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念没有直接回答鞑靼避战该怎么应对,而是突然说起他经略北虏的方式。
现在群里的常驻皇帝都了解她的说话习惯。
朱棣很快就判断出秦念对这一政策持反对态度。
【秦念:理论上这个政策没有问题,但你根本分不清孰强孰弱。阿鲁台的避战看似保存有生力量,实际上阿鲁台的威望也在奔逃中丧失,人口物资也损失巨大,鞑靼迅速衰落。】
这就是为什么秦念认为朱棣的后三次亲征哪怕没有战果,也同样起到了削弱北虏的作用。
如果向北奔逃没有损失,鞑靼又何必南下劫掠?
草原虽然广袤,但也贫瘠,北逃的鞑靼必然损失惨重。
永乐十四年时,瓦剌面对鞑靼还是全面溃败。
永乐二十年朱棣亲征鞑靼,阿鲁台北逃。
永乐二十一年鞑靼就被瓦剌打得溃逃。
第五次亲征时,朱棣按理说应该转而扶持鞑靼来制衡瓦剌,但他却依旧征鞑靼,阿鲁台再次北逃,势力再度衰弱。
但这不能怪朱棣。
因为当时的瓦剌被朱棣封了三个王,等同于分裂成三个势力,且对大明相当恭敬,而鞑靼却屡屡犯边。
朱棣因此误判瓦剌对大明的威胁低于鞑靼,也是情有可原。
【秦念:此后的史实朕不能提及,但你应该猜得到会发生什么。】
“瓦剌吞并了鞑靼,一统蒙古。”
这句话被天幕以违反规则二所阻,朱棣已然明白朱祁镇为何会险些葬送大明。
朱棣想起秦念在解释西突厥十姓部落的衰落时曾经说过:
“要么一方独大整合其余部落兴起叛乱,要么内斗不止逐渐衰弱,被其他异族趁虚而入。”
唐时的十姓部落被吐蕃趁虚而入,而明时的瓦剌一统蒙古。
朱瞻基额上沁出冷汗。
他清楚永乐二十二年之后发生了什么。
七月,皇祖父崩于回师途中,同月脱欢杀皇祖父册封的贤义王太平,年底又杀安乐王把秃孛罗。
父皇没有出兵,任脱欢彻底掌控瓦剌。
两年前,朱瞻基为制衡脱欢,让太平之子捏烈忽袭爵贤义王。
随后脱欢就攻打捏烈忽,让土尔扈特部落成为他的附庸,并继续攻打吞并其他部落。
朱瞻基同样没有出兵,依旧主张罢边主和,甚至继续接受瓦剌的“朝贡”。
如今看来,瓦剌很快就会吞并鞑靼,甚至一统蒙古,成为大明最大的威胁。
于是等到朱祁镇即位,瓦剌就兵临京师!
此刻朱瞻基再无半点侥幸。
他终于明白,罢边主和换来的“安居乐业”是以什么作为代价。
【朱棣:若朕同时征讨瓦剌和鞑靼,他们就有可能联合犯明,又当如何应对?】
朱棣再次深刻地体会“以夷制夷”的弊端。
扶弱击强,辅以“厚往薄来”的怀柔厚赐,他本以为如此就能保大明边境的平安。
然而这“理论上可行”的政策,实则一步错则步步错。
【秦念:担心他们联合毫无意义,因为他们迟早会联合。】
【朱棣:……秦皇所言极是。】
朱棣想起朱祁钰的“北京保卫战”,敌军就是统一蒙古之后的瓦剌。
天幕上的内容迟早会传到北虏。
不同于隔海的倭国,可以让商人混淆视听。
北虏毗邻大明屡屡袭边,经常掳掠大明百姓,必然会得知天幕所云。
【秦念:大明武功最强的两个皇帝就是你跟你爹,你俩不解决北方的威胁,就是将威胁留给不如你俩的后代。】
皇帝朱瞻基:“……”
得知自己的“软弱”带来的后果,朱瞻基无法辩驳。
此时他甚至还想到,内阁制度引发党争,或许也是大明衰弱的原因之一。
永乐时期。
“瞻基,秦念曾说你有汉宣帝的能力。”
朱棣清楚自己不可能在三年内平定北虏,那就只能寄望于皇太孙。
【朱元璋:若异族不断避战当如何应对?】
朱元璋再度询问这个问题。
此前朱棣也有此问,但秦念并未直接作答,而是提及鞑靼因避战而衰落,瓦剌因此一统草原。
可倘若鞑靼与瓦剌联合,并在面对大明的威胁时避战。
蒙古的损失将远低于远征却无所获的大明。
朱元璋没忘记秦念所说的治夷之策,但这项政策的基础是抓捕异族。
不同于其他地方,对付草原上的异族,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找到他们的踪迹。
【秦念:即便你们找出北虏的位置,并将他们全部歼灭。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其他地方的游牧异族填补草原的空缺,继续威胁北境。】
曾经威胁汉朝的北方异族是匈奴。
匈奴衰落后,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异族相继盘踞草原,成为华夏之敌。
【李世民:既然如此,又当如何永绝后患?】
距秦念提出治夷之策至今已有一月。
大唐已经开始内迁突厥俘虏,李靖正带兵巡边,以防生变——既防俘虏反叛,也防薛延陀借机犯边。
内迁俘虏,则薛延陀部必然趁机扩张势力。
这并非秦念之策有误,怀柔羁縻之政同样需要内迁突厥部众至黄河以南,薛延陀部依旧会借机东扩。
李世民原本打算扶持回纥抑制薛延陀,再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二子为小可汗,刻意挑起争端。同时扶持内附大唐的突厥降部作为大唐与薛延陀之间的缓冲地带,以待时机消灭薛延陀,安定北境。
天幕的出现改变了李世民的部署,大唐与薛延陀部的交战必然会提前。
但无妨,商税正在增加,各地铁矿已完成探矿,加上有助农耕的器械……
数年之后,完成东扩的薛延陀部面对彼时的大唐,只会更加无力。
李世民已依魏征谏言,迁豪富之家、名望之族至外疆。
为防徙边的世家豪族里通外敌,病中的杜如晦上书谏言:
边陲之地的奴婢满五年可获自由身,举报主家私通异族可直接脱离奴籍并获得赏赐。边境先开新科举试点,建立各级学校,分配科举名额。
李世民也知异族迁徙之事,只当应对之策为不断劫掠异族人口,让异族无法成长为大患。
如今看来,秦念竟有根治北患之策?
【秦念:唯有将道路、堡垒与城池修到草原的尽头, 才能根绝游牧异族之患。】
秦念没有说清朝控制游牧民族的方法。
一是清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平定准噶尔部,历时七十多年。
二是满蒙联姻持续到清朝灭亡,这完全不适配汉族政权。
三是宗教控制后患无穷, 会增加同化难度。
所以她选择另一套难度更高,效力更强的方案。
【朱棣:在草原上修城池?】
【朱元璋:建一座城就需十数年之功,以草原之广袤,又当修建多少城池与堡垒?】
秦念此话一出,朱元璋都觉得她是异想天开。
若非此前秦念就展现其极高的军政才能,朱元璋就不会只是疑惑。
有此疑惑的也远不止是朱元璋一人,各朝皇帝都觉得秦念之言毫无可行性。
刘彻本欲直接嘲讽秦念。
元朔年间他就在主父偃的谏言下筑朔方城,他清楚建城的耗费。
若是深入北漠,这建城难度还将陡增!
难不成是秦念居“夜郎”之地, 不知草原之广?
但他刚要开口就被卫青婉言劝下。
如卫青所言, 既然朱元璋已经问了, 他只需稍待秦念答复即可。
【秦念:匈奴之北已经做到了。】
秦念说的就是沙俄的堡垒线。
沙俄从根本上解决了游牧民族的结构性威胁。
【朱元璋:……】
寂然的不只是朱元璋。
是各朝所有皇帝。
他们当然知道秦念口中的“匈奴之北”是什么东西。
那是后世华夏面对的北方异族!
此前他们只当秦念面对的是面积远大于华夏的异族,甚至是三面皆敌,却不知强敌究竟有多强。
直至此刻。
能够在北方大漠修建城池,彻底掌控草原的北方异国, 将会强盛到何种地步?
【秦念:在交通最便利的地方修建城池, 沿河流与道路修建军事堡垒形成分割草原的堡垒链, 即可破坏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并切断其逐水草而居的季节性迁徙。】
【嬴政:夜郎如何自保?】
得知秦念究竟面临怎样可怕的境地,嬴政神色肃然。
倘若匈奴如此掌控草原,嬴政必然寝食难安。
而秦念所面对的还不止是匈奴之北,还有西域之西与东海之东!
能并称“强汉”, 这另外的两国必然也不可小觑。
【秦念:匈奴之北的劲敌是西域之西, 夜郎挡住西域之西从海上发起的战争后, 就不再是刀俎之下的鱼肉。】
秦念代入嘉庆之后的清朝。
当时沙俄的扩张重心在于欧洲和中亚,与英国正处于战略对抗时期。
理论上只要顶住1840年的第一次中英战争,英国无法从此次远征中获取足够的利益,就必然会改变对中政策。
华夏就有在英俄之间周旋的余地。
“匈奴之北的劲敌是西域之西”。
刘彻眉头紧皱。
他从秦念这句话,看出未来的华夏恐怕也只有自保之力。
北方异族在草原修建“堡垒链”,或许也有防秦念北上袭扰之效用。
异族修“堡垒链”以御华夏——简直就是倒反天罡。
而海洋……
刘彻记得明朝禁海,取代明朝的异族亦是“闭关锁国”。
秦念造反复秦,此时定然没有多少楼船,无法从海上发起反攻。
此时的华夏,当真就成了“夜郎”。
被封锁在一隅之地,只能被动防守而无法反攻。
以秦念的狂妄,却面对这种局面,倒也无怪她对各朝帝王冷嘲热讽。
龙困于渊。
【嬴政:善。】
嬴政看向根据秦念的描述所绘制的“世界地图”。
他没想到华夏面临的最大威胁居然是“西域之西”——从海上发起的战争。
“大航海时代,首都不能离海洋太远。”
再想到秦念曾言“山河重整,百废已兴”,嬴政微微颔首。
曾有五国联军攻秦,迫使秦国闭函谷关不出。
秦念立都于临海之地,足见其不甘“夜郎”之境。
以她的才能,彼时的大秦也必将东出。
【李世民:是工商之利在支撑异族修建道路与城池?】
李世民同样在凝视地图。
他在此刻代入了后人的处境——
华夏在面对西域之西的战争时,北方的异族必然在伺机而动。
秦念口中的“不再是刀俎之下的鱼肉”,换言之就是华夏在未来为异族所觊觎。
【秦念:还有对外征战掠夺的资源,而最重要的其实是科技的发展。】
【赵匡胤:何谓科技?】
天幕神异,赵匡胤能借助它“理解”许多不认识的词。
正如“科技”的意思是“科学与技术”。
但“科学”一词也很晦涩。
汉武帝话题时,秦念就说“科学家”能够预测天灾与祥瑞。
明太祖话题时,她将航海有关的“知识”列于天幕,说“异族研究科学探索世界”。
这科学似乎指的是知识。
可“科学”与“技术”融合而成的科技究竟是什么,为何是“最重要的”?
【秦念:科学是理论知识,比如知道万有引力,就知道地球下方的人为什么不会掉下去。】
【秦念:技术解决的是实际问题,比如在秦汉时期开山裂石需要大量人力,但优化火药配方就能制造出威力更大的炸药,宋时开山裂石就远比秦汉轻松。】
【刘彻:火药可开山裂石?】
刘彻立即出言询问。
火药能开山裂石,就必然可以破城墙之防。
匈奴没有城墙,但朝鲜这种小国却可据城而守。
【秦念:火药的发明起源于方士炼丹。】
秦念详述火药与各方面的应用。
但并不是秦念单方面输出,宋明两朝的皇帝插话次数极多,还说出许多网上都搜不到的火药配比与注意事项。
秦念猜测这应该是这些打工人自己编的。
虽然不清楚可行性,但大家都扮演得非常敬业。
朱棣双眼放光。
秦念对火药配比含糊其辞,朱棣知道缘由:
越是后世,火药的威力就越大。
秦念时期不同各朝,她面临着三境强敌,她所在时期的火药配比必然是最高机密,故而不能外传。
但她所言的火药在军事上的各种用途,让朱棣不得不惊叹后世对火药的运用。
【秦念:科技,就是由更先进的理论指导技术迅速发展。从火药发展出来的火枪、火炮等武器被称作热武器,原始的弓箭刀枪等被称作冷兵器。热武器军队对战冷兵器军队,是单方面的屠杀。】
朝代越是靠前的人,理解秦念这几段话就越是吃力。
但越是往后,就越能理解她在说什么。
比如已经将火炮、火铳应用于战争的朱元璋朱棣二人。
【朱元璋:你说的火枪,与火铳有何区别?】
朱元璋时期的火铳虽然杀伤力大,但需要手动装填火药、弹丸,雨天极易失效,射程射速皆远不及弓箭。
所以明军依旧是以弓箭为主,火铳为辅。
达不到秦念所说的“单方面的屠杀”。
【秦念:最初的火枪是用竹竿制成,威力远不及你朝时期,而你朝的火铳也远不及后世的火枪。】
【朱元璋:有多大差异?】
【秦念:后世火枪不惧风雨,且有着远超弓箭的射程、射速及杀伤力。一百五十米距离可击穿皮甲,百米内可以击穿铠甲。三列横队步兵的火枪齐射,可以轻易击溃冲锋的骑兵。】
早在唐太宗话题说科举制时,秦念就已经解释过度量衡单位。
比起各朝不统一的引丈尺,毫米、厘米、米显然更易于理解与沟通。
扮演皇帝的同事们也早就在自由讨论环节使用她提供的单位。
同事们相当敬业,只有看过唐太宗话题的皇帝才会使用这些单位。
像谈及火药配比时,朱瞻基就在询问他看不懂的符号与单位,朱棣让他等话题结束后看之前的话题。
【朱元璋:!!】
朱元璋不敢置信地望着天幕。
后世的火枪竟然达到这种地步,若是用来对付异族骑兵……
【朱棣:如何制造这种火枪?!】
朱棣迫不及待地问道。
倘若大明有秦念时期的火枪,对付北虏将会轻而易举!
【秦念:朕可以把理论知识告诉你们,但实现理论需要的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刘彻时期或许终其一生都发展不出量产这种枪所需要的产业链。】
【刘彻:你在小看朕的工匠?】
刘彻不满。
在看到火枪的威力时,刘彻就对这种“热武器”势在必得。
结果秦念说终他一生都不能见到此物?
【秦念:科技的发展需要时间,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不够,祖龙时期同样造不出来。】
【嬴政:……】
【刘彻:哼。】
见始皇帝时期也办不到,刘彻就知道秦念不是故意讥讽他,而是事实如此。
【朱棣:朕所在时期可否造出?】
【秦念:很难。由于儒家对各行各业的贬低,你朝的工业也没发展多少。最重要的是,朕把理论全部说出来,各朝也不见得有人能理解。】
【朱棣:……】
秦念很快就将燧发枪和击发枪涉及的各种理论知识复制粘贴到群里。
朱棣看着那些明明每个词都能理解,组合在一起却有如天书的知识目瞪口呆。
不止是他,就连专司火器制作的军器局作头都是两眼发直。
后世秦皇在说些什么?
【秦念:想要尽快推动科技的发展,就得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诸位应该都能看得出,朕之前发的那些理论知识,也涉及许多行业。】
不,并没有看出来。
朱棣苦笑。
上一个话题中提及的航海知识,朱棣还能勉强理解一二。
此番秦念讲述的理论,朱棣已经努力逐字逐句进行“理解”,然而现在回想,却是一片茫然。
【李世民:朕看不出……朕询问工部,亦无人能看懂其中一二。】
李世民坦然说出不解。
那能让步兵击溃骑兵的“火枪”,李世民自是极为重视。
既然看不懂,那就只能诚心发问。
【秦念:放心,不只你不懂,各朝都不懂。就连朕这个时期,华夏也没多少人能看懂这些理论,能看懂五六成的还多是朕教出来的学生。】
【李世民:……】
李世民早就知道秦念博学,但他没想到秦念能博学至此!
她居然不是复述这些“理论”,而是理解并且教导学生?
“你又是从何学得?”
虽然问题被天幕所阻,但刘彻自认已经猜出答案。
这些“理论知识”既然是异族研究的科学,秦念就定是从异族处学得。
【秦念:广开民智,重视科学,才有可能理解这些知识,从而造出火枪,就不必面临那样一场沿海抗登陆战——用人命堆出来的惨胜。】
按照甲方给的人设, 她是在嘉庆时期造反登基,第一次中英战争必然提前发生。
因为秦念不会允许“烟”进入华夏。
以这时华夏的工业水平,就算她带着所有理论知识穿越过去, 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用燧发枪武装军队。
此时的英国的制式武器是滑膛燧发枪,甚至辅以更先进的线膛击发枪。
如此巨大的武器代差,那必然是一场惨胜。
刘彻目光一凛。
“热武器军队对战冷兵器军队,是单方面的屠杀”。
西域之西从海上发动战争,故而有那么一场“沿海抗登陆战”。
被屠杀的……
是华夏的军队。
想到这一点的人不只是刘彻。
——在单方面屠杀中,用人命堆出来的惨胜。
【李世民:朕必会开民智。】
李世民想起秦念曾在详述科举制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数以千万计乃至万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将国力推向巅峰。”
越是得知秦念一朝的艰难,李世民就越发能够理解她的“疯狂”。
倘若是大唐的军队遭遇那场惨胜的海战——
只是想想, 李世民都难以抑制愤怒……与恐慌。
更何况是历经这一切的秦念?
【秦念:这种枪短时间内造不出来, 但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 会伴随着大量的科技成果。比如……】
秦念想到各朝的皇帝都难以见到燧发枪,理论上有可能降低发展科技的热情。
于是果断又码了一堆“科技成果”发在群里。
同事们也相当配合,纷纷在遵循所扮演的皇帝的人设下,积极询问各项科技成果的细节。
就连祖龙都难得地开尊口, 询问“水泥”应如何配置。
秦朝最好基建, 这很符合人设。
【秦念:堡垒线将草原切割成无数的格子, 沿堡垒建造村庄分配牧场,再不断推进堡垒线蚕食草原,等到将整片草原纳入掌控,才能永绝后患。】
【李世民:此非一时之功,或需百年乃至数百年。但朕必会施行, 后世唐皇亦会延续此政。】
李世民已然明了。
这堡垒链是不断向前推进的长城。
一旦修成, 纵横交织的堡垒链将彻底截断游牧异族迁徙之路。
由于草原不适宜耕种, 北虏即便一时占据堡垒,也会因饥饿而不能借此据守。
但堡垒属于唐军,则粮草可通过修建的道路从后方运输而来。
如此必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然秦念早已给出富国之策,就连人力也有异族俘虏作为补充。
此举可行。
【秦念:说完了北边,那就来说说南边。】
【朱棣:交趾?】
一说到南边,朱棣立即想起他趁黎季犛弑帝篡位之机出兵征夷,于次年平安南,设交趾布政司。
但数年前交趾黎利反叛,虽多次为明军所败,却始终未能将此獠诛杀。
【秦念:交趾是经略西洋的关键,绝对不能有失。】
秦念经常看到网上有人为朱瞻基洗白,认为弃置交趾是当时的不得已。
甚至反向指责朱棣不该违背朱元璋的祖训攻打不征之国安南,还认为他打下安南是重大的军事失误。
但交趾那块地方,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保障。
【朱高炽:……】
朱高炽再度冷汗涔涔。
他有着相当高的政治敏锐度,秦念这话一出他就知道交趾可能有失!
他已派遣太监山寿前去招安黎利。
【朱瞻基:……】
朱瞻基更是坐立难安。
去年祝洞之役、昌江之役皆败之后,他就与黎利议和,撤销交趾布政司,允许安南复国,立陈暠为安南国主。
到今年五月,黎利就上报陈暠已死,陈氏绝嗣,要求改立自己为国主。
如今朱瞻基让黎利寻访陈氏后裔,以此拖延时间。
但朱瞻基知道,如果没有其他转机,他就只能承认黎利成为安南之主。
【朱棣:朕应如何应对交趾之危?】
朱棣知道交趾多叛贼,叛寇潘僚、黎利、车三、侬文历至今未被擒获。
但现在这些叛逆远非官军的对手,都在逃窜之中。
但高炽和瞻基相继出言,他就知道交趾绝对出了大问题。
就是不知问题出在未来三年还是高炽继位之后。
朱元璋不知第多少次瞥向老四。
朱棣:“……”
汉武帝灭南越国后,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其中交趾所在之处现今为安南国,是朱元璋所设的“不征之国”。
但朱元璋也没有出言斥责,他已经知道祖训治国有多么荒谬。
【秦念:你所在的时期,先把那个叫马骐的太监杀了以平当地民怨,再把张辅调回去镇压叛乱。】
【朱棣:马骐?】
朱高炽时期。
太师英国公张辅整理衣冠,他知道当今陛下不会再听山寿的谗言。
他曾四征安南三擒伪王,交趾既然是大明不能有失之地,他当为先帝再次平此地之叛!
朱瞻基时期。
张辅露出笑容。
今年朝议,当今陛下决定放弃交趾,他虽极力反对却未能成功。
本以为安南之失已成定局,不想竟有天幕助他!
还有那马骐,文武诸臣合奏要判处其死罪,偏偏陛下没有诛杀他,反而将他与无罪的弋谦同样免为平民,引发朝堂内外的非议。
【秦念:你让马骐到交趾采办,他就在交趾横征暴敛。如今交趾叛乱四起,他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明史》明确记载:
“中官马骐以采办至,大索境内珍宝,人情骚动。桀黠者鼓煽之,大军甫还,即并起为乱。”
“僚者,故乂安知府季祐子也,嗣父职,不堪马骐虐,遂反。”
朝廷论罪时,马骐的罪名是“激变藩方”。
也就是直指马骐暴虐逼反交趾。
【朱棣:马骐!交趾之乱竟然是你之过?!】
【秦念:你装哪门子无辜?交趾布政司布政使黄福屡次裁抑肆虐交趾的马骐,马骐诬告黄福有异心,你说“此君子不容于小人”——你明知马骐是个小人,却放任他在交趾作乱。】
【朱棣:……】
【秦念:是马骐这个宦官横征暴敛来的珍宝闪瞎了你的眼吗?永乐大帝。】
就算马骐征敛来的珍宝最终进入国库,成为朱棣北伐的资金,秦念也照嘲不误。
因为交趾的叛乱需要明军进行镇压,平叛带来的将士伤亡,这分明也是在消耗大明的国力。
朱瞻基时期的明军惨败,交趾丢失,更是马骐采办带来的连锁反应。
【朱棣:……】
朱棣脸色青白交加。
秦念说得没错,他知道马骐是个小人。
但他没有想到马骐的横征暴敛会引发交趾叛乱四起!
【朱元璋:你竟然为了一己私欲,让宦官作乱?】
【朱棣:是朕的过错!黄福,朕命你立即抓捕马骐及引发叛乱的相关人等,尽诛之以平民怨!】
朱棣清楚纵容宦官逼反交趾是他的责任。
朱高炽朱瞻基的沉默,甚至说明交趾因此有失。
“臣遵旨!”
正在交趾的黄福领旨之后,立即调派人手,亲自去捉拿马骐等人。
他都不必先彻查,共事多年,没人比他更清楚哪些人是马骐的同党。
只是此前陛下一直包庇马骐,他无可奈何。
如今不一样。
马骐的死期到了!
【秦念:朱高炽,要不是规则限制,头都给你骂掉,智障东西。】
【朱高炽:朕会立即将黄福调回交趾!亦诛马骐等人!】
朱高炽再度面红耳赤。
秦念为什么要在这件事上如此辱骂于他,朱高炽心知肚明。
他将黄福召回辅助太子,也召回了马骐。
但马骐回京没有多久,就矫诏让翰林院撰写敕文,又前往交趾采办金银珠香。
朱高炽得知此事后大怒,责问翰林院官员为什么会相信马骐的矫诏。
“朕安得有此言?卿等不闻渠前在交阯荼毒军民乎?交阯自此人归一方,如解倒悬,今又可遣耶?”
但他没有诛杀马骐,也没有将他召回。
如今看来,竟是致使交趾之乱愈演愈烈。
【秦念:你该被骂的只有这件事吗?你居然能蠢到让一个宦官去招安叛贼,招安后让叛贼留在当地为官,使得叛贼趁机坐大!】
【朱高炽:朕不会再议招安之事!】
朱高炽终于明白秦念在谈及更易太子时,为何略过他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