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之所以是玄武门,因为玄武门的守将常何也是功臣集团的一员。】
“常何早年跟随李世民作战,后来才调入京城,戍守玄武门。为了拉拢常何,李世民下了血本,在玄武门之变前,送给常何不少钱财,赐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挺。他明面上是太子一党,实际上早已暗中投靠秦王李世民,还受命为秦王收买宫中戍卫!”
功臣集团!
李渊一惊,他看向太极殿前的群臣,这些能够站在朝堂之上的重臣,无一不是开国功臣!
他们不会都是秦王的人吧!
难道,秦王就不会怀疑忌惮他们吗?
【每个朝代开创之后,解决功臣集团便是开国皇帝的当务之急。比如刘邦将分封的异姓诸侯王一一清除;比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用和平的方式解除武将的兵权;比如朱元璋大开杀戒,用洪武四大案血洗朝堂!】
刘邦:“何为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朕真是个天才,兵不血刃,解决麻烦!”
朱元璋用阴恻恻的目光扫视群臣:“只要按着咱的规矩办事,咱怎么可能对你们动手。”
【在历史上唯一不曾清洗功臣的皇帝,只有前后两位秦王——始皇嬴政和唐太宗李世民!】

有天幕的盖棺定论,武德朝和贞观朝的群臣都放心了。
他们只要不做作死之事,就不会被莫名其妙的株连。
“贞观年间死的那些人都是咎由自取。”
“李世民本就是最大的功臣,谁的功劳能比得过他!”
“而且,李渊登基的时候已经50多岁,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性格也变得多疑。而李世民登基的时候才二十八岁,正是一个人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又不必为继承人铺路,自然不需要清洗功臣。”
【对于玄武门之变的评价,后世一贯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夺得天下,本就应该成为太子。因此,李世民不是在争夺皇位,而是拿回了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还说,隐太子李建成若是能够发扬风格,主动让出太子之位,也就没有后来的祸事了。”
李建成:好好好,都是我的错!
“这里的祸事,不只是指玄武门之变,还泛指之后所有的宫廷政变。”
司马光泪目,他编撰的史书终于能以正面形象登上天幕了,还真是荣幸呢!
他不知道的是,《资治通鉴》对后世的影响仅次于《史记》,若不是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他也不会被屡次提及啊!
司马光:并不想要这份荣幸呢……
“苏辙也曾发表过论文:唐高祖起兵太原,最开始是李世民的谋划,之后平定天下,也都是李世民的功劳。但李渊却将太子之位给了李建成,这就是李渊的错了。”
“甚至《明史》之中,明确记载: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
“可见这是后世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的一贯看法。”
李渊:欺人太甚!
朕都主动退位了,居然还要被后人羞辱……
【玄武门之变并不是李世民的污点,只是他辉煌一生的些许瑕疵。但玄武门之变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唐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共有二十一位皇帝,几乎每一位皇帝都要经历一次宫廷政变!】
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李世民的预料。
他只想着自己的名声怕是一去不复返,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唐朝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李世民忍不住在天幕上对着子孙后代呐喊:你们能不能学点好的!
唐朝诸帝:他们正忙着算自己距离亡国还有多久,根本没有注意天幕。
算到最后,初唐的皇帝不必担心,中唐的皇帝一颗心七上八下,晚唐的皇帝已经彻底死心!
“算下来,对皇位更替产生直接影响的政变就有十几次,还有很多失败的政变。最幸运的要数李隆基,一个人经历四次政变……”
李隆基:这不是幸运,这是天命在我!
“唐朝的政变不同于过去任何一个朝代,他的发起者包括但不限于:皇帝、皇子、公主、皇后、太后、宦官、藩镇……”
李世民:“皇帝还有能信任的人吗?”
长孙无忌:“藩镇是什么?”
魏征:“宦官不得干政,怎么能有宦官发动政变!”
“唐朝大舞台,有梦你就来!”
“玄武门继承法……”
秦汉的君臣都要笑疯了!
曾经他们都是唐朝君臣的嘲讽对象,仗着身处历史下游的优势,唐朝对他们进行全方位品鉴。而他们的形象在唐诗中很多都是负面的,如今,终于可以看唐朝的笑话了。
真是风水轮流转啊!
李渊:“看看你开的好头!”
李世民:“后人都说了,在这件事中儿臣是被迫的。”
李建成:我都死了还要背上这么大的黑锅!
【其实这种影响也很好理解,在唐太宗之前,非正常上位的皇帝只有魏晋南北朝的那些奇葩,他们本就是昏君,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不会有人想要效仿他们。】
【而唐太宗却用自身的文治武功掩盖了所有污点,得到了天下人的交口称赞。这给了后来的皇子们一个信号,只要自己登基后好好做皇帝,史书就不会在意他是怎么上位的。】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利后,有几个人能像李世民一样克制自己。”
“一个也没有!”
【我们的领袖对李世民的评价极高,有两句很有名的评语:“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太原公子,褐裘而来!”第一句话很好理解,从唐朝建国的历史便能证明,李世民是一个被皇帝职业耽误的军神!】
【第二句话则是在讲李世民的文治,他出身高贵的太原公子,却能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疾苦,与百姓休戚与共,这样的帝王自然会成为名垂青史的典范!】
【接下来,我们便来盘点一下李世民的文治武功,看看他为何会被称为唐朝上下的白月光,得到所有人的爱戴!】
唐初的君臣无不全神贯注,想要一睹“圣王”的风采!
【李世民以“贞观”为年号,取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即以正道示人。】
【因为隋炀帝造成的隋末大乱,给天下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生产力遭到破坏,百姓流离失所,人口仅余200万户。内有各路农民起义军,外有突厥虎视眈眈……可以说,李世民接手的天下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
【李世民亲身经历了隋朝的灭亡,亲身与农民军战斗,深刻认识到了基层农民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他继位后,将隋朝当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和群臣,吸取隋朝的教训,纠正前朝的弊端,厉行节俭,休养生息,致力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打造一个太平盛世!】
唐太宗:“朕愿与诸君共勉,一起努力创建一个太平盛世!”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臣等愿陛下得偿所愿,愿大唐万世永昌!”
【李世民以非正常的方式登上帝位,第一个要面临的便是皇位正统性的问题。】
【先秦讲究血缘,世卿世禄,王侯的儿子依旧是王侯。】
【始皇帝以统一六合之功,为自己上尊号“皇帝”,这个名号便代表这“功过三皇,德高五帝”!】
【到了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拉开了底层人民反抗暴政的序幕。刘邦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性,编造了“赤帝子”“斩白蛇起义”等出身。汉武帝更是推出了“天人感应”,将君权神授,代天牧民的概念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传递到每一个百姓的心中。】
【对于汉朝的百姓来说,皇帝就是天神在人间的意志,是不容反抗的存在。于是,王莽利用人们的盲目崇拜,取代刘氏,登上帝位。】
【但,王莽的改革太过脱离实际,最终被愤怒的百姓推翻,天人感应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东汉末年分三国,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南北朝并立……皇帝这个名号也被拉下了神坛。】
“皇帝都被人当街杀死了,还有什么至高无上的。”
“皇帝的血也是红的,与普通百姓并无不同。”
“那一套君权神授的论调,已经骗不了天下人了。”
【南北朝时期,代表着最高权力的皇位在关陇贵族之间流转,失去了其原本的至高无上。】
【李世民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思想,让天下的百姓认可大唐,相信他这个皇帝!】
【从隋朝末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中,他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于是,他从孟子的思想中找到了“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荀子的思想中找到了“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孔子曰:“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是故君子不可不严也,小人不可不整一也。”(《孔子家语·六本》)
天下太平之时,水面波澜不惊,托着朝廷这艘大船向前航行。
一到王朝末年,水势汹涌澎湃,瞬间便会推翻腐朽的王朝!
【最后,李世民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
【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不是来自于上天的授予,而是民心所向,民心就是天命!】
【在以民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李世民实行的所有政策都更偏向于普通百姓,他是难得拥有爱民之心的皇帝。】
“李世民登基之初就下令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他爱惜民力,不夺农时,从不轻易征发徭役。”
“李世民患有气疾,不适合住在潮湿的宫殿中,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住了很多年。”
“对灾区减免租税,开仓赈济,还下令缩减政府开支,减轻人民负担。”
“贞观年间真的是多灾多难,当时的百姓幸好遇到了一个爱民的皇帝。”
“贞观元年,李世民派遣使臣巡视各地遭灾的农田,救济灾民。”
“贞观二年,李世民拿出宫中的金银珍宝帮助难民赎买被卖掉的孩子。”
“同年,天降蝗灾,李世民口啖蝗虫,将所有罪过归咎于自己一人,帮助受到蝗灾的难民度过难关。”
“贞观三年,关中大旱,李世民亲理刑狱,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前往各地名山大川求雨,命百官匿名上奏,说明朝廷得失。”
“还下令招抚流民回乡,安定民生,准许受灾的百姓去其他州郡寻找生路。”
唐初群臣忙着将天幕提及的天灾人祸记录下来,即便不能避免,也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第282章 贞观之治
【李世民以隋朝的灭亡为戒,重用人才,知人善任,不问出身,从谏如流。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皆是中正廉洁之士。他还不计前嫌,重用原太子的属官魏征、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程咬金……李世民能够发现每个人的独特才华,将他们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
刘邦对此深以为然,身为皇帝,不必是全才,只要能够发现人才,并知人善任,就能治理好这个国家。
“房谋杜断!”
“魏征不只是太子旧臣,还曾建议太子谋杀李世民。”
“尉迟恭铁匠出身,还曾是刘武周的部下。”
“秦琼本是隋朝大将来护儿的部将,跟着张须陀镇压农民起义,张须陀被李密打败后,秦琼带着残部投靠了镇守虎牢关的裴仁基。之后裴仁基带着虎牢关投靠了李密,秦琼也成了瓦岗寨的部将,与程咬金结识。”
“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他们二人成了王世充的俘虏。王世充对他们礼遇有加,十分看重。但他们十分不耻王世充的奸诈行径,阵前投靠李唐,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
“……”秦汉的名将对这种不忠的行为颇有微词,不过,一想到王世充的为人,便能理解他们的选择。
魏晋南北朝等乱世的将领则十分羡慕他们的际遇,乱世之中,能找到一个值得追随的主君太难了!
【李世民重修《氏族志》,用开国功臣取代世家大族,又通过推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以科举代替门第。他曾五次颁布求贤令,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人数和范围,选拔了大批有真才实学之人。】
【逐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第的风气,和世家豪族轮流掌握朝政的恶习!】
“李世民还命宗室子弟出任官职,任何人都不能坐享其成。”
“唐朝初年的科举制虽然没有糊名,但也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条上升的渠道。”
“渠道摆在这里,但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依旧是世家子弟。”
“贞观年间最有名的寒门子弟就是被称为经世名臣的马周,他出身贫寒的农民家庭,勤奋好学,文采出众。但他不是经过科举出头的,而是先是投靠常何,为他出谋划策。后来才被唐太宗发现,破格提拔,进入朝堂。”
“一个冷知识,马周为京城的交通管理制定了一些制度:凡是进出宫门城门,皆左入右出,后来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的靠右行驶的习俗。”
每一个明君都有集邮癖,李世民也不例外。
当然用文雅一点的话便是“天下名士入我彀中!”
李世民当即期待的看向常何,常何躬身答道:“回陛下,马宾王(马周字)就在臣的府上。他博学多才,忠孝节义,臣的很多上书都是他的建议。”
李世民当即大喜!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从谏如流,扩大言官的权利,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最典型的便是魏征,魏征上书廷谏两百多次,数十万字,皆切中时弊,其中以《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为代表!】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画面,无数现代游客向着一个方向前进,那里隐隐传来了郎朗的读书声。
贞观群臣议论纷纷:“这是什么地方?”
“学堂吗?”
“怎么有读书声?”
镜头切换,天幕下的观众才看到这是什么地方。
只见一个古朴的石碑矗立在广场中央,上面镌刻着“唐太宗昭陵”的字样,很多人路过此地,停下拍个照片,继续向更深处走去。
贞观君臣:……
李世民倒吸一口凉气:“这是朕的昭陵!”
这可是朕的坟头啊,你们这么多人在做什么!
之前天幕播放秦始皇陵和汉武茂陵之时,秦皇汉武大概就是这样的感受吧……
镜头跟着人流继续前进,渐渐的,大家听清楚了远处的读书声——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李世民不由地赞叹道:“好文采!”
所有人都在欣赏这篇“可为万代王者法”的千古名篇,直到有人看到评论区的文字,顿时惊呼出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
“哈哈哈,这是哪个显眼包,居然在昭陵朗诵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太宗就是到了地下,也无法逃离魏征的劝谏啊!”
“哈哈哈哈……”
评论区被“哈哈哈”占满,李世民却再也笑不出来了!
这些后人,总能在他以为已经足够离谱的时候,做出更加离谱的事!
魏征:莫名觉得有点尴尬……
“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
“魏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言皇帝的过失,很多次都让李世民下不来台。”
“中书令封德彝为了征兵,提议征召不到十八岁,但身材魁梧之人。李世民同意了,敕令下发后,魏征坚决反对,拒绝签署,将诏令原路打回。李世民再次颁布,魏征再次驳回,如此四次,魏征始终不肯松口,李世民大怒,责问魏征:那些不满十八岁,却身材魁梧的人都是瞒报年纪逃避兵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你为什么如此固执!”
“魏征答道:军队的战斗力在于军纪严明训练有素,而不是人数众多,只要用正确的方法训练就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征召年幼之人。”
“魏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继续忠言逆耳道:陛下以诚信治理天下,想要让天下百姓都讲信用,但陛下继位不久,却已经多次失信。接着,魏征将李世民前后不同的诏令一一对比,直接指明李世民的错误。李世民深感惭愧,撤回了这封诏书,对魏征更加看重。”
秦汉的君臣对魏征的刚直有了直观的形象,更多的还是对封驳制度的好奇。
始皇:“臣子可以反驳皇帝的命令!”
刘邦:“若是臣子不同意,皇帝便不能下诏书!”
刘彻:“皇权的至高无上何在?”
他们细细思量,很快便发现这项制度的好处,若是昏君当朝,就需要这样的限制,以免皇帝胡作非为。
但,这是李世民制定的,用来限制自己权利的政策!
扪心自问,他们做不到……
“长孙皇后生育的长乐公主出嫁之时,李世民为她准备了超标的嫁妆,只有魏征坚决反对,李世民愤愤地将此事讲给长孙皇后听,长孙皇后以明君才能有直臣为由劝谏李世民,还对魏征大加赞赏,李世民这才消了气。”
“虽然这件事到最后依旧没有如魏征所愿,李世民生怕委屈了自己的女儿,给她的嫁妆依旧是超标准的。”
魏征并不知宫中之事,此时也不由的感怀,他郑重的向皇后施了一礼,以示尊重!
“李世民得到一只鹞鹰,把它放在肩膀上玩耍,听说魏征觐见,立刻将鹞鹰藏在自己的袖袍中。魏征大概是发现了这件事,上奏一件小事用了很长时间。等魏征走后,李世民将怀中的鹞鹰拿出来,才发现它已经窒息而亡了。”
“李世民不止一次扬言要杀了魏征那个乡巴佬,然后,自己宽慰自己一番就过去了。”
李世民面色涨红:这种事情何必说出来!
“即便魏征不在朝中,李世民依旧会在意魏征的意见。一次魏征请假回乡祭祖,李世民本打算去钟南山游玩,所有人都准备好了,他却放弃了自己的打算。魏征回来后问起此事,李世民说:这不是怕你不高兴吗,就中途叫停了……”
“魏征死后,李世民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去世,我亡一镜啊!”
贞观群臣对魏征羡慕嫉妒恨,这可是被天幕详细讲解的第一位同僚,难道他才是后世公认的第一功臣!
还有,臣也想在死后,得到陛下的怀念啊!
魏征感觉自己身边的空气都带着一股酸味……
“魏征想要做的是良臣,而不是忠臣,良臣能让自身获得美名,能让君王得到称赞,如稷、契、皋陶。忠臣只会让君王陷入愚昧凶残的境地,如龙逢、比干,最后国家灭亡,空得一个忠臣的名号,又有什么用!”
“魏征成为正直敢言不畏强权的代表,在他死后,他的形象逐渐被神化。在很多传说故事中,魏征成为畅游人间、地府、天堂三界的名相,小说《西游记》让他的形象更加广为人知。”
“梦斩小白龙,雷劈赃官……”
“还有王圭、马周、褚遂良都是直言上谏的小能手。”
“等到李世民晚年,因为国富民强有些松懈,但大致上依旧能保持克制纳谏的作风。”
李世民:“朕知道,你们都是为了朕好,为了大唐好。我等君臣同心协力,定能开创一个超越历史上贞观之治的盛世!”
群臣:“臣等谨遵陛下圣意!”
李世民与魏征对视一眼,相视无言,却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魏征并不是不会看人眼色的人,李世民说杀人,也只是过过嘴瘾。他们君臣一起努力,只为打造一个明君贤臣的青史典范!

第283章 贞观之治
【正因为李世民的唯才是举,虚怀纳谏,才塑造了贞观年间清明的政治氛围,这是君主专制社会中难得的政治民主时期,一系列较为正确的政策在集思广益中得以推行!】
政治民主?
始皇对此十动然拒!
汉朝武帝时期,以直谏名传后世的汲黯默默地看着皇帝陛下。
刘彻被他看的发毛,顿时有些不爽,他不耐烦道:“怎么,朕虽然没有听你的意见,也没有将你治罪啊!”
朝代不同,不要比较好吧!
【李世民重视法治,清减刑罚,在贞观君臣的治理下,当时的社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贞观四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仅二十九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标准!】
李斯惊呼:“二十九人!这是怎么做到的!”
扶苏兴致盎然:这才是我理想中的社会制度啊!
秦朝的君臣都来了兴趣,秦律正在修订,唐朝律法可堪借鉴。
李世民淡然一笑:“不过是以民为本罢了,国家的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而是全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
“执法公正,量刑谨慎,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
“李世民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也让天下百姓有了法治的观念。”
“贞观六年,死刑犯有二百九十人,李世民特许他们自行回家,办理自己的后事,第二年秋后回来就刑。到贞观七年秋季,二百九十个罪犯全部归来,无一人逃亡。”
“这就是政府的掌控力和向心力。”
“那时的天下政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多少不公平的事情,自然不会产生怨气,铤而走险犯罪之人少之又少!”
【李世民重视廉政建设,多次派遣朝中大员为黜陟大使巡查全国,在地方增设刺史、都督等官吏监察地方,并将他们的功过写在宫中的屏风上,作为升迁奖惩的依据!】
【皇帝以身作则,官吏一心为公,君民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受贿的现象达到历史上的最低值,这也是唐太宗最值得称道的政绩。】
“唐太宗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杀鸡儆猴,而是制定一整套相互监督的政治体制,预防贪污。”
“这里点名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治理贪腐,杀的越多,贪得越多!”
朱元璋:……
“只有不断完善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贪污的流毒。”
“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唐朝延续并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郡县两级制,并在此基础上将全国分为十道,设置刺史都督监察地方。】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这一千多年中,三省的职权名称有所调整,但六部的职权名称从没有变过。】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死去的记忆再次复活!”
“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封驳,尚书省执行!”
“三权分立!”
“相互制衡!”
始皇:“能延续一千多年的制度,定是极为完善的。”
萧何:“关键就在于相互制衡,任何人都不能一方独大。”
曹丕:“中书省,这不是朕设置的机构吗。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是朕的近臣,没想到后世居然变成了朝廷的权力中枢。”
王安石:“本朝将中书省与门下省合二为一,合称中书门下,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
忽必烈:“汉人就是啰嗦,非要将一份权力分成三份,朕废除门下、尚书,只留下中书省总领百官,多简单!”
然后中书省就一家独大了!
朱元璋:“哈哈哈,朕更进一步废除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领六部,倒要看看谁敢违逆朕的诏令!”
权利的高度集中,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非常容易酿造暴政!
朱标疑惑:“父皇已经废除此令,为何三省制能延续到清朝呢?”
朱棣藏在兄弟们身后,隐藏自己的存在感。
就是他设置了内阁,将机要之权交还给大臣。
毕竟不是谁都像父皇那样是个工作狂,他还要御驾亲征,没有人帮忙真的忙不过来啊!
【东汉时期,门下省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期权利逐渐扩大,成为中央政权中枢。隋唐时期,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商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有封驳之权!】
“门下省可以直接封驳皇帝的诏令。”
“给事中、谏议大夫、散骑常侍、起居郎都属于门下省。”
【尚书省得名于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它的前身是尚书台,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朝廷最高权利机关!】
【尚书省下设六部,二十四司,最高长官为尚书,负责执行诏令!】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
“贞观年间的三省职权明细,分权制衡,有一些现代政治的特征。”
“一个诏令的形成要先由诸位宰相在政事堂进行会议,形成决议报皇帝批准,皇帝同意后,由中书省以皇帝的命令发布诏书。诏书下达之前,经过门下省的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政令,可以拒绝发布。”
“只有中书省、门下省两个部门的签字,才能将命令下发到尚书省,交给尚书省执行!”
“结合前面讲过的故事,魏征就在门下省任职,所以,封驳皇帝的命令本就是他的职权。”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