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那你干嘛不吃?嘿嘿,是不是吃腻歪了咱娘做的饭菜,想换个胃口啊?”顾南星朝顾北辰这咧嘴笑了笑。
“等你哥哥我努把力,回头让你嫂子给你做好吃的,换胃口……”
“啪!”
顾北辰直接把筷子拍在桌上,面若寒霜的转身回了后院。
留在桌边的顾南星一脸莫名。
想要去拦住顾北辰,自己却被顾氏悄悄拽住了手臂。
顾氏朝顾南星摇摇头,示意他别去,待到顾北辰回了后院,顾南星忍不住问顾氏:“娘,弟弟这是咋啦?早上我去镇上的时候他还好好的,咋这吃顿饭就跟变了个人似的?”
------------
第268章
“娘,你这是咋啦?弟弟好怪,咋你也有点怪呢?你们这一个个的都咋啦?”顾南星满头雾水,越发的急躁。
顾氏放下筷子,轻叹了口气:“南星啊,你听娘一句劝,这四丫头年纪还小,跟你之间八字也没一撇的,你往后还是别提这事儿了,尤其在你弟弟跟前就更别提了。”
叮嘱完,顾氏端起自己和顾北辰的碗起身去了灶房收拾去了。
留下顾南星一个人坐在桌边,越发迷茫。
后院,顾北辰坐在书桌后,剑眉轻皱。
拉开抽屉,取出那把陶四喜送的折扇,打开,又合拢,合拢,再打开,反反复复的看,若有所思。
这一夜,顾北辰屋里的灯亮了一宿,直到窗外有晨曦透过薄薄的纱窗洒进来,他方才熄了灯火,躺回床上,心中烦闷。
陶家大房。
隔天吃过早饭,陶四喜姐妹仨带上送给小杨村二老的东西,告别了范氏,兴冲冲往小杨村那边去了。
这是陶二云头一回来小杨村走亲戚,也是三年来第一回走出塘村,兴奋得就跟一只飞出囚笼的小鸟似的。
一路上看到啥都叽叽咋咋的,跟个好奇宝宝似的问这问那,陶大兰也是心情大好,陶二云问啥她答啥,有些陶二云还没来得及问的,她还能抢先给介绍了。
陶四喜走在一旁,手里挎着一只篮子,听着两个姐姐说话,也忍不住唇角扬起,眼角眉梢带着淡淡的笑意。
在经过前面村子的时候,那路边摆着一只猪肉棚子。
上回她们姐妹过来就在这里称的肉,这趟,姐妹仨依旧进了这棚子买肉。
陶四喜看了一眼肉案上摆着的半边生猪,“五斤五花肉,一对腰花。”
庄户人家一年到头见不到几回荤腥,买肉多半都喜欢买五花肉。
瘦肉入口,肥肉榨油,油梭子留着慢慢吃,不容易坏,榨出来的猪油封在坛子里能从年头吃到年尾了,炒素菜撂一勺猪油到锅里,那蔬菜都有滋有味了,干活也有力气。
五斤五花肉入手,沉甸甸的,再绑了一对腰花,配上姐妹仨带的米粮麦子粉,以及两斤盐巴,这趟探亲妥妥的。
姐妹仨说说笑笑间便到了小杨村。
小杨村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比塘村小得多,但小杨村的屋舍布局跟塘村不一样,大家伙儿都聚拢在一块儿,一条一条巷子,大家伙儿前屋后屋的住着,倒也热闹。
“大兰,你们过来看茂奎爷啊?”
村口的河沟边,一个二十出头,高个头,精瘦的后生朝陶大兰这边打招呼。
陶大兰一扭头,看到那后生立刻笑了起来:“大毛哥,你搁这做啥呢?”
杨大毛抬起手里的兜子:“兜鱼呢!”
陶大兰点点头,又指了身边的陶二云和陶四喜介绍给杨大毛:“这是小杨村的大毛哥,兜得一手好鱼呢,跟咱嘎公家隔着两跳巷子。”
陶二云和陶四喜闻言都跟杨大毛这微笑着点头示意。
陶二云比较腼腆,生人面前立马就不敢抬头。
倒是陶四喜,大大方方打量了杨大毛一眼,跟他说了几句话。
陶大兰接着又跟杨大毛这道:“大毛哥,那我就先去我嘎公家了,你忙你的。”
杨大毛点点头,埋下头接着拾掇手里的兜子。
------------
第269章
走出一段路,陶四喜扭头望了眼后面水沟里正在下篓子的杨大毛,然后又收回视线跟陶大兰这道:“大姐,他也叫大毛啊?好巧啊!”
陶大兰愣了下,随即也道:“是啊,葛家那个叫葛大毛,这个叫杨大毛,我咋遇到这么多叫大毛的呢!”
陶四喜抿着嘴笑。
三姐妹很快就到了茂奎老汉家。
此时正值暑天,茂奎老汉和几个村里的老汉们坐在巷子口的那棵老枫树下面纳凉。
老汉们应该是下地归来,旁边放着锄头,手里拿着草帽,边拉家常边望着远处的田地说着话。
三姐妹的身影出现在巷子口的时候,那些原本正在聊天的老汉们都停下了说话,纷纷朝这边望来。
三个女孩子从高到矮一排走来,陶大兰高挑,生得浓眉大眼,英姿飒爽。
陶二云身量苗条,长得温顺乖巧。
年纪最小的陶四喜身量相对两个姐姐来说要相对矮一些,但这段时日的药物和饮食调理,她原先脸上的那些脓包好了许多,清丽而充满灵气的五官也一点点长开了。
三姐妹说说笑笑的朝这边过来,犹如夏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那是谁家的闺女们啊?这一个个生得可真好,瞧着就讨喜啊。”有老汉忍不住打听。
“那是我家的!”
茂奎老汉一眼就认出了陶大兰和陶四喜,把草帽一把扣到脑袋上,抓起旁边的锄头起身快步朝姐妹们这边迎来。
人还没到跟前,宏亮而欢喜的声音便已传到三姐妹的耳中:“这天热得嘎嘎叫,你们咋还来了?”
陶大兰一步当先,把手里的东西举到茂奎老汉面前,继承了茂奎老汉宏亮的嗓门随即响起:
“再热,也得来看望嘎公嘎婆呀,瞧,我们给您带了肉,带了腰花,还有鸽子。”
“对了,二妹和四妹手里还有米粮,麦子粉,够你和我嘎婆吃好一阵了!”
茂奎老汉看着三姐妹手里拎得满满当当的东西,觉得眼睛都不够使了。
“哎呀,你们这些孩子来就来嘛,回回来都这么破费做啥?”
话是这么说,可老汉的心里不晓得多乐呵。
尤其是当着枫树底下那帮老伙计的面,就更有面子了,腰杆也挺得直。
陶四喜拉着陶二云来到茂奎老汉的跟前,笑吟吟介绍:“二姐,这就是咱嘎公,嘎公,这是我二姐。”
陶二云红着脸朝茂奎老汉这怯生生看了一眼,唤了声‘嘎公’。
虽然想跟来走亲戚,可当真见到了,陶二云心里还是有些犯怵的。
毕竟这是大娘的亲爹,而自己的娘,是继母。
没想到,茂奎老汉却笑呵呵的,连连点头:“二丫头来了好,老早就该过来走动走动了。来,孩子们,咱回家去喝茶,你们嘎婆在家呢!”
茂奎老汉一把接过陶四喜手里的东西,走在前面带路。
陶大兰立马跟上,陶四喜则挽着陶二云的手臂,“二姐,我去见嘎婆。”
陶二云也微笑着点点头,大家伙儿一块儿往巷子里去。
老枫树这边,那些老汉们目送茂奎老汉在三个外孙女的簇拥下走远,忍不住议论起来。
“从前我还觉着这茂奎老汉是个苦命的,老年丧子又丧女,没想到这几个外孙女长大了,竟还这样孝顺他们,这上半年我见她们都来了好几回,回回都不空手,不是鱼就是肉,米粮啥的都不缺,还给茂奎老汉带了酒,这孤寡老汉的日子比咱这些儿孙满堂的过的还要好啊!”
------------
有几个老汉点头,对这话表示赞同,有几个老汉却摇头,并对此嗤了声。
“有儿子继承香火,养老送终终究是最好的,闺女都是别人家的人,这外孙女就更是打一巴掌隔一层。”
“过来几回送点吃吃喝喝的咋啦?她们姐妹还真有那魄力给茂奎老汉他们养老送终不?就算她们有那个心,可那将来的外孙女婿也不答应啊!”
“茂奎老汉他们老两口啊,也就这会子外孙女们没出嫁还惦记着过来走动走动,等到再过两年,自然有他们吃苦的时候!”
众人各持己见,唏嘘了一番各自散去。
茂奎老汉全然不知那些老汉口中对自己的评价,此刻正激动的带着三个外孙女进了门。
“老婆子快来瞧啊,看看谁来了!”
话音刚落,宋氏便从屋里出来了。
屋里光线昏暗,外面日光强烈,陡然一出屋,老妇人的眼睛忍不住眯成一条线。
“大兰?四喜?还有这是……二云?”
陶二云正在酝酿这勇气上前来跟宋氏打招呼,没想到宋氏竟然主动喊出了她的名字,陶二云一愣。
宋氏已经来到了三姐妹的面前,挨顺的打量着,最后目光落在陶二云的身上。
陶二云乖巧上前,朝宋氏行了个礼,轻声唤了声‘嘎婆’。
嘎婆这个词儿唤出口,陶二云有种奇怪的感觉。
因为她自己亲生的嘎婆早就没了,从未谋面。
打小就听到三霞她们说起嘎婆的时候咋样咋样的好,陶二云就忍不住幻想若是自己的嘎婆也在世,会是咋样?
她自从生下来,就是亲奶奶不疼,后奶奶马氏嫌恶的,内心深处真的很渴望能得到隔辈长者的宠爱。
宋氏听到陶二云唤自己嘎婆,连连点头:“好,好啊,我时常听大兰和四喜提到你,今个总算是见着了,这模样生得可真俊啊,说话细声细气的,一看就是个和善性子的孩子啊!”
宋氏紧紧握住陶二云的手,又看了眼陶大兰和陶四喜,老妇人眼角眉梢都是喜欢,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被笑容给装满了,装都装不下。
三姐妹簇拥着宋氏进了屋子,陶大兰闲不住,立马把带来的东西一股脑儿的拿出来,边拿边介绍。
宋氏想抽空去给她们倒茶,陶大兰都不准,死活要她跟茂奎老汉两个坐在旁边看清楚。
茂奎老汉和宋氏相视一笑,大外孙女这性子,随了老汉啊,跟个雷厉风行的假小子似的!
老两口只得坐在边上一样样的看,看到这么多东西,惊得嘴巴都合不拢。
“太破费了,这么多米粮和麦子粉,我们老两口都要吃好几个月呢!”宋氏惊讶道。
陶四喜微笑着道:“这些东西咱还是买的起的,嘎公嘎婆不用省,一日三顿,顿顿都要吃饱,等吃完了我们再给你们送就是了。”
老两口又是欢喜又是感动。
一块儿把东西收拾好,宋氏招呼三姐妹喝了茶,眼瞅着日头渐渐往头当顶挪,盖烧晌午饭了。
因为灶房小,陶大兰留在堂屋陪茂奎老汉聊天,聊着聊着,爷俩个就聊到了晚稻谷的情况。
再接着,茂奎老汉便带着陶大兰去了田里亲自看,陶二云原本想来灶房帮忙,结果陶四喜霸占了锅铲,宋氏坐在灶膛口塞柴火。
“二姐,你要是不怕热,就跟嘎公和大姐他们出去转转呗,这边的田地跟咱山外的不一样,好多梯田呢!”
陶四喜一边利落的把五花肉上的肥膘切下来,边抬头跟陶二云这建议。
陶二云于是便跟着茂奎老汉他们一起去了田里。
------------
第271章
“嘎婆,这肥肉我给练出猪油来,跟油梭子一块儿装到坛子里,回头你跟我嘎公慢慢吃。”
陶四喜一边炼油边跟宋氏这商量着。
宋氏慈爱的笑着,自然是陶四喜说啥就是啥。
陶四喜知道茂奎老汉喜欢吃肥肉,所以并没有全部拿来炼油,也留了巴掌大的一块待会跟瘦肉一起烧。
很快,这小小的灶房便管不住肉香味儿了,飘到了堂屋里,再冲出了堂屋。
隔壁邻舍,前面大刘他们家,全都嗅到了这香味儿,馋得他们坐在家里狂吞口水。
灶房里,宋氏跟陶四喜这商量着:“等收完稻谷,到时候磨了米糠出来,我打算养几只鸡,养到过年的时候你们来,还能炖口鸡汤给你们喝。”
陶四喜勾唇:“嘎婆想养那就养呗,不过得搞一只鸡笼子,不然它们没处歇息。”
宋氏点点头:“这事儿回头让你嘎公琢磨去。”
猪油练好了,陶四喜夹了两块给宋氏尝了下味道。
“嘎婆,好吃不?”
宋氏眯起了眼:“这是肉呢,天底下最好吃的就是肉了。”
陶四喜笑了。
是啊,在庄户人家的心中,能吃上肉,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他们绝对无法想象在那些王孙贵族府里,为了烧一碗茄子,会用三十六只鸡的精华来煨,其他各种食材,佐料就更不计其数了……
肥肉和一部分瘦肉红烧,二老的口味重,喜欢咸,辣,宋氏自己还做了一罐子的黄豆辣酱呢。
所以烧红烧肉的时候,陶四喜也没手软,直接舀了一大勺搁到红烧肉里面,又拍了蒜头进去,盖上锅盖就是焖。
这当口,去田里转悠的茂奎老汉和陶大兰他们回来了。
“热坏了吧?快些喝口茶润润嗓子。”
宋氏从灶膛口那里朝堂屋探了个头,微笑着道。
陶大兰用草帽给自己扇风,对宋氏这扬声道:“嘎婆,先前我们看过了,晚稻这两日就能割了,我们三姐妹来的时候就商量好了,帮你们把晚稻谷收仓我们再回去。”
宋氏听到这话,自然是满心喜悦。可是一想到家里就两张床,一张就是堂屋后半截的那张大床,从前闺女没出嫁的时候,母女两个睡。
还有一张是堂屋阁楼上面的铺子,从前是茂奎老汉和儿子睡,后来闺女儿子相继都死了,老两口也还是保留着从前一家人在一起时的睡觉方式,并未睡到一起去。
陡然多了三个外孙女,睡哪啊?
“嘎婆你是在担心我们夜里睡哪吗?千万不要担心,到时候让嘎公下来跟你一块儿睡,我们三姐妹去楼上挤铺子去。”
陶大兰进了灶房,噼里啪啦一番说,然后使劲儿动着鼻子,“好香好香,四妹烧的红烧肉真是越发的勾人了,啥时候开饭?”
“大姐,瞧你这馋的,早上你可是吃了一碗清汤面,两块饼,临出门的时候还拿了一只在手里的哦,咋这就饿得不行呢?”陶四喜打趣道。
陶大兰笑嘻嘻的,指着锅里:“馋肉呗!”
“快了,里面大锅烧饭,等这肉起锅了,咱做一碗腰花青菜汤就能开饭。”
------------
陶大兰得到了准信儿,这才回了堂屋跟茂奎老汉那里接着说话。
杨大毛突然进来了,手里拎着一串鱼。
几条筷子长的鲫鱼,还有黄辣丁,小黑鱼,全都用几根柔韧的水草串着拎在手里沉甸甸的,目测有两三斤的样子。
“大毛你咋来了?”茂奎老汉起身招呼。
杨大毛把手里的一串鱼放到茂奎老汉的面前:“茂奎爷,这鱼是今个兜的,送给你们家添道菜。”
茂奎老汉一听这话,顿时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宋氏也从灶房里出来了,客气的婉拒着:“大毛你兜点鱼也不容易,这鱼这么新鲜,个儿也不小,能卖十几文钱呢,我们咋能白要你的鱼?”
杨大毛憨厚的笑着,目光扫了眼屋里的陶大兰那边:“几个表妹过来了,我送给她们吃的,你们收下就是了,我隔三差五的兜鱼,也不差那十几文钱。”
杨大毛把鱼放下,掉头就跑了,茂奎老汉在后面怎么喊都不停,一口气跑不见了。
茂奎老汉只得拎着鱼回来,跟宋氏还有几个外孙女这又是惊喜,又略有为难的道:“这可咋整?这鱼少说都有两三斤重啊,还这么新鲜,十几文钱可买不着,大毛这可是送了咱一个大人情。要不,我再给人家送还回去?”
宋氏琢磨了下:“人家一片好意,咱就爽快点收下吧,送来送去的也不好。待会我们索性把这鱼给烧了,你去大毛家打声招呼,让他晌午别生火,来咱家吃饭!”
茂奎老汉点头:“还是老婆子你主意多,成,那我这就去打声招呼。”
陶大兰一脸兴奋的接过那鱼:“我去宰鱼,我最喜欢吃这种香香辣辣的杂鱼了,鱼汤拌饭我都能吃三碗!”
“大姐,我帮你!”陶二云应声,于是,两姐妹拎着鱼去了屋后面的溪水边拾掇去了。
陶四喜望着自己那没心没肺的大姐走远,微微沉吟了下,转身回了灶房接着烧菜。
宋氏也坐回了灶膛,开始念叨起杨大毛懂事。
陶四喜便将话题不动声色的往杨大毛,以及杨大毛的家境方面引,一下子就把宋氏的话匣子给撬开了。
“……这每个村啊,总能挑出那么一两户苦命人家,咱小杨村最苦命的娃,大毛要是排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大毛娘在生他弟弟小毛的时候难产走了,他爹拉扯两个小子长大,大毛兜鱼摸虾这些事儿全都是跟他爹那学的,他爹是个踏实的汉子,人品也好,”
“一个大老爷们带着两小子摸爬打滚,不晓得吃了多少苦头,好多人劝他再娶一房,可这汉子认死心眼,说那样对不住孩子娘,也怕继母进门对孩子们不好,”
“就这样当爹又当妈的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大毛十九岁那年,他爹用全部积蓄给大毛说了门亲,大家伙儿都说这家终于要有女主人了,苦日子总算熬到头了,可好景不长,媳妇还没进门,大毛爹去山里砍柴,遇到一条大蟒蛇,活生生被蟒蛇给吞了。”
听到这儿,陶四喜握锅铲的手臂一紧,下意识浑身紧绷起来。
突然就想到了她第一回看到那个黑衣少年时,他就在追赶一条大蟒蛇……
这边,宋氏的声音接着响起,“等到村里人找到那条大蟒蛇,合力把蛇给弄死,破开蛇腹把人揪出来的时候,哪里还有半点气息?”
------------
“亲家那边也是没良心啊,换做别人家听到这个消息,还不立马过来安抚?”
“可那边立马就退婚了,连彩礼都只退了一半,抠抠缩缩的不像话!”
“那一年大毛才十九岁,小毛十五,兄弟俩相依为命,为他爹守孝三年。”
“哥俩有一回去镇上卖山货,回来的时候就大毛一个人回来了,样子难看得很。”
“你嘎公他们过去问,才晓得小毛跑了,带着卖山货的银子不晓得跑哪里去了,这一跑就是两三年,再没回过小杨村。”
“村里很多人都说,小毛这是熬不住山里的苦日子,去外面闯去了。又有的人说,小毛是被镇上大户人家的小姐相中了,找去做了上门女婿。”
“因他还在重孝期,就去成亲,对不住他爹,所以觉着没面子回来就索性不回来了,这大毛家如今就他一个人守着三间屋子过日子,都出了孝期了,也迟迟没成亲。村里人问他为啥不娶亲,他只是摇摇头,许是之前那个让他心寒了吧,其实这孩子真心不来,随他爹,勤劳,踏实,为人也爽快,还握的一手好砖刀。”
“咱村的那支工匠队伍里面,他是挑大梁的,上回你嘎公跟着队伍做小工,就是大毛带的。闲暇的时候这孩子就兜鱼,摸虾,打理点农活来度日,是个好孩子……”
宋氏说者无意,陶四喜却听者有心。
这样的杨大毛,虽然家里人丁单薄,可是这人品好,能力也不赖,对老人也有孝心。
为父守孝三年,无怨无悔。
相比较葛家村那个压根就没露过面的葛大毛,陶四喜觉得如果大姐能嫁给杨大毛,还真是一桩不错的婚事。
大家爽快,泼辣,勤劳,会过日子。
甭管是家里家外,人情处事,大家都是一把好手。
两人的模样也般配,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里是小杨村,大姐若是能嫁到小杨村来,将来照顾嘎公嘎婆就更方便了。
至于大姐前世跟葛大毛生的那几个呆头呆脑自私自利一点都不孝顺大姐的外甥外甥女们,陶四喜觉得他们可以不用来这个世上报道了。
大姐跟杨大毛这两个善良人将来生出来的孩子,肯定更优秀!
心念一动,陶四喜打算推波助澜。
茂奎老汉和陶大兰他们一块儿进了屋子。
“大毛呢?咋没过来?”宋氏问。
茂奎老汉道:“我软磨硬泡,那小子就是不来,许是见咱家这么多女娃娃,有些不好意思吧,罢了,随他吧,下回有机会再还他这个人情就是了。”
陶大兰也跟着点头:“对对,来日方长,下回再还也一样,我看大毛哥也不像那种小气人,不然就不会给咱送鱼了。”
陶四喜眨了眨眼:“大姐说的对,相由心生,我看大毛哥真的很不错,大姐,咱姐妹里面就数你的针线活最好,回头你帮大毛哥纳双鞋子做为报答吧!”
“四妹你也太抬举我了,明明是二云的绣活最好啊,我那点手艺拿不出手哦……”
陶二云虽温顺,但心窍却通明,不管是大毛送鱼,还是陶四喜这番话,陶二云都能听出其中妙处。
“大姐,我跟大毛哥还是头一回见呢,贸贸然给他纳鞋子不太妥当,还是你来吧。”
陶四喜也接着陶二云的话再劝:“大姐,你就爽快点嘛,鞋子能穿就行,他们干粗活的,不讲究花样,你纳了,也是为咱表达了谢意啊,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
在两个妹妹的‘鼓励’下,陶大兰没多想,爽快应下了。
“成,那回头我抽空给大毛哥纳双鞋子当做还他一个人情好了。”撂下这话,陶大兰转头就把这事儿给先放一边了,注意力全被锅里的饭菜勾去了。
“四妹,快些把鱼也烧了,我都饿得要命!”她催促起来。
陶四喜见目的达到,也愉悦一笑:“灶膛里柴火旺盛,烧鱼很快的。”
晌午饭摆到桌上的时候,香得不行。
大块的黄豆酱烧红烧肉,大钵的红烧鱼,大盆的青菜野山菌腰花汤。
一粒粒松软雪白的白米饭,饭头还放着几块蒸红薯。
茂奎老汉忍不住拿出他的烧刀子酒来,就着这丰盛的菜自斟自饮,欢快得恨不能哼几句小曲儿。
宋氏洗了一把脸,来到桌边坐下,招呼陶二云吃菜。
“二云,把这里当自个家,想吃啥就夹啥,甭拘谨。”
陶二云微笑着轻轻点头,“我不拘谨,嘎婆也吃。”
陶四喜笑着道:“嘎婆,二姐,你们就别客气来客气去啦,都是自家人,快瞧瞧,大姐都不说话,咱学学她,赶紧扒拉饭菜。”
被点名,陶大兰抬起头来嘿嘿笑,“还别说,这红烧肉烧得太好吃了,我都恨不得把筷子给吃下去。”
宋氏笑呵呵道:“好吃就多吃,这一大碗呢,够你们吃的。”
大家伙儿不再客套,纷纷抬起筷子享受这丰盛的大餐。
吃饱喝足,晌午的时候宋氏忙着张罗阁楼上的铺子好给三姐妹夜里睡,陶二云没闲着,帮着宋氏整理被褥。
陶四喜前段时日在医馆忙累了,有些伤神,所以这吃过晌午饭就有些犯困,于是歪着宋氏的大床上小眯了会儿。
陶大兰精力旺盛,茂奎老汉喝了两盅小酒也是兴头大,祖孙两个去了巷子外面那老枫树底下纳凉,跟村子里其他过去纳凉的村民们拉家常。
她性格开朗,处事大方,不一会儿就跟那些大娘婶子们聊到一块儿去了。
等到陶四喜一觉醒来,屋子里没人,不光茂奎老汉和陶大兰不见了,就连宋氏和陶二云也不见了。
这大暑天的,咋一个个都闲不住呢?
她伸着懒腰站起身,打量了一眼堂屋和灶房,看到烧了的几样农具,以及菜篮子啥的。
猜测大姐应该是跟着嘎公去稻田里干活去了,而二姐估计是陪嘎婆去菜地那块了。
一家人都在忙活,就她吃饱喝足在家里养尊处优,哈哈……
她不喜欢去隔壁邻居那里串门,也不习惯去老枫树底下人多的地方说闲话,她只想安安静静的坐在门口,捡起嘎婆做了一半的针线活接着往后做……
夜里,一家人早早的吃过夜饭,茂奎老汉拿起两把凳子,招呼大家伙儿:“走啦,去老枫树底下纳凉去,那里可凉快了,村里人都去那,又热闹又凉快。”
凉不凉快是其次,陶大兰最喜欢的就是人多热闹,当即就抄起另外两把凳子甩到肩上,豪迈的迈开步子:“还愣着做啥,快些锁上门去纳凉,我先去给你们占好位置啊!”
话音落,人已走出好几步了。
大家伙儿面面相觑,茂奎老汉笑了:“大丫头这性子随我,那我也先过去了,你们几个收拾下也赶紧来!”
------------
第275章
还是那句话,陶四喜不喜欢人多嘈杂,但是入乡随俗,家人都去纳凉,她自然也不好一个人留下,陪伴家人最重要。
于是锁好门,跟陶二云两个一左一右搀扶着宋氏往巷子口的老枫树那边去了。
老枫树那边有一大片开阔的平地,农忙时候做打谷场用,大家伙儿暑天都在那里纳凉。
有的人甚至还会端着凉床去那里睡觉。
在去打谷场纳凉的路上,宋氏看着身旁的姐妹二人,哭笑不得:“你们两个丫头这是做啥?我哪里就到了走不动路的底部了?你们没来之前,我跟你们嘎公也是这会子去纳凉的。”
陶四喜抿嘴一笑:“我们两个就爱搀着嘎婆。”
宋氏无奈一笑,但眼角眉梢都是欣慰和欢喜。
此时,天色渐渐暗下来,老枫树底下那一大片开阔的平地上或站或坐已经有人在纳凉了。
小杨村不是很大,十几户人家,而是户不到,所有的大人小孩加到一块儿还不到一百号人。
比起上百户人家的塘村来说,小杨村真的是个小不点村子。
可小村子也有小村子的热闹啊,这不,瞧见茂奎老韩家这呼呼啦啦过来这么多人,宋氏还被两个外孙女给搀扶着。
人群中有关系跟宋氏不错的老妇人打趣:“老嫂子,你这待遇不错啊,两个丫头扶着,咋一看我还以为是哪家的老夫人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