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里的重组家庭by白茄
白茄  发于:2025年11月22日

关灯
护眼

但为什么到现在家里的那些烂事还没平息?
说白了,还不是因为老爷子老太太放不下,要不然做点什么事总能让卢建国两口子收敛点。
现在没法做,还不是怕卢老师老两口心疼儿子孙子,别到时候搞得自己里外不是人。
他道:“所以啊,我劝你还是别插手的好,人家怎么说都是一家人,卢老师也就这么一个独子独孙,你找人收拾他们,第一个心疼的恐怕都是卢老师。”
江小娥皱了皱眉,“你说的也不是没道理。”
“是吧?”江东阳觉得自己这话很有理,甚至还把他溜街时见到的一些类似事件说了说,最后总结得出,“他那些徒子徒孙都只能忍着,你也别掺和了,卢建国那两口子就算闹翻了天,时间一长,当父母的还能真和自己的亲儿子斗一辈子的气不成?”
像他亲阿爷亲阿奶往死里压榨自己亲儿子的人也不是没有,但是这种一般都是因为偏心,肯定是为了其他儿女去压榨另外一个儿女。
卢老师这种情况就不同,他就能见过这么一个儿子,还能怎么偏心?
就算闹起来的时候生一肚子气,恨不得断绝关系,可时间一长该心软还是会心软。
没办法,这就是为人父母啊。
“但我还是希望你帮我找几个人。”
江东阳听妹子这么一说,微微皱眉道:“找人收拾卢建国两口子?”
江小娥摇了摇头,“找几个人去给卢老师两口子‘讲故事’。”
江东阳挑着眉头,“讲故事?”
江小娥点了点头,“你遛街不是听到过很多类似的事吗?那就将这些人的后半生讲给他们听。”
有这类不孝子孙的父母,后半生肯定过得很不如意。
大哥刚刚说的没错,这种家务事她一个外人很难插得进手,卢老师老两口稍微心软了一点,卢建国一家就会得寸进尺,所以这件事中最关键的不是卢建国一家,而是卢老师两口子。
他们要是能狠得下心,甚至不用他们外人伸出援手,她敢肯定卢老师自己就能解决。
不管是卢建国还是高眉,又或者是卢佺,他们三个人根本不重要。
主要还是得看卢老师老两口。
所以就找人给他们讲讲故事吧。
讲一些“养废的儿子,毁掉的晚年:老夫妻被啃老三十年终流落街头”;“九十岁老母病床前无人照料,儿子:我没钱,别找我”;“养儿防老成笑话?瘫痪父亲被儿子锁在杂物间等死”……类似的故事。
听得多了,她觉得卢老师怎么都会上上心吧。
就算不为自己考虑,总得考虑一下自己的老伴?
她觉得卢老师老两口的感情还挺不错的,要不然也不会出个远门还把自己老伴带上。
不管行不行,还是得试试。
什么都不做她心里也不好受,毕竟互助小组成立那些事卢老师真的帮了很大的忙,哪怕去了外地也是托机械厂的人多多照料他们。
“哈哈,你这个法子真有意思。”江东阳怪笑了几声,“行,这个忙我帮了,别的不说,论讲故事我那些朋友就没讲不来的。”
“不让他们白帮。”江小娥许诺着,“过年之前一人一小罐蜂蜜。”
“成交!”
两兄妹说着说着就到了伐木场的家属院。
季二叔将所有裁好的木板都拉回了家属院,跟着又找了不少人帮忙组装,这边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一些木活,所以上手的效率还挺高。
他们来的时候有差不多十几二十个蜂箱已经被组装好,江小娥大致地看了看,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甚至他们这边制作的蜂箱要比熊表舅使用的木箱好得多,边边角角都打磨过,每一个部件的尺寸都一致,连缝隙都在一样的水平上。
可以说做工没什么能挑剔的。
江小娥看了一圈也没提出什么建议,只是强调了一下送货的时间,以及货车没法直接开进永安大队。
“没事,我们去的人不少,再去大队找些人来帮忙,一百个蜂箱很快就能扛过去。”江东阳计算了一下时间,“那这样,咱们就稍微早一点出发,六点半准时开车怎么样?”
季二叔也跟着说,“时间你们定,我和周师傅联系好了,前天晚上就能把蜂箱装上车,隔天什么时候走都成。”
把大概的时间都定了一下,两兄妹没多久又离开了,江小娥回了家,江东阳去找周大叔,和他说了一下最后定的出发时间,以及把那一天是养蜂地成立的好日子跟他说了说。
这一说,周大叔高兴得不得了,听到现场还有好几个报社的人,恨不得把自己婆娘也带上。
他倒是没想过上报,但是他儿子能跟着一块儿上报了,这么值得纪念的日子能亲眼看着,他这个当父亲的又怎么可能不兴奋?
不单单周大叔兴奋,江东阳也挺兴奋的,毕竟他妹子也是其中一个,爸和何阿姨赶不上,他倒是能跟着去凑凑热闹,心里是期待的不得了。
好些人盼着望着,这日子也不知道为什么越盼越过得慢,掰着手指头数了一天又一天,总算是盼到了周三那一天!
周三早上六点三十分,货车准时出发,除了一货车的蜂箱之外,还拉了不少人,一车也算是挤得满满当当。
开了大概四十来分钟,车子停在了前往永安大队的小道上。
因为先前和王大队长提过,所以他们到的时候这边已经站着不少人,顾不上多寒暄,一行人就将车上的蜂箱都卸了下来,一同扛去柚子林附近
“用不着你们动手,大队有的是人帮忙呢。”王三能招呼着他们,将一行人带去了柚子林的仓库,又让人倒了些热水递给他们,“赵干事说他会和报社的人一块过来,随行的还有两个领导,你看看咱们现在是怎么个章程?”
“趁着他们来之前,我们把巢础先装上。”江小娥说着,既然报社的人要来那肯定会在现场拍摄一些照片。
所以这边肯定不能乱糟糟的,一百个蜂箱堆在这显得比较杂乱,趁还有时间倒不如整理一下。
她道:“一个蜂箱装上三个人工巢础,装好后叠码起来堆放在仓库。”
“行行,我这就去安排。”王三能连忙招呼起身边的人,叠码箱子他们会,安装人工巢础他们弄不来,但过来帮忙的几个大队社员没有一个推脱,反而是凑到熊表舅几人跟前学。
学会了好啊!
在这边干活一个月就能拿二十块钱,大队的社员谁不羡慕?
别的人就不说了,他们大队的崔小福就是五个养蜂人中的一员,下个月就能拿到工资,这小子家里条件不好,以前想娶媳妇都娶不到,这才上工没几天,就有好几波媒人跨上崔家的大门了!
现在跟着多学学,以后说不准自己也能成为养蜂中的一员呢?
所以这次来帮忙,没一个人抱怨,甚至巴不得多忙活一点。
有大队的人帮忙,干起活来就是快,江小娥等人都没怎么动手,蜂箱就已经叠码整齐,连带着其他地方都收拾干净了。
王主任这会也到了,身边还有许久没见的卢老师老两口,他们没光着手来,特意准备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养蜂基地一号”的字样。
除此之外,还带上了学校那台老式的照相机。
江小娥拉着卢老师和黄阿奶,在这块牌匾前照下了第一张照片……
随着时间渐渐过去,柚子林这边是越来越热闹。
在柚子林的另一处高坡上,还站着不少人,都是大队专门跑过来凑热闹的社员们,本身就对养蜂基地好奇,但也知道现在不是能凑过去的时候,就专门找了一个上风的高坡,一眼就能望到。
其中一个婆子嗑着瓜子,她道:“柚子林好久没这么热闹了吧?也就最苦的那几年,天天都能在柚子林看到摘柚子的人。”
“哎哟,可别说了。”一人苦巴着脸,“一提起柚子就反酸,我这辈子是真吃不下了。”
“呵,你倒嫌弃上了,要不是咱们大队的这片柚子,当年还不知道饿死多少人呢。”高婆子吐着瓜子壳,她又道:“再看看现在,要不是这片柚子林,那什么学校的人又怎么可能在咱们大队建养蜂基地?”
永安大队的人现在是没几个愿意吃柚子,以前是真的吃到吐,但就算这样,那也不该嘴上乱咧咧,要不是这片柚子林,他们大队的日子以前过得艰难,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好发展。
“快看快看,是不是那个年轻的丫头?”一个婶子朝前指了指,“王三能媳妇说的就是她吧?哎哟喂,看着这么年轻居然能造机器,是不是真的啊?”
“呐,机器就在仓库里,你眼瞎看不到?”高婆子又嚼着一颗瓜子,“女娃娃怎么了?女娃娃就是有厉害的!你瞧瞧我家三妞,整个大队谁干活有她强?”
说到这里,她啐了一声,“黑心肝的狗东西,我家三妞出生还有人让我把她丢了,说什么丫头片子不值钱,我呸,这种狗东西下辈子肯定是粪坑里的蛆!”
“……”
“…………”
周边围了不少人,有那么几个人心里有些发虚。
不过谁也不敢和高婆子争,谁让她那张嘴特能说呢,再说了,前方的柚子林地就有一个“丫头片子”,谁敢说她不值钱?
“不说这个了。”有人讪讪着,“咱们看那边,瞧瞧,又来人了!”
“是赵干事吧?”
“赵干事身边那两个中山装的是谁?”
“我认得,是公社的书记啊!”
人群中瞬间喧闹起来,他们怎么都没想到公社的书记都来了,虽然这件事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但因为养蜂基地的地址就在永安大队,他们心里就跟着激动起来了。
不单单是书记,还有好几个拎着照相机的人。
省城日报、青年报还有一些连他们听都没听过的报社,有人咋舌着:“咱们连报纸都少见,那些年轻娃娃们却能登上这么多报纸,我要是他们的爸妈,那得高兴坏了。”
“你瞧瞧那边笑得牙龈都露出的几个。”高婆子拿着瓜子的手一指,“那就是他们高兴坏了的父母。”
仓库一侧站着好几个人,这几个人和其他人有个很明显的不同点。
从开始到现在,脸上的笑就没落下来过,一个个笑得嘴角酸了都合不拢嘴。
不过看到的人倒也能理解,那几个和公社领导们站在一排的年轻同志们要是他们的儿女,估计也会笑的合不拢嘴。
“真的是祖坟冒青烟啊,也知不道我家孙子以后能不能有出息。”
高婆子怪异地“哈”了一声,“你家孙子天天摘猪草不学习,他能有什么出息?想要孙子出息又不送去读书,想什么美事呢。”
“……我那是不想吗?我那是掏不出钱。”
“那就闭嘴。”高婆子白了她一眼,给小儿子吃独食就能掏出钱来了,让孙子读书就没钱,一点都不付出就想跟着沾光,凭什么?凭她这个婆子屁股大?
“你!”
“算了算了!”高个老头打着圆场,“你们吵得我听都听不清了,那女娃娃正发言呢,你们都给我安静点!”
两边离得有些远,他们站在上风处听不太清那边的声音。
但他们只感觉到了一点。
在柚子林的人可不少,除了公社的几个领导之外还有报社的人,除此就是一些接到消息特意赶来的人,估摸着是其他公社的干事们。
那一堆人聚集在一起,瞧着人数就不少。
他们过都不敢过去,可那个女娃娃却站在搭建的台阶上,面对这么多人发言,他们听不清但他们看得清,女娃娃脸上一点都没露怯,她面色从容,举手投足中尽显着自信,张嘴不断发表着什么感言,时不时咧嘴轻笑,显得活泼生动。
从头到尾,她一点都不慌,始终是那么地自信从容。
哪怕没听清她讲的什么,当那边的人鼓起掌声时,这边聚集着的社员们也下意识跟着鼓起掌来。
“这位同志,真是……让人惊叹啊。”
高婆子连瓜子都没嗑了,脸上的神色和周边人很相似,这会一点都不想怼人了,只想跟着一起夸一夸。
不过这时,有人惊呼着,“那是公社给予的奖励?有没有人看清是什么来着?”
“哪哪?什么票?”
高婆子撇撇嘴,为小同志们不值,“怎么每个人就一张票?要我说,这些年轻同志付出了这么多,就该多奖励……嘶?!自行车票?!”

除了建庄公社的人, 周边人都被他们的大手笔惊到了。
先不说一张自行车票能卖多少钱,就是想买也不一定能买得到。
边上来打探情报的公社的干事小声嘀咕着,
“建庄公社可真舍得啊, 一出手就是五张自行车票,这不把他们公社的份额都掏光了?”
赵干事要是在这里那一定是不住点着头。
每个公社每年分到的自行车票都是有数的,多的七八张、少的两三张,这也是正好卡在年关, 他们公社到手的自行车票还没奖励出去,要不然换其他季节想凑齐五张都凑不到。
“小江同志要是愿意在我们公社建立养蜂基地,别说是自行车票了,就是自行车也不是不能拿出来。”旁边有一个人嘀咕着, 大老远跑过来可不光光只是看热闹, 而是想着有没有机会也和小江同志合作。
看看前方飞舞的蜂子哪一个不眼馋?
现在哪个公社不缺能创收的项目?
但就算缺也不是弄就弄,前期投入高的公社拿不出多余的钱, 前期投入不高的根本就带不了多少创收。
不像这个养蜂基地, 蜂子要是真能养下去,就能源源不断收割蜂蜜, 本身投入就不高, 也不是太费人工, 但是带来的收益他们心底琢磨了一下,绝对是个高回报的项目。
现在或许还不明显, 但这个养蜂基地或许能改善整个永安大队的生活条件,甭管是哪个公社的人现在都瞧得特别眼红。
所以别说是五张自行车的票, 真要有这么个机会就算是自行车他们咬咬牙也不是不能拿出来, 一旦成立,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收益不知道能买多少辆自行车了,就连拖拉机他们都敢想一想。
不过不管他们是怎么嘀咕的, 拿着自行车票的江小娥等人一个个都忍不住笑得豁牙,这可是他们有史以来收到最大的奖励了,还是特别难得的自行车票。
江小娥如果没记错的话,去年整个纺织厂就一个工人获得了自行车的奖励,对方还是因为在一次暴雨天冒着危险从梁上攀过去关了总电闸。
这才在年末的时候奖励了一张自行车票。
听说那张自行车票被转了出去,换了价值接近九十块钱的物资。
这张票她没打算换出去,有价无市,以后想买可不一定那么容易买到,就算她现在兜里没那么多钱去买自行车,也可以先留着。
公社的领导并没有多逗留,拍拍这几位青年小将的肩膀表示赞赏后就离开了,报社的人拍摄了几张照片跟着又采访了些问题,没待多久就被王大队长邀请着去用餐,江小娥等人也没一直待在原地,走了一大部分人还有一部分的人留在原地,全都是想打听些关于养蜂基地的事,以及询问“二号”的选址是不是落实了。
有人看到牌匾上的字样一下子就联想到了。
“养蜂基地一号”,有一号那是不是就有二号?建庄公社运气好占了“一号”,那后面的几号说不准就有他们的份呢?
江小娥不太想参与这个,将这些人都交给王主任和卢老师接待,自己带着小伙伴们去了熊表舅家。
坐下没多久,表舅妈就端着几碗蜂蜜水出来,她脸上热情得不得了,除了招待的蜂蜜水之外,还特意准备了几个小框,全是打算让他们带回去的礼,“都不值什么钱,全是山里弄来的,你们回去的时候带上,要是觉得合口味就告诉老熊,以后进山就给你们多留意着。”
“这哪里好意思。”
“哟,这都是山里采得野菇子吧?晒得可真好。”
“这也太多了,随便装点就成……”
“没事,都拿着吧。”表舅妈态度坚定,她家老熊现在一个月拿着二十块钱工资,还不是多亏了他们,不过就是一点野货而已,再多她都舍得。
“那……那我们就不客气了?”周父笑着,对于一个货车输运司机来说,收礼这种事真的不稀奇,有人借车有人带东西,为了表示感谢都会送点小礼。
但这次绝对是他收得最高兴的一次。
因为这是送给他儿子的啊,身为父亲的怎么可能不高兴?瞧瞧今天发生的一切,他高兴得都快飘起来了。
罗家父母也是一个样。
他们活了这么多年还从没被人这么感谢过,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儿子,这种感触激动得没法用言语来形容,要不是顾及这边人太多,两口子怕是得高兴得抱头痛哭。
“这菇子好,用水泡发一下直接打汤都特别的鲜,什么都不放放点盐就成。”江东阳上回就收到过熊表舅送来的菇子,不过那会他们是特意买了只鸡来炖,香得不得了,现在回想一下都快流口水了。
很显然江小娥也是想到了这个,避免出糗,赶紧喝了一口蜂蜜水。
她现在回想一下,觉得自己当初要制作养蜂一体机的想法实在是太对了,别的先不说,这段时间蜂蜜水喝了不知道多少次,连家里厨房的柜子里摆着的蜂蜜罐子也越来越多,就算每天冲上一杯,也够他们一家喝上两三个月的了。
等养蜂基地这边越办越好,她以后更不缺蜂蜜水喝,喝得浑身暖洋洋、心里甜丝丝的,感觉干活都更带劲了。
“妹子,自行车票给我看看呗。”江东阳满眼都是好奇,他还没见过自行车票是什么样子呢。
江小娥大方地递给他,她最开始也挺好奇的,不过左看右看和其他票也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上面的字有些变化。
江东阳一脸稀罕地看着,他跟着问道:“这张票你有什么打算?”
“留着。”江小娥说着,自行车票有时效,她刚刚特意留意过,时效正好是在一年之内,她觉得自己在一年之内怎么都能赚到一台自行车的钱。
等攒够钱,她就把自行车骑回来。
她没有大哥那个好兴致,天天出门溜街一天能走上万步,她要是能选,还是愿意选择靠交通工具出门。
这个年代小汽车想都别想,但是弄辆自行车回来还是没什么压力的,等毕业后去拖拉机厂任职,攒一攒就能攒够,更别说她在这段时间总能找到其他来钱又稳妥的路子。
“挺好的,这要是卖出去就浪费了。”江东阳挺稀罕但也没那么眼馋,自行车好是好但是价钱太贵了,以他和媳妇的家底要买上一辆也不是不行,但是掏空家底不管是他还是媳妇心里都会不安。
小巷和纺织厂离得不远,走个十几二十分钟就能到了,媳妇根本用不上。
而他一个街溜子,要自行车也太浪费了。
他要是有这个钱,比起买自行车他更想给媳妇买一块手表,媳妇的手腕又细又白,带块女士的梅花表一定特别好看!
不过这事也就想想,他现在还真掏不出这个钱,也没手表票。
他说着,“自行车票可难得了,瘦猴他二叔早些日子想买,开价接近一百块钱都没人愿意卖。”
黑市或许还能去碰碰运气,但价格也不会太低,瘦猴二叔捧着铁饭碗拿高工资,没必要为了那几块钱就去冒险,所以到现在都还没买上。
江小娥并不觉得意外。
看看街道就能看出来了,街道上几乎没什么人骑自行车,而她唯一认识的人家里有自行车的就是未来四姐夫。
在这个年代,自行车确实特别稀罕。
不是寻常人家能买得起,自行车票难得,自行车本身的价格也贵,除了票之外没两百块钱根本拿不下来。
“东阳哥,你朋友还要自行车票吗?”
江东阳扬了扬眉头,“怎么,你打算卖了?”
罗朗挠了挠头,嘿嘿笑着,“我可买不起自行车,与其搁在家里还得担心丢,倒不如换了好。”
他家现在正是用钱的时候,自行车对于他来说又不是必需品,还是拿去换了的好。
“你要决定了我就去帮你找人。”江东阳倒是挺乐意当中介,他悄悄比划了一根手指头,小声说着:“我去帮你谈,绝对不低于这个数。”
“那就麻烦你了!”罗朗二话不说就把自行车票递了过去,瞧着是百分百信任他的样子。
江东阳哪里不明白?
说是信任他倒不如说是信任他妹子,他这人没什么优点但也绝对不会坑人,直接接过票就说着,“等有了消息我就让小娥联系你。”
“好嘞!”
其他小伙伴也各有各的打算。
钱嘉树也打算卖掉,他那个堂哥接了阿爷的班留城,有了工作家里正琢磨着给他找个对象,他敢肯定这张自行车票要是拿回去又是一场纷争。
所以在钱家人知道之前,他会先去问一下姐夫想不想要,姐夫要就便宜一点卖给他,姐夫不要就再找东阳哥看能不能找到买主。
周州这边的自行车票早就没在自己身上了,边上的周父周母这会正小声商量着什么时候把自行车买回来,正好儿子毕业后要去机械厂上工,有辆自行车来回也方便。
唯独方大牛一个人埋头喝蜂蜜水,甜得他眼睛都眯成了缝隙,任谁都能看出他这会特别地雀跃。
自行车票很珍贵,但他现在只在意杯里的蜂蜜水,熊表舅妈特别大方,往里面掺了不少蜂蜜,喝起来却又不会齁得慌,反正比他原先喝的还要好喝!
在熊表舅这边待了没多久,王主任等人也往这边来了,刚进了院子就似做抱怨着,“那些人可真难缠,问来问去都不想放我走了,要不是我寻了一个借口还不知道该怎么脱身。”
旁边的卢伟志先是给老伴找了个位子坐下,接着和他斗起嘴来,“我看你高兴得很,你要不乐意搭理他们,又怎么会邀请他们改日上门聊?”
“我还不是想给学校的学生们找找路子?”王主任觉得自己老负责了,“把公社的人邀请来咱学校看看,万一发现其他的好苗子,说不准还能混个工作呢。”
他说着又是重重叹了口气,“你们这几届也是没碰上好日子,但凡早个三四年,中专毕业还是很好分配工作的。”
尤其是他们机械学校,虽然还是比不上那些被大师傅们带着的学徒,但好歹也是在学校打了些基础,由师傅带着也不用重头教。
再加上又是技术类的专业,很多厂子都缺这类的工人,要不然他们学校也不会在前几年直接改为“机械”职工学校。
最巅峰的那一年,他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们那都是被很多工厂抢着要呢。
但现在不同了,一个萝卜一个坑,就算原先的工人要退也都是退给自己的晚辈接班,如果厂子不增加工作指标,根本没法从外面引进新的人选,这就导致了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都闲置在家,根本没地方能分配。
这也就是下乡知青的原因之一。
“可不是么。”周父跟着感慨着,“我记得十几年前厂子专门派人盯着火车站,从火车下一个人就问一个人要不要找工作,哪会像现在想找都难找。”
说到这里他又忍不住笑了两声,伸手拍着拍儿子的肩膀,引以为傲的道:“还是你们有能耐,凭自己就找好了出路,都不用家里操心。”
说到这个他是真的太高兴了。
他没跟儿子说,但是早些日子他和孩子妈就商量过周州以后的安排,让儿子下乡他肯定是不舍得,便商量着找亲戚借点钱,在他毕业之前去买个工作指标。
可哪里想到这还没毕业呢他就给自己找了份工作,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居然还帮着亲戚弄了一份养蜂的活。
这份活可不是白白让出去的,具体怎么谈的也就他们周家人自己知道,也就是说他们两口子没为儿子的工作花一分钱,反而还多了一份人情。
他这个当父亲的怎么能忍住不骄傲?
就是现在说着说着都忍不住笑出两声,开长途车的时候困了想一想都会瞬间精神起来。
不过周父也知道这一切除了儿子自己努力之外,也是多亏了小江同志。
正好明天他得去南方跑一趟,到时候就给小江同志带点稀罕货,也算是他们的谢礼。
“那年头城里连着开了好几家中型厂,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工人,哪里像现在挤得满满当当的。”卢伟志忍不住跟着回忆了一下,不过十几年的光景变化还真大。
江东阳听他们诉说往年的事,就想起了自家老爸,以前听爸说过他当年之所以能从村里走出来,也就是像周叔说的那样,只不过爸没赶上最好的那两年,只是抓了个尾巴,要不是妈想了些法子他都不一定能顺利进厂。
江小娥有些好奇,“是同时连着开了好几家中型厂吗?”
“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卢伟志笑了笑,“同时间成立这么多家厂子需要的资金可不少,可谁让那时候城里什么都不多就是钱多。”
“这我也知道!”周叔接了他的话,“当时锻造厂能引进两台机器就是因为宋家的捐助,这两台机器可是帮了锻造厂大忙,要不然锻造厂也不会扩建起来。”
“宋家?”
“宋家的捐助?”
江小娥两兄妹互相望了一眼,没想到这里面还有宋家的事。
“对,就是宋家。”周叔看着他们,“你们那会还没出生,我都是个小娃娃呢,宋家那叫一个有钱啊,你猜猜老一辈的人怎么称呼他们?”
他接着小声说,“土皇帝。”
光这个称呼就能想象到了,有钱有权,最后开始对于宋家捐了多少钱百姓们没概念,后面局势稳当了些,城里便划了几块地盖起了几个厂子,锻造厂不属于新建的厂房,但也是申请到了两台价值不菲的机器,他将这些大概说了说,并道:“听说,这些钱绝大部分都是当年宋家的捐赠。”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