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发布的命令必须通过门下省签字才能生效,尽最大的努力防止人治结构下做出的不合理的决定!”
【当然,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必须随时打补丁。三省制建立不久就因为互相扯皮、效率低下,向二省、一省转变。】
“三省制依旧是在分化宰相的权利,将相权分给数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为了解决三省效率低下的问题,三省首长会定期在政事堂议事。”
“为了进一步提高皇权,限制相权,皇帝会倾向于任命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吏为同中书门下,他们可以行使宰相的权利,却又没有宰相的名分,便与控制。于是,慢慢的,中书令、尚书令、侍中逐渐变成了荣誉头衔。”
“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这样的临时执行宰相权利的官职,慢慢的演变成了真正的宰相。”
“想起了狄大人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原来这就是丞相的官方称呼啊!”
武周年间。
武皇打趣的看着狄阁老,“国老,天幕说的是你吧。”
狄仁杰:“天幕厚爱,臣愧不敢当!”
【唐王朝初建之时,东边有稽胡的骚扰,西边有吐谷浑的威胁,北边还有突厥的侵袭,李世民接手的天下并不安定。】
【李世民登基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实力,巩固政权,开始对外用兵。先后平定了突厥、薛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国,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在唐初,没有灭过国的将军不能称为大将!”
【自隋朝大业年间,始毕可汗继承汗位,拒绝向隋朝朝贡开始,突厥便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隋朝末年,始毕可汗带着数十万铁骑南下,将隋炀帝杨广包围在雁门关。】
【隋朝灭亡后,中原大地陷入内乱之中,战乱严重削弱了中原的实力,突厥却趁机统一内部,发展壮大!】
【始毕可汗抓住时机,加入了逐鹿中原的大战,他扶持刘武周、梁师都等北方的割据势力为自己打前站。薛举、窦建德、李渊、王世充等人都先后向突厥俯首,很多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入突厥的领地。】
【东起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等国,都依附于东突厥。东突厥控弦之士多达百余万,达到了“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空前强盛程度!】
汉初的君臣对此深有体会。
冒顿可汗麾下的匈奴大军也只有三十万人,真不知道唐朝要如何面对如狼似虎的百万骑兵!
【唐朝武德二年,刘武周袭扰太原之时,背后便有突厥的支持,始毕可汗带着大军渡过黄河,与梁师都会和,三路大军一起南下,包围初生的李唐政权!】
“梁师都原本也是隋朝的鹰扬校尉,后来被免官回乡,成了盗匪。”
“隋朝末年,梁师都起兵造反,投靠突厥,带着突厥人占据河南之地(黄河河套地区),被称为解事天子。”
【不巧的是,始毕可汗突然死亡,突厥只能撤军。始毕可汗的儿子因为年幼,无法即位,他的弟弟掌握突厥最高权力,是为处罗可汗!】
“刘武周和梁师都都被始毕可汗晃点了。”
“这一战,刘武周全部势力都被李世民消灭,狼狈逃入突厥,被突厥人杀害。”
“梁师都屡屡侵犯李唐的北方边境,都被当地驻守的将领击败。与突厥合兵依旧被延州总管段德操击败。”
“始毕可汗死后,梁师都又去游说处罗可汗,还不等他们出兵,处罗可汗就死了,梁师都再次被段德操击败。”
“梁师都才是狼灭啊!”
“直到贞观二年,梁师都才被部下杀害,河套地区收归中原王朝所有!”
第284章 贞观之治
【始毕可汗死后第二年,处罗可汗也去世了,他的弟弟颉利可汗继承王位。颉利可汗在位期间,连年侵扰大唐边疆,进攻并州,袭扰太原,掠夺中原地区的财富和人口,与中原王朝结下了深仇大恨!】
“颉利可汗,姓阿史那氏,他是启民可汗的第三子,始毕和处罗的弟弟。”
“颉利继承可汗之位后,依照突厥风俗,迎娶继母义成公主为妻,在隋朝后裔的劝说下,一门心思阻挠唐朝的统一!”
“颉利可汗仗着两位兄长留下的深厚家底,根本不将唐朝看在眼里。唐朝初定,忙着平定中原,只能委曲求全向突厥献上财物。”
“武德四年,颉利可汗带着一万骑兵攻打雁门,被唐朝大将李大恩击败。”
“武德五年,颉利可汗与刘黑闼联合,再次南下,打败李大恩,继而进攻并州的城池。但以骑兵围攻坚城,颉利可汗的进攻并不顺利,最后掠夺无数人口财物退兵。”
“……”
【武德七年,颉利可汗带着举国之兵南下侵略,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李世民与李元吉奉命抵挡。恰逢关中爆发水灾,粮草无法及时运到前线,他们只能在豳州安营扎寨。】
【李世民带着一百多人前往颉利阵前,质问他为何屡次违背与唐朝的盟约。颉利不答,李世民又疾驰到突利可汗阵前,与他叙旧,此举引起了颉利可汗的猜忌。】
“突利可汗是始毕可汗的儿子,颉利可汗的侄子,他也是突厥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突利可汗想要在突厥出头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力量,于是他与李世民结为兄弟,将唐朝当做自己的外援。”
“李世民用离间计,引得突厥内部不和,成功退敌。”
“突厥人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撤,他们可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但总的来说,唐军依旧处于弱势,李渊甚至想要迁都躲避突厥的进攻。”
【武德九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颉利可汗听闻李唐王室权利变更,立刻带着二十万大军直逼长安!】
【颉利可汗一路上并没有遇到任何有力的拦截,大军长驱直入,直达长安城外的渭水河畔,距离长安仅四十公里,朝野震动!】
“八月九日,李世民登基,二十四日,突厥就达到了高陵,李世民派遣尉迟恭为行军总管,前出泾阳,防御突厥。”
“尉迟恭与突厥左翼军在泾阳大战一场,生擒敌军将领,击毙突厥骑兵一千多人。”
“虽然这一战尉迟恭取得了胜利,但依旧无法遏制突厥的攻势。”
【此时,长安城内兵力空虚,满打满算不过数万守军,二十万敌人却近在咫尺,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突厥分兵进攻乌城,牵制程知节、李绩、屈突通的大军。因此,长安短时间内根本等不到援军。”
【唐太宗用疑兵之计,身披甲胄,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个大臣登上渭水便桥,与颉利谈判,怒斥颉利背弃盟约!】
“颉利可汗曾派谋臣执失思力进入长安窥探唐朝虚实,使者却被李世民软禁,因此,颉利可汗根本不知道长安的虚实。”
天幕下的观众纷纷为李世民捏了一把汗,你已经是皇帝了,不是冲锋陷阵的将军,怎么敢将自己置于险境!
若是突厥人不管不顾,杀了李世民,中原岂不是又要大乱!
只能说,李世民将突厥人的心态拿捏的稳稳的,突厥的所有行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唐太宗李世民有些汗颜:他虽有一些把握,但那依旧是一场豪赌。
突厥之所以敢倾国而来,是因为他们认为唐朝内部不稳,所以他更不能示弱。
若是让颉利可汗摸清长安的虚实,长安城内的百姓可就要遭殃了……
【颉利可汗见后方唐朝大军纪律严明,部队整肃,又见唐朝的皇帝如此有恃无恐,担心前方有唐军埋伏,踟蹰不前。】
【八月三十日,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渭水的便桥上斩白马盟誓,李世民献上了府库的珍宝,颉利送给唐朝三千匹马,万余只羊。唐太宗没有接受,只让他将掳掠的中原百姓都还回来,一场大战终于偃旗息鼓,这场城下之盟史称:“渭水之盟”!】
“突厥南下就是为了人口、财富,不必战斗就能有如此收获,颉利可汗一定高兴坏了。”
“可惜,他高兴早了。”
“这是突厥距离胜利最近的一刻。”
“也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转折点!”
【渭水之盟被李世民视为一生的耻辱,却也在最不利的条件下,稳定了唐朝的局势,为后来赢得突厥争取了时间。】
始皇赞赏道:“关键时刻,李世民没有冲动行事,充分展现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风采!”
贞观三年,唐太宗君臣期待的看着天幕,对突厥一战势在必行,只是不知胜负如何?
【渭水之盟后,颉利回到北方,东突厥内部分裂,原本臣服于突厥的薛延陀、回纥等部落,对颉利推行的改革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建立薛延陀汗国。颉利可汗的弟弟突利可汗也与颉利决裂,与唐朝暗通款曲。】
“李世民深得老丈人长孙晟的精髓,对东突厥各部挑拨离间。”
“突厥本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诸多部落的联盟,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
“颉利可汗最信任的人是汉人赵德言,重用的是其他胡人部落,对自己宗室的人却很是防备,突利可汗与他的决裂是早已注定的。”
“再加上颉利每年兴兵进攻唐朝,得到的财物却没有分配给每一个出力的部落,突厥人都受不了了。”
“……”
【祸不单行,这一年东突厥突遇大雪灾,很多牲畜冻饿而死,东突厥势力一落千丈。】
【而唐朝政局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唐太宗积极准备着与东突厥的大战,一血渭水之耻!】
【贞观二年,唐军击败割据朔方的梁师都,得到了反击突厥的军事要地。】
【贞观三年,东突厥撕毁渭水之盟,悍然袭扰河西,被唐军阻挡在城池之外,唐朝也找到了反击突厥的借口。】
【唐太宗命李靖、李绩、柴绍、薛万彻统兵十万,分道出击,全面反击突厥!】
【李靖率三千精兵,出奇制胜,在定襄大破突厥。斩首万余,俘虏十多万突厥人,隋朝后裔杨政道,隋炀帝的皇后萧氏都被唐军俘虏,颉利可汗只身逃脱。】
“颉利自知不是唐军的对手,命执失思力前往长安请降,以此为借口,图谋东山再起之机。”
“但李绩李靖根本不给他缓和的机会!”
【李绩带着另一只唐军屯兵碛口,斩获五万俘虏。苏定方攻下颉利可汗的牙帐,颉利想要逃亡吐谷浑,被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生擒,送往长安!】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中原王朝活捉的游牧民族统治者!”
“成功解锁了草原民族能歌善舞的天赋!”
“李世民没有杀颉利可汗,而是让他在长安安度晚年。因这一善举,突厥大将纷纷归降,执失思力、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等人都为唐朝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东突厥灭亡后,剩下的突厥人归顺大唐,李世民将他们安置在朔方,保留原本的部落,风俗习惯,仍由酋长治理,以畜牧业为生。此举安抚了突厥部众,还有很多突厥人在长安定居。”
“这就是少数民族自治啊!”
“长安城中胡汉混居,汉人可以带着胡人的帽子,胡人也能穿着汉人的衣服,一片和谐。”
汉朝的皇帝都惊呆了!
居然还能这样!
唐朝消灭突厥只用了三年,汉朝用了三代人的积蓄才将匈奴驱赶到了漠北……
【至此,原本的东亚霸主东突厥灭亡!原本臣属于突厥的薛延陀等部落一哄而散,有的逃亡西域,有的投靠唐朝。】
【此战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此后周边小国很少袭扰中原,唐朝的版图也扩大到了贝加尔湖一带,为后来歼灭西突厥奠定了基础!】
【摄于大唐的军威,西域和北部边疆十四个国家的君主亲临长安朝贡,为李世民献上了一个让国人无比自豪的名号——“四夷君长诣阙请上(唐太宗)尊号为天可汗”!】
【从此,李世民不仅是大唐的皇帝,也是天下的共主!四夷的君主即位都必须得到李世民的诏书,否则便是不合法的。】
贞观群臣都在恭贺他们的陛下,李世民嘴角的笑意再也压不住了。
杨坚:天可汗听起来就比圣人可汗威风,啧,被一个后生比下去了呢……
“内定诸夏,外服百蛮!”
“这是唐朝强盛的象征。”
“通过这一制度,唐朝实现了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对周边国家的统一领导。”
【通过这一纸诏书,大唐能做的事可就多了。
【政治上,唐朝可以通过册封,朝贡,质子等方式实现对周边国家的领导。】
“唐朝皇帝掌握周边国家的废立大权!”
“最典型的回纥汗国享国96年,共13位可汗,其中有12位都是唐朝册封的。”
“公元648年,回纥国王被侄子乌纥杀害,乌纥预谋篡位,被唐太宗派人杀掉,册立原国王的儿子继承王位。”
【在经济上,唐朝设置安西四镇,保护丝绸之路的贸易线,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长安洛阳都是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在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长安生活着无数突厥人、波斯、日本人……”
“朝廷中央,也有很多少数民族和外国人担任要职。”
【在军事上,各国的军队必须接受大唐的领导,服从唐王朝的调遣,对破坏和平的国家发动制裁战争。】
“公元634年,吐谷浑入侵凉州,在李世民的命令下,李靖带着突厥的军队打败了吐谷浑的进攻。”
“安史之乱中,回纥三次出兵帮助唐王朝平定内乱。”
“原来,现在M国正在做的事,都是我们唐朝就做过的。”
“而且,唐朝维持国际秩序,并没有动用自己的军队。”
刘彻实名羡慕了,原来天可汗不止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称号,也是一种政治军事制度,是唐朝统御万邦的表现!
好想要!
刘彻将期待的目光转向自家的两位大将。
卫青沉稳:“陛下,只要我等将匈奴彻底打败,西域小国就会臣服于大汉!”
霍去病张扬:“若是他们胆敢反叛,臣定会帮着陛下平定叛乱!”
想象一下,若是匈奴的可汗由大汉册立,那该是怎样美好的画面……
作为被羡慕的对象,贞观三年的李世民对这样辉煌的未来也有些目眩神迷。
这种时候,就需要魏征出场,让太宗陛下冷静冷静了!
【东突厥虽然被灭,但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依旧蠢蠢欲动,试图挑战大唐的权威。唐王朝也需要时不时亮亮肌肉,威慑怀有二心之人!】
“贞观五年,李世民在昆明池大阅兵,周边小国的国君跟着观礼。”
“看到大唐的军队,还能生出反叛之心的只有天生的野心家。”
【第一个接受唐朝“天降神兵”制裁的国家是吐谷浑。吐谷浑本是鲜卑慕容氏的后代,崛起于南北朝时期,世代与中原王朝通婚交好。】
【隋朝时,吐谷浑已经成为横跨青海、新疆的大国,横亘在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上,链接中原与漠北、西域、西藏、印度的来往,通过丝绸之路吃的盘满钵满!】
【开皇年间,逐渐发展壮大的吐谷浑数次侵扰隋朝边境,大业四年,隋朝进攻吐谷浑,击败了吐谷浑国王,却没有实现对青海地区的实际控制。几年后,吐谷浑成功复国,攻打隋朝边境,此时的隋朝早已经江河日下,无法抵抗外来侵略。】
“吐谷浑国王杀了自己的太子,立小儿子为太子,小儿子担心也会被父亲杀死,想要内附隋朝,却被隋朝拒绝。”
【唐朝初年,吐谷浑一分为二,西部臣服于吐蕃,东部臣服于大唐。】
【贞观八年,右骁卫大将军、褒国公段志玄率军出击吐谷浑,唐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穷追猛打八百余里,一路追到了青海湖才退兵。但很快,吐谷浑便卷土重来,入侵凉州并拘留唐朝的使臣。】
【李世民命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为大总管,各率军队分路讨伐吐谷浑。次年四月,唐军在牛心堆、乌海、赤水源三战三胜,大破吐谷浑,擒获吐谷浑名王二十人。吐谷浑的国王慕容伏允自缢而死,他的儿子归顺唐朝,吐谷浑正式成为唐朝的属国!】
“最后,吐谷浑被疯狂向北扩张的吐蕃灭国。”
贞观年间。
房玄龄:“由此可见,吐谷浑内部已经分裂,并不是大唐的对手。”
杜如晦:“但疯狂扩张的吐蕃却会成为新的隐患!”
【第二个跃跃欲试的是高昌国。】
李世民问道:“高昌的资料搜集的如何?”
长孙无忌:“回陛下,臣等整理了过去的档案,确实有所发现。高昌国位于吐鲁番盆地,国内居民多为汉人,原本是汉宣帝时设置的屯田卫所,人称高昌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国家。”
魏征:“高昌国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地处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魏晋时期,高昌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成为西域的军事重镇。”
萧禹:“之后,高昌地区建立了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等政权,前三者存续时间极短,如今高昌的统治者乃是麴文泰。”
房玄龄:“隋朝时,曾在此地设置西戎校尉府,管理西域事务,中原地区的罪人俱被流放于此。大业年间,高昌也曾襄助隋炀帝进攻高句丽。”
杜如晦:“目前,高昌还算乖顺,不知之后发生了何事,让高昌脱离了大唐的掌控!”
【贞观初年,高昌王麴文泰朝贡大唐,之后却与西突厥结盟,轻辱唐朝。】
【贞观十三年,太宗命侯君集、薛万彻进攻高昌国。次年,高昌王病死,他的儿子继位,投降唐朝。唐太宗在这里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自此,西域各国都必须到长安,向大唐朝贡!】
“麴文泰获得成就:第一个被唐军吓死的国君。”
【在唐朝与东突厥大战期间,薛延陀站队唐朝,在东突厥的灭亡中出了一份力。自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汗国取代东突厥成为漠北地区的霸主!】
李世民若有所思:“薛延陀……”
长孙无忌道:“薛延陀本是铁勒部的一个分支,臣属于突厥,后奋起反抗西突厥暴政,于燕末山(阿尔泰山支脉)建立自己的政权,成为突厥诸部中较为强大的部落。”
李世民:“自大业年间,突厥崛起,薛延陀再次归属突厥,没想到他们也会成为将来的草原霸主!”
房玄龄:“天幕曾说过,北方草原总会有游牧民族繁衍兴起,不是薛延陀也会是其他部落。”
李世民:“所以,我大唐的军队必须时刻枕戈待旦,才能抵御各方势力的威胁!”
【面对新崛起的汗国,唐朝也有自己的应对策略,贞观十二年,李世民册封薛延陀可汗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以分化薛延陀势力。】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想要泰山封禅,薛延陀得知周边小国都会前往,唐朝边境必定空虚,于是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攻打突厥。】
魏征终于忍不住了:“陛下,封禅泰山劳民伤财,您难道要像秦皇汉武一样好大喜功吗?”
李世民嘴角抽搐,无语道:“这是十多年后的事,当时的大唐定然已经国富民强。”
魏征:“天幕曾说,贞观年间天灾频发,对外战争此起彼伏,国库有再多的积蓄也不够啊!”
李世民面色沉了下去,身为皇帝,他自然想要超越古代的帝王,向上天表明自己的功绩。但他尚未行动,便被魏征劈头盖脸一顿输出,所有好心情都荡然无存!
此时再看天幕,他已经没有了刚刚那种飘飘然的感觉,重新恢复了一个明君的理性!
李世民分析道:“此时的突厥已经是唐朝的属国,薛延陀不尊命令,攻打突厥,就是侵犯大唐!”
【薛延陀的行为惹恼了大唐的君臣,在各方面原因作用下,李世民取消了泰山封禅的行程,命李勣、李大亮等大将率军讨伐薛延陀。】
“唐太宗太可惜了,他的文治武功足够封禅的标准,多次提出想要封禅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行。”
“放心,他儿子替他去了。”
李世民看向李承乾,突然想起了什么,喃喃道:“是稚奴!”
“呵呵,一想到宋真宗也能去封禅,就觉得古代封禅的几个帝王都被拉低了格调。”
“宋真宗——泰山环保大使!”
宋真宗抓狂:为何每次提到封禅,都要将朕拉出来嘲讽!
可惜,这个时空的宋真宗已经封禅一次,正在准备第二次封禅,对天幕的嘲讽无言以对。
【李勣率领三千唐军与三千突厥兵出击,突厥兵战败,薛延陀乘胜追击,遇到唐军,被迎头打了回去!此战,李绩带着数千唐军打败了二十万薛延陀军队,斩首三千,俘虏五万!】
“剩下的残部在回程途中遭遇大风雪,死者达十之八九。”
“薛延陀死了这么多青壮年,算是彻底残了!”
“为何贞观年间多次对外作战却没有落到穷兵黩武的下场,因为贞观年间都是用外国的兵打外国人,大唐的军队很少出动。”
贞观朝臣对李绩表示恭贺,并实名羡慕!
如程知节、尉迟恭等没有捞到出场机会的,更是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李世民,他们也想出去浪一圈!
李世民幸灾乐祸:朕想去都没有机会,你们就在长安陪着朕吧!
对此,刘彻表示:学到了!
有唐朝的范例,对于将来归附的匈奴人也能如此操作,让他们将精力发泄到西域小国身上,一举三得!
至于会不会有人反叛?笑话,他都敢让匈奴王子金日磾担任托孤之臣,还有卫霍两位大将军在,他们能掀起什么浪花!
【薛延陀第一次伸爪子就被大唐的军队打痛了,现在他们该担心的是唐朝会不会搂草打兔子,直接将薛延陀灭国。于是,贞观十六年薛延陀可汗遣使长安,请求与唐朝联姻,以缓和双方剑拔弩张的关系。】
李世民沉思道:“薛延陀在漠北称雄,不可一世,我大唐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发兵彻底消灭薛延陀,要么联姻安抚。”
房玄龄:“大唐新立,最重要的是积蓄实力,还是和亲为好。”
程知节一门心思想着打仗:“可是薛延陀的实力也就那样啊!”
杜如晦:“虽说用的都是突厥士兵,但国库也支撑不起连年出战!”
好吧,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唐太宗答应将新兴公主嫁给薛延陀可汗为妻,与薛延陀有血仇的东突厥余部极力反对这项联姻,再加上薛延陀送上的聘礼牛马因路途遥远病死一半,唐朝因此拒绝出嫁公主。】
【此时的薛延陀虽然仍认为他是唐的附庸,但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坚固……】
长孙无忌:“薛延陀怕是还要再生事端……”
褚遂良:“这……为人君者怎能言而无信,岂不是对陛下天威的削弱!”
房玄龄:“若是当真答应了联姻,还有什么理由教训薛延陀。其他小国有样学样,时不时骚扰一番,再低头认错,大唐难道都要原谅他们吗!”
褚遂良:“此事一开始就不应该答应!”
于是,矛头转向了皇帝陛下:陛下为何要答应他们的请求?
顶着群臣不赞同的目光,李世民嘴角抽搐:褚爱卿实在是多虑了,朕并不觉的自己还有天威这种奢侈的东西……
其实,李世民之所以答应联姻,是因为突厥的新可汗阿史那思摩被薛延陀俘虏,为了保证人质的安全才会应下盟约。
【薛延陀是在东突厥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自然见不得敌人落得好下场。他们本以为东突厥灭国后,突厥人会被当成奴隶,成为战胜国的财产,没想到唐朝却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子民,为他们重建秩序!】
【这一切都让薛延陀可汗无法接受,于是定期攻打东突厥成为他们的保留项目。最后东突厥的建国之路失败了,突厥人逃亡唐朝,在中原定居,阿史那思摩重新成为唐朝的将领。】
【后来,唐太宗征讨高句丽之时,高句丽想要与薛延陀联合,但薛延陀已经被大唐打怕了,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贞观十九年,薛延陀政权更替,新的汗王再次反叛。次年,李绩、李道宗、执失思力等大将率领大唐、突厥及各族联军,出击薛延陀,彻底消灭了薛延陀汗国!】
“新汗王多疑暴躁,对父亲的旧臣大肆屠戮,引发内部不和。”
“薛延陀的小弟回纥也想换个新上司,便派出兵马响应唐朝的大军,最后薛延陀的新可汗死在回纥人手中。”
【唐朝在漠北设置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自此,北方大草原成为大唐的州县!】
【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同。青藏高原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地理单元,因高原反应,人口稀疏,与中原交往很少。直到唐朝初年,这里依旧没有文字,也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
李世民:“吐蕃,这是哪个国家?”
长孙无忌绞尽脑汁,依旧没有任何印象:“似乎,不曾听闻这个名字?”
天幕再次出现中国的卫星地图。
先是空中俯拍,随后镜头拉近到青藏高原,不少人惊呼出声,没想到那么荒凉的地方也有人居住!
“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有人类居住。”
“根据考古显示,距今四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西藏原本生活的民族叫孟族,秦汉时期,一些羌族人迁徙到青藏高原,与当地人融合,形成了吐蕃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