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秦念:卫青、霍去病、李陵,这三个是你的顶级武将。好好养,别都给养死了,你就不会晚年各种战事不顺。】
秦念犹豫再三,还是将李陵算进“顶级武将”。
纯步兵对抗绝对优势骑兵的极限战绩,实在是太馋人了。
和李广不同,李陵完全克服了治军不严的毛病,甚至可以说治军水准一流。
对于古代的精锐部队而言,伤亡达到三成就已经濒临溃败。
而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战八万骑兵,死伤近四成却没形成溃逃的局面,箭矢射完了士卒就斩断车的轮辐当武器,依旧听从指挥。
有这样的治军水平,她认为李陵有成为顶级武将的资质。
如果判断错误,那也不违反规则。
她相隔两千年作出的“主观”判断,哪怕是错的,也不会被视为“谎言”。
就算李陵没达到这个水准——假设他受到汉武帝重用,却打不出卫霍的战绩,那也只能算秦念私心重。
身为“始皇后人”,她对李信的后人有私心不是应该的吗?
【刘彻:没别的顶级武将?】
作为野心勃勃想要开疆拓土的皇帝,刘彻当然最在乎武将。
【秦念:史书记载的就这三个。】
【刘彻:真没有?】
秦念都被逗笑了。
刘彻这拿的到底什么奇怪的人设?
说奇怪吧,好像又没有奇怪到完全不像汉武帝的地步。
刘启、刘弗陵、刘询、刘秀、武曌、赵匡胤、朱棣欲言又止。
【秦念:还是聊聊文臣吧,治国不能只用武将。】
刘彻只得作罢。
唉,三个。
刘彻的文臣们齐齐悚然。
虽然这位秦皇以李广利打消了陛下诛杀所有叛臣的想法,但他们还是深感恐惧。
算到现在,陛下的丞相已经到了第七位。
善终者,不多。
【刘彻:说说李蔡。】
汉武帝的第七任丞相李蔡强作镇定。
【秦念:明年就获罪自尽了。】
【刘彻:?】
李蔡心如死灰。
他竟然也未能善终吗?
或者说,他果然未能善终。
【秦念:这都是你的第七个丞相了,你有什么好疑惑的?】
【秦念:接下来你还有六个丞相,十三个丞相里足足有三个得以善终。】
【刘邦:多少?】
【刘启:十三个?】
【刘彻:……】
刘邦目前就只有一个丞相,那就是萧何。
刘启现在的丞相是第三任:周亚夫。
两人都无法理解刘彻怎么会有十三个丞相。
更无法理解的是仅有三人善终!
【秦念:众所周知,大汉最著名的高危职业,就是给汉武帝当丞相。】
【刘彻:……李蔡所犯何事?】
刘彻并不想听秦念历数他以往的丞相。
太傅卫绾因失职被他罢免。
窦婴是窦太后之侄,因建元之政被窦太后免职,后因伪造诏书被他处死。
许昌对窦太后言听计从,窦太后离世后被他罢免。
田蚡是阿母的异父弟,为人骄纵跋扈,与窦婴争斗多年,在窦婴被斩后惊惧而死。
薛泽没有才能,故而被他罢免。
公孙弘病逝于任上。
刘彻并不认为他自己是多么严苛的帝王,这六个丞相的更易都事出有因。
他若有萧何这样有能力又知进退的丞相,又怎会多次更易?
【秦念:你赐给他二十亩墓地,他额外盗取三顷卖了四十万钱,还侵占了一亩你爹陵园外的空地。】
【刘彻:……】
刘彻都要被气笑了。
他的丞相都是些什么臣子?
早在先帝时期,李蔡就秩二千石。
五年前李蔡随卫青出征朔方,更是以军功封乐安侯,他就缺这四十万钱吗?
刘彻现在还没有赐李蔡冢地,可见此事尚未发生。
他现在已经开始后悔了。
这种事就算李蔡还没做,也当诛!
“臣有罪!”
李蔡跪伏在地痛哭流涕。
“李将军,尚未犯下的罪过,不能算是罪过。”
卫青再度帮公孙敖求情。
这李蔡,正是李广的堂弟。
李广:“……”
【刘启:李蔡!滚进宫来!】
刘启这话自然是说给青年时期的李蔡。
李蔡获诏,哭丧着脸前往皇宫。
这就叫作天降横祸。
此时的李广正想去找路博德和公孙敖的麻烦,可惜此时这两人都声名不显,不知人在何方。
结果转眼就看到自家堂弟竟然盗神道外堧地,盗的还是陛下的陵园!
秦念笑到捶桌。
她本意只是要跟刘彻对账,真没想到刘启这个正主会搭话。
这李广李蔡只能说不愧是堂兄弟,兄接梁王将军印,弟盗景帝陵外地。
人才,都是人才!
【秦念:作为史上第一个因贪腐被公开查处的丞相,李蔡也算是“名传后世”。刘彻,你麾下真是人才辈出啊。】
【刘彻:……还有哪些“人才”?】
刘彻还是放过了李蔡,只是罢其职免其爵。
虽然他已经气到想要就地格杀这个蠢材,但李广还在外征战。
将在外,不能随意处置其亲属。
他没忘记“七万汉家儿郎葬送在匈奴”的教训。
另外他先前就让人去召李陵。
总不能还没见到这个少年将军,就先把他的族人给诛杀了。
也就只能咬着牙转移话题。
足有三人善终,总该有个能用的丞相。
只是因他说这话时几乎是咬牙切齿,天幕竟是将人才二字特殊标注。
【秦念:下一个丞相叫做庄青翟。】
庄青翟脸色大变。
自秦念说出陛下的十三任丞相只有三人善终,被点名丞相就不是什么好事。
刘据面露担忧。
庄青翟是太子少傅。
【秦念:跟张汤互相构陷,最终同归于尽。】
【刘彻:……】
又少两个重臣。
冷眼看着庄青翟和张汤跪地请罪,刘彻只觉额角青筋直跳。
【刘彻:如何构陷?】
庄青翟只是太子少傅,但张汤不同。
张汤是刘彻最好用的刀。
其用法严苛,却懂得揣摩他的喜好。
【秦念:比较复杂,朕懒得说。刘弗陵,你来。】
庄青翟和张汤之间的恩怨一两句话说不清。
秦念果断把话题抛给刘弗陵。
都是打工人,不能只有她在干巴巴作解释。
被点名的刘弗陵很是无奈。
他虽然才十五岁,但已当了数年的皇帝,怎么能被人这么呼来喝去?
但为阿父解惑,他无法推辞。
【刘弗陵:有人盗发孝文园瘗钱,庄青翟和张汤相约一起请罪。张汤御前反悔,只有庄青翟请罪。】
盗发孝文园瘗钱,指的是盗窃汉文帝刘恒陵园里的陪葬钱。
秦念等着刘弗陵继续往下说,却又见到了刘启的名字。
【刘启:……?】
秦念点头。
没毛病,刘恒是刘启的爹,自己爹的墓地被盗,当儿子的肯定得有点反应。
【刘彻:朕会命人加强对大父陵园的卫护。弗陵,继续。】
刘彻已经麻了。
先是阿父陵堧地被李蔡侵占,后有人盗大父陵园瘗钱。
如此胆大妄为,是他太心慈手软了吗?
但刘彻先前已用李绪之事表明不杀未罪之人,比起追问盗陵人,不如加强对陵园的卫护。
【刘弗陵:阿父令张汤负责此案,张汤想治罪于庄青翟,但三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三人与张汤有隙,暗中告知庄青翟。】

这是张汤能做出来的事情。
张汤已官至御史大夫,想要更进一步,肯定会想尽办法让丞相被免职。
【刘弗陵:庄青翟与三长史合谋,诬告御史大夫张汤徇私取利。张汤受诬自尽,死前指控是三长史害他。后阿父处死三长史,庄青翟自尽。】
张汤暗喜。
虽然确实是互相构陷,他不过是想要治庄青翟的罪,但庄青翟是诬告!
既是如此,他就不会失圣宠。
刘彻却是又皱起眉头。
张汤受诬自尽,这不就是说他又被臣子所欺?
【李世民:张汤,酷吏也。】
秦念已经在敲第九任丞相的死因,却看到太宗的发言。
什么情况?
目前来看,群里其他人的人设她都能理解。
但二凤的人设是真不对劲。
他没理由针对张汤。
武皇提女子干政跟她是女皇有关,但张汤跟二凤的剧本能有什么关系?
难道是不服自己排第三?
唐太宗怎么可能如此心胸狭隘?
【刘彻:朕的臣子,还轮不到你来评判。】
刘彻本就因李蔡和庄青翟这两个“丞相”甚是恼怒。
张汤冤死,也让他脸上无光。
李世民被秦念认为能与他比肩,刘彻对他十分不喜。
如今李世民骤然指责张汤为酷吏,刘彻当然认为这是在讥讽他。
秦念茫然。
什么情况?
汉武帝和唐太宗吵起来了?
难道这是甲方给他们的剧本?
【武曌:以酷吏之法,何以得民心?】
李世民很是惊讶。
“法不刑尚未犯罪之人”,这句话让他察觉秦念之法极为特殊,故而能够居于民心榜首。
所以他一直想询问秦念如何“依法治国”。
但出言多次都被天幕所阻。
只有“张汤,酷吏也”没有违反规则。
被汉武帝误解,李世民也很无奈。
无头无尾,确实像是在评判汉武帝的臣子。
李世民正思虑要如何向秦念传达疑惑,却见武曌已绕过规则道出他真正想要询问的问题。
武曌此人同样特殊。
秦念在声誉榜上查无此人,是后世复秦之人。
声誉榜始于秦,终于复秦。
武曌,则是榜上唯一的武姓皇帝。
既开国也亡国的皇帝,有先例王莽。
但亡国之君应如王莽这般位居声誉榜末尾,怎会是武曌这般位居前九之列?
秦念懵了。
“以酷吏之法,何以得民心?”
这话说的好像武则天不任用酷吏一样。
武则天在登基之前就在用酷吏清除异己,直到万岁通天二年才结束酷吏统治。
就算武曌拿的是清算酷吏之后的剧本,也不该问出这句话。
一个人的人设出问题,那可能是这个打工人不敬业。
李世民、武则天同时出现严重的违背历史人设,就只能是她理解错误。
秦念不认为那么有钱的甲方,会给这两位安排比刘弗陵更差的演员与人设。
【刘彻:又与你何干?】
【武曌:朕问的是秦念。】
问的是她?
秦念的疑惑迎刃而解。
如果“张汤,酷吏也”也是在问她,那就说得通了。
看似是在说张汤是酷吏,实际上是在问她依法治国何以得民心。
这也太隐晦了吧?
秦念感慨日薪两千,果然不好赚。
刘彻也意识到李世民和武曌二人实则是在询问秦法之事。
虽然他采纳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尊崇儒术,但是刘彻非常清楚——
独儒家之学不足以治国。
于是刘彻不跟这两人计较,先去处理政务:
免去庄青翟太子少傅之职。
【秦念:酷吏是刀,刀锋指向谁由君王决定。有人持刀杀人,不去指责人却去指责刀,这对吗?】
作为被指责的酷吏,张汤完全不赞同秦念所言。
他受陛下宠爱才能位至三公,而获取宠爱的手段是揣测圣心,排挤整治其他大臣献媚取宠是他刻意为之。
怎能以他的过错去指责陛下?
武则天看着自己又下降了几个名次的民心,倒是不像之前那般在意。
汉武帝民心骤降百名,都不能改其志。
倒是秦念将酷吏之罪归咎君王,其民心却毫无波澜。
其依法治国,亦任用酷吏,却不会伤及无辜?
【李世民:汉武帝想要加罪的人,张汤就加以重判;汉武帝想要宽赦的人,就减轻其罪。如此媚上,不是臣子应该做的事情。】
秦念知道,现在不是在论张汤个人的过错,而是儒法之争。
儒家认为君王应当贤明,不贤就该上谏,媚上那叫佞幸。
法家主打法为君王服务。
张汤虽然研习《尚书》、《春秋》,但那不过是在奉迎刘彻的尊崇儒家。
其所作所为,分明就是秦时法家的做派。
【秦念:处置淮南、衡山、江都三王的谋反大案时,刘彻想要放过严助和伍被,张汤却坚持将他们治罪,这时候他怎么就不媚上了呢?】
【李世民:“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为功”。】
这句话是《汉书》原文,意指张汤审案时喜欢排挤大臣,并以此为功劳。
【秦念:下一句是“繇是益尊任,迁御史大夫”——刘彻,你认为排挤大臣是张汤的功劳吗?】
“繇是益尊任”:因为这样的事情,张汤越发受到刘彻的重用。
【刘彻:……】
刘彻总不能当着满朝文武承认,他确实认为排挤大臣是张汤的功劳。
但他的沉默,就是默认。
满朝文武:“……”
【秦念:说到底,张汤所为就是刘彻想要他这么做。】
【李世民:如此媚上,不可取。】
李世民发现秦念和他谈的依旧不是同一件事。
他想问的是儒法之争,秦念却在论证张汤的作为是君王的意志。
但规则所限,他只能将主语去掉,单独强调“媚上”。
以此来提醒秦念别再论证媚上是谁的过错。
【秦念:张汤审案时,如果对方是豪强与大臣,会通过巧妙的手段去构陷。如果对方是地位低下的黔首,却经常会禀告刘彻以减轻刑罚。】
李世民皱起眉头。
他不明白秦念怎么又绕回对张汤本人的看法。
难道是天幕规则所限?
李世民目光一凝,他发现刘彻的民心突然跃升十余名。
这是……民心?
【秦念:张汤受诬自尽,死后家财不到五百金。族人想要厚葬他,他的母亲说“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用牛车载着他的尸体下葬,有棺无椁。】
【秦念:刘彻因此知道张汤是被诬陷致死,为其翻案。】
刘彻在民心榜上的排名再次跃升。
张汤怔然。
既是感激阿母,也是因陛下之恩,更因民心之变。
就连他自己,都不明白民心为何而变。
【秦念:构陷大臣,大书特书。清廉爱民,一笔带过。酷吏张汤,这就是“史笔”。】
【秦念:春秋笔法,擅蛊民心。为士大夫张目,欺下民无知。何其可笑?】
李世民肃然。
回忆史书所记载的酷吏,其中“廉”者极多。
张汤事迹从秦念口中道出,汉武帝的民心不断上升。
民心因何而升?
因张汤清廉爱民。
其名却列于酷吏传,数百年来都被口诛笔伐。
秦念讽春秋笔法,这是直指儒家欺民!
刘彻看向史官:
“你记录张汤为酷吏?”
太史令司马谈连连称否。
但春秋笔法,早就是史官常用的手段。
赵匡胤等人也看得出秦念对儒家的排斥。
这是因为法家与儒家治国理念的对立,还是——
秦念不喜儒家宣扬始皇帝“暴君”之名?
【刘彻:是谁将张汤记录为酷吏?】
【秦念:司马迁——但你先别急着对他动手。他发明酷吏这个词,起初只是描述执法严苛的官吏,只是到后世就传成了残暴官吏的代名词。】
秦念认为此时的“酷吏”不是完全的贬义词。
《史记·酷吏列传》中,司马迁对郅都多加褒扬,将其列入酷吏之列,显然不是想要加以贬斥。
但司马迁也明显受到儒家的影响:
贬低卫青霍去病,多次提及他们出身卑贱,对同为世家出身的李广则极尽笔墨加以褒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出自司马迁对李广的夸赞。
到张汤这边,就真就没几句好话,贬斥的字眼充斥全篇。
正在游历天下的司马迁疑惑。
这司马迁……会是他吗?
他也确实认为张汤执法过于严苛。
【秦念:司马迁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算你的一大政绩。同时他也是你发癫时的受害者。】
司马迁出身于太史世家,其父司马谈正是如今的太史令。
这写《史记》的司马迁显然指的就是他!
【刘彻:?】
【秦念:李陵降敌,群臣声讨。司马迁虽然跟李陵不熟,却为他据理力争。在公孙敖带回“李陵练兵”的假消息后,司马迁受到牵连。他没钱赎身,只能以腐刑赎身死。】
腐刑?!
司马迁震惊失语,完全想不到未来的自己会遭受这等屈辱!
可想到李陵的事迹,他叹了口气。
虽然他与李陵毫无私交,但得知其遭遇后,他怎能不为其据理力争?
李陵正在前往未央宫的路上。
太史令之子因他遭受腐刑?
若司马迁因张汤之事获罪,李陵定会为其赎身。
李家不缺赎罪的钱财。
秦念说司马迁和李陵不熟,是因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这一句: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他与李陵同朝为官,但素来没什么往来。人生追求也不一致,未曾一起喝过酒。
可见司马迁为李陵说情,真就只是因为相信李陵的为人。
【刘彻:春秋笔法至此,为何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提及周树人显然违反规则。
鲁迅评价《史记》的原文是“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绝唱并不是指“最后一唱”,而是指史书造诣达到最高水平。
鲁迅应该是在肯定《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例,重点不在于是否“春秋笔法”。
“发于情,肆于心”,就意味着相当主观。
当然,即便很主观,《史记》也有“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的赞誉。
因为别的史书更主观。
司马迁好歹还会如实记录史实,比如张汤的廉洁与为民说情、比如卫霍的功绩。
而同被誉为“史学双璧“的《资治通鉴》,就完全是历史为儒学服务,如果不能服务那就删改历史来服务。
正如那位所说: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
【秦念:因为别的更差。你抑黜百家以尊崇儒术,后世那些儒生写的史书,就不只是春秋笔法的问题了。】
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张汤的偏见再大,也没有隐去他们的功绩。
对李广再怎么偏爱,也没有改写他的真实战绩。
但后世的史官……
不提也罢。
至于“抑黜百家”之说——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夹带私货,“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其实汉武帝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无论是从汉武帝提拔的大臣、还是当时的政令、以及汉昭帝时期盐铁之议中儒家对汉武帝的指责,都能看出这一点。
所以秦念一般不说“罢黜百家”,她认为“抑黜百家”更为准确。
以前她需要在考试时改成教科书的说法,现在的学生倒是不用在意这个问题:
教科书已经改成“尊崇儒术”,删去了“罢黜百家”一词。
李斯大惊。
抑黜百家,尊崇儒术?
法家竟在后世没落?
好在李斯很快就想起秦念的“以法治国”。
后世秦皇复国之后,法家再兴!
此刻李斯也对儒学更为警惕。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不久前以年老有病为由,辞官归家。
陛下虽然采纳了他的学说,却并未重用他。
他当过两次国相,但都只是诸侯国的国相。
见后世秦皇直指儒家之春秋笔法,董仲舒忧心忡忡。
汉武帝往后的各朝儒生,都觉得无法接受。
果真是暴秦,才会如此轻视儒家之学!
【刘彻:何以见得?】
李世民眉头紧皱。
两年前,他就下令立孔子庙,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
今岁,他又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
后世秦皇却反对儒学。
难道他看不到秦隋皆二世而亡?
汉朝延续数百年,必有汉武尊儒之因。
【秦念:规则所限,朕无法将儒生具体做了什么说出来。】
【秦念:朕只能告诉你——刘彻,你在儒家独大的后世,名声可不怎么好听,比二凤差远了。】
【刘彻:???】
李世民还不能确定“二凤”是指谁。
秦念先前有说“我朝百姓对三位千古一帝都有昵称”,称刘彻为“刘彘”,始皇帝为“祖龙”。
这“二凤”显然极有可能就是第三人。
虽说不能确定,但亦有七八分把握。
“二凤”不及”祖龙“,却已远胜”刘小猪“。
李承乾发现,他的阿耶嘴角已经快压不住了。
秦念若是跟他说什么儒法之争,刘彻只会哂然一笑。
外儒内法,何来儒法之争。
但这句“名声可不怎么好听,比二凤差远了”,则让刘彻大怒。
儒学自他而兴,却反过来诋毁于他?
这叫什么?
【秦念:天幕排榜是龙猪凤。】
有这句话,那“二凤”就可以确定就是陛下。
群臣恭贺,李世民怡然受之。
刘彻则是勃然大怒!
天意都认可他的声誉在李世民之上,李世民却是凤,而他是“猪”?
名声差这么多,竟是源于因他而兴的儒术?
“你儒家竟敢如此诋毁朕!”
司马迁污张汤为酷吏,《史记》尚被认为是“史家之绝唱”。
原是绝唱于此!
朝堂之上,儒家官吏尽皆伏地,在刘彻的声声怒吼中瑟瑟发抖。
后世儒生诋毁陛下,他们又能如何申辩?
【秦念:若是让儒家来排这个声誉榜,刘彻,你很可能排不进前十。】
刘彻怒极反笑。
好个儒家!
刘彻可不是什么心胸宽广之人,看到后世儒家如此对他,他怎么可能继续尊崇儒术。
外儒内法,儒皮法骨。
这张皮不好用,那就换一张!
董仲舒脸色灰败。
秦念若是兴儒法之辩,他尚可向陛下申辩。
可如今却是儒家将贬抑陛下身后之名?
就算没有天意规则“禁止谎言”之说,董仲舒也知道秦念所言非虚。
儒家重“仁”,而陛下谥号为“武”。
…………
刘弗陵刘询却都没有要抑制儒学的想法。
事实上,他们并不赞同武帝的穷兵黩武。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这是事实。
【刘彻:第九个丞相是谁?】
已决意不再尊崇儒术,但要以哪家的学说来替换儒家,刘彻暂无章程。
待事后再议。
刘彻也不想再听儒家之事,于是将话题转移回文臣。
【秦念:赵周,下狱自尽。】
【刘彻:……】
刘据木然。
少傅刚被免职,又轮到了他的太傅。
赵周脸色苍白。
忽闻噩耗。
【秦念:罪名是明知列侯献的黄金不足,却不上报。】
酎金制度始于汉文帝。
《酎金律》规定,王侯每年应按照封国的户口数献黄金助祭宗庙,违者王削县、侯免国。
刘彻堪称平静地免除赵周的太子太傅之职。
反正他给刘据安排了两个太傅。
【刘彻:下一个。】
【秦念:第十任丞相是石庆。】
【刘彻:……】
刘据:“……”
他只剩下这一个太子太傅了。
石庆惊慌,他素来十分谨慎,但担任陛下的丞相,就算是他也不敢说能够得以善终。
【秦念:这个在任九年,虽然没有建树但也没犯大错,病逝于任上,难得的善终。】
石庆感激涕零。
承陛下厚爱,方能任丞相之职。
但后世既然说他没有建树,倘若陛下欲任命他为丞相,石庆也有理由推辞。
丞相为百官之首,他能力不足以担任如此要职!
其他重臣更加恐慌。
十三名丞相唯有三人善终。
公孙弘和石庆都是病逝于任上的善终,可见剩下三位丞相唯有一人善终!
【秦念:第十一任,公孙贺。他其实是不想当丞相的,毕竟此前连着三个丞相获罪自杀,谨慎的石庆也经常被你斥责,所以公孙贺曾哭着跪求不受印绶。】
【刘彻:……】
刘邦大为震撼。
他这个名列声誉榜第二的后代,竟然让臣子哭着推辞丞相之位。
刘启只觉头疼。
说是彻儿的错吧,那些丞相所为也确实不似人臣。
盗神道外堧地者、与御史大夫相互构陷者、知酌金不足不报者、在位九年无功者。
真就是“人才”纷至。
公孙贺此时正随卫青北征匈奴,只是此番未立战功,正因此惋叹。
随即就看到噩耗。
他都哭着跪辞了,都没能推辞成功吗?
卫子夫也为公孙贺忧心。
公孙贺是她的姐夫,是她姐姐卫君孺的丈夫。
【秦念:然后刘小猪你就跟他对着哭,强行把丞相这个烫手山芋塞给了他。】
【刘彻:……】
当初读到这段历史时,秦念就笑得不行。
“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云,贺不得已拜。”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