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by金乔沐
金乔沐  发于:2025年11月06日

关灯
护眼

这番话说得殿中不少人侧目,尤其是法家官员所在的区域。
只不过他们面色沉静,举止谨慎,既不像农家墨家那 般因实务而放松,也不似儒家那 般忘形。
始皇帝近来对百家态度的微妙变化 ,以及对废除肉刑的考虑,都让他们感到一丝不安。
但他们深知秦以法立国,根基未动,此刻在宴会上更是不敢流露出 任何偏私或不满,只是恪守着法度礼仪,静观其变。
更重要的是,李斯私下早已提点暗示过他们,谁敢扰乱始皇帝的大计,谁就是与他、与陛下、与大秦作对。
不安之余,不少法家官员也为即将到来的废除肉刑和连坐而欣喜。
他们默默饮酒,观察着始皇帝的反应。
李斯垂下眼 ,掩去眼 中的情绪。
儒家,死了一个淳于越,却还是分立几 派。不过是从此前微妙的抗拒转为如今的曲意 逢迎。
始皇帝听 着儒生的颂扬,脸上笑容依旧,但眼 神深处却是一片冷静的深邃。儒家将他放进三皇五帝、尧舜之中类比,对于始皇帝来说,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文化 认同。
遥想一年多前,他在泰山封禅,不也是想要证明自己不仅是人间至尊,更是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功绩足以与先代圣王比肩,甚至超越他们。
然而,一思及泰山封禅,始皇帝原本火热的心蓦地冷了下来。
他这个人记仇得很 ,年少时在赵国欺侮过他的人都被他坑杀了。赵国灭国之时,他可是特地从咸阳赶到邯郸去的呢。
他可没忘记泰山脚下齐鲁儒生对他的讥讽。
始皇帝眯了眯眼 ,并 未对这番比拟做出 直接回应,只是微微颔首,示意 那 老儒和叔孙通坐下。
因为始皇帝的倾向,歌舞中不自觉带了玄鸟的元素,此前为神使汇编的舞曲《玄鸟》再次唱响咸阳宫中。
林凤至看着为首带着金色面具的舞者,思绪万千。
玄鸟玄鸟,是什么选中了她?是什么带领她来到大秦?她有什么任务吗?她还能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吗?
穿越之前,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那 么思念,直到现 在才恍然自己曾经拥有的一切是多么珍贵。
她的亲朋好友们还在现 代,恐怕没人想过她仅仅只是出 一趟门就来到了千年之前的朝代。
上位者的生活确实能超越时代的舒适,但远远比不上现 代社 会一个普通人能获得的快乐。
林凤至望向四周,看向这一群在史书上或名留青史或不见经传的人,他们活生生地在她面前饮酒作乐,嘴角噙着笑意 。
林凤至想,如果可以,那 她还是想要回家的。
对始皇帝再推崇,也不意 味着她能够放弃自己的一切为始皇帝的大业干到死。
待到歌舞暂歇,酒过三巡,始皇帝缓缓放下酒爵,目光扫过全场。
喧闹的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 ,始皇帝有重要的事情要宣布。
“今日,朕心甚悦。”始皇帝的声 音不高 ,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在大殿中回荡,“大秦欲建万世之基业,需有源源不断之才俊。朕,与神使和诸位商议之后,朕深感旧时选官之法,已不合时宜。朕决意 推行 科举,以考试选拔天下贤能,不论出 身,唯才是举。”
此言一出 ,台下响起一片细微的骚动和议论声 。科举,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他们在新的制度下,又会何去何从呢?
始皇帝稍作停顿,继续道 :“至于科举所考之内容......”他拉长了语调,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法家为我大秦之崛起与兼并 六国做出 的贡献,朕不会忘,大秦也不会忘记。因此,科举当以法家学说为主,占据五成。《韩非子》、《商君书》,以及现 行 秦律律文,为考试之核心。明法度,知赏罚,方能辅佐朕,治理 这煌煌帝国。”
法家众臣闻言,精神一振,脸上难掩喜色,但依旧保持着克制。
而其他各家学派的人,则神色各异,农家、墨家尚算平静,他们本就更重实务。
一些儒生们的脸色则瞬间变得有些苍白,那 刚才献媚的老儒,笑容僵在脸上,显得颇为尴尬。
儒生之中,叔孙通似乎了悟什么,眯了眯眼 睛。
果不其然,始皇帝接下来的话,又给他们留下了一丝念想,或者说,一道 难题。
“至于尔等百家之学......”始皇帝的目光扫过儒家、道 家、阴阳家等席位:“非是无用。若有能经世致用,富国强兵之策,能令朕满意 者,亦可纳入科考,或特设科目选拔。”
他单独提点出 了墨家和农家:“农、墨两家,可入科举之中。”
始皇帝的意 思再明白不过,法家是核心和基础,是入场券。你们其他各家想分一杯羹?可以,拿出 实实在在能让始皇帝看得上、用得着的价值来。
农墨两家今岁的贡献看得见摸得着,你们其余几 家想要?可以,拿出 你们的价值来。
宴会继续,丝竹之声 再起,但气氛已然不同。
颂扬之声 少了,多了许多深思与盘算。诸子百家都明白,始皇帝不仅用刀剑与律法塑造着他的帝国,如今更要通过科举,牢牢握住思想与人才的方向。
从前名士大贤瞧不上的秦国,终于用纸和学宫一步步逼他们就范。如今的科举再不入局,以始皇帝的虎狼风范,来日传承危矣。
一场新的竞争,就在这觥筹交错之间,悄然拉开了序幕。大秦的未来,将在这既定框架与有限度的开放中,走向未知的远方。
那 老儒还沉浸在方才的情绪之中,举着酒爵的手微微颤抖,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不安地晃动。他能感觉到周围同门投来的目光,有惊愕,有失望,更有无声 的质问:我们刚刚的颂扬,岂非成了天大的笑话?
他心中已是惊涛骇浪,不住地低声 道 :“法家为主......法家为主......那 我儒家‘仁政’‘德治’‘克己复礼’之说,该置于何地?废除肉刑的示好,难道 只是为了此刻堵住我们的嘴吗?”
一股巨大的屈辱和失落感攫住了他。但他深知,此刻绝不能表露半分不满。
他极力控制着面部肌肉,缓缓坐下,目光低垂,仿佛在虔诚地领会圣意 ,实则指甲已深深掐入掌心。
年轻的儒家弟子们则远没有这般城府。
他们面面相觑,眼 中充满了困惑与愤懑。
有人低声 嗫嚅:“怎会如此?陛下既行 仁政,为何不考我儒家经典?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这科举选士,不正该考校《诗》《书》《礼》《易》吗?”
但他们不敢大声 ,只能在席间交换着焦虑的眼 神,仿佛看到了自家学派的仕途之路。
而叔孙通一派的儒士,却与他们全然不同。叔孙通甚至感觉到一丝欣喜。
儒家此前得罪始皇帝十分彻底,如今还能在始皇帝手下得到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实属不易。
叔孙通甚至觉得方才的老儒太过天真。法家为大秦效力多久?儒家又为大秦效力多久,孰轻孰重还分不清?
想与法家同一个待遇,就要付出 同等甚至更多的价值。
什么叫废除肉刑的示好?是他们需要去讨好始皇帝才是。今时不同往日,正是大争之世。
叔孙通研究儒家经典多年,他有信心儒家经得起始皇帝的考验。儒家的学识不正合乎大秦治理 的需要吗?
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他一定会让儒家圣贤的声 名传播到这片土地的每一寸。
与儒家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家席位上一片刻意 压抑的振奋。
几 位核心大臣,如李斯,脸上没有任何明显的喜色,反而更加沉肃。
他缓缓捋着胡须,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尤其是儒家那 边的反应。
然而,胜利的喜悦很 快被更深的警觉所取代。
李斯深知,地位越高 ,靶子越大。
始皇帝虽然尊崇法家,但要求的是“法”出 于上,绝不允许法家学者借此结成私党,或像儒家那 样妄议朝政。
他必须表现 得更加公正、更加无私。
于是,他率先起身,向始皇帝深深一躬,声 音平稳而有力: “陛下圣明。以法取士,方能甄选明律令、通事务之实干良才,使天下吏治清明,法令畅通。臣等必当恪尽职守,为陛下编定科考律文纲要,绝不敢有丝毫偏私徇情。”
这番表态,既是拥护,更是划清界限——法家是皇帝手中的工具,而非自成体系的势力。
其他法家官员见李斯如此,也纷纷收敛了可能流露出 的得意 ,正襟危坐。
总而言之,始皇帝关于科举的宣布,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诸子百家间激起了千层浪。
第56章 欲往琅琊
而林凤至注视着宴席上众人变化的神色, 将一切尽收眼底。
她也在 不断地思考,在 骊山陵墓没有找到回家的线索,会不会藏在 其 他可能的地方。
一个 念头 在 她心中升起, 她缓缓在 浪潮之中再次投入巨石。
她开口说道 :“陛下意欲开设科举为大秦选拔人才,对天下学 子来说实在 是再好不过。陛下的功绩再添了一笔。我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 承蒙陛下厚爱,赐华宅于咸阳北阙。近日观咸阳学 宫学 子, 求知若渴, 然典籍有限, 多有不便。我愿将陛下此前 赐予我的宅邸用作藏室,内置陛下恩准刊印之百家典籍、农工之术、算学 医药乃至律法条文等一切可用之书 ,以供学 子们翻阅抄写。”
在 秦代之前 , 周王室和诸侯国没有专门收藏典籍的地方,那时 候称藏书 的地方为“藏室内”或者 “府”。
道 家的开创者 曾经担任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 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 馆兼档案馆的馆长。
得亏是在 骊山期间因为造纸术的改良和造纸印刷的工匠混熟了,后续又因为无聊加入了印刷各家书 籍的审核工作,林凤至读了不少 书 ,这才知道 如今将图书 馆叫做什么。不然直接张口便是图书 馆三个 字。
林凤至在 宴席上很少 开口, 但 这并 不意味着她的话语无人在 意。
她甫一说话,始皇帝身边的宫人就向始皇帝示意。
始皇帝放下手中的酒饮,听完后正色问道 :“藏室?如今咸阳学 宫之内藏书 无数, 也可以供给学 子借阅,神使又何须将朕赠予的宅邸用作藏室。”
“陛下,我所欲建立的藏室,是面 向全天下人的。咸阳学 宫的藏室我也听族人提起过,它只开放给学 宫的学 子。而我想要的,是让天下读不起书 的、有向学 之心的人有一个 地方可以看书 。”
林凤至继续补充道 :“至于藏室的管理, 可由学 宫博士们共同议定章程,并 由少 府派人监理。一切,皆依秦律与陛下之意。陛下历年所赐金帛,我也愿意将其 捐出,用于购置抄录更多典籍,充实馆藏。”
宫殿之内乐舞之声暂歇,月上枝头 ,机敏的宫人点燃了灯火,殿内依旧明亮如白昼。
众人静默地等待始皇帝的反应。
面 对这样 一个 超越时 代、堪称打破知识垄断壁垒的提议,嬴政的第一反应是不解。
他是高高在 上的帝王,是天皇贵胄。人生当中过过最惨的日子也不过是童年时 在 赵国为质子。但 和在 这片土地上缺衣少 食的黔首相比,他的生活也不算差了。
他听见 林凤至的话,不解于她对天下人的用心。很快,嬴政反应过来,从他们第一次见 面 到上一次的会谈,她眼中的天下人的界定显然与他不同。
她的眼里 是天下万民,有他没放在 眼里 的黔首。
林凤至的言行举止常常让始皇帝觉得怪异,她更像是儒家学 说中以仁德为先教养出来的人。
她超出时 代的行为和为大秦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利益又很好的中和了这一点。嬴政在 练五禽戏的时 候常常在 想,永生是否是一场幻梦?
他当时 在 湘山亲眼所见 的玄鸟并 非是为了他的长生梦而来,而是为了所谓的天下人而来。
始皇帝垂眸,林凤至在 监制印刷书 籍口中常常提到,知识就是力量。始皇帝深以为然。一座面 向天下人的藏室,可能将这一股力量散播给无法控制的人,等于在 他的统治之中埋下隐患。
但 是,他仍旧是那个 英明决断的君主。他看到了隐忧,也看到了其 下的机遇。他需要的能写会算的底层官吏、精通农工技术、墨家精巧的人才、乃至于敢于前 往边疆地区援教的儒生,能否通过科举、通过藏室筛选和培养出来呢?
嬴政被这个 宏大的构想打动了。
林凤至与谏臣最大的区别就在 此处。
如李斯等人想要劝诫始皇帝,需要一张能说会道 的利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而林凤至不用,因为在 始皇帝心里 ,她的权威已经被一次次正反馈而来的利益证明。
始皇帝自己会给自己找到林凤至提出的话语中的好处。
始皇帝身体微微前 倾,瞥向暗自兴奋激动的儒生们,眯了眯眼,徐徐道 :“此法倒是可行。只是藏室中的书 ,须由御史大夫逐一勘验,入藏室者 ,也须严明传。只是无须由神使捐献自己的钱财,神使欲使天下学 子有书 可读,朕便舍不得添几个 钱吗?”
所谓传,即是类似于现代的身份证。
林凤至想了想,倒是和现代公共图书馆入馆流程差不多。
始皇帝又道 :“此事便由丞相李斯会同奉常、少 府及学 宫丞共同办理。务必使天下学 子,感沐神使之恩泽,亦知朕求才之切。”
李斯、少 府苏河、现任学宫丞蒙毅上前领命。
始皇帝金口一开,此事便成定局。殿内再次响起一片称颂之声,这次更多是冲着始皇帝的开明和神使的无私。
林凤至正欲再说些什么,这时 ,忽而听见 一道 高亢的声音。
方才那位老儒仿佛又找到了表现儒家存在感和正确立场的机会,激动得再次起身,白须颤抖,声音比之前更加洪亮。
只见 那位老儒颤颤巍巍地起身,热泪盈眶:“这......此议......此议暗合上古‘大学 之道 ,在 明明德,在 亲民’之理。诗书 礼乐,乃是先王之道 ,若能广布天下,教化万民,则天下归仁矣!陛下圣明,神使高义。陛下纳忠言,行仁政,开文明之先河,立万世之基业!必将使天下归心,文脉永续!陛下之胸襟,如江海之浩瀚......”
他的话音未落,叔孙通便是眉头 一跳,心中暗叫不好。
又是一连串汹涌澎湃的赞美,将“仁政”、“德行”、“功在 千秋”等词汇再次堆砌起来。
方才他与那老儒,是说始皇帝的功绩超越先代圣王,始皇帝也是人,当然也喜欢听人吹捧。
那老儒不曾在 始皇帝手下做过事,不曾读懂始皇帝的神情。
叔孙通深谙舔人的要义,不会穷追猛打地舔。他舔人很讲究,主打润物细无声和精准触碰痛点。
叔孙通按下自己的弟子,向他摇摇头 。
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儒是另一个 极端的淳于越。
嬴政皱了皱眉。
什么仁政、德行......
这些词此刻在 嬴政听来,格外刺耳。
仁政?泰山那些儒生是否在 私下讥讽他无德?功在 千秋?他们是否认为此前 他的封禅不够资格,不配告天?老儒每一次的赞美,都像是在 反复揭开他心底那块不愿示人的伤疤。
他的脸色愈发沉静,但 那沉静之下,是即将喷发的火山。殿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一些靠近御座的重臣感受到了那无形的压力,连呼吸都放轻了。
李斯心中暗骂这老儒迂腐不堪,哪壶不开提哪壶。他敏锐地察觉到,始皇帝对儒生的恶感,恐怕已因泰山之事和今晚这不合时 宜的奉承而达到了顶点。
而此刻,老儒口中溢出的某个 词,或者 是他话语中勾勒的“功业需告于天地”的潜在 逻辑,像一道 闪电,骤然劈中了林凤至混乱的思绪。
“......陛下之功德,当刻石记功,昭告天地四海......”
老儒还在 滔滔不绝。
刻石!东海!琅琊!
林凤至脑中轰然一响。
是了,历史上始皇帝数次东巡,除了泰山,还曾到过琅琊。
在 那里 ,他立下了著名的《琅琊刻石》,颂秦德,明得意。更重要的是,他梦中的玄鸟,就是在 琅琊缠上他的。
琅琊面 朝东海,那是一片浩瀚的、未知的海洋。
在 她的时 代,关于秦始皇派遣方士入海求仙的传说层出不穷,徐福东渡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海洋,在 古人的认知中,本身就是神秘、通往未知领域的象征。玄鸟在 琅琊入始皇帝梦境之时 ,正是她来到这个 时 代的时 候。那么,琅琊是否也潜藏着与她归家相关的秘密?
一个 清晰的目标瞬间在 林凤至心中成型,她必须去琅琊。
就在 嬴政因回忆而愠怒暗生,目光冰冷地扫视着那群战战兢兢的儒家学 者 ,似乎随时 可能发作的千钧一发之际,一直静观其 变、似乎冷汗涔涔的叔孙通猛地站了起来。
叔孙通是鲁儒,但 素以机变、善于察言观色而闻名。他深知若让始皇帝此刻将泰山之辱的怒火发泄出来,整个 儒家在 秦廷将再无立锥之地。
他可以借始皇帝的手剪去儒家不听话的分支,但 他不能让始皇帝的怒火波及到整个 儒家。他必须将皇帝的注意力引开,并 且提供一个 能迎合始皇帝皇帝心思的、足以覆盖旧日耻辱的新目标。
他佯装擦了擦额角的汗水,似乎是不得不来替同门收拾烂摊子。他快步走到殿中,深深一拜,声音不再是老儒那种陈腐的颂圣腔调,而是带着一种极具感染力和诱惑力的昂扬。
“陛下,臣闻之,圣王当观天地之象,察四方之民,宣德威于四海!今我大秦,赖陛下神威与神使相助,国泰民安,仓廪充实,甲兵强锐,威加海内,莫不宾服。此正乃效仿古之圣王,巡行东方,登临名山,刻石记功,以彰陛下之不朽功德于天地之间的大好时 机啊!”
始皇帝眉眼冷肃:“东巡?”
心中意动不已,他本来就不是什么安分的性格,历史上他数次出巡,可以说在 建立大秦之后,有一半的岁月是在 路上度过。
而以古代的交通条件和行程的舒适程度来看,如果不是后期服食太多方士给予的饱含金属的丹药,他或许不会死得那么早。
叔孙通继续推进,声音更加充满诱惑:“且东方齐鲁之地,乃文明渊薮,陛下若是再次巡行,亦可抚慰士人之心,彰显陛下重文兴教之圣意。再者 ......”
叔孙通话锋微妙一转,目光快速扫过林凤至,又回到嬴政身上:“臣闻琅琊濒海,常现海市蜃楼之奇景,飘渺莫测,或为仙山,或为神域。陛下乃真龙天子,神使亦降临凡间,或可至琅琊,观海探奇,追寻天机奥秘,以期陛下圣体康泰,延年益寿,使我大秦江山永固。”
嬴政的目光果然被吸引了过来。他眼中的冰霜稍稍融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索和逐渐燃起的兴趣。
他看向林凤至,似乎想从她那里 得到某种确认。
第57章 林凤至感受到嬴政的目光……
林凤至感受到嬴政的目光, 她知道这是一个机会 。
她迎上他的视线,微微颔首,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好奇:“陛下, 我亦曾闻东海之滨,时有异象。我听闻陛下曾经在琅琊停留三月有余, 得到了周时的九鼎,不 说是否有无机缘, 只那波澜壮阔之景, 便足以令陛下再次前往此地了。一路之上, 陛下也可以检阅大秦官员是否尽心 。”
这些 话,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了嬴政心 中的权衡。
他的身体 微微前倾, 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了一下,终于做出了决断。
始皇帝威严的声音响彻大殿, 带着不 容置疑的力量:“善!叔孙通所言,甚合朕意。今国势鼎盛,正 当东巡,以宣德威, 以察民情 ,以探天道!丞相李斯、上卿蒙毅,即日筹备东巡事宜。朕, 当再次亲至琅琊,观沧海,刻金石,昭告天地。”
“陛下圣明!”
不 论众人作 何感想,这一次,殿内的欢呼声显得由衷而整齐。
一场潜在的危机, 被叔孙通巧妙地转化成了一项新的国家行 动。
李斯立刻领命,心 中对叔孙通的急智既有欣赏也有一丝警惕。蒙毅则沉稳应诺,开始思忖护卫事宜。
儒家众人如蒙大赦,暗暗松了口气,看向叔孙通的目光充满了感激和复杂。
而林凤至垂首之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琅琊,东海......回家的路,似乎在那个方向,显露出了一丝微弱的曙光。
盛宴在一种新的、充满期待的氛围中继续。
灯火依旧通明,乐声再次高昂,但 每个人的心 中,都已装下了不 同的心 思,正 轰然转向东方,转向那片神秘莫测的蔚蓝海洋。
自那场决定东巡的宫宴之后,林凤至便在咸阳城北阙的那座原属于她的赐邸安顿下来。
始皇帝嬴政虽将开设藏室的具体 事宜交给 了李斯等人统筹,但 以李斯之能,要处理帝国大小政务,筹备东巡,还要平衡各方势力,对藏室这种“文事”虽不 敢怠慢,却也难以事必躬亲。
这正 好给 了林凤至介入的空间。始皇帝钦点的人做面向全国的藏室,没有一两年想必很难出什么成果。不 如先让她用始皇帝御赐的宅邸做一个小型藏室试试水。
始皇帝都不 用思索,见她坚持便允许了。
当然,更深层的原因是,在经历现代社会 网络信息大爆炸的轰炸,在没有网络、娱乐相对匮乏的秦代,林凤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聊。
是的,无聊。
尽管她身处权力中心 ,见证并参与着历史 的巨变,也参与其中对历史 做出改变。但 对故乡蚀骨的思念,时常在夜深人静时将她淹没。
她无法对任何人诉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所有人都以为 ,她是柯珞人的大巫,她要是想家,大可以回到湘山、回到柯珞人族地。
像荣归故里一般。
只有她知道,她不 属于这里。
不 ,还有一个人知道她不 属于这里。
林凤至眼前浮现安的模样,她把她的弓箭送给 了她,她现在有没有趁手的武器?族里面的孩子们 听话吗?
安的信件里面说的都是一些 好事,报喜不 报忧。小水也是跟她学的,在外 面做官遇到了难事也不 说。
于是,她还是决意将这座空旷华美的宅邸改造为 公共图书馆,不 仅是为 了践行 对嬴政和天下学子的承诺,更是她为 自己寻找的一个精神寄托。
也算是为 自己找了一件事来做。
她并非孤身一人。
他还在咸阳学宫读书。
听到林凤至要将宅邸改做藏室,他积极帮忙,并喊来了自己的同窗兼邻居——李昭。
李昭更是一个社交恐怖分子,三言两语之间又拉来了十数人,甚至包括还在始皇帝身边读书的嬴元熙。
于是她的周围忽然来了一群年轻人。
很多人常常因为 林凤至神异的身份和手段而忽略她的年纪,他们 将她视为 平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以至于越来越多不 明真相的人以为 ,神使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神秘女 人。
以至于双方初见之时,李昭等人惊讶得说不 出话。
不 管再怎么是,因为 祁与他的同窗的加入,林凤至空旷的宅邸变成了一派繁忙景象。
高大的书架初步立起,上面分门别类地放置着竹简、木牍和珍贵的纸册。空气中弥漫着竹木和墨汁的清香。
林凤至穿着一身简便的素色深衣,衣袖挽起,正 亲自指挥着众人对竹简、书籍进行 整理。
祁也早早过来,埋头于一堆农书和工技类典籍中,仔细核对内容,并在书架上贴上临时标签。
李昭带着两名侍女 ,提着一些 食盒和文具,步履轻快地走 了进来。她今日打扮得更为利落,显然是有备而来。
“神使、”李昭看到林凤至,立刻快步上前,恭敬地行 了一礼,脸上洋溢着热情 的笑容,“我听祁说神使喜欢吃些 甜饮,正 好家中有秘方。还请神使姐姐尝尝。”
她示意侍女 将带来的东西放下,亲自端起一碗酥山冰酪给 林凤至。
林凤至接过,鼻尖顿时萦绕着淡淡的清香。
李昭笑眯眯地看着她,见她吃了好几口,心 说祁的消息真准确,不 愧是神使的族人。她笑了笑又说道:“神使之前说想把此处藏室之名改为 图书馆,我已经请我大父题刻好了‘图书馆’,待图书馆落成之日,即可挂上。”
林凤至还是没办法放下图书馆三个字。
她还是将这三个字用了出来,甚至为 了合理化图书馆,特地从书中找了这几个字词的解释。
《周易·系辞上》有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书者,意为 用笔使文字显明。无论是竹简、帛书还是纸册,其形态虽变,但 其“载道”的核心 功能亘古不 变的。
馆者,房舍、客舍也。它为 图与书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更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館的本义是接待宾客的房舍。这意味着图书馆有一种开放与包容的精神,它欢迎所有前来求知的人,如同接待远方的贵客。
李昭听完当即夸赞:“‘图’为 天地之经纬,‘书’为 古今之心 印,‘馆’为 天下之士林。在这方寸之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还可以与陛下着人建造的藏室区分,神使好巧思。”
林凤至没太好意思应答,她自诩拾人牙慧,李昭和她的同窗们 确是真正 的天才。
林凤至很喜欢李昭,她总是笑嘻嘻地解决了很多问题。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