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古镇,员工都是古穿今by火星少女
火星少女  发于:2025年11月04日

关灯
护眼

她这段时间可是被自己儿子儿媳给催死了。孙子的香囊马上就要换了,还有他们同学好多都要买。还有自己儿子,原本把香囊塞给他的时候还很不乐意,好像自己在搞什么传销迷信一样。
但现在,居然会主动来问香囊后续还有没有,很是紧张的样子。
听自己儿媳说,她儿子失眠的问题好了不少,从长期失眠变成了偶尔犯一下,精神状态都比以前好多了。
所以,何桂花一直在盯着中药香囊的上架情况。
路晓琪眉飞色舞:“快了快了,之前我们的老中医去省里做名医认证去了,马上就快回来了。等他一回来就可以开工。”
她恨不得拿个大喇叭把这件事传个遍。
何桂花也喜上眉梢:“那就好,那就好。”
这大夫肯定靠谱,她打算等儿子儿媳下次探亲回清河市就带着他们去清河古镇找这大夫看看,调理一下身子。
“就是得要赶紧开业哦。”她催促路晓琪,“你都不知道群里的人天天惦记着买年卡呢。”
路晓琪给她比了个没问题的手势:“放心,年底准时开。”
几人告别后,路晓琪和宋五嫂正好经过路口的那家新开的餐馆,却看到几个穿着制服的人从里面出来,一边还在小声说什么。
路晓琪耳朵尖,听了个大概。
“什么叫做马屎面上光,这家就是。表面上看着干干净净的,厨房里乍一看也还过得去,但角落里、冰柜里的细节却不能看。你们下次遇到这样的一定也要检查仔细。”那个年长一点的正在教学生。
两个年轻一点的公务员忙不迭地点头,表示知道了。
餐厅的老板追了过来,陪着笑想要请这三位继续在店里坐一会儿,却被后者给客气拒绝了。
路晓琪和宋五嫂站在一旁的街角将这一幕尽收眼里。
宋五嫂有些嫌弃:“一家酒楼,卫生可是很重要的。”
路晓琪笑了笑:“你就想想,他们既然能想得到那么损的招数,显然也不是什么正儿八经做生意的人。发生这样的事情简直一点都不意外。”
宋五嫂:“也是。”
这可真是,现世报呐!
清河市是典型的长江中下游流域气候,夏天从七月开始,最高能热到四十度。那时候,外面的风都不带动一丝的,只能听到树上的蝉一直在叫。
一直到八月底,中午的那几个小时无法安排户外作业,大家都在有空调有风扇或者是有冰块的室内待着。路晓琪又给安排了高温补贴,每日让食堂熬了绿豆汤,张仲景也给出了一个解暑的草药茶方子,双管齐下,总算把清河市炎热的夏季给安然度过去了,而且工程也在如期进行,甚至还比预计的快了一点点。
时间进入到了九月份,温度这才慢慢降下来。到了九月中下旬,早晚甚至有了一点点凉意,需要在外面搭一个小开衫和薄外套才行。
从九月底到十二月份,是清河市最舒适的季节。
一大早,黄四娘和林巧儿就起来了,打开了四号区那一侧的门——为了方便他们进出,宇文恺在这儿规划了一个侧门,还有门卫值守,平日,她们便是通过这个门送孩子们去上学。
门卫很热情和她们打招呼:“送孩子上学去了?”
要是在几个月前,黄四娘和林巧儿是断然不会和这样的外男说话的,羞都羞死了。但经过这几个月的生活之后,她们已经能大大方方地回上一句:
“对呀,送孩子上学,早呀。”
就连阿狸、向学智和向芸娘也都齐声打招呼:“李伯伯,早上好!”
老师说了,早上遇到人要道早安,这样才礼貌。
保安李师傅看着她们走了出去,这才关上了门。在四号区守门是个清闲活计,这边也就清晨和傍晚的时候出入的人多一些,除了在四号区住的人之外,其他人都从一号区的正门走。
李师傅也不知道四号区算是什么性质。
景区?员工宿舍?
他只知道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区域早已经定下了,没有四号区,而是一直在修缮进行时的一号区和旁边的二号区、三号区。
马路对面,黄四娘和林巧儿带着几个孩子转了个弯,便来到了他们现在正在就读的学校。阿狸与向芸娘读的是街尾的安平县阳光幼儿园,而向学智自己一个人去街对面那家安平县阳光小学上三年级。
让这些孩子上学这件事其实早有计划,新的学期一开始,路晓琪便联系社区将几个小的的入学资格搞定了。幼儿园很好办,但向学智的小学却有点难搞。他十一岁了,不可能从一年级读起,于是暑假的时候向明特意花钱请了赵思敏对他一对一补课,最后开学的时候测试了一下,老师建议他可以从三年级读起。
虽然比三年级的小朋友们要大个三岁,但也算是不错的解决方案了。
唯一麻烦点的反倒是几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至今还在头疼要怎么上学。但黄四娘觉得像是张瑛和向三娘这些自己主意大的,其实早想好要做什么了。
“我去上学了。”向学智背着书包站在学校门口和林巧儿道别。
林巧儿帮他整理了一下衣领:“在学校好好听老师的话,知不知道?”
向学智闷闷点点头:“知道的,娘……妈妈。”
林巧儿抿嘴一笑,看着他走入了校园。他们上课已经有半个月了,因为比起同班同学的成绩还是差了点儿,向学智这段时间很用功,而且他还要腾出时间来学木工,让她这个当娘的有些心疼。
“好了好了,晚上也就回来了。”黄四娘打趣她,“你们家学智是个脑子清醒的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就不用担心了。”
林巧儿:“他爷爷也是这样说的。走吧,还要送你们这两个小家伙呢。”
她揉了揉女儿向芸娘的头。
“妈妈,再见。”到了幼儿园门口,向芸娘牵着阿姨的手,甜甜的与林巧儿告别。
阿狸站在一边,也朝黄四娘挥了挥手,但没有说话。她们两个仅仅从外表上看,已经和现在的小孩子们没有太大区别了,穿着幼儿园的校服,踩着运动鞋,扎着小辫子。
也看不出来几个月前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样子。
向芸娘牵着妹妹,一起走了进去。黄四娘笑意加深,看着女儿背着小书包的背影,忽然有了想哭的冲动。
自从那次说了几个字之后,阿狸的哑巴之症已经逐渐的好转了。如今的她虽然也不太主动说话,但问什么或者要什么都会开口,只是还是几个字几个字的往外蹦。
黄四娘原本还担心幼儿园的老师会嫌弃这样的表现,没想到老师还反过来安慰她,说孩子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有的孩子就是说话迟,慢慢等,总会迎来语言爆发期。
“走吧走吧,晚上就回来了。别看了,人都进去了。”林巧儿揶揄她。
黄四娘:……
两人这才往回走。
路上当然也会聊会儿天。
“如今孩子也上幼儿园了,你是不是也要打算出来做工了?”林巧儿问黄四娘。
黄四娘长长舒了一口气,重重点了点头:“那是自然。你都不知道,我每个月看着你们领工资有多么羡慕。”
虽然向大力工钱也完全靠支撑家里生活,但她还是想要有自己可供支配的钱。
林巧儿轻笑了几声,作为年轻媳妇,她很懂得这种感受。
“那你有什么眉目了吗?”
“还没有。”黄四娘摇了摇头,“不过我想着到时候清河古镇要开那么多店,我怎么着都能找到一份工吧。”
林巧儿:“那倒也是。对了,我已经不打算再在厨房里做了。”
黄四娘有些惊讶:“你要辞工吗?不打算再出来做工了?”
她觉得有些可惜。
林巧儿连忙否认:“不是,只是辞掉食堂这份工。”
她原本是四号区厨房里的帮工,后来厨房并入到了大食堂,她们这些帮工连着厨娘杜芳也一并跟了过去。林巧儿负责在食堂给人打饭,不算是很辛苦的活计,但她也算不上喜欢。
“丽娘现在不是在给韩尚宫她们打下手吗?她们那边人手很紧张,问我要不要去。”林巧儿说,“我想着虽然刺绣和裁衣我也算不上太好,但纺个纱、缝个东西我还是可以的。”
比起食堂的活计,她更喜欢和布料打交道。
“那肯定可以。”黄四娘夸她,“你还是姑娘家的时候,纺纱织布就已经是一把好手了。”
“那你要不要来?我记得你的女红也是不错的。”
没想到,黄四娘犹豫了一下却摇了摇头:“我还是想看看有没有其他机会。”
她的女红的确不错,但并不喜欢。要不是那时候每个女子都得学会这个,她一定不学。
两人边聊边走,路上还会遇到县上一些认识的人和她们打招呼。有一些是孩子同学的家长,有一些是曾经打过交道的生意人。不知不觉,她们也开始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开始与外部发生了各种或深或浅的连接。
她们是从正门走回去的。
整个清河古镇如今已经大变样——几个在改造修缮的区几乎都被脚手架给笼罩了起来,根本看不出来原先的模样,清河楼也是,从上到下都被脚手架围了起来。
在这样的衬托下,那几个被蓝色帷幕围起来的特殊建筑就显得不那么的突出了。
这几个月是施工关键期,所有的工匠们都取消了休假,在拼命地赶工。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拆。”林巧儿说。
“快了快了,一月份就要营业了。”黄四娘脸上挂着笑容,“大家都猜路小姐想要定在元旦新年开张呢。”
“这倒是个好日子。”
一路上她们也能遇到很多清河古镇的员工,有眼熟的就微笑点点头,但更多的却是陌生脸孔。
最近这几个月清河古镇都在大肆招聘。正好是毕业季,陈盈盈跑了好几次校招,给古镇带来了不少的应届生。岗位最多的就是客服部以及演出部,一水的帅哥美女,青春洋溢,走在路上看得人的心情都莫名愉悦了几分。
秦韶华在七月的时候就已经推荐了一位歌舞剧导演过来,正在鼓捣一出歌舞。
“听说,”林巧儿看了一下四周,悄悄对黄四娘说,“前些时候来的那几位教坊里的乐伎和舞伎,都要参演呢。”
黄四娘一愣,绽开笑容:“这倒是件好事。”
“谁说不是呢。她们以前也都是苦命人,如今倒是可以享福了。”林巧儿说完后又很羡慕这种因为自身专才而被神仙给救下,一过来就能找到用武之地的人,语气里都有些酸,“不像是咱们,纯属是个添头。”
黄四娘被她的语气逗笑了:“这不正好说明咱们才是真正的好运气之人嘛!”
林巧儿哈哈笑起来,被她这么一说顿时觉得不酸了:“你说得对,咱们才是撞了大运的。哎,还是得要也有个傍身的东西,”
她决定要好好向两位韩尚宫以及另外几位也是被召唤过来的绣娘织女们学习。
虽然她现在还很平庸,但说不定几十年后她也能变为拥有一技之长的SR,而不仅仅只是个添头。
黄四娘看着重燃斗志的同伴,忽然生出无限感慨。
以往,像她们这样的匠户家眷,往往都是随波逐流的。男主外,女主内,只要照顾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就好了。但现在,除了几个实在是年纪大的老婶子之外,像她们这样的媳妇子和年轻小娘子们,都在很积极地为自己的未来打算。
而男人们,也一改之前的态度,变得默许甚至是支持。
比如向家的向三娘,在磨了她爹好几个月后,终于让她爹松了口,收了她为徒,传授木工。这也是向家村百年来的第一个女徒弟。
几年后,或许会成为向家村百年来的第一个女木匠。
向三娘和张瑛正在食堂吃早餐。
新的食堂很大,上下两层,能够同时容纳两百多个人用餐。因为并不用对游客开放,所以装修走的现代风格,明亮简洁。那些外面来的新员工们一秒梦回大学,是熟悉的感觉,亲切中又带着那么一点点的嫌弃。
但对于从古代来的这些人来说,却觉得很新鲜很喜欢。
他们几乎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
向三娘吃了一口桂花发糕,这是用今年采集的新桂花做的,香甜软糯,带着淡淡的桂花香,好吃极了。
她买了一个桂花糕,一碗豆浆,还有一根油条一个茶叶蛋,而张瑛则是一笼小笼包,一碗粥。食堂的大师傅手艺还可以,据说是路小姐从酒店给挖过来的,路小姐自己也经常来吃。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遇到宋五嫂手痒,在这儿客串厨师,那当天食堂肯定是爆满。
“我忽然想起来,咱们刚来那会儿,好像几百年没吃饱过饭一样。”张瑛忽然笑起来,“像这样的小笼包,我能吃三笼。”
向三娘幽幽说:“的确是几百年没怎么吃饱过饭。”
“现在反倒吃得少了。”张瑛舀了一勺粥放到嘴巴里。几个月前,她吃饭的动作可没那么文雅,狼吞虎咽,好像有谁和她抢一样。
现在习惯了每天都会有足够的食物,反倒吃不了那么多了。就好像她的身体她的胃部都清楚,以后再也不会遇到饥饿了,不用再撑一顿来储藏能量了。
但,吃饭的速度还是很快。
将托盘放了回去,两人便打算去上工了。
向三娘跟着父亲学徒,要去清河楼。而张瑛现在都在观脉堂里帮忙。
“做木工难吗?”她好奇问向三娘。
向三娘揉揉有些发酸的胳膊,苦着一张脸:“难!我到现在都还只会刨木花。不过,我爹说我还算有点天赋,以后力气不够做不了大件,也能做些小件,往精巧的路子走,也不一定会输给别人。”
明明一开始是苦着脸,但说到后面已经是喜笑颜开了。
她揽住张瑛,小声说:“你也要加油啊,争取让张神医收你为徒,那就最好了。”
张瑛:“……我都不敢这样想。”
向三娘:“这有什么不敢想的?就像是路小姐说的那样,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张瑛其实做了两手准备。能拜师固然是最好,但若是不能拜师,她便想要考中专去读一个护理专业,到时候便依然可以留在观脉堂工作。这是赵老师给她的建议,所以她这段时间也在认真的学习各种课本知识。
她刚想说什么,正巧有一队身穿印着清河古镇字样白色大T恤的年轻女子从旁边走过,两人频频回头,惹得那队伍中的女子都忍不住抿嘴一笑。
她们中的领头者,是一位看上去大概二十七八岁,容貌美丽而不失英气的女子,扎着高高的马尾,看着飒爽得很,好像是姓公孙。
“是那些乐伎。”向三娘激动的小声说。
这是半个月前路小姐召唤来的新人,据说是唐朝玄宗时期的宫廷乐伎,有弹琵琶的,有弹箜篌的,也有吹笛子的,还有几个舞姬,加起来一共十二个人,一起过来了。
如今她们也住在四号区。
四号区已经快住满了。
向三娘感叹一声,“她们可真美啊。不愧是从宫里出来的。”
张瑛也在一旁猛地点头。
两个小姑娘正是对美向往的年龄段,看看人家的美貌与身姿,再看看自己,难免有些自惭形秽。直到张瑛掏出了自己几百块买的二手手机看了一下时间:
“哎呀,我得赶紧过去了,今天我们要在大门口那边卖香囊呢,我还得去收拾东西。”
差点就要迟到了。
向三娘也火急火燎:“我也要赶紧去了。我爹现在对我可严了。”
于是,一时之间哪还顾得上自卑自怜,立刻迈开步子跑了起来。
刚才那一队乐伎中抿嘴笑的那个高挑姑娘转头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对旁边人说:“听说她们只比咱们早来几个月,看着却像是和这边的人没什么两样了,活泼得很。”
旁边那人眼底透着一丝羡慕:“年纪小总是好的,适应得快。”
高挑姑娘嗤的一笑:“你也不过双十年华,好像说得自己多老了一样。”
那女子用手摸上自己的脸,苦笑不语。
虽然才双十年华,但在教坊司里和宫里走了一遭,却总觉得自己已经很苍老了。
高挑姑娘没想到随口一句话却惹出了她,不,不仅仅是她而是大家的惆怅事,自己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那位名为公孙的领头女子转过来:“好了好了,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别再想了。这儿是个好地方,大家好好过日子,以后也不会差的。”
她在这群乐伎群中应该很有威信,一说话,所有人都微微福了福身子:“喏。”
仪态风流,古韵至雅,宛如美好画卷,引得过路人都忍不住要看几眼。
公孙又安慰了她们几句,总算是将这事给揭过去了。
旁边路人也都恢复了步履匆匆,各自赶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便是清河古镇九月底的一个寻常早晨。
到了上午十点,观脉堂的遮阳棚和长桌椅已经在清河古镇的正门口搭起来了。
路晓琪也是这个点过来的。
她将自己的小车停在了清河古镇停车场专属停车位上——在历经了七月份的暴晒之后,她终于痛定思痛放弃了自己的小电驴,买了一辆十几万的四轮,如今也算是有车有房一族了。
按照现在的划分标准来说,属于城市小康阶级。
一位平平无奇的背负了银行一亿贷款的小康市民。
一出停车场,就看到正门口的广场前排了长长的队伍,甚至让工作人员不得不拿出了隔离绳挡,让队伍绕了几个弯才不至于排到马路上去。
路晓琪甚至看到了好几个熟人,都是宋嫂鱼馆还开业的时候见过的老熟客们。应该是食客群里过来的,她翻开手机一看,果然是:
【报告,我们已经到了,现场人很多。】
【棒!多买几个,我们这些外地的去不了,就靠你们了。】
【我有不祥的预感,这么多人,可能会限购。】
【那就完蛋。】
在清河市家里舒舒服服待着的何桂花看到群里的讨论时忍不住笑了出来,哎呀哎呀,这就是和小路做邻居的好处了。路晓琪直接送了她几个,根本不用去现场抢。
当然了,这种快乐只能偷偷在心里独享,可不能发出去坑了小路。
路晓琪看了看食客群,又看了看观脉堂的群。
自从古镇的项目多头开展之后,她就被拉入到了各种不同的群里面,现在微信里的工作群都已经有了二十多个。路晓琪把每个群都设置了消息屏蔽,只有同事艾特她的时候才会出现,保持着老板高高在上的尊严。实际上,会时不时点进去默默潜水吃瓜。
【我去,还没正式开始就这么多人排队?壮观!】
【那当然啊,咱们的香囊一直都很受欢迎,每个月就卖这么一次。】
【那会不会不够卖啊?】
【可能哦。这样吧,限购吧,每人限购一个或者是两个?】
【两个吧,很多人是从市里面过来的,一个感觉太少了。算了算,应该差不多够。如果待会儿人不再变多的话。】
【我问了张大夫,他也说两个,后续看情况,人增加了的话就改为限购一个,预约一个。然后他说让咱们煮两桶金银花茶端过去,让排队的人喝。】
【收到。】
【收到。】
路晓琪看得默默微笑,啧啧,不愧是刚出学校的年轻牛马,心态就是阳光开朗,积极向上。
她想了想,给宋五嫂挂了一个电话。挂了电话后她在老食客群里发了一条信息:
【今天宋大厨在古镇食堂帮忙,可以招待十桌,每桌限定四个人之内,你们有谁来吗?要的群里回1,先到先得。大家确认能来再回,不能来的不要占了空名额。】
她发出去之后,群里的老食客们原本还在讨论香囊的事情,结果就看到了这一条,所有的聊天戛然而止。
【卧槽,我看到了什么?居然今天开了预约?我怎么今天就没去清河古镇呢啊啊啊?】
有人激动地发了一条,然后发现其他人早已经眼疾手快发了回复:
他懵逼,立刻反应过来,于是立刻回了一条:【1】
看到自己排在倒数第二位,这才放心地长长舒出了一口气。这群触手怪!他本来今天约好了要和朋友去打球的,现在看来要改一下节目安排了。
他给朋友打电话:“今天不打球了,走,咱们去安平县去。”
朋友莫名其妙:“去安平县干嘛?不是说好了去打球吗?场地都约好了。”
“给别人打吧。走吧走吧,去清河古镇吃鱼去!我请客。你不去的话我就约别人了,不过到时候你可别怪我没事先和你说。”
“去!老子倒是要看看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那人心满意足放下电话。
清河古镇,他来了!
怀抱着抢到的愉悦,他满足地看着群里没抢到的人在哀嚎:
【抗议!我刚刚是网卡了。】
【答应我,下次再举行这样的活动,一定要事先预告一下好吗?】
【啊啊啊,怎么能这样啊?我们这些外地的怎么办?根本没法抢啊。】
【清河古镇到底啥时候开业啊?就不能为了我,明天就开业吗?】
原本在家觉得不用抢就能得到香囊的何桂花,在刷了一会儿视频后点回到群里,只觉得自己天都塌了。
她的鱼!
安平县。
陈婆婆将自己那辆小三轮车推了出来,上面放了两个大的不锈钢桶,每只桶上面都帖着红纸,一个上面写“冰粉”,另一个上面写“绿豆汤”。
另一边放了一个平底的煎盘,和一些装在密封盒里的食材。还有一块招牌,写着“特色炒麻糍”。除此之外,三轮车的边边上还挂着几张矮凳子,车尾摆着两箱矿泉水。
车上的空间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主打一点不浪费。
陈婆婆住的是一个小巷子里,属于安平县的老小区,街道很窄,房子也挨得近。二楼的邻居正好在晾衣服,看到后问了一句:
“陈婶子,你今天就去出摊啊?”
她有点惊讶。
自从清河古镇进驻了好多建筑队又来了好多新员工之后,有那些心思灵活的人就在古镇门口开始摆摊,但大多都是早上出工的时候和傍晚他们收工的时候摆。
陈婆婆也是其中之一。
陈婆婆家里不富裕,她的女儿在十年前出了一场车祸,如今瘫痪在床,根本没有任何劳动能力,丈夫和她离婚了,只能靠着自家老娘生活。陈婆婆的爱人也早已经过世了,她自己没有正式工作。之前是靠着给人做做钟点工,搞一搞卫生来养活自己和女儿。
现在就是靠摆摊了。
她早上的时候去卖粽子和艾草稞,傍晚的时候去卖绿豆汤、冰粉和水,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了。
但现在不是上午九点多吗?怎么就去了?
陈婆婆笑着回答:“你不知道啊?今天张大夫的香囊开卖了,现在估计好多人都在排队呢,所以我得要过去做做生意,”
“哎呀,香囊又开卖了?”邻居放下衣服,好奇问一句,“这东西是不是那么好用的?”
前段时间老是能听到讨论这个。
陈婆婆:“我也没用过,不过这么多人排队都要买,应该是有用的。”
“那倒是。”邻居擦了擦手,“陈婶,你等一下,我和你一起去。”
她市区的亲戚上次打电话来问可不可以帮忙买到,她打算去看看,顺便凑个热闹。

邻居刘桂香和陈婆婆一起出了门。
从这条小巷转出去, 便是安平县古镇社区的主路,再一直往左手边走个十几分钟便到了清河古镇。原本这条路有些年久失修,坑坑洼洼, 但八月份的时候县里便请了路政来施工, 要把这条路给拓宽。
现在这条路被围了起来, 汽车只能绕路,行道树和绿化带也全都被挖了。行人只能挤着从两边走, 挺不方便的。刘桂香就嘟囔抱怨了几句。
但是!据说以后会有从市区高铁站过来的直达大巴, 而且还会增加公交车的班次。
所以抱怨归抱怨, 大多数的百姓还是支持这个改造工程的。反正这些“铛铛铛铛”的声音肯定会在古镇开业前消失, 再忍几个月就好了。
往古镇的方向走, 一路上的人越来越多。
“你看看, 这边的店都开门了。”刘桂香感叹,“以前好多都是关着的嘛。”
小超市便利店、饭馆、奶茶店,一些是新开的, 一些是老店也都选择了重新装修。比如老赵家的那家宾馆,都施工好几个月了,也不知道他要装修成多豪华的样子……她甚至看到有一家正在做装修的新店,挂上去的店招是“汉服写真摄影馆”。
真是个新鲜玩意儿, 她只在视频里看过。
陈婆婆话虽然不多,但每次都很精准:“得先有人,有人了,就什么都好办咯。”
清河古镇后续要是生意好了,她们这些生活在旁边的人才能跟着喝碗汤。陈婆婆虽然这段时间辛苦了点儿,但是收获颇丰。她以往给别人做钟点工一个月好的时候赚个三四千,但现在能赚四五千。
女儿躺在家里,纳闷地问过她:“这不差不了太多啊, 而且摆摊还更累。”
“当然不一样!”陈婆婆拍了她一下,“你个傻孩子。现在清河古镇才多少人呐,都能赚个四五千,以后游客来了,那不就能赚更多了吗”
游客再怎么少,应该也比现在纯粹只有工人和员工多吧?
三四千已经能够涵盖她和女儿两人的生活费用,四五千的话还能再剩一点儿。要是多赚一些,她就能攒下钱来去给女儿看病了。所以她现在干劲十足。
到了现场,陈婆婆找到自己常待的位置,除了她之外,只有一个卖淀粉肠和铁板豆腐的。其他人都没来,可能要等到傍晚才会来。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