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聊天群by九月有衣
九月有衣  发于:2025年11月10日

关灯
护眼

【刘彻:苍天为鉴,朕必不会再轻信巫蛊之言!】
【刘彻:刘弗陵,江充现今何在?朕要灭其三族!】
刘彻果断转移话题。
在他承诺不信巫蛊之事时,民心榜就不再下跌。
“再”之一字,是他已然因巫蛊之事废黜陈皇后。
秦念发现这个刘彻的扮演者非常重视细节。
“轻信”。
也就是不会“再轻易相信”,而不是“不再信”。
【秦念:轻信?你还想信?】
刘弗陵正派人去查江充籍贯,却见天幕之上那姓秦的皇帝再度发言。
意识到“轻信”背后的含义,他不由得默然。
其实在说出大兄之死的真相时,刘弗陵就在想太子还会不会再更易成自己。
然而说出来之后,他却依旧是大汉天子。
他的记忆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刘彻:……】
秦念忍不住笑了一下。
感觉很奇妙,就像是真的在与汉武帝对话一样。
【秦念:朕给你提个建议——下次你再想信哪个胡巫,你就让这个胡巫去咒杀匈奴王,再不济安排个死囚也行。做不到那就只是装神弄鬼。】
各朝胡巫尽皆失色。
他们中不乏有真信巫蛊之人,但再怎么信,也清楚巫蛊之术并不能咒杀他人。
若是以这种方式来评判,哪里还有他们的容身之所?
【秦念:居然这么容易被骗,真给皇帝这个身份丢人。】
刘彻脸色很难看。
声誉榜上无秦念之名,此人却位居民心榜首,即便口出狂言也未见民心波动。
【刘彻:匈奴王?朕未尽灭匈奴?】
但比起口舌之争,刘彻更在乎他的功业。
何况秦念所言确实有道理。
胡巫若真有咒杀他人的能力,何不以死囚试之?
【秦念:匈奴哪有那么好灭。】
【秦念:但你最大的功绩就是征伐四方。而其中最显赫的战功就是“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秦念:元狩四年,霍去病封狼居胥了吧?】

和亲、送礼,奇耻大辱!
如今却得知后代刘彻北逐匈奴,其武将封狼居胥;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这是何等大喜!
天幕只此一句,不仅刘彻民心榜排名飞速攀升,刘邦、刘启二人亦是如此。
汉高祖、汉景帝,两朝百姓皆苦匈奴久矣。
【刘彻:去病封狼居胥?这是何月何日?】
霍去病没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出现在天幕之上。
他刚完成祭天封礼,军情还未能传达至长安。
【刘弗陵:月日。】
刘弗陵能将封狼居胥具体到月日,自然是因为霍光已经前来拜见。
霍去病是霍光同父异母的兄长。
霍去病与其父霍仲孺父子相认后,将霍光带来长安培养,才有阿父临终前对霍光的托孤辅政。
刘彻看到日期大喜过望。
正是今日!
刘彻当然没有忘记刘据起兵之事,但他知道轻重。
何况太子尚且年幼。
【刘彻:竟是今日!去病,此番凯旋,朕封你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此距长安甚远,霍去病见陛下此言,只得以军礼向南拜谢君恩。
而西出定襄的卫青同样战功赫赫。
天幕并未提及他的功绩,但卫青笑意不减。
去病是他的外甥,封狼居胥乃是大胜。
卫青生性谦逊,不会去嫉恨他人。
【秦念:比起封赏,霍去病更需要的是休养——二十四岁就病死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连年征战,被你活活累死的。】
【刘彻:去病,朕将为你寻遍名医,朕不会让你早逝!】
刘彻这话就完全是真心实意了。
二十四岁病死。
他的冠军侯竟是两年后就英年早逝!
那就必然与太子起兵之事无关。
【秦念:对了,卫青也死得早。】
卫青死于元封五年,建元三年被汉武帝任命为建章监、侍中。
期间就相隔三十三年。
假设建元三年时卫青已有十六岁,那他死时就年近五十。
但秦念不担心自己这话被“后世皇帝”当作谎言。
她说的是“死得早”,早与晚是对比而言。
以当时的平均寿命,卫青不算早逝。
但跟汉武帝的寿命对比,卫青当然算得上“死得早”。
刘彻愣住。
卫青怎么也会早逝?
此刻刘彻甚至希望秦念是在刻意欺骗。
卫青霍去病尽皆早逝,刘据怎么敢起兵造反?
但若是谎言,刘弗陵必然会出言拆穿。
更何况天意规则三就是禁止谎言。
【刘彻:将军当善自珍重,不得早陨!】
卫青仿佛能看到陛下焦急的模样。
得知自己和霍去病尽皆早逝,卫青并不觉得奇怪。
远征匈奴,长途奔袭,其中艰苦他最为清楚。
“臣,遵命。”
能不能遵命是另一回事。
而看到“刘彻”竟然如此从善如流,秦念感觉出不对劲。
很不对劲。
古代皇帝中,她尤其偏爱三位千古一帝。
以至于哪怕是对着别人扮演的刘彻,她也下意识语气放缓。
这不对!
她的人设是嚣张、霸道的皇帝!
不能变成汉武帝的谏臣!
得赶紧补救。
【秦念:对你的帝国双璧好一点,说不定你晚年就不会因为诸事不顺发猪瘟。】
霍去病怒目以视天幕。
即便此人对他和舅父友善,也不该对陛下如此不敬!
刘彻同样恼火。
但他的反向质问却被天幕以“违反规则二”压住,不得示于“皇帝群”!
怒到极致反而变得极为冷静。
刘彻迅速从“帝国双璧”一词判断出:他日后再也得不到像卫青和霍去病这样勇武的将军。
秦念才会说他晚年“诸事不顺”。
难道刘据起兵,真如刘弗陵所言,是被迫为之?
【李世民:发猪瘟……?】
李世民刚脱口而出就捂住嘴。
但已经来不及了。
天幕上已经出现了他的疑问。
太子李承乾年仅十二岁,李世民已下诏令他“宜令听讼”。
虽然只是听讼,但他已不是无知小儿。
入殿之后,反倒是仁孝纯深的李承乾来安抚耶耶:太子更易之事或有其他内情。
于是李世民不再那般心忧,再看天幕之言就下意识说出疑惑。
【秦念:我朝百姓对三位千古一帝都有昵称。野史上说刘彻还没出生时,刘启就梦见刘邦托梦,说“王夫人生子,可名为彘”,于是刘彻就有昵称“刘彘”,也叫小猪。】
【秦念:所以他晚年发癫干的那些昏庸之事,也被称为“发猪瘟”。】
李世民想笑。
但很快就想到“三位千古一帝”应该就是指声誉榜前三。
他排第三。
笑不出来。
【刘启:并无此事。】
【秦念:知道,那是野史。】
【刘彻:知道是野史你还造谣?】
【秦念:朕乐意,刘小猪。】
刘彻气急。
他对秦念此人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反击!
刘彻尚且年轻的母亲王娡,正强忍笑意。
虽有“晚年发癫”的评价,但她最擅长揣摩人心。
一则晚年一词,足以说明她的孩子长寿。
二则秦念看似在讥讽彻儿,但言语之间显然对彻儿颇为喜爱。
可见彻儿的功绩远大于晚年犯下的过错,才会有后世皇帝的如此言论。
甚至“刘小猪”这个“昵称”,也明显带有喜爱的意味。
此昵称为后世百姓所起,可见即便朝代更迭,彻儿仍为后世所称颂。
她如何不喜?
刘启正在严肃地教导太子。
【刘启:身为帝王,晚年也不该懈怠!】
【刘彻:诺。】
天幕上的“诺”与幼年刘彻的“唯”一道说出,刘启无奈叹气。
他也不知道这样的教导能不能起效。
李世民注意到刘彻“晚年昏庸”之事道出后,刘彻的民心仅有短暂的下降,又开始上升。
这正是因为汉景帝刘启对汉武帝刘彻的教导。
“猪瘟”之问没有导致自己的民心下降,李世民知道他无需过于谨慎。
民心会波动,却不应惧之。
这秦念民心稳居第一,必有其特殊的治国之能。
李世民非常想要询问其所治国举措,可惜天幕只许讨论汉武帝之事。
【刘启:彻儿还做了哪些昏庸之事?当提前警之。】
刘彻张口欲言,最终又恨恨地闭上了。
那是他阿父的问话。
他能怎么办?
都怪刘弗陵,就不能多说些他的功绩?
怎么能任由后世皇帝对他多加诋毁!
【秦念:那可太多了。】
看到刘彻的民心排名又开始下跌,刘启才意识到他做了什么事。
这天幕面向的是所有黔首!
对着天下黔首说帝王昏庸之事,彻儿的民心……
【刘弗陵:阿父所为虽有不妥之处,但还算不上“昏庸”!】
在霍光的劝说之下,刘弗陵意识到他应该做些什么。
虽然他的言论不会影响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但若是触怒阿父,还未出世的“自己”将会是怎样的处境?
【秦念:把已经培养出来的太子逼死了,皇位只能传给八岁的你 。要不是卫子夫的嫁妆足够丰厚,你汉朝说不定早就亡了,这不叫昏庸叫什么?】
嫁妆之说其实有点无赖。
与其说是卫子夫带来的嫁妆,不如说汉武帝盛年时会识人且敢用人。
但秦念就是要这么说。
毕竟她的人设是“嚣张”,那肯定不能是花式夸汉武帝,只能是各种挑刺。
嫁妆说也能与巫蛊之祸形成对比。
反正群里的扮演者们肯定都熟知历史,不会被她带偏。
卫子夫的嫁妆……
刘弗陵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
秦念所说的是霍光!
此时的霍光已经得到皇帝的信任,看到此言愣了一下,又想起武帝临终前的托孤。
汉宣帝时期的霍光刚赶到皇宫。
刘询无心召开朝议,只找来几位重臣。
天幕之言一出,所有人都知道霍光确无反心。
刘询微怔。
他对霍光极为提防,后世却认为霍光为大汉忠臣?
【刘彻:朕有六子,为何会传位幼子?】
【秦念:老二老五都死得比你早,老三老四两个没脑子的蠢货,这不就只剩下老六了?】
刘询时期,汉武帝第四子刘胥大怒。
但盛怒之下是恐惧。
他多次试图以诅咒的方式来夺取帝位,刘弗陵早死,他以为是诅咒奏效。
但霍光选了刘贺、刘询,就是不选他!
现在他又在诅咒刘询,可天幕的皇帝中就是没有他。
而汉武帝的第三子刘旦,在刘弗陵时期因与上官桀等人谋逆却被揭发,已自缢而亡。
汉武帝的第五子刘髆,其子刘贺曾在刘弗陵死后,被霍光拥立为皇帝,但因“荒淫迷惑”,即位仅二十七日就被废黜。
刘彻安抚着明显有些慌乱的长子,目光中的柔和却未达眼底。
【刘彻:刘据和刘弗陵,谁更适合当太子?】
卫子夫握紧了拳头。
此刻,她才明白为何据儿会被陛下逼死。
刘弗陵怔怔地看着天幕,苦笑不已。
刘询面无表情,并未发声。
秦念犹豫了。
倒不是她无法在刘据和刘弗陵之间作出判断,而是担心回答这个问题会不会违反规则二。
于是她点开甲方的聊天窗。
【甲方:属于话题相关。】
这下秦念就放心了。
再打开聊天群,却发现已经有人作答。
【赵匡胤:造反失败,已足见刘据的无能。】
秦念:……?
她倒不是疑惑“赵匡胤”会发声,而是这位“杯酒释兵权”、致力于防止他人造反的皇帝,居然会说出这种话?
崩人设了吧?
但转念一想,这也不是不能理解。
首先,赵匡胤就是造反上位,他是成功者。
这话反过来理解,其实是“我造反成功是我的本事”。
天幕的存在认可了他的造反上位,甚至为了凑韵脚将他和“唐宗”并列,赵匡胤不必再忧心于得位不正。
赵匡胤确实是这么想的。
不仅如此,他还因为赵姓皇帝排名奇低,认定是无能的后代继承皇位才有此祸。
【秦念:造千古一帝的反,失败可太正常了,这能叫无能?】

刘彻虽不喜秦念此人,更厌恶那所谓的“昵称”,但千古一帝这四个字,实在顺眼。
赵匡胤没有答话。
面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三人,他也不敢说自己能造反成功。
【秦念:刘弗陵能力确实不错。但也不长寿,还无后,皇位最后还是回到了刘据一脉。】
【秦念:刘病已,不跟你的祖宗们打个招呼?】
秦念当然知道,史书《汉书·外戚传》写霍光为了让外孙女上官皇后独得专宠,不仅阻止刘弗陵临幸后宫,还让宫女穿不好解开的“穷绔”。
加上上官皇后比刘弗陵小六岁,年纪太小难以受孕,最终导致刘弗陵死后无子。
但她不认可这个说法。
首先,当初上官桀想让上官氏当汉昭帝的皇后时,霍光持反对意见。
其次,汉昭帝驾崩后,霍光能选十九岁的刘贺当皇帝,就足以说明他确实没有反汉之心。
用“穷绔”来阻止皇帝临幸宫女,这更是搞笑——人,是有三急的。
另外,刘弗陵21岁就死了,显然他的体弱才是最大的问题。
倘若刘弗陵真有孩子,东汉幼儿园那可就提前到西汉了。
【刘询:……】
刘询惊诧。
他明明什么都没说!
但很奇怪,只是六个点,他本已停滞的民心榜排名就又往上跃升了好几位。
刘彻看得到刘询的排名。
先前群成员内刘姓皇帝只有刘询既未发声也不知身份,显然刘询就是刘病已。
声誉比刘弗陵更高。
刘彻揉着刘据的头,笑道:“朕是千古一帝,这起兵造反之事,你做不成。”
刘据连称不敢。
卫子夫松开手,掌心已是鲜血淋漓。
刘询,刘病已。
“都是好名字。”
卫子夫轻声道。
刘弗陵咳了几声,深感无奈。
他的确体弱,极有可能……或许说注定短寿无子。
“传刘病已觐见。”
【刘彻:你是据儿的第几子?】
秦念算了下年龄,这时候刘据才十岁。
“刘彻”想得可真远。
可惜,刘病已不是刘据的儿子。
【刘询:回陛下,是长孙。】
刘彻只能熄掉心底的小念头。
刘据年幼,看到“长孙”二字有些恍惚,惶恐之意竟是消散不少。
秦念则再次感慨群里没有“闲人”。
她日薪2000,这些皇帝的扮演者工资肯定也不会低。
这个刘病已之前一直不说话,被她刻意点名之后,很快就跟上节奏。
称“陛下”,而不是更亲昵的“曾祖”,显然是在刻画刘病已对刘彻的复杂心理。
一方面,刘病已需要源自汉武帝的正统身份。
另一方面,刘病已的父亲、祖父都死于那场巫蛊之乱。
刘病已自己在狱中长大,差点被刘彻干掉。
想到这里,为了遵守“积极参与话题讨论”这条规定,秦念果断打字。
【秦念:刘小猪,你晚年因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就派人要把狱中犯人全部杀掉——如果不是廷尉右监丙吉阻止使者入内,在监狱长大的刘病已也死你手上了。】
【刘彻:……】
【秦念:不过你临终前做了件好事,下诏将他收养于掖庭并属籍宗正,不然霍光也不能迎立他当皇帝。】
卫子夫看着天幕,医女正在给她上药。
掌心的疼痛怎能及心中之痛?
刘病已在狱中长大,陛下临终前才让他属籍宗正,卫子夫猜得到据儿的子嗣会是何等下场。
霍光……
卫子夫知道他,几年前去病将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来长安。
竟是他迎立病已登基。
冥冥之中,竟有此般天命吗?
【刘启:刘!彻!】
刘姓帝王中,刘询在声誉榜的排名相当靠前!
这样的后代险些就死于狱中!
刘启怎能不怒!
【刘彻:朕……知错。】
幼年刘彻哭得不能自已,他不明白为什么他什么都没做,阿父就要责罚他!
王娡犹豫片刻,没有上前阻拦。
她也觉得彻儿此举确实有些过分。
既然已经见到汉家天子气,怎能行扼杀之举?
秦念不由得笑出声。
迫害刘彻的感觉好快乐啊,哪怕是别人扮演的刘彻!
既然如此,当然要加大力度。
【秦念:刘彻,朕很好奇一件事:你把帮刘据造反的人和同情刘据帮他说话的臣子全都杀了,朕能理解。】
【秦念:后来镇压刘据造反的人被你杀了,甚至既不帮刘据也没参与镇压的臣子也被你弄死了,朕也能理解——后悔了,平等地迁怒所有人。】
【秦念:但你都后悔得那么明显了,为什么非要等到临终前才把刘病已从监狱里放出来呢?】
【刘彻:……】
刘彻差不多能理解这六个点是什么意思了。
但并不值得喜悦。
他正值盛年,怎么会知道晚年在想什么!
他只知道不帮刘据也不镇压的臣子最该死,这与迁怒无关——
坐观成败,见胜而从者,最为可恨。
刘彻是又气又急,他的文武百官可就是全体茫然。
帮太子造反会被杀。
镇压太子也会被杀。
什么都不做还是会被杀。
不是,总得给条活路吧?
卫子夫看到“后悔”一词只觉可笑之至,脸上却不再显露分毫。
她已经醒悟,不再对陛下抱有奢求。
秦念这三段话是在助她。
有朝一日据儿再被逼到不得不反,助太子登基就是臣子唯一的生路!
【刘邦:家事难断,勿要深究了。秦皇,不如说些其他昏庸之事,以警示他不要再犯。】
刘邦骤然发声,自是察觉刘病已之事对汉室传承不利。
刘盈刘恒已至,十五岁的刘盈明白自己在天幕上的排名远低于七岁的弟弟意味着什么。
不久前阿父欲要更易太子,群臣反对。
其中御史中丞周昌反对最为激烈,阿母因此跪谢周昌。
吕雉望着天幕,神情冷漠。
为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她甚至让兄长吕释之去挟持张良问计。
如今看来,她确实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但刘盈无能!
刘恒的生母是薄姬,并不受宠,性格谦懦,吕雉对她不像对戚氏那般恨之入骨。
最终却是薄姬生了个好儿子。
刘恒,七岁。
此时侍女来报,称薄姬求见。
刘彻看着再度止跌反升的民心榜,很清楚高祖骤然发声是在帮他。
“警示他不要再犯”,这句话比阿父的“提前警之”更进一步,黔首就不会为秦念披露的“昏庸之事”而惶恐。
除此之外,秦皇此称……
看到“秦皇”这个奇怪的称呼,秦念陷入沉思。
乍一看,她还以为刘邦是在找秦始皇。
但很显然,刘邦喊的是她。
毕竟秦始皇怎么也不可能知道汉武帝做了什么。
秦皇……是因为她姓秦?
但这也太奇怪了。
没人会对着汉朝的皇帝喊刘皇吧?
难道她看不到的榜单上,标注了她的朝代、且朝代设定恰好也是秦?
秦念等了好一会,群里都没人发言。
其他群成员不认为“秦皇”这个称呼有问题?
【李世民:卫皇后的嫁妆,是指卫青、霍去病、霍光?】
秦念犹豫之时,群里终于有了动静。
很好,刚才那个诡异的话题跳过去了。
二凤的人设居然是会好奇“卫子夫的嫁妆”吗?
而且卫子夫不是被废了吗?
从古人的角度来说,不应该称她为卫皇后吧?
不过都是打工人,“李世民”似乎还是为她解围才有此问,秦念当然不会帮甲方找同事的茬。
【秦念:还得加上刘病已。帝国双璧、托孤重臣、明君后代——说是自古以来最丰厚的嫁妆不为过吧?】
【李世民:诚然如此。】
“有天幕规则为禁,汉高祖竟能以一言试出始皇后人。”
李世民感慨。
房玄龄道:“陛下亦是谋略无双。”
自天幕现世,就以秦念发言最为踊跃,言辞间对汉武帝看似论过,却更像是在警示。
但其言总在为戾太子刘据不平,又乐于挑拨帝后关系、甚至是不加掩饰地挑动刘据刘询对汉武帝的不满。
秦念稳居民心榜首位,显然极为爱民,警示之举或是顾及百姓。
这挑拨……就大概率是私仇。
与汉有私仇者,自然是秦。
秦念恰好姓秦。
汉高祖以“秦皇”试之——秦皇之称,天意以“秦皇汉武”指向声誉榜榜首的始皇帝。
秦念却未曾回话。
若是不想回答此事,天幕当以“……”示之。
未以此示,那么极有可能秦念回应了,但违反规则二“不得提及与话题无关的历史事件”。
此时还无法确定秦念是认可还是否认。
故陛下以“卫皇后嫁妆”一事试之。
秦念只需否定“卫皇后”这个算不上谎言的描述,就能像汉高祖和陛下这样避开规则限制,以否定秦皇后人这一猜测。
言卫皇后被废自尽一事亦可继续挑拨帝后。
但秦念的回应却是“嫁妆”,还刻意加上卫子夫的后人刘病已,并强调“明君后代”,就显然是在承认秦皇后人的身份。
后代,怎能算是女子的嫁妆?
明君后代,比起理解为卫子夫的后代刘询是明君,更像是秦念在为始皇帝“暴君”之称不平,刻意称颂声誉榜榜首的始皇帝为明君。
二世而亡的秦朝,竟在后世复国了。
房玄龄不由得暗自感慨:
秦亡于民心尽失,又复于民心所向?
嬴政对后世之事一无所知。
但不妨碍他看出“秦皇”背后的试探。
合格的帝王都能看出这一点。
——就连年仅十五的刘弗陵,也能从秦念突然的沉默发觉其中蹊跷。
声誉榜无秦念之名,最合理的解释是天幕为历代皇帝排榜时截至此人。
历经数百任皇帝,秦念竟然还能复国,更是在民心榜居于首位。
嬴政怒意略减,但神情依旧冷然。
【刘启:卫子夫出身何处?】

虽然天幕规则有漏洞,但除了秦念的身份以外,也难以再得知他的其他讯息。
刘启追问卫子夫之事,当然是为太子早做打算。
——卫青霍去病二将、霍光这般重臣、刘询这样的汉室明君。
长公主刘嫖脸色极其难看,她看得出陛下此言是要为太子刘彻寻卫子夫。
但她的女儿陈阿娇与刘彻已有婚约,她也正是为了阿娇能成为皇后,才会助王娡除掉栗姬,让刘彻得以封太子!
卫皇后。
多刺眼的三个字!
偏偏刘嫖心中清楚,此番她最大的倚仗窦太后都不可能帮她。
【刘彻:子夫之母为平阳侯府家僮卫媪,朕长她两岁。卫青是子夫的弟弟,朕长他五岁。去病之母是子夫之姊卫少儿。霍光是去病异母弟,其父为平阳县霍仲孺。】
至于霍光之母是谁,刘彻尚不知情。
于是令人去召霍光觐见。
刘启立即派人前往平阳侯府寻人。
彻儿现在七岁,既然他长卫子夫两岁,则卫子夫现在已有五岁,卫青已有两岁。
至于尚未出生的霍光霍去病,则只能先寻其父霍仲孺。
平阳侯曹寿连忙让人去寻侯府内卫媪及其子女。
“卫媪”显然不是姓名,只是姓氏。
但卫子夫、卫少儿、卫青三人为姐弟,就不难找到这些人了。
曹寿深知这些都是未来的贵人,半点不敢怠慢。
卫子夫和卫青的出生时间并不可考,应是刘彻在根据史实进行合理推测。
秦念想起之前刘彻和刘弗陵一起编造的封狼居胥日期。
看来这个群虽然禁止谎言,但允许在不违反史实的情况下,自行演绎一些细节。
这个倒不是重点。
只是汉景帝驾崩时,霍去病都还没出生,霍光就更没影了。
但刘彻都说到“平阳县霍仲孺”,难道聊天群的设定是该出生的还是会出生?
【秦念:刘彘,你是不是忘了金屋藏娇的对象?】
【秦念:噢,金屋藏娇也是野史:说是你幼年时为了获得馆陶公主刘嫖的支持,曾许诺“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秦念知道这必然是假的。
毕竟史书记载得清清楚楚,是馆陶公主主动找王娡联姻,而不是王娡主动。
《汉书》记载:“长公主欲予王夫人,夫人许之。”
可见刘彻与陈皇后的婚姻与当事人其实没什么关系,是他们母亲的决定,当然也不会有什么“金屋藏娇”之说。
【刘彻:没有此事,勿要造谣!】
王娡:“……”
金屋藏娇虽是野史,但她确实为了获得馆陶公主的支持,同意了阿娇与彻儿的亲事。
虽尚未成婚,但已有婚约。
刘启也知道这场婚约,但卫子夫必须是彻儿的皇后。
这并不是因为帝国双璧,重用臣子无需封卫子夫为后。
而是皇储为嫡长,于国有大益。
“阿娇之事,朕会亲自与阿姊商议。”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