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里梁深深地看了她一眼,旋即领命:“唯。”
农具的问题告一段落,她又召来许刍等农家弟子,问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在柯珞人族地呆了那么久,你 们觉得面食好吃吗?”
许刍一愣,回味起了面条的劲道、包子馒头的暄软,喉头滚动了一下 :“自然是人间美味。”
“那为何从湘山一路走来,收割了粟、黍之后,没人种冬麦呢?”
早在战国时期,关中地区就开始有人种植冬小麦,但尚未普及。要说大 规模开始种植冬小麦,还得到西汉武帝时期。
为什么呢?
许刍答道:“神使,我们在柯珞人族地喜欢吃小麦,是因 为有石磨将其磨成面粉,进而做成其他美食。甚至后面还有水力磨盘来磨小麦。但是关中、关中并未有那么多的石磨。麦饭割嘴难咽,若非是贫苦人家,谁也不愿意去吃麦饭。”
“石磨不必担心。我只担心麦种够不够、好不好,能不能扛过冬天。若是真能种上冬麦,收割粟、黍之后,这青黄不接的日 子,也有盼头了。”
在座之人尽皆动容,连护卫也有所感怀。
“好吧。”许刍咬了咬牙:“若是种植冬麦的黔首能得些许好处,我想他们会 更加心甘情愿地去做。来年也能有更多的麦种可以选择,神使,你 以为呢?”
林凤至颔首,她说:“我会 与 陛下 商议。”
她感觉问题不大 ,在族里的时候,始皇帝哪日 不整点 面食?再说种植冬小麦最终富裕的是他的国库,大 规模推广之后,能收上来的税收有多少,想都不敢想。
粮食的品类选择多了之后,能活下 来的黔首就更多了。
利大 于弊。
始皇帝会 怎么选显而易见。
第42章 众所周知,始皇帝非常惜……
众所周知 , 始皇帝非常惜命。当然,准确来说是极度渴求长生。
所以,当林凤至的 诉求带到咸阳宫时, 惜命的 始皇帝正在自己的 寝殿悄悄地做五禽戏。
毕竟惜命的 同时也要脸,始皇帝觉得, 五禽戏......嗯,有 些折损帝王威严。
他严格遵守林凤至给出的 作息表, 什么时候用膳、什么时候就 寝、勤于政务多久之后歇息, 都明明白白地标注好了。
侍候的 宫人们也不敢打扰他。
始皇帝闭目收势, 凝神静气感受身体 的 变化。
始皇帝既是久坐虚劳,又是中岁倦怠。坚持了一段时间的 五禽戏,只觉舒筋活络, 如春冰乍泮、又似复归婴孩,若枯木逢霖。
更可贵的 是, 其法简而境深——方寸之地可习,晨昏片时足用,真所谓“大 道至简,大 味必淡”。
按林凤至的 说法, 就 像给身体 这台运行多年的 机器进行温和而有 效的 保养。它能修复僵硬、润滑关节、疏通气血、减轻压力、提升活力,从内而外地促进健康,延缓衰老。
五禽戏之功, 在强五脏而培元气,在调形神而合天道。习之既久,则外则筋骨轻利,内则神气清朗。
始皇帝睁开眼睛。
门外的 宫人听到动静,遂推开门进来。
始皇帝身上微微发汗,宫人用打湿的 布巾擦拭。
“陛下, 李相着人来报,官坊一切运转良好。”
始皇帝抬起手,自有 人为他更衣。
“监御史 史 禄已经出发前 往湘水,估摸着月底就 可以开始修建灵渠,以保证粮草运输无虞。”
“另外,夏太医令与太卜观月着手研制的 痢疾方子有 了新的 进展,原来的 方子只能治轻度痢疾,现在范围更广了。”
“章将军欲派间人伪装成商队深入百越,绘制水系、部落分布,他战意正盛,只是听从陛下的 指令,还未前 往百越。”
始皇帝听到此 处,不由得笑了笑,终究还是年轻人,沉不住气。不过想法是好的 ,知 己知 彼,百战不殆。
粮草运输的 道路还未打通,也不急功冒进,而是想着先了解对方。
“另外,神使去往骊山后与苏少府相见 ,商谈的 内容在竹简中。神使今早与墨家、农家协商了改进火药、改进农具两件事,分别交由楚墨钜子胜宽与工师相里梁负责。这是神使交代给您的 信。”
宫人将竹简和信奉上。
始皇帝展了展衣袖,一目十 行地将竹简上记录的 内容看完,不由得勾了勾唇角:“钱帛动人心 啊。连苏河也能拉下脸面去求神使。”
更让始皇帝高兴的 是,神使并未表现出查收纺织利益分配的 姿态,虽然说林凤至开口要他一定会给,但 这样有 分寸的 人谁不喜欢?
始皇帝想了想,又问道:“骊山那儿安上高炉了吗?”
“回陛下,因着高炉需要阴干,约莫再有 两日就 能做出。”
高炉炼铁的 地点,预设了两个地方。
一个是渭北台塬,那儿紧邻铁矿,运输也方便。再加上位于咸阳宫以北的 缓冲地带,卫尉大 军也基本上驻扎在那儿,很大 程度上可以隔绝外界破坏的 风险。
更别说那一带森林密布,木炭源源不断。台塬地势南倾,到时炼铁产出的 烟也不容易吹到咸阳城中。
另一个地点自然就 是神使所在的 骊山了。
只不过出于方方面面的 原因考虑,骊山的 高炉炼钢设置得并不大 ,仅供神使及其手下使用。
“在关中试种冬麦?”始皇帝皱了皱眉。
他仔细看林凤至上疏的 理由,冬小 麦秋播夏收,可补粟不足,在夏季青黄不接时可以获得新粮补充。如此 一来,能有 效缓解因旱灾或青黄不接而导致的 粮食短缺问题。
后面林凤至引用了现代农学的 观点,多种农作物的 种植,可以规避单种作物种植带来的 危险。
始皇帝看了会儿,不由得想到一个他讨厌的 人。
吕不韦。
他汇编的 《吕氏春秋》中就 已经明确写 道:“谷田必须岁易”,也就 是说记载了作物轮作、土壤改良的 经验。
彼时始皇帝还未亲政,夜深时心 中带着难以言喻的 情感将《吕氏春秋》读了又读。
如今纵然吕不韦身死,却也将《吕氏春秋》的 内容记了下来。
他顿了顿,问道:“扶苏呢?叫他过来。”
扶苏同样居住在咸阳宫中,不多时便到了。
宫人将林凤至的上疏折子递交给他。
扶苏先是一愣,再一看始皇帝又投身于政务之中,只得先将其看完。身为皇长子,扶苏习惯了参与朝政,他又素来以“仁”闻名,甫一读完,便难以掩盖心中的激动和难以置信:“父皇,这上面所言当真能成吗?”
能在春季青黄不接时提供救命的口粮,能提高土地产出让百姓多一口吃的 。能显著增加粮食总产量,意味着能养活更多人口、支撑更庞大 的 军队和国家工程。他意识到,推广冬麦并非琐事,而是夯实大秦根基。
始皇帝淡淡抬眼:“你去做不就 知 道了吗?”
扶苏心 中震动不已,他握着竹简的 手指微微颤抖。
父皇这是、这是将种植冬麦的 任务交给他了吗?
却不是害怕,而是强烈的 感动和瞬间涌上的 深切责任让他激动。这绝非简单的 喜悦或得意,他明白这份托付的 沉重,是父皇对他无上的 认可,更是对他忠诚和能力的 考验。
秦法极重农桑。扶苏以前 只在律令和奏章中理解这点。如今,父皇竟然要给他机会亲涉农桑。
扶苏迅速理解了冬麦的 重要性,他欣然接受任务,莫名备受鼓舞:“此 乃活民之术、强国之基!父皇圣明。此 非琐事,乃社稷之本也。儿臣自当竭尽全 力推行冬麦。”
始皇帝饶有 兴致:“你打算如何推行?”
话音刚落,始皇帝不知 想到什么,又摆摆手:“罢了,朕只看结果。膳房做的 面条、包子、馒头你还没吃过吧?去尝尝吧。”
扶苏一头雾水又干劲满满地带着始皇帝的 任务离开。
始皇帝自小 山般高的 竹简中抬起头,盯着扶苏离开的 背影。
吾儿扶苏,你是否有 能力担得起大 任?
林凤至正在学骑马。
她穿着深绯窄袖胡服,长发束成椎髻,反复试跳三次仍无法跨上战马。
她两手叉腰围着这匹颇为温顺的 河曲马转了两圈,然后垂头丧气地对围观的 护卫说道:“来帮帮我,我上不去。”
飞身上马非常考验一个人的 核心 能力,护卫们示范了几次,林凤至也想尝试一下,结果嘛当然是显而易见 的 。
毕竟她并非久经锤炼的 护卫,平时虽然也有 一些锻炼但 不多。
等护卫半跪托住她的 足底助力,让她能够上马后,她觉得自己又行了。
多数人初次上马会感到紧张,身体 紧绷,尤其是腿部和腹部肌肉会因保持平衡而轻微颤抖。
林凤至不是第 一次上马,却仍然保持着紧张感。尤其是上马后隔着并不算厚的 皮质低桥鞍感受到从马身上的 热度。
但 她有 个优点,一旦需要护卫的 帮助,她就 会听任护卫的 指令。所谓专业人做专业事,不外如是。
护卫一边安抚着马一边说道:“神使,收腹!伏鞍!”
林凤至依言俯下身体 ,整张脸几乎触及马的 鬃毛。
皮质低桥鞍前 后仅微隆三指高,鞍面是新换的 ,彩漆依旧夺目。林凤至双腿紧夹马腹,臀悬空离鞍。
护卫见 她坐稳,慢慢地牵着河曲马走了起来。
只依靠大 腿和腰腹用力,林凤至逐渐感觉到颠簸,随之而来的 是难以言喻的 摩擦和疼痛,以及逐渐不稳的 姿态。
她开始感觉到腿酸。
大 概是见 她状态还行,护卫问道:“神使,能撑得住吗?在下要让马小 跑了。”
“行,我可以。”
骑在马背上,她感觉到前 所未有 的 自由和力量。
她也不禁和上辈子的 骑马体 验对比。
河曲马迈着稳健的 步伐,带着林凤至在骊山山麓穿梭。
林凤至半伏在马上,大 腿紧紧夹住马腹,下意识为脚掌寻找支撑点却未果。
河曲马扬蹄嘶鸣,林凤至一个没抱稳差点被马甩下。
护卫连忙趁机将她抱下来:“神使,没事吧?”
林凤至摇摇头,眼里闪烁着兴奋的 色彩。
比起害怕,她似乎更喜欢在马背上感受风的 畅快,这种简单而又纯粹的 快乐让她着迷。
她也不由得思索,为什么那么轻易就 从马背掉下来。
她也曾经在景区尝试过骑马,虽然难上,但 骑上去之后十 分稳当。而且她记得没有 那么颠簸,身体 也比较舒展。
她看见 周围骑着马的 护卫们,他们双腿紧紧地夹住马的 腹部,一只手控制缰绳,另一只手抓着马鬃,臀悬空离开马鞍,腰背如弹簧般动态起伏缓冲。
林凤至福至心 灵,是马镫!
没有 双镫提供三角力学支点,骑士就 无法较为稳当地骑坐在马背上,他们几乎要将身体 的 大 部分力量用来控制马匹。
有 了马镫才能抵消部分后座力,腿部肌肉也能得到更好的 放松。
原来如此 。
难怪秦代骑兵并不出名,因为鞍具简陋、没有 马镫维持稳定。所以只能承担侦察、侧翼突袭等任务,不具备成为主力兵种的 条件。
林凤至心 中兴奋不已,连忙将灵光记录下来:“快,找个懂马的 工匠帮我做个东西。”
她将马镫描述给护卫听,护卫依言去办,只是临了问道:“神使,马镫一时半会做不出来。您看,要不先去陵区?”
本来陵区就 在林凤至的 计划之内,她学骑马的 初衷也有 走遍骊山的 意思。坐马车毕竟没有 骑马来得方便快捷。
她点点头说:“好,辛苦。”
学会骑马并非易事,何必急于今日。等马镫马鞍配套了,学起来更轻松。
利用工具不丢人。
她登上护卫驾过来的 马车。
不多时,她的 车架直接进入了核心 区域。
只一眼,她便被眼前 的 场景深深震撼。
她心 心 念念、无缘得见 的 兵马俑制作现场展现在她的 眼前 。
咸涩的 汗味与陶土腥气扑面而来。
眼前 延展的 并非林凤至想象中肃穆的 兵马俑军阵,也并非是图片上黄泥一般的 兵马俑。而是一座沸腾的 “帝国兵工厂”——数十 万劳工的 呼喝声、窑火噼啪爆裂声、青铜淬火的 嘶鸣,汇成一片震耳欲聋的 声浪,将她卷入两千年前 的 造神现场。
她失了神、像幽魂一样走下车。
黏土区里,一群赤膊少年正奋力捶打泥坯。
汗珠从他们稚嫩的 脊背滚落,渗入赭红色陶土。
林凤至走过去,看见 一个约莫少年正蹲着用掌心 拍打陶马腿芯。陶马将深埋千年不为人见 ,却被他拍出细腻的 肌理,进而无意中留下自己的 指纹。
多年后,考古学家会在超景深显微镜下发现这些指纹,这些直径不足五毫米的 涡纹,如星辰刻印在时光里,宣告着这支地下军团竟由成年匠师与少年学徒共同托起。
也就 是那一枚枚留在兵马俑身上的 指纹,未来会在某一个节目中播出,吸引她的 到来,让她在兵马俑前莫名来到两千年前 。
林凤至似悲似喜。
“师父说,泥要捶够三千下,气泡才消得净。”少年没注意到身边忽然多了个人,抹了把 脸,泥点溅上他略显稚嫩的 脸庞。
他的 脸庞稚嫩,声音也像在变声期的 公鸭嗓。
远处,一位老匠人正将陶俑双臂榫接躯干,指尖精准按压接缝。那正是指纹重叠最密集处。
不知 哪位少府的 属官迎了上来,林凤至木然开口:“为什么会有 这么年少的 民夫服役?”
“这个、”属官挠了挠头,为难道:“神使,大 秦服役不看年纪。身高到了六尺五寸后要到官府登记,听任官府安排服役。”
属官对这少年有 印象,也查看过他的 “傅籍”,是个还只有 十 三岁的 少年。但 是又能如何呢,他已经长到了六尺五寸。在秦律当中,他就 是成年了。
大 秦少有 按照年龄征发徭役和兵役的 ,上一次还是在长平之战的 紧要时刻。秦昭襄王亲临河内地区,征发所有 十 五岁以上的 男子入伍。
林凤至在心 中长叹一声,将这事儿记到心 里。
烧窑区如巨龙匍匐,数十 座陶窑吞吐火舌。窑工赤脚踏在灼热土坯上,将浸油木签插入观火孔,他口中念念有 词:“陶马需烧三日,火候过猛则爆裂。”
热浪扭曲空气,一件刚出窑的 跪射俑通体 橙红,等待画工施彩。
彩绘工坊内,民夫们研磨的 矿物绽放出惊世之色,朱砂红如凝血,石青蓝似深海,骨粉白若初雪。
一位画师以鼠须笔勾勒甲片,忽然叹息:“紫色最难定色,石青混了朱砂也易脱落......”
林凤至猛然想起后世出土的 彩绘残片,原来这抹转瞬即逝的 瑰丽,此 刻正鲜活流淌于匠人笔尖。
木工棚下,轮齿咬合的 嘎吱声引林凤至驻足。
匠人用墨斗弹线,将整木削成战车轮辐。
神情姿态再认真不过。
“每轮三十 辐,差半分则车裂。”那少府属官在林凤至身边解释道。
无怪乎人人都忍不住望她这儿瞧,唯有 此 处目不斜视。
林凤至悄声走开,也怕打扰了对方工作。
隔壁青铜坊火花四溅。
少年合力抬起坩埚,铜液如金瀑注入剑范。
淬火青烟腾起时,一柄长剑寒光乍现,刃口纹路如松针排列。少府属官见 她目光停留,捡起一把 淬炼好的 青铜剑递给她。
她忽然在剑身角落发现了暗刻的 工匠姓名。
【二十 八年,工左水。】
这一把 剑,是秦始皇二十 八年,一名名为左水的 工匠制作的 。
所谓的 物勒工名,在此 刻具象化了。
林凤至一直在兵马俑的 陶俑制作区待到夜幕降临之时。没有 人敢问为什么,也没有 人知 道她要干什么。
她一遍遍地在各大 区域穿梭,越走越是焦虑焦急,似乎在找寻什么东西而不得。
在民夫们听到鼓声去休息时,连护卫和少府属官都忍不住小 声地问她:“神使,要不我们也帮你找找?”
林凤至颓然地坐到地上,不对劲。怎么一点反应有 没有 ?
回家的 通道呢?
她望着变得空荡荡的 、还未完工的 兵马俑军阵,心 里有 些小 小 的 失落。
本来所谓的 奇迹就 从不是陶俑阵列的 雄浑,而是普通人向永恒发起的 冲锋。
想到这一点,她很快又振作起来,心 想说不定是因为兵马俑还没完工,她等得起!
在秦时, 北方的作物以粟为主。秦人并不重视种麦、菽。
在秦代以前,春秋战国时期,“黍稷”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论语·微子》说:“杀鸡为黍而 食之。”便 体现了 粟的重要地 位。
在秦之后, 汉代则以种植五谷为主,五谷一般是指黍、粟、麦、菽、稻。汉代以后被“菽粟”所代替, 黍的种植面积减少。
直到唐代,北方全 面实现小麦面食, 小麦才真正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由 此可见, 扶苏任重而 道远。
不过扶苏本人却很 乐观。
他在始皇帝处蹭了 一顿面食大全 。他一边吃一边想, 人人都道麦饭难以下咽,也许是没有 对应的工具。
面条筋道、馒头 香甜、包子暄软......
确实是美 味的。
他带着不解让人做了 一碗麦饭,还特地 叮嘱, 要寻常人的吃法 。
宫人虽困惑,却也依然照做。
很 快, 一碗原汁原味的麦饭呈上了 扶苏的案几。
扶苏仔细端详,小麦表面坚硬的种皮和麸皮未被去除,整粒蒸煮。
他尝了 一口,麦饭质地 如嚼沙粒。
扶苏皱着眉, 在宫人异样惊讶的神色中咽下了 那口粗糙的麦饭。
“公子、”宫人惊呼。
扶苏喃喃自语:“怪道人人不愿食麦饭,如此粗粝,几乎要将我的喉咙划伤。若非是万不得已的境地 , 谁愿意 吃麦饭?”
扶苏公子顿悟,他恍然明白自己在做一个 多么重要的事情。
他不能仅仅是让黔首种植冬麦,还要将小麦变得好吃的方法 教给他们。
他知道农业辛劳,耕作一年的黔首必然希望有 个 好收成。既然如此,他就不能直接而 轻率地 决定 让黔首种冬麦。
最好能摸清冬麦的习性 ,将石磨、水力磨盘遍布咸阳城的街巷、渭水河畔。
而 这些谁最懂最清楚, 莫过于拿出折子的神使本人。
但扶苏没有 第一时间去找她,而 是自己先找治粟内史要了 两 个 农官了 解农事,又亲自到咸阳街头 巷尾走访、寻找安装石磨盘的合适地 点,加上一些自己的对推行冬麦的想法 ,总结编撰成册、请示过始皇帝后才去骊山找林凤至。
彼时林凤至已经 调节好情绪,在护卫们的簇拥下骑着马前往陵区。
加上马镫之后,她学骑马果然更快更稳当了 。
不知道护卫们找的哪个 工匠,不仅把马镫加在马鞍两 侧固定 ,还将马鞍鞍桥前后加高。前后鞍桥再 加上马镫,整个 将林凤至框在马背之上,极大地 提升了 稳定 性 ,林凤至自觉能在马背上更加自如地 活动。
护卫们看她的新装备十分眼热,期期艾艾地 推了 一个 人上前问 她:“神使,我们可以试试这个 马镫和马鞍吗?”
林凤至爽朗一笑:“当然可以。还是你找的工匠有 巧思,不仅把马镫下面加宽了 一些,还把马鞍做得更适合骑马。我等 会儿就奏请陛下为他和你们请功。”
护卫首领连忙摆手:“这是神使的功劳,何须分给我们。保护您的安全 、让您感到愉快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林凤至背着手看那护卫首领飞身上马,姿态十分帅气迅速。紧接着,他谨慎地 试了 试马镫,发现果真十分稳当之后,开始大胆地 尝试新的动作。
他先是单手控绳疾驰了 两 圈,随后兴奋地 喊道:“给我弓箭!”
人群中不知谁扔了 一把弓箭给他,他彻底地 松开缰绳,拉弦搭弓瞄准远处树叶,他轻轻一松手,离弦的箭带着迅疾的破空之声射落了 一截枝丫。
林凤至哇了 一声。
神箭手啊这是。
那护卫首领下马之后犹自激动不已,畅想道:“若是在战场之上,以长戟冲杀......”
林凤至为之侧目,马鞍和马镫的结合,能使骑手与马结合更紧密,稳定 性 、操作性 、力量发挥达到空前高度。
这无疑会引起一场战术的革命。
新的兵种——骑兵会进入战场。
秦代虽然也有 骑兵,但并非作为主力兵种上战场,更多的是承担侦察、侧翼突袭等 任务,而 不是作为主力兵种参战。直到汉武帝时期,骑兵才取代步兵成为主力兵种。
骑兵能更有 效地 使用长兵器进行强力冲锋,也便 于在马镫上站立发力劈砍。骑兵,才是冷兵器时代的霸主。
不愧是护卫领袖,对改变战场格局的东西有如此的敏锐力。
林凤至诚恳说道:“会很 强,但也很 烧钱。”
养一个 骑兵的成本极其高昂,远超步兵,是名副其实的“吞金兽”。
首先战马本身的价格不菲,一匹合格战马的价格大约数千至万钱。现在一个 中产之家的家产约值十万钱,好的战马差不多就约等 于一个 中产之家的全 部家当。
战马是精饲料动物,需要大量高质量的草料和精料。
一匹军马每日的食量远超一名士兵。
更别提相关的马具、武器和骑兵穿的铠甲了 。
普遍认为,养一名骑兵的综合成本至少是一名步兵的三倍以上,甚至更高。
那为什么骑兵耗费如此高昂,历代王朝依旧要养一支骑兵呢?
因为骑兵能快速转移,集中攻击薄弱点,迫使敌军被动调整阵型。
骑兵冲锋时的地 面震动、铠甲反光和马蹄声对步兵造成巨大心理压力。一旦阵型出现缺口,恐慌会像瘟疫般蔓延。
他们很 少独立歼灭大军,但能瘫痪敌军组织、制造恐慌,并将战术胜利转化为战略歼灭。其杀伤力不在剑刃之下,而 在马蹄所至的控制力之中。
拿破仑曾经 说过:“步兵赢得战斗,骑兵赢得战役。”这便 是意 指骑兵决定 胜局能否转化为歼灭战。
兵书《六韬》亦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如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论述了 骑兵战术的体系化,即为以高速移动制造战场混乱,通过变装易旗强化心理压迫。
骑兵,确实是古代战争中奢侈品和力量象征。
护卫首领没说话了 ,显然他也知道骑兵耗资甚众。
不过始皇帝真的能忍住不弄那么一支有 强大杀伤力的骑兵吗?
他忍不住的。
不论是大秦国库还是他自己的私库都不缺钱。况且北边匈奴虎视眈眈,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他必定 会整列一队骑兵,与匈奴厮杀。
在骑兵只能作为辅助兵种时,他派遣蒙恬驻守北郡,尚且能打出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 牧马、士不敢弯弓而 抱怨的悍然战绩。
谁敢想有 了 马镫和改良马鞍之后他能打到哪儿?
林凤至拍了 拍护卫首领的肩膀,说道:“如今钢铁较之以往易得,陛下一定 会乘胜追击。放心吧,再 如何,陛下也一定 会要一支能上战场的骑兵的。”
秦人好战,因为有 战功意 味着多多的赏赐和相对公平透明的上升通道,护卫首领听此言,心下安定 :“借神使吉言。不知可否让工匠多做些马鞍马镫?我等 勤加练习,来日挑选骑兵也有 一战之力。”
“自然,若是那工匠能将马镫、马鞍做出适配战马的,当然更好。”林凤至连连点头 ,她说着俯下身,去看河曲马的马蹄:“它是不是蹄甲磨损了 ?我看它比起前几天时跑起来有 些许慢了 。”
护卫首领自然也蹲下来,他抓起河曲马的一只马蹄,仔细查看:“还真是,本来便 是定 期修蹄,不碍事,等 从陵区回来在下便 带它去修一修蹄甲。”
林凤至心生好奇,没有 马蹄铁的时代如何养护马蹄,她也问 了 出来。
护卫首领常年与马匹打交道,参与了 多次战争,对马匹知之甚详:“平日没有 战事倒也还好,蹄甲的磨损没有 那么严重。当初在下参与攻伐六国时,有 好几次长途行军,日行百里,许多战马承受不住,蹄底变薄,蹄壁碎裂,这还是轻度的。若是磨损严重,这匹战马可能残疾或者死亡。
“军营之中有 专门修护马蹄的人。除此之外,还会用麻绳和皮革包裹马蹄,只是这些蹄套效用不高,无法 长期防止磨损,冬天时,蹄套也只能为马匹御寒。”
“那没有 想过用其他的东西包裹马蹄吗?比如铁片?”林凤至问 道。
要不是秦代没有 何不食肉糜的表述,护卫首领都想说这句话了 。
护卫首领笑了 一声,很 快收起笑,尽职尽责地 解释:“神使有 所不知,夯土官道土质柔软,若非长途奔袭,马蹄定 期养护即可。而 且大秦律令规定 ,每三十里便 会换马。至于铁片包裹,很 难不伤到马蹄吧?”
林凤至扬了 扬眉毛,秦没有 马蹄铁的原因找到了 。
一是地 理环境与战术需求未形成足够压力,大部分战场为黄土路面,马蹄自然生长的速度足以应对磨损。骑兵作为辅助兵种很 少长时间奔袭。
二是秦人不懂马蹄角质层的生物特性 ,也不懂得不伤马蹄的钉固技术。一个 与马经 常打交道的军官都怕钉马蹄伤到马。
三是现在有 代替马蹄铁的修蹄技术,军中有 专人系统性 地 维护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