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by春溪笛晓
春溪笛晓  发于:2024年05月07日

关灯
护眼

本来二柱娘是想拒绝的,听到金日磾的话后又犹豫了,要是他们真能帮上忙的话,他们当然是愿意的。
霍善见她有些意动,马上对二柱他们说道:“走走走,收拾东西搬家去!”
二柱听后也很高兴,欢呼一声拉着霍善研究他们应该先搬什么宝贝。
他的许多玩具都是霍善分享给他的,他全都好好地收着,这个是必须要搬的。
正好霍善的义诊也算告一段落了,便和二柱兴致勃勃地研究起他们小时候一起玩过的那些玩具来。
真稀奇,明明只是前两年玩的,现在拿出来一看,感觉又新鲜极了。
两小孩哪里是在收拾,分明是玩得不亦乐乎。
见他们这般要好,二柱爹和二柱娘心里最后一丝犹豫也没了,哪怕李长生用不上他们,霍善以后也是用得上大柱和二柱的,让他们现在就多陪着霍善玩,以后说不准能成为霍善可靠的左膀右臂。
大人们开始打包东西。
有金日磾他们帮忙,日头都还没西移呢,屋里屋外的东西就全收拾好了。他们因为分家时没分到什么东西,所以就算把东西全搬走也走不了几趟。
大柱牵着已经长大了不少的御赐小牛,让霍善骑着牛背在前面领路。
霍善很是享受骑牛机会,见着谁都要和人家打招呼。
众人见这么多人搬着东西跟在后头,颇觉惊奇地问:“这是谁搬家呢?”
霍善替二柱他们回答:“二柱搬家!”
众人一听,都懂了。听说早前二柱他叔到霍善面前说了些不好听的话,被二柱爹给打了一顿。
现在应该是霍善直接让二柱一家搬到庄子上去了。
霍善一直是个念旧的,要不然早就长住长安去了,哪里还会回福寿里这边来?
想到二柱奶奶平时那副德性,众人都赞同地说道:“搬得好!”
搬得远远地,就不用迫于孝道整天受那对母子的气了。
霍善乐滋滋地带着小伙伴回到庄子,跑去和李长生说起这事儿。
李长生早就得了消息,已经让人把屋舍给二柱一家腾出来了。
二柱爹准备往家里装几个蜂箱,他已经在山里引了好几箱蜜蜂,既然家里那边暂时不住人了,索性拿来养蜂好了。
这样也能让他弟弟不敢去占他家宅子。
怎么说都是他爹生前分给他的,他宁愿空着也不打算便宜了欺辱他妻儿的弟弟。
李长生对二柱爹这个想法自然没意见,笑着说道:“你们且安心住下就好,二柱兄弟俩来了也能让阿善多两个伴。”
二柱一家就这么在庄子上住下了。
傍晚霍善收到了阿印那边发来的晚餐,他们可以在交流群里分享一些自己所见所闻的事物,比如这会儿霍善就瞧见阿印他舅舅袁枚为庆祝她能说话命人做的一桌子菜。
虽然他们家还在孝期,不能沾荤腥之物,但素菜也可以做得很丰盛。
霍善看得很馋,一个劲追问自己没见过的那些菜是什么、《随园食单》里有没有写具体做法。
正在医馆养臀的苏轼看到交流群里的聊天内容,忍不住插话:【《随园食单》是什么?让我看看!】
这种医馆已经获取的书倒是可以把系统的备份共享到群里,只是他们只能自己看,没办法像霍善那样掏出本实体书而已。
霍善把《随园食单》分享到了交流群里。
【苏轼领取了群主发送的《随园食单》。】
【嬴政领取了群主发送的《随园食单》。】
霍善:?
有的人看似忙于国事,实际上竟偷偷窥屏!
说的就是你,嬴政!
苏轼现在知道他们这些医馆的坐诊医家和特别患者都是有保护机制的,就算是秦始皇当面过来了也打不着他,所以他现在胆儿也肥了,见嬴政悄悄领书,麻溜地开始发言:【@嬴政,在吗?在做啥?】
【嬴政:……】
【嬴政:在路上。】
从山东沿海地区回咸阳的路真没那么好走,才这么几天根本走不回去。
嬴政给霍善分享了一张黄河边上的风景图,霍善喜欢的大船赫然入镜。
秦汉时期的黄河还不叫黄河,而是单独称为“河”,只不过甭管它叫什么,河水都同样汹涌。
霍善巴巴地看着大船好一会,恨不得马上过去坐一坐。
苏轼却说这船没什么稀奇的,霍善不如跟他回去,当天就可以直接坐海船渡海去。
嬴政:“……”
霍善听后马上被苏轼的话吸引了,问苏轼是不是真的可以带他去渡海。
苏轼认为完全没问题,还可以带他去海边赶海去。
到了一个新地方,那必须得去找找有什么好吃的!
霍善积极表示自己等苏轼回去当天马上跟过去上门复诊。
嬴政:“……”
迟早找机会砍了这个苏东坡。

第105章
一天不作死就浑身不舒坦的苏轼成功撩起嬴政的杀意, 心满意足地关掉交流群研读《随园食单》去。
这一研读之下,苏轼夜里就有些睡不着了,脑海里想的全是粉蒸肉、芙蓉肉、白浪肉以及猪蹄膀的四种做法。
苏轼原以为自己算是猪肉为数不多的知己,没想到到了袁枚那会儿, 猪肉竟能做出这么多花样!
袁枚还将猪肉称为“广大教主”, 认为上至供奉祖宗下至百姓日常三餐都少不了它,算是人们最常食用的肉类。真想去这随园作客啊!
事实上如果苏轼去随园做客, 肯定能听到很多人对他们这些唐宋文人的指指点点。
要知道明清读书人写诗不行, 但是最爱写诗话, 袁枚就曾写了本《随园诗话》对古今诗坛指点江山。
袁枚认为苏轼和李白这两家伙写诗全靠天赋莽,技巧那是一点都没有的, 大家学写诗可千万别学他俩, 否则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狗。
对于苏轼不肯下苦功夫这件事, 袁枚是很痛心的, 时不时就要提上一句“这家伙的诗写得实在不咋样”“都说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看倒未必”“你看他晚景凄凉就是他仗着天分高不努力的结果”。
袁枚对苏轼诗作的评价已经不算高了,但明清一些文学批评家对苏轼的批判更是离谱到连袁枚都看不下去的程度。
比如有人对苏轼那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发表这样的评价:春江水暖难道就鸭知道, 鹅不知道?
袁枚:不至于这样,真不至于这样。
这叫什么?
这可能就叫“爱锐评别人的人, 终归会被别人锐评”!
苏轼对后世那些关于自己的各类点评一无所知, 他还让霍善以后去随园玩耍时记得给他们讲讲有什么新鲜见闻。
霍善本来就是喜欢分享的性格,听到苏轼的嘱托后二话不说直接答应下来。
第二天苏轼还有点手痒,坚强地负伤下厨,一定要试试传说中的粉蒸肉到底是什么滋味, 这听起来就很适合他这样的伤患吃了补补身子, 大不了他吃的那碗少放点酱料就是了!
霍善拿到《随园食单》本来就盼着尝新菜, 听苏轼要下厨后自是高兴不已,屁颠屁颠跟在苏轼身后问:“你昨晚才拿到书, 今天就会做了吗?”
苏轼道:“这书字数又不多,我一下子就看完了。”
看完了,自然也就记住了。再凭借他连没肉的羊脊骨都能煮成“羊蝎子”的美食天赋技能,从袁枚那粗略的描述里摸索出具体做法一点都不难。
要不怎么袁枚说苏轼天赋高呢,他就是让他爹出去跟王安石抬杠说“谁家儿子读书要读两遍”的过目不忘天才。
霍善自己也是个记性好的,听苏轼这么说觉得没什么不对。他照着自己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积极地在边上帮忙洗白菜叶子,一点都没有仆从如云的小侯爷派头。
苏轼瞧见他那模样,笑着说道:“我家有个孙儿应当也会洗菜叶子了。”
霍善听他说“应当”,不由问道:“你孙儿不在你身边吗?”
苏轼道:“我要去的是最偏远荒僻的儋州,哪能带他们一起去受苦。要不是他们非说要让人跟着,我连苏过都不带。”
苏过就是他三儿子,今年才二十多岁,身强力壮,被其他人推选为代表跟过来照顾他这个老父亲。
苏轼说着说着,就察觉一道视线正幽幽地盯着他看。
他低下头一瞧,对上了霍善那双乌湛湛的瞳眸。
那里头分明写着“你连自家儿孙都不愿意带居然想骗我过去受苦受难”。
真是个坏心的大人!
苏轼解释道:“我刚过去还是可以住几天官署的,总不至于让你小子过去后没地方落脚。”他边炒米粉边和霍善分析,“再说了,我骗你过去做什么?难不成把你骗去当储备粮?”
霍善听后勉勉强强信了他的话,实在不行,他还可以直接回来!
他哼哼两声,把洗好的菜叶子摆在旁边,凑在边上看苏轼炒米。
粉蒸肉用的米粉其实是把炒得微黄的米磨成粉。
苏轼还给霍善介绍道:“以后有机会给你做别的米粉,类似于稻米磨成粉做的索饼,圆溜溜的,夹起来一口就能嗦到底,又爽又滑,每天一早来上一碗,一整天都舒坦极了。”
长安这边没多少能种稻米的地方,连对皇亲贵胄来说稻米都是稀罕物,他们这边能拿出做粉蒸肉的米粉来还是他爹从宫里的贡米里薅来的。
苏轼对此的建议是赶紧把江南和他们巴蜀开发起来,到时候想嗦多少米粉就嗦多少米粉。
霍善听得连连点头。
为了嗦上米粉,要种多多的水稻!
一大一小边准备着粉蒸肉要用到的食材边聊着大汉亟需开辟的美食地图,听得在旁边默默帮忙的易知等人一阵沉默。
这是你们说多种点就能多种点的吗?
霍善和苏轼才不管这些,他们都是胸中有丘壑的人,只是这些丘壑到处都长满好吃的罢了!
苏轼把炒米粉备好,肉也腌制得差不多了。
霍善负责把白菜叶子铺满蒸笼底,苏轼负责把裹上了一层炒米粉的五花肉摊放到白菜叶子上,一大一小配合得十分默契。
不谈好不好吃,这下锅前的卖相便很不错。
他们又如法炮制地捣腾了好几蒸笼粉蒸肉摆到灶上蒸。
一通忙活下来,粉蒸肉终于顺利出锅。
霍善早就等不及了,凑在边上直吸鼻子,感觉味道香香的。
等到苏轼把一笼粉蒸肉放到他面前揭开蒸笼盖,霍善的鼻端就全是那香而不腻的味道了。粉蒸肉蒸煮时全程没沾水,只靠热腾腾的蒸汽催发米粉和五花肉之间的奇妙反应,几乎将稻米清香与馋人的肉香尽数保留下来。
霍善熟练地拿起筷子尝了一块,只觉东西果然是在灶头上吃到的第一口最香。
满足极了!
苏轼自己就是格外爱吃的人,他让易知他们把剩下的粉蒸肉拿去分给其他人吃,自己和霍善就着灶头解决了一整笼粉蒸肉。
还准备和霍善准备只小猪,等霍去病休沐过来可以烤乳猪吃。
他虽然不能吃太多,但是烤好以后尝上一口还是可以的。
真想知道《随园食单》里写的烧乳猪之法到底好不好吃啊!
苏轼和霍善聊起自己在开封时的日子,他们开封城大相国寺有个烧猪院,里头卖得烧猪全京师第一好,大伙想吃都要去排队的。还好他别出心裁地交了几个和尚朋友,每次都能走后门拿到新鲜烤好的烧猪肉。
也不知烧猪院的烤乳猪与《随园食单》的烤乳猪哪个更好吃!
提及远在不知几千里外的京师,苏轼语气有些怅然。他可能永远都回不去了,那些热热闹闹的日子早已成为过眼烟云。
不止他回不去了,几十年后所有的宋臣都回不去了。
他们的汴梁城,永远只能成为许多人魂牵梦萦的“故土”。
霍善见苏轼情绪明显有些低落,麻溜说道:“好,我们烧小猪吃!”
汉代官吏一般是五日一休沐,也就是做四休一,方便官吏们回家后能彻彻底底搓个澡。这代表只要没别的事要忙,他爹一般隔个四天就能过来看他!
像今天他爹就可能会过来。
霍善拉着苏轼陪自己写《烧猪帖》。
既然要烧一整只小猪(或许不止一只),那肯定是要把自家几个表叔都给请过来尝尝,这不得给大伙都下张帖子!
“哼,不给司马迁写!”
霍善还和苏轼这么宣布。
苏轼果然忘了刚才的惆怅,好奇地问霍善:“怎么?你还和司马迁有过节?”
他还没见过活着的司马迁来着。
而且眼下司马迁不仅活着,还是齐整的!
霍善可是很记仇的,哼哼唧唧地说道:“他请别人去他家玩不请我,我也不请他!”
这个“别人”指的自然是嬴政。
苏轼乐道:“人家又不是四岁,请你个小孩子去家里做什么?”
霍善道:“反正我不请他!”
苏轼也不强求,还真陪着霍善写起了《烧猪帖》,替霍善广邀亲朋好友过来尝尝庄子这边的秘制烧小猪。
两人写到一半,霍去病就找过来了。
见霍善跟个生面孔凑在一起忙得不亦乐乎,霍去病眉头一跳。
这又是什么人?
霍善不知他爹心中警惕,瞧见霍去病以后就兴冲冲把写好的《烧猪帖》拿给他看。
听说后世请人到家里做客,都是要给人家发帖子的,他已经准备好啦!
霍去病懂了,他要负责跑腿给大伙送帖子。
霍去病翻了翻帖子上的名字,说道:“没有陛下的?”
霍善振振有词:“我们怎么能怂恿陛下出宫,这是不对的!”
霍去病看了眼那份抬头位置上写着“太子叔”的帖子,欲言又止。
怂恿皇帝出宫不行,怂恿太子出宫就行?
不过小孩子懂什么,肯定是想邀谁就邀谁。
霍去病道:“行,我回去后会帮你送到。”
霍去病在庄子待了大半天,尝到了苏轼和李长生捣鼓出来的新菜,还捎带了一整板豆腐回去给卫青尝尝鲜。
这豆腐用的豆子都是橘井水泡过的,每颗都吸饱了水,吃了对卫青身体有好处。
霍去病带着新磨成的嫩豆腐来到长平侯府,然后赫然发现……
刘彻居然正好在跟卫青下棋。
沉默,非常沉默。
刘彻见霍去病手里拎着东西,挑眉说道:“你这是给你舅舅送什么来了?”
霍去病道:“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就是阿善他师父弄的素食,豆子做成的,不值钱,我顺路捎点回来而已。”
不值钱的东西不拿给你,很合理对吧!
刘彻道:“那我可要留下来尝尝了。”
霍去病能感受到自家儿子为什么老想给刘彻扔个【衡石量书】了。
——因为他们这位陛下看起来真的很闲。

第106章
霍去病知道这一板豆腐送过来, 卫青也不可能全吃了,所以也接受了刘彻的蹭饭行为。他只是心里有些纳闷,怎么刘彻每次都能精准知晓他或者他舅家有了好东西。
霍去病自己也留下吃了顿饭,等到刘彻吃饱喝足回宫去了, 他才把几张帖子拿给卫青, 邀他下个休沐日去庄子上玩耍。
卫青接过一看,上头的字迹颇为特别, 与时下流行的写法挺不一样的。他说道:“没有陛下的份?”
霍去病道:“没有。”
孩子不想写, 难道还要逼孩子写?
不可能的, 不想写就不想写,何必逼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
卫青就猜到是这样, 真要有刘彻的份, 霍去病刚才早就拿出来了。他说道:“阿善还让你给谁送?”
霍去病就直接把帖子拿给卫青看, 刘据、霍光、夏老头他们都有, 温应他们几个学徒也没少,甚至连终军和苏武三兄弟他都请了。
人看似挺多的, 实际上人员分布还挺集中的,霍去病只需要让霍光分别把它们拿到郎署、医馆以及太子面前就好, 倒是不需要他到处跑。
只不过卫青觉得照霍善这个请法, 刘彻很难不知道。
尤其是太子要出宫肯定是得告知刘彻的。
回头这一大一小要是闹腾起来,头疼的还得是霍去病这小子。
卫青道:“小孩子不懂事,你也不知道劝劝。”
霍去病道:“世上有那么多懂事的人,不缺我和阿善两个。”
卫青微顿, 仔细想想也是这个理。
刘彻想要懂事的人, 到处都一抓一大把, 还是随他们父子俩去吧。
卫青道:“你心里有数就好。”
霍去病回去的路上还撞见了东方朔,于是顺手把东方朔那份帖子给了出去。
东方朔接过帖子一看, 只觉这玩意还挺别致的,应下来揣怀里优哉游哉地找酒喝去。
到家后霍去病就把剩下的帖子给了霍光,让霍光拿去分给对应的人。
霍光第二天就依言照办。
医馆那边人挺齐的,直接送过去就好;太子那边也好办,等太子课间送过去就行了。霍光很快便揣着剩下几张帖子回到郎署,把帖子分给对应几人。
终军吃了霍善开的药后几乎是立竿见影,所以热情地帮霍善发了一圈传单。
见霍善邀请自己去吃烧小猪,终军也不嫌弃猪肉价贱,欣然表示自己到时候一定过去。
霍光又去找苏武三兄弟。
他这侄子上次明明只是和苏武打了个照面,不知为何竟会把苏武兄弟给记住了。只不过帖子上写明了名字,霍光只消把它送到便是了。
苏武三人拿到帖子时也有些意外,这帖子是用笺纸做成的,拿在手里比寻常纸张要硬挺许多。再看纸上所写的字,瞧着那叫一个漂亮。
就是内容有点荒唐。
大意就是“有空的话一起来吃烧小猪吧”。
苏武:?
既然朝阳侯都主动邀请了,当天他们又没什么事,那肯定是要去的。
霍光分完帖子就干自己的事去了,那些手头没活的郎官则凑到苏武三兄弟身边讨要帖子来传阅。
司马迁从外头回到郎署的时候,那三份帖子已经被传看了一圈,众郎官都觉得这《烧猪帖》写得颇有意趣,正热烈地讨论着帖子所用的纸张与字体。
苏轼的字风格也算是十分鲜明的,他学生兼损友黄庭坚就曾评价他的字是石压虾蟆(当然,是苏轼先锐评黄庭坚的字为“树梢挂蛇”)。
简而言之就是苏轼的字扁而肥,瞧着怪可爱的。
对小孩子来说可能有点幼稚,对苏轼这样的大人来说写着刚刚好!
这只有聊聊几行字的《烧猪帖》,对于还只精通篆书与隶书的汉代人来说蕴含着太多可讨论的新鲜东西。
汉代也不是没有书法,只是花样远没有后世多,更没有王羲之告诫过书法爱好者字不要写成“死蛇挂树”(太长)、也不要写成“压死虾蟇”(太短),所以他们只觉苏轼这字写得圆融自然,瞧着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司马迁不知帖子来历,见大伙议论得这般热闹,不由也向苏武讨来看看。
苏武把帖子给了司马迁,但嘴里忍不住问道:“你没有收到吗?”
苏武记得霍善和司马迁关系还挺好,上次霍善来郎署玩耍也是径直找的司马迁。
司马迁看完整份《烧猪帖》后才知道这是霍善邀人去他庄子上做客呢,他无奈地说道:“我没有收到。”
司马迁何等聪明一个人,一下子想到霍善是在记仇呢,上次霍善就跟他讲过想去他家玩,他装作没听懂,没有把霍善也邀请上。所以这次霍善邀人去玩,便直接不请他了。
小孩子的喜恶就是这么分明。
司马迁当时其实并不觉得自己那么做有什么问题,因为霍善这小子有时候真的挺让他头疼的,所以他觉得没必要把这小孩儿往自己家里领。
现在霍善报复回来,司马迁本来不在意的,可莫名就感受到了霍善那天的感觉。
他这么大一个人倒还好,心情调节起来还是挺快的,那小孩恐怕得跟霍去病他们告上一轮状才能开心起来。
他当时也真是的,跟个还没自家儿女大的小娃娃计较什么,他爱来就让他来好了,也就顺便招待一下的事。
照这小孩的性格,要是不快点把人给哄好的话往后想走后门买点新纸恐怕都走不通了。
司马迁道:“到时候我跟你们一起过去看看。”
苏武几人没意见。
刘据收到帖子后也马上去跟卫皇后说起自己休沐日想去找霍善玩的事。
卫皇后没拦着,依然是让他与刘彻说一声,父子俩遇事得多商量商量。
感情这东西是处出来的,刘据好歹继承了父母的优点,逐渐长成个俊秀可爱的少年郎,卫皇后觉得父子俩平时该多相处相处。
刘据很听卫皇后的话,麻溜去找刘彻商量这件事。
刘彻对自己年近三十才得来的继承人还是寄予厚望的,闻言敲打道:“你这个年纪正是该读书的时候,不要一天到晚想着往外跑。”
刘据试图说服刘彻:“这是阿善邀我去玩,我不去他会难过的。”
刘彻挑了挑眉,问刘据霍善邀请他过去做什么。
刘据直接掏出自己收到的《烧猪帖》给刘彻看。
瞧瞧,侄儿请他去做客弄得多么正式,他还没收到过这样好看的邀请帖呢!
刘彻微微笑道:“朕也没收到过。”
刘据倏地一静。
完了,难道阿善没给父皇送帖子?
他是不是一不小心把阿善给卖了?
刘彻没收了刘据的《烧猪帖》作为罪证,让刘据回去好好读书,要是休沐日当天能通过他的考校便带他一起去。
第二天刘彻见到霍去病,状若无意地拿出《烧猪帖》来把玩一下。
霍去病:“……”
这么大的人了,有话不能直接说吗?!
霍去病只得替儿子告罪了一番,说霍善也是考虑到帝后随意出宫容易遭人非议,所以才没给他们写帖子。
否则要是叫御史给知道,不得上书弹劾霍善这个朝阳侯吗?
刘彻听后觉得这解释也算马马虎虎,毕竟霍善还真没给卫皇后写,在这方面勉强也算一碗水端平。
不过这个秘制烧小猪,他刘彻是吃定了!
霍去病没办法,只得喏然应是。
等见到了卫青,刘彻还是拿出那份写着“太子叔”的《烧猪帖》来把玩,问卫青有没有收到这东西,是不是霍去病那天背着他送的。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你们舅甥俩怎么回事,是不是把我当外人!
卫青:“……”
卫青道:“这等小事,臣觉得没必要拿来烦扰陛下。”
刘·三岁·彻哼笑一声,并不认为这是小事,他当天就要不请自来,吃遍霍善庄子上的新吃食。
另一边,踏上义诊之路的霍善打了个小小的喷嚏。他摸了摸自己的鼻头,感觉上头也不凉,应当不是受了寒。
难道是有人在骂他?
可恶,是谁在背后骂人,有本事当面骂!
这次霍善义诊不是在福寿里了,而是辐射到周边乡里。
他们医馆三月三以后便要对外营业,到这些地方去也算是顺便做个小型宣传,好叫他们知道生病了可以就近到医馆那边去求诊。
能不生病当然是最好的,生病了还是得尽早就医!
得益于霍善从小爱和人唠嗑的性格,这几天他不管去哪一里都能碰上三两个从前路上聊过天的熟人,每次都能顺利展开义诊工作。
哪怕一开始许多人还抱着怀疑态度,瞧见有人的疼痛当真得到缓解以后也都纷纷过来尝试。
霍善义诊一般都是先把主动找来的患者给看完,再跟他们打听本里有没有需要上门看诊的病人。
这日下起了绵绵小雨,还有人把自己家收拾出来给霍善坐诊。
易知借了主人家的灶头给霍善煮牛乳饮子去。
霍善已经提前一天让人过来打过招呼,得知霍善义诊是可以赠一两剂药的,不少人都秉承着试试也不吃亏的想法准备过来试试。
不少好事者也闻讯而来,围在檐下等着看热闹。
若非金日磾带人维持着秩序,他们恐怕要把这临时诊堂给挤满了。
霍善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多人少他都不慌不忙地给人诊治。
瞧着当真有点小神医的模样。
这种能自己走过来求诊的,一般也没有什么危重症病人,霍善诊断起来十分轻松。
到了午后,霍善正抱着牛乳饮子吨吨吨,就来了个比较特别的病例。
这人自述自己得了种怪病,平时不痛不痒,但只要用食指按压颈部就痛得厉害,按压腰部也痛得厉害,按压膝盖还是痛得厉害。
这按哪都痛的怪病吓得他已经有两天晚上没睡好了,总疑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绝症!
霍善:?
霍善喝完最后一口牛乳饮子,洗净手给这人检查了一番,心里已经有数了。他问道:“你难道没感觉出来,痛的是你的指头吗?”
对方:“……”
对方傻愣愣地看向自己的食指。
他试着用左手去捏了捏那根按哪哪痛的罪魁祸首。
登时疼得他龇牙咧齿。
围观群众:?????
漫长的沉默过后,不知是谁先笑了出声,接着屋里屋外很快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如果是手脚骨折了,霍善可能还没把握能帮忙复位,毕竟他个头还太小了,做不到像华佗他们那样一上手咔咔两下就完成了骨折的手法复位。
这人只是伤了个指头,对霍善而言倒不是什么难事,他让对方把受伤的位置让出来,按照刚才摸出来的错位问题轻松自如地一推,那出现轻微错位的指头便顺利复位。
整个过程没给对方半点感觉到疼痛的机会。
霍善说道:“暂时不要用这个指头干重活,养上两天就好了。”
经过这半天的围观,不少人都对这位还在喝奶的小神医心服口服了,连在本里坐诊唯一一位的医家都过来观摩他给人诊治。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