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痛哭:“这都是大唐的好儿郎啊,是朝廷对不住他们!”
郭子仪震惊了:“昕儿居然还活着!”
他要立刻上奏圣人,大唐与吐蕃的关系已经恢复稳定,即便不能派遣援军也要将物资送到西域!
【在与中央朝廷失去联系,孤悬塞外,外援断绝的情况下,大唐将士坚守了近五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祖国还在不在。】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为了在这里生活下去,他们在此积极屯田,自铸钱币,维持着岌岌可危的社会经济。】
【如今我们能找到的痕迹,便是散落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唐朝货币,其中有大量货币镌刻着‘建中通宝’的字样,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建中的年号只用了四年。】
【他们直到老死都不曾忘记自己的国家,无时无刻都在盼着回到长安,盼着朝廷能够知道他们的近况。】
【但,抬头见日,不见长安!】
第330章 安史之乱5
【西域对大一统的中原王朝而言十分重要,因为控制西域不仅能扬我国威,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还能牵制削弱北方的少数民族,进而保证河西、陇右的安全。】
【但,对于一个内忧外患的王朝却又可有可无。吐蕃已经占据关陇,西域便失去了他原本的战略意义,西域的存亡对此时的唐王朝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
陈汤:“若是没有强有力的武力,汉使根本无法纵横西域,更无法挺直腰杆对西域小国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班超:“即便国力削弱,也应积极开拓。在我踏上西域的土地之前,也不曾想到能够万里封侯!”
李世民:“西域是大唐的屏障,大唐国库很大一部分收入都来自于西域的行商。李亨等人是在自断臂膀,等待死亡。”
赵匡胤:“西域与燕云十六州同样重要,等朕收回燕云十六州,下一个目标便是西域!”
朱元璋:“清除北元势力后,咱也要杨威西域!”
朱棣:“朕消灭了北元残存势力,完成了历史使命,西域就留给儿孙开拓了。”
在位仅十个月的朱高炽:……
在位仅十年的朱瞻基:……
【安史之乱几乎摧毁了北方的经济,无数活不下去的百姓开始往南方迁徙,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国破家亡的苦难还催生了百姓对佛教的向往,寄希望于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归宿。诗佛王维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在大唐的名气可与李白比肩,被安史叛军抓获后,严密看管,被迫接受伪职。他也因此被打成了附逆之人,仕途无望,只能在佛教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再加上皇帝大搞封建迷信,李亨、李适、李纯、李漼和李儇五代帝王都崇信佛教,大张旗鼓迎送佛骨,在大唐营造了崇佛的氛围,佛教盛极一时!】
【当时的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儒家学说为武器,提出反对佛教的理论。这一矛盾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彻底爆发,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供养三日,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写下了《谏迎佛骨》劝谏君王,他列举了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得出结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但韩愈不仅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还险些因此丧命。】
天幕上出现了韩愈的《谏迎佛骨》。
韩愈的文章论说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魏征拊掌称赞!
“开篇先从上古时期说起,在佛法没有进入中国的时候,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等上古圣王都很长寿。”
“汉明帝的时候,佛教进入中国,结果明帝刘庄在位仅十八年便去世,之后更是帝王接连夭折,东汉逐渐走向灭亡。”
刘庄:汉朝灭亡与佛教有何关系,再者,佛教在汉朝并不兴盛。(⊙o⊙)…
“那些崇信佛教的国家:宋、齐、梁、陈、魏,不论帝王寿命还是国家的寿命都很短,唯一一个活的长的梁武帝,还被侯景活活饿死在了台城。”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朕支持韩愈!
萧道成:(ΩДΩ)
“由此可见,想要祈求佛教庇佑的,反倒带来了灾祸。”
“还是孔子说的对:敬鬼神而远之!”
刚刚登基的唐宪宗李纯:“韩博士的文章写的真好,快宣他入宫觐见。”此时韩愈被召回长安,任国子博士。
早年的李纯还是一个励精图治,精明强干,立志于成为唐太宗第二的帝王,对于朝臣的谏言欣然接纳。
然而,他发现自己还是小看了韩愈,后世人对韩愈的溢美之词太过离谱,他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文公,昌黎先生!”
“文章巨公!”
“百代文宗!”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韩愈:后世人太会夸了,他都有些承受不住了。
穆总李恒:“朕已经将韩文公召回京城,天幕定会夸赞朕的行为吧。”
宦官王守澄:“大家英明神武,无人能及!”
在皇帝看不见的角落,王守澄却目露寒芒,要不要给韩愈也送一些“长生药”,让他跟先帝到地下团聚呢……
【因为迎佛骨之事,韩愈被唐宪宗李纯贬到潮州,“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唐宪宗可是唐朝中后期的中兴之主,有元和中兴的政绩,晚年却依旧崇信佛教,迷信神仙。就在迎佛骨的第二年,宪宗李纯便被宦官谋杀。”
李纯:“被……宦官谋杀!”
这也太丢脸了吧!
【直到唐武宗灭佛才刹住了这股不正之风,将佛教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安史之乱遗祸无穷,唐朝之后的一百多年,都在安史之乱的阴影中挣扎求存。】
【代宗年间,安史之乱全部平息,渡尽劫波的李唐朝廷如释重负,王侯将相踌躇满志,兵士期待解甲归乡,百姓盼望盛世重现,大唐王朝似乎摆脱了以往偏离的轨道,开元全盛日的景象似乎将再次上演。】
【然而,威胁才刚刚消除,危机已悄悄降临。在朝廷上下共庆和平的表象下,君臣之间的裂痕却愈演愈烈……】
【平叛有功的将领得到封赏,在战乱中崛起的节度使志得意满。但李唐王室再也无法信任武将,郭子仪、李光弼被明升暗贬,剥夺了兵权,仅次于二人的仆固怀恩因小人谗言,郁郁寡欢。】
“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严整,擅长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战功居中兴第一将!”
“他本是契丹人,得王忠嗣看中,又在郭子仪的举荐下,成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平定安史之乱。”
“他在常山大破敌军,在太原坚守城池。在河阳挫败史思明的兵锋,也曾在洛阳之战无功而返。”
“在洛阳之战中,李光弼与许叔冀约定,许叔冀坚守汴州十五日,李光弼率兵来援。结果许叔冀兵败投降,汴州陷落,叛军南下江淮。”
“李光弼从始至终,一直都是唐军的平叛主力,指挥大军歼灭叛军,功勋卓著。”
“晚年却在程元振、鱼朝恩等宦官的谗言下,拥兵不朝,名声受损,也因此惭愧成疾,很快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一群猪队友,带不动啊……”
李光弼:朝堂上奸佞当道,皇帝不思灭贼,反倒猜忌大将,他如何能甘心为程元振、鱼朝恩等小人驱使。
天幕才是某的知己啊!
【仆固怀恩亲眼见证李光弼被夺权,来瑱被杀,为了活命他不得不奋起反抗,被逼谋反。】
“仆固怀恩的女儿为国和亲,却被朝廷猜忌他与回纥牵扯不清,成为政敌攻讦的把柄,让仆固怀恩不寒而栗,同时又悲愤万分。”
“仆固怀恩奉命护送自己的女婿(回纥可汗)和女儿回漠北,宦官监军骆奉先误信辛云京的谣言,向朝廷诬告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仆固怀恩百口莫辩。”
“无数人风传仆固怀恩谋反,仆固怀恩进退不得。他曾是郭子仪的部将,他的部下都是郭子仪曾经的旧部,在颜真卿的建议下,李豫派遣郭子仪前去劝降。”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招降曾经的旧部,不费一兵一卒平息了可能发生的动乱。”
“只要郭子仪站在这里,就代表着大唐的军威!”
“可惜的是,仆固怀恩却走投无路,只能孤注一掷,带着死忠于自己的部下,起兵叛乱。”
【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共数十万人来犯,郭子仪率兵抵御。】
【最终,一代兴唐名将仆固怀恩暴死于鸣沙军中。吐蕃、回纥大军也被郭子仪平定。代宗李豫听到消息后,只能遗憾的说“怀恩不是反贼,只是被左右所误导了”。】
仆固怀恩痛哭流涕:“能得到陛下的谅解,臣这辈子值了!”
【代宗李豫登基之初就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安史之乱平息的第二年,吐蕃便大举进犯,边将向朝廷告急,但掌握朝政的程元振根本没有将消息上报给皇帝。】
【等到吐蕃、党项人打到关中,李豫才知道吐蕃入侵了,且已经逼近都城长安。李豫下诏诸将勤王,各地节度使不满程元振把持朝政,不肯出兵。】
【于是,长安再次沦陷,成为吐蕃的战利品,李豫连夜逃亡陕州。】
【危机时刻,李豫不得不再次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迎击吐蕃,陷落十五天的长安被唐军收复。】
李世民给他们数着呢:“这是第二次了,长安失守,天子逃亡……”
一国都城被敌军肆虐,这是将朝廷的脸面扔在地上踩啊!
唐初的将领一个个愤怒的嗷嗷叫,叫嚣着要灭了吐蕃,永绝后患!
魏征给他们破了一盆冷水:“吐蕃现在的首领叫松赞干布,这样的枭雄若不能真心折服,必会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
房玄龄:“吐蕃的地理环境比南越还要恶劣,大军行军困难,难以适应,怕是会被吐蕃人压着打。”
李世民:“大唐的首要目标依旧是突厥,不过派遣一支小队前往吐蕃探探路却是有必要的。”
一些将领瞬间便心领神会了皇帝的用意,只要能摸清当地的环境,吐蕃早晚都会成为大唐的囊中物。
第331章 艰难求存1
【危机时刻力挽狂澜的郭子仪是唐朝中期最著名的将领,也是我们后人所熟悉的郭令公、汾阳王。】
【郭子仪,出身太原郭氏。早年以武举高中,入仕从军,积攒功勋官至九原太守。】
武则天:“有此人为例,还有何人敢反对朕设立武举!”
刘彻:“朕的大汉也需要武举。”不能可着卫霍两位大将死命用啊!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起兵勤王,指挥大军收复河北诸郡、收复两京、参与邺城之战等战役,官拜兵部尚书,入阁为相!】
【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第二次收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
“单骑退回纥!”
“心服蛮夷都将相,身扶国祚宰山河!”
“代宗继位后,在程元振的谗言下,郭子仪被剥夺了兵权,负责督造皇陵。等到代宗被迫逃出长安时,举目四望,无人可用。只能命郭子仪为副元帅抵挡吐蕃大军,此时的郭子仪手中只剩下二十个亲兵了。”
“郭子仪在危难时刻,力挽天倾,代宗唯一能给的信任便是丹书铁券,并将他的画像供奉于凌烟阁!”
文彦博:国家再造功居最,绘像凌烟迈等伦。
周敦颐:国家唯赖老汾阳,盖世勋名树远疆。铁券图形传宦谱,儿孙世世宠恩光。
宋朝的大臣在为丹书铁券大唱赞歌,羡慕的口水都要从眼角流出来了。
“可惜后世的丹书铁券都被玩坏了,尤其是明清之后,只要收到皇帝的丹书铁券,就要小命不保了。”
“若不是皇帝十分忌惮之人,为何要用丹书铁券安抚,既然只是暂时安抚,自然要想尽办法除去了。”
明清两朝的功臣突然觉得家中的丹书铁券太烫手了,不知道能不能退货啊……
朱元璋:过了包退期,已经晚了!
“为了笼络郭子仪,代宗李豫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之子郭暧,和他做了儿女亲家。”
李世民:“不错,对于功臣就要将公主嫁过去,安定臣子之心。”
“一次,小两口闹别扭,升平公主自恃金枝玉叶,羞辱郭暧。郭暧气不择言,脱口便道:你不就仗着你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还不稀罕做皇帝呢!”
“升平公主大怒,立刻入宫向李豫告状,得到的回答却是:他说的没错,如果郭子仪想做皇帝,天下早就不是李唐的天下了!郭子仪闻讯,把郭暧关起来,急忙入宫请罪。李豫反而安慰他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女闺房之间的事情,不要太过在意!郭子仪回府后,将郭暧责杖了一顿。”
“后来的戏剧名篇《醉打金枝》便是根据此事改编的。”
郭子仪怒了:“不用等以后,立刻将郭暧押过来,老夫要执行家法!”
真是几天不打,上房揭瓦!
你爹在外面谨小慎微,不敢与人深交,回到府中便闭门自守,跟自家八个儿子八个女婿自娱自乐,不与任何朝臣来往,就是想要打消皇帝的猜忌啊!
【唐德宗继位后,尊称其为尚父,进封太尉兼中书令。公元781年,郭子仪病逝,终年85岁,是唐朝中后期难得的善始善终的将领!】
李光弼:“老将军的为人处世让某敬佩!”
他要学的还有很多啊。
【满门俱将相,百世仰勋劳!郭子仪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历朝历代都将其封为古之名将,设庙祭祀!】
韩信不解:“此人功劳如此卓著,难道不怕功高盖主吗?”
凭什么只有我遇到这样的主君!
王翦但笑不语,卫青闭口不言,李靖觉得自己的脚又开始痛了,下朝后便告病回家修养。
只有君臣各守本分,不越雷池一步,才能善始善终啊!
【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还有很高的政治素养,他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下不世之功,也能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保全自身!】
“郭子仪在外抵御吐蕃,鱼朝恩却派人挖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满朝文武都很担心,这不是逼着大将造反吗?”
“郭子仪却没有与鱼朝恩正面对上,而是向皇帝诉说自己的委屈:大概是我在行军途中没有阻止士兵破坏百姓坟墓,才有此报应吧。”
“一句话,不仅打消了皇帝的怀疑,还让奸臣无计可施。”
领兵在外,全家老小被皇帝灭门的郭威对此很有经验。
若是皇帝值得效忠,便不要露出埋怨的神色。若是皇帝不值得效忠,就不能有任何犹疑!
郭子仪却没得选,因为挖坟的不是皇帝,而是奸臣,他能想到的起兵理由只有清君侧。
但,这不是跟安禄山同流合污了吗!
“代宗朝时,郭子仪便多次上奏退休回家养老,可惜都没有得到代宗的同意。”
“德宗继位后,郭子仪被德宗调回朝廷,进封太尉,中书令,充任皇陵使,赐号“尚父”,并加食邑至两千户。”
“郭子仪死后,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德宗废朝五日,命群臣吊唁,亲临安福门送葬,还特意下诏将他的坟墓增高了一丈。”
郭子仪松了一口气,他真担心自己也会落得李光弼、仆固怀恩的下场。
“也算是极致哀荣了。”
【代总李豫自幼便得到李隆基的看中,视其为能继承自己基业的后代。可惜,李豫继承到的基业已经千疮百孔,危如累卵了。】
李隆基沉痛道:“都是朕的错!”
他要下罪己诏,减免赋税,安抚因安史之乱而死的百姓……
不能等到百姓起兵再想着挽救,那时就晚了!
【李豫也曾立志改变国家的境况,重回开元盛世之景。于是他掌握大权后,将程元振等权宦或死或贬,任用贤臣杨绾,命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李世民疑惑:“盐法?”
房玄龄若有所思:“陛下,自汉武帝盐铁官营后,直到隋朝,盐池盐井依旧是官府专卖,不许百姓私自开采。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开放盐禁,免于征税,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
杜如晦:“此后的一百多年,天下的食盐是没有税收的。”
天幕也说到了这里——
【唐玄宗开元初年,开始商议收取盐税,但此时盐法并不统一,各地自行其是。】
【安史之乱后,北方大地沦陷,唐王朝的财政陷入困境。颜真卿在河北抵御叛军时,就曾设置榷盐法,收取盐税以供军需。】
【李亨在位期间,任命第五琦为盐铁使,总管全国盐政,改革盐法。第五琦设置的榷盐法为:民间煮盐,只能售卖给官府,由官府统一运输、出售的制度。因为这一制度,朝廷一年增加的收入高达四十万缗!】
“第五琦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盐法改革家,但留在史书上的名声却很差。”
“开元十四年,第五琦以明经科入仕,身怀富国强兵之术,却无处可施展。”
“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第五琦身负使命踏上高位。他主持盐业改革,创立榷盐法。此举虽然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但却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因为食盐收归国有后,在原有价格上增加了一百文,百姓只能购买溢价的官盐。”
“盐铁官营就是隐形税收,看上去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实际上依旧是对百姓的剥削。”
“可持续发展的盛世应该是藏富于民,而不是竭泽而渔。”
“因盐法改革取得一定成绩,第五琦受封宰相,铸造新的钱币,一个新钱代替十个开元通宝,后来甚至一个新钱能兑换五十个旧币。”
“新币虽然比旧币重一些,但并没有十倍之多,朝廷想要用很少的铜将民间的钱财化为己有,此举触动了所有人的利益。”
“生活用品价格暴涨,老百姓无力问津,所有货物都被官兵用大钱抢购一空。”
“此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盗铸蜂起,百姓饥馑,怨声载道,一斗米的价格居然涨到七千钱,百姓原本的开元通宝贬值96%,铸币改革失败,第五琦被贬官。”
“百姓也不是傻子,他们只要将自己手里的旧币熔铸成新币,便能以一当十,谁还会兑换朝廷的新币。为了活下去,百姓不得不开始盗铸新币。”
“明明可以抢钱,居然还巧立名目给个新钱,他真的,我哭死!o(╥﹏╥)o”
汉武帝想起了自己曾经多次货币改革失败的经历:……
王莽也想起了自己的大泉五十:……
秦始皇、唐太宗等人纷纷下诏,寻找精通理财之人,只要能将天幕所讲的财税改革讲解明白,便能得到皇帝的重用。
一时间,备受冷落的数家子弟焕发新生,过往束之高阁的数学著作被人掸尽灰尘!
汉武帝却不用着急,因为他有桑弘羊!
“第五琦虽才能出众,但风评却不怎么样,盖因他与贺兰进明是同党,与权宦鱼朝恩关系密切。”
“第五琦被贬之后,接替他进行盐法改革的就是刘晏。”
第332章 艰难求存2
【代宗李豫继位后,天下经济残破,户口流散,农桑失业,财赋收入锐减。再加上为了抵御吐蕃的进犯,兵革岁动,军费剧增,财政更是拮据。】
【于是,李豫重用理财家刘晏,使其掌管全国财赋长达十余年!】
李隆基惊道:“居然是刘晏!”
朕的眼光果然独到,朕看中的人都是难得的人才!
是的,不得不承认,李林甫作为奸臣,为相十九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李隆基:……
【刘晏是唐朝著名的经济改革家,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是古代有名的神童。《三字经》中便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之语,将他作为青年学子学习的榜样!】
“刘晏七岁时就是公认的神童,八岁的时候,唐玄宗封禅泰山,刘宴献上自己做的《颂》,得到李隆基的赞赏,被任命为秘书省太子正字!”
“别人的十岁,已经成功上岸了(羡慕)……”
“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啊!”
“唐朝也就出了这么一个刘晏啊!”
张说:“刘宴乃国瑞啊!”
【安史之乱中,刘宴避祸襄阳,永王李璘任命其为高官,他坚决推辞了。他认为这些皇子们想要从宫廷走出来,立刻就建立齐桓公、晋文公的功劳,是天方夜谭。】
“李白大大学着点啊,不要参与宫廷斗争,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李白震惊:“白到底做了什么?”
“刘宴看的很清楚,安史之乱,皇帝与太上皇并立,皇子们若是没有自己的小心思还是李唐的皇子吗!”
“一年后,永王不出所料的谋反了……”
李白震惊:“我居然做了叛贼的幕僚!”
“李白满腔的报国热情,从未曾施展过。好不容易有一个永王多次上门邀请,他怎么可能拒绝,毕竟这可能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而且永王是李隆基封到江淮的节度使,李白怎么知道他想要争夺皇位。”
“李亨赢了,所以他可以将其他兄弟都当作叛逆,李白就是被殃及的池鱼。”
【刘晏历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度支使、铸钱使和盐铁使等官职,继续第五琦未竟的事业,改革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刘晏接过了第五琦未竟的事业,并将其推向高峰!”
“他既坚持了原先的官营原则,又在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方面作了调整。刘晏制定的制度是: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切断盐商和盐户的关系,由官府专卖,然后现场转卖给盐商,准其自由出售。”
“毕竟只有保证盐商能够获利,才会有人愿意按照朝廷的制度售卖官盐。”
“他还在重要地区设置盐仓,常积盐两万石,除卖给商人外,担负平抑盐价的作用,商人不至,则减价出卖。这些措施改善了民众的食盐供应,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市场手段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既调动了私商贩盐的积极性,也让官营盐业的赚利倍增。”
“在漕运改革中,刘宴也充分利用背靠国家的优势,提高造船价格,避免因官吏贪污挪用公款而造成资金短缺,从而保证官造遭船的质量。在黄河沿岸屯驻军队,完善了督航与护航的设施。”
“总计每年运粮四十万斛,从扬州出发仅用四十天就到了京城,即便关中遭遇旱涝灾害,物价也不会暴涨。刘宴被代宗赞为:吾之萧何!”
【代宗末年,盐利收入达六百万贯,“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公元780年,德宗建中元年,刘宴遭到宰相杨炎的谗言陷害,被敕自尽,享年六十五岁。】
杨炎露出厌恶之色,仍旧不忘对德宗灌输自己的观念:“刘宴掌国朝经济十八年之久,军粮辎重都在其一人之手,若是他想要做什么,谁能阻止!”
德宗李适:“朕已经按着爱卿的意见,将其贬为忠州刺史,就留下他的性命吧。”
“杨炎的性格本就锱铢必较,心胸狭隘,不能容人。”
“杨炎做吏部侍郎的时候就与刘宴结下仇怨,元载被刘宴定罪处决,杨炎也被牵连贬官,两人之间仇怨更深。”
“德宗李适登基后,杨炎重回朝堂,成为宰相,掌握大权的他对刘宴除之而后快,进谗言称刘宴曾密谋废黜太子李适,立韩王为嗣。”
“在杨炎的罗织诬陷下,刘宴被处死,举家流放,国人无不为其鸣冤。”
“刘宴掌管国家财政十八年,最后剩下的财物却只有两车书,几斛粮食……”
德宗李适看杨炎的眼光都变了,没想到这居然是一个心胸狭隘,排除异己的小人,朕怎么能用他为相呢!
李适尚未下定决心要不要将刘宴召回,便看到天幕上有人为杨炎说话。
“杨炎与刘晏政见不同,以权谋私,不过倒也不必先入为主的将他当做反派小人,他也为唐朝后期的经济改革做出过重大贡献。”
“只能说性格与能力是不成正比的。”
“……”李适顿时左右为难,到底要不要继续用杨炎,若是自己宠幸奸臣,岂不是变成了昏君!可是杨炎能力出众,为相半载便安稳了朝局,若是无罪遭贬,岂不是会让群臣寒心。
李适很快就不用纠结了,因为比起杨炎,他宠幸的下一个宰相,才是名留青史的奸佞!
【刘晏死后,盐法逐渐走向混乱,官府不断提高盐价,想要以此牟利,甚至达到数斗谷换一斤盐的地步。但天下百姓都不是傻子,官盐既然这么贵,私盐定会大行其道。】
刘宴:“短视!一时之利如何能比得过天下安泰!”
杨炎:“让利于民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唐宪宗时颁布法令严禁私盐,却没有降低官盐的价格,没有解决主要矛盾。吃不起盐的普通百姓,在不想失去暴利的私盐贩子的带领下,起兵反抗!】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卖盐的暴利都被藩镇收割,但百姓痛恨的依旧是制定官盐价格的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