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早在吐蕃王朝出现之前,“吐蕃”这个词汇已经成为西藏地区的专有名词。”
【这里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南起喜马拉雅山,北至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脉,西部是帕米尔高原,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秦始皇:“若是朕没有记错,我大秦的国土也才340万平方公里,还要加上匈奴和百越。”
没想到蜀地后面还有这么大的一片国土!
【这里也是亚洲水库,东亚、东南亚很多河流都发源于此地,滋养了中华民族的长江与黄河都是从这里出发,向东流入大海!】
通过地图,就能发现,不只是中国境内的河流,就连东南亚的澜沧江,印度的恒河都是发源于此地。
这一刻,不仅是郦道元这样的地理学家兴奋了。
李世民兴奋中带着一丝担忧:“大河的上游!”
这可是极为关键的地利命脉!
他们不由的想入非非,若是在上游建一座巨大的水坝……
【据说,我们神话传说中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夏禹等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古羌人。因此,青藏高原与中原文化的渊源颇深。】
老秦人对“古羌人”的称呼很是耳熟,当即便有人表示,这不是大秦一直以来防备的西戎吗!
反正,只要在中原西边的都被叫做西戎,也不必分辨的太细致。
【吐蕃国位于青藏高原,是中国西藏地区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吐蕃本是当地诸多部落的联合,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也是建立吐蕃王朝的第一位君主!】
“赞普在吐蕃语中是强壮丈夫的意思,后来成为吐蕃国王的专有称呼。”
“活跃在雅砻河谷的牦牛族统一了周边各部落,逐渐由原始社会转变为奴隶社会,建立了最初的吐蕃政权。”
“松赞干布在祖辈的基础上,征服了青藏高原上的其他部落,就连盛极一时的吐谷浑也变成了吐蕃的附属。”
“按照藏族的历史,松赞干布是吐蕃第33任国王,但在他之前,吐蕃没有文字,此前的历史也无法考证,都是神话传说。”
“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聂赛在位之时,青藏地区出现了度量衡,畜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论赞不断向外扩张,兼并周边小部落,力挫群雄,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有了吐蕃王朝的雏形。”
“但此时的奴隶制政权还极其脆弱,囊日论赞重用庶民和新征服地区的贵族,重用作战有功的臣子,引发了旧贵族的不满。旧贵族煽动原部落的庶民发动起义,他的王妃、外戚相继公开叛乱,囊日论赞在内忧外患中被人毒死。”
“松赞干布幼年登基,开始了他辉煌一生的政治生涯,这一年是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松赞干布年仅十岁!”
贞观君臣忍不住惊呼出声!
“就是今年!”
“没想到,近在咫尺的吐蕃正在更换掌权者,新即位的王还是一个孩子。”
这些聪明人开始头脑风暴,思考大唐能从这场动乱中得到什么?
【松赞干布继位后,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颁布了西藏地区第一部历法,统一度量衡,推广灌溉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在于田、天竺等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吐蕃文字,也就是今天的藏文,而后他又制定了残酷的律法,统治臣民!】
“幼年登基,横扫六合,各种意义上都像是低配版的秦始皇啊。”
“所以松赞干布在藏族的历史上,地位跟我们的秦始皇是一样的!”
始皇来了兴趣,他想起统一突厥的冒顿单于,不知松赞干布能做到什么程度?
【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的局面被改变,青藏高原各部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走出了封闭的高原,向外扩张!】
“松赞干布平定内部叛乱,诛杀了毒害父亲的凶手,原本被鼓动起来叛乱的庶民,重新回到了他的治下。”
“还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统一国民的思想。”
“举凡吐蕃之一切纯良风俗,贤明政事,都是松赞干布之时出现的。”
李世民不吝于表露自己的赞美:“这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若有可能,还是要与其交好,不可为敌!”
长孙无忌:“尚且不知对方的对大唐的态度呢……”
【贞观七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拉萨市),统一西藏,正式创建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早就听闻青藏高原的东方有一个强大富庶的国家,对唐朝仰慕已久。早在贞观八年,他便派遣使者前往长安与唐朝通聘问好,对唐朝回礼的使节极为礼遇。】
李世民再次赞道:“有眼光!”
长安就在这里,开放怀抱等你!
只要你真心仰慕大唐,就是大唐的朋友!
后来,松赞干布派出使者出使大唐,得到了很高的礼遇,这就是后话了……

第287章 贞观之治
【松赞干布听闻吐谷浑和突厥都娶了唐朝的公主,也派人求娶,当时的唐太宗并没有答应。】
李世民:“朕为何没有答应?”
只是一个宗室女,又不是他的女儿,他还不至于这么小气吧!
“原本唐朝的态度是无所谓的,反正又不是真的公主,只是封赏的宗室之女。谁知正遇到了吐谷浑的使节出使唐朝,吐谷浑王国位于青海、新疆,紧邻青藏高原,自然不想卧榻之侧崛起强大的势力。于是,吐谷浑使者挑拨离间,让唐朝拒绝了联姻。”
“求亲失败,让松赞干布十分恼火,深觉自己的尊严被人踩到了脚下!只是大唐鞭长莫及,暂时无法抗衡,但吐谷浑却近在咫尺。松赞干布联合羊同,发兵攻打吐谷浑,将吐谷浑驱赶到了青海地区。”
“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国家都被吐蕃打败,吐蕃的势力范围直逼唐朝的松州!”
贞观君臣立刻在舆图上找到松州的位置。
房玄龄:“此地位于成都北方,乃是大唐的西部边境,与吐谷浑接壤。”
松州在后来有一个更加有名的名字“松潘”,因红军长征路过松潘草原而闻名天下!
由此可知当地的地理环境何等贫瘠……
【贞观十二年,自认为积攒了足够实力的松赞干布派出大军,悍然入侵唐朝的松州,以此要挟唐朝答应和亲。唐朝初年,武德充沛,李世民自然不会受他人要挟,立刻派遣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为三军总管,率领五万将士出征。】
【结果,还不等侯君集的主力军到达战场,吐蕃大军就被牛进达的先锋军给打败了。松赞干布被唐军的锋锐吓到,带着剩下的军队退出了党项、吐谷浑的地盘,龟缩到青藏高原,并遣使到长安谢罪!】
侯君集:“蕞尔小国,夜郎自大!仅占据青藏高原就想要与中原对抗,不自量力!”
程咬金:“怎么每次出征都有你!”
尉迟敬德:“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
秦琼:“可惜,他虽然带着大军出征,却连敌人的面都没有见到……”
侯君集:我怎么成众矢之的了!
【贞观十五年,松赞干布再次派遣宰相禄东赞出使大唐,送上无数珍宝黄金,求娶唐朝公主为妻。李世民封宗室女为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当时的唐朝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据传,禄东赞带了黄金五千两和大量珠宝,赴长安求娶公主,正巧当时天竺、格萨、大食、霍尔等国也想要求娶公主。李世民便以六道题目考验各国使者,谁能获得胜利,谁便迎娶公主。”
“绫缎穿九曲明珠,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的九曲孔眼。辨认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交给使臣们松木一百段,分辨其根和梢。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辨认公主。”
“禄东赞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的破解了难题,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六试婚使的故事被保存在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的壁画上,至今仍然完好。”
“这一番吐蕃赚大发了!”
“文成公主知书达理,博学多才,笃信佛教,她作为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先驱,将中原文化传播入藏,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成公主进藏时,曾带去谷物3800类,牲畜5500种,工匠5500人。”
“文成公主精通星算、勘舆、风水之术,还带了大量的历算和医药方面的书籍。”
“内地平原地区诸如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等生产技术,都陆续传到了吐蕃。汉族的医术也促进了藏医的发展。”
“松赞干布专门为文成公主建造了一座布达拉宫,其中有一千间宫室,富丽堂皇!”
“松赞干布还穿上丝绸衣服,学着唐人的打扮,派遣贵族子弟前往唐朝留学,邀请唐朝文人参与吐蕃的管理。”
“《毛诗》、《礼记》、《左传》、《尚书》、《春秋后语》等汉文诗书文典均传入吐蕃,有些还被译成了藏文。”
“当时的吐蕃官员很多都精通汉学,甚至能用汉字作诗。”
“当然,在唐蕃边境也有汉人藏化的现象:去年中国养子孙,今着颤裘学胡语!”
“沟通中原与西藏的唐蕃古道正式开通,从长安直达拉萨,全程三千公里。在这条古道上,吐蕃建国两百年,两国的使臣来往就有两百多次。”
“大量的丝绸、牛、马通过古道交易,唐朝的造纸、酿酒、冶金、建筑等技术也从这里传入西藏。”
【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与吐蕃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两国自此结为舅甥之国,姻亲之好。此后,凡是新的赞普继位,都要得到唐朝皇帝的册封,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
“此时,吐蕃刚刚被唐朝打败,唐朝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文成公主和后来的金城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很高。”
“甚至后来的吐蕃赞普称唐朝皇帝为舅舅,就像汉朝之于匈奴一样。”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归来,松赞干布派遣宰相禄东赞入唐庆贺,称颂唐太宗: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贞观二十一年,松赞干布派出士兵参加了唐朝将领阿史那社尔统率的多民族联军,一起征讨龟兹王的反叛。”
“但他很快就又向泥婆罗(今尼泊尔)求娶了尺尊公主,以维护吐蕃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左右逢源,两边不得罪。”
李世民目露不善之色。
“这件事不一定是真实的,在吐蕃和唐朝的正式史料中只记载了文成公主的事迹,根本没有提到尺尊公主。”
“这个故事最初来源于吐蕃某些奇幻的小说,所以尺尊公主很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尺尊公主在松赞干布的后宫地位比较低,毕竟当时的泥婆罗只是吐蕃的附属国。”
“在西藏的传说中,观世音菩萨见到西藏人民陷入苦难之中,于是落下了两滴眼泪,这两滴眼泪化作了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入藏拯救世人!”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陈陶”
“文成公主入藏为两国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可惜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真实姓名,我们也不知道她的父亲是谁!”
【贞观十五年,印度中天竺派遣使者入唐,十七年,李义表、王玄策作为正副使节出使天竺。】
贞观君臣在舆图上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天竺的所在。
长孙无忌:“这天竺的距离大唐太远,中间还有其他国家阻隔。”
其他同僚立刻明白了他的言外之意,这地方大唐打不下来,打下来也价值不大。
【贞观二十一年,唐朝再次派遣王玄策与蒋师仁为使出使天竺,恰逢中天竺国王去世,大臣阿罗那顺篡权夺位,并掠夺大唐使节。王玄策只身逃出印度,跑到吐蕃求援,松赞干布发兵千人,再加上附属国泥婆罗也派出了七千骑兵,成功击溃了篡权的阿罗那顺,救出了唐朝使节。】
【这便是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
李世民自豪道:“这才是大唐对周边影响力的体现,一个使节便能调动他国的军队,而吐蕃根本不敢拒绝!”
随即他又好奇的问道:“王玄策是何人?”
群臣交头接耳,纷纷摇头,他们还不曾听说过这个名字。
“王玄策和蒋师仁带着两国大军进攻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三天后,城池被攻破,斩首三千,俘虏上万,擒获阿罗那顺。”
“王玄策带着阿罗那顺的王妃、王子和其他臣民一万多人,三万牲畜,五百八十座投降的城池,还有东天竺送来的无数珍宝,回到长安献俘。”
“王玄策还从天竺带回了制糖之法,其颜色和品质远超中原地区的制糖之法。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国落地生根,为中国蔗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惜,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的唐代使节王玄策,只得了个朝散大夫的官职,且在史书中并没有多少记载。”
“不是唐太宗不会知人善任,而是贞观年间灭国的战役太多了,王玄策的事并不出众,且中天竺距离大唐太远,无法建立有效统治,远没有西域各国的价值。”
刘彻眼红:“你听听这说的是什么话,唐朝有用的大臣太多,可以給朕几个啊,朕不嫌多,真的!”
“据说,王玄策带回了一个番僧,自称活了两百岁,还有长生之术。当时唐太宗已经被病痛折磨的受不了,中原的药物都没有用,服用了天竺番僧的长生药后,一命呜呼!”
“事实上,那个番僧最后被放回去了,若是李世民真的因为他的药而死,爹控李治怎么可能让他活命。”
“而且,王玄策也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后来还第三次出使印度。”
“因此,李世民可能没有吃那个药,或者他的药没有任何效果。”
看着上到皇后,下到大臣不赞同的眼神,李世民立刻自证清白:“是啊,是啊,朕肯定没有吃他的药,稚奴才会放他离开。”
长孙皇后:陛下还是不要说的太绝对,小心将来打脸!

第288章 贞观之治
唐朝的外交政策对其他朝代并无多大影响,最多赞叹一句人才济济,毕竟其他朝代的疆域还没有达到唐朝的程度,更不可能对天竺产生什么想法。
但制糖法就不同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制糖技术的国家之一,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从水果、蜂蜜中摄取甜味,后来发展为从谷物中提取饴糖,最后学会了从甘蔗甜菜中制糖。
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诗经·大雅》中就有“堇荼如饴”的记载,可见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从谷物中提取饴糖的技术。
饴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麦芽糖,这是一种淀粉糖,在民间流传很广。在汉代史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还将制糖的方法、技术、步骤都进行了描述。
直到今天,淀粉糖依旧在制糖业中占据一定地位。
当然,我们说的制糖之术主要还是以甘蔗和甜菜为原料提取糖的技术,这项技术最早记载于公元前300的印度佛经和中国的《楚辞》。
扶苏沉吟道:“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就是甘蔗,“柘浆”是从甘蔗中提取的糖汁。”
李斯:“不错,我中原地大物博,早已有以柘制糖的技术。”
萧何:“不过,天竺的制糖技术一定有其独到之处,不然不会得到天幕的关注。”
始皇将目光投向南方,似乎想要越过百越的蛮荒之地,看到千里之外的天竺……
张衡看着手中微小泛黄,如沙一般的颗粒,为他取名沙饴,这是最早的砂糖。
陶景弘:“江东虽有甘蔗,但广州的甘蔗才是产糖量最高的。”
南北朝时期,甘蔗在南方已经形成了规模种植!
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有了初具规模的制糖作坊。
贞观年间引入印度的技术后,中原相继出现了土法提取的白糖和冰糖。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宋广泛兴起的制糖业,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海外。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将制糖技术传入地中海地区,8世纪,传入日本,15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制糖技术传遍全球……
18世纪末,另一种能够替代甘蔗的原材料甜菜被发现,从此,制糖业不再受到气候的影响,制糖技术也乘着工业革命的春风实现了机械化……
天幕下的观众还在探讨如何改进本时空的制糖技术,天幕已经开始了下一个话题。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享年34岁。他的儿子早逝,由孙子继承王位,宰相禄东赞摄政。】
“松赞干布的死亡是个谜团,一种说法是由于尺尊公主感染了瘟疫后传染给了松赞干布。”
“还有一种说法,松赞干布是被仇视佛教的苯教教徒暗杀而死的。”
“三十年后(公元680年),在吐蕃生活四十年的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拉萨至今仍保存着藏人为纪念她而建造的塑像!”
“在三江源,依旧矗立着文成公主庙。1300多年来,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常明,前来朝拜的藏汉人民也络绎不绝,亲如一家。”
“史书虽不曾记下你的名字,但人民会记住你的功绩!”
唐初的君臣有些不自在,毕竟他们这些自诩青史留名之人还没有得到后人的祭祀,一个女子却压在了他们的头上。
文成公主的人生轨迹也给唐朝的贵族女子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只要不怕吃苦,在哪里都能蹚出一条堂皇大道!
【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最重要,最广为人知的藏王,他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功勋卓著!】
“松赞干布被视为是观世音的化身,三大法王之一。”
“上有首领如即松赞干布之深沉,下有大臣如禄东赞之贤明,为首领者替天行道,为大臣者泽被大地,权位威严,治理有方,外蕃咸服,内政修明,黔首黎民,尊卑有次,征敛有则,居处受益,”
“吐蕃昔无文字,松赞干布此时始命制定;建立法律官服,权别大小,职分高低,奖励忠贞,惩处悖逆。”
“吐蕃的史书中如是记载!”
【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坚持与周边邻国睦邻友好,致力于维护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后来,吐蕃与大唐虽然摩擦不断,但两族的友谊一直持续了下去,两族人民都将自己当做一家人。】
“唐朝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进一步巩固了唐朝与吐蕃的舅甥之谊。”
“唐朝与吐蕃之间一共有八次会盟,直到唐朝灭亡后,吐蕃的统治者依旧称呼宋朝的皇帝为舅舅。”
“公元823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是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历史证明。”
“唐太宗去世后,还将包括松赞干布在内的十三个少数民族的首领的石像陈列于昭陵之中,让他们在地下世界守护着大唐!”
“当然,两国之间也不总是友好的。”
“会昌年间,吐蕃的赞普被杀,当时的宰相立王妃娘家侄子为赞普,还没有向唐朝汇报,引发了吐蕃臣民的不满,被部下群起攻之!”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四川,大量抽调西部边防的军队平定战乱,导致西部边陲空虚,吐蕃趁机占据陇右、河西大片地区,南方边界也扩张到了恒河沿岸。”
“当时的赞普四面出击,迅速扩大地盘。”
“直到一百年后,张议潮发动起义,带着唐人重返中原,河西、陇右才重新回到唐朝的怀抱。”
“但频繁的战争也削弱了吐蕃的国力,进入公元9世纪后,吐蕃由盛转衰,不再向外扩张。”
李世民心里一沉:“又是安史之乱!”
长孙无忌:“为何要抽调边军平乱,难道中原地区已经没有兵力了吗?”
房玄龄:“大唐实行府兵制,将士亦兵亦农,若是府兵制产生问题,中原地区的农业制度也会面临崩溃!”
一时间,太宗君臣面面相觑,他们都想到一个可怕的猜测,只是没有人敢说出来!
【中原地区陷入藩镇之乱时,吐蕃也面临着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王室互相厮杀,将领拥兵称雄,彼此争斗,百姓民不聊生,吐蕃即将四分五裂!】
【公元869年,一场农民与奴隶的大起义席卷西藏,到877年,吐蕃境内的王室、贵族、大小奴隶主几乎被诛杀殆尽,吐蕃灭亡!】
天幕下的观众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尤其是王侯贵族,更是心惊胆战!
农民起义居然会诛杀贵族,这在唐朝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这是吐蕃历史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奴隶大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吐蕃的奴隶制社会。”
“历代赞普王陵被起义军瓜分并大肆挖掘,只有松赞干布的陵幕被奴隶军首领没庐氏和久氏(党氏)分得,幸运的没有被挖掘,一直保存到今天。”
始皇在内心感慨:没想到吐蕃也亡于农民起义!
李世民对君舟民水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即便是奴隶制社会,奴隶不算人的情况下,也不能压榨的太过分啊!
【唐朝最后一个要解决的目标就是高句丽,那个直接导致隋朝灭亡的高句丽!】
杨坚心神一震:“李世民也要打高句丽!”
杨广充满恶意的想:“一定要失败啊,只要李世民也败给了高句丽,就没有人再笑话他了……”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虽表面上向唐朝进贡,却对唐朝心怀敌意,时刻想着从中原占一些便宜。】
【贞观十六年,高句丽大臣盖苏文废立皇帝,独揽朝政,与百济联合攻打新罗,欲斩断新罗与唐朝的联系。为求自保,新罗只能向唐朝求援。李世民派遣使者前往高句丽,想要以和平的手段平息三国争端,却被高句丽断然拒绝!】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御驾亲征,攻打高句丽!】
魏征立刻开喷:“陛下身系万民,怎能以身犯险,御驾亲征!”那时候他一定死了吧,不然怎么会不拦着陛下!
褚遂良:“贞观十九年,陛下已经年近半百,怎能如此任性!”
其实,李世民能想象到自己当时的想法,定是想在还活着的时候将周围的隐患一一拔除,将一个稳定繁荣的大唐交给下一代天子!
天幕的评论区也肯定了他的猜测——
“李世民身患李唐王朝遗传性疾病气疾,这可能是一种糖尿病,发作起来极为难受。”
“这个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他一定想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为儿子消除所有威胁。”
“不得不说,李治在太宗面前太乖巧了,让太宗总是无法对他放心,担心他压不住朝臣和四夷。”
李治:这还是朕的错了!
在父皇面前,朕当然要弱势一些,躲在父皇的羽翼下。
至于他黑心的一面,只会对着外人显露。
守在太极殿值班的太医立刻向李世民请求问诊,李世民为了安群臣之心,只能答应。
只是,太医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糖尿病,只说陛下要注意休息,不然早年在战场上的陈年旧伤就会发作。

第289章 贞观之治
【战前,唐朝吸取隋炀帝的教训,做了充足的准备,建造了400艘运粮船,提前运送军需到幽州。又命契丹、靺鞨等部先击辽东,试探高句丽的虚实。随后,唐太宗才带着诸国联军出征!】
杨坚恨铁不成钢的看着杨广:“李世民都知道先试探虚实,你不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你也不懂!”
“隋炀帝——唐太宗的错题集!”
杨广:礼貌吗你!
“贞观十九年二月,大军从洛阳出发,李绩虚晃一枪,出其不意的度过辽水,到达沈阳,高句丽大惊,只能关上城门,等待援军!”
“李道宗进逼新城(今抚顺),城中守军不敢出战。很快就被唐军攻破,俘虏两万多敌军,十万石粮草。”
“盖苏文带着四万援军支援辽东,被李道宗四千人击败,斩首千人。”
“李世民亲自度过辽水,并拆了过河的浮桥,以示破釜沉舟的决心。”
“除了李绩、李道宗,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等将领皆战功赫赫!”
“这才是中国与外国打仗的正确姿势,善用兵法,以柔克刚,出其不意,断其后路!”
“杨广学着点。”
杨广:噗……
【此战,唐军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四万余级,攻占玄菟、横山等数十座城,将辽东七万百姓迁徙到中原地区,最后因为当地气温变冷,中原人难以适应,且粮食将尽,只能班师回朝!】
“众所周知,杀敌数往往多于斩首数。”
“平壤之战,唐军损失不到两千,高句丽损失超过一万。”
“共消灭高句丽十五万大军,缴获五万匹马,五万头牛,还有很多军需装备。”
“若不是唐太宗太想要求稳,没有采纳部下的意见乘虚而入,直取平壤,说不定此战能够一举消灭高句丽!”
【此战虽然重创高句丽,但并没有将其灭国,这在李世民的人生履历中并不算胜利,因此李世民对此结果很不满意。他懊悔的对其他人说,若是魏征还活着,一定不会让我出征。】
贞观君臣都很不满这样的战绩,但这对于其他朝代来说已经是大胜了。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