神策军,只为了欣赏角抵、杂戏等表演。”
李纯忍不住踹了李恒一脚:“神策军是保卫长安的禁军,不是给你表演的优伶!”
“因为穆宗宴乐过多,畋游无度,谏议大夫等人一起上谏劝李恒关注国事,节俭开支。李恒却将此当做耳旁风,继续我行我素。”
“他还在宫里大兴土木,骄奢淫逸,极欢尽兴……”
李纯被气得眼前发黑,大唐还从没有出过这样纯粹的昏君!
这次李恒就不要肖想太子之位了,不被贬为庶人都是看在郭家的面子上。
【公元822年,李恒在观赏宦官打马球的时候,宦官坠马落地,李恒受到惊吓,得了风疾,脚不能踩地,头晕目眩。自此,朝政大权都被宦官王守澄和宰相李逢吉把持。】
【穆宗朝君臣都认为天下已经安宁,不需要那么多军队防守,便开始裁撤军队。被裁撤的士兵无以为生,啸聚山林,造成了社会动荡。】
“宰相萧俛、段文昌下令,所有军队中,每一百个人选取八个人取消兵籍,士兵无处可去,又不能从事其他行业,只能啸聚山林,以劫掠为生了。”
“朝廷派往河朔三镇的长官大多昏聩无能,三镇将士发动叛乱,诛杀了朝廷派遣的大臣,拥立了新的节度使割据一方。裴度率军讨伐,却无功而返,朝廷因为无法支撑巨大的军费开支,只能承认三镇割据的事实。”
“那些无处可去的将士都投奔了三镇……”
李纯又踹了李恒一脚,“朕积攒的钱财都被你给祸害了!”
【李恒虽然流放了给他爹炼制长生药的方士,但他本人却在生病后幻想长生不老,召方士炼制金丹,最终因为服食金丹暴毙,为后世的皇帝敲响了警钟!】
【李恒只做了4年皇帝,却让元和时期的削藩成果付诸东流,府藏也因之耗竭,藩镇割据现象日益加剧。同时钱重物轻的现象愈加严重,使百姓负担大大加重,民不聊生……】
“他只活了30岁,相较于之前的唐朝皇帝,他是寿命最短的了。”
“皇帝的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朝政得乱成什么样。”
【李恒的儿子李湛与他是一丘之貉,他即位时只有十六岁,在位两年便被宦官弑杀。】
李纯:“就这还想要太子之位,安心当一个富贵闲人不好吗?”
李恒:便是做了王爷,也无法随心所欲啊,如何能与皇帝相比!
所以便拖着整个大唐为他买单……
【李湛继位后根本没有将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对游乐的兴趣比他父亲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皇帝疯狂沉迷玩乐,于是便引发了一系列十分戏剧的事件——】
【一日,李湛正在宫中打马球,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喊杀声,顿时被吓了一跳。不知他是不是想到了唐玄宗和他曾祖父的经历,第一反应便是逃往神策军的大本营。】
【等到神策军将混乱平息才发现,原来闯进皇宫作乱的只是数百染工……】
天幕下的观众都发出了惊呼之声,几百个染工就能攻入皇宫!
这也太荒谬了!
便是话本都不敢这么编!
“带头的是染坊的役夫张韶和算命先生苏玄明,某日,苏玄明给张韶算了一卦,说你命里注定大富大贵,能坐在皇宫的御座上吃皇帝才能吃到的御餐。”
“正好,皇帝白天忙着打马球,晚上忙着猎狐狸,经常不在皇宫,他们便利用这一时机,图谋大业!”
“他们招募的帮手有染坊的同事,也有长安街上的闲人。利用往皇宫送染料的车子,将人藏匿其中,想要混进皇宫。”
“结果被一个宦官撞破,张韶抽出大刀立刻动手,喊杀声四起,皇帝被吓得惊慌失措,乱了方寸。”
“皇帝本想往右神策军处躲避灾祸,因为右神策军的统帅是李湛的亲信,每次打马球的时候,李湛都会为右神策军吹黑哨。但李湛打马球的清思殿更靠近左神策军,为了安全只能前去投奔左神策军。”
“左神策军终于有了一个接近皇帝的机会,从上到下都兴奋不已。”
“此时,皇宫早已经乱作一团,张韶带来的乱民在在宫里四处搜刮。张韶和苏玄明如愿以偿的坐上了御座,吃到了皇帝的御膳,顿时心满意足。”
“酒足饭饱之后,张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接下来怎么办?”
“苏玄明只是一个算命先生,哪里知道该怎么走出皇宫。”
“全副武装的神策军已经部署完毕,一百多乌合之众很快便被神策军的精锐尽数消灭,张韶和苏玄明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就此灰飞烟灭……”
唐朝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都想要吐血。
天幕下的一些人也动了心思,原来皇宫的防守如此松懈吗?
有的人已经开始暗中谋划,有的却不敢孤注一掷的冒险。
但对于那些吃不上饭的人来说,若是能闯进皇宫饱餐一顿,临死前做个饱死鬼也好过饿死啊!
【大臣以此劝谏皇帝,不要耽于享乐,到处游玩,大兴土木,给不法之徒可乘之机。皇帝觉得大臣们说的很有道理,于是……更加变本加厉的游乐,花样还不断翻新!】
李纯一脚将李恒踹成了滚地葫芦,怒道:“都是你起的好头!”
“敬宗是一位马球高手,又善手搏,观赏摔跤、拔河、龙舟竞渡之类的游戏从来都是乐此不疲。”
“他不仅喜欢玩,还特别会玩,大唐没有亡在这一朝真是大唐的幸运!”
“同样是打马球,李湛的花样特别多,他让禁军将士和宫人一起比赛,甚至是骑着驴打马球,他居中裁判,还要吹黑哨。”
“白天玩不够,晚上还要去猎狐狸。”
“狐狸:什么仇什么怨啊!”
【一日,李湛突发奇想,想要去骊山游玩,大臣们极力劝阻,说凡是去过骊山的皇帝都没有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