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只是颜氏一门的悲剧,也是中原大地上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悲剧!
【颜杲卿,贞观名臣颜师古的五世孙,他早年因为父亲的荫庇得到官位,为人性情刚直,很有才干,治理能力堪称当时第一。】
【天宝十四载,颜杲卿任常山太守,常山郡正在安禄山的管辖之下。安史之乱爆发时,他无法选择就变成了叛逆的一党。】
【但颜杲卿心系大唐,忠君爱国之心从未有一刻停歇。他的堂弟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探知安禄山即将叛乱的消息,便早早准备死士,联合地方豪强,共同抵御叛军,牵制敌军进攻的脚步。】
【当叛军攻陷洛阳的消息传来,颜杲卿担心潼关失守,决定立刻起兵。他杀了安禄山派遣到常山的守将李钦凑,擒拿高邈、何千年,将他们的首级送往长安。】
【但路过太原时,却被当地节度使王承业暗中扣下表状,冒领功劳,李隆基根本不知内情,还将王承业提拔为大将军。】
【颜杲卿掌控常山后,积极训练士兵,发出檄文传告河北,一时间河北十七个郡的官吏诛杀叛将,归顺大唐,响应颜杲卿。常山平原二郡合兵,颜杲卿颜真卿军威大盛!】
【安禄山正在进攻潼关,听闻河北有变,立刻派遣史思明、蔡希德北渡黄河,安定后方。】
【天宝十五载,史思明攻打常山郡,颜杲卿向王承业求援未果,只能困守孤城,拼死作战,激战六日,御敌物资被消耗一空,最终寡不敌众,城池失守。其他响应常山的郡县也相继被史思明攻陷。】
【颜杲卿等人被押送到洛阳,安禄山斥责颜杲卿背叛他,颜杲卿却怒目而视:我家世代是大唐忠臣,信守忠义,怎会跟着你反叛。你不过是一个羯族奴隶,窃取皇帝的宠爱才有今天,皇帝没有对不起你,你居然敢反叛朝廷!】
【安禄山被踩到了痛脚,十分愤怒,他将颜杲卿绑到桥柱上,肢解并吃他的肉,颜杲卿依旧骂不绝口,安禄山命人钩断了他的舌头:“看你还能骂吗?”颜杲卿失去了舌头,依旧含糊不清的叱骂安禄山,最后在骂声中遇害,时年六十五岁!】
“一曲霓裳失太平,渔阳鼙鼓暗风尘。君王只识杨丞相,不识平原老守臣。”
【颜杲卿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部下袁履谦,都被截去了手脚,然后杀害,袁履谦被砍成无数片,颜氏一门被害三十余口。直到郭子仪李光弼收复常山,颜真卿等人的尸体才被收敛……】
李亨:“孤城力屈,见陷寇仇,身殁名存,实彰忠烈。”
颜师古怒目而视:“逆贼安禄山,老夫恨不能将你碎尸万段!”
长孙皇后默念《祭侄文稿》:“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李世民痛哭出声:“颜氏满门忠烈,是李唐皇室对不起他们……”
平行时空无数观众同情颜杲卿等人,越发觉得李隆基面目可憎!
【颜杲卿的堂弟颜真卿后来为惨死的侄子写祭文,记录下了这件事情,便是名传千古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江以北无坚城。公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颜真卿也没有辜负兄长的期待,多年后,他也踏上了兄长曾走过的路。】
【我们对颜真卿的认识都是从书法开始的,他是唐代最著名书法家,行书、楷体的集大成者,颜筋柳骨的代表。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还是唐朝名臣,是道德君子,是忠臣烈士!】
“颜真卿的书法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真是字如其人!”
“在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为后世百世之宗!”
“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开元二十二年,颜真卿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等职,他平反冤案,监察百官,深受百姓爱戴。但因为得罪了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
“平原郡也是安禄山的辖区,颜真卿发现安禄山有谋反的迹象,便暗中招募壮丁,储备粮草。安禄山当真以为他只是一个书生,不足为虑,根本没有提防!”
“安禄山起兵后,河北郡县大多被叛军攻陷,只有平原郡城防严密,守住了城池,还有余力派遣人马向朝廷告急。”
【安史之乱中,颜真卿率领河北义军对抗叛军,被推举为义军盟主,一度光复河北!颜真卿带着新归附的二十万大军,截断了叛军的交通要道,让叛军后方不得安宁。】
【安禄山不得不派遣史思明、尹子琪回到河北解决背后的麻烦,在叛军猛烈攻击下,河北各郡县再次陷落,只有平原郡、清河郡、博平郡城防坚固,但内部却人心惶惶。】
【颜真卿不得不放弃坚守城池,从小路穿越火线到达凤翔,拜见肃宗李亨。】
“在敌军重重包围的沦陷区,颜真卿能在各郡之间调集物资,互相接济,解决了自己的军费问题。”
“回到朝廷,他也能在一片混乱的朝局中,坚持自己的操守,依法治事,直言上谏。”
“但肃宗的朝堂也没有多么清明,杀了一个杨国忠,又来了无数个杨国忠,颜真卿因为正直敢言,多次被排挤出朝堂。”
【代宗年间,颜真卿官至太子太师、鲁郡公。却被当时的宰相元载嫉恨,元载独揽超纲,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大兴土木,自然不喜欢正直的颜真卿,他将颜真卿贬为峡州别驾,后改任吉州司马。】
李世民恨恨道:“前车之鉴殷鉴不远,怎么又来一个奸佞!”
【颜真卿没有被仕途的坎坷打倒,在抚州任刺史之时,他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治理淤塞的河道,为了解除水患,他在抚河修建了一个长坝,彻底解决了当地的水旱灾害。百姓为了纪念他,将此坝命名为千金陂,建庙祭祀。】
【元载死后,颜真卿再次被起复入京,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公元784年,唐德宗李适宠幸奸佞卢杞,将其越级提拔为相,卢杞十分厌恶刚正的颜真卿,对其恨之入骨!】
“卢杞就是那个因为相貌丑陋,被记载史书上的奸相。”
“他的祖父是开元名相,以俭朴传世,他的父亲坚守节义,被安禄山杀害。可惜好竹出歹笋。”
宰相卢怀慎:……
御史中丞卢奕:……
这个败坏家风的玩意不要想出生了!
“卢杞为官期间迎合圣意,嫉妒贤能,党同伐异,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严郢、张镒等人,为筹集军饷,实行括率、增收房屋间架税、设立除陌税,结果实施后反被商人垄断买卖权,国库收入减半,引发大规模民愤。”
“可见唐德宗李适也是个是非不分的昏君,一个无才无德,长得还不怎样的人居然能得到皇帝的宠幸。”
“其实,李适已经算是唐朝中后期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了。”
李治有些不相信天幕的说法:“宠幸奸佞还能做明君?”
武后给他打预防针:“天幕说的是唐朝中后期。”
李治震惊了:“那其他皇帝得是个什么德行啊!”
【希烈安能遽杀公,宰相卢杞欺日月。恰逢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起兵叛乱,颜真卿被派往敌营,劝说李希烈归降。所有人都知道这就是一条不归之路,颜真卿还是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征程。】
【他凛然大义,与叛军据理力争,最终被叛军缢死,终年七十六岁。他死后,谥号文忠,德宗为他废朝五日,三军为其痛哭!】
【忠臣义士坚守在大唐的每一座城池,朝廷也没有停止进攻的脚步。】
【公元757年十月,唐军顺利收复两京,安庆绪带着1300人逃亡邺城,唐军乘胜收复了河南、河东诸多郡县。】
【但因为肃宗李亨忙着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京,没有及时派遣军队追击安庆绪残部,安庆绪得到充足的时间重整旗鼓,很快便聚集了六万多人。】
刘邦:“身为太上皇就要有太上皇的自觉,还回来做什么!”如同他父亲一样安分的太上皇才是最好的太上皇。
【安庆绪弑父上位,十分忌惮与安禄山一起起兵的史思明,派遣使者想要将史思明的军队调走。史思明也不甘于人下,他囚禁了使者,带着本部十三个郡和八万大军投降唐朝,被授予范阳节度使之职。但仅仅半年后,史思明便再次叛出朝廷……】
李世民:“这样的叛军居然能持续八年之久,大唐皇帝不会是他们的内应吧。”
如果隋末乱世的诸侯也如此天真,如此不分轻重忙于内斗,那平定天下根本用不了七年时间。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原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夺的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想要将范阳占为己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分都在史思明麾下,安庆绪可指挥不了那些军队。”
“史思明向唐朝奉上了归降书,愿以所部13郡以及8万兵马投降唐朝。唐肃宗闻言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
“史思明根本不是真心投降,他暗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的警觉。唐朝廷计划彻底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再次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镇节度使,率领各部人马共计二十万大军,后增至六十万,围攻逃到邺城的安庆绪。李亨却为了防范武将不设元帅,只派了宦官鱼朝恩做监军,监督九路大军行动。于是,九路兵马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指挥,如同一盘散沙。】
所有对军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更何况,九路唐军根本没有元帅!
李世民已经彻底失望了,“李亨还不如李隆基。”
唐初的将领无不庆幸自己的好运,他们所求不多,只想遇到一个正常的皇帝啊!
“鱼朝恩深得李亨的宠信,早年被派遣为李光弼的监军,在此战中被任命为观军容宣慰黜陟使。这是李亨创造的新官职,相当于天子特使,可以取代元帅的职能,因此,鱼朝恩拥有统辖九路大军的最高指挥权!”
“边令城的教训,李亨是一点都没有吸取到!”
“李亨被节度使起兵叛乱吓到了,从此以后,武将再也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了。”
“九路大将不想落得高仙芝、哥舒翰的下场,就只能听宦官的指挥。”
“鱼朝恩是第一个,但却不是最后一个。”
【十月,郭、鲁、季、崔等部先后北渡黄河,围攻卫州,以弓弩手伏击安庆绪,诛杀叛将安庆和,之后趁势追击,在邺城西南击败叛军,先后斩首3万余人。】
【安庆绪退回邺城,被唐军团团包围,他立刻派人向史思明求援,为了得到援助,安庆绪许诺将皇位让给史思明。】
【史思明带着13万大军从范阳南下救援邺城,十二月,史思明出其不意,击败崔光远夺取了魏州,兵锋距离邺城仅六十里,但他却没有直接出手,而是按兵不动,在魏州观望态势。】
李绩:“史思明想要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程咬金:“唐军有数十万,远超叛军,只要将一支兵马放在魏州附近,史思明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李光弼建议分兵北上逼进魏州,就算不能取胜,也能牵制史思明部,解除唐军腹背受敌的危机,可是鱼朝恩断然拒绝。】
程咬金咬牙切齿:“混账,这么好的计策为何不用!”
“鱼朝恩可是堂堂的观军容宣慰黜陟使,怎么能让麾下的一个节度使指手画脚呢?(狗头)”
“再说了,敌寡我众,胜负马上就见分晓,有什么好担心的?(狗头)”
“收起我的四十米大刀,差点误伤友军。”
【鱼朝恩很快就会为自己的盲目自信付出代价,但这个代价却是大唐朝廷无法承受的……】
【唐军围攻邺城四月不下,师老势屈。史思明趁机率部向唐军逼进,并截断唐军粮草。】
【三月初六,号称60万的唐军,布阵于安阳河之北。史思明亲领精兵5万与唐军李光弼等部激战,双方皆伤亡惨重。】
【这时,郭子仪率军赶到,但还不等他摆开阵势,忽见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两只军队皆大惊而退。唐军向南撤退,后军的将士以为前线惨败,一哄而散,阵型混乱,一溃千里!】
“好熟悉的画面,撤退变成了溃退。”
“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苻坚:……
【此战后,郭子仪军溃退到河阳桥,李光弼整军返回太原,其余节度使各回本镇,史思明重新占领洛阳。】
【史思明南下救援是为了大燕皇帝之位,自然不会就此退兵,他陈兵邺城,诱杀安庆绪及高尚、崔乾祐等人,率部进入邺城,霸占了安庆绪的兵马,自称大燕皇帝!】
【此战,唐肃宗李亨等着安庆绪逃到邺城一年之后才下令攻城,发兵数十万竟然不设元帅,没有统一的调度。长时间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再加上鱼朝恩不懂兵法,胡乱指挥,以至于唐军大败。】
【回朝后鱼朝恩更是颠倒黑白,将兵败的责任一股脑都推到了郭子仪的头上,李亨不明是非,直接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
刘彻:“前线还在打仗,北方一片混乱,居然罢免大将。真不愧是李隆基的儿子,有其父必有其子。”
汉武朝的文臣武将顿时觉得自家皇帝也没那么难伺候了,最起码他不会不懂装懂,也不会被人蒙骗混淆黑白。
“鱼朝恩专权跋扈,肆无忌惮,公卿大臣不敢抬头看他。天下大事都要经过他的决定,皇帝李亨也很讨厌他,却不得不受他的摆布,因为大唐最精锐的禁军神策军在鱼朝恩的手中。”
“鱼朝恩最后被宰相元载设计缢死,但他的出现却大大增强了宦官的实力,为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
李世民:“朕还以为李亨是昏聩,宠幸宦官,没想到是无能,连一个宦官都解决不了。”
【鱼朝恩之后,李亨又开始宠信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纵容他们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越发嚣张!】
“李辅国是李亨的心腹,拥立李亨登基为帝,李亨性格懦弱,将李辅国当做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将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
“李辅国还走到了前朝,做了兵部尚书,权倾朝野!所有朝政都要经过他的手才能传给李亨,三公九卿必须经过他的安排,才能见到皇帝。”
“宗室贵人尊其为郎,宰相尊其为父。”
“一手遮天的李辅国想要成为大唐第一位宦官宰相,虽然暂时没有成功,但他却成功的将自己的亲信元载推上了宰相之位。”
“李辅国的权势一部分来源于皇帝,一部分来源于皇后……”
【李亨不仅将军国大权交给宦官,还宠信自己的皇后张氏,纵容她干预政事。李辅国与张皇后内外勾结,控制朝政,就连皇帝也成了他们二人的提线木偶!】
【李亨的三子建宁王李倓聪明过人,为人正直,尽心辅佐太子广平王李豫,深得皇帝的欢心。】
【张皇后与李辅国便合谋诬陷李倓为了做元帅,谋害李豫,李亨一怒之下,赐死了李倓。李豫顿时有了他父亲当初的感觉,身为太子却不得不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李豫和李倓兄弟情深,李豫即位后,追封自家弟弟为承天皇帝。”
“你们唐朝真好玩,有父亲追封儿子为皇帝的,现在出现了一个哥哥追封弟弟的。”
“怪不得有人说,只要看完唐朝的历史,就能了解中国历史。”
【李辅国与张皇后狼狈为奸,欺压良善,当他们的权势达到顶峰,都想要大权独揽,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公元762年,李亨病重,不理朝政,李辅国支持太子李豫即位为帝,张皇后与太子关系不睦,想要废太子,立其他好掌控的皇子为帝。】
【在这场宫廷政变中,至高无上的皇帝与名正言顺的储君无所作为,反倒是身为宦官的李辅国在皇帝的寝宫中抓捕了张皇后,李亨受到惊吓,当天死亡,时年五十二岁。】
不论是被吓死的皇帝,还是皇后被宦官抓捕,都很丢脸。
李世民对不肖子孙没有任何好感,只能寄希望于接任者:“总算死了,下一个是李豫吧,希望他能清醒一些。”
【就在李亨死前十三天,太上皇李隆基也病逝于西内深宫之中,终年七十八岁。】
李治:“李隆基还活着呢!”怕不是遗传了媚娘的长寿。
武后:“难怪后人希望他早死二十年呢,若是将他的寿命给了太宗皇帝或是陛下,那该多好。”
【安史之乱中,唐王朝皇帝与太上皇并存,朝局一片混乱。李隆基通过任命宰相、节度使等方式对李亨的朝政进行渗透干预,李亨碍于孝道,无法明着反对父亲。】
【于是,李亨收复两京后,便派人将李隆基接回京城,在李辅国的协助下将其囚禁在内宫,遣散李隆基身边的亲信,罢免李隆基任命的宰相。】
【直到这一年,父子二人相继离世,才结束了这一段“国有二主”的特殊时期。】
第329章 安史之乱4
【李亨出身皇家,却一生波折,他亲眼见证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最终留在史册上的却是壮志难酬四个字,甚至他还为后世的后宫干政、宦官乱政留下了隐患。这既是李亨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王朝的悲哀……】
正在积极筹谋逼宫的太子李亨愣住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居然做的这么差。
不仅没有平定叛乱,还被宦官左右,就连自己的身后事都无法决断。
之前得知自己登上皇位时有多么兴奋,现在就有多么失落……
李隆基暗暗松了一口气,面上却一片惋惜之色,儿子不成器,他这个做老父亲的不得不多忙几年了。
殊不知,天下有识之士早已经对李隆基彻底失望了。
李亨是能力不足,李隆基是玩弄权术,将百姓当作掌中玩物啊……
【为了平定叛乱,李亨曾求助于佛法,他将收复两京的功劳大半归于佛祖的庇佑,之后又大张旗鼓迎接佛骨舍利,掀起了新一轮崇佛之风!】
武则天:“将功劳都归于佛祖,那些有功的将领如何能得到赏赐,赏罚不公,如何能安抚人心!”
武则天虽崇佛,却是为了打压李唐王室信奉的道教,这只是为了维护统治的一种政治手段,李亨却本末倒置了。
【他也曾试图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弊端,解决军费开支,国库空虚等问题。】
【当时北方陷入战乱,朝廷所有经济来源都来自于四川与江南,而这两个地方都是产盐地。李亨任命第五琦为盐铁铸钱使,开始实行榷盐法,将盐从生产到销售收归国有,严禁私自出售,榷盐法推行后,朝廷每年的盐税收入高达四十万缗!】
汉武帝刘彻:“朕不是已经盐铁官营了吗,后世怎么又倒退回去了?”
李世民沉思道:“这些钱从何而来?若是从盐商手上攫取,那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若是剥削百姓得来,这个榷盐法便是饮鸩止渴了。”
不过天幕并没有接着说经济改革,李世民只能先将这个问题记下来,等待答案。
【李亨死后,太子李豫在李辅国等宦官的拥立下登上皇位,史称唐代宗。李豫感念李辅国的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相,他终归实现了自己的宰相梦!】
李渊:“清醒一点,你的皇位来源于你的祖宗,不是一个阉宦!”
【李辅国还说出了那句名留青史的名言:“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李豫不得不将朝政大权尽数交给了李辅国。】
李世民:“好家伙,换了个皇帝依旧是宦官的傀儡啊。”
【宦官程元振也有拥立之功,但却处处受到李辅国的打压,无时无刻不想取而代之。他见代宗欲除掉李辅国,便将自己搜集到的证据都交给了皇帝,李辅国终于被革职罢免。】
“之后,有人夜闯李宅杀死了李辅国,并将他的头颅扔到了粪坑里。”
“死得其所,大快人心!”
“据说刺客就是程元振派遣的。”
天幕下的观众也在为如此迅速的现世报叫好。
可惜……
“李辅国死后,程元振迅速崛起,取代了李辅国的地位,被封为骠骑大将军,邠国公,接替李辅国统率全部禁军。其骄横情状较李辅国竟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唐朝政依旧被宦官一手掌控。”
【大唐的皇帝已经换了两个,但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
【公元761年,就在李亨去世的前一年,叛军内讧,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害,部将离心,如同一盘散沙,被朝廷大军压着打。】
【公元762年,李豫继位后,启用大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郭子仪帅唐军从正面出击,骑兵与回纥军从侧面出击,一起攻击数万叛军,叛军终于战败。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依旧无济于事,被唐军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
“仆固怀恩,铁勒人,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跟随郭子仪入关作战,骁勇善战,屡立战功。”
“其家族46人死于国难,可谓满门忠烈。”
“为了大唐与回纥交好,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回纥,推动回纥借兵平定安史之乱。”
【次年,史朝义众叛亲离,无路可走,自缢而死。】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落下了帷幕,这场动乱给天下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唐朝元气大伤,盛世夭折,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追根究底还是唐王朝内部的争权夺利,只是承受伤害的却是最广大的普通百姓。】
【此时均田制已经彻底瓦解,土地兼并严重,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两京的宫室被焚烧殆尽,原本繁盛的城市只剩下不到千户人口,乡野到处都是荆棘野草,还有豺狼虎豹到处游荡……】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战乱后,无数百姓无家可归。”
“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
“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千余编户。”
“这些在编的人口便要承担原本所有人的赋税。”
【因劳动力严重不足,朝廷不得不加重赋税,百姓承受的压迫越发繁重。矛盾不断积聚,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此起彼伏。】
“藩镇治下的百姓承受的盘剥更加严重,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
“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激起了百姓的反抗情绪。”
李世民:“朕写的《贞观政要》早就讲清楚了君民之间的关系,君为舟民为水,你们都忘了吗!”
隋末乱世他们可是都经历过的!
【叛军投降的大将都被朝廷任命为各地的节度使,节度使的权利越来越大,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依旧在安史乱党的手中,只是名义上归属朝廷。”
“节度使有兵有钱,各有异心,对中央朝廷听调不听宣。”
“安禄山与史思明死后,依旧被河朔旧将当作圣人崇拜,唐朝庭为了安定北方人心,只能为安史四人立祠祭祀。”
“虽然叛乱平息了,但人心也散了……”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为了解决国内的动乱,朝廷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的重兵皆调遣到内地,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势力,造成边防空虚。吐蕃人乘机而入,侵占陇右、河西走廊等地。】
【因为吐蕃截断了大唐与西域的联系,大唐君臣并不知道在遥远的西方还有一支孤军在坚守阵地——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
李世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一颗心也被这首直白的诗揪了起来。
【郭昕,汾阳王郭子仪之侄。安史之乱中,郭昕奉命巡抚河西、安西等地,抵御吐蕃的进犯。却没有想到,这一去,再也没有回到中原……】
【吐蕃趁着中原战乱,侵占河西陇右,自然也不会放过安西四镇。但他们却在这里碰上了一颗钉子,安西、北庭都护府与沙陀、回鹘相互支援,吐蕃久攻不下。】
【公元768年,郭昕借道回鹘回朝述职,西域守军与朝廷恢复了联系,朝野上下对他们“忘身报国”的精神感动得“酸鼻流涕”,唐代宗李豫下诏褒奖,并向西域唐军通报内地情况,对守军大加赞扬。】
【至于物质支援,算了吧,河西走廊还在吐蕃手里呢。】
【直到784年,安西、北庭两大都护依旧掌控着西域五十七国和归顺的突厥部落。】
【786年,吐蕃攻占沙陀、回鹘,再加上唐王朝已经事实上放弃经营西域,安西、北庭彻底孤立无援。】
【789年,大唐高僧悟空辗转从西域归来,带回了唐军依旧掌控西域四镇的消息,也将大唐的消息带给了守军。郭昕等人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到来,他们终于能回家了……】
【但就在这时,吐蕃再次进攻安西四镇,郭昕与朝廷断绝再次联系。】
【公元808年,在吐蕃的轮番攻击下,安西四镇陷落,大唐的旗帜在西域坠落,早已满头白发的将军郭昕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