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就连刘禅都对相父的《出师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李隆基听闻外面的动静,就问身边人出了什么事,将士们说杨国忠谋反!李隆基出面慰劳将士,表明自己的态度,想要他们散开,但将士们不肯走,他们担心杨贵妃将来会秋后算账,逼迫李隆基诛杀杨贵妃。】
【李隆基嘴上说着爱妃,行动却很果断,他命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在马嵬驿的佛堂之中。将士们确认杨贵妃真的死了,他们才放心。】
杨玉环浑身一颤,瘫倒在地,这就是她的结局吗……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就是帝王口中的真爱(狗头)”
“杨玉环自入宫以后,遵循封建王朝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可惜最后却背了一口天大的黑锅。”
“杨玉环享受了全天下的供奉,杨氏因她权倾朝野一手遮天,她就要承担国破家亡的责任。”
“李隆基要强抢儿媳,难道杨玉环能拒绝皇帝吗?”
“在其位谋其政,杨玉环可不是皇后。”
“杨玉环原本有一个两情相悦,郎才女貌的夫君,难道作为皇子妃,她能够享受到的荣华富贵比贵妃差很多吗?”
“后宫女子不曾掌握权利,也不必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在儒家的三纲五常中,女子既要能够劝谏君王,又不能干政。既要贤良淑德,又要知情知趣,还得讨他们喜欢……历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女子哪个没有背负‘骂名’!”
“要说罪魁祸首还得是李隆基,禁卫军不能对君父下手,只能将所有怨愤都发泄在奸佞和后妃身上。”
“唐家国破君不守,独载蛾眉弃城走。金瓯器重不自持,玉环堕地犹回首。李东阳”
【随后,李隆基在禁卫军的保护下逃亡蜀郡,太子李亨与其分道扬镳,北上朔方收拾残兵败将抗击叛乱。公元756年,李亨在灵武称帝,改元至德,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史称唐肃宗!】
“很多人怀疑马嵬兵变是太子李亨的主意,就连李隆基都这样认为,所以父子二人才会在这里分道扬镳。”
“离开京城的所有人马总共三千,负责殿后的太子就有两千人,他的两个儿子正在其中,他有能力威胁皇帝。”
“但李亨没有想到的是,与他合作的禁军首领陈玄礼在杀死杨家兄妹后,再次宣誓效忠李隆基,这保证了李隆基的人身安全。但父子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李隆基要入蜀,李亨就只能另谋出路了。”
李治:“如果李亨真能有此决断,朕也就不担心了。”
武后:“陛下认为李亨不能解决叛乱?”
李治:“他不曾有过任何政绩,面对兵变犹豫不决,怕是已经被李隆基压制的毫无雄心魄力了。”
武后摇摇头:“臣妾无论如何推演,都想不到安史之乱为何会打八年!”
李治:“李隆基只是太上皇,又不是死了,他难道不会与李亨争夺权势。”
武后想明白了问题的关键,不由得感叹:“兵变的将士怎么没有杀了他!”
皇帝的名头太好用了,不论太子是不是主谋,不都能背上疑似弑君的骂名啊!
【李亨是李隆基的第三子,母亲只是李隆基的姬妾,因此,李亨自幼在王皇后膝下长大,皇后对他百般呵护,视做亲生。】
【李亨幸运的投胎成了皇帝的儿子,五岁便有了自己的爵位官职。却又不幸的成为李隆基的儿子——】
【李隆基靠着政变上位,对所有皇子都很忌惮,他修了一座巨大的宅院,号称“十王宅”,把已经成年的皇子都安置在十王宅中,由宦官负责管理日常所需。李亨十五岁进入十王宅,在里面住了整整十三年!】
李世民气笑了:“这是皇子还是囚犯,你对所谓的义子那么宠信,对自己的亲儿子却这般苛刻,是不是觉得只有皇子才能发动政变!”
【公元738年,太子李瑛被废杀,李林甫极力推荐李琩为嗣,而李隆基则中意于“年长,且仁孝恭谨,又好学”的忠王李玙(李亨),为此犹豫一年有余,高力士提醒他“推长而立,谁敢复争”,李隆基才拿定主意,立李玙(李亨)为皇太子。】
【从被推上太子之位起,李亨就被周围的政治威胁所包围。首先是李林甫与杨国忠,他们以讨好李隆基立足朝堂,自然会担心太子登基后他们会失去手中的权利。】
“李亨在十王宅中长大,李隆基对他所有势力了如指掌。”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李隆基从未出面为李亨说话,说明他也不想看到太子羽翼丰满,势力扩张。”
“这段时间已经是李亨此后政治生涯中,最为安宁的一段时间了。”
太子李亨苦笑,他让父皇当了太上皇,父皇定不会放过他,他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趁着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天幕上,他要立刻行动起来,联合禁军首领陈玄礼,控制皇宫!

第325章 安史之乱
【天宝五载,李亨的好友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被李林甫陷害:边将与太子合谋,欲行不轨。李隆基立刻下令审讯,李林甫罗织罪名,也只除掉了皇甫惟明和太子妃的兄长韦坚,没有真正伤及太子。】
“太子李亨当机立断,与太子妃韦氏离婚,断绝关系。”
“李林甫也意识到了皇帝的态度,不敢死咬着太子不放。”
“在李隆基的微操之下,皇甫惟明的陇右节度使移交给了王忠嗣,王忠嗣也是太子的好友,因此,太子算是有惊无险,顺利过关。”
“但此案牵连甚广,无数朝臣被波及,一直持续到李林甫去世,才最终停止。”
【李林甫屡屡出招,想要废太子之心路人皆知,虽然最后都并没有伤及太子,李亨却因为接连变故身心受创,精神受到巨大的刺激,为人处世更加小心谨慎,不敢踏错分毫。】
“李亨身为太子处处谨慎,就连一些细枝末节也不敢大意,有一次,宫中准备了烤羊腿,李亨奉命割羊腿,割完后手上都是油,他顺手拿起手边的饼子擦手,李隆基对他的行为很是不悦。李亨发现后,立刻采取补救措施,把擦过手的饼子一口口吃掉。李隆基才满意,称赞他爱惜食物。”
“李亨还没有到中年已经两鬓斑白,暮气沉沉,把他爹还显老,这大概就是心力交瘁的后果吧。”
李世民冷哼:“舍得给后妃上百万的月俸,却舍不得给儿子一个饼子。”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清算李林甫,却也依旧将李亨当做死对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李亨才找到了反击的机会!】
李世民:“你可要争气一些,只要你这个皇帝做的好,你是怎么上位的后人根本不在乎。”
李治:“天大的机会摆在你的面前,只要能够平定叛乱,还山河安宁,便能超越你的父皇,成为大唐的中兴之主!”
李亨也紧张的攥紧了拳头,他在心中默默问自己:我能做到吗?
【天下百姓都在期待着一位圣明君主,带领他们平定叛乱,重回盛世,李亨能符合他们的期望吗?】
【很显然,李亨不是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君主,他甚至有着与李隆基一脉相承的很多缺点:宠信宦官,纵容后宫干政,忌惮怀疑领军大将,对自己的儿子痛下杀手,优柔寡断,出尔反尔……导致这场动乱延续了八年之久!】
李世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李治猜对了,但他宁愿自己是小人之心,不知后辈的鸿鹄之志。
你的窝囊谨慎难道不是装的,还是扮猪太久真的变成猪了……
【李亨继位后,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入阁为相,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为丞相。此时的天下有两个皇帝,一个太上皇,唐朝的都城都在叛军手中,李亨这个皇帝当得并不那么名正言顺。】
【所有实权派都在唐朝与叛军之间摇摆,唐军也要在太上皇与皇帝之间做出抉择。李亨意识到只有收复两京,才能证明他的能力,让天下百姓对新帝多一些信心。】
【谋臣李泌不赞同李亨急于收复两京的决定,他提议让李光弼从太原出井陉,牵制河北的史思明。郭子仪进入河东,逼近长安,李亨则亲自率军驻扎扶风。三方轮番出击,令叛军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则唐军便能以逸待劳,围歼叛军。】
李靖在舆图上画出李泌的计划,并给出了肯定意见:“此计很是稳妥,且能尽可能的将叛军赶进包围圈,全歼敌军!”
【李亨原本很欣赏李泌的计划,各地军队也已经准备妥当,江淮的粮草已经运到了汉中……】
【但恰在此时,李亨得到一个消息,安禄山想要废长立幼,被他的次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继承皇位后,骄奢淫逸,毫无节制,以至于部将离心。李亨见此,放弃了李泌的计划,立刻发兵,想要一举歼灭叛军!】
【可惜,匆忙发动的战争只有失败的结局,郭子仪的大军在长安城西的清渠被叛军两面夹击,部众溃败,所有兵器都丢在了清渠,郭子仪退守武功。】
【唐军经过了四个多月的整顿,才再次出发。】
【九月,李亨命长子李豫为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率军十五万,回纥兵四千,攻打长安!】
【二十七日,唐军列阵于长安城西的香积寺,与十万叛军展开激战。在唐军两面夹击下,叛军大乱,被歼灭的多达六万人。】
“香积寺之战就是一个绞肉机,唐将李嗣业以身为饵,吸引叛军,左突右冲接连擒杀了叛军的十多个将领。都知兵马使王难得为了救其裨将,被敌军射中眉间,面皮掉下遮住双眼。王难得拔掉箭矢,扯掉脸皮,血流满面,仍然奋勇向前。回纥的四千骑兵绕到叛军后面,与唐军前后夹攻……”
“这场仗从午时打到酉时,整整八个小时,唐军斩首叛军六万级,俘虏两万人……”
【香积寺之战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是唐军收复两京的决定性战役。此战后,叛军在关中地区的主力一朝尽丧!唐肃宗“再造唐室”的计划得以初步实现,长安城百姓见到官军,无不痛哭流涕,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唐朝廷平叛的决心!】
【次日,唐军收复长安,三日后,大军东进,目标直指洛阳。洛阳城之战也很顺利,安庆绪逃亡邺城,唐军顺利收复两京!】
“李亨为了平叛,引回纥军进入中原,还答应他们攻克长安时“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于是收复洛阳后,回纥兵在洛阳城内掳掠三日,直到唐朝拿出了一万匹罗锦,回纥人才停止了劫掠……”
“这与八王之乱中,司马氏引五胡进入中原有何区别!”
李亨急道:“这怎么能一样呢……”
怎么不一样,难道洛阳遭受的苦难与五胡乱华中的中原百姓有什么区别吗?
赵匡胤:“若不是唐朝底子好,这又是一个五胡乱华啊!”
【李亨没有听从李泌的建议,十五万唐军集中于一个方向,将叛军像赶鸭子一样赶到了河北山东,未能歼灭叛军的有生力量,致使战争旷日持久!】
“还是教员说的对: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长安洛阳虽然是京城,却只有一个象征意义,并不能增强唐军的实力,在收复两京的过程中,唐军却损失惨重。”
【李亨有能力组织十五万大军进攻长安,是靠着江淮地区的粮食供应,江淮的粮草能够运到汉中,就不得不提睢阳之战了!】
【睢阳是江淮地区的门户,若放弃睢阳,则江淮不保,朝廷将失去抗击叛军最重要的财赋和兵员来源。】
【叛军为了打通睢阳南下江淮,派遣大将尹子奇率军十三万夺取睢阳,时任睢阳太守的徐远求助于雍丘防御史张巡。张巡带着三千将士进入睢阳,与原本的守军加起来一共六千八百人。】
【在这数十倍的差距下,在睢阳人民的支持下,震撼人心的睢阳保卫战开始了——】
【几百年后,南宋国破家亡之时,亡国宰相文天祥在敌人的监牢中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正气歌》,以表明自己宁死不屈的气节: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张睢阳,张巡,他自幼博览群书,通晓军事兵法,志气远大,不拘小节。在开元年间进士及第,之后以太子通事舍人的身份担任县令多年,政绩显著,深受民众爱戴。任满后调回长安,却因为不肯投效杨国忠,再次被外放为县令。】
【没有人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从未领兵打仗的文官,成为安史之乱中熠熠生辉的一颗将星!】
【安史之乱后,很多郡县都望风而降,张巡的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也投降了叛军,还逼迫张巡附逆。张巡勃然大怒,自己拉起一支队伍,抵抗叛军,响应者有数千人。】
【张巡崭露头角的地方名为雍丘,在数倍于己的敌军的包围下,他在这座小城坚守了六十天,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
“雍丘县令令狐潮率全县投降燕军,雍丘城内顿时大乱。贾贲、张巡等人得以乘乱攻入雍丘,令狐潮弃城逃跑。”
“令狐潮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带着一万五千叛军攻打雍丘城,张巡带着三千将士死守城池,在他的指挥下,多次击退燕军冲锋,累计杀伤近万人,而唐兵也死伤一千余人;面对唐军的拼死抵抗,令狐潮不得已退兵。”
“令狐潮带着四万大军卷土重来,城内守军却只剩下两千,张巡出其不意,从城内杀出,敌军虽多,却毫无防备,顿时阵脚大乱,叛军只能后撤。”
“燕军用投石机破坏城墙,张巡便在城墙上立木栅,燕军缘城攀登,张巡便用火攻,他还时不时趁着燕军松懈的时候出城袭击。坚守雍丘六十多天,共经历大小三百余战,几乎活捉令狐潮!最后叛军久攻不下,只能退兵。”

“张巡并不是一味死守城池,而是主动出击,以攻代守,不仅守住了雍丘,还斩杀了数万敌军!”
“当时雍丘城粮草短缺,张巡收到消息,叛军有数百艘运粮船即将靠岸。张巡心生一计,他声东击西,将敌军调动到城南,他则趁机派遣精兵搬运粮草,搬不走的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令狐潮不仅被人耍了一通,还丢了辎重粮草。”
“雍丘的箭矢都用光了,张巡便在晚上用绳子绑着稻草人从城墙上慢慢放下,叛军以为是守军夜袭,立刻万箭齐发,一直到天光大亮,叛军才发现他们射的是稻草人,张巡就这样就粮于敌,得到了数十万只箭矢。”
“而这还是一个连环计,一连几天,张巡都将稻草人放到城墙上,叛军纷纷嘲笑张巡故技重施,贪得无厌。殊不知,就在他们放松警惕的时候,张巡已经将稻草人换成了五百勇士,趁夜杀入叛军大营,敌军顿时一片大乱,令狐潮一直退到十几里外才稳住阵脚。”
“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稻草人借箭啊!”
“雍丘城中木材水源极度缺乏,张巡装作弃城而走的架势,忽悠令狐潮后退六十里,令狐潮只想拔掉这颗钉子,早就不想与张巡死磕到底了,便往后退了一些,想要等着守军出城,将其包围歼灭。张巡见敌军后退,立刻派兵拆了令狐潮设在城下的营房,用这些木材修筑自己的城防。”
“张巡靠着自己对兵法的灵活运用,将敌军耍的团团转,大涨了唐军的士气,雍丘附近不想投降的百姓纷纷投靠张巡。”
天幕下历朝历代的将军们注意力都集中在张巡的身上,他们为张巡的胜利欢呼,为敌军的狡诈而叹息,也在暗自思量自己能否做到?
很多人得出了乐观的结论,只要粮草充足,三千人也足以抵挡源源不断的四万叛军!
可是,若是没有粮草,没有援军,叛军的数量暴涨至十五万呢!
唐朝初年的时空却无法冷眼旁观。
李世民百思不得其解:“河南的局势已经如此糜烂,为何没有人前来救援,张巡坚守雍丘四个月,朝廷可知?”
李治:“这是一员精通兵法的名将,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放开手脚与叛军大战一场,而不是在守城战中消磨时光。”
开元年间·李隆基:“张巡是哪一年考中进士的,朕要为其表彰!”
张说道:“最近几年的进士中都没有张巡之名,想来他尚未进入朝堂。”
【叛军围困雍丘长达四个月,始终无法攻下,便将雍丘周边城池一一拿下,断了雍丘与外界的所有联系,雍丘已成为一处死地。】
【张巡主动放弃雍丘,带着三千部下移防宁陵。在这里,张巡带着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将领与叛军杨朝宗激战一场,阵斩敌将二十人,斩首万余,汴水为之不流!】
“在此危急存亡的关头,唐朝廷内部依旧在争权夺利。”
“远在蜀郡的李隆基不甘心放弃自己的皇权,任命吴王李祗为河南都知兵马使,统合河南兵马以抗击安禄山,张巡稀里糊涂的就变成了李祗的部下。”
“而朝廷也看到了张巡的能力,李亨封虢王李巨为河南节度使,张巡为节度副使。张巡为有功的部下向顶头上司虢王李巨请功,却只得到了三十个委任状,没有得到任何实际的支援!”
武则天怒道:“都什么时候了,居然还在争权夺利。李隆基,你既然已经成了太上皇,就学学高祖,安心在后方享乐,不要干预前朝之事!”
李渊:……
【当时黄河以北一片混乱,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唐朝庭只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持,睢阳位于大运河汴河河段的中间位置,是江南粮草运送到北方的关键节点,一旦失守,运河阻塞,后果将不堪设想!】
【安庆绪派遣尹子琪、杨朝宗等人,率军十五万,进攻睢阳。张巡因为宁陵城小,难以抵抗强敌,也带着自己的人马进入军事重镇睢阳!】
“尹子奇是安庆绪手下名将,他曾横扫河南,势不可挡,唯有睢阳如同一颗钉子死死的钉在河南大地上,不拔掉此地便无法将江南的粮草运送到北方。”
“尹子奇也不是无能之辈,他曾被张巡射瞎了一只眼睛,依旧不计前嫌,想要招揽张巡。”
【面对叛军的猛烈攻击,张巡负责守城,许远负责后勤,两人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尹子奇全力攻城,张巡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之内打退叛军20余次进攻,连续战斗16个昼夜,共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士卒2万余人,守军士气倍增!】
“张巡不是被动防守的人,即便面对十五万人的攻击,他依旧能够率军出城,袭击叛军,缴获大量牛马,他将所有战利品都分给了将士,自己分毫不取。”
【有人提议弃城突围,但张巡认为睢阳是江淮的门户,若是放弃睢阳则江淮不保,朝廷将失去最重要的财税和兵员来援。再者,这些面黄肌瘦的将士即便突围,也不一定能逃脱敌军的追击。睢阳城中的百姓也知道,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若是睢阳陷落,他们必死无疑。因此,上下一心,坚守城池!】
【然而最大的苦难不是战斗,最大的危机来自于困守孤城没有援军,粮草也所剩无几。叛军探查到城内的情况,干脆围而不攻,就在城外等着唐军饿死!】
李世民:“为什么还是没有援军,难道江淮地区已经全部沦陷?”
【睢阳并不是江淮地区唯一一座被唐军掌握的城池,在它的周围还有御史大夫贺兰进明驻军的临淮,许叔冀、尚衡驻军的彭城,但他们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
【张巡派遣南霁云到处求援,许叔冀送了数千匹布,真源的李贲送百匹马,宁陵的廉坦送了三千军队。而张巡的顶头上司,接替李巨担任河南节度使的贺兰进明,却因为嫉妒张巡的威望,选择冷眼旁观。】
“南霁云见贺兰进明不肯出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睢阳与临淮近在咫尺,两地相依为存,若睢阳失守,临淮危在旦夕!”
“但恶心人的是,贺兰进明不仅不肯救援,还想要挖墙脚,将南霁云招揽到自己的麾下。”
“看着席间的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南霁云泣不成声,他哭诉道:昨天冲出睢阳的时候,将士们已经整月吃不到粮食了,如此酒宴,我却无法下咽。南霁云砍断了自己的手指以示决心,等到解除睢阳之围,他定要杀了贺兰进明!”
“可惜,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大唐的百姓都愤怒了,如此奸佞小人,真是死不足惜!
无数人想要穿越时空前去支援张巡,支援睢阳,挽救大唐的危局!
【贺兰进明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却也不并妨碍他加官进爵,只因为他是皇帝李亨的人。而驻守彭城的许叔冀是太上皇李隆基的人,他们两方相互提防,互相牵制,谁都不敢率先出兵,就怕对方会趁机攻占自己的城池。】
“后人为了发泄愤懑,便有了贺兰进明的妻子是狐狸,他本人喜欢吃狗粪的传奇故事,流传千古。”
“许叔冀在邺城之战兵败而归,投降史思明,官至燕国中书令。叛乱平息后,不知所终……”
【从一月到七月,睢阳城已经快要弹尽粮绝,守军只剩下千余人,每日只能分到一勺米,无数人因为饥饿而死,活下里的也疲惫不堪。】
【饿的受不了的人开始吃树皮和纸,城里的老鼠、麻雀都被抓来充饥,最后就连皮带都被吃光了。】
【不得已之下,只好开始吃人!】
“吃人!”
天幕之下,不知多少人惊呼出声!
这可是大唐盛世,是无数人向往的太平盛世,在王朝内乱中居然沦落到吃人的地步!
李世民等人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们闭上了眼睛,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却无法阻挡天幕的声音,直入脑海!
【张巡杀了他的爱妾,强逼将士吃下去,徐远也杀了他的奴仆当做军粮。吃完主帅的家人,然后是城中的老弱妇孺……睢阳城中战前有四万多人,到城破仅剩下四百活人!】
“首先,吃人是不对的,但我却无法说张巡做错了。”
“都怪这该死的世道,该死的李隆基!”
“我想,睢阳很多百姓都是自愿被当做军粮的,因为他们已经快要饿死了,若是城破被叛军抓到,等待他们的一定是生不如死。”
【十月,因病饿力竭,寡不敌众,睢阳城被叛军攻破,张巡及其部将36人一同遇害!】
“睢阳六英烈: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贾贲、姚訚!”
“尹子琦听说张巡督战的时候,大声呼喊,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也咬碎了,就问他,何至于这样呢?张巡答道:我要用正气消灭逆贼,只是力不从心而已。尹子琦用刀撬开他的嘴,发现只剩下了三、四颗牙齿。”
“在张睢阳齿!”
“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依旧面不改色,岿然不动!”
“南霁云被敌军俘虏,依旧凛然不惧,宁掉头颅垂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阻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第327章 安史之乱
【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将军尚有祠!张巡、许远等六位英烈被后世代代纪念,睢阳的双忠庙铭刻着他们的功绩!】
【这场睢阳保卫战从公元757年1月开始,历时十月之久,前后大小数百战,无一败绩!张巡以不足万人的兵力,共计歼敌12万人,使叛军不能南下江淮。保全了江淮,就保住了北方唐军的生命线,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大功。】
“安庆绪几十万人被张巡牵制在河南,无法参与两京之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郭子仪的战斗。”
平行时空的观众终于缓过神来,他们面面相觑,无法相信自己听到的事实。
张巡对唐朝庭是何等的忠心,才能有睢阳保卫战。睢阳的百姓对唐朝是何等的归心,才能只剩下四百人依旧坚守本心。
李世民手持一杯酒,撒在地上,祭奠另一个时空为大唐战死沙场的英雄。
当然也没有忘记在天幕上为英雄张目,让逝者安息……
【张巡等人的坚守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江淮地区的财税保证了朝廷大军的调动,就在睢阳被破一个月前,郭子仪收复了西京长安。睢阳陷落的10天之后,洛阳也被朝廷收复。】
【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的天下得以保全。因此,虽然很多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批评张巡吃人的恶行,朝廷依旧认定他功大于过!】
天宝三年的张巡依旧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官,但他并不想以这样的方式名留青史。只希望在京城的天子能够幡然醒悟,将大唐带回原本的轨道上!
唐朝的诗人也在奋笔疾书,为张巡大唱赞歌,大唐的英雄怎能只有宋朝人记得!
【提到张睢阳,便不得不提颜常山,能与张巡并列的颜常山也是一位值得钦佩的英雄!】
贞观年间的中书侍郎颜师古不由的惊呼出声:“难道是之前看到的那个《祭侄文稿》?”
其他人或许已经忘记了,但颜师古对这个疑似自家后辈的人很有好感,对文稿中的记载记忆犹新。
贞观朝臣也想起来了,天幕最开始讲文字起源的时候,便给他们扔出了一个巨大的炸弹,炸的他们胆战心惊,一直在猜测安史之乱的起因与时间。
现在,答案近在眼前,他们才发现颜真卿那一篇祭文中是何等的悲切!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