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 by小桂花婆婆
小桂花婆婆  发于:2023年09月02日

关灯
护眼

周氏刘氏,还有冯氏跟春梅,她们四人依旧忙着手里的绣活,这段时间,带翻盖的笔袋和扇套卖的不错。
上次林三柱送货过去时,高掌柜特地叮嘱多做一些,周氏几人当然乐意,都是差不多的绣活,可比起荷包帕子,扇套和笔袋的价格可要多出好几文呢。
这段时日,老林头和吴氏包下了做饭的事,老夫妻俩一个烧火,一个煮饭烧菜,两人有说有笑,仿佛回到了刚分家的那会儿。
如今整个家里,最没参与感的怕就是林远秋了。
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在这里念书可不比现代,每个星期能休息上两天,这边除了每半个月放一天的旬假,别的长一些的假期,除了农忙假,怕就是年假了。
其余时候,林远秋每日都得早早起床去族学晨读,晨读结束,给半个时辰的早饭时间,然后再回班舍继续上课,再之后半个时辰的中饭时间,而后差不多到了酉时才能下学了,每日就跟个小陀螺似的。
林远秋觉得,在古代,小孩子念书还挺不容易的,就拿自己来说,六岁的年纪,这在现代还是幼儿园的年龄,到了这里就是正正式式的读书人了,听王师母说,那些大户人家的男孩子,大多四岁就开始启蒙,自此想睡个懒觉都难。
想想都可怕。
最让林远秋佩服的还是王夫子,居然一人可以同时教好几门课业,除了先前的蒙养教学和明字,以及如今的四书,现下又增加了算学,真是样样都拿手。
且有一日林远秋去找王夫子时,居然还看到他抱了一把九弦琴出来,想来正准备抚上一抚呢。
当时看到林远秋诧异的目光,王师母笑道,“这有啥,除了抚九弦琴,你家夫子还会骑射呢。”
说这话时,林远秋看到,王师母看向王夫子的眼光里,满满的都是崇拜。
农忙假过后,族学又多出了九名新生,都是十岁上下的年纪。
原先十五人,加上如今的九人,二十四名学生同坐在一个班舍里,顿时拥挤了不少。
新来的学生才开始蒙学,课业进程自然与林远秋他们不同。
王夫子把娃儿们分开两批授学,先是林远秋他们的四书,等讲学小半个时辰之后,接下来就轮换到了九名新生,由王夫子领着跟读三字经。
而林远秋他们十五人,则开始习字。
离着族学不远,有好几棵大樟树种着,这会儿樟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给此刻念着书的孩童们,打着拍子。
林远秋从书袋里拿了毛边纸出来,这是他特地让爹帮他买来练字的,比起宣纸,毛边纸要便宜许多。
此外,毛边纸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涩行效果好,且纸质温润写起来也顺手,不会洇墨,这也是林远秋前世练习书法时的首选用纸,特别是写篆书,老辣的笔法,再配上质朴的纸张,拙味就出来了。
打开毛边纸,铺在课桌上,而后再拿出小陶碗和装墨汁的瓷瓶,虽已有了砚台,可林远秋还是喜欢带着磨好的墨汁,省得又是砚台又是墨条,还有水,装在书袋里实在不方便。
如今磨墨的事,都是林远秋亲力亲为,每晚睡觉之前,他会先磨上两砚台的墨汁,等倒进瓷瓶装好后,才上炕睡觉。
倒出一小半的墨汁在陶碗里后,林远秋拿出毛笔,沾墨调锋,而后运笔于纸上。
许是年纪还小,使出的笔力还不够,在王夫子眼里觉得林远秋写的不错的字,在林远秋自己看来,还有些稚嫩,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王夫子说好,那是对一个六岁孩童而言,而林远秋,心理年纪已过而立,再对比前世自己的书法,自然有些看不上眼了。
只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有些东西必须得经过时间的积淀,唯一可能的捷径,怕只有多写多练多花时间了。
而现下,林远秋觉得,自己能将字写得工整清楚,就是好的。
如今他们已学到了《论语》的颜渊篇,说起来进程也算蛮快的了。
林远秋也算摸到了王夫子的教学步骤,应该是先带着大家把四书全部简略的浏览一遍,而后再一篇篇深入讲解。
林远秋特地准备了一本课堂笔记,为的就是记下文章中词句的释义。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课堂笔记之后,自己在家研读起来,就方便了许多。
等抽了空,林远秋准备好好理一理前世好的学习方法,都说好的学习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完全可以把好的方法用到学习中来。
翻到论语颜渊篇,仔细把文章看过一遍后,林远秋就蘸墨提笔,一字一句写了起来。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书写时,林远秋特意没再去看书,他想试着能不能把整篇文章默写下来。
只可惜有些繁体字自己还是缺少了熟悉,没等一张毛边纸写完,林远秋就被“宾”字给卡住了。
前世他写书法时,虽用的也是繁体,可这个“宾”字在诗词中的出现率实在太低,所以这会儿有些记不起来,
林远秋仔细回想了一遍,他记得“宾”字的中间位置好像是个“少”来着,对,应该就是少了一点的“少”字,然后少字的下面,是个繁体的“贝”字。
按着记忆,林远秋终于把字给写了出来,而后照着书本对了一遍,嗯,自己没有写错。
到了十月,柿子熟了,小高山的村民又开始日日忙于摘柿子,卖柿子。
林大柱和林二柱也隔三差五挑着柿子去镇上贩卖。
之所以会隔三差五的去,实在是因为家里的新鲜柿子本就不多,若是天天都去的话,不出三天,肯定就全卖光光了。
这不,两兄弟还一改先前不搭牛车的习惯,特地等着人最多的时候,大模大样的挑着柿子出了门,而后把柿子筐往牛车上一放。
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有个他们家今年也卖过柿子的印象。
这么做也是实在没办法,不然全村人都会纳闷,今年你们家怎么一个柿子都不卖啦?
还有,你们家的柿子呢?
所以,没法子,该造的假象必须得造。
这不,后院的那几棵柿子树,在摘柿子做柿饼时,老林头特地让留下树顶的那些柿子,这样远远望过来,他家的柿子树看着才不会光秃秃的,引起旁人的注意。
今年后山的野柿子,除了长在树顶实在太高的那些,其他的基本都被林远枫和林远松摘回了家。
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会儿,老林头家的柿饼用“饼满为患”来形容都不为过。
这几日,除了周氏妯娌三人依旧做着绣活,如今家里其他人,都在忙着翻晒柿饼呢。
之所以要这么做,还是担心柿饼存的时间太久,怕长出绿毛来,好在这样的情况是有,不过没发现几个。
对于怎么卖柿子,家里已经商量好了,是老林头拿的主意,决定还是直接拿到县城去卖。
这样做最主要的好处就是,在县城基本不会碰到熟人,再则,自家这么多柿饼,镇上的点心铺子肯定吃不下。
直接把柿饼卖给点心铺子,是林三柱拿的主意,用他的话说,那就是这种吃食,也只能在点心铺子才卖得出它的身价,不然布袋口打开,人往西市一蹲,怎么看怎么埋汰。
到时就是再好吃的东西,也卖不出价格来。
大家一听,觉得实在有理,于是卖柿子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十月二十八这日,天才破晓,就见有一辆马车驶进了村,而后直接在村西头的老林头家停了下来。
很快,从马车厢里跳下一个人来,正是林三柱,为了雇马车,昨晚他特地歇在了镇上。
而听到马蹄声的林大柱,很快打开了院门,紧接着,一个个装的满满的布袋被林二柱、林远枫、林远松,还有老林头,给搬了出来,林三柱也跑去帮忙。
一刻钟后,马车掉头出了村,车厢里除了装着的十几袋柿饼,还有林大柱林二柱,以及林三柱,头一趟去县城卖柿饼,兄弟三人决定一起去,这样相互之间也好有个照应。
马车路过村口时,林冬的牛车还没出发,车上正坐着几位准备去镇上的村人。
看到马车过来,众人都有些好奇,刚刚看到马车进村时,他们就想看看是谁来着,可惜马车跑的太快,他们啥都没瞧见。
这会儿,车上装着好几百斤的柿饼,加之村路有些坑洼,马车的速度自然慢下不少。
一阵晨风吹过,掀开了车窗上的帘幔,林大柱的脸一晃而过,等村人们都反应过来后,马车已经出了村路,到了平坦的官道上了。
车夫一扬马鞭,马车嗒嗒嗒的跑了起来,很快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
牛车上,秦氏与有荣焉,笑道,“早与你们说过,大柱结了镇上的亲家,你们偏还不信,看吧看吧,人家镇上的亲家,一大早就上门来接大柱去镇上做客喽。”

第34章 买卖做成
横溪镇离周善县相隔一百多里,两地算不上太远,加之官道还算好走,四个多时辰后,一行人就已到了县城。
车夫看了一下时间,申时初,大约再过半个时辰就要关城门了,当下没再耽搁,赶着马车就进了城。
三兄弟早已经想好了今晚睡觉的地方,依旧住在兴来客栈好了,先前他们来县城置办绣布和绣线时,住的就是那儿,住宿价格适中不说,最主要的还是那边离着城里的店铺近,只要转过一个弯,就到了大街上,街上有好几家糕点铺子,明日他们直接找过去就成。
每隔上三、两日,车夫就会来一趟县城,自然对城内的地形熟悉,不多会儿,马车就到了兴来客栈。
等把车上的布袋全搬下来后,林大柱就掏出钱袋,和车夫结了车费。
车夫明日一大早就要赶车回镇上,自然今晚会歇在城外客栈。
担心晚了会关了城门,便也没耽搁,告辞之后就赶着马车离开了。
兄弟三人也没挑,只让店掌柜给安排一间稍微大点的房间就成。
然后,由林大柱在大堂里守着袋子,林二柱和林三柱背着柿饼一趟趟往楼上扛。
很快,兄弟三人在店伙计的诧异目光中,就把十几袋柿饼扛到了客房里。
店伙计诧异的可不是因为这些布袋,而是觉得,这么三个大男人挤在一张床上该怎么睡,不说旁的,就是被子也不够啊。
林家三兄弟倒是没有这样的担忧,他们三人身形都不胖,睡在一张床上绝对没问题。
至于挤不挤什么的,兄弟三人还真没往这边多想。
想到小时候,刚和爷奶大伯他们分家的那会儿,那时老宅只有爹娘的屋里不漏雨,他们一家七口只能挤在一个炕上睡觉,后来爹娘把边上几间屋顶都修缮好了,才分开了住。
所以这会儿三兄弟挤在一张床上睡,还真没啥,再说,出门在外,三人住在一起,总感觉放心一些。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林三柱还是让店伙计给另加了两床被子,这样一人盖一床,就不用担心会睡不好了。
关上客房门,兄弟三人就把布袋一一打了开来,等检查一遍发现都没问题后,终于松了口气。
没想到柿子做成柿饼后,居然这么扛折腾,要知道这可是一百多里地呢。
林三柱拿起一个咬了一口,又软又甜,且还不腻口,想来明日就能全部卖出去。
至于价格,早在前几日就商量过了,依着新鲜柿子的卖价,再往上翻个七、八倍,到时就卖十五文一斤,那么五百多斤柿饼,就能卖上八两多银子,比起新鲜柿子,可要多挣了不少银钱。
很快,一个柿饼,没几口就被林三柱吃下了肚,拿着剩下的柿子蒂,他正准备扔进屋角的竹篓,可动作却停顿了下来,而后林三柱再看看手里的柿子蒂,又看看布袋里装的满满的柿饼,突然一个想法在他脑海生起,“大哥二哥,咱们要不要把这些柿饼的蒂子都去了?”
听了林三柱的话,林大柱和林二柱有些愣住,可立马,两人就猜出了三弟这么做的用意,是不想让别人看出这是用柿子做的吃食。
“这能行吗?”林大柱拿起一个柿饼看了看,担心去掉柿子蒂会不会影响卖相。
而林二柱想到的则是,这么多柿子蒂加在一起,最起码也得有个四、五斤吧,十五文一斤,这么一扔不就等于扔掉七、八十文银钱吗,也太可惜了吧。
林三柱摇头,“有啥可惜的,咱们的柿饼又不只做今年的买卖,你们也知道,做柿饼其实一点都不难,若是被人知晓了这个饼子就是用柿子做成的,难保别人不会想出同样的做法来,到时咱们做出来的柿饼就卖不出价来了。”
说着,林三柱又从布袋里拿出几个柿饼,用手把柿子蒂全都掰了下来。
然后再把几个柿饼并排摆在一块儿,再仔细瞧了瞧,还真一点都看不出,这是用柿子做成的,且看着一个个依旧圆圆的,卖相肯定不会受影响。
还有,他们的柿子,里面的果核只有小小软软的几粒,做成柿饼后,根本就吃不出来。
见大哥二哥还是有些犹豫,林三柱当下给出了主意,那就是,明日他们先拿着摘了柿子蒂的柿饼去试试,若是没有问题的话,那么他们马上把柿子蒂统统给去了。
反之,就直接连着柿子蒂一起卖。
林大柱跟林二柱连连点头,对,明日就去试试。
晚饭过后,兄弟三人直接回了房,坐马车颠簸了大半日,他们也实在有些累了,还是早些睡觉吧。
一夜无梦。
吃过早饭,兄弟三人,留下林二柱留在客房看柿饼后,林大柱和林三柱就出了客栈,两人快步往街上而去。
而林三柱提着的包袱里,就是去了蒂的柿饼,约摸有个两、三斤的样子。
周善县不大,在大景朝算是中等县,有人口九千多,大多居住在城东这边,是以,这会儿也才过辰时,街上就有了来来往往的不少行人。
兄弟俩先从街头走到了街尾,发现整条街上共有糕饼铺子八家,最大的那家就在街中心的位置,有两间门面,大早上的,就看到店里已有好几人在买着点心糕饼了,想来生意应该不错。
而在这家铺子的对面,还有一家糕饼铺子开着,比起对面的那家,这家店铺要稍微小一些,生意看着也比对面那家冷清。
林三柱抬头朝两边看了看,发现牌匾上的字,自己除了一个“记”,一个“饼”,其他啥都不认识,再看看自家大哥,也是盯着牌匾瞧了半天。
看来也跟他一样,算是睁眼瞎了。
林三柱突然生出了自己要不要也跟着远枫识字的想法,如今自己大小也做着好几两银子的买卖,若依旧啥字都不识的话,多对不起自己的身份啊。
正犹豫着要往哪家店铺迈腿的林大柱,要是知道,自家三弟此时的心中想法,肯定会忍不住提醒上一句,“啥啥身份,拜托,咱俩就是个卖柿饼的。”
见自家大哥要往那家生意好的点心铺子去,林三柱立马拉住了他,而后朝右边指了指,“大哥,咱们就去这家。”
林大柱只以为三弟也跟他一样的想法,准备拿着柿饼去兜售,便没多想,就跟着一起走了过去。
“客人想买点啥?”
见有人进来,店伙计忙笑着招呼,“咱们店里有刚从岭南过来的离枝干,客人要不要称一些尝尝?”
林三柱摇头,问,“你家掌柜在吗?”
没等店伙计回答,就见一名身穿靛蓝长衫的中年男子从店内走了出来,而后对林大柱和林三柱说道,“鄙人正是这家铺子的掌柜,请问客人找我有何事?”
林三柱一直都是干脆之人,一听来人就是店掌柜后,也没磨叽,提过包袱放在柜台上,而后解开,很快,十几只橙莹莹的柿饼就露了出来。
林三柱笑道,“掌柜,我这儿有一款点心,您看看,您店里需不需要。”
从林三柱把包袱解开后,中年掌柜的眼睛就没离开过,他卖糕饼果子这么些年,还从未看到过有这种点心呢。
听到林三柱的话后,中年掌柜就伸手拿起一个仔细瞧,褐中透橙,橙中透黄,看着有些剔透,再捏上一捏,软软的。
“掌柜可以吃一个尝尝。”林三柱在边上适时开口。
中年掌柜依言拿起咬了一口,嚼了嚼,口感软糯,味道香甜,溏心也十足,这让他的眉毛,不自觉的挑了挑。
不过,他很快就收回表情,接着一口一口把一块柿饼吃完了。
林三柱没说话,刚才掌柜的挑眉他可是看到了,当下心里已有了八分成算。
看到三弟没吭声,林大柱也没说话。
想起自己挑着柿子上镇上卖时,如果老追着别人问买不买的,人家反而抬腿就走,所以林大柱觉得,在这关键时候,自己还是不要多嘴的好。
中年掌柜又拿起一个柿饼看了看,心下觉得奇怪,明明刚才自己嚼着吃的时候,那糯糯的口感让他认为这点心就是用糯米粉做的。
可这会儿看起来,怎么又像是什么果子来着。
所以到底是用啥做的呢?
中年掌柜摇头,既然想不明白,他也就懒得去想,这世间美食百千种,自己有没见过的点心也很正常。
不过,这点心的味道可真不错,特别是这软糯的口味,小孩和老人肯定都爱吃。
若是放在铺子里,想来会有好多人来买,说不定还能带动店里其他糕饼果子的生意呢。
这样想着,中年掌柜笑着对林大柱和林三柱说道,“不知这样的点心你们有多少?”
一听这话,林大柱心下惊喜,真没想到会这样顺利,他们这才走了一家呢,
心情激动的林大柱忍不住开口说道,“这点心我们那儿还有五百六十七斤。”
这兴奋的表情,加上还把零头斤两都给报了出来,中年掌柜心里便有了数,眼前这人,应该还是头一回做这样的买卖。
想到这里,中年掌柜当下就对待会儿的压价有了信心。
他忙请了两人去内堂相谈。
林三柱摇手,一副你家若是不成,我便去他家去问的急切模样。
见状,中年掌柜也没耽搁,忙问起点心多少一斤的卖价来。
林三柱悄悄扯了扯林大柱的衣袖,生怕他大哥太实诚,直接把底价给报了出来,到时人家掌柜狠狠一砍价,说不定来时的马车费都得搭了进去。
林大柱收到三弟给的信号后,立马不吭声了。
林三柱想了想掌柜大概能砍多少价的可能,然后眼睛一闭,直接报出了三十文一斤的价格来。
林大柱一听,贴在裤腿上的手顿时用力掐着自己的腿,生怕自己会忍不住一脚朝三弟踹过去。
猪肉才卖七文,你小子一开口就是四斤多猪肉,不是成心让生意没得谈吗?
林大柱正想着要不要接上一句“咱们价钱好商量”,结果就听掌柜说道,“三十文着实贵了些,我也不还你多,咱们二十文一斤咋样?”
林三柱头摇成了拨浪鼓,“不成不成,二十文我连本都收不回来,不瞒掌柜,我这点心可是下足了好料,想必您刚才也已经尝出来了。”
听到二十文,林三柱虽心里欢呼雀跃的不行,可面上却一点都没显,且他觉得,自己要是应下太快的话,这人指不定还得咬下几文。
所以自己一定不能轻易松口。
而林大柱,在听了自家三弟的话后,心里忍不住的想,三弟睁眼说瞎话的本事,也不知像了谁。
接下来一个还价,一个不松口,这样你来我往好几回后,中年掌柜先败下了阵来。
他看了看对面时时有人进出的铺子,一咬牙,道,“这样吧,你也别三十文了,咱们就二十八文一斤咋样?”
一听这话,林大柱掐着大腿的手,愣是不敢松开。
林三柱顿了顿,而后有些勉为其难道,“二十八文就二十八文吧,我见掌柜也是诚心想做这单生意的,就让一让价算了,不瞒掌柜,我们可是大老远过来的,就是车马费都贴进去不少,还有,掌柜您尽管放心,这款点心,只我们一家有,到时您店里保证是独一份。”
中年掌柜听到独一份后,方才压价的失败感,终于好多了。
都是现货买卖,也不用交啥定金,所以在中年掌柜听林三柱说要明天才能送货过来后,除了怕对方变卦不卖,其他担心倒是一点都没有的。
所以,等送林三柱和林大柱到店门口时,中年掌柜还一个劲的强调,“明日一早我便在店里候着。”
林三柱点头,“掌柜放心吧,明儿一早我们一定送货过来。”
其实,林三柱巴不得现在就送货上门,然后结了白花花的银子回家。
之所以要拖到明天,还不是因为柿饼上的柿子蒂还没掰下来嘛。
这可有五百多斤呢,再说掰的时候还得小心一些,可不能伤了柿饼的卖相。
这样的话,一时半会肯定弄不完,所以也只能约到明日交货了。
出了点心铺子,两兄弟飞快回了客栈,用林大柱的话说,趁着人家没反悔,咱们快些把柿子蒂弄完,等真金白银到了口袋,这笔生意才算做成。
林三柱一听,觉得很对,话说,他到现在还跟做梦一样呢。
原本自己只是想把一把价格,没想到,居然被自己把出个高价来。
所以就像大哥说的,只有等银子装进口袋,才算做成了生意。
于是,兄弟俩回到客栈后,立马上楼回了客房。
一直着急等着的林二柱,在听到二十八文的卖价后,高兴的一蹦三尺高,接下来立马解开布袋,非常利索的掰起了一个个柿子蒂来。
不愧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林二柱此时想法也跟大哥三弟一样,只有银子真正到了口袋,才证明他们真的挣到了。
就这样,兄弟三人,从白天一直掰到掌灯时分,终于把柿饼全都收拾好了。
不对,现下柿饼已不能再称为柿饼了,为了防止被人学了去,兄弟三人商议过后,给它另起了名,就叫“吉祥如意饼”吧。
第二日一早,林大柱就花了五个铜板,问客栈掌柜借了后院里的板车一用,兄弟三人把布袋都扛到了车上后,就往点心铺子送去。
到了那里后,掌柜果然已经候着了,三人心里的石头同时落了地,而后卸货过称,再是结算银钱。
五百六十七斤“吉祥如意饼”,单价二十八文一斤,想到昨日人家可是把包袱里的几斤“吉祥如意饼”都留给了他,所以掌柜也干脆,直接给了个整数,一共付了十六两银子。
掌柜笑道,“日后再做了吉祥如意饼,你们还送过来就是!”
想到昨日那几斤吉祥如意饼很快就被卖了出去,而后那个卖饼之人,又跑上门来询问还有没有的场景,中年掌柜对接下来店铺的生意可是有信心了不少。
还了板车,兄弟三人回到房里后,就挨个把十六两银子摸了一遍。
三锭五两的,外加一两碎银。
说实话,兄弟三人如今都已三十多岁,可像这种五两一锭的银子还是头一回上手呢,何况这一下子就来了三锭。
所以,三人此时心中的激动可想而知了。
林三柱拿起银子看了又看,想起自家狗子,忍不住说道,“大哥,你说咱们挣了这么些银子,要不要给家里的娃儿买些好吃的回去啊?”

第35章 喜鹊登梅
对于三弟的提议,林大柱怎么可能同意,出门前,自家老娘可是再三叮嘱了,绝不能乱花银子。
还让自己特别盯住老三,自家老娘的原话就是,“若你三弟不听,你尽管揍一顿就是了。”
揍人林大柱肯定不会,可银子他还是能管得牢的。
这不,趁着三弟一个没注意,林大柱一把就抢过了他手里的银钱,而后飞快往衣襟里一塞,道:“走走走,咱们现下就去把绣线和绣布买了来,今日若是还来得及的话,咱们就坐马车回去。”
这次来县城,除了卖柿饼,兄弟三人还肩负了采买绣线和绣布的任务。
所以,回家之前,他们还得去一趟绣坊和布庄。
见银子被大哥抢了去,林三柱也不恼,只叹了口气道,“前几日我瞧见叔爷家的云安,正举着手里的糕饼显摆,说是他爹帮他从县城买回来的,当时可把远槐馋的不行,眼珠子都快留在糕饼上了。”
而后,他又看了看一旁的林二柱,“对了,你家远柏也在。”
说罢,林三柱忍不住又叹了口气,“唉,幸好我家狗子不馋嘴,不然看着实在可怜。”
屋里沉默了片刻,而后就听林大柱的嗓门响起,“三弟,你看清楚没,那是啥子糕饼?”
“对啊,啥糕饼你瞧清楚没?”林二柱也忍不住问道。
林三柱摇头,“我也喊不出名字,不过若是到了糕饼铺子,想来就能认得出来,不如咱们现在就过去瞧瞧?”
林大柱和林二柱嗯嗯嗯地点着头,去去去,咱们立马就去。
于是买好了绣布绣线后,兄弟三人很快就去了糕饼铺子,不愧是县城,这不,铺子里头糕饼果子的样数,可比镇上要多出了不少,啥梅花香饼,翠玉豆糕,蝴蝶卷,还有莲叶果什么的,他们压根就没见过,差点把林大柱三人看花了眼。
等走出店门时,一二三四五,兄弟三人共拎了五包糕饼点心出来。
原本他们也没想买这么多,可三弟一会儿觉得这个挺像,一会儿又觉得那个也像,一时倒是分不清,到底哪种才是族长孙子显摆的那款。
最后三人一合计,要不每样都称上一斤吧,就这样,一口气买了三包糕饼下来。
正准备出了糕饼店,林三柱又开口了,“大哥二哥,爹娘他们还从未吃过县城的点心呢。”
林大柱林二柱一听,可不是嘛,这些年,爹娘为了这个家,为了他们兄弟几个,省吃俭用,不说县城的点心,就连镇上的糕饼都没怎么吃过呢。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