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此刻情景再现,他立即阻止刘庄挑衅秦念。
【刘庄:……】
刘庄再度看向正上方置顶的“秦皇汉武”。
这“秦皇”分明是指始皇帝嬴政。
为何阿父要刻意说秦念是……
刘庄立即反应过来——秦念或与始皇帝有关!
若非秦念仅在民心榜有其名,声誉榜却独缺他一人,刘庄都要怀疑秦念是亡汉复秦。
【秦念:呵,明主中兴——刘庄,假如没有王莽篡汉,你这能中兴汉室的爹上限大概锁死在县令,下限是在家种地。应该娶不到你娘阴丽华,也不会有你的出生。】

第144章
听说“仕宦当作执金吾, 娶妻当得阴丽华”这个典故时,秦念以为刘秀肯定是见过阴丽华,才会有这样的宣言。
结果打开《后汉书》一看:
“光武适新野, 闻后美,心悦之。”
刘秀到新野,听说阴丽华很美,于是心悦之。
怎么说呢——往好点的方向说,刘秀这是志向远大。
那时的刘秀还需要自己种地,却敢肖想新野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的阴氏家族的女儿。
这似乎有点不符合汉光武帝的低调,但看史书就不难发现:
哥哥刘縯好侠养士, 弟弟刘秀臧亡匿死, 这两兄弟都不是省油的灯。
秦念说刘秀上限锁死在县令, 是因为假如没有王莽篡汉,当时的西汉已被外戚和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刘秀再优秀也没有出头之地。
“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 吏不敢至门”——
刘秀藏匿亡命之徒的时候, 当地的官吏不敢上门, 说明刘秀也算得上地头蛇。
加上曾有到长安就学的经历,所以有可能和他父亲刘钦那样官至县令。
阴丽华愣了下。
骤然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于天幕,她有些惶恐。
但很快就恢复平静。
后世秦皇这句话的重点在于陛下,并不在她。
【刘庄:……】
现在刘庄知道阿父为何让他慎言了。
这秦念说话实在难听。
不仅难听,还切中要害。
【秦念:不妨说说看, 你觉得谁能实现西汉的中兴?】
【刘庄:……】
他都已经沉默以对, 这秦念怎么还追着问?
刘庄只能绷着脸继续沉默。
他不仅无法作答, 而且也不能作答。
阿父为汉室中兴之主,身为人子,刘庄不能回答其他人也能中兴汉室。
另一方面,刘庄也认为只有阿父能中兴汉室。
【刘秀:倘若平帝能平安长成,或许也能中兴汉室。】
历经七个话题,刘秀已经相当了解秦念的性格。
她虽然是睚眦必报的性格,但阳儿还不算太过得罪她。
阳儿哑口无言一次,应该就能让秦念消气,不至于一再追问。
现在秦念追问阳儿,那必然是别有目的。
秦念之前问自己“假设没有王莽这个人,你觉得西汉还能传承多久”,与“谁能实现西汉的中兴”之问呼应。
于是刘秀接过话题,为阳儿解围。
【秦念:汉平帝刘衎能够登基,是因为他只有九岁,好操控——他有机会“平安长成”?】
【刘秀:……】
秦念这句话,让刘秀看出秦念究竟想说什么——
即便没有王莽,只要权臣需要一个好操控的皇帝,那么在位的皇帝就都没机会长大。
【刘彻:后世汉帝被权臣所操控?】
刘彻终于明白秦念怎么反复提及霍光。
他让八岁的刘弗陵即位,如果霍光有王莽之心,大汉恐怕真的危矣。
让幼主不能长成,然后继续扶持幼帝……
这时候宗室何在?
刘彻很快就想到他以推恩令削弱诸侯王。
诸侯不能威胁中央的同时,也无法拱卫中央。
这正是高祖此前就询问过的事情。
【秦念:刘衎九岁即位,死于十五岁,死因——刘秀,你知道他怎么死的吗?】
【刘秀:有鸩弑的传闻,但无法确定。】
其实也不必确定。
王莽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否则不会在平帝时期就不断排除异己,并以各种方式为自己造势。
刘秀清楚,王莽必然不会让平帝活到亲政之时。
【秦念:刘衎死后,王莽从宗室中选了最年幼的刘婴,学“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自称假皇帝,封两岁的刘婴为太子。】
【刘彻:文武百官无人阻他?】
【秦念:反对他的官员早就被免职,朝堂中只剩下王莽的亲信。】
【刘彻:……】
为何会出现可以左右朝政的权臣?
刘彻想问,却没有再问。
因为他意识到自己若是传位给幼帝,则必然安排数名重臣辅佐幼帝,相互制衡。
但他已经从秦念之言推测出结局:
桑弘羊谋反,霍光独揽大权。
刘弗陵未如刘衎这般被弑,是无子而病逝。
此后霍光扶持刘病已即位,而不是择两岁幼子。
这是因为霍光忠于汉室,并非他不能行王莽之事。
皇位传承之间,居然有如此危局?
【刘邦:太后何在?】
刘邦眉头紧皱。
宗室因推恩令被削弱,那就只剩下外戚能制衡王莽。
此时外戚何在?
【秦念:刘衎之母及其家族被王莽封在中山国,禁止回到京师。而此时主政的太皇太后王政君是王莽的姑母。】
【刘邦:故而是外戚篡汉?】
【秦念:你要这么理解也行。其实王政君本人不想篡汉,但她夺权却厌政,将权力下放给王莽,还因为过于愚蠢而被王莽骗得团团转。】
王政君不想篡汉,因为她本就是有实权的太皇太后。王莽篡汉后,她就成了只能表演行为艺术的虚名太后。
翻看《汉书》,满眼都是王莽以相当拙劣的借口求权。
大致流程是:亲信找理由请求王政君给王莽封赏—王莽推辞—王政君被王莽感动,给出封赏。
这个流程走到给王莽封安汉公、加九锡,王政君都没发现哪里不对。
直到王莽要当摄皇帝,王政君才“不以为可,力不能禁”——觉得不可以,但这个时候已经无法阻止。
最终只能在王莽即位索要传国玉玺时,将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以示反抗。
后来王莽“奉上皇太后玺绂”,让王政君成为新朝的皇太后,她也没拒绝。
她只是反对王莽拆了她丈夫汉元帝刘奭的孝元庙,“令其官属黑貂,至汉家正腊日,独与其左右相对饮酒食”作为抗议。
而王莽篡汉的最大倚仗,就是“知太后厌政”。
厌政的实权太后,和厌政的昏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王政君要是完全厌政也就罢了,但汉哀帝刘欣死后,是王政君抢夺刘欣交给董贤的玺绶,立九岁的平帝刘衎为帝,将政务交给王莽。
刘衎之母分明是太后,王政君却任由皇帝的倚仗被隔离在京师之外,分明也是为了独揽大权。
夺权却厌政,秦念最厌恶这种掌权者。
【刘邦:……】
刘邦思绪极乱。
他本以为问题出在外戚,可秦念此言分明是将问题归咎于太后无能。
刘邦看向谋臣,却见张良、萧何、陈平等人都望着天幕,似乎什么都没有察觉。
“唉……”
刘邦没有为难他们。
他寿数无多,刘恒即位之后亲政之前,都会是皇后治理国政。
谋臣又怎敢置喙太后干政之事?
外戚、权臣……
此时刘邦又想到霍光。
辅佐刘弗陵刘询的霍光算外戚还是权臣?
【秦念:刘秀,你以吕后危及社稷为由将她移出高庙——说实话挺可笑的,这是你执政生涯中最大的笑话。】
【刘邦:糊涂!】
刘邦当然得骂刘秀。
秦念曾说“若无吕后治政,你朝或许早就亡了”,可见吕后于大汉有功。
就算吕后有夺权之举,可刘秀之前的诸汉帝都未将吕后“移出高庙”,刘秀一个几百年后的汉帝又何故如此?
王政君是有大错,但以此迁怒吕后,此后汉室的太后又如何肯为大汉尽心?
【刘秀:我尚未行此事……此后也不会如此。刘阳刘炟,你等当移吕太后归高庙!】
知道两个时期的吕后都在看着天幕,刘秀顿觉头疼。
此事为吕后所知,危及的是他的先祖文帝!
至于这一举动被后世视作笑话,刘秀也是脸上发烫。
他知其缘由——
后世并不在乎夺权的手段,也不在乎吕后违背高祖“非刘氏不王”的约定。
吕后在任期间,“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她于社稷有着如此功绩,他却将其移出太庙,就是会被视作笑话。
【刘庄:唯。】
刘庄有心要为阿父辩解,但终究还是只说了一句“唯”。
他注意到秦念隐瞒了一事——
“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祇。迁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上祭。”
倘若吕太后得知此事,薄太后必危!
【刘炟:唯!】
刘盈时期。
十二岁的刘恒连忙拜倒请罪:“母后!儿臣必会留下祖训,禁止后世子孙行如此大不孝之举!”
吕雉冷眼看着天幕,任由刘恒跪伏。
这刘秀既然是刘恒的后人,那就是刘恒的过错。
伏跪着的刘恒不敢抬首,在得到太后的饶恕前,他也不敢起身。
身在另一处宫殿的刘盈大惊失色,但刚走出几步就停了下来。
恒弟说过,无论发生什么,都请求他不要干涉。
否则惹怒太后,恒弟的处境只会更加危急。
七岁的刘恒同样跪倒请罪,却被吕雉扶起:
“我儿无需如此。”
吕雉深知此时她该做什么。
陛下尚在,她绝对不能苛待太子,反倒必须表现得已经被刘恒的恭敬打动,视其为亲子。
但稚子的哭声还是扰乱了她的心神,吕雉轻声安抚。
吕雉看似没有迁怒刘恒,实则……也确实没有过多迁怒。
一则秦念称后世以刘秀此举为笑话,可见后世依旧认可她的功绩。
二则刘秀将她移出高庙,换言之刘秀之前的汉帝都没有这么做。
刘秀此举,是因王莽篡汉,故而将重用外戚的太后视为“危及社稷”。
三则……刘恒这两月以来的恭敬孝顺,她也看在眼里。
哪怕是装的。
【秦念:你视外戚危及社稷,可倘若权臣不是外戚王莽,而是非外戚的赵匡胤,这西汉就有救吗?】
【赵匡胤:……】
赵匡胤无奈。
他猜到秦念想要说什么,但被拿出来举例的是自己,这感觉……唉。
明明更适合举例的是霍光,汉光武帝认识霍光。
霍光也可视为非外戚的权臣。
赵匡胤也不敢出言反对,否则秦念必然会提“篡位的是你不是霍光“。
【刘秀:你认为错不在外戚,而在于太后无能?】
刘秀想起赵匡胤是怎么登基的:
“兵变夺权黄袍加身,夺了七岁小皇帝的皇位。”
想来这赵匡胤并非外戚。
刘秀不得不承认,换作赵匡胤,汉室依旧危矣,甚至更加危险——他或许难以复汉。
同理,若是换作霍光篡位……
虽然得出答案,但刘秀不想回答“是”,于是以反问代替回答。
【秦念:对。就像你朝就不是亡于外戚太强,此时外戚可以说是太弱,这时的太后也无能。】
【刘秀:……】
刘秀等候片刻,没有看到唐宋明的皇帝反驳秦念之言。
秦念善于规避规则,刘秀无法确定她这段话有没有陷阱。
但后世皇帝无人反驳,那就应该是事实。
外戚太强,王莽篡汉。
外戚太弱,依旧亡国。
这时刘秀不由得想起宋时的“文武对立”。
可外戚之事不同于文武可相互促进,刘秀一时间竟想不出解决之道。
换作被秦念指出治政的诸多过错之前,朱元璋一定会出言反驳。
东汉怎能算是亡于太后无能?
可如今朱元璋会先思索秦念何出此言。
汉灵帝驾崩之后,皇子刘辩继位,其母何太后临朝称制。
何太后之兄何进欲要诛除宦官,何太后怀疑何进想要擅权于是反对诛宦,何进就依袁绍之策召董卓入京。
后来何进被宦官所杀,董卓入京废刘辩立刘协,天下就此大乱。
依秦念之言……
朱元璋试着反过来理解。
倘若何太后能够平衡外戚与宦官,阻止何进引董卓入京,或许可以延续东汉国祚。

【刘邦:依秦皇所见, 应如何解决外戚既不可太强、又不可太弱的问题?】
【秦念:错了。外戚根本就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太后和皇帝。】
西汉和东汉的亡国,本质在于社会矛盾已经累积到一定地步。
王莽篡汉是因为汉室已失民心。
结果王莽治国提前引爆所有矛盾, 身处乱世之中反倒使得人心思汉。
但掌权者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或加剧社会矛盾,所以秦念聊西汉亡国的问题,就是要将话题引向改良帝制。
她显然不能在皇帝聊天群里反帝反封建,但改良可以。
【朱元璋:这是何意?】
朱元璋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论断。
历经七个话题,尤其是二十日前被秦念斥责得废除祖训以后,朱元璋已放下许多偏见。
再观史书上,朱元璋发现那些干政的后妃,有北齐胡太后这般荒淫者、王政君这样重用外戚致使王莽篡国者。
也有邓太后那般“兴灭国,继绝世”的千古贤后、明德马皇后那般母仪天下者。
但外戚不同。
外戚者, 非能者居之。
史书上外戚祸国者比比皆是, 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人极少, 这怎么也不算问题?
【秦念:外戚得以重用,大致分作两种情况:一为皇帝重用外戚;二为太后重用外戚。】
刘邦思索着秦念所言。
和往后的皇帝不同,刘邦还没见过太后重用外戚祸国的先例。
反倒秦国宣太后、齐国君王后都有功于社稷。
不过刘邦也认可秦念所言。
卫青霍去病等人就属于皇帝重用皇后家族的外戚;而王莽属于太后重用自己家族的外戚。
【秦念:无论是哪种情况,归根究底都是在借助外戚巩固权势、制衡朝臣。朱元璋, 你朝倒是几乎没有外戚乱政, 但宦官却权势滔天——说白了, 就是皇权需要制衡朝臣的力量。】
【朱元璋:……】
朱元璋几乎是立即就想起朱棣时期那个致使交趾叛乱的宦官。
但此人显然还算不上“权势滔天”。
朱元璋当然了解制衡。
他认为外戚和宦官皆是祸国之源,故而都在祖训中予以封禁。
于是分封诸藩,想要以宗室的力量来制衡朝臣。
结果大明二世内战空耗国力,身为藩王的老四篡夺皇位,还编造无数伪史, 连累自己名声受损。
此后朱棣再度削藩, 朱瞻基以内阁制分散相权引发党争, 后世明皇不得不选择宦官作为制衡权臣的力量——
故而有了后世的“宦官权势滔天”?
【秦念:制衡朝臣,无非就是借助外戚、宦官、宗室——外戚宦官的问题不必多说,这宗室乱国起来,想必唐朝及之后各朝的皇帝都清楚其危害丝毫不亚于这二者。】
【李世民:秦皇所言极是。】
李世民知道秦念说的是西晋的八王之乱。
宗室乱国引发五胡乱华。
【刘彻:你说这些,是有解决之道?】
刘彻不喜秦念将皇权本质如此公之于众。
这是帝王心术,说出来对皇权无益。
但他没有出言斥责。
因为刘弗陵。
八岁即位的幼帝根本没人能教他帝王心术。
刘彻甚至怀疑霍光之所以权倾朝野,就是因为幼年的刘弗陵不懂制衡,只能倚仗霍光的忠心。
好在霍光也确实忠心。
但到了后世那个真信以德治国的汉帝,恐怕就是全然不懂何谓帝王心术。
这么想来,将帝王心术公之于众又如何,难道朝臣就能因此阻止皇帝巩固权势?
各朝朝臣大多不敢言语。
但未入仕的儒生就大多以圣贤书之说言“君臣应互信”云云。
刘庄刘炟两朝的儒生更是指责秦念必是欺世之君,才会有如此民心。
总之,皆是难以接受皇权应借助外戚和宦官来制衡朝臣之说。
【秦念:外戚、宗室、宦官,都是双刃剑。是如卫青霍去病一般利于社稷、还是像王莽这样祸国乱政,实则都是看掌权者能否掌控这把剑。而全部弃之不用,那就会面临宋朝的朝臣乱国。】
【赵匡胤:……】
外戚乱国,西汉。
宗室乱国,西晋。
宦官乱国,明朝。
朝臣乱国,大宋。
以往没察觉,现在看秦念这么一分析,赵匡胤突然发现皇权旁落才是正常,得以延续属于苍天护佑。
各朝亡国之时,往往都有着以上四者之乱,或是其中之一二,更甚者四者皆全。
新入群的两朝,此刻大多不愿接受秦念这种论断。
其余各朝的儒生都知道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结局是为异族所亡。
朝臣乱国——
实则就是儒家士大夫乱国。
一时间儒生们讷讷不能言,不能再扬言君王不该以外戚宦官制衡朝臣。
【刘彻:故而你认为问题在于皇帝的能力?】
【秦念:没错。你重用外戚不妨碍你被称为千古一帝;朱棣时期有郑和这样留名青史的宦官;宗室救国者,有刘秀这样的典型代表;而朝臣——二凤就是知人善用,以朝臣治国的楷模。】
楷模……
李世民下意识就想到被未来的自己誉为“一代楷模”的李靖。
迅速忽略这一念头,李世民无法找出秦念所言的纰漏。
外戚、宗室、宦官、朝臣,说到底都是治国的手段。
君王若是有能力,自然能择其善者而重用。
君王若是无能,重用任何一方都有可能祸国。
【刘彻:……哼。】
刘彻勉为其难地认可秦念的判断。
他已经知道秦念意欲何为。
此前的话题在于太后干政、外戚乱国。
秦念绕这么一大圈,无外乎就是说明有能力的皇帝可以借助各种势力稳固皇权。
当皇帝年幼,就只能是太后临朝称制。
刘彻因窦太后之故,极为不喜后宫干政,尤其不喜太后干政。
可主少国危之际,若有吕后这样的太后,王莽、赵匡胤这种人又如何能够篡位?
“如果一个王朝的存续寄望于‘霍光’的存在,那么它的存续只能叫做侥幸,亡国才是应得的。”
了解诸多后世之事,刘彻对于将八岁的刘弗陵托付给霍光一事,已是越想越觉得侥幸。
【秦念:皇权更迭之际,有一个堪称致命的问题——皇帝早逝,继任者年幼。】
【刘秀:故而你支持太后临朝称制。】
刘秀依旧不喜欢秦念这个想法。
纵然吕太后于社稷有功,但她确实为吕氏揽权,甚至废杀少帝,安排吕氏外戚就任要职。
吕太后崩后,诸吕专政擅权,欲为乱。
若非诸王与重臣们联合诛杀吕氏一族,汉室必危。
此后薄太后几乎不干政、孝文窦太后图谋兄终弟及、孝景王太后几乎不干政、钩弋夫人被立子杀母、孝宣王皇后几乎不干政,再之后就是孝元太后王政君——
后世唐朝有武曌这个异类,篡位登基却得到李世民和李治的认可。
但刘秀并不认为太后的利益与皇帝一致。
尤其皇帝的生母不是太后时,太后会更重视家族利益还是夫家利益,就很难说。
秦念是异数,她不在乎社稷归属,只在乎华夏与万民,才会如此肆无忌惮。
刘秀顾及高祖皇帝将社稷托付于吕后,不能直言“太后非生母则不可信”。
好在有人替他问出这个问题。
【朱元璋:倘若太后无子、或子嗣早夭,大肆封赏外戚、甚至欲行武曌之举,又当如何?】
朱元璋没有刘秀的顾虑。
如今问这个问题,不是因为朱元璋依旧坚信后宫不能干政。
也不是针对武曌和吕后。
正相反,如果秦念能够解决这一隐患,太后干政总好过宦官权势滔天。
大明亡于异族,一直是朱元璋心中最大的一根刺。
【武曌:……】
若太后无子或子嗣早夭,则难以称帝。
但武曌没有作答。
“难以”并非不能,武曌自己就是皇帝,非常清楚皇帝的顾虑。
王政君是汉成帝刘骜生母,但刘骜死后即位的是刘骜之侄刘欣,此后的汉皇都非王政君血脉。
她对王莽的纵容,究竟是因为无能而被蒙骗。
还是因为刘欣、刘衎、刘婴都不是她的后代,故而假意“厌政”。
谁也无法确定。
【秦念:吕雉提拔的外戚和武曌的外戚差不多,只能用于稳固政权,对治政不仅毫无正面效果,武曌的外戚甚至还成了她治政上的污点。】
【武曌:朕已将武氏族人尽皆废为庶人,雉奴时期的朕亦应不会再重用这些无用的外戚。】
这句话说出来以后,武曌就已经知道秦念想说什么。
【秦念:刘邦将朝政托付给吕雉之后,吕雉也没必要再提拔这些无用的外戚。阻止太后分封外戚的办法很简单——以律法确定太后干政的权利,并规定外戚无功不得受赏,否则皇帝亲政后必定清算。】
【刘秀:王莽是给自己伪造功绩,从而不断获得封赏。】
【秦念:权倾朝野的人才能肆无忌惮地伪造功绩,那么问题来了,王莽是刚入仕就成为权臣吗?】
【刘秀:……】
王莽刚入仕时就任黄门郎,这只是皇帝近侍,远没有到可以给自己伪造功绩的地步。
刘秀再看一遍秦念所言。
“规定外戚无功不得受赏”。
【秦念:你汉朝喜欢给无功的外戚恩泽封侯,王莽篡位的起步,就是汉成帝刘骜为母族外戚无功封侯。说白了,你朝被王莽篡位并不全是王政君的责任,你朝的制度就有问题。】
【刘邦:此后汉室不得再有恩泽封侯,非宗室无功不得受封。无功受封者视同叛逆,任何人杀之无罪。】

秦念给这位同事的扮演还原度点赞。
当初刘邦察觉到异姓王的隐患, 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非刘氏不王”。
如今他得知外戚无功受封的隐患,声明“非宗室不得无功受封”符合人设。
“无功受封者视同叛逆,任何人杀之无罪”更是绝杀。
就算以后的汉帝非要给非宗室封侯, 那受封者就会被视同叛逆,任何人将其诛杀都算无罪——
这谁还敢无功受封?
哪怕是伪造功绩从而受封,那也得面临下一任帝王的清算。
【刘彻:唯!】
不再恩泽封侯而已,于皇权有利无害。
刘彻也干过给人无功封侯的事——比如卫青的三子,主要是为了体现自己对卫青的恩宠。
结果以后还得找理由削夺爵位。
【刘秀:唯!】
【刘庄:唯!】
【刘炟:唯!】
刘炟现在还有点摸不清状况,也不清楚为何高祖皇帝和大父对屡屡口出狂言的秦念如此信任。
但他清楚非宗室无功不得封侯,于社稷有利。
那就先随大父阿父应下此言。
【刘彻:假如皇帝亲政,太后却不肯交权,又当如何?】
刘彻此言, 是基于即位时被窦太后压制。
新政被窦太后阻拦, 他提拔的官员或被罢黜或被诛杀。
直至窦太后离世, 刘彻才得以掌权。
【秦念:你被能力弱于你的窦太后所压制,其缘由在于她掌权时间更长,且你朝以孝治天下。朕早就说过,可孝不可顺, 皇帝到了亲政的年龄就可以着手夺权, 成功了就让太后退休养老, 失败了就再接再厉或者熬到太后离世。】
【刘彻:……】
刘彻怀疑秦念在内涵他。
他就是夺权失败,之后熬到窦太后离世。
但秦念之言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如果外戚无功不得受封,太后的权力必然受到限制。
且倘若外戚并非依托于太后的权力,那么太后与皇帝的争权就不会关系外戚家族的兴亡。
【刘邦:夺权?不是太后让权?】
刘邦的设想,那可是留下祖训, 待刘恒及冠, 吕雉就该还政于他。
怎么到秦念嘴里, 就变成需要皇帝去夺权?
【秦念:你是想说皇帝到了亲政的年龄,太后就该直接让权?那你觉得太后时期的武曌该还政给李显李旦吗?】
太上皇李旦:“……”
他怎么又在挨骂?
武曌笑了一声。
她对秦念的许多想法都深觉惊奇。
秦念的话总是乍一看离经叛道,但细看就会发现环环相扣,最终指向她想要达到的目的。
而这一次,秦念的目的……
【刘邦:呃……】
刘邦倒是想回答应该。
但这么答,肯定会被天幕视作谎言。
实在是李显李旦这两人太过昏庸!
等等,昏庸……
【秦念:所以说幼主即位还有一个问题:成年的太子一般已经参与政务,皇帝能对太子的能力作出一定的判断。但幼帝不同,鬼知道他长大之后是明君还是昏君。】
【秦念:但夺权不同。皇帝作为未来的掌权者,朝臣天然会倾向与他,在遏制外戚的情况下若还不能夺太后之权,只能说明能力不足,那就再磨练磨练。】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