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朱元璋:朕为防此事,只以四书五经命题试士,却使得官吏不识律算,亦是过矣。】
各朝这才明白,朱元璋不考律算并非无知,而是为了防止权贵豪富垄断官场。
但这般行径同样有大害。
明朝官员不通律算,治政能力明显不如其他各朝。
依旧是蠹虫庸官满朝。
【李世民:可见以新式科举开天下民智,方为唯一正解。】
李世民感慨良多。
当初见秦念言“让所有平民都可以入学”,他还曾觉得“此举不可为”。
如今却发现唯有如此,方能解决“蠹虫庸官”的痼疾。
【秦念:其余诸如经济崩溃、地方割据、流民四起等危机,都是政治问题的延伸。西汉乃至各朝之亡,在朕看来都是必然。不解决根本问题,皇帝是明是昏只不过是将这个必然延后或者提前,亡国是迟早的事。】
朱元璋这才认真思索秦念所说过的“没有永远的王朝”。
他曾以为秦念此言,是始皇帝欲要秦朝万世却二世而亡,加上三境异族的威胁,故而秦念走向另一个极端。
她认为所有王朝都必然灭亡,不再考虑延长国祚,反而屡次扬言鼓励百姓造反。
如今看来,却更像是秦念过于博学,且通过“考古”了解太多真实的历史,才会有如此感悟。
【刘彻:迁徙豪富遏制土地兼并,启用完善后的科举制,就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刘彻想到秦念就这两个问题提出的办法。
土地兼并一事,大汉本就有徙陵制度。
察举制的缺陷,也可以采用秦念的科举制来解决,刘彻早已将科举之事交给汲黯负责。
如此一来,亡国之患岂不是都已解决?
【秦念:你问朕,朕问谁?】
【刘彻:哼。】
刘彻这才想起秦念提出的新政都是初次施行。
作为群里最后一个皇帝,秦念当然不知道迁徙豪富与科举制能否根绝这两个亡国大患。
因为没有更后世之人来评议秦念治政的对错。
即便如此,相比确定亡国的各朝,也唯有施行新政的秦念一朝有可能延续更久。
不过刘彻还有疑问。
大汉及之后的王朝可以说是亡于土地兼并及权贵豪富垄断官场。
这秦朝既无土地兼并,才到二世,也不至于蠹虫庸官满朝,秦朝又为何二世而亡?
但刘彻几次尝试,都被天幕所阻。
“天幕应是欲将秦朝之亡国,留待始皇帝话题。”
刘彻觉得去病说得有理。
【秦念:虽说西汉自身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但终究还是亡于王莽——说起来,王莽能够顺利篡汉,还得感激你让大汉百姓相信天命论。王莽宣称是上天让他接替汉朝,伪称是刘邦显灵传国给他,可以说是你给了他篡位的名分。】

澄清之余,刘邦也只得感慨天命之说果真后患无穷。
当年他以赤帝子斩白蛇假称天命,王莽篡汉假称天命就编造是他显灵传位。
【刘彻:……】
刘彻切齿, 立即下令召董仲舒入长安。
此前秦念曾言董仲舒可于“纪念钞”中书写银钞,刘彻不愿让其书写,故而没有征召他。
如今他后悔了。
假如董仲舒就在眼前,刘彻就可以直接质问于他:
“你所谓的天命,就是让王莽这等致使‘汉家百姓死者数千万’之人得以篡国?”
此刻的董仲舒长叹一声。
得知明儒走到何等地步时,他就明白自己大错特错。
【秦念:对了,忘记告诉你——刘小猪,刘秀是你兄弟的后人,不是你的后人。】
【刘秀:……】
刘秀只能感激秦念没有将五世祖刘发之名道出。
虽说早在武帝元光六年时, 五世祖就已然离世, 谥为长沙定王, 且高祖父刘买并非袭封爵位之人。
但秦念若是说出五世祖之名,刘秀清楚彼时的高祖父极有可能受到牵连。
【刘彻:!!!】
刘彻虽然怒极,但没有于天幕出声。
王莽篡汉,西汉已亡。
刘秀以远支宗室的身份复汉, 已是万幸——
可刘彻依旧盛怒!
“陛下息怒, 既有天幕点出社稷隐患, 此世定不会有王莽之事。”
卫青连忙劝慰陛下。
【秦念:王莽篡汉时,获得无数儒生的支持。倒也不奇怪,这帮儒生本来就是谁得势跪谁,“去乱存祀为仁也”嘛。】
建武年间的儒生曾以宋明儒生为耻。
此刻被讥讽“谁得势跪谁”,部分儒生被骂得低下头, 也有部分儒生不满秦念的指责, 尤其是经历王莽篡汉的那部分儒生。
他们不是支持王莽, 分明是王莽伪作谦恭欺骗了他们!
王莽曾经行为恭谨,礼贤下士又清廉俭朴。
他的儿子王获杀了家奴,王莽还大义灭亲。
儒生只是不知王莽狼子野心才为其所蒙骗,怎能说他们是“谁得势跪谁”?
王莽篡位之后,也有彭宣、王崇、邴汉等人辞官归乡!
“辞官的儒生有多少人,臣服王莽的儒生又有多少人?”
历经七次天幕,已有不少人知道该如何应对儒生的狡辩之词。
【秦念:至于王莽所建新朝的覆灭——西汉末期这个烂摊子,王莽这个真信儒家学说、试图复周礼治国的蠢货救不了。】
【刘秀:若是秦皇,会如何救世?】
早在秦念说出土地兼并是如何致使王朝覆灭时,刘秀就已经代入西汉末年。
土地兼并严重、地方豪强林立、蠹虫庸官满朝、灾祸不断、流民四起。
两年后自己度田都遭遇“群盗并起”,西汉末年的汉帝就更加无力度田,更无法迁徙豪富。
若无天幕则难以解决土地兼并,天灾必起民变。
可观秦念此言,似是认为西汉末年还有救?
【秦念:唯有一策:分田地。】
【刘秀:……井田制?】
刘秀迟疑。
王莽同样采用分地之策,但秦念早就说过井田制无法施行。
为何她给出的办法还是分田地?
【秦念:王莽的井田制是妄想权贵豪富主动交出土地,但朕不会有这种妄想。】
【刘秀:若无天幕,强迫地主交出土地,只会引发流民四起。】
刘秀越发不解。
这都是秦念说土地兼并之害时所提及的危患。
为何此时秦念又不怕生变?
【秦念:王莽篡汉之后,曾主动挑起与多方异族的战争——也只有正统儒生才会这么推崇“复周礼”,不顾当下的现实,非要把汉朝封的异族王在名义上改成侯。】
《中国人口通史》认为,王莽挑起对外战争,是因为托古改制的失败加深了社会矛盾。
为了缓和国内矛盾,王莽故意发动战争,想让丁壮人口大量死亡,使人民疲于奔命,无暇谋反。
但如果只是为了减少人口,最佳的做法其实是只挑起和匈奴的战争,在战争中消耗人口。
还能开疆拓土,为自己积累声望,没必要挑起多方战争。
“贬句町王为侯;西出者至西域,尽改其王为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单于印,改汉印文,去玺曰章……单于大怒,而句町、西域后卒以此皆畔。”
这更像是王莽盲目复周礼的举动——
周礼只承认周天子为王。
东汉及之后各朝的儒生不得不直面现实:
其祸甚于桀纣的王莽在后世看来,就是儒生。
不是他们不认,就可以撇开关系。
【刘秀:……何意?】
刘秀不明白此前还在说“分田地”一事,为何秦念突然又转到王莽主动挑起外战。
但他没有怀疑秦念在转移话题,而是认为自己没有理解秦念之意。
已经过去七个话题,发言最为积极的秦念丝毫没有掩饰过她的性情与能力。
如果西汉末年就是无解之局,秦念只需答“朕也救不了”即可。
既然秦念觉得能救,就必然有可行之策。
【秦念:王莽能够发起外战,就足以说明此时的朝廷还能够召集数十万人的军队。】
王莽“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万人”与匈奴对峙,但这三十万人并没有与匈奴决战。
因为王莽认为应该等到三十万人都到齐了,再跟匈奴决战,“先至者屯边郡,须毕具,乃同时出”。
结果边境地区无法提供军粮,调动郡国粮食又衔接不上。
最终“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由于缺粮经常抢掠百姓,致使“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到王莽身死都没和匈奴决战。
同时,王莽还征发二十万人击句町,“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
这足以说明王莽在军事上的无能,正如儒家的外战外行。
但秦念说这话的重点在于王莽还能够征召军队。
【刘秀:秦皇之意,是以这数十万军队武力逼迫权贵豪富交出土地?恕朕直言,此时各郡县只要停止输送粮食,这些军队立即就会转为盗贼流民。】
刘秀虽然还没有度田,但此前刘炟就说过“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
这还只是度田。
刘秀自忖他能动用的军队与国家财政,远胜于王莽。
纵然是他,在没有天幕的情况下,也只能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且不能追究形同反叛的郡国大姓。
倘若王莽强行度田,其结果……
【秦念:朕的意思是以这数十万军队为基础,将诏令传遍全国。发动所有底层百姓杀豪强,分田地,贱籍全部归良,债务一笔勾销。胜则山河重整,败则加速亡国。】
【刘秀:!!!】
刘秀看着这段惊世骇俗之言,只觉寒意刹那间笼罩四肢百骸。
此刻他甚至后悔询问秦念救世之策——
这分明是秦念造反的倚仗!
陈胜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秦末大乱,此言还只是引动野心,举世反秦的根源在于秦之苛政。
可这“杀豪强,分田地”,却足以动摇任何王朝的根基。
尤其是土地兼并致使百姓流离失所之时!
各朝豪强在此刻色变。
此前看秦念说“分田地”,他们对这个后世秦帝不免生出些轻蔑之意。
若无天幕作祟,各朝豪强必然不会轻易被皇帝迁徙他处。
这“分田地”之说,只会如王莽的井田制一般沦为空文。
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秦念分田地的方法,居然是“杀豪强”?!
一旦皇帝承诺杀豪强就将土地分给百姓,届时各地的盗贼流民,究竟会将矛头对准皇帝,还是转向他们这些地方豪强?
“贱籍全部归良,债务一笔勾销”——这更是掘他们的根!
所有奴婢、家仆、佃农、私兵,全都有可能叛离!
看着“重整山河”一词,嬴政知道秦念应是凭借“分田地”之法重得天下。
秦念的《告天下百姓书》,就应是与此相关。
“胜则山河重整,败则加速亡国”——
秦念这句话,甚至可以理解为“胜则山河重整,即便是败,也当让异族王朝加速亡国”。
此为霸道。
【朱元璋:朕甚是钦佩。】
若是以往,朱元璋看到秦念此言,只会勃然大怒。
可如今他已经记起自己也曾是布衣。
恨贪官污吏,恨地主豪强,恨至亲殁于饥疫,恨贫不克葬。
哪怕秦念此言借天幕传遍各朝,则土地兼并严重的王朝中后期,恐怕就要“加速亡国”。
亡明的异族,其姓氏为爱新觉罗。
这七人的声誉排名最低的也在中游,显然这个异族王朝远未到王朝末期。
秦念能够在此时重整山河,必是借助这“杀豪强,分田地”之说。
朱元璋不得不为之赞叹。
【秦念:农民均田之说,起源于你朝末期的农民起义。】
“杀豪强,分田地”是学自管理员的“打土豪,分田地”。
但秦念不好在皇帝群用这位的原话,所以改了前三个字,并将起源追溯至明末的农民起义。
“均田免赋”是李自成造反时的口号。
历朝历代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大多都有“均田”举措。
但这种举措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农民,而是统治阶层想要收取更多赋税。
明末的“均田免赋”是农民起义思想的一次重大进步。
虽然这一政治纲领未能得以实现,但依旧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秦念只说均田不说免赋,是因为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免赋,只能算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时过于超前。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在均田上更进一步: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但在赋税制度上同样过于超前,一切财物归公,走的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
秦念突然想到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生于嘉庆十八年,按甲方给的人设,理论上秦念甚至能见到幼年的洪秀全。
【朱元璋:定是百姓活不下去,方有此言。】
朱元璋已经明白,想方设法阻止百姓起义并没有意义。
倘若百姓活不下去,再怎么设防也无济于事。
大明亡国不在于农民起义,而在于朝廷治政无能,致使民不聊生。
朱元璋只叹“起义军中没有刘邦这样能够整合各方势力的政治家,让异族入关捡了漏”。
【秦念:刘秀,你看朕说的这一策,是否可行?】
秦念推演在嘉庆年间造反,唯一能够成功的办法就是“杀豪强,分田地”。
嘉庆皇帝死后就是道光皇帝,而洪秀全是在道光三十年建立太平天国。
可见此时的百姓早就苦于土地兼并以及繁重的赋税。
而放在西汉末年,这个办法就算救不了西汉,也能让扒权贵豪富几层皮。
【刘秀:秦皇大才。】
【刘秀:借天幕之利,朕可以迁移豪富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朕无法确保后世所有汉帝会坚持迁徙之政。秦皇可有根治土地兼并之策?】
“杀豪强,分田地”之说已经传遍天下。
唯有土地兼并问题得到遏制,农民不失地,赋税不严苛,才能防止有心之人以这六字掀起动乱。
但刘秀只能确保自己治下能限制豪强。
刘庄刘炟或许也可以。
但刘秀无法保证后世不会出现元帝那样“以德治国”的皇帝。
那就只能再问根治土地兼并之策。
【秦念:这就关系到赋税制度,等下一个话题再说。】
下一个话题肯定是祖龙的话题。
秦念把官制改革、赋税制度、户籍制度全部都挪到祖龙话题,是因为这些内容相互关联,无法拆开来说。
而秦朝作为第一个王朝,是最好改革的王朝。
祖龙对方士毒丹没有反应,秦念有理由怀疑他的时间是大一统不久。
那就更好改了。
【刘秀:……】
刘秀想起十日前他问秦念是否要恢复宰相之职,秦念也是这么回答的。
不同点在于当时还无法确定需要多久才能获知答案。
但现在可以确定,十日后必然可以提及。
【秦念:你问朕西汉亡国的原因,朕说完了。那就该你来回答朕的问题。】
秦念看了眼时间,距离下班果然还有不短的时间。
但现在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话题,秦念只能开始作总结。
这次的答疑时长将会是最长且最煎熬的一次。
群里的设定是每次话题算作间隔十天,那么每隔一个话题,各朝施行的新政就越多。
随着施政时间的延长,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且越难解答。
但秦念没办法,刘秀的人生真的很像是开了挂,意难平极少。
除了意难平少以外,槽点也非常少——槽点少意味着话题度低,群里这九个常驻皇帝中,刘秀在网上的讨论度最低。
她只能自我安慰:
答疑时同事们会透露根据群聊内容修改的剧本,参与度和成就感拉满。
【刘秀:秦皇请讲。】
刘秀迅速思索自己做错了什么。
更换太子没错,阳儿的确是更合适的继承人。
废后……以太子生母为皇后,此于社稷有利。
对外戚的厚待已经被秦念指责过,她应当不会再提。
自己未曾像朱棣那般改史,也应不会出现那些不堪入目的野史。
难道是尚未发生的未来之事?
【秦念:你真的会召唤陨石吗?】

刘秀设想了各种秦念可能会问的问题, 却唯独没想到会这么奇怪。
考虑到秦念不信鬼神也不信天命,刘秀认定这个问题是在讥讽于他。
但这召唤陨石之说究竟从何而来?
难道是阳儿给自己编造伪史?
【秦念:史书记载昆阳之战,你以三千人胜百万新军, 后世戏称是你召唤陨石砸王莽的军队才得以取胜。】
王莽“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按《后汉书》这个记载,新军其实还不只百万。
当然,只看数字就知道,这不可能是真的。
《资治通鉴》也觉得不可能, 修正为“定会者四十二万人, 号百万”。
但说实话, 四十二万人也不可能。
西汉末年的财政情况已经很不乐观,王莽建新朝后,聚三十万人到北疆,一年都没凑齐人, 且军粮运送不及。
再经过王莽的托古改制失败、改币制失败、五均六筦失败、征句町失败……
秦念觉得这四十二万还得打个对折, 二十万——甚至这二十万里还得包括后勤民夫。
“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 光武几不得出”,这话水分也很大。
昆阳城小,周长约四公里。假如真有十万人围城,那就是平均每米有25人盯防,刘秀很难趁夜带着十三骑逃出去征调援军。
这十万人也该打个折, 正如东汉王充的《论衡》所说“王莽遣二公将三万人, 战于昆阳”。
【刘邦:秀儿, 你竟有如此武功?】
刘邦一看就知秦念言为戏谑。
倘若刘秀真有三千胜百万之能,韩信尚不及也,“兵仙”之称当易主才是。
秦念又怎会在论帝王能兵者时只提李世民与朱元璋,而不论刘秀?
不过刘邦也看出昆阳之战必是大胜,后世才会是“戏称”。
【刘秀:……百万是虚数,昆阳之外的新军仅数万,且新将王寻、王邑皆不知兵,朕方有此胜。】
刘秀很是无奈。
“戏称”一词足见后世也不信他以三千胜敌百万。
高祖皇帝同样是在戏谑于他。
他若能战至此,刘玄杀他长兄刘縯之后,必不可能容他。
但史官仅记载王莽号称的“百万新军”,没有标注真实军力,确有抬高自己的嫌疑。
当初刘秀领步骑千余在距离新军四五里处列阵,王寻、王邑轻视于他,只派数千人出战。
刘秀奔袭上前斩首数十级鼓舞士气,连胜后士气大振,将战线向前推进。
这时刘縯攻下宛城已经三日,但刘秀并不知情,就派人假扮成宛城的使者拿着假的书信报昆阳城,假装遗落写有“宛下兵到”的书信让王寻、王邑得信,来扰乱其军心。
刘秀再以数战连捷之势,领三千敢死的勇士冲击新军中坚乱其阵脚,昆阳数千守军也鼓噪而出内外夹击。
新军因此溃败。
【秦念:当真与陨石无关?】
【刘秀:当真无关。朕赴定陵县、郾县征集援兵时,昆阳城确实有流星坠营,但并未造成新军死伤。】
秦念就是在逗刘秀。
《后汉书》记载得很清楚:“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其实这话更像是编造出来强化“天命”之说,意指王莽被上天厌弃,刘秀才是天命所归。
但刘秀的扮演者将其解释为确实有异常天象也行:
晚上落流星,陨石还没落地就被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气化;白天的“云如坏山”就是积雨云压境,刚好解释了刘秀与新军决战时遭遇的暴风雨。
“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昆阳之战的胜利,应该归功于汉光武帝的勇武与智谋,而不在于天象助他。
毕竟遭到暴风雨横扫的也不止是新军,刘秀的军队同样是顶着恶劣的天气作战。
至于陨石召唤术,昆阳城外落陨石的时候,刘秀并不在昆阳,而是在调集援兵的路上。
【秦念:这么看来,还是“铜马帝”之称更为写实。】
汉光武帝被称为“位面之子”“大魔导师”,除了陨石异象以外,另一个比较出名的异象是“遇河结冰”。
这个异象既可以说是异象,但其实也能理解为写实:
“至呼沱河,无船,适遇冰合,得过”,这看起来就很像老天都在帮助刘秀。
但紧接着就是一句“毕数车而陷”。
这时刘秀被更始帝派去出巡河北,碰上刘林拥立王郎称帝,没有兵马的刘秀被追杀得无路可去。过河时无船但河结冰,但车队只过去几辆就陷入冰中。
“遑惑不知所之”的时候,有白衣老父给刘秀指路:
“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
刘秀前往信都,“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刘秀得以在附近县城招收四千兵力,此后在征战中收取降卒及各地势力的归附,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等到诛杀王郎,在河北站稳脚跟,刘秀就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自立门户。
这“铜马帝”之称,就是刘秀自立门户之后击败铜马、高湖、重连等农民军,收编数十万人后得到的称号。
其他像是刘秀起兵阶段望气者觉得刘秀当为天子、称帝前有人送来赤伏符就属于常规套路,既没人信也不出名。
至于网传王莽因为赤伏符中的“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追杀叫做刘秀的人,导致改名刘秀的刘歆被杀,就纯属谣言。
刘歆改名刘秀是避讳汉哀帝刘欣,“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刘歆的死也不是因为他改名,而是他想要谋反被王莽发现,被迫自杀。
谣言出处是汉灵帝时期的应劭注解《汉书》时,把刘歆的改名和赤伏符强行联系到一起。
【刘秀:此称属实。】
作出回答后,刘秀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秦念不是在询问真假。
这是秦念越过了怒斥皇帝过错的阶段,在论述他的功绩。
刘秀依旧谨慎。
他担忧秦念只是一反常态,从先贬后褒改为先褒后贬。
刘秀只能确保自己的过往问心无愧,却无法确定自己的未来是否行昏聩之事。
正如董宣之事,他虽没有铸成大错,但终究也有不妥之处。
【刘邦:何谓“铜马帝”?】
作为被讥讽过编造神异的皇帝,刘邦当然好奇被秦念称为“写实”的“铜马帝”是如何得来。
那三千敌百万的陨石之说是假,秦念没有多加讥讽。
应是刘秀并未刻意篡改史实,只是未注明敌军准确的数量,故得后人“戏称”。
【刘秀:得铜马等军归降,故被称为铜马帝。】
【刘邦:哦。】
刘邦顿时兴致略减。
原来是与神异无关的称号,难怪会得到秦念的认可。
【秦念:刘秀是在击败各军后迫使他们投降。这数十万农民军归降后很是不安,即便他将各农民军的首领封为列侯,这些人依旧感到不安。】
【秦念:刘秀就让这些人各自归营统领军队,自乘轻骑巡视各部阵地,得诸降将归心:“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于是关西人称他为“铜马帝”。】
【刘邦:采!】
刘秀的回答过于简洁,而秦念所言却是将刘秀的魄力尽数道出。
迫降数十万军,已是极为难得。
轻骑巡抚,尽得民心,更是尽显刘秀作为帝王的魄力。
此子肖似乃公!
不仅刘邦为之喝彩,刘秀的民心也骤然上升。
只是刘秀的民心本就一直在上涨,初入群时还只是中游,到今日话题开启,就已经名列前二十。
故而这次上升也只是上升三四个名次。
【刘秀:承蒙夸奖。】
刘秀不是喜好耀功之人。
故而高祖皇帝问起时,他只是简单地解释称号的由来。
秦念说得这般详尽,刘秀知她是在助他收揽民心。
得民心,施政会更加顺遂。
民心在七十日间不断上升的刘秀对此深有感触。
【秦念:昆阳之战后,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政权攻入长安杀王莽时,你被更始帝派去招抚河北。你在河北攻破邯郸后,更始帝封你为萧王,想让你再次交出兵马,你就此与他决裂。】
【刘秀:……的确如此。】
刘秀又不知道秦念为何说这段话。
高祖皇帝未曾问起,民心也不会因这段话有所变化。
但秦念说话总有其目的。
刘秀猜测或是史书记载有不明之处,正如“三千击百万”引发“召唤陨石”的误解。
以为秦念是在询问此事真假,刘秀犹豫着给出肯定的答复。
【秦念:你受降铜马等农民军后,开始攻取赤眉军所占据的城镇。这时赤眉军入函谷关与绿林军交战,你趁着混战派邓禹堵住赤眉军的退路,在外不断攻城略地,兵锋直指洛阳。】
【刘秀:……是。】
这次的迟疑,则是刘秀怀疑秦念的目的是嘲笑他的败绩。
他攻打尤来、大抢、五幡时,不断取胜故而一路追击,但于顺水北边交战时,大意轻进,反而被敌军所败。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