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想起君闲背信弃义,朱景瑞心里便止不住地厌恶,因此君闲再如何示好,他也没有回应半分。
如今手中的权越来越大,即使拉拢了这几年来朝中新秀,他做起事来也越来越吃力,这前任武侯世子的确是能做事的人,只是景桓……只能是对不住景桓了。
朱景瑞敛下眼中的不甘,沉声道:“何进,你进来一下。”
一个年纪大约三十岁的太监快步走了进来,声音虽不算尖细,却还是有种违和感:“何进在,不知殿下有何吩咐?”
何进掌管东宫内务,在宦官中算得上是他的亲信,不过他也没有明说,随口吩咐:“白霖楼璇玑姑娘献上的琴谱甚好,只不过孤有些不明,你传孤的口谕过去,明日若得空,孤将亲往白霖楼请教。”
何进当然不会多问,应承后马上退下,匆匆赶去内务府取出宫的令牌。太子身份尊贵,他当然得先去打点一番,要知道太子出了事,陛下第一个问责的就是他。
天色渐暗,东宫灯火幽明不定,此时的朱景瑞在灯前静坐至夜深,却也想不到他这一决定将会带来什么。
白霖楼在帝京西,跟皇城遥遥隔江。其实百多年前城西并不存在,后来辽国兴起,国都比临朝大一倍有余,朝廷便召集富商聚居城西,经过百年经营,帝京西越来越繁华。皇城周围则是达官贵人的居所,与城西集市分据一江左右,屋楼鳞次栉比,高下分明。
江上有长桥如虹,桥上不少商贩吆喝着兜卖小玩意。皇城这边的年轻贵人出来,脸上总是有些好奇,极好辨认。
相较之下,富商子弟则更放得开,街上行人比肩接踵,多的是打扮鲜亮的少年与少女。朱景瑞乘舆而过,瞥见他们脸上的笑颜,神色有些恍惚。
十数年转眼即逝,他已近三十,这个天下即将握在他手中。但是心里更多的是茫然,反倒不如少年时宁定。当初一转身即会见到的人,如今全都消失在世间。
心下烦躁,便在桌上描起山河地势,临朝二十六州,这些年来历历在心,一山一水虽然无缘游历,但是这山河的昌盛不衰,是临朝历代国君都小心尽力保全的。为此,他愿意起用张俊这种人,张俊所要的荣华富贵,平安无忧,给他又何妨?景桓虽然受伤,但生在皇家,也该学着忍耐这点委屈才是。
正想着,何进的声音已经在外边响起:“殿下,白霖楼到了。”
朱景瑞下了车,见白霖楼里静悄悄地,知道何进已经打点过,微笑朝何进点点头,便领着近卫走了进去。
即使悄静如此,淡淡的女儿脂粉香气还是隐隐能嗅见。白霖楼虽然只是琴馆,与一般寻欢场所不同,可惜还是难脱以貌侍人的命运。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找一个奇丑无比的人来跟你弹琴论歌,你也会不依的。
朱景瑞至孝,为皇后精学过音律,这点对于太子来说已经是难得了,毕竟每天他所要学的都是治国齐民之术,其余事情一旦过了头,言官的弹劾可不是说着玩的。今日虽然是借皇后的名义出来,说不定临帝案前又多了几封奏疏。
幸好朱景瑞是被弹劾着大的,想到这个心情反而有些愉悦。他深知若是哪天临朝的言官不敢说话了,那才是临朝的没落。
所有事都想通了,朱景瑞的脚步也变得从容起来,既然已经决定接受这武侯世子,厌恶自然不能再摆在脸上。
楼上雅间。君闲远远就见到了太子的舆驾,不过他没有急着迎接,他原本就是不拖到最后一刻就不愿动弹的懒人。倒是白霖楼的主人朝他挑挑眉,示意他再不动就会让他撵出去。
君闲黑眸炙亮,瞧着对方笑道:“璇玑怎么不去跟太子见上一面,说不定一见便成了太子妃。”
璇玑的琴艺跟才气,连皇后都大为赞赏。曾派人请她入宫做乐师,但她以不喜拘束为由拒绝了。幸好皇后是真的喜爱音律之人,才没有强求,若换个嚣张跋扈的主,她哪里还能安坐白霖楼。而素来博得满堂喝彩的璇玑,此时磨牙想赶人:“你知道我有喜欢的人。”
“哎哎,眼下的人越来越胆大了,女子尚如此,叫我这等保守内敛之人如何过活啊。”君闲以扇敲敲额头,仿佛万般苦恼。
“武侯世子痴恋景王,不过人尽皆知而已,何等地保守内敛。” 璇玑毫不迟疑地反击。
君闲哀声叹息,连连退出雅间,“我去迎接世子太子殿下了。”有话柄落在旁人那里就是不痛快,害得他连反讥的乐子都没了。
而且他连否认的底气都没有,想到景桓的确是有些心痒难耐。自己离京大半年里,不知景桓的恨意是多了,还是少了……
正想的满心欢喜,转脚欲走,却听璇玑赞道:“世子没了身份后,行事倒是利落了许多,看来世子这样谨慎的人果然只有断了所有牵绊才肯放手去做!”
君闲哑然失笑,回眸凝着那久经风尘的佳人,“看你们还是口口声声喊着世子,就知道断得不够干净。”顿了顿,他又复笑道:“不过这天下很快就会忘记武侯世子,记住通州颖县张俊,张君闲。”
璇玑浅笑应道:“拭目以待。”
12.新生(中)
江风猎猎,朱景瑞立在窗前,凝着汤汤江水。近卫打点好后就识趣地退了下去,持戟警惕地守在门外。
君闲近日刚从丰州远归,原本有些疲乏,这才拖了半日不想出迎。不过即将要见的是临朝未来的国君,自然不能怠慢。
他已到内间换了身干净的衣袍,将自己好好地打理了一番,折腾下来,再经过某雅间时明显感觉到里面有人在咬牙切齿。
何进奉命去寻人过来,刚上二楼,便见到一人含笑而立。他在东宫已有些日子,也见识过不少贵人,这人给他的感觉却不同一般。心下也已经明了太子并不是为琴谱而来,眼前这人才是正主。他恭敬地行礼,“大人,太子殿下正在楼下等着您。”君闲见何进如此小心,好笑地扶起他,“哪里是什么大人?还请你带路才是。”
何进没想到对方这样平易近人,一时间竟愣在那里。君闲笑道:“何公公,您可是东宫内监司的头儿,将来张某跟着太子,要劳烦公公的地方多着呢,巴结还来不及,哪里受得起公公的礼?”
何进心里微微感动,即使他手里握着东宫内监司,瞧得起他的人也不多。君闲眼下虽然是一介白衣,但是单看他能劳动太子亲自来见,就知道他将来前途不可限量,根本没必要奉承他这个小小的内监。口上说的,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些罢了。何进的笑多了几分真挚,连忙在前面带路,“大人,这边请。”
君闲心里嘀咕着这笑容总算顺眼点儿了,脸上却还是神情安然,瞧不出丝毫端倪,横看竖看都是沉静温和宠辱不惊。
随着何进下榻,朱景瑞果然已经坐在那里,神色如常,没有丝毫不耐。要他等一个他心里厌恶的人,实在是为难他了。
君闲步入屋内,顿觉一阵舒爽的江风拂面而来,心里讶然,这喜好倒是与他相近。他沉吟半日,不知该如何行礼,只淡淡道:“见过太子殿下。”
朱景瑞转过,俊颜带着温熙的笑容,他示意君闲随他入座。君闲瞥见何进的眉轻轻皱起,知道这于理不合,推辞道:“草民站着便可。”其实他跟景桓相处时哪会注意这些繁文缛节,这也是他极少与京中贵人往来的原因。随意惯了的人,哪里还愿卑躬屈膝。
朱景瑞注意到他的目光,挥挥手让何进也退下,“张卿坐下来吧,难道你还想孤仰头与你说话不成?”
君闲眸光微动,笑着说:“却之不恭,草民无礼了。”
他还是初次与朱景瑞相距这样近,虽然已近三十,朱景瑞却并不显老。照着皇室皆美人,再加上先祖骁勇善战,皇家子弟想必都是人中龙凤。其实朱景瑞跟景桓有些相像,只是眉宇间更成熟。君闲发现他身上那份温和已不是当年的懦弱,而是锐利的玉石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变得更温润,更懂得变通。
只是,还差几分锐气啊……
君闲心中微叹,却并不掩饰自己的目光。
他在打量着朱景瑞,朱景瑞何尝不是如此。但朱景瑞心里有些疑惑,这些日子君闲的作为可谓百般示好,然而仅有的几次见面中,他身上却丝毫没有阿谀奉承的姿态。
第一次可以归结为他心向着景桓,第二次可以说他手中有筹码。这一次,却实在说不清这人为何这般沉静。他却并不知道,君闲所做这事,向来只为了旁人能对自己和颜悦色,至于恩宠深浅,他还真没怎么在意。
因此这位太子沉吟良久,才笑道:“看来景桓看重你,看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景桓面前,他可从不需这样作态。君闲觉得好笑,当下却只是客套地回了句:“殿下过誉了。”
朱景瑞觉得这样谈下去也不会有什么进展,先开了话头:“张卿觉得你有几分把握控制住幼军?”
君闲微微一愣,却见朱景瑞望向自己的眼神有着期盼的意思。想来自己实在是小看了这位太子殿下,他已能任用心底厌恶之人,日后行事必定会更顺畅。
眸带笑意,君闲撩袍半跪在朱景瑞跟前,朗声道:
“臣张俊,叩见太子殿下。”
屋外的何进听得真切,心头一颤。不知为何,他忽然想起许多年前跟在高公公身后侍奉临帝时,最受宠信的丞相来觐见的情形。当时历经三朝的言老捋着胡子欣慰地感叹:“君明臣良,实乃我朝之福。”
那时他才刚入宫不久,丞相还没有死,陛下还没有老。
此时太子已起身,华衣带风拂过何进的脸庞,身后江风吹来,其寒如刀,他恭敬地垂首,心里暗道:临朝,似乎又要变天了。
年关将近,帝京一片喜气。临帝的病渐渐有些起色了,太常许昌趁机将官员考察的解决递了上去。
临帝近来心情甚好,有趣地问:“太子这回还是很烦恼吗?”
许昌想到太子的日子过得实在艰难,当即也不隐瞒,“太子还亲自去各部跑了一遍,他自己不觉得苦,倒是吓坏了下边的人。”
“他这孩子就是行事太小心了,朕年轻时可比他胆大多了。”临帝顿了顿,又道:“景桓倒是像我,可惜太死心眼了……”
许昌听得大惊,不敢接话。
临帝敛神朝许昌露出温颜:“许卿不必惊慌,朕知道朕并不是个多好的皇帝,所以景瑞不像朕也是件好事。”
许昌更是伏地而拜,“陛下……”
“许卿起来吧,朕不想这样跟卿商量此次政绩考察后的职官变迁。”
许昌抬头,望着临帝微霜的两鬓,他知道临帝并不是随口自谦,而是打心里认为自己不是个明君。但是临帝在位二十余年,如今国运昌隆,内外皆安,谁能说他没有功绩?他不过是对死去的人心怀愧疚罢了。
当初朝中分为新臣跟老臣两派的,新臣一派为了诛藩轰然倒塌,他们老臣心中却没有喜悦。因为前丞相身死后,言老勉强出任丞相,他不归属于新派老派,对朝事亦不管不问。蔡老御史为人顽固,无论对谁都不留情面。大司马徐东华老来得子,渐渐消磨了金戈铁马的豪气。朝局仿佛如临帝一样步入垂暮之年。
他们对新入朝的士子武生都分外关注,盼着每年的春闱跟武试能给朝堂注入新血。
臣子们能想到的事情,临帝岂会想不到,果然,他问道:“许卿给朕说说景瑞他提拔了多少新人?”
“今春士子有张熙,钱胜,还有武试中武侯颇为赞赏的鹿群,杨骏等人。接下来就是朝臣子弟了,以蔡御史之子蔡子言为首,段子良,常季,还有许……”许昌原本说得利落,此时却一滞。
临帝稍思索,便哈哈大笑道:“许卿,内举不避亲,既然景瑞他有心提拔令郎,你便不要为难了。”
许昌擦擦额角的汗水,连连应道:“臣那不肖子哪里担得了幼军千户这大任,应当把他扔到最底下历练才是。”虽然是这样说,他脸上却满是笑容,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幼军?”临帝目光一凝,“幼军统领日前请辞,景瑞可定了由谁接任?”
“这,”许昌有些迟疑,因为太子给的名单中只有这个是让他十分为难的,“太子钦定一个白衣庶民为幼军统领。”
嗅到他话里的不寻常,临帝沉吟道:“白衣庶民,谁?”
许昌一咬牙,还是如实禀告:“前武侯世子,他已改名张俊,取字君闲。”
临帝思及年初闹得满城风雨的武侯世子,心里也不怎么意外。帝京城防由巡防营布置,巡防营虽然由赵砺掌管,却也由太子调配,若太子不允,小小的武侯世子也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再者,若武侯世子当真无太子相助便能加害于景桓身边的人,那就太骇人听闻了。
临帝思量片刻,笑道:“朕有些乏了,许卿退下吧,至于这事,就照景瑞的意思去做,你替朕告诉他,这太子要做得更名副其实才是,别让人看轻了。”
许昌知临帝的确是疲乏了,却还是硬着头皮开口:“陛下,臣还有一事要奏。是关于梁王他,要辞去宗正之位。”
宗正掌管皇室、世家内务,上至皇子,下至诸侯,事无大小都是由其管辖,皇子犯了事,最怕的就是他。即使当年前丞相极力反对列王跟诸侯入朝,这九卿之一的宗正,朝中新派也没敢觊觎。陛下再如何宠信一个外臣,也没有让他来管家务事的道理。
梁王比临帝还小上两岁,从小跟临帝交好,辈分却生生高了一个头。据传梁王自小好南风,先帝对这个幼弟也十分纵容,兼宗正二十余年,一碗水端平,行事无差无错。如今临帝都老了,他还是个闲适潇洒的王爷。这恰恰跟那周游四海的十七王爷有些相似,都对皇权无争无害,这些年留下来的人仅有他们两个了。
临帝心头一跳,却是想到了自己的幼子,历来能善终的王爷,也只有呆在宗正那位置上的了,就是不知道景瑞能不能容下景桓。临帝皱眉,喃喃道:“梁王叔吗……”
13.新生(下)
梁王叔近来越发觉得自己跟后辈处不来,他的年纪不算大,重要的是辈分。
他那比临帝还老一辈的皇叔名头让后辈们常常避着他行事,礼部还为此大费周章,最后定下个“皇太叔”的称呼,太子、景王,还有远在封地的海王都必须这样称呼他。
景王跟海王还好,太子跟梁王叔看起来本就年纪相近,他这样一喊,让梁王有种吃亏的感觉。
长得圆圆胖胖,笑起来一脸福相的梁王叔难得约上景王外出,他戴着锦帽,身上围着厚厚的狐裘,看上去十分暖和。没什么人能像他这样胖得均匀可爱的,难怪人人都说他是活佛下世。
景王已经许久不曾出游,若不是梁王叔以长辈的身份施压,他幼时又受过梁王叔诸多照顾,恐怕连这回也不会出门。梁王叔对这个自己分外关爱的后辈也有些担心,早早就出门来到景王府。
墙内的枯枝凝霜,在冬阳下隐隐有辉光流转,景王缓缓步出王府,并不像梁王叔那样裹得严严实实,他这大半年来深居简出,却没有多少变化。
梁王叔素来与他相熟,怎会看不出他变的是哪里?曾经飞扬跋扈的景王,身上的气息已经沉寂下来,眸色幽深,旁人根本看不清其中的神色。
景王一笑,朝梁王叔行了个晚辈的礼:“皇太叔,您可来得早,我连早膳都来不及用。”
梁王叔脸上溢满笑意,“等下补回给你就是,你皇太叔还差你一碗粥吗!快上来吧,瞧你穿得,皇太叔都觉得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