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by木兰竹
木兰竹  发于:2024年04月16日

关灯
护眼

崔敦礼半开玩笑道:“你不想去岭南,换我去。我帮你完成晋王殿下的谶纬。”
张君政愧疚道:“我虽然畏惧艰苦,但也向往青史留名。如果当日贵人真是晋王殿下,我就该为去岭南准备了。我如此追逐名利,让崔安上看笑话了。”
崔敦礼摇头:“岭南瘴气弥漫,向来是官员流放之地,你不愿意去很正常。我怎可能笑话你?而想要建功立业也是人之常情,谁入朝为官不希望名留青史?”
崔敦礼明白了张君政的忧愁。
虽然张君政的忧愁没有任何用处,但或许他只是想确定当日那人真的是晋王,好让自己“死心”。
这不仅是张君政畏惧岭南的生活艰苦,更是不自信。
张君政对自己的才学能耐很有自知之明。他完全无法想象,自己去了岭南能做成什么事业。
自己真的有那么厉害?真的能教化岭南?真的会在岭南青史留名,成为后世人仰望的贤臣?
坐镇岭南,也算封疆大吏了。自己哪可能成为封疆大吏?他乡试名次平平,许多人都比自己更有才华。他甚至没有太大的野心,在疑似晋王为他相面前,他最大的愿望也就是当个比父亲稍大一点的官,不让父亲担心自己的前程而已。
封疆大吏,教化岭南,青史留名……张君政翻遍了史书,细细查看有类似功德的先贤功绩。他越看心里就越惶恐。
做不到啊,我怎么可能做得到?
崔敦礼看着友人惊魂不定的模样,又是嫉妒又是自豪。
晋王殿下看看我啊!岭南我真的可以!扎根一辈子都可以!
张兄不自信,我超级自信!
但他又为友人骄傲,为自己的眼光自豪。
张君政现在展现出来的才学虽在寒门士子中还算不错,但在世家子弟中只能说平庸。崔敦礼却喜爱张君政的为人,认可张君政的品行,愿意与张君政结交。
他的眼光果然无错。
“如果张兄只是想求个安心,我可以为张兄引荐族兄。族兄乃是晋王殿下的弟子,你向他描述当日所见贵人面貌,他一定能判断那人是否是晋王殿下。”崔敦礼提议,“若那人真是晋王殿下,张兄就不能不自信了。晋王殿下替人相面从无错误。”
张君政咬牙道:“请安上为我引荐!”
“原来如此……”崔仁师听了两人描述后,打量张君政的目光有些酸意,“那贵人确实是我的老师。”
崔仁师自诩才华横溢,也得过老师只言片语的“预言”。但老师只说自己官职很高,但功业却很少提起。
他出身显赫,又是老师弟子,官居高位很容易。但到了他这个层次,所想的就不是当多大的官,而是在史书中留多大的名。
且看史书中宰相众多,为后世人所祭拜的有几人?
他为相就该如房杜魏那样的名相,不然就该为名臣,而不是史书中只记录了一笔的“某某为相”。
张君政未来的官职可能没有自己高,但能被老师认可“教化岭南”的功绩,那张君政将来恐怕是要被岭南人立祠拜祭的。
崔仁师调整心态,把张君政视作对手,并决定交张君政这个朋友。
对手才能成为友人,友人就该是对手。
“老师向我抱怨,当日陛下从宫里偷跑,带着皇后殿下与士子同乐。虞公等人连带罚了无辜的他,他很生气。”崔仁师是故意炫耀与李玄霸的亲近。
老师在外的名声无论是好是坏,总是有几分神异色彩。他见到的老师虽然在正事上令人敬畏,但平时倒像是家中幼弟。
李玄霸是崔仁师的老师,比崔仁师长一辈;崔仁师却比李玄霸大几岁,侍奉老师的时候又难免带着几分兄长看幼弟的心态。
崔仁师常羡慕陛下。有这样的兄弟,难怪陛下当了皇帝,也能坚定兄长的本心。
张君政眉头紧皱了许久,拳头也攥紧了许久。
崔仁师和崔敦礼静静等候。
半晌张君政松开眉头,拱手作揖道谢:“既然晋王殿下相信我能做到,我定不负殿下和陛下所托。若会试及第,我会主动上书,前往岭南!”
崔仁师和崔敦礼露出笑容。
“也不一定是现在去,张郎还要做些准备,积攒些阅历。”
“我也是以字行世,君政唤我仁师即可。你得老师点评,又与安上熟悉,我们也定能成为友人。”
三人互相恭维,结成了一辈子的深厚友谊。
“啊?”李玄霸从崔仁师口中得知此事后,整个人都傻掉了。
崔仁师疑惑:“当日那人不是老师?”
李玄霸:“……是我。”但我没说他能成为封疆大吏教化岭南青史留名啊!
李玄霸和张君政随口聊了几句,只是因为张君政是张九龄的曾祖父而已。
虽然张九龄主观上没有做教化岭南的事,但岭南出了一个名相这件事本身,就能激励岭南自己兴文教,鼓励岭南人走入中原。
宋朝时,福建广东走出的进士就已经非常多,可以成为文教兴盛之地。
至于张君政,怎么说呢,张君政在广东韶州当了一辈子的韶州别驾,即大隋的郡丞,相当于主管行政的副市长,一辈子虽无什么业绩流传史书,但能在韶州别驾上干到逝世,肯定干得不算差。即使史书不说,李玄霸也能判断出张君政为韶州做了许多实事。
但他问张君政去不去岭南,只是单纯好奇张君政在韶州当官时,带着全家入了韶州的籍,之后子孙都扎根韶州而已。
一般中原人去蛮夷之地做官,哪怕当几十年的官,家人也是在中原祖地的。
“是的,没错,他将来会因为教化岭南青史留名。”李玄霸道,“他会老逝在岭南任上,之后全家都扎根岭南,子孙在外做官也将家人留在岭南,只身前往外地。张家世代教化岭南,成为岭南科举望族。”
崔仁师敬佩道:“君政品行真是令人佩服!他的子孙家风也令人羡慕!”
李玄霸道:“是啊,他家风确实不错。曾孙还入朝为名相呢。”
崔仁师的表情扭曲了一瞬:“名相?”
李玄霸点头:“张良后人中又出现一位后人永久传颂的张相了。”
崔仁师酸了,酸透了。
他看到朝堂上那些能臣,都放弃了当名相的奢望,张君政的后人居然是名相?!
崔仁师问道:“老师,我的后人……崔氏后人有名相吗?”
李玄霸道:“崔氏子弟当宰相的人挺多,特别是唐朝快灭亡的时候……”
崔仁师打断道:“老师,老师!别说了!”
他掩面而逃。
李玄霸耸肩。这孩子真奇怪,你自己要问的,现在又不想听了。
唉,算了,对晚辈且纵容些。
李玄霸本来今天没打算进宫。二哥案牍劳形,自己进宫被二哥发现咳嗽已经好了,估计会被抓苦力。
但今日听到的事太有趣了,李玄霸按捺不住分享欲|望,虽然会被二哥抓壮丁,还是兴冲冲进宫把张君政误会的事告诉二哥。
“二哥,你说张君政这一误会,不会真的变成了千古名臣,被广州……呃,就是岭南百姓建庙立祠吧?”李玄霸乐道,“我查阅了他的试卷,他还算脚踏实地,说不定真的可以。”
这么好笑的事,李世民却没有笑。
他沉着脸抽出一封文书,塞在了李玄霸手中。
李玄霸疑惑地展开文书。
薛道衡弹劾交州都督,李世民另派卢祖尚为交州都督,辅佐岭南道总管薛道衡。

李玄霸一边看卢祖尚的上书, 一边在脑海里搜索历史中卢祖尚的信息。
哦,唐太宗继位“冤”杀的第一位大臣啊。
卢祖尚并非范阳卢氏,而是河南乐安豪强。隋末时当地豪强纷纷起兵占据乡里, 卢祖尚也自立为刺史, 后献地降唐, 得封郡公。
虽然只是豪强,但中原的豪强都很有学问,卢祖尚既是将领, 也是文人,武德年间当官时名声不错。
无论是真正的昏了头,还是运用冷酷帝王心术, 大多都是在唐太宗晚年时才发生,唯独卢祖尚是唐太宗在贞观二年杀的。
卢祖尚是不是被冤杀?
这要先提一提这件事的背景。
唐太宗继位的时候, 大唐内忧外患, 就像是一栋里外都被人锤击的烂房子。
内政上,李渊自从当了皇帝之后不仅摆烂,还变得越来越抽象。
李渊命温大雅撰写《大唐创业起居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李渊的形象是所有记载中最为光辉伟岸的,温大雅对李渊所有行为都基本持夸赞态度。
但优秀的史官就算完成政治任务, 也会用春秋笔法留下点东西。
温大雅所撰起居注中,夸赞李渊书法好, 字写得快,曾经一天封了一千多个官,唰唰唰就把封官诏书写完了。
这些官可不是李渊在进军长安的路上为招揽豪强许诺封的官, 而是当了皇帝后封的官。
奉承他的封大官, 跳舞跳得好的胡人也封大官, 比李隆基重用安禄山还离谱, 至少安禄山真的有政绩。
他刚当上皇帝,大唐还未扫平天下,不思休养生息,就修建了新的奢华宫殿,被友人苏世长讽谏,“这么华丽的宫殿是隋炀帝造的吧?”
不喜欢的人就算有功劳都要杀,喜欢的人就算犯下了重罪也能赦免。窦轨滥杀无辜,李高迁临阵脱逃,李渊都是先下狱,然后迅速官复原职,甚至再升一级。
所以武德年间朝内奢靡成风,官吏多贪污受贿,尸位素餐的冗官无数。
更别提李渊封王是从祖父的堂兄弟开始封,祖父、父亲、自己的堂兄弟即后代,无论是垂垂老矣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全部封郡王。
大唐沉重的财政负担,层层摊派在百姓身上。大唐就不像个统一王朝开国的模样。
虽然李渊也做了许多实事,但与他荒诞抽象的地方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满朝文武今朝有酒今朝醉,仿佛回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抢个皇帝当就是为了享受享受,根本不在乎王朝的持续,默认自己待着的是个短命王朝。
外患上,突厥打得李渊和李建成父子抱头喊迁都,要把长安留给突厥人牧马。唐太宗刚继位,突厥人都快打到长安了;
云南的六诏还在观望,与唐军摩擦不断;
岭南冯盎虽然归顺,但岭南还有其他实力强大的酋长,一直在与冯盎争斗。
贞观元年,唐太宗刚改元,就着手吏治改革,加强边疆防备。
特别是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唐太宗尤为重视。
就是在卢祖尚被杀的贞观二年,唐太宗留下了在屏风上写下各地都督刺史简介,评价“(都督刺史等地方官)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的典故。
卢祖尚将要赴任的交州,乃是岭南军事重镇。
当年孙吴为了坐稳南方霸主的位置,就在蚕食交州上花了大力气,所以现在交州是岭南难得的受中央直管,而不是羁縻统治的州。
贞观元年,岭南局势恶化。
冯盎与谈殿等俚僚人酋帅相斗,叛乱几乎波及整个岭南道。
直到贞观元年十月,归顺大唐的冯盎才占据上风。唐太宗派人招抚,叛乱的酋帅才投降。
岭南叛乱刚平息,交州都督、宗室李世寿就因为贪污搜刮太过,当地百姓和豪强皆怨声载道。
唐太宗赶紧让李世寿滚回来,急需派一个清廉正直的贤能之人去救急。
前面已经介绍了武德朝的情况——官多如牛毛,能用者寥寥无几。
唐太宗才刚登基,还来不及甄选人才。就算甄选了人才,也要先磨砺几年,看看成色才能用。
捉襟见肘之间,唐太宗和房玄龄等人冥思苦想,最终选择了卢祖尚。
情况很紧急,而选官的流程其实是很长的。
当然,在正常的王朝里,若不是流放贬谪,遇上一个脾气好的皇帝,官员也不是不能找借口不赴任,比如要奉养老母之类。
这等封疆大吏,皇帝也要多次询问本人的意见。
卢祖尚的问题在于,他之前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已经在朝堂上拜谢了。
唐太宗和房杜两人一阵忙碌,把封官流程迅速走完。杜如晦亲自去卢祖尚府中宣读诏书。
等到杜如晦来了,正式任命的诏书念完了,催促卢祖尚出发的时候,卢祖尚却说“我回家后冥思苦想,还是觉得岭南太苦了,我身体吃不消,不去”。
你耍人啊?!
唐太宗刚开始脾气还是好的,卢祖尚对宰相杜如晦抗诏也没追究,而是找卢祖尚的妻兄去劝说,并给出承诺,卿啊,你就去救救急,就一两年时间而已!两年后朕必召你回来!朕可以提前写好召你回来的诏书!就两年!
卢祖尚拒绝。
唐太宗又亲自召见卢祖尚,再次承诺两年之期,并抱怨匹夫都能遵守诺言,你怎么能耍我?
卢祖尚还是拒绝。
唐太宗怒了。身为皇帝,连任命官员都任命不了,我还当个什么皇帝?斩了!
于是“冤”案发生,后世听闻后无不为无辜的卢祖尚垂泪。
贞观二年适用的还是《武德律》,已经失考。《武德律》量刑较重,《唐律疏议》是其改良版本。
在《唐律疏议》中,卢祖尚所犯之罪为“对捍制使”,《旧唐书》刑法志明确其罪名为“忤旨”,按律当判处绞刑。
只是武德朝吏治散漫,完全由李渊心情决定,所以卢祖尚仗着自己有清正廉洁的名声,以为皇帝顾忌羽毛,不会治他的罪。
唐太宗在这件事上有错吗?
错很大。
魏徵之后评价过唐太宗的毛病。唐太宗的毛病是典型的帝王病,有法不依,有程序不用。
按照程序,唐太宗应当把卢祖尚交由大理寺处置,之后如何判刑,或者是否赦免,都该经过大理寺来执行。
唐太宗却是将卢祖尚“庭斩”。
光凭“庭斩”这个行为,此事确实是冤案,因为人还没交由大理寺审问定罪呢。
之后唐太宗自己评价此事,“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
李玄霸慢条斯理地把历史中卢祖尚会做的事告知二哥:“他现在也是先同意,等诏书念完了才说不去吗?”
李世民露出了古怪的神色:“是啊,这次也是先同意。我让薛伯褒宣读的诏书。”
李玄霸遗憾道:“哎,该让杜克明去!”
李世民无语:“杜克明还没回京呢。”
他狠拍了一下桌子,咬牙切齿道:“不想去就提前说啊!现在诏书都颁布了,难道让我收回诏书?皇帝的诏书岂能儿戏?伯褒也气得不行,薛老师都在岭南,卢祖尚还不到三十岁,他装什么老病!”
李玄霸赞同:“是啊,他身为武将,还未到而立之年,居然以身体为托辞……哎,他找个稍稍走心一点的理由,比如奉养老母之类的,我俩都能忍。”
原本历史中卢祖尚也只有三十岁。唐太宗选定卢祖尚去交州任职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卢祖尚足够年轻,身体扛得住。
李世民听完李玄霸说的另一个时空的事后,心里的气居然少一些了。
比起另一个世界的自己捉襟见肘,低声下气三番五次地求卢祖尚去赴任,被照脸抽了后还要反省太残暴,自己情况好许多。没有父亲的折腾,贞观朝吏治情况不错,替代卢祖尚的人不缺。
李世民只是生气自家老师那么一大把年纪了还主动坐镇岭南,卢祖尚才二十多岁而且还是个武将,居然借口体弱多病抗旨不遵。更生气的是,卢祖尚还当着薛收的面这样说。
什么去了岭南就回不来了,那是流放的地方巴拉巴拉,坐镇岭南的薛道衡不仅是李世民、李玄霸的老师,还是薛收的亲生父亲!你当着亲儿子的的面说别人亲生父亲“去岭南的人回不来了”,你是故意找揍吧?!
李世民道:“伯褒气得说要自己去了。父子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赴任,不然我就让他去了。”
李玄霸失笑:“小心他辞官。虽然抗旨不行,但辞官是没问题的。”
李世民叹气:“我也担心。现在伯褒气得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你今日不进宫,我也准备出宫找你一起去伯褒府中安慰他。可惜那张君政太稚嫩,只通过了乡试。迟个几年,他有这样的志向,我就给他机会。”
李玄霸道:“交州的事很紧急?”
李世民点头:“薛老师说,岭南恐怕会生变。实在不行,就让魏玄成……”
李玄霸挥手打断李世民道:“别老压榨一个人。”
李世民道:“也对。那就小五……”
李玄霸再次打断:“我去。”
李世民:“……”
他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不行!”
李玄霸道:“冷静点。瘴气本来就是假的,只是蚊虫叮咬和中暑而已。我又不去山林里,确定不会有事。南方温暖,说不定对我的病还更好。而且除了我,谁能把已经得病还不肯回来的薛老师绑回来?”
李世民皱眉。
李玄霸拍着二哥的肩膀道:“哥,相信我,我从来不拿自己小命开玩笑。”
李世民阴阳怪气道:“啊?是吗?河东那把火?”
李玄霸道:“智者千虑偶有一失。火又不是我自己放的。交州又无战事,你有什么担心?等会试结束,如果张君政上榜,就把他派来给我当副手,我试试看能不能把他培养出来。有志向的人肯定比单纯接受命令的人更容易做出成绩。”
李世民仍旧皱眉:“让我再想想。”
李玄霸懒得等二哥再想,径直回府收拾行李了。
反正自己已经决定,二哥再怎么想也没用。
“你不同意,我就用你的字迹写诏书,你还能定我伪造圣旨之罪?”
“李大德!你是不是找揍!”
仿佛火山爆发的李世民把卢祖尚丢给大理寺,并在朝堂上炮轰卢祖尚好逸恶劳,不肯承担责任。虽然他没杀卢祖尚,但卢祖尚之后别想当官了,给他留给爵位就算是对得起他献城之功。
“晋王暂代交州都督一职,即可赴任。”李世民咬牙切齿道,“朕的老师年迈,朕的弟弟病弱,他们为了大唐都自愿前往岭南。卢祖尚!朕虽不杀你!但你定会被钉在史书之中被人唾弃!”

李世民的愤怒, 朝臣们能理解,但不以为意。
如果是大汉的皇帝,恐怕已经举起屠刀。但大汉已经是好几百年前。
在律令上, 抗旨不去做官, 或者任期未到又未得皇帝允许就挂印离开, 都有相应刑法。前者身死,后者流放一年。
但晋朝第二任皇帝就大权旁落,臣子不理睬皇帝的任命成了士人“傲气”的象征。
北齐皇帝高洋曾将青州长史迁为光州长史, 因青州是大州,光州是小州,魏恺就拒绝去赴任。高洋也赦免了他。
在后世人看来只挑肥缺是贪婪, 在魏晋南北朝的士人看来,挑肥缺才证明他们清高。
卢祖尚的挑剔在他们看来不算什么, 甚至暗地里还夸卢祖尚清高。
不过卢祖尚惹了皇帝不高兴, 去大理寺走一趟,免官也是理所当然。如果卢祖尚将来无法出仕,那也是卢祖尚为了清高选择的代价,是卢祖尚自找的。
至于薛道衡和晋王李玄霸这一对老弱愿意去岭南吃苦,他们也愿意夸赞。
“卢祖尚是清高自矜, 我和薛老师是鞠躬尽瘁,夸, 都可以夸。”
李玄霸收拾行李时,薛收气不过,决定在李玄霸府中住到李玄霸离开, 天天对着李玄霸骂卢祖尚, 也骂夸赞卢祖尚的人。
薛收愤怒道:“毁诺之人还能叫清高自矜?!”
李玄霸道:“你这不是看清了他此事的道德弱点吗?为何不弹劾?”
薛收憋屈道:“朝臣皆知卢祖尚得罪我, 我若弹劾他, 岂不是公报私仇?”
李玄霸摇头:“于公,卢祖尚无错?”
薛收道:“不仅有错,还有罪!”
李玄霸道:“伯褒因担忧别人说你对卢祖尚有私怨,卢祖尚有罪你却不上书弹劾,岂不是沽名钓誉的虚伪之人?”
薛收脸色大变,眉头紧锁。
李玄霸笑道:“二哥重用你我时,有人曾上书,说你我皆是二哥亲近之人,二哥应该避嫌。二哥却道,任贤不避亲。因是亲近之人,就要无视对方的功劳和才华,不给对方相应的待遇,岂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行昏君之举?”
薛收眉头舒展:“陛下还说过这句话?”
李玄霸点头。
薛收道:“任贤不避亲,弹劾也不该避开私怨。公事公办才是君子所为。”
李玄霸道:“想明白了?快从我家里搬出去!不要每天敲门叫我起床陪你散步吟诗!”
薛收讪讪道:“我看你就不是真心想去劝慰我,只是嫌弃我。”
李玄霸点头:“是的,还不快滚。”
薛收在李玄霸家里多住了两日才离开,以报答李玄霸的嫌弃。
李玄霸气得整日冷脸,但还是纵容薛收。
宇文珠哭笑不得。
李玄霸知道薛收心里苦闷,为让薛收随时去烦他,便与宇文珠分房睡,独自去了薛收居住的院子居住。若李玄霸不想让薛收打扰他睡懒觉,只要回宇文珠身边睡,薛收脸皮再厚也不可能去打扰。
但李玄霸一边嫌弃薛收,叫薛收快滚,一边又在行为上继续纵容薛收。宇文珠真不知道该说郎君什么好。
或许郎君的友人们都知道郎君嘴硬心软,所以一旦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都会去找郎君吧。
长孙康宁听了宇文珠的吐槽后,点头赞同,跟着吐槽:“二郎说,他心烦了就会把友人揍一顿。叔郎烦躁了,只是嘴上厉害一点。所以哪怕他还没当皇帝的时候,友人也只会拽着叔郎不放。叔郎还是太心软了。”
长孙康宁吐槽得超大声,李玄霸就在门外,听得一清二楚。
李玄霸心里憋气,又不能对嫂子和妻子发。
于是他写信给房乔、杜如晦和魏徵,叫他们赶紧滚回来。
你们再不回来,朝堂风气又要变坏了!
李玄霸又给王云写信,让他以“嫌贫爱富什么时候变成了清高”为题目,好好发挥他身为大儒的舆论引导作用。
为了春闱,房乔、杜如晦和魏徵三位宰辅必须回来,已经在半路上。
等他们三人回来,卢祖尚可别想轻易从大理寺里出来。
王云已经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大儒朋友。他们一旦对卢祖尚口诛笔伐,民间舆论也不会这么容易过去。
李玄霸把春闱已经定下的经义题目撕了,重新以卢祖尚之案为材料,让考生们从四书五经中寻找例子,阐述先贤和自己的看法。
第一场较为完善的科举会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题目一定会代代流传,所有史书都会收录。
如果科举会试中的一个题目还和当时历史事件有关,估计后世王朝和新时代都会将其作为研究热门课题。
这么有趣的事,营销号时代来临时,网络段子也必少不了提一嘴。
卢祖尚不想去岭南赴任罪不至死,李玄霸没想杀他。但既然他做了这件事,大概就不怕后世人一直念叨吧?
“原本历史中的杜克明也曾辞去县令一职,但他是赴任之后辞官而归,走的是正式流程,朝廷派了新的县尉去接任。”
“现在公卿们逢事便说魏晋南北朝,怎么不提大隋?他们在大隋忤逆隋文帝和隋炀帝试试?”
宇文弼接到弟子的来信时,差点急得骑马回京。
薛道衡那一把老骨头非要去岭南受罪就罢了,李大德你怎么也跟着去?难道朝中无人,只有老弱?!
高丽见大唐越来越强盛,心里惧怕,最近小动作不断。宇文弼犹豫之后没有回京,只是从涿郡上书,连带着把满朝文武都骂了。
现在高颎守西北,自己守东北,长孙晟抚西域,薛道衡抚岭南,全是一群两只脚都快入土的老翁在最艰苦的地方吃苦。
晋王李玄霸自幼体弱,曾被隋朝太医担忧活不到弱冠;他先在河东郡被人暗害,几乎丧命;又跟着陛下南征北战,一路颠簸;哪怕当了晋王也矜矜业业,从未歇息。
岭南告急,陛下挑选了一位年轻强壮的将领去协助薛道衡镇守岭南,这人居然对皇帝陛下毁诺,导致晋王殿下伤寒未愈就拖着病躯去岭南善后,你们还说清高?
满朝公卿年富力强,却一点苦都不能吃,边疆全靠我们和晋王这样的老弱守,大唐的朝臣们真是清高啊!
陛下居然容忍朝堂变成这样的风气,连隋炀帝时期的朝堂都不如,陛下你不反省一下吗?
李世民看到宇文老师加急的上书傻眼:“啊?什么?我不如隋炀帝?!”
李玄霸在李世民的寝宫里翻箱倒柜,给薛老师选礼物。
李世民喜欢华丽的东西。虽然为了当一个好皇帝,他被迫比其他皇帝稍稍节俭一些,但内库里最好的东西他都会放在自己的寝宫,每天看着心情就很好。
“宇文老师说气话,你听听就过了。魏玄成还没回来呢。他居然没让人快马加鞭提前上书,很明显回来要闹个大的,你就当先适应一下。”
嗯,这个老师可能喜欢。
李世民尖叫阻止:“阿玄!那是王右军的字,给我住手!”
李世民扑到李玄霸背上,阻止李玄霸把他最喜欢的字拿去送人。
“这个这个,这个给薛老师。”
李世民给李玄霸塞了一幅画,把王右军的字紧张地藏在怀里。
他知道李玄霸要来搜刮他的好东西时,就把喜欢的字画都藏在长孙康宁那里。但这一副字他昨日刚看欣赏过,忘记收进去了,差点遭了李玄霸毒手。
李玄霸嫌弃:“小气。”他就说怎么会有一幅王羲之的字在桌上,还以为二哥终于放弃当王羲之脑残粉了。原来是二哥忘记收了。
李世民见李玄霸没来抢自己怀里的字,松了口气。宇文老师骂他的郁闷都散了。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