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秦念:啧,你放过陈阿娇也算是做了件好事。】
【秦念:放她出宫吧,你俩不孕不育是因为近亲结婚,她换个男人或许就有孩子了。】
秦念自认已经猜到这个皇帝聊天群的用意。
刘启和刘邦都让她多提昏庸之事来警示刘彻,显然和大多数天幕文一样,是要以“天幕剧透”的方式来改变历史上的意难平。
这聊天群就是沉浸式更强的“天幕文”。
“甲方让我自己补全人设,应该也是为了加强沉浸感。”
那么陈阿娇的悲剧,当然也是应当被“改变”的意难平。
【刘彻:男女同姓,才会其生不蕃!】
没有皇帝能接受“换个男人就有孩子”这种说辞!
刘彻当然也不能!
【秦念:文盲。】
【秦念:果然是略输文采,是同姓不蕃还是近亲不蕃,你就不能派人去调查?看看三代内的近亲结婚,是不是更容易不孕、难产、以及生出不健康甚至畸形的孩子?】
等按下发送键,秦念猛然按住额头。
她这才意识到好像误伤了某位迄今为止没有发过言的千古一帝。
先前刘邦叫她“秦皇”,所以她可能还有个“反清复秦”的隐藏设定,也就是她可能是“始皇后人”。
对先祖不敬,这是再明显不过的异常!
日薪两千,必须救一下!
【秦念:上面那句话只针对刘彻,没有内涵祖龙的意思。】
秦念知道这话说得有点怂。
但就算扮演的人设是嚣张霸道,也并不是始皇后人,她对始皇帝态度好点……
也不能算异常。
谁规定后世的皇帝就该视始皇帝为暴君?
只要在始皇帝的话题不崩现在的人设,那应该就没有问题。
进可攻,退可守。
对,没问题。
【嬴政:……】
嬴政对这莫名出现的六个点不太满意。
但祖龙一词,不错。
秦念身份彻底确定:就是秦始皇嬴政的后人。
朱棣算了下年份,发现哪怕不计入他不认识的那些皇帝,秦念复秦也是在秦亡一千六百多年之后。
那群姓爱新觉罗的异族……
大明应是亡于异族。
朱棣北伐之心更加迫切。
“太子,近亲不蕃之事,应尽快查明。”
决议调查此事的不只是朱棣。
人口是王朝发展的重中之重,就连被明言针对的刘彻,也立即将此事交给大农令颜异。
各朝百姓本就对天之异象深信不疑。
规则明言“禁止谎言”。
秦念名列民心榜榜首,比起“晚年昏庸”“民心榜排名靠后”的刘彻,他们自然更相信秦念。
再加上百姓身边也不乏近亲结婚的情况。
“原来钱氏不孕,不是她的过错,是因为她与孙秀才是表兄妹?”
“我的女儿难产早陨,竟是因近亲不蕃!”
“原来我的孩子不是生而不祥……”
【秦念:陈阿娇,自请出宫吧。汉朝皇帝多是些冷血的政治动物,刘彻就是其中最冷血的那个。你不自请,他大概率不会主动放你离开。】
【秦念:不过他但凡要点脸,就不能继续囚禁你。】
陈阿娇怔怔地望着天幕。
后世的皇帝,在劝她出宫?
“刘彻就是其中最冷血的那个”。
陈阿娇双手捂脸,终是放声大哭。
她先前恨极了卫子夫,但是看到刘据的死,再看到刘病已在监狱中长大,她就知道刘彻对卫子夫的宠爱也是假的。
就像太皇太后尚在之时,刘彻对她的宠爱也是假的。
都是假的!
【刘彻:陈阿娇以巫蛊邪术祠祭祝诅,朕不得不废。】
【秦念:还信巫蛊?年纪轻轻你就开始发猪瘟了?】
【刘彻:即便楚服无巫蛊之能,陈阿娇亦有祝诅之心。】
【秦念:行,那你继续关着她,金屋藏娇的野史和长门囚娇的正史,后世都会替你记住的。】
【刘彻:……】
刘彻怒不可遏。
这个秦念简直不可理喻!
偏偏他无可奈何,甚至不能斥责太过。
刘彻清楚:
后世皇帝之中,恐怕也只有居于民心榜首的秦念会直言他将会犯下的过错。
“呜……阿母,我不要嫁给刘彻!我不要嫁给刘彻呜呜……”
刘嫖抱着已经被天幕刘彻之言吓哭的女儿好生安抚,已经作出了决定。
“不得不废”。
阿娇就算当了皇后,也会因为近亲不蕃无嗣,就算不行巫蛊之事也还是会无嗣而废。
既然如此,就没必要再送阿娇入宫。
刘彻为帝已成定局,倒不如让王娡母子欠下这悔婚的人情!
“阿娇,不嫁了,我家阿娇不嫁给太子了,另择良婿!”
【刘启:阿娇是你外姊。】
【刘启:毋再信巫蛊之事!】
【刘彻:……诺。】
陈阿娇彻底死心。
刘彻当真对她没有半点情谊。
连放她出宫,都需要舅父帮她说话。
【武曌:秦念,你如何看待窦太后干政?】
武曌之问,让刘启时期的窦太后极为愤怒。
愤怒的原因,源于她清楚自己确实做错了事——
刘启酒后失言,说要将皇位传给弟弟刘武,疼爱幼子的窦太后对此非常赞同。
她的侄子窦婴却站出来阻止刘启,窦太后因此憎恶窦婴,还除了他的门籍。
梁国的刘武已得知刘彻被册立为太子。
因此,他对支持刘彻当太子的大臣极为怨恨,正打算派人去刺杀他们。
只是天幕现世,刘彻竟被称为“千古一帝”,刘武知道他不可能再替代刘彻,被迫停止这一谋划。
如今后世皇帝追问窦太后干政之事,刘武既恐惧被高祖责备,又愤怒于后世对阿母不敬。
秦念觉得很奇怪。
倒不是武曌询问窦太后之事奇怪,毕竟武则天是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她的扮演者关注后世对女子干政的态度很合理。
只是这个话题插入得太生硬了。
聊天群现在不是在聊汉武帝做的昏事吗?聊完陈阿娇,下一个话题应该是卫子夫。
武则天的扮演者怎么突然把话题扯到窦太后身上?
难道又是隐藏规则?
秦念没有立即回话,而是又敲了甲方的小窗。
窦太后主要活跃在景帝时期,讨论她干政,有可能触犯规则二。
甲方很快给出了答复,具体史实只能提及汉武帝时期窦太后的作为。
汉武帝时期,窦太后主要做的事情就是阻拦建元新政。
刘彻登基后想要推行新政,革除汉朝无为而治数十年积攒下来的弊病,以儒家取代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
但窦太后崇尚黄老,建元新政又损害太多窦家外戚的利益。
那时刘彻羽翼未丰,无法与窦太后抗衡。
于是儒家赵绾王臧被迫自尽,刘彻提拔的官员免的免换的换,建元新政宣告失败。
直到窦太后离世,刘彻才彻底掌权,继续推行他的改革。
窦太后此人,秦念极其不喜欢她。
仅凭郅都之死,就足以让秦念厌恶她。
郅都为雁门太守时,匈奴害怕郅都不敢入侵。窦太后却为私情非要杀他,郅都死后,匈奴重新入侵雁门。
而私情,指的是废太子刘荣因郅都法不避贵戚,自杀身亡。
不顾国事,只管私心,还偏偏喜欢干政。
【秦念:无能还拎不清。好在有刘启和刘彻给她收拾烂摊子,对社稷的危害不算太高。】

当着天下人的面,如此羞辱!
面对刘启,她若是理亏,还可以日夜涕泣加绝食,逼迫儿子按照她的心意办事。
但对于后世皇帝秦念,她没有任何反制手段。
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念以言辱她!
见阿母气得浑身发抖,刘启立即出言维护:
“休要胡言!阿母甚慈,怎会危及社稷?”
结果天幕提示“违反规则三”,这句话出现在天幕中央的下方,未现于上方诸帝的对话之中。
规则三:此群严禁谎言。
“你、你、你……”
怒急攻心,窦太后向后倒去。
刘启连忙叫太医,王娡赶紧上前为陛下作解释,场面一度非常混乱。
【刘邦:哪家的窦氏?】
“对社稷的危害程度不算太高”,换言之就是的确危及社稷!
刘启刘彻都没有出言驳斥,足见秦念所言非虚。
但刘邦等了片刻,未见有人回答。
【刘秀:规则二限制,无法明说。】
“卫皇后身世可言,这窦氏却不可言?”
刘邦不解,于是询问萧何。
萧何作答:“应是前者为夫妻,后者为祖孙。”
【刘邦:刘启刘彻,愚妇窦氏不得干政,若是再犯,废为庶人!】
【刘彻:……】
【刘启:……】
【刘彻:大母已崩。】
【刘启:诺。】
大汉以孝治天下,这是窦太后能够干政的主要原因。
但禁止窦漪房干政的人是高祖皇帝!
此时窦太后已经昏迷,刘启却从她颤抖的手知道病情并不严重。
“妾拜谢皇后。”
薄姬感激涕零。
皇后接受了她的请求,将会亲自教导恒儿。
吕雉依旧面无表情。
这薄姬是个拎得清的。
只要她一直这么拎得清,吕雉可以放过她。
毕竟,刘恒已经七岁了。
“无能还拎不清”,指向的是窦太后的无能,而不是女子干政本身。
武曌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武曌:汉武帝不会再杀太子废卫皇后,秦念,你认为卫皇后可否干政?】
秦念恍然大悟。
看到刘邦阻止窦太后干政,她总算明白武则天的人设逻辑:
群里的人不是单纯地扮演皇帝,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本!
“武曌”两次询问她对女子干政的看法,其实是想得到她的“肯定回答”。
如果她肯定女子干政,则武曌的民心排名就会上升,对武曌有利。
在她帮陈阿娇出宫后,武曌突然插入窦太后的话题并不生硬。
这是关系到武曌的“切身利益”。
秦念输入一行字又很快删除,先发送另一句话:
【秦念:刘小猪寿数七十岁,卫子夫大概率活不过他。】
秦念原本是想直接表述对女子干政的支持。
但她很快意识到:
这么做有可能让汉武帝时期的卫子夫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
虽然卫子夫不会出现在群里,但秦念还是想让刘彻剧本里的卫子夫有一个好结局。
卫子夫暗自松了口气,再度感激秦念相助。
否则,以陛下的“冷血”,她知道自己接下来的日子会有多艰难。
七十岁!
刘彻如今正值盛年,看到自己未来的寿数竟至七十,当然极为满意。
对卫子夫和太子的忌惮也降到了最低。
虽然秦念对他的称呼依旧刺眼,但刘彻对此毫无办法,只能自行无视。
【秦念:若是刘彻因迷信巫蛊寿数减少,刘据又撑不起大汉,卫子夫干政又有何不可?】
武曌笑了一声。
后世的秦皇肯定知道她是怎么登基的。
秦皇此言,分明可以理解为:
“皇帝寿尽、太子撑不起国政,皇后篡位又如何?”
这位秦皇……
是男是女?
关心后宫女子,支持皇后干政甚至篡位……
武曌没有询问此事。
一则可能违反规则,二则:
若秦念是女,她既然不愿主动说明,必有其缘由。
若秦念是男,她贸然询问,就有可能冒犯这位后世秦皇。
【秦念:能在皇帝生死不明、太子被迫起兵时毫不犹豫“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这般魄力,历史上也就只有卫皇后。】
刘彻这才明白,没有卫青霍去病作为倚仗,刘据为什么还敢造反。
他的皇后,并不像她表现出的那般柔顺。
“因迷信巫蛊寿数减少”——
此事绝无可能!
【刘启:生死不明?】
【秦念:对啊,你的好儿子晚年发癫,在甘泉宫养病时让跟太子有嫌隙的江充去查巫蛊之案,却不接见皇后和太子派来的使者。】
【秦念:江充先查皇后无所获,又跑到太子宫掘出桐木人——刘启,你觉得这桐木人是你的好大孙埋的吗?】
【刘启:……】
在秦念的讥讽中,刘启想到了扶苏胡亥。
秦念如此褒扬卫子夫,或许是在遗憾秦朝没有卫皇后。
饱受太后干政之苦,刘启本不喜“卫子夫干政”。
但若是“皇帝生死不明、太子被奸臣陷害”,再想到赵高矫诏、秦二世而亡……
卫子夫助太子起兵,刘启不得不称赞她的果决。
刘彻作为被造反的皇帝,也同样想到了秦亡之事。
刘据起兵,反倒证明了他是合格的皇储。
至于皇后……
那就看她的寿数有多长,以及据儿能否撑起大汉。
朱棣不认为那是刘据埋的。
靖难上位的朱棣可太羡慕刘据的太子之位了。
其一,刘据起兵时最大的助力是皇后,足见他居太子位多年并未染指兵权,与军中将领没有私交。
汉武帝初闻太子反,言“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直到派出去的使者谎称“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汉武帝才大怒。
可见刘据的太子位有多稳固。
其二,江充先查后宫再查太子宫,桐木人若是刘据所掩埋,他有充足的时间焚灭此物,怎会让江充查出端倪?
其三,“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汉武帝笃信巫蛊,若桐木人真是刘据所为,又怎么会怜他无辜?
刘据最大的过错,就是逃亡时不知隐藏自身,派人去找富有的故友暴露了行踪。
那时壶关三老茂上《讼太子冤书》,汉武帝已有“感寤”。
刘据若是藏得更久一些,比起八岁的刘弗陵,他依旧是最合适的太子。
在秦念看来,虽然“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一说出自基本没有可信度的《资治通鉴》。
——以往的史书没有记载、而《资治通鉴》独有的史实,大概率是司马光等人编的“小说”。
——《汉书》并没有记载刘彻起初不认为刘据是造反。
但她也不相信桐木人是刘据埋的。
江充这个人是典型的前忠后奸。
前期主动要求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汉武帝任命为绣衣使者。
他负责监察贵戚近臣的僭越行为,就连馆陶长公主在驰道上坐车行走,都会被江充没收车马。
太子刘据的家臣被抓,刘据派人去说情,江充也没答应。
那些被他逮住的贵戚子弟哀求汉武帝后,被允许出钱赎罪,汉武帝得钱数千万。
因此汉武帝认为江充忠直,奉法不阿,对他相当信任。
结果到汉武帝末年,江充就欺骗重病中的汉武帝,说他的病是因为巫蛊作祟,借查巫蛊的权力大肆构陷他人。
“染污令有处,辄收捕验治”:故意涂抹污物,人为制造(犯罪)现场,然后逮捕无辜者。
再以“烧铁钳灼”逼迫他们认罪,致使百姓惶恐。
百姓恐惧自己被仇敌诬陷,就先去诬陷对方,互相构陷之下“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有这样的前科,再加上“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
这时候他在太子宫中挖出桐木人,可信度基本等于没有。
【朱棣:刘据起兵造反,是功是过?】
明朝的皇帝终于发言了。
秦念一眼就看出朱棣在问什么。
朱元璋也在群里,也不知道他的人设是在哪个时间,要是朱标还活着或已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就有意思了。
【秦念:那得看造反的对象是谁。是正常状态的汉武帝,当然是过;是发猪瘟的刘彘,那就是功。】
【刘彻:哼!】
刘彻:“……”
他明明是冷笑一声!
怎么在天幕上就变成“哼”?
秦念乐不可支。
不是,扮演刘彻的是谁啊,这也太可爱了。
太会打配合了吧?
【武曌:刘据兵败,卫皇后被废自尽,实在可惜。】
【秦念:名垂青史,怎能算可惜?是可敬。】
武曌微怔。
秦念民心居榜首,未入声誉榜则有可能是生年最晚的皇帝。
居然认为卫子夫造反之举为名垂青史?
还觉得这是“可敬”?
武曌竟是有些期待以后的话题了。
是非功过,后人评说。
【朱元璋:妇人无德,家国不宁,何谓可敬?】
老朱拿的是反派剧本?
秦念疑惑。
她挺喜欢明朝的。
但朱元璋说这段话倒也符合人设——重启妃子殉葬的皇帝。
【秦念:朱重八,现在还不能骂你,你给朕等着。】
朱元璋大怒!
但他的言语被天幕以“违反规则二”不能发出去。
反倒因为他言辞过于激烈,他的民心榜排名居然向下跌了数位。
朱元璋迅速冷静下来。
天幕只有当前的姓名,秦念以”朱重八“相称,再次印证他就是明朝之后的皇帝。
卫子夫没想到自己会得到”名垂青史“的评价。
起兵造反,被废自尽。
却是名垂青史?
卫子夫反而更能理解朱元璋对她的指责。
无德……
但那又如何?
陛下冷血,她的血尚温!
【刘邦:刘彻之过,唯家事尔?】

仔细考校刘盈刘恒的学识品性后,刘邦已然确定天榜不虚。
他想要更易太子,本就是因为刘盈仁弱。
刘盈要是敢像刘据那般起兵造反,他反倒不会起易储之心。
只是之前他想立的是肖似他的刘如意,并未注意到刘恒。
薄姬生刘恒之后,刘邦就很少见她,当然也就不会对刘恒多加关注。
如今有天榜排名为证,他要更易刘恒为太子,不会像更易刘如意那般为百官所阻。
见“聊天群”越聊越偏,刘邦再度发声。
秦念言刘据之事,能阻止巫蛊之事再兴于汉室。
刘邦确信秦念此人虽是始皇之后,对大汉却并无太多怨恨,反倒比后世其他皇帝更愿意助大汉趋利避害。
这才对嘛。
当初他入关,约法三章秋毫无犯。
项羽入关却屠戮咸阳,又是他刘邦击败项羽为秦皇室复仇。
大汉和大秦哪有什么仇怨?
【秦念:既然是封狼居胥之日,那李广还没自尽吧?】
【刘彻:李广怎会自尽?】
刘彻眯了下眼。
卫子夫刘据自尽,是因为造反兵败。
李广又做了什么?
他清楚秦念为什么会关注李广——
李广,秦朝名将李信之后。
此时远在狼居胥山的李敢大惊,此番远征漠北他在冠军侯霍去病麾下任大校,他的阿父李广则随大将军卫青西出定襄!
李广苦笑。
“秦皇”一词过于特殊,加上“祖龙”的褒赞,秦念为秦始皇之后已是天下皆知。
如今他被秦念提起,却正是他迷失道路,以至于单于遁走之后才与南归的卫大将军会和。
他已有六十余岁,不想面对刀笔之吏的侮辱,已有自刭之心。
卫青亲自去寻李广。
【秦念:公孙敖救过卫青,元狩二年出征匈奴,他因失期未能和霍去病会和被判处死刑,交赎金后赎为庶人。】
【刘彻:这与李广有何关联?】
刘彻不理解秦念为什么突然谈起公孙敖。
十九年前卫子夫怀有身孕,馆陶公主意图杀害卫青,确实是公孙敖救下卫青。
也正是因此事,公孙敖得到他的重用。
但公孙敖不堪大用,十一年前领一万骑与匈奴作战,因阵亡七千人,当斩,赎为庶人。
五年前卫青带他出征,公孙敖才因战功受封合骑侯。
结果两年前又因失期被废为庶人。
此次北征匈奴,卫青依旧想要提携公孙敖,于是又带上了他。
公孙敖和李广自尽有何关联?
卫青冷汗涔涔,快马加鞭往李广所在处赶去。
【秦念:卫青为了让公孙敖获得战功,刻意把李广调去右将军赵食其部,结果因为没有向导,这次换李广和赵食其迷路失期。】
【秦念:此番失期或许就是卫青未能活捉单于的原因:单于遁走后,卫青才与他们会合。李广不想面对问责,引刀自刭。】
李敢怒火中烧。
阿父已有六十余岁,本不该出征。
正是迫切想要立下战功,才会数次请求陛下让他出征。
结果卫青居然为了让公孙敖立功,故意调离阿父去赵食其部,致使阿父引刀自刭!
霍去病眉头紧皱。
舅父此举并无不妥,李广既然在他麾下就该听凭调遣。
失期自尽之事与舅父何干?
秦念怎能因李广是因李信之后,就将矛头指向舅父?
【刘彻:……】
看到这串省略号,秦念又笑了一声。
李广实在倒霉,倒霉他还心气高。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为什么难封?
他战功显赫,但拦不住他作死啊。
汉景帝时期李广参与镇压七国之乱立下大功,封侯近在咫尺。
结果他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军印,被景帝厌弃,没给他封赏。
好不容易蹉跎到刘彻登基——
李广虽有个人勇武但治军不严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对匈奴作战、尤其是非防御战时败多胜少。
刘彻的沉默还因“未能全歼匈奴主力”。
原本“匈奴远遁”就是大喜之事,但在知道原本可以“全歼匈奴主力”,但因右将军赵食其和李广迷路,让“单于遁走”,刘彻就气得直咬牙。
更气的是战况发展到这一步,或许与他自己也有关系。
【秦念:其实卫青在这事上责任很小。是刘某人先抵不住李广的请求,封其为前将军。】
【刘彻:……】
刘彻知道秦念话还没说完。
但他又不好阻止秦念说下去,毕竟很明显:
他就算阻止了,秦念也不会听他的。
【秦念:结果暗地里却告诫他的大将军,说李广年纪大了,命还不好,不能让他迎战单于——所以,刘小猪,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封他当前将军吗?】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结果是没让李广对上单于,但同样没能抓住单于。
秦念只能说汉武帝爱卫青是应该的。
李广死后,李敢把矛头对准卫青,大概率是因为卫青把汉武帝这波暗箱操作给隐瞒了。
这是替君受过。
【刘彻:……】
李广呆愣。
这居然是陛下的决定?!
【秦念:李敢替父报仇,打伤卫青。卫青想要隐瞒此事,但霍去病为了替舅报仇,在甘泉宫狩猎时射杀李敢。】
【刘彻:够了!李广,朕赦你无罪!勿要自尽!】
一次失期,死了两个将军。
还让他的帝国双璧因此微瑕,这刘彻怎么能忍?
刘弗陵和霍光确认了一下时间,得知李广是在封狼居胥之后自尽。
【刘弗陵:李敢,不要冲动,李广现在还活着。】
“秦念真正要议的,其实是李陵吧?”
刘弗陵猜到了真相,但不敢多言其他,只是告知李敢,防止他冲动行事。
封狼居胥并非北征匈奴的终点,刘弗陵担心霍去病和李敢此时失和。
【秦念:为了袒护霍去病,刘小猪你对外声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秦念想起史书的记载:“上讳云鹿触杀之”。
能编出这种理由,她只能感叹汉武帝可真是个人才。
【刘彻:……】
狼居胥山,霍去病和李敢对视良久,最终同时让开视线,再望天幕。
【秦念:李广,你确实不该自尽。你因迷路自尽,虽然只迷路了这一次,但这件事过于出名,以至于传到后世传成了李姓将军祖传迷路,上连累先祖下带累后人。】
秦念经常看到网上说“李家祖传迷路”。
但说实话,李广四次出征匈奴,真就只迷路了一次。
在那个没有GPS的时代,在茫茫草原迷路可太正常了。
凿空西域的张骞也曾在攻打匈奴时迷路,还连累李广几乎全军覆没,因此丢了“博望侯”的爵位。
反而是霍去病和卫青这俩不迷路的才奇怪。
李广羞愧难当。
上累先祖,必然是指先祖李信。
秦朝,李信看着天幕,在想秦念是哪位公子的后人。
完全没有想到这个秦念口中“李广先祖”正是自己。
【赵匡胤:古有言李广难封。汉武帝,以李广的战功,不应该被封侯吗?】
同为武将出身,赵匡胤对李广的境遇甚是惋惜。
看到汉武帝多次因秦念之言改变主意,便也尝试着为其多言一句。
天幕云“今日话题:汉武帝刘彻”。
或许很快就会轮到他赵匡胤。
秦念因秦朝李信出言救下李广,他帮李广美言,或许以后秦念也会为他指出大宋的隐患。
【刘彻:秦念,你认为朕应该给李广封侯吗?】
秦念疑惑。
不是,赵匡胤问的封侯,关她什么事?
因为李广的祖先是李信?
她真有“始皇后人”的隐藏人设?
【秦念: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该不该封侯与朕何干?】
以刘彻的人设,秦念怕她说了句“该”,李广就该在汉武帝的剧本里死得奇形怪状。
秦念对李广谈不上多有好感,但也不至于厌恶。
她也曾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对李广很是敬佩。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