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刘秀被敌军追击,短兵相接时失马,他只能往高坡上跑。
好在遇到突骑王丰将马让给他,刘秀扶着他的肩膀上马时,还回头笑着对耿弇说“几为虏嗤”。
之后耿弇不断射箭退敌,他们才得以脱身。
这场战败致使数千士卒身死,军中以为他死了,军心动摇,数日才定。
好在敌军虽胜,还是害怕刘秀的威势,也不知道刘秀军中的情况,到晚上就退兵了。
刘秀怀疑秦念将话题引到攻打洛阳,就是要提这件事。
罢了,敌军没能嗤笑他,现在被秦念于天幕嗤笑,那也是因他轻敌战败之故。
【秦念:刘小猪,这赤眉军攻入长安之后,“焚西京宫室”、“发掘诸陵,取其宝货”。】
【刘彻:逆贼当诛!!!】
秦念曾说刘秀知道“茂陵遭遇的第一次大规模盗墓”。
但看到自己的陵寝被掘,刘彻还是勃然大怒!
【刘邦:……唉。】
看到“发掘诸陵”,刘邦自忖长陵也应未能幸免。
不过刘邦比刘彻豁达许多。
铜马军是农民军,想必绿林军、赤眉军也都是农民起义军。
百姓活不下去才会这般起义。
是因汉帝未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才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揭竿而起。
刘秀保持沉默。
他本以为秦念要讥讽的是自己,没想到她会从赤眉军转到“掘诸陵”。
但刘秀也没有因此放下心来,毕竟秦念可以两件事都提及。
【秦念:刘秀于鄗城称帝之后,先取洛阳并定都,后扫平关中,赤眉军投降,刘秀免赤眉军将领死罪。“其夏,樊崇、逄安谋反,诛死”。】

秦念确实没放过他, 却没有提他战败之事,而是转向樊崇、逄安之死。
她强调“其夏”,就是不信这两人在投降数月后谋反。
但既然她没质问这两人被诛杀的真正原因, 刘秀也不会主动回答。
即便群里诸位皇帝都看得懂秦念的暗示。
天幕面向天下百姓。
百姓虽然能够“理解”天幕上字句的含义,但未必能懂背后的深意。
刘彻极为不满。
这赤眉军盗汉帝诸陵,怎会只有两人被诛杀?
甚至还不是以盗陵的罪名进行处置,而是在事后冠以“谋逆”的罪名。
但看到刘秀的沉默,刘彻也不好多言。
刘秀是王莽篡汉之后中兴汉室,等同再次创业。
面对逆贼只能行招抚之事也是无可奈何。
秦念提这事,是觉得这段记载中的汉光武帝非常鲜活,而不是纯粹的道德完人。
考虑到剧本里的天幕设定,秦念只能复述史书原文, 不能坐实刘秀言而无信, 这对治国不利。
汉光武帝招降杀兄的朱鲔时不计前嫌, 朱鲔后来还官至少府。
招抚铜马军后,刘秀依旧重用归降的将领。
他在招抚赤眉军时却很反常。
十余万赤眉军乞降,刘秀承诺免他们死罪,樊崇带领刘盆子及丞相等三十多人肉袒归降, 奉上传国玺。
——刘盆子是赤眉军拥立的傀儡皇帝, 属于刘姓宗室, 原本只是个牛官。
刘秀赐给这十余万人食物之后,第二天早上“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
在问完刘盆子之后,刘秀对樊崇等人说:“得无悔降乎?朕今遣卿归营勒兵,鸣鼓相攻, 决其胜负, 不欲强相服也。”
——你们后悔投降吗?朕今日送你们回营重整旗鼓, 再一决胜负,不想强迫你们臣服。
就像是憋着气,想把这些人都杀了。
但赤眉军降将都表示臣服,刘秀“乃令各与妻子居洛阳,赐宅人一区,田二顷”。
赤眉军的将领都被剥夺兵权软禁在洛阳,没有谋反的能力。
几个月后樊崇、逄安因谋反被杀,大概率是刘秀故意安的罪名。
【秦念:此后攻荆楚、平陇西、收川蜀,于建武十二年完成一统。可惜现在已经是建武十三年,天幕来晚了。】
【刘秀:……朕亦愧之。】
刘邦疑惑。
刘秀平定天下,秦念为何说天幕来晚了?
又见刘秀说“愧之”,刘邦就猜到秦念的语焉不详,应是建武十二年时发生原本可以避免的憾事。
刘秀清楚秦念意指的是去年吴汉攻下巴蜀后,入屠蜀城,所杀数万人。
他得知此事后大怒,责备吴汉。
但吴汉在刘秀招抚河北时就主动追随他,助他大破王郎攻取邯郸;仅率二十人奔赴幽州,杀幽州太守苗曾,收编幽州军队。
此外吴汉多次先登陷阵,为他征战四方,战功彪炳。
刘秀无论如何也不能追究他的过错。
秦念确实不好说吴汉屠城,因为她不可能要求刘秀处置吴汉。
吴汉的战功至少能排进东汉开国功臣的前三,所指挥的硬仗次数最多,明显高于其他将领。
但吴汉就是喜欢纵兵劫掠,这可能是因为他家贫,读书少,“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建武二年刘秀派吴汉平南阳的叛乱,结果吴汉得胜后纵兵侵暴。
破虏将军邓奉是南阳人,他的叔叔邓晨是刘秀的二姐夫。
邓奉返乡探亲时发现吴汉军队在掠其乡里,于是起兵反了刘秀,让吴汉吃了人生最大的一场败仗,还导致坚镡困守宛城,身被三创。
当年十一月,刘秀“以廷尉岑彭为征南大将军,率八将军讨邓奉于堵乡”。云台二十八将出动了四人都没能取胜,其中贾复伤痍、朱祐被俘。
直到刘秀击破赤眉军攻下长安后亲征邓奉,这场持续半年、且距离京师洛阳相当近的叛乱才得以平定。而吴汉是被调去其他战场,与秦丰战于黄邮。
建武十二年吴汉屠蜀城,六年后蜀郡叛乱就可能与这次屠城有关——这场叛乱也是由吴汉平定,“百余日城破”。
而在建武十五年,吴汉还率马成、马武北击匈奴。
秦念没有拿这事指责刘秀,是因为吴汉屠城不是刘秀所愿。汉光武帝平定天下后,这种事也再没有发生。
此时详说屠城,只会让刘秀民心下降,不利于他处理世家。
【秦念:“十八年,蜀郡守将史歆反于成都,自称大司马,攻太守张穆,穆逾城走广都。”】
【刘秀:张堪,派人护送史歆及妻子入洛阳。】
史歆苦笑。
陛下声誉榜位列前九,民心榜前二十。
天命认定的明君,谁还会随他造反?
现在的蜀郡太守是张堪,“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就算没有天幕,史歆也不能在此时造反。
但史歆知道自己无身死之忧,因为陛下说的是“护送”。
“谢陛下,谢……秦皇。”
史歆清楚,后世秦皇定是怜蜀城被吴汉所屠,才会先让陛下“愧之”,再提他造反之事。
刘庄踟蹰片刻,没有说出起兵响应史歆与之同反的杨伟、徐容等人。
蜀郡反叛确与蜀城遭屠有关。
秦念说出此事,阿父必会注意安抚蜀郡,这些人也不会再成为叛逆。
【秦念:刘秀,你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勤政爱民,被称为“光武中兴”。你是唯一一个既是“中兴”又是“定鼎”的皇帝,而最难得的是你在位期间过错极少。】
【刘秀:朕受之有愧。】
刘秀是真不觉得自己应当承受这么高的赞誉,尤其是他已经知道自己存在不少过错。
已经发生的过错,有设尚书台代丞相之职致使党争加剧,未能阻止吴汉行屠城之事……
尚未发生的过错,有厚待外戚牵连阴丽华、迁吕太后出高庙、未能抑制世家坐大、未能安抚蜀郡……
如此多的过错,怎么担得起“过错极少”之说?
【刘邦:相比吾等诸人,秦皇对你的指责极少,实在是难得,不愧是汉室中兴定鼎之主。】
刘邦也是第一次看到有皇帝在秦念的称赞中回以“受之有愧”。
秦念对其他皇帝的指责相当多,比如刘彻几乎是从头被讥讽到尾,朱元璋则是单方面被辱骂。
就连武曌,秦念对她虽无过多贬低,但秦念指责武姓族人皆是废物,分明就是指武曌重用无能之人受后世诟病。武曌立的太子是个昏君,这也是相当大的过错。
可在这个话题,秦念没有指责过刘秀的私德。
杀樊崇、逄安虽有失信之嫌,但也无足轻重,故而秦念也只是隐晦提及。
若是抛开太后干政与西汉亡国之因这两个与刘秀关联不大的内容,此次话题中,刘秀被秦念指出的治政问题屈指可数。
这些问题与其说是过错,不如说是无心之失。
秦念是后世之人,知后世之事,才能指出刘秀的过错。
而刘秀作为当世之人,又如何能够洞悉施政的利弊?
如此看来,刘秀几乎有如完人。
有如此帝王,是大汉之幸。
【刘秀:蒙高祖厚爱,秀必不负所望。】
刘秀恳切道。
此刻他的民心已经位列前十。
比起“中兴定鼎”之说,百姓更注重后世秦皇所定论的“轻徭薄赋,勤政爱民”。
历经乱世,人心难定。
此时终得安定。
【秦念:正史中与你相关的神异之说极少,你也没像刘小猪一样因鬼神之说祸害天下,但你似乎相信谶纬?】
相比汉高祖刘邦,正史中汉光武帝刘秀的神异之说少得多。
像出生时的异象,刘邦的是“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而《后汉书·光武帝纪》的开篇没有提及刘秀出生时有异象,到结尾时才有“论曰”。
“论”属于史官的评述。
史官评述的异象也相当接地气:
刘秀出生时“有赤光照室中”,起名来源于“是岁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因名光武曰秀”。
建武中元元年,也就是刘秀逝世的前一年,京师郡国频出祥瑞。
“帝不纳。常自谦无德,每郡国所上,辄抑而不当,故史官罕得记焉。”
可见汉光武帝没有被祥瑞洗脑。
【刘彻:……】
“陛下!”
这次及时出言阻止刘彻与秦念争执的是霍去病。
刘彻绷着脸。
今日天幕许多内容都令他不喜。
【刘秀:朕已知谶纬之说不可信,必将改之!】
刘秀原本不信谶纬之说。
但他以《赤伏符》谶纬定己身正统,又与公孙述论谶纬之辩,之后又派人修订谶纬。
在此过程中,刘秀开始动摇。
——为何是自己得天下?自己是否为天命所归?
于是他就开始在用人、庙祀时参照谶纬之说。
修订谶纬时,刘秀发现删去对大汉不利之言后,谶纬之说有利于稳固政权,就要求臣民必须信谶纬。
如今刘秀明白鬼神天命之说弊大于利。
以这种方式稳固政权,当王朝衰落之时,就必然会有人借谶纬造反。
而且天命之说会致使华夏走向衰弱,刘秀绝不会再信谶纬之说。
【秦念:合着你真信?看在你没整出大乱子,朕就不骂你了。但你朝亡国时伴随的谶语,可比王莽篡汉时来得更加凶猛,这是你给后世汉帝留的“福报”。】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秦念说的当然是这则谶语。
历史上的汉光武帝到底信不信谶纬,其实很难说。
从刘秀删改图谶来说,很像是垄断谶纬解释权来稳固政权。
但他又确实在用人上受到谶纬的影响。
桓谭上书谏言:申明法令才能让社会安定,统一法度才能防止奸吏钻空子。
刘秀没搭理他,“书奏,不省”。
桓谭又上书谏言皇帝别信谶纬,“帝省奏,愈不悦”。
后来桓谭说自己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
桓谭磕头磕到流血,才得到刘秀的宽恕。
【刘秀:是朕之过。】
刘秀叹道。
“强盛之时,皇位稳固无需依靠天命;衰弱之时,天命就是挑战者的旗帜。”
秦念之言果真都是从历史中获取教训。
他之所为就是那个教训。
【秦念:“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这人因为反对谶书一直不得重用,还差点被你杀了。最终被贬为六安郡丞,郁郁而终,死在上任的路上——这可能是个披着儒家皮的法家,可以试着用一下。】
【刘秀:谢秦皇相告。桓谭,请速速入朝!】
桓谭:“……”
骤然得到后世秦皇的“夸赞”而名扬天下,还会得到陛下的重用。
他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什么叫做“可能是个披着儒家皮的法家”?
他分明熟读五经!
只是因为举止不庄重,还喜欢批评迂腐的儒生,所以他经常被儒生排挤和攻击。
他也确实博学多通,对法令多有了解——
但他真不是法家!
后世秦皇如此评价他,以后谁还会相信他是儒生?
【秦念:那么你的话题差不多就说完了。刘庄刘炟,你们可以报刘秀时期的天灾起于何时何地。】
正如秦念所预料的那样,这次的答疑极其煎熬。
从经济到科技、从政治到军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好在答疑没有限定时间,她可以一边在网上搜索答案,一边看多线交流时别人在聊什么。
秦念之前在朱棣话题时说了后世火枪的理论,而同事们严格遵循扮演原则,各朝都没能找到能理解那些理论的人,于是退而求其次,转为询问朱棣如何制造明时的火绳枪和火炮。
有趣的是武曌在无人问起的情况下,突然说起论钦陵归降,吐谷浑故地已经收回。
秦念认为武曌这话是对不能发言的李治所说,目的就是助李治离间吐蕃君臣。
敬业程度拉满。
刘庄报完天灾后报了一起疫情,病症引起了秦念的注意。
【秦念:天花?】
秦念这才想起,天花似乎就是汉光武帝年间从异族传入华夏。
现代早就根绝天花,她一时间竟然没想起这事。
【刘庄:后世称此症为天花?可有防治之法?】
刘庄连忙问道。
此疫病古所未有,各地医者都束手无策。
若后世有防治之法,那就再好不过!
【秦念:这病是异族传进来的,几十年前另一异族找出了根治之法。】
【李世民:请秦皇详述!】
关于天花疫情,秦念倒是不必找外援,网上就能搜到具体的防治方案。
只是秦念答完天花之后,几乎就变成了疫情答疑专场。
伤寒、麻风、鼠疫、疟疾、血吸虫病……
秦念答完之后,甚至觉得自己成了疫病专家,假如穿越到古代,能当场转职专治疫情的神医。
有趣的是皇帝们问疫病时都还遵循史实。
比如麻风在隋唐时期大流行,就是李世民和武曌在问,鼠疫是宋元之际传入,就是朱元璋在问。
明清时期的疫病种类最多,朱棣发言也就最多。
像霍乱这种清朝才传进来的传染病,就没人问,但秦念觉得也应该说出来。
毕竟理论上,各朝都会想要提前进入大航海时代,必然会面对各种疫病的威胁。
国外远不止霍乱这一种疫病,秦念说完常见疫病的防治后,还将疫病的普遍防治原则也说了一遍。
当然还提及异族有可能会搞细菌战,即人为投放带病菌的动植物或物品,需要加以提防。
【秦念:疫病不但种类多,而且很容易变异成新的疫病。只有不断发展医学,才能从容应对。】
【系统:今日话题已关闭,全员禁言。】
【甲方:明日话题:秦始皇嬴政。】

而文武百官亦是鱼贯而出,见天上有巨幕横空。
赵高看到“秦始皇嬴政”, 吓得亡魂皆冒,李斯几乎站立不稳。
而胡亥惊惧交加。
不久之前公子高殉葬骊山,这是他最后一个活着的兄弟。
难道这些兄弟姐妹死后,向先帝诉冤,故生天罚?
“嬴胡亥?”
秦念满头问号。
胡亥不姓嬴。
但她转念一想,现代人习惯称呼祖龙为嬴政,历史教科书都是这么写的。
既然秦始皇是嬴政,那聊天群里的胡亥变成嬴胡亥……
还是怎么看怎么别扭。
不知道为什么,“嬴”字后面加“驷”、“稷”、“政”甚至“荡”感觉都很合理。
但加“胡亥”就是觉得不搭。
【聊天群发言权限已发放。】
【秦念:祖龙, 诛胡亥。】
秦念知道, 按照赵光义、李显的走向, 甲方肯定会让胡亥换人。
但她得先给祖龙铺台阶。
比如李显之死,就是在李治立太平为皇帝的时候。
那想让胡亥死,就得是让祖龙出言杀胡亥。
这次秦念都懒得套胡亥的话,她实在不想被“嬴胡亥”这个词辣眼睛。
反正也没必要套话, 换作是赵光义, 还得确认一下是兄终弟及还是弑兄篡位。
但胡亥不需要。
“陛下!”
刘彻还未张嘴, 霍去病就已然出声。
“……朕本来就没想说话。”
刘彻只是惊异于秦念的果决。
她连胡亥处在何时都不知道,就直接让始皇帝杀胡亥。
难道秦念是想杀胡亥之后,让她的先祖即位?
【嬴胡亥:朕知错!不要杀朕,不要杀朕!】
胡亥恐慌到了极致,竟是直接跪在地上不断磕头求饶。
在他看来, 这就是先帝怒于他矫诏篡位, 残害手足, 故而要降下天罚!
【嬴政:无论胡亥身边是何人,诛胡亥。】
如果没有这句“朕知错”,嬴政或许还会犹豫一二。
胡亥毕竟是他的子嗣。
但看到这句话,嬴政就知道胡亥必然已行当诛之事。
就算秦念是想让她的先祖即位,那也无可厚非。
数息之后,天幕给出了后事。
【系统:检测到嘉宾组成员“嬴胡亥”已死亡,请嬴政为该位面指定一位嘉宾,将其立为皇帝。】
“冯劫!你竟敢弑君?!”
赵高声音尖利,他没想到这天生异象之后,将军冯劫会冲将前来徒手弑君!
此刻他终于意识到大劫将至,连忙压下恐慌,只能拼命思索如何破局。
“我是遵先帝旨意诛逆。”
冯劫冷声道。
胡亥残害手足、屠戮重臣、牵连无辜,冯劫都看在眼里。
但先帝诏令是胡亥即位,冯劫虽然百般不解,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如今先帝诏令诛胡亥,冯劫岂能不动手?
“先帝已经只有胡亥一子!”
“公子高的子嗣尚在,”右丞相冯去疾站了出来:“先帝应会择其为帝。”
将相二人早就看不惯赵高屡进谗言。
【嬴政:当择何人为帝?】
【系统:未查找到“当择何人为帝”指代的人员,请重新指定一位嘉宾入群。】
虽说早就在为此日做准备,但此前数年嬴政都没能选定太子。
天幕至今短短几十日,他依旧无法确定谁更适合成为储君。
不如先问秦念之意。
她若选定自己的先祖,只要理由合适,嬴政也会遂她之意。
【秦念:胡亥在赵高的协助下矫诏篡位,赐死扶苏。此后“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六公子戮死于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被迫自刎。公子高自请殉葬,得以保全后人。】
胡亥死后,历史话题中就增加了胡亥的话题。
秦念也就可以提及此时的史实。
诸公子公主皆在,全都不敢置信地望向年仅十岁的胡亥。
胡亥……杀了他们所有人?
而胡亥已经吓得瘫倒在地,不断大哭。
【嬴政:扶苏。】
此刻嬴政不愿相信彼时他的子嗣已被屠戮殆尽!
于是他从虽不甚满意却真正属意的长子问起。
【系统:“扶苏”已经死亡,请重新指定一位嘉宾入群。】
【嬴政:将闾。】
【嬴政:阴嫚。】
【系统:“阴嫚”已经死亡,请重新指定一位嘉宾入群。】
嬴政说出最后一个名字,换来的依旧是“已经死亡”的回复。
此刻诸公子公主已全部跪倒在地,痛哭失声。
既是恐惧于被胡亥所杀的未来,也是听出了阿父声音中的悲痛。
“妖物!这定是妖物!不是先帝!若是先帝,又怎会不知诸公子公主皆死?”
赵高宛如抓到了救命稻草,连声喊道。
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弟弟赵成也立即出言声援。
“这就是先帝。”
看着先帝执拗地一个个说出诸公子公主的名字,冯去疾已是老泪纵横。
【嬴政:秦念,朕当择何人为帝?】
确认子嗣无一幸存,嬴政只得再次询问秦念。
他已经知道秦念为何如此痛恨胡亥。
她的先祖是被胡亥所杀。
此刻嬴政无需再评估秦念所说之人是否适合当储君,因为已经没有选择。
无论秦念说出的人是哪个子嗣的后人,嬴政都会答应。
【系统:未查找到“秦念,朕当择何人为帝”指代的人员,请重新指定一位嘉宾入群。】
看着这个人工智障,秦念酸涩的情绪被骤然打断。
这个蠢东西。
【秦念:刘季。】
张良震惊地望着天幕。
秦念曾多次言语激他入秦,但张良又怎会应允?
故而两个月以来,他藏得更深。
张良心知待始皇帝话题,秦念极有可能再提此事。
他已经决定无论秦念如何巧舌如簧,就算此世无反秦之机,他也绝不事秦。
可张良怎么也没有想到,秦念会选定彼时的刘季为帝。
【嬴政:刘季?】
嬴政过于悲痛,看到秦念给出一个让人完全无法理解的名字,他下意识反问。
秦念为什么会选择刘季?!
等反问出声,嬴政才意识到不对。
【相关皇帝加入群聊:刘季。】
【刘季:此人竟与乃公同名?】
【刘季:嗯?!!】
【刘邦:这……】
刘邦目瞪口呆。
他也以为秦念会说出她先祖的名字。
结果秦念说的竟然是他的名字?
【嬴政:秦念,你为何出此言?!】
嬴政第一次对秦念动怒。
但他清楚此事并非没有挽回的余地。
只要下诏令秦军诛杀沛县刘季,他就可以再次选定继任者。
但出于对秦念的喜爱与信任,他还是强压着怒火,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
【秦念:彼时的大秦需要声誉榜排名前九的皇帝才能救世,除了刘邦以外,没人能救此时的大秦。】
【刘季:可吾是刘季……不如现在就改名刘邦?】
【刘邦:你先别改名。朕曾用名刘季,你就是朕。】
刘邦不让刘季改名,是担心刘季改名之后名字后方出现年龄。
假如刘季处在天下未乱之前,秦念岂不是会改变主意?
赵高等人已被诛杀。
矫诏之徒死不足惜。
可如今被指定为“皇帝”的人却不是公子高的后人,而是非大秦宗室的“刘季”?
文武百官中也有许多人开始怀疑天幕的真假,认为应当拥立公子高的后人。
眼见朝堂陷入混乱,冯劫立即大喝“肃静”。
“先帝尚未应允此事!”
冯去疾也大声喊道。
在将相的压制下,满朝文武总算安静下来。
李斯全程不敢发一言。
他现在还活着,是因为后世秦皇指责胡亥篡位时只提及赵高,尚未言他之名。
【刘季:!!!】
刘季怎么也没想到,这“刘邦”居然就是自己!
他早已编造“赤帝子斩白蛇”之说为自己造势,就是在等待反秦之日。
却不想尚未反秦,就被天幕——
刘季终于想明白这“声誉榜”“民心榜”为何意。
他竟然就是刘邦,那可是声誉榜排名前九之帝!
“这刘邦就是未来的我!”
刘季骄傲自得,而追随他的壮士皆喜形于色。
【嬴政:胡亥亡国,是因为徭役过重。轻徭薄赋之后,难道还会亡国?】
在嬴政看来,选刘季为帝,大秦就已是亡国。
他如何能够接受这般解释?
【秦念:徭役过重只是亡国的原因之一。秦法过于严苛、地方官吏藏匿六国余孽、各地准备造反多时等全是亡国的原因,而最大的危机在于北方已经建国的匈奴。】
【嬴政:秦法可修,叛贼可诛!】
【秦念:外地官员大多与六国有旧,尽数诛杀谁来治理地方?六国余孽极善藏匿,如何进行抓捕?凡改革必然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引发动乱,以祖龙的威望可以轻易改制,刘邦能力出众也能完成改革,彼时秦宗室之中又有谁能做到?】
【嬴政:……】
嬴政怒意更深。
但他清楚秦念所言句句属实。
正是因为知道属实,嬴政才更加无法接受!
若是没有天幕,难道他死之后大秦就必然会亡国吗?
【秦念:蒙恬被胡亥所杀,匈奴已无人可制,很快就会成为华夏的心腹大患。难道秦亡于匈奴,会比秦亡于汉好听?】
【嬴政:韩信。】
嬴政已多次听王翦夸赞韩信的天赋。
韩信能助刘邦胜项羽,就必然能够北逐匈奴。
【秦念:祖龙,你家的韩信忠于你,彼时的韩信却是心不向秦。】
秦念这话是有意为之。
胡亥剧本中最适合华夏的皇帝就是刘邦。
秦念不能假定秦朝宗室能有人做得比刘邦更好。
当时唯一留名的秦宗室是子婴,展现出的能力也就是装病骗赵高来见他,趁机让韩谈刺杀赵高,在位四十六天后亡国。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