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贺哭着推辞,刘彻及左右大臣也“感动下泣”。
秦念觉得这左右大臣哭,是感动于刘彻选的冤大头不是他们。
刘彻那句“扶起丞相”就更搞笑了。
公孙贺跪着哭诉自己的才能不足以担任丞相,刘彻张嘴就是“扶起丞相”。
之后公孙贺还是不肯起,刘彻直接就走了,于是公孙贺就这么被强行拜为丞相。
公孙贺是真哭,刘彻则是明摆着的假哭。
【秦念:在任十一年后,公孙贺被卷入巫蛊之祸,与儿子公孙敬声双死于狱中,灭族。事后,你承认没有找出罪证。】
一沾上巫蛊就没有好事。
刘彻极为烦躁。
【刘彻:刘弗陵,将巫蛊之祸详细说来。】
越是烦躁,刘彻就越想知道全部经过。
总不能不断被讥讽,却不知为何被讥讽。
让刘弗陵说,自然是因为刘弗陵不会如秦念一般冷嘲热讽。
【刘弗陵:公孙敬声接替公孙贺担任太仆后,不遵法纪,因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而下狱。】
刘弗陵先说公孙敬声之事,当然是为了表明公孙父子之死并非全然无辜。
也算是努力为阿父开脱。
公孙贺早在看到“灭族”时就已是吓得魂不附体。
再看到敬声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更是恐慌不已。
好在左右提及李绪之事。
为匈奴练兵的李绪尚且免死,何况他的儿子只是贪污?
公孙敬声尚幼,缓过来的公孙贺痛下决心,必定好好管教儿子。
管教不好,那就不能让他入仕!
【刘弗陵:公孙贺追捕逃犯朱安世为其子赎罪,朱安世在狱中状告公孙敬声与公主私通、于驰道埋偶人诅咒阿父,公孙贺父子因此下狱。】
【秦念:囚犯明显用于报复的话也信,果然是发猪瘟。】
【刘彻:……】
【刘弗陵:因阿父当时病重,故被其蒙蔽。】
【秦念:没错啊,“猪瘟”。】
刘弗陵开始为阿父时期尚未出生的自己感到担忧。
他还想好好表现,若是大兄继位,那时阿母就能与自己同去封地,以全此生不得尽孝之痛。
如今秦念作乱,刘弗陵很是绝望。
刘彻冷着脸没有出言。
若是病重之时,恰好朱安世状告有人行巫蛊之术,他当然会宁杀错不放过。
巫蛊之事是否有用……
以后再有论巫蛊事者,刘彻就让其先去咒杀死囚,做不到就是欺君死罪。
【秦念:巫蛊之祸之初,被诬陷私通的公主是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伉也牵连致死。史书却并未记载诸邑和卫伉是怎么被牵连的,刘弗陵,解惑一下?】
【刘弗陵:……】
刘弗陵不敢言。
史官都不敢记的东西,他怎么敢说?
卫子夫闭了闭眼。
原来不止是据儿,阳石和诸邑也没能逃过一死。
【秦念:那我猜一下。阳石公主、诸邑公主都是刘据同父同母的姐姐,卫伉是刘据的表兄,公孙贺是刘据的姨父……】
【秦念:这场巫蛊之祸,你爹真正怀疑的对象,其实是你哥刘据?】
秦念知道这很像阴谋论,但她认为这一猜测符合人之常情:
汉武帝病重,就算没人在他面前诋毁刘据,笃信巫蛊的他也会怀疑到太子头上。
毕竟他要是被咒死了,受益者毫无疑问就是太子刘据。
【刘弗陵:……】
沉默就是默认。
这应该就是刘彻拿的剧本了。
秦念记下这一点。
史书隐笔之处,就只能进行猜测。
这是可能性最高的解释,甲方给刘彻这个剧本很合理。
以司马迁的性格,大概率会如实记载。
可惜《史记》中的《今上本纪》早就遗失了。
【刘弗陵:后江充奉命查办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他人认罪。时人皆以巫蛊相告,牵连全国,死者达数万人。】
在霍光的建议下,刘弗陵无视秦念所言,继续回答阿父所问。
【刘弗陵:阿父病情未愈,江充言宫中有蛊气,借此掘后宫之地,再至太子宫。卫……皇后助大兄起兵,诛杀江充。】
【秦念:卫长公主丧夫,被刘彘再嫁给骗子方士栾大。后栾大被刘彻腰斩,史书再无卫长公主的记录。刘弗陵,她没被巫蛊之祸牵连,是因为在此之前就死了吗?】
秦念作出这个判断,是因为茂陵考古测绘中,曹襄墓东侧有封土相连的女性墓,那显然就是卫长公主的墓葬。
官方在该墓棺室北侧发现“盐”字封泥六件,应属于封邑当利县的卫长公主——当利县是汉代胶东盐官驻地。
可见卫长公主死前未被夺去封地。
她的儿子曹宗却被牵连进巫蛊之祸,《史记》和《汉书》对于这段记载有出入。
前者说曹宗“坐太子死,国除”,后者说“有罪,完为城旦”。
不管怎么说,曹宗必然受到了牵连。
如果这时候卫长公主还活着,她也应会受到牵连。
所以她大概率是死在巫蛊之祸之前。
【刘弗陵:……】
刘弗陵绝望了。
他真不明白为什么他不想回答,天幕就会替他承认!
卫长公主惊恐地看着天幕。
她的丈夫曹襄如今正出征匈奴,难道是战死沙场?
曹襄还活着。
如今正驻扎于窴颜山赵信城,正准备随大将军卫青得胜归朝。
曹襄亦是忧愁,既忧自己不知因何早逝,亦忧公主再嫁却并非良人。
【秦念:所以说,是卫子夫的三个女儿都死了,江充又查到她仅剩的儿子头上?】
【刘弗陵:……】
刘启叹了口气。
王娡同样面露不忍。
就算她是彻儿的阿母,也觉得彻儿此举不近人情。
“……其中最冷血的那个。”
陈阿娇轻声呢喃。
她早已不再嫉恨卫子夫。
在真正看清刘彻之后,她甚至要感激天意,让她没有诞下刘彻的孩子。
三女一子,皆死。
这比无子痛心百倍。
卫子夫深呼吸数次,没有再次落泪。
【秦念:对于刘据来说,姐姐、表兄、姨父全被杀了,连好友李禹也被蒙冤处死——江充诬陷他勾结匈奴,欲投奔在匈奴的李陵。】
【秦念:刘彘,你的失联是在逼太子起兵吗?】
【刘彻:朕如何得知晚年所想?】
李敢:“……”
李禹是他的儿子。
怎么会成为太子的好友?
这江充究竟是谁?!
他本以为李家与卫家已是水火不容之势,却见李家卫家皆因太子而被江充构陷。
刘彻此时作答,是因为他发现沉默就会被天幕回以“……”,从而被视为默认。
十岁的刘据绷着脸。
他很想哭,但他又知道自己不能哭。
【秦念:刘据起兵时的唯一援军是卫子夫,可见他没有碰兵权,根本无法对你构成威胁。你想废太子下道诏书即可,何必如此相逼?】
汉武帝要是真的想换一个太子,以他对军、政的掌控力度,加上刘据没有兵权,废太子就是汉武帝一句话的事。
正如刘启废刘荣那样,何必搞得这么麻烦?
太子造皇帝的反,难道这名声就比直接废太子好听?
如果说刘彻并不想废太子,他为什么杀了刘据的姐姐表弟姨父等各种亲戚,甚至连好友都不放过,还允许跟太子有仇的江充去查皇后和太子?
就连只翦除羽翼但不想废太子、结果玩崩了的说法也有漏洞——刘彻为什么失联?
但凡刘据能联系上他,也不至于慌乱中以那么一点兵力造反。
难道真的是太相信巫蛊之说,晚年就是在纯粹发癫,被江充这种小人蒙骗至父子相残?
可这也解释不了汉武帝为什么“失联”。
秦念听说有人认为巫蛊之祸的本质是酷吏集团认为刘据是仁君,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联合起来蒙骗汉武帝,切断了他与外界的联系。
但她不认可。
太子上位,充其量不重用他们,最多也就本人下狱或被处死,汉朝还能花钱赎死。
但蒙骗汉武帝,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再谋害太子——
那可是实打实的族诛重罪!
从汉武帝迅速镇压造反来看,他对军、政的掌控度依旧极高。
晚年清算那么多人,也就面临一次刺杀,足见他绝对没被架空。
若是真有人敢联手切断汉武帝与外界的联系,这罪行比刘据造反还要严重得多,应当引发一轮更大的清洗才对。
什么都没发生,就只能说明“失联”是汉武帝主动为之。
【刘彻:……朕,不知。】
刘彻确实不知道。
他现在甚至无法理解他怎么会处死两个女儿。
是他过于相信巫蛊之说?
以至于重病之时,认定是有人要以巫蛊事害他性命,故而命江充不惜代价找出行巫蛊事者。
无论是子女还是重臣,都照杀不误?
【刘彻:刘弗陵,说下去。】
他要知道这场巫蛊之祸,究竟会走到何种地步。
【刘弗陵:长安兵乱,死者数万。大兄兵败后逃出长安,牵连被诛被流放者无数。】
【刘弗陵:大兄藏身于泉鸠,行踪暴露后遭到围捕,自尽,皇孙二人皆遇害。】
【刘弗陵:次年,查出巫蛊相告者多为不实,大兄起兵是被江充所迫。阿父悔之,族灭江充家,清算参与镇压大兄的人,再度牵连甚广。】
【刘彻:江充是何人。】
刘彻此言冰冷彻骨。
李绪他可以饶恕,但江充必死,他必须死!
【刘弗陵:赵国邯郸人,本名江齐,字次倩。】
【刘彻:赵王,捕其全族,送来长安。】
赵王刘彭祖连忙派人去抓捕江齐全族。
江齐看到自己的名字时,软倒在地。
他知道自己必死。
没人能救他,谁都不能。
【秦念:刘弗陵,巫蛊之祸还没结束,继续说。】
秦念继续迫害刘小猪。
顺带也迫害一下装儿子装得特别像的刘弗陵。
至于刘彻要处置江充,剧本而已。
她给自己立的人设是依法治国,不是要求别的皇帝依法治国。
【刘弗陵:……内者令状告刘屈氂妻指使巫师诅咒阿父,以及刘屈氂与李广利祷告祭祀、欲令李广利女弟李夫人子为帝。】
女弟,就是妹妹。
李夫人就是那个借“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一曲得到汉武帝宠幸的李夫人。
不过唱《佳人曲》的人不是李夫人,而是她的哥哥李延年。
秦念读《汉书》时才知道这一点。
李延年陪汉武帝起舞时唱这首曲子,刘彻问“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就说李延年有个妹妹,李夫人因此入宫。
刘屈氂和李广利是儿女亲家,才会共谋让李夫人之子刘髆当太子。
刘弗陵这个“状告”一词用得很妙。
《汉书》记载李广利出征前,希望丞相刘屈氂早日请汉武帝立刘髆当太子。
又记载内者令郭穣状告时说的是:刘屈氂与李广利共同祷告祭祀,希望刘髆当皇帝。
这两段看似一样,含义却并不相同。
不过,这不重要。
总之就是镇压太子的官员,都没有好下场。
【刘弗陵:刘屈氂被腰斩,其妻枭首。李广利妻子儿女被捕入狱,李广利投降匈奴后,其宗族被诛杀。】
【秦念:这个刘屈氂是你的第十二任丞相,曾听从你的命令去镇压刘据造反。】
秦念这话可不是牵强附会,故意把刘屈氂之死与巫蛊之祸联系起来。
《汉书》中记载匈奴单于派人为难汉使,问他汉朝既然是礼仪之邦,太子怎么会造皇帝的反。
汉使的回答是:“乃丞相私与太子争斗,太子发兵欲诛丞相,丞相诬之,故诛丞相。”
也就是说至少在汉朝这位使者看来,丞相之死与他“诬”太子强相关。
当然,这是汉使应对匈奴的回答,并不代表事实。
秦念认为汉使有刻意将江充背后的汉武帝从此事中摘出去的嫌疑。
第14章
秦念认为刘屈氂的表现,也可以证明汉武帝与皇后太子断开联系,并非臣子联手欺骗君王。
刘据造反时,杀完江充就带兵去杀丞相。
刘屈氂此时的反应是“屈氂挺身逃,亡其印绶”,丞相官印都丢了。
汉武帝得知太子造反后,问丞相在干嘛,丞相长史回答:“丞相秘之,未敢发兵。”
——刘屈氂在太子造反时,并没有借机直接发兵去杀刘据,以借此干掉太子帮刘髆上位。相反,他居然在试图帮太子封锁消息,也不敢发兵。
反而是汉武帝怒骂:“丞相无周公之风矣。周公不诛管、蔡乎?”
汉武帝下诏让丞相捕杀反叛者之后,刘屈氂才带兵去镇压太子。
把这段史实和汉使的回答结合起来,就不难得出结论:
刘屈氂之死,就是跟他当初听从汉武帝的命令镇压刘据有关。
【刘彻:……】
刘屈氂,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彻的侄子。
时年九岁。
刘彻不可能去找九岁孩童的麻烦。
刘彻也不打算问李夫人是谁。
李广利是个废物,李夫人生的儿子——
秦念此前说过,他的六个儿子除了刘据和刘弗陵,其他人不是早夭就是蠢货。
至于丞相……
都到第十二任了,现在还活着的“丞相”中竟然只有公孙贺既非无能、也未曾犯下重罪。
其下狱而死,只不过是卷入巫蛊之祸。
待公孙贺归来,就让他取代李蔡担任丞相。
再等等。
或许善终的第十三任丞相是真正的人才。
刘彻不死心。
他可太想要萧何这样的丞相了。
公孙贺还不知道这个噩耗,正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教育好儿子。
【秦念:巫蛊之祸可还没说完呢,刘弗陵,怎么不继续了?】
【刘弗陵:……】
【刘彻:……】
刘彻的沉默,是他没想到都死了两任丞相,巫蛊之祸居然还没有结束。
刘弗陵的沉默,是因为他知道秦念在说什么。
那件事,他是真的不敢说。
何况那也不能完全算是巫蛊之祸的后续!
【秦念:真不说?刘病已,你来说?】
【刘询:……】
刘弗陵都不说,刘询当然也不会说。
【秦念:看来只能朕来嘲笑你了,刘彘。】
【刘彻:……】
【秦念:你以各种理由报复参与镇压刘据的人,侍中仆射马何罗害怕被株连,与其兄弟合谋持刀入室行刺——要不是金日磾护主,你就被砍死了。】
【刘彻:马何罗是谁?!!】
从这问号加感叹号,秦念仿佛能看到猪猪震怒!
她发现其他群成员对标点符号用得极为谨慎,也因此特别能表现出其心态起伏。
比如之前江充是何人之后的句号,应该就是表达刘彻的冷漠,在他眼里江充已经是个死人。
而如今的三个符号,就是猪猪震怒。
巫蛊之祸死那么多人,刘彻虽怒却也没到这种地步。
但这很符合汉武帝的冷血人设。
美貌的李夫人年少早死,死前不肯以病容相见,汉武帝以皇后的礼仪将她安葬。
李夫人算得上他的白月光吧?
结果李广利掺和进皇储之争,最终宗族被灭,汉武帝丝毫没有顾及李夫人的情谊。
她的儿子刘髆也死于汉武帝去世前一年或者当年,死亡时间在《汉书》两处有矛盾,死因没记载。
秦念相当怀疑他的死因。
刘据死后,刘彻修思子宫、望思台都在表达他的后悔与对长子的哀思。
结果刘病已在监狱长到近五岁,刘彻都没管过他。
有种说法是汉武帝不知道刘病已的存在,但“天子气”事件之后,刘彻总该知道这个皇曾孙的存在了吧?
结果刘彻还是没管他,丙吉依旧需要拿自己的俸禄去供养刘病已。
刘彻临终前才留下遗诏,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
不久后,刘弗陵报出了马何罗三兄弟所在之地。
秦念记忆中这三人在史书上并未记载其详细的出生地,只记载马通封侯后全家被迁徙到扶风茂陵。
她打开搜索引擎,经过搜索再度确定史书没有相关记载。
应该就是刘弗陵编的。
秦念切回聊天群,见刘彻又在喊话当地官员抓人。
怪有意思的。
【秦念:这金日磾是霍去病抓回来的,也得算进卫子夫的嫁妆里。】
【刘彻:……】
金日磾原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降汉后刘彻赐其金姓,如今十六岁,正在黄门署养马。
刘彻沉思片刻,决定先封他为马监。
去病果然是他的帝国双璧,连抓回来的俘虏都忠心耿耿。
金日磾也没想到,自己安安静静养着马,突然会被天幕所提及。
所幸不是坏事。
【秦念:你的最后一任丞相也与巫蛊之祸相关。】
【刘彻:?】
【秦念:刘据死后,守卫汉高祖祭庙的郎官田千秋为刘据鸣冤,说“子弄父兵,罪当笞”,还说是他梦见的一个白头翁教他这么上奏。】
【秦念:刘邦,是你托的梦吗?】
“是朕!”
刘邦当即高声答道。
可惜天幕认为这是谎言,只有这时的人能看到他的回答。
萧何:“……”
【刘邦:可以是朕!】
秦念乐不可支。
这刘邦也很有意思啊。
田千秋看着汉高祖祭庙,只觉冷汗涔涔。
【秦念:刘小猪,子弄父兵之说深得你意。刘屈氂死后,田千秋就成了最后一任丞相。这次不到两年你就死了,他得以善终。】
【刘彻:……】
作为皇帝,刘彻本不可能接受被人言死事。
但已经知道自己享年七十,似乎就没那么难以接受。
现在刘彻不甘心的只有一件事:
【刘彻:朕就没有治政的顶级文臣吗?】
“顶级”一词,是秦念之前对卫青三人的评价。
刘彻不甘心他能任用的文臣之中,能力最高的会是哭哭啼啼的公孙贺。
【秦念:有,卫子夫的嫁妆——霍光。】
卫子夫得宠后,卫氏家族的显贵震动天下。
天下歌之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霸天下”一词其实带有明显的贬义。
或许并不只是在讥讽卫子夫,更多是在嘲讽“外戚得势”的现实。
后世皇帝秦念不断提起“卫子夫的嫁妆”,各朝百姓不知不觉间已经被带偏——
“卫皇后的嫁妆真是丰厚啊!”
甚至不少皇帝都被带偏,叹自己为何娶不到有着如此嫁妆的皇后。
不再是卫氏因卫子夫而显贵,而是“卫子夫的嫁妆”成就了汉武帝许多功绩。
【刘彻:他才十六。】
刘弗陵时期的霍光和刘询时期的霍光皆怔然。
元狩四年的自己,年仅十六。
兄长凯旋之后,将保任他成为郎官。
刘彻知道霍光就算有顶级文臣之能,也终究只有十六岁。
两年前才被去病带回长安教导。
他不可能让十六岁的霍光拜相,就只能寄望于还有第二个顶级文臣。
顶级武将有三人,大汉人才济济,顶级文臣不能只有一人吧?
高祖既有萧何,也有张良。
【秦念:没了。】
【刘彻:没了?】
【秦念:主父偃也许能跻身顶级文臣的行列,但元狩四年,他坟头草都长满了吧?】
【刘彻:……】
主父偃,纵横家。
献策推恩令、迁天下豪富于茂陵、主张设朔方郡北御匈奴。
凭此三功,秦念就认为主父偃是治世之能臣。
可惜主父偃有个缺点,他困厄了四十多年,得势后行事不知收敛。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就是他的名言。
“是我!”
青年主父偃笃信且狂喜。
他根本不在乎“坟头草都长满”的说法。
他家境贫寒,学的是纵横术,一直被儒生所排挤。
游学近二十年,一直怀才不遇。
他的父母不再视他为子,他的兄弟不接纳他,诸侯的宾客们也都讨厌他。
困厄多年,却被天幕秦皇认定有“跻身顶级文臣”的才华!
主父偃收拾好本就不多的行李,决定现在就西入函谷关。
有秦皇此言,必然会得到陛下的重用!
【刘秀:主父偃为何能与霍光并称?】
刘秀发问,是因为他不认为主父偃有与霍光媲美的才能。
但此问并非是反对秦念所言。
刘秀为人谨慎隐忍,不会行无谓的口舌之争。
此问,问的其实是秦念如何判断能臣。
越是后世的皇帝,所见所知越多。
秦念显然是“群”内最后一人,又有登顶的民心证明其非无能之辈。
其识人之能,必有特殊之处。
刘彻也在等秦念的回答。
他认可主父偃的才能,当初齐王自尽,他本不想杀主父偃。
是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言“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他才将其族诛。
说到底,还是刘彻认为主父偃有才能但不够有才能。
若是主父偃治政的能力可以与卫青治军相媲美,刘彻又怎么会因齐王之死诛杀他?
【秦念:千古奇谋推恩令,彻底解决了汉朝诸侯王造反的问题。】
刘邦叹气。
“汉朝诸侯王造反”。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不能解决诸侯王的隐患啊。
【嬴政:何谓推恩令?】
可能是因为“嬴政”这个名字自带神秘的威势,秦念看到这位说话,竟然下意识就坐直了。
“不对,我怕什么,大家都是打工人而已。”
“……肯定是始皇后人这个人设的锅。”
秦念嘀咕两句。
嬴政突然问推恩令,显然是受到“彻底解决了汉朝诸侯王造反的问题”这句话的影响。
秦念可不希望秦朝的剧本走向分封制。
那可就真见鬼了。
【秦念:君王的能力不足以用郡县制控制全国时,就会用分封郡县并行的方式来增强统治。推恩令是以赏赐的名义,将诸侯的封地分封给他所有的儿子,使得封地越来越小。】
嬴政眼底浮上一丝笑意。
秦念此言,是在告知他大秦以郡县治天下,并且以后世秦皇的身份反对分封。
“不必再议分封事。”
陛下已作出决定,群臣称唯。
没人敢质疑始皇帝的决定。
尤其后世秦皇将分封制视为“君王的能力不足”时,再议分封就是在质疑陛下的能力。
始皇帝的威望足够高,当双榜透露大秦将二世而亡时,大秦军政皆无异动。
天意亦认可陛下的威势。
天榜之上,陛下位列第一!
千古一帝、祖龙,后世盛誉加身!
所有人都相信,大秦亡于胡亥。
只要秦二世不是公子胡亥,大秦就不会亡于二世。
刘启没有去反驳“能力不足”的说法。
他削藩削出了七国之乱,还处死了自己的老师晁错。
无能之说,他认。
倒是这推恩令让他极为欣喜!
其实先帝时期,贾谊就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主张分封更多的诸侯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但先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到刘启登基时,诸王已成为大汉最大的危患。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需要强行分割诸侯的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后,刘启依旧不敢采用贾谊之策。
匈奴虎视眈眈,大汉不能再起内乱。
这推恩令却是将诸侯的封国分封给诸王的其他儿子,可以将阻力减到最低!
【李世民:只此一计,主父偃尚不足以与霍光并论。】
推恩令虽为千古奇谋,但大唐无需用此计。
大唐的封王不裂土。
推恩令基于贾谊之策,以此认定主父偃有霍光之能,李世民不认可。
正如刘秀作为汉帝,最清楚推恩令的作用,却率先询问“主父偃为何能与霍光并称”。
主父偃载于史书的功绩,后世皇帝都看得到。
“迁徙天下豪杰富户于茂陵”之策,亦非主父偃首创。
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汉高祖刘邦也曾“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桀于关中”。
数次发言都被规则所阻,刘彻只得放弃理论“能力不足”之说。
先令人去召霍光前来觐见。
刘秀、李世民都认为主父偃不能与霍光并论,已足以说明霍光的才能不只是获得秦念的认可。
刘彻极为期待。
不用再面对这一群“人才丞相”。
他当然也想到霍光治政,太子的势力将会急剧膨胀。
但刘彻无惧。
千古一帝,难道需要担忧太子造反吗?只是霍光年龄还是太小——
可以先让公孙贺就任丞相,直至霍光长成。
【秦念:主父偃主张设置的朔方郡,是刘彻发动漠北之战并取胜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后世数百年的军事防御重地。】
卫青颌首。
朔方郡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他和霍去病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领军深入漠北。
同时朔方郡的屯田制,也为此次出征提供了大量的军粮补给。
【秦念:足见他有着极为长远的战略眼光。刘彻,如果他能活得更久一点,很有可能跻身顶级文臣之列。】
刘秀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长远的战略眼光”。
后世皇帝评价文臣的标准,果真与现今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