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公子善他们是熟悉的,教起人来从不藏私,他们有什么不懂的都能耐心教导。他们这些医家的地位随着公子善的出现也跟着水涨船高,许多权贵人家请不到公子善或夏无且也会考虑请他们出诊……
由公子善来给他们当领头人,他们当然也是愿意的。
众考生很快说服自己,潜心坐下答题。
霍善从小就喜欢组织考试,别人当考生、他当考官的那种,现在有这么多人陪着他玩,他自然兴致盎然地拉着韩信在考场中遛弯。
大秦的咸阳正值秋日,今天又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霍善溜达来溜达去也不觉得累,不时还停下来看看某个自己看着顺眼的考生答成啥样。
看得别人汗流浃背。
嬴政父子俩忙完正事,听闻霍善正在太医署组织医师资格考试,便欣然领着朝臣和一干博士过去观摩。
秦汉时期的博士就是从各地征召过来的专业人才,平时不负责干什么正经事,只负责修修书以及在朝廷出现相关疑难问题的时候过来讨论讨论。
整体作用类似于国家智囊团。
只是秦朝的博士大多从六国的士大夫阶层征召而来,大多都是面服心不服,经常跟嬴政唱反调,致力于唱衰嬴政的大部分决定。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刘彻那会儿都还在继续,刘彻也对挺多博士很有意见。
这些家伙自恃才学,问他们个仪式怎么搞,他们只会说不清楚,不晓得,不知道,以前没有这样的仪式。
要么就说那是没文化的老秦人搞的,咱可不兴学。
真叫他们复原周礼,他们又含糊其辞,说是都怪老秦人把典籍全烧了,所以他们才不知道。
什么?你说老秦人没烧光?那肯定是项羽烧的,反正咱没机会看到了。
刘彻时不时就要撵走几个博士给自己顺顺气。
嬴政这些博士的态度比之刘彻手底下那批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不过随着这几年造纸术的推广,他们哔哔赖赖的次数直线下降,因为有了便宜好用的纸张作为知识的载体,培养学者好像……并没有那么难。
当然,因为秦朝本土那不太崇尚学术的气氛,想要培养出真正的学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那之前博士们的饭碗还是非常稳当的,一时半会还没有人能替代他们。
只不过看着底下那一个个医家面前都铺展着鲜洁平整的纸张,不少博士心里还是酸溜溜的。
他们也有学生,他们也开班授学,可是这样把组织好几百人一起考试的事他们这些博士都还没干过,结果这位公子善刚走马上任就给考上了!
这考场瞧着还挺有模有样。
看看那六七岁大的公子善背着手在考场里踱来踱去,装得跟个小大人似的,看着就……很想自己代替他当考官。
有什么比验收自己教学成果更快乐的事呢?
等到嬴政派人取来几份试卷分给他们瞧瞧,博士们就全都不吱声了。
这题目……他们完全看不懂!
唯有两个兼修医家之学的博士面色涨红,激动地说道:“出得好,出得好!”
嬴政听后便让他们给大伙讲讲好在哪里。
霍善溜达过来跟嬴政、扶苏问好的时候,就听到有两个博士在那声情并茂地分析他今天这套考题出得多么精妙绝伦。
霍善:?
嬴政现在爱养马屁博士?
这夸得他怪不好意思的!
霍善只是听了一会儿, 就觉得这两个博士大有前途,当场把人家拉过来……帮忙改卷。
虽然考的都是医理,但是有参考答案在手,只要阅卷官对这方面稍有涉猎就能帮忙批改。实在拿不定主意的, 还可以问人嘛。
人鼻子下面长了嘴巴, 难道只是为了给他们吃饭用?绝对不是的!
霍善逮着人家一番动员,结果不仅那两个博士动心了, 连那些个不通医理的博士也动心了, 主动说要一起去帮忙。
他们对霍善安排医师资格考试的章程颇感兴趣, 准备阅卷期间找机会探探底。
壮丁这种东西,那肯定是越多越好的, 霍善领着一群博士呼啦啦地回到了考场之上。
在旁人眼里, 那就是一个小娃娃领着一群白胡须老头威风至极地返回考场。
场中一干准医师:?????
不是吧, 他们只是考个医师, 为什么各科博士都过来了?
原本不紧张的人此时此刻也忍不住汗流浃背了。
这还是他们没敢抬头看,不知道嬴政他们也才在高台上瞅了他们好一会。
霍善下午带着一群白胡子老头儿聚众批阅考卷, 夏无且则紧锣密鼓地把第二天的临床实操考试安排下去。
笔试过了,还得有面对面的实践考核嘛。
由于负责临床实操考试的考官实在太少, 霍善和夏无且还特意组织了一场加试, 连夜给当天下午筛选出来的优秀考生授予正式的医师资格。
第二天他们就能摇身一变,从考生变考官!
说是考生,其实年纪都已经不小了,不说跟夏无且一个年纪, 至少都过了而立之年。
从岁数上来看, 他们当考官倒是比霍善更相宜。
有了批新鲜的考官加入, 霍善第二天依旧只负责在考场中到处溜达。
他身后依然跟着群白胡子老头儿。
主要是他那张小嘴特别能嘚啵嘚啵,给人家讲什么“不为良相, 则为良医”,又给人家念叨张仲景那套“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反正吧,闲着没事学点医,有益于君王,有益于亲友,有益于天下苍生,还有利于自己。你也不想自己被庸医忽悠乃至于耽误亲友病情的对吧!
别人没这个条件、没这个底子学也就罢了,你们本来就识文断字,有相对成熟的思维方式,你就说你学不学吧!
经过霍善一通忽悠,他们考试章程没了解多少,倒是不知不觉生出一种“我不学医真是罪大恶极”的感觉来。
霍善拉壮丁讲究众生平等,意思是无论男女老少,来了都得给他干活。他一点都没因为博士们年纪大而嫌弃他们,愣是拉着人家忙活了一整天。
甚至让人家帮忙手写大秦第一批行医资格证,而他只负责拿着自己刚到手的宝贝印章啪啪啪地往上面盖章。
那气势,看得博士们的白胡子都忍不住抖了抖,生怕他用力过头把太医令的印玺给弄碎了。
虽说以嬴政他们溺爱公子善的态度肯定会给他再补一个,可在新印玺补上之前这小子肯定会难过挺久。
哄小孩可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差使!
到傍晚的时候,霍善才终于感觉有点累了,问韩信能不能背他回咸阳宫。
韩信的背,莫名让人想趴一趴!
韩信:?
韩信虽不能理解霍善的眼神为何灼灼发亮,但也没有拒绝霍善这种小小的要求。他蹲下,方便让霍善环住他脖子。
霍善如愿以偿地趴上了人家韩信的背,困意一下子全没了,开始精神抖擞地跟韩信讲起北边的问题。
北边的匈奴时不时就南下骚扰一下,实在令人烦不胜烦,俗话说得好,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现在长城修得七七八八了,那就是咱们北上的补给线。
每到春夏之际,草原刚过完冬天,牛羊都掉膘了,正是匈奴最虚弱的时节。不如咱明年找机会冲过去先下手为强,抢他们一点牛马和人口,那可都是大秦目前最需要的,大秦缺人口,也缺牛马!
只要持之以恒地反骚扰回去,何愁草原不能成为我们的天然大牧场!
信我的,优势绝对在我们这边,韩将军冲鸭!
韩信:?????
韩信客观分析:“匈奴人居无定所,恐怕不好找。”
霍善道:“你用兵这么厉害,肯定有机会摸清他们的行踪!”
韩信完全不知道他莫名其妙的信心到底从何而来。
两人边聊边走,很快到了咸阳宫门前。
扶苏早已得了信,亲自出来接霍善。
远远见到韩信背着霍善,扶苏只觉这小子当真是见到谁就亲谁,一点都不念着旧人。
他上前把霍善从韩信背上抱下来。
韩信听说这位公子善一般出现个三天就会离开,知道自己临时获得的带娃任务应当是完成了。他立在原地目送霍善“兄弟俩”迈入咸阳宫,心情不知怎地还有些激荡。
可算明白那群白胡子博士怎么一个两个被霍善忽悠得找不着北了。
倘若朝廷当真有对匈奴用兵的想法……
霍善这身板儿看似小,入手还是很有分量的,扶苏抱起来竟也不怎么吃力。等进了宫门,扶苏还问他和韩信在聊什么。
霍善眼睛忽闪忽闪,瞧着一派无辜:“没聊什么,就是讨论了一下兵法。”
只不过等见了嬴政以及嬴政为他准备的满桌菜肴,霍善话就多了,还给嬴政掏了两样宝贝,一样是望远镜,一样是他上次去宋朝溜达得来的……银胡【革录】。
一听名字带个胡字,就知道这玩意应当是胡人琢磨出来的。
本来银胡【革录】这玩意只是以银装饰过的箭袋,后来不知怎地多了样测听功能,说是趴在上头可以听清楚三十里内的兵马动静。
甭管银胡【革录】本来有没有这个功能,反正霍善手头的银胡【革录】有,毕竟这是他直接从商城购买的,它一般不做虚假宣传。
有了这千里眼和顺风耳,想在对匈奴战役上来个反客为主应当也没那么难!
嬴政:等会,朕什么时候说要反客为主?哦,匈奴人还曾把汉高祖刘邦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啊?汉代人还一直得靠给匈奴送女人维持表面的和平?虽然这仇不是大秦的,但听起来就很让人生气。
霍善的小嘴叭叭还没停呢,给嬴政讲起什么五胡乱华,什么李世民被迫搬空国库和突厥人定下渭水之盟,什么清兵入关留发不留头……这些全都是他亲眼所见的!
自古以来草原上就很不安生,没事就来你家门口晃荡两圈,要是你家乱起来了他们就冲进来烧杀抢掠,这哪里是修个长城就能安心睡大觉的事?
睡不着,根本睡不着!
嬴政:。
本来睡得着的,听你这么一叭叭还真睡不着了。
想当年,他们老秦人就是被撵到最西边来守边关的,当时周天子都说你们老秦人自己的地盘自己打,人有多大胆,地盘就有多大!若说战国诸侯中谁家跟草原民族打交道的历史最长远,那无疑是他们老秦人了。
就这样,东边那群搞学问的还要对他们指指点点,说什么孔子西行不入秦,大秦根本没有学者!
他们当年要是也挤去东边搞学问了,谁来给他们挡住时不时跑过来打秋风的草原蛮族?
瞧瞧,大秦一亡,汉代就得缩手缩脚谋划近百年,才终于能够放开手脚把家门口胃口那群越来越大的匈奴人赶到漠北去。
其实自从蒙恬从匈奴手里把河套诸地抢了回来,嬴政就迅速让蒙恬率领大军原地着手加固、曾修横跨秦、赵、燕三地的长城,这就是对北用兵的重要防线以及补给站。
哪怕匈奴人已经被蒙恬领着三十万大军撵得远远的,嬴政也没有放弃建设针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工程。
毕竟这是他们大秦人的老对手了,嬴政比谁都知道这些家伙的本性。
比起勉强还能交流的东边六国,这些草原人是真的没法交流,中原人一旦被他们掳过去后基本就是为奴一辈子的命。
霍善说的那些后世因为外族入侵发生的惨祸,嬴政知道是绝对有可能发生的。
就像六国贵族们不会认为自己纵情享乐有问题一样,草原人也并不觉得自己的种种习俗以及生活习性有什么问题。
所以为了长久的太平与大一统,威慑诸夷的武力他们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嬴政道:“眼下的匈奴远没有后来那般强盛,不过我们也不会放松警惕。往后以长城为界,他们若是敢越线半步,我们便百倍奉还,打到他们不敢再亮出爪牙!”
霍善知道嬴政本身就是个好战分子,也就不再多游说,饱餐一顿后便愉快地回去了。
留下的嬴政无端被他塞了满脑子中原人和草原人两千多年的仇怨,哪里有歇着的想法。
索性派人去把扶苏喊过来。
把人喊来的主要目的是问他:你对匈奴、东胡、月氏等游牧民族有什么想法?
扶苏:?
人也撵远了,长城也修好了,他能有什么想法。
嬴政命他回去好好想想,别还不如个小孩子考虑得长远。
不消说,这小孩子指的自然是霍善。
扶苏今天勤勤恳恳地把弟弟送回来,也没获得嬴政留他吃饭的殊荣。现在一听就明白了,看来霍善路上和韩信叽叽咕咕那么久就是在讲北边的事;估计这一路聊完了还不尽兴,又跑到嬴政面前大说特说!
既然嬴政都让他回去好好想想了,扶苏便恭恭敬敬地应了下来,退下去准备认真琢磨一下北边的防线还有什么疏漏。
对了,最好再找韩信聊聊,看看那小子到底跟韩信讲了什么。
霍善去秦朝晃荡一圈, 回来的时候还带了个太医令的印玺。
根据医馆认定,这是在行医过程中获得的与医家相关的荣誉职位,所以这东西他可以随时掏出来把玩。
霍善登时得意了,连诊金结算都没仔细看, 屁颠屁颠地拿着自己的新印章去跟知情人分享喜悦。
霍善在江夏郡当太守那也是有章子的, 平时也有需要他盖章的公文,只不过小孩子嘛, 总觉得新到手的宝贝更有意思。
听说战国时期有个谁因为特别能说, 说服六国高层一起参与“合纵抗秦”计划, 最终集齐了除秦以外的六国相印。
他既然能去各个朝代玩耍,迟早得弄个六朝医官印!
霍善和李长生说起自己的宏伟理想。
李长生拿过那太医令的印玺仔细看了, 才说道:“医官还好, 这可是太医令, 你得了官职若是不能尽到责任, 岂不是害了别人?”
霍善听后觉得有道理,马上说道:“那我下次还回去。”他不舍地拿回刚到手没几天的印玺看来看去, 显见很喜欢这样新宝贝。
李长生见状,也没忍心真叫他还, 蹲下/身耐心说道:“既然已经应下了, 你多盯着一点就是了。”光是霍善带过去的好东西,莫说是个对嬴政他们来说无足轻重的太医令,就是更大的官职也是能给的。李长生叮嘱,“只是下次不要再随便应下这样的差使, 免得你无暇多顾。”
霍善认真点头, 表示自己记下了。
即便他现在感觉自己已经是个小大人了, 平时还是很听他师父的话。
李长生又给他讲起那个集齐“六国相印”的人是什么下场。
身配六国相印的苏秦被嫉妒他的齐国士大夫派人刺杀,死前连凶手是谁都不知道, 只能让齐王把自己的尸体当众车裂、公告全国说他是燕国派来祸乱齐国的奸细——
下手的人一听自己还立了大功,马上主动承认是自己找人下的手,想以此获得齐王的奖赏。
齐王一听,原来是你干的,干脆利落地把凶手给剁了(剁完以后才从燕国那边的反应得知苏秦真的是奸细)。
虽然苏秦最终把仇给报了,可他自己也是人死不能复生,且还死得挺不体面,尸首都被残忍车裂。
你不能只看到他的风光,完全不看风光背后的凶险。
霍善对历朝历代的了解都是李时珍他们口述的,很多奇闻异事都是掐头去尾听了一耳朵,哪里知道得那么清楚。
听李长生给他讲了苏秦之死,霍善只觉这人不愧是靠嘴巴集齐六国相印的人,居然能车裂自己的尸首来钓出刺杀自己的真凶。
这才是钓鱼高手啊!
霍善连连点头,积极地向李长生说出自己的听后感:“可见搞刺杀的必须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个派出刺客的士大夫就是做不到这一点,才被人揪出来杀了。要是他派人刺杀完就不吱声了,谁来钓他他都不透露,苏秦可就白白被车裂了!
李长生:“……”
算了,总不能所有皇帝都像刘彻和嬴政那么不靠谱吧。
可惜李长生还真是放心早了。
当天晚上,李世民就把霍善给忽悠过去了。
说是需要给朝臣们做一年一度的体检工作。
过去两年,霍善可都有勤勤恳恳地拿李世民这些朝臣来刷诊金和宝箱,偶尔还会过去坐落于大唐长安的“天下第一医馆”搞义诊,勤勤恳恳地累积医案以及商城资金。
毕竟他从小有逮啥买啥以及看别人需要就随手分出去的坏毛病,不积极攒钱根本不够他挥霍的。
霍善过去以后,又见到了自己的学徒兼助手李丽质,她的年龄和他一样大,两人个头差不多高。她算是除李世民夫妻二人以外,为数不多知道霍善这位“小神医”来历的人。
大唐这边正值初夏,等霍善享用完清爽适口的宫廷早饭,李世民才和他说起这次请他过来的另一个重要请托:请他去大安宫给太上皇李渊看看。
就在这个月,太上皇李渊终于搬出太极宫,改为住到大安宫去。
说来也是讽刺,这大安宫本来是李渊命人给李世民营建的,只可惜李世民没住几年就亲切友好地恭迎李渊退休,凭自己的本事搬进太极宫当家做主。
还真别说,大安宫占地面积不大,胜在风光挺不错,给年轻人住可能不太适合,但挺适合退休皇帝过养老生活的。
李世民觉得大安宫找到了真正适合它的主人!
不过李世民已经杀了自家兄弟,不想再落个不孝的恶名,所以想请霍善去给太上皇检查一下身体。
霍善一听太上皇李渊,立刻来了兴趣。
想到事情都过去挺久了,玄武门之变应该可以尽情提了,霍善便向李世民提问:“听说您父皇体有三乳,您在玄武门之变后还曾经‘跪而吮上乳’,真的吗?”
他绝对不是八卦,而是没见过体有三乳的人,想问问李世民是不是真的。
至于为什么不问李渊本人,那当然是因为他和李渊不熟啦!
李世民:?????
察觉自家爱女开始用奇怪的眼神看向自己,李世民忍不住追问:“你从哪里听说的?”
霍善就给李世民细细讲了,说这可不是什么野史,
体有三乳出自《新唐书》,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和红杏尚书宋祁领着翰林院官员们修的,属于官修史书,一看就很权威对吧!
“跪而吮上乳”则是也是苏轼的同僚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加进去的细节,据说司马光那个人老正经了,肯定不会胡说八道对吧!
李世民敏锐地捕捉到关键词:宋代,苏轼。
很显然,有那个闲情逸致通读《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又爱和霍善叭叭这些比野史还野史的内容的家伙,肯定是苏轼无疑!
好你个苏轼,什么都给小孩子讲是吧!
迟早杀了你!
前往大安宫的路上,李世民还在给霍善强调:真没有,三乳什么的真没有,吮乳什么的也真没有,别听那些宋朝人胡说八道。
他们这些宋朝文人全都不当人子,不当人子!
有朝一日刀在手,杀尽天下造谣狗!
察觉到杀气的苏轼悄然在交流群里出面解释了一下:其实宋朝文人也不是闲着没事瞎造谣,人家这都是化用典故来刻画人物性格。
比如这体有三乳,就是化用周文王体有四乳的说法,李渊作为大唐开国皇帝只比周文王少一乳,说明他与那位圣人般的存在只有一步之遥!
必须给李渊添一乳!
既然李渊都多了一乳,那肯定要找机会展示一下,这不就让李世民去展现自己得到李渊承认后的孺慕之情。
你看看谁才吮乳?婴孩才吮乳!
李世民做出这样的事,是想表明他还跟婴孩一样依赖和敬重李渊!
这不是普通的吮乳,是表现父子俩就此冰释前嫌的吮乳!
李世民:不要再重复这两个字了,谢谢。
苏轼相当倔强地继续狡辩,说是这个艺术创作也是有根据的——
据《旧唐书》记载,有位被李世民招安、后来被他封为可汗管理突厥人的突厥将领名叫李思摩,一次打仗过程中李思摩中了箭,李世民亲自为他吮血,全军将士得知此事都为此感动!
还有另一次,记载的是李世民晚年得了背痈,坐卧难安,全程只能躺着回长安。当时的太子李治非常痛心,居然亲自为李世民吮痈,并且一路在车边跟着走,悉心给予李世民心灵上的安慰!
由此可见,他们老李家的人都善于用嘴给人治病。
李世民:“……”
李世民给硬生生狡辩了一路的苏轼发了一排【带血的菜刀】表情。
不要再说了,不要再说了。
朕还年轻,真的不想知道我晚年得了什么病。
听到苏轼聊起了背痈,霍善也来了谈兴,表示这种吮痈疗法古来有之。
据传名将吴起就擅长此道。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里头八卦,有次吴起为一个小卒吮痈,军中上下听闻后莫不感动,小卒的母亲得知此事时却恸哭不已。
别人问她怎么不仅不感动,还哭得这么伤心。
小卒的母亲哭着说:“当初吴起为孩子他爹吮痈,孩子他爹决心为吴将军抛头颅洒热血,没过多久就战死沙场;现在吴将军又为我儿吮痈,想来我儿也很快要死了!”
居然给这小卒父子俩都吮过,可见吴起吮痈频率之高!
李世民:“……”
完了,从此以后不能再直视吴起了。
苏轼还给霍善补充:“何止吴起,你们汉代的邓通也是吮痈好手。有次他给你们孝文皇帝吮完痈,孝文皇帝觉得很舒服,就问邓通‘你觉得世上谁最爱我’邓通表示‘当然是太子’。”
“后来太子过来关心孝文皇帝的病情,孝文皇帝就让他也唶几口,太子虽然忍着恶心照办,但表情骗不了人,所以孝文皇帝对他有点失望。”
“太子一想到邓通整天给孝文皇帝唶唶唶还不够,居然还让孝文皇帝喊自己也跟着唶,真是岂有此理!于是等他登基就找个由头把邓通给弄死了。”
李世民:“……”
谢邀,人在长安,刚到大安宫,现在满脑子都是“唶唶唶”。
李丽质还是比较学术派的,追问道:“那吮痈能治疗背痈吗?”
霍善道:“背痈一直都挺难治的,一般需要切开引流,吮痈也算是一种比较朴素的引流方式了。这玩意麻烦就麻烦在乍一看它似乎只是个小小的脓肿,其实挖开一看里头肉可能坏了一片。要把这些坏肉全部清除,创面会特别大,很容易造成更严重的感染,所以要配合消炎药来治疗。”
李丽质认真记下了霍善的话,有些纠结地说道:“也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自己做手术器械和消炎药。”
她已经跟着霍善做过手术,对这些东西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许多都是她们这个时代生产不出来的。
要是将来哪天霍善不过来了,或者那个神秘的医馆消失了,她们就不能再做这些手术了。
所以就算研究得比较慢,也得自己掌握制造方法才想。
霍善也有些郁闷,说道:“师父说只能慢慢来。”
就连最简单的装药物的玻璃瓶以及打针用的注射器,他们都还处于研发阶段,更别提别的更复杂的器械以及需要相关器械来提取或合成的药物了。
在那之前,他们也只能尽量考虑从现有药物里试验出副作用比较小的替代品。幸好药物的临床试验有医馆调用海量医案帮忙推演,可以不在活人身上做。
李世民听后心中一动,说道:“若是你们那边人手不够,可以把一些研发项目分给我们来做,到时候各方同时研发,定期交换研究成果,岂不是事半功倍?别人怎么样不说,我们大唐这边肯定可以调动所有这方面的人才来负责此事。”
别看只是研发医疗用品,里头涉及到的很多技术其实可以应用到社会上的方方面面。要是能由几个朝代齐心协力一起搞的话,效率绝对不止提高一点半点!
霍善听后两眼一亮。
对哦,他怎么没想到这么干。
霍善一口应下:“好,我回去后和师父商量商量!”
第253章
几人商量间, 已经到了大安宫。过去几年一直是长孙皇后在安排李渊的起居生活,今天也是她先过来给李渊提前说好让“小神医”上门的事。
此时李渊已经六十多岁,在这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也算得上是高龄。而且他身体还算硬朗,去年还生了个最小的儿子, 觉得那是他老当益壮的证明, 没事就爱让人抱过来瞅两眼。
按照元字辈排行起名,这孩子被李渊起名为李元婴。
这会儿长孙皇后正抱着未满一岁的李元婴笑着哄娃, 李渊身边则有嫔妃美婢伺候着, 看起来倒也其乐融融。
听人说李世民到了, 李渊脸色本有些不好,但听说李丽质也一起来, 他脸上才多了几分笑意。
他对长孙皇后这个儿媳是满意的, 对长孙皇后所出的几个孩子都挺爱重, 尤其李丽质不仅长相上随了长孙皇后, 性情更是好得不得了,这两年学了医以后过来时就经常关心他的身体情况, 再没有比她更讨人喜欢的孙辈了。
等瞧见李世民身边还跟着个脸生的小子,李渊就想起来了, 这应当就是在长安城极有名的“小神医”了。
也不知李世民从哪找出这么个小孩来, 年纪不大,医术却高超得很,不仅文武百官都爱找他看病,连李丽质都立志要跟着他学医。
别人都觉得皇家讲究多, 实际上皇家才是最不讲究的, 比如这学医在寻常人家属于不入流的行当, 皇室子弟若是想学却没人会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