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生点点头,“嗯,只能种红薯了,红薯能果腹。”
陶海生家里还有事儿,不好在这耽搁太久,他前脚离开,后脚陶大兰和陶二云就凑到了桌边兴奋的打量着陶海生送来的东西。
“娘,晌午咱家吃啥?”陶大兰问范氏。
范氏道:“锅里在做面糊糊汤呢。”
陶大兰道:“没有配菜是吧?”
范氏笑了笑,别说配菜了,在老陶家的时候那些坛坛罐罐里的腌菜都是她一手弄的,分家的时候婆婆连一根腌豇豆都舍不得给。
陶大兰道:“海生大伯送了黄瓜,娘,咱晌午弄一碗凉拌黄瓜咋样?”
陶旺生也道:“对,这天热,吃点凉拌黄瓜不赖。”
范氏欣然点头。
陶大兰拿起两跟黄瓜:“我去外面水沟那洗下。”
随即,屋门口便再次响起陶大兰惊讶的声音:“顾大哥?你咋过来了?”
顾大哥?
屋里的陶旺生和范氏突然都往陶四喜这边看了一眼,陶四喜一脸莫名,都看我做啥?
屋外,随即传来顾南星的声音:“大兰妹子,敢问旺生叔在家不?”
“在,在呢!”陶大兰扭头朝屋子里扯着嗓子喊,才刚喊了一声,陶旺生便出了屋子,身后,陶二云和陶四喜也跟了出来。
“南星,你咋得空过来了啊?”陶旺生微笑着询问道。
想当年,他跟这小子的爹赵秀才也算是有过交情,看着这张酷似他爹的面孔,陶旺生有种亲切感。
顾南星拿出身后的一只篮子,“我娘打发我给旺生叔你家送点东西过来。”
“啥?”陶旺生这下震惊了,扭头看了眼身后的陶四喜她们。
陶四喜姐妹也都很惊讶,她们今日搬出来,也就陶海生这个本家亲戚过来慰问了。
老陶家的其他本家亲戚,一个都没过来,而非亲非故的顾家却送来了东西。
“南星啊,咋能要你家送东西呢?太客气了,你还是把东西拿回去吧,我们不缺吃的。”陶旺生感动之余,却也不忍心收。
------------
第176章
顾家当家的男人赵秀才好多年前就死了,顾氏一个寡妇人家拉扯两个儿子,日子过的也紧吧。
顾南星却把篮子强行塞到陶旺生手里,咧嘴一笑道:“旺生叔甭跟咱客气,我娘说了,四喜妹子如今帮着我弟弟打下手,咱两家自当互相帮衬一二。”
“这篮子里也没啥值钱的东西,不过是我家菜园子里摘的菜,蛋也是家里鸡下的,旺生叔莫要嫌弃,收下就是!”
陶旺生看了眼篮子里装得满满当当的黄瓜茄子豇豆,还有上面铺着的二十多只鸡蛋,感激得说不出话来。
这些东西,眼下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他把篮子交给陶二云,让她拿回去给范氏,自己则上前来招呼顾南星:“来,进屋来坐一会儿。”
“好嘞!”
顾南星也不跟陶旺生客气,叔侄俩一块儿进了屋子。
他人高腿长,身板结实,跟陶旺生站在一块儿,竟比陶旺生还高出半头。
这低矮的屋子里,因为顾南星的进入,越发显得低矮逼仄了。
“顾大哥,喝口水。”陶四喜用豁了口的黑陶碗舀了一碗热水过来招呼顾南星。
分家的时候,茶叶都没让带一根,净身出户可不仅仅是说说的。
顾南星看了眼这家徒四壁,心里也明白老陶家大房如今的处境,他仰头大口大口喝了碗里的水,抬手抹了把嘴角的水渍,把空碗递给陶四喜。
“多谢四喜妹子的水。”他道。
陶四喜笑了:“是我该多谢顾大哥才是,你坐,我去屋子里铺床。”
顾南星点点头,目光追着陶四喜进了西屋,方才扭过头来跟陶旺生这说话。
叔侄两个说了几句家常话,等到灶房里的范氏把篮子里的东西腾空又打发陶二云送出来的时候,顾南星站起身:“旺生叔,那你们接着忙,我就先回去了,回头有啥活计我能搭把手的,尽管吩咐就是。”
陶旺生笑着道:“好,那叔就先多谢你了,回去后也替我跟你娘那道声谢,今个刚搬过来啥东西都不齐全,怠慢了你,等回头我们安顿下来了,你再过来耍。”
顾南星点头,临走之际,他又往西屋探了个头,跟陶四喜那招呼了声:“四喜妹子,那我就先过去了。”
陶四喜扭过身来,朝他这笑了笑:“好的,顾大哥得空了再过来耍。”
顾南星离开后,范氏从灶房出来了,跟陶旺生和陶四喜这道:“顾家嫂子可真是出手大方啊,竟送来这么多菜和鸡蛋,咱家悠着点儿吃,能管三四天呢!”
陶二云也从旁兴奋的道:“还有二十只鸡蛋!”
陶旺生点点头,“真正的雪中送炭啊,这份恩情咱可一定要记住,将来有机会了得报答人家!”
一家人都慎重点头,包括陶四喜在内。
陶大兰洗好了黄瓜进了屋子,交给范氏,范氏立马拿去做了一道拍黄瓜。
“其他的菜炒不?”范氏又问陶旺生和陶四喜他们。
陶旺生看向陶四喜,陶四喜琢磨了下,道:“咱晌午就这么凑合下吧,等到夜里大平回来了,咱再弄点好吃的,就当是庆贺今个乔迁之喜!”
------------
一家人围着桌子喝面糊糊汤,吃拍黄瓜,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
陶四喜跟陶旺生这商量道:“爹,回头那二亩地我建议一亩用来种红薯,另一亩种花生,你觉着咋样?”
陶旺生道:“花生也是个好东西,可花生毕竟是零嘴小食,不像红薯能当主食。”
陶四喜勾唇:“咱这过日子炒菜没油也不成啊,花生既能当小食,又能拿来榨油。再说了,一亩地的红薯,咱家这六口人够吃。”
寻常人家,一亩地的红薯份量也就那么多,可她家不同啊!
她的血有奇效,不仅能催熟,还能修缮植物,如同最好的肥料,是植物们的最爱呢!
“爹,到时候花生红薯地,我隔三差五去浇灌,保证让它们长得旺盛,一亩地收人家两三亩地的收成出来!”陶四喜接着道。
她不能强行的扭转花生红薯的生长周期,原本需要两三个月才能成熟的东西结果小半个月就熟了,这太吓人。
这个时代的人,尤其是庄户人家信奉鬼神,所以陶四喜能做的就是适当的缩短周期,大幅提升产量。
“爹,咋样嘛?两样一块儿种咯?”陶四喜又问,眼神中带着些恳求。
陶旺生琢磨了下,点点头:“好吧,下昼我刚好要去你海生大伯那里借红薯种子回来育秧,再顺便借点花生得了,等到秋收后一块儿还!”
吃过晌午饭,陶旺生去了陶海生家借种子去了,范氏收拾好碗筷,锁上屋门,带着陶大兰陶二云姐妹进山挖野菜。
陶四喜则来了顾家。
她到的时候,顾氏和顾南星都不在家,堂屋里就顾北辰在。
他正在给一位老汉瞧病。
陶四喜没有打搅他,自觉的来到药柜这边做自己的事,一边侧耳听着顾北辰给老汉的诊断。
“老伯,你身上这些红疹乃是天气炎热,暑气所致,加之田间地头蚊虫颇多,这瓶药粉你且拿回去,夜里睡觉前用热水化开擦拭患处,两三日便可消肿止痒……”
老汉拿着药粉离开后,陶四喜还没来得及过去跟顾北辰说几句话,又一个妇人抱着孩子风风火火进了屋子。
这是住在塘村后面一户金姓人家的媳妇和孙子,七八个月大的婴儿抱在怀里,那孩子满头满脸的包。
这让陶四喜突然想起了自己脸上的包……
这段时日,她一直在用药,但自己脸上的红包是身体内毒素的长期积累。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驱除也不是一天两天,陶四喜现在用手摸上去,明显感觉它们瘪了一点。
坚持用药,照着前世的经验,三个多月差不多就会有明显的不同,等到半年之后,脸上便会光滑如初,仿若新生。
那边,妇人焦急的声音传进耳中:“顾大夫,求你快些给我家孩子瞧瞧吧,这满头满脸的包,手臂上,背上,腿上全都是啊!”
“这才五月下旬,还没到六月呢,咋这蚊虫就那么多呢?咬得我家孩子不得安生,睡觉都睡不踏实,瘦了好几圈……”
------------
第178章
“嫂子莫急,容我先看看什么情况。”顾北辰的声音永远是那般的平和沉静,让人感觉就算是泰山倒塌在他面前,他都不会慌乱。
也正因如此,病人才感觉踏实,安心。
能从心理上带给病人以及病人家属这种感觉,说明他是一个合格的大夫。
那孩子有些怕生,在顾北辰的指下挣扎,啼哭。
眼见妇人有些掐不住,陶四喜便拿起桌上的一个小拨浪鼓走了过来,俯身帮着妇人一块儿安抚孩子的情绪。
这只小拨浪鼓,是顾氏找出来的,据说还是顾北辰小时候玩过的。
顾北辰便将拨浪鼓留在前堂,目的就是用来安抚他的小患者们,瞧瞧,这还真派上用场了。
小患者不躁动了,陶四喜也能腾出功夫来看他身上的包。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今年的蚊子吃人吗?这小孩子藕断般的小隔壁小腿被咬得就没一块好肉。
别说这么小的孩子吃不好睡不着了,就算是换做自己,估计也要折腾够呛!
顾北辰看完之后,给孩子量身配置了药膏,交由陶四喜抓药称量,他自己则在那叮嘱妇人一些其他事宜。
“孩子可断奶了?”他问,一边已提笔在纸上做笔录。
妇人道:“没断奶,不过面汤米糊都一块儿吃。”
顾北辰道:“建议把奶断了,因为那是大发之物,对孩子身上的火毒不利。”
妇人惊愕,道:“这孩子睡觉不老实,断了奶,哄睡太折腾人了,何况我家婆婆也不准我给孩子断……”
顾北辰沉吟了下,又提笔写了两道药方子交给陶四喜,先让她抓药。
等到两包药一块儿送过来,顾北辰对妇人道:“这包敷的是给孩子用,这包药你大人吃。”
妇人讶异,“我没病啊……”
陶四喜从旁耐心解释:“嫂子,这药不是给你治病的,是给孩子治的,可孩子小这药吃不进口,所以你吃,通过喂食让药性转移到孩子身上去,如此也能达到治疗的作用。”
妇人这下明白了,“这法子好,多谢顾大夫,多谢四丫头!”
妇人留下诊金,抱着孩子匆匆离去。
这边,陶四喜打来一盆清水伺候顾北辰洗了手,然后她自己也就着那水把自个的手也洗了洗,绞干帕子挂到洗脸架子上去。
“我看先前那小孩子真是遭罪啊,细皮嫩肉的被咬成那样,真叫人心疼啊!”
陶四喜转过身来,跟顾北辰这闲聊道。
顾北辰点头:“小孩子皮肤娇嫩,加之那些叮咬的蚊虫带着毒性,小孩又喜欢抓挠,便蔓延成如今这样了。”
陶四喜琢磨了下,便接着道:“我看先前那老汉,还有那小孩,他们家住的地方都靠近村后的竹林,要么就是月牙塘边上,而蚊虫就喜欢在那些地方出没。”
“哎,我在想哦,我家如今也搬到村口的竹林附近,一大片水田中间,白天稍微好一点,等到夜里那蚊虫估计一抓一大把咯!”
顾北辰没说话,似若有所思。
陶四喜也习惯了这样的他,又给他倒了一碗茶放到手边,转身回了药柜这边继续忙活。
------------
第179章
不一会儿,顾氏从外面回来了,肩上扛着锄头,手里还挎着篮子,篮子里放着憋了的皮水袋子,以及几根玉米棒子。
陶四喜赶紧从堂屋里出来,帮顾氏接下手里的东西,顺便跟顾氏那道谢。
“大娘,我爹和我继母让我代他们跟你这说声多谢呢,你给我们家送那么多菜和鸡蛋,我继母说这下好几日都不用为菜的事儿费心了,多谢你。”陶四喜清声道。
顾氏笑着道:“那没啥,你回去跟你继母那说,回头没菜了直接去我家菜园子里摘就是了,我家菜园子里菜多。”
“今个我去棉花地里锄草,看到前阵子种下去的黄豆长得可好了,今日家里也有菜我就没拔,等过两日我多拔几株给你们送去,用辣椒炒着吃可下饭了呢!”
陶四喜看到面前妇人满头大汗,却热情真诚的样子,心里很受感动。
“大娘,多谢你,外面热,您进屋,我给你打水洗脸。”她把篮子放在堂屋门口,跟顾氏一块儿进了门。
顾北辰刚好从药柜子那边过来,看到她母亲,顾北辰关心的道:“娘,快些坐下喝口茶。”
顾氏点点头。
陶四喜已把一碗温着的茶捧到顾氏手里,转身又端起木盆去灶房给顾氏舀瓦罐里的水洗脸。
“大娘,你刚从外面回来,浑身的热气不宜用冷水洗脸,我给你兑换了温水,你抹一把汗肯定舒服些。”陶四喜又道。
顾氏点点头。
洗了一把温水脸,又喝了茶,看着身旁拿着大蒲扇为自己轻轻打扇的陶四喜,顾氏突然觉得自己当初要是生了个闺女就好了。
儿子再孝顺,终究不及闺女来的贴心啊!
眼前这四丫头若是自己的闺女,该多好!
顾氏身上凉快了一些,便跟陶四喜这询问起搬家的事情来。
陶四喜捡能说的跟顾氏这说了几句,虽然说的不多,但顾氏却能想象出陶家大房眼下的艰难。
“你们眼下可能要过很长一段时日的紧吧日子呢,这个我有体会,想当年我和我北辰他爹带着俩孩子回到塘村,也过了一段那样的日子。”顾氏轻声道。
“那会子幸好我还有点嫁妆底子撑着,北辰他爹好歹是个秀才,每个季度也能去衙门那里领点贴补,你们如今,更难。”
“不过,一家人齐心协力,熬过去了,日子会好起来的,你爹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有他在,不会让你们娘几个饿到的。”顾氏又道。
陶四喜勾唇,“跟大娘您这说话,我也不拐弯抹角。其实现在这样的日子,也是我们姐妹所期盼的呢,苦一点累一点不打紧!”
顾氏点点头,她相信这一家子都是能吃苦头的人。
“对了大娘,我顾大哥呢?下地去了么?”陶四喜又问。
顾家有几亩水田,主要都是顾南星在打理,顾氏从旁搭把手。
前阵子是农忙,大家伙儿掐着农时下田,到了这会子稻谷快要熟了,较之先前就没那么紧迫了。
所以陶老汉他们这段时日每天晌午还能歇个晌午觉呢!
------------
第180章
听到陶四喜的问,顾氏扭头看了眼外面,道:“吃过晌午饭我们是一块儿出去的,我在棉花地里锄草,他去稻田那转了一圈,然后跟我说有点事儿就先走了,咋,他没回来?”
陶四喜摇头。
看了眼桌边正埋头在那里整理药粉的顾北辰:“顾二哥,你也没瞧见顾大哥回来哦?”
顾北辰摇摇头,语气淡淡的道:“你们莫要担心,我哥肯定是忙自己的事去了。”
顾氏笑了笑,转而又跟陶四喜这道:“嗯,差不多吧,南星是个闲不住的性子。”
凉快了一阵,顾氏起身出去剁菜叶子喂鸡去了。
陶四喜和顾北辰继续忙活。
等到日头落山的时候,陶四喜轻轻揉着捣药捣得有点酸痛的手臂走了过来:“顾二哥,今个就忙到这了,我明日再过来。”
顾北辰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只纸包放到桌上:“这个带上。”
“这是啥呀?”陶四喜问,随手把纸包打开了。
乍一眼看到,她以为是香烛,一根根筷子长,筷子粗细,灰褐色。
可再看,她就否定了香烛的猜测。
“这是……艾条?”她惊讶问道。
顾北辰‘嗯’了声,“陈年的艾,里面加了一些驱蚊草粉末,点在桌底或床边,点燃后有驱蚊之用。”
“这东西好啊!”陶四喜的眼睛亮了几分。
刚好自家的屋子边上都是水田,入夜后蚊虫肯定多,且不说她们这些睡觉的人了,弟弟夜里还要写字呢,有了这驱蚊的艾条她就从容多了。
“顾二哥,这艾条你啥时候做的呀?”她又问。
顾北辰勾了勾唇,“方才做的。”
陶四喜就猜到了,她跟顾氏聊天的时候,他坐在那埋着头又卷又压的,原来是在做这个。
“这些都是给我的?你自个家里有没有?”她又问。
顾北辰道:“我等会再接着做,今日匆忙就做了几根艾条,你先拿回去用用看,有哪里不妥当明日过来跟我说,我好添减药粉。”
既然是这话,陶四喜便欢欢喜喜收下了。
正要离开顾家,顾南星刚好回来了。
院子里正在喂鸡的顾氏惊讶出声:“南星,你这是跑山里伐树去了啊?”
接着,便是娘俩个合力把树放到地上的声响。
陶四喜和顾北辰也一齐出了堂屋,看到顾氏捞起腰间的围裙正给顾南星擦汗,在顾南星的脚边,放着一根笔直粗壮的杉树。
“顾大哥,你回来啦,这大热天的跑去伐树热坏了吧?”陶四喜笑吟吟问。
看到陶四喜在,顾南星的眼睛顿时亮了,咧嘴一笑道:“外面热,山里倒还好,树荫多,还有泉水喝呢!”
陶四喜勾唇,顾大哥永远都是这样的勤劳朴实啊,像顾大娘说的那样,闲不住。
“大娘,顾大哥,顾二哥,那你们先忙,我回去了。”陶四喜再次跟顾家人打过招呼,便走了。
待到顾南星离开后,顾北辰打量着那棵杉树,夸道:“哥哥,这杉树不错,用来当柴火太可惜了,用做横梁倒是很不错。”
顾氏连连点头,“南星啊,刚好你屋里那把凳子坏掉了,要不打两把凳子咋样?”
顾南星毫不犹豫的摇头,“凳子往后再打,这杉树我可是专门去山里挑的,得给四喜妹子打一只洗澡盆。”
“啥?”顾氏以为自己听错了。
顾北辰眼中也是掠过一丝诧异,不由多看了顾南星一眼。
顾南星站在那里,一脸坦荡的道:“今个娘你打发我送菜去给旺生叔他们,我就顺便看了眼她家,乖乖,家徒四壁啊,啥家具都没有,”
“四喜妹子她们三姐妹挤一张通铺就罢了,这大热的天连只洗澡的大盆陶家老奶奶都没给他们两个!”
听到这话,顾氏也是满脸惊诧,“天哪,这老太太也真是……”
别人家的家事不好多议,顾氏温柔的目光落在顾南星身上,笑眯眯道:“成,那你就给她们打洗澡盆吧。”
------------
陶四喜刚到家门口,远远便见到陶旺生正带着陶大兰和陶二云姐妹在门口围院子。
地上放在好多锯好的半人高的木头桩子,还有篱笆,荆棘藤蔓啥的。
陶大兰双手扶着一根木头桩子蹲在那儿,陶旺生手里举着锤子,随着汉子每一锤的稳稳落下,那木桩子就没入底下的泥土中一分,到最后便深深没入,一根根木桩子如同忠勇的卫士,篱笆和荆棘将它们连在一起,三间低矮的茅草屋子被围在中间,形成一道木质的院墙被守护着。
陶大兰扶累了便换陶二兰来,姐妹两个轮番给陶旺生打下手,也不晓得忙活了多久,反正陶四喜走到近前的时候发现这院墙都快要搭好了,就差一扇门。
“说来也是奇怪啊,没有院墙的时候站在这门口觉得哪那都有眼睛在望着咱,这院墙立起来了,这种感觉突然就没了,就算是夜里我都敢一个人坐在这院子里纳凉了。”
陶大兰扶着木桩子,扭头跟身旁的陶二云道。
压根不需要看手,因为她相信自己的爹不会砸偏的。
陶二云点头:“大姐,我跟你一样的想法,这种感觉好奇怪,说不上来叫啥,可就是真实存在的。”
“这就叫安全感。”一道清脆的声音插进来,陶四喜闪身进了院子,脸上笑吟吟的,一副心情大好的样子。
陶大兰道:“四丫头你回来的正好,方才爹还问咱,回头打算在院子里种啥树,我说种桃树,春天有桃花看,桃花谢了还有桃子吃,可二云说桃树不好,招鬼,你觉得咱种啥树好?”
既然姐姐们征询自己意见,陶四喜自然扭头打量起这置身的院子。
“树啥的,我觉得咱家就挨着竹林,没必要再种树了。”陶四喜道。
“我觉得咱不如把这院子劈成菜畦得了,这院子若是种菜,能种好几种菜呢,如此便能解决咱一家人的吃菜问题。”
“而院墙外面,咱可以种一圈向日葵,或者玉米……”
陶大兰兴奋的道:“那就种向日葵吧,又好看还又有瓜子嗑。”
陶四喜笑了笑道:“向日葵最好得三四月种,如今都五月下旬了,天气热了,不宜种向日葵,但玉米咱还来得及,这会子种下去,等到中秋节的时候就能吃上了。”
陶大兰乐了:“那好,这院子外面一圈咱就先种玉米,我出嫁前还能吃一波咱亲手种的玉米呢,等到明年春天再种向日葵,说好了啊,明年春天一定要种向日葵!”
陶四喜欣然点头,她梦想中的家园,周围盛开着大朵大朵金色的向日葵,又好看,又好吃,瓜子还能磨成葵花籽油来炒菜,一举多用,必须种啊!
听着姐妹仨唧唧咋咋的讨论着院子里这块种啥菜,那块种啥菜,陶旺生大汗淋漓的脸上也堆不住笑容。
陶四喜跟两位姐姐探讨了一阵,看了眼西面的晚霞,大平快放学了,该烧夜饭了。
脑子里刚闪过这个念头,范氏便从堂屋里出来了,看到院墙的进度,范氏满脸惊喜,把陶旺生和陶大兰他们几个都夸了一顿。
然后问大家:“该烧夜饭了,夜里你们打算吃点啥?”
------------
陶旺生站直了身,抹了把头上的热汗道:“我吃啥都成,你问闺女们吧!”
范氏便将目光落在三姐妹的身上。
“家里眼下有麦子粉,鸡蛋,黄瓜,豆角,辣椒,茄子,鸡蛋,还有一点你们海生大伯送来的米,想要吃点啥?”范氏温柔的问。
陶大兰道:“先前咱去了好多野菜回来,要不咱还吃野菜粥?”
陶四喜直接摇头:“姐,咱在老陶家吃野菜粥你还吃上瘾了么?我想吃面疙瘩汤,夜里管饱。”
陶二云连连点头:“我也想吃面疙瘩汤,娘再在灶膛里烧两根辣椒配着就更好了。”
若不是一家人都在,不好意思吞口水,陶二云都要忍不住吞口口水先解解馋了。
一听到烤辣椒,陶四喜的眼睛也亮了。
“继母,辣椒多烤几根,我也爱吃。”她道。
范氏温柔一笑,“不如我弄点辣椒,抓两只鸡蛋炒一碗吧?”
陶二云摇头:“娘,那鸡蛋是顾家大娘送过来的,咱得留着给弟弟吃,弟弟念书耗脑子……”
陶大兰和陶四喜姐妹也都纷纷点头,是的,她们做姐姐的吃点烤辣椒就很过瘾了,鸡蛋是奢侈物,留给弟弟。
“书上有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都吃,我才吃,大家不吃,我也坚决不吃独食!”
一道稚嫩的声音从院子门口传来,陶大平挎着书包出现在门口。
“呀,我家小念书郎回来啦?快些进屋,今个念了一天的书累坏了吧?”
陶大兰笑吟吟过去,帮着接过陶大平肩上的书包,揽着他往院子里走。
大平先跟陶旺生打过招呼,然后径直来到母亲和姐姐们的跟前,小脸一片肃穆。
“娘,我是说认真的,大平要跟爹娘和姐姐们一块儿吃。”他仰起头,又道。
范氏慈爱一笑,问询的目光再次落在几个闺女身上。
陶四喜道:“继母,大平说得对,咱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鸡蛋炒着吃,大家都能尝尝鲜儿。”
她手头如今已攒了将近两百文的私房钱,都是医馆的分红。
等过几日帮着家里把山脚下那二亩开荒地的花生红薯种下去,她得进一趟山。
桃花谷那里的寒潭边上生长着龙骨草。
她可以用自己的血去催熟它们,然后带到镇上的大医馆去卖。
去镇上大医馆卖龙骨草这件事,她事先跟顾北辰那商量过了,原本是想让顾北辰接手龙骨草的。
但顾北辰却建议她若是真采摘到了年份足够的龙骨草最好送去镇上的医馆,他的这个小医馆接待的都是附近村子里的乡亲们。
一般的头痛脑热,他手头那些寻常的药草便能对付,看诊加药草算下来每回也不超过二三十文钱,乡亲们也能拿得出来。
年份足够的龙骨草是稀罕物,他这小医馆收了,也很难卖出去,还不如直接卖去镇上的大医馆。
所以陶四喜打算等陶旺生去镇上找事做的时候,她也跟着一块儿去,把龙骨草给卖了,再买些物资回来,给家里人改善伙食。
分家了就是好啊,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拿钱去置办东西,若是没分家,看着那山里的龙骨草,她都不好下手,卖了银子到时候被马氏和朱氏她们发现还得充公,分家好!
------------
第183章
陶大兰接着帮陶旺生拾掇院子墙,陶二云去帮范氏打下手烧夜饭,两边的活计都有人,陶四喜想厚着脸皮插进去都被姐姐们给‘挤兑’了。
一扭头,发现弟弟大平已经坐在桌子旁边,准备写字。
“屋子里光线暗,我帮你把桌子抬到外面来写,外面敞亮。”陶四喜道。
那边,听到动静的陶大兰赶紧过来跟陶四喜一块儿搭把手,姐妹俩把桌子搬到了院子里,大平端了一条长凳子出来,然后拿出课本和纸笔,专心致志的开始写字。
陶四喜站在一旁,帮他研磨,不时扭头看弟弟写的字。
弟弟写的字,一笔一划都很工整,有句话叫字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