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禁止的东西,越是暴利!”
【就连后来为大唐王朝掘墓的王仙芝、黄巢也都是私盐贩子。】
唐宪宗李纯皱眉沉思:“经济真是一门大学问!”
关乎国朝安稳,李唐皇帝再次意识到经济学的重要性。
韩愈用自己的思维尝试理解天幕所讲的内容:“陛下,朝廷提高盐价,看上去能够短时间内增加收入,但盐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一定会将盐价抬的更高。”
“百姓买不起官盐,就只能想方设法购买私盐,私盐贩子应运而生。他们只要将盐价定的比官盐少一些,便能获得暴利。”
一旦有人触犯他们的利益,定会有人鼓动百姓起兵反抗!
李纯:“博士有何见解?”
韩愈:“臣请降低官盐价格,如此一来私盐贩子无利可图,自会寻找其他生意,百姓继续购买官盐,国库的收入也不会减少,还能解决乱民暴动的隐患!”
李纯若有所思……
【刘晏兴利除弊,改革漕运和榷盐中的弊端,使江南财赋源源不断的运进关中,“民不加赋,而国富饶”,有力地支持了平叛与对外防御战争。也为后来唐德宗的税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李豫生于开元盛世,长于开元天宝之交,他器宇度量弘深,宽厚而有决断,喜怒不形于色。在李隆基上百个孙辈中,只有他最得祖父看中。】
【安史之乱中,他挂名兵马大元帅,指挥收复两京之战,得到群臣的拥戴。】
【登基之后,面对内忧外患,他扫平安史之乱,解决袁昂起义,抵御吐蕃入侵,也曾逃离京城,避难陕州……】
“唐朝廷为追征江淮地区八年赊欠的租调,派豪吏为县令,搜括民间粟帛,农民纷纷起来反抗。”
李世民不理解:“这种时候难道不是应该大赦天下,减免赋税,缓和叛乱给百姓带来的伤害吗!”
长孙无忌:“约莫是朝廷财政遇到了大麻烦,不得不出此下策吧。”
李世民:“昏招迭出!”
“台州临海人袁晁在翁山率众起义,攻下台州,连克信、温、明等州,拥众近二十万。江南人方清在歙州响应起义。”
“袁晁本是县衙小吏,因为同情饥寒交迫而造反的农民,受到鞭背的刑法。他起义后建立自己的政权,朝中大臣都由农民担任,他带领义军杀死地方长吏,烧毁没收官府及地主豪富的钱财,为普通百姓伸张正义!”
“面对浙东接连不断的起义,李豫命镇守临淮的李光弼分兵镇压。叛军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的普通百姓,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也没有实战经验,自然不是正规军的对手。不到一年时间,叛军便被李光弼打败。”
“袁晁起义是唐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
李豫:朕怎么感觉天幕在同情叛军!
你的感觉没有错,若是此时有人能够一举打败唐朝,建立一个新的制度,也就不用经历之后一百年的混乱拉锯了。
退一万步说,如果安史之乱的首领安禄山与史思明不是残暴不仁之人,说不定会有更多的百姓支持他们呢。
【李豫对宦官十分优容,将他们当作自己的代言人,也能严厉惩治飞扬跋扈的权宦。】
“凡是宦官奉命出使四方,李豫从不禁止他们索取贿赂,如果给宦官的财物少,李豫就认为是轻慢天子的使者。”
“中使公求赂遗,无所忌惮,就连宰相都得随时准备好行贿的钱财。”
“他曾严惩李辅国、程元振等为非作歹的权宦。”
“当鱼朝恩势倾朝野,凌辱宰相时,李豫立刻与宰相元载密谋诛杀了鱼朝恩!”
“他是不是觉得宦官翻不出他的手掌心,用宦官制衡朝臣!”
【在父亲和朝臣的影响下,李豫也崇信佛教,供养了大批僧人,兴修佛寺,劳民伤财,给本就不富裕的国库雪上加霜!】
【说到底,李豫并不是一个英主,也不算是昏君。他对人对事都很宽容,能容忍宦官欺压宰相,也能容忍宰相擅权驱逐贤臣。】
“宽容太过就是没有原则!”
“奸臣元载身为宰相却驱逐贤臣,独揽朝政,排除异己,专权跋扈,大兴土木,李豫早就知道这些事,却直到忍无可忍才决定处置元载。”
“元载死后,仅胡椒就查抄了八百石!”
“李豫还任用安史旧将掌管河北,姑息养奸,致使河北三镇割据,从此成为大唐的心腹之患。”
天幕对李豫的评价让汉宣帝警觉,他将太子刘奭叫到身边,考校近日功课。
刘询:“你可不要学李豫,对奸臣的纵容就是对天下的不负责任!”
【公元779年,李豫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十八年。】
李世民再次感慨:“安史之后的十几年对大唐来说,至关重要,若是李豫能够有所决断,力挽天倾就在本朝啊!”
第333章 税制改革
【李豫死后,太子李适登基,史称唐德宗。德宗任用杨炎为相,改革税法,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使古代的赋税制度从“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在短时期内缓和了国家财政问题。】
李世民大感好奇:“两税法?”
“唐初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依据: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加上战乱的影响,无数百姓失去遴自己的土地,背井离乡。逃走的百姓的赋税便由邻保代纳,迫使更多百姓逃亡,租庸调制已经名存实亡!”
“各地节度使可以用任意名义摊派,无需获得中央的同意,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赋税制度极为混乱。”
“面对如此局面,宰相杨炎上奏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将原本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
“不论是本地户还是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是当地人,上籍征税。逃亡异乡的百姓也无法逃避税赋。”
“仅仅三年后,德宗便得到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比之前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
始皇沉思:“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扶苏:“这样一来,拥有更多土地的贵族便要出更多的赋税,减轻了普通黔首的负担。”
李斯:“制度很好,但执行下去需要合适的人手。”
负责执行政策的官僚,也是被两税法触犯了利益的贵族集团,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必会中途夭折。
【杨炎为相一年多后,便被奸相卢杞陷害,贬为崖州司马,很快就被赐死,时年五十五岁。】
“杨炎也是唐朝中期有名的理财家,两税法的开创者!”
“也是在他提议下,唐德宗年间将国家岁入由人主私藏改政府归入,划分了国库与私库的区别,恢复了国家公赋与皇家私藏分管的制度,维护了国家公赋收入独立的原则。”
“但他只比刘晏多活了一年,便步上了刘宴的后尘。”
“试图破坏秩序的人总会尝到失去秩序后的恶果。”
刚将政敌贬斥出京,正春分得意的杨炎:……
德宗李适不解:“卢杞一心为国,大公无私,怎会被后人称为奸相?”
颜真卿:“卢杞的奸邪天下人皆知,只有陛下不知,这才是他最为奸邪之处。”
王安石也在见缝插针的对神宗阐述自己的观点:“德宗年间的所有动乱都是因为德宗识人不明,宠幸奸臣卢杞,他是运气好才没有亡国。”
【好的制度需要好的执行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税法逐渐名存实亡,实行不到30年,就被迫多次下令将货币计征改为实物征税。】
“古代没有国债的概念,也没办法与其他国家拆借,更不能去找世界银行贷款。国库没钱了就只有三条路走,要么提高税率,要么增加杂税,要么既提高税率又开征新税。”
“德宗选择了第二条路,增开了间架税、除陌钱,酒水、矿产、茶税收归国有,想尽办法积攒军饷。”
“再加上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苦大众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两税法实际上已不存在了……”
刘彻:“国债是什么?还有世界银行!”
桑弘羊:“从字面上理解,国债便是国家发行的债务,世界银行应是多个国家组织起来的一个机构,至于银行是什么,臣也不知……”
汉字博大精深,每一个词组都有其来源,桑弘羊的推测已经很接近真相了。
明清时期,熟悉票号的人大概就能猜出银行的作用。
李世民突发奇想:“朕乃天可汗,若是去找西域小国借钱,他们会借吗?”
长孙无忌:“若是兵临城下,他们没有选择。”
魏征冷静的给君主和同僚泼冷水:“陛下,与西域小国比起来,大唐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便是将所有小国的国库搜刮干净也无法支撑大唐的开支!”
李世民瞬间回到了现实,还是先看看李适新增的这两种杂税有什么效果吧——
“许多官吏为了得到更好的考绩,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
“间架税就是房产税,唐朝是第一个正式征收物业税的朝代。”
“德宗还命四邻互相监督,任何房产都无法隐藏,搞得无数人抛家舍业,家破人亡。”
“就在这年深秋,五万军兵哗变长安,要把唐德宗赶下台,他们的宣传口号就是:不税汝间架。他们上台后,不征收间架税,可见百姓对其深恶痛绝。”
“这项政策仅实行了半年,德宗便不得不下令废除。不过他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毕竟半年内搜刮的间架税,足够给御林军发几年军饷了。”
杨炎不得不劝谏皇帝:“陛下,此乃饮鸩止渴,割股啖腹,不是长久之计啊!”
李适讪讪道:“朕知道了,爱卿放心,朕定然不会再听信谗言,国朝的财税改还是要依靠爱卿与刘晏啊!”
杨炎猛的抬头:谁!
刘晏又要回来了!
李适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
君臣之道便是平衡之道,刘宴在朝,他也就不必提拔其他人与杨相制衡了。
【两税法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原本的租庸调制也更加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农民的税收负担,同时也简化了税目和手续。】
【它奠定了宋代后两税法的基础,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
李世民叹息:“两税法,榷盐法都是治国良策,可惜皇帝自己改弦易张,中途夭折了。”
史上难得的经济学家,大唐便出了三个,谁能说老天不眷顾大唐!
【但是,朝廷规定税额只能用货币缴纳,导致市面上货币严重不足,百姓只能贱卖谷物,缴纳赋税。又因为土地可以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土地集中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更加剧了社会矛盾。】
李斯:“两税法虽好,却也不能照搬,大秦比唐朝更缺少货币。”
扶苏:“但若是必须用秦半两缴税,父皇统一货币的政策不就能顺利推行了吗!”
李斯等人震惊:扶苏公子什么时候也学会用阳谋了!
萧何将他们跑偏的思路拉了回来。
“若是如此,百姓定然只能贱卖谷物布帛,最终受到剥削的依旧是最贫苦的黔首。倒不如借鉴盐铁官营之策,定一个足够低廉的盐价,规定只能用秦半两购买。如此,对黔首的负担不大,还能推行陛下的政策。”
“两税法是以贫富分等征税,触犯了贵族豪强的利益,遭到了地主贵族的激烈反对。”
“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明清的程度,用货币缴税还不具备完善的条件。毕竟,明朝张居正实行的一条鞭法,依旧面临着白银不足的窘境。”
“应该针对贫富不同的人,征收不同等级的税,就像我们现代的个人所得税一样,贫者少缴,富者多缴。”
李适双眼发亮:“爱卿,天幕所言可能做到?”
杨炎沉思片刻,道:“回陛下,很难。若是计税标准不一,定会有人阳奉阴违,给富户登记低等级的税收,将沉重的负担都压在农民的身上。”
李适:“可是,天幕上的后世做到了。”
杨炎:“不知他们用的是什么样的监督手段,能够查明每个人的收入、财产状况。”
但很显然,大唐做不到……
【德宗李适看到了藩镇割据的弊端,也想要削藩,他下令藩镇的土地不能传给子孙后代。】
【但当时朝廷的实力不足,无法压制藩镇,河北地区成德、魏博、淄青三镇起兵叛乱,爆发了持续五年的奉天之难!】
“奉天之难,因唐德宗削藩而起,以德宗逃离长安为终,这是唐朝中后期藩镇跋扈,中央集权受到挑战的标志性事件。”
“最开始,是河北成德、魏博、淄青三镇起兵叛乱,之后,战事逐渐扩大。”
“在平叛过程中,卢龙、淮西相继叛乱,各自称王称帝。”
“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势力最大,朝廷多次征讨,都以失败告终。李希烈被其他四镇奉为统帅,也是唐王朝最大的目标!”
“颜真卿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卢杞排挤陷害,孤身前往敌营的。”
“为了解决淮西的叛乱,德宗命泾原诸道兵马出兵平叛。”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达长安,这些将士满心期待着到达长安可以得到优厚的赏赐,结果却一无所得。德宗命京兆尹犒赏军队,京兆尹却只带了粗茶淡饭,士兵十分愤怒!”
“因赏赐不公,泾原军队挟持了节度使姚令言,发动兵变,直接占领了长安,拥护卢龙节度使朱滔的兄长朱泚为帝,德宗被迫逃往奉天……”
李世民:“第三次了!”
德宗李适被震的失去反应:“长安沦陷!”
就因为赏罚不公,就因为一些粗茶淡饭,那些兵痞便占据了长安……
这是何等荒谬之事!
“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勤王靖难,功勋日盛,引起了奸臣卢杞的嫉妒和诬陷,德宗也对其产生了猜忌之心,他一怒之下便与朱泚勾结到了一起。”
“于是,奉命平叛的军队发动了叛乱。德宗不得不再次下令召集军队,平定之前平叛的军队!”
“禁止套娃啊!”
景帝刘启:“唐之藩镇与汉之诸侯并无差别,李适却比朕还冲动。不知他能不能顺利度过此劫!”
李适:“难道朕不应该削藩吗!”
颜真卿:“削藩是有必要的,但还需从长计议啊……”
汉朝可是用了七十年,三代人,才做到的!
第334章 奉天之难
【这场朝廷与藩镇的博弈,以朝廷退让告终,基本奠定了此后唐朝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的强弱地位,以及各藩镇之间盘根错节的制衡关系。】
唐初的君臣脑袋都涨大了,如此复杂的局面,非雄才大略者,无法理清。
除非能出一个如太宗一般强势的皇帝,不然,大唐定会逐渐走向末路!
“这场战乱中有四人称王,两人称帝,故称:二帝四王之乱。”
“兵变平息后,德宗对叛乱造成的危难心有余悸,于是对藩镇采取姑息态度,承认了河北三镇的世袭特权,以换取对方取消王号,维持现状。”
“此后,河北三镇名义上尊奉唐王朝,实际上既有土地,又有人民,又有甲兵,又有财赋,父死子代,长期割据一方,直到唐朝灭亡……”
刘邦对吕雉道:“这就是分封制的危害啊!”
大汉若不是有文景二帝削弱诸侯,武帝强势出击,也会落得个李唐的下场……
“藩镇之间利益关系不一,北方边疆与中原的藩镇相互制衡,东南的藩镇负责提供财税,正是藩镇间的相互制约,使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仍能延续百余年。”
壮志满怀的李适被现实狠狠打了一巴掌,一时间有些无所适从。
颜真卿与李泌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无奈……
【此后,朝廷威严扫地,德宗不敢再相信任何将领,只能将皇城的守卫交到宦官的手上,宦官掌握军权,也直接掌控了皇帝的生死!】
天幕的语气让李适瞬间毛骨悚然:藩镇想要谋反,还要打到京城,宦官想要叛乱,却不必离开皇城!
这太可怕了,朕的子孙后代,不会真有人蠢到被宦官废立吧……
被宦官谋杀的宪宗李纯:……
被宦官拥立的宣宗李枕:……
【德宗李适即位之初,为政清简,任用崔佑甫、杨炎为相,严禁宦官干政,一改代宗朝宦官一手遮天的局面,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奉天之难后却宠信宦官,疏远朝臣,任用奸佞,对藩镇多有姑息,导致国家逐渐走向混乱……】
年轻的李隆基不由得感慨道:“能善始者众,能克终者寡!”
群臣:请陛下将这句话刻在心中!
【遭逢大难的李适开始贪图享乐,他不仅喜欢钱,还主动要求地方进贡,命宦官公开索取。为了满足皇帝的贪欲,地方官只能巧立名目,对百姓进行残酷的盘剥。】
【白居易的《卖炭翁》便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元稹为好友高兴:“乐天,这是你的诗文!”
白居易愁眉不展:“这首诗是吾近日所做,道尽宫市之害,正想寻机上奏陛下严禁宫市!”
元稹宽慰他:“乐天,你应该高兴才是啊,陛下看到你的诗文,定会引起重视的。”
天幕上果然出现了白居易的诗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扶苏好奇:“这也是诗!”他第一次见到这样直白的诗文。
始皇:“语言虽简单,却极有画面感。朕仿佛看到了一个贫苦的卖炭翁,从南山中走出来。”
他满脸灰尘,露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卫青:“卖炭得到的钱财,仅能维持生计。但是即便他的身上穿着单衣,却依旧盼着天气更加寒冷一些,他的炭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卫青已经很久没有回忆过幼年的经历了,如今却在卖炭翁身上找到了一丝共鸣。
刘彻:“这便是最底层的普通百姓的生活……”
刘询:“老翁顶着寒风大雪在集市上卖炭,满心期待着能换取供自己过冬的钱粮,却惨遭横祸,一个宦官带着手下趾高气昂的走了过来……”
刘询想到历史上西汉的宦官专权始于本朝,他便有些无地自容。
李世民:“一车的炭,足有一千斤,都被宦官强行买走了,留下的报酬却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
长孙皇后:“这个老翁该如何活的过这寒冷的冬日啊!”
德宗李适目瞪口呆:“这……这是朕晚年所为!”
简直触目惊心,不忍直视……
【宫市制度在德宗末年开始兴起,顺宗李诵将之废除,但到了宣宗时,依旧有宦官强买强卖,强取豪夺,无人敢管,这首诗正写于宣宗元和初年。】
负责编撰顺宗朝史书的韩愈对此十分熟悉:“原本宫里需要的日用品都由官府承办,民间采购,德宗晚年却交给了宦官负责,他们在街市上看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直接索取,给货主的只有很少的一点银钱,有的甚至空手而归。”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宫市!
宣宗李纯:“若是朕没有记错,先帝已经明令废除了宫市,为何还会有这样的事发生!白居易现在何处?”
韩愈:“白居易元和二年及第,如今正在翰林院为学士。”
李纯:“召白居易同观天幕。”
【德宗朝也有名臣贤相,如联合回纥、南诏,成功打击吐蕃的李泌。临危不乱,一身正气的颜真卿。史上难得一见的经济学家刘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陆贽……德宗却随意猜忌大臣,频繁更换宰相,政策瞬息万变,朝令夕改。】
“人事的频繁变动让德宗朝的政策都无法坚持下去,纵然有宏图大志,也无济于事。”
“李泌被称为诸葛亮之后第一人,他的才学品德历来为后世所敬仰。”
“肃宗时,李泌是辅佐他挽救危局的得力助手。代宗为了留下他,强迫他破戒吃肉,还给他娶妻成家。”
“奉天之难后,德宗再次启用李泌为相,李泌执政时间虽不长,却做了很多大事,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安定。”
“他历经三朝,不论面对的君主多么昏庸多疑,他都能有所补救和贡献。面对奸臣的诬陷,也能巧妙地用智慧躲避灾祸。”
“他以世外之人自居,不慕名利,平定安史之乱后,他想得到的赏赐是枕着天子的膝盖睡一觉。”
“李泌不在乎世俗的名利,他想要挽救大唐,却也小心维持着自身与权利的距离。他宁愿以荒诞的形象示人,以布衣的身份参政,也不想参与权力斗争。”
李泌:“吾的偶像是留侯张良!”
【德宗朝的陆贽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才本王佐,学为帝师!他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史书赞其“可为后世法”!】
李世民:“天幕上次提及的思想家还是董仲舒吧。”
魏征:“陛下没有记错,不知陆贽是何等大才,能得后人这般称赞!”
李适:“陆爱卿之才朕早已知晓,还特意召其为翰林学士。”
颜真卿:听天幕的意思,陛下明知其为大才,却不曾重用,何其可惜……
“陆贽认为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当今要务在于体察民情。提出治乱由人,不在天命。立国之权,居重驭轻。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极大。”
这些说法与李世民的民贵君轻思想不谋而合,他不由得伸长了脖子,仔细看天幕的介绍。
“苏轼称赞陆贽:智慧堪比张良,辩才堪比贾谊,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如果唐德宗能够完全信任陆贽,便是恢复贞观之治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适震骇莫名:“贞观之治!”
这可是大唐人人都想回去的盛世啊!
“陆贽学识渊博,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是支撑危局的栋梁之材,也是唐朝继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之后的贤相。”
“两宋的君臣都将陆贽的思想当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直到明清依旧对其赞不绝口。”
李适不敢相信,这个评价也太高了吧,本朝居然有这样的人物!
“但陆贽却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积重难返的大唐不是短时间的改良能够解决的,必须要进行触及根本的改革,而陆贽并没有得到皇帝的信任。”
“陆贽为官清廉,分文不取,反倒被德宗批评,认为他不合群。”
“德宗对陆贽的观点“虽嘉之”而“不能用”,“爱重其言”而“不从”,有时“虽貌从”而“心颇不悦”。”
“所以,虽然陆贽曾身居宰相之位,却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
“德宗喜欢的宠臣是能给他收刮钱财的裴延龄等人,他们结党营私,在民间风评极差,却深得皇帝的信任,陆贽孤身与他们为敌,最后不出所料的倒在了奸臣的谗言中。”
面对朝臣们期待的目光,李适将天幕提到的几位贤臣一一提拔到中央,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下,德宗朝必会走向完全不一样的未来。
只要皇帝不半途而废……
【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李适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在位二十七年。他极力想做个至圣至明的天子,然实际效果恰恰相反,他昏庸地用了许多小人,靠着幸运才维持了大唐的统治!】
李适:……
第335章 永贞革新
【李适长子李诵史称唐顺宗,慈仁和民曰顺,德性宽柔曰顺,这个顺字完美的概括了李诵的一生!】
【李诵做了二十五年太子,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太子。却只做了186天皇帝,五个月的太上皇,也是唐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和太上皇!】
“好可怜,连享清福的时间都没有。”
“就连他的年号永贞,都是在他退位以后才改的。”
“他是唐朝第一个被太监废黜的皇帝,当然不会是最后一个。”
李适:“怎会如此!太子你……”
李诵只能苦笑:“大概是儿臣身体不适吧,父皇不如将李淳(李纯)召来,聆听父皇的教导!”
被太监废黜,这也太丢脸了吧!
难道本宫如此无能,连太监都无法压制!
李适命人宣召长孙,却也不忘叮嘱长子:“淳儿才几岁,你不要将责任都压在他的身上。”
李诵:“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李渊算了算,唐朝已经有四个太上皇了:哼!都是李世民开的好头!
【李诵在位时间虽短,却一手推动了永贞革新。虽然革新最终失败了,但依旧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诵心里一动:革新!难道他是因为革新被废?
他听闻天幕讲父皇晚年的事,就想要不顾一切劝谏父皇,若是他日登基为帝,定然无法容忍这样的胡作非为!
【李诵做太子时很是低调,他性情宽和,仁而善断,亲身经历了奉天之难,亲自组织了奉天保卫战!】
“李诵写的一手好字,他爹的很多诗都是他抄写给大臣的。”
“这父子二人不缺沟通的机会,因此没有像其他唐朝太子一样波折不断,动辄被废。”
“泾原兵变后,李诵执剑断后,在四十多天的奉天保卫战中,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确保了德宗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