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近她比以往更怕热,常常睡着前抱着他,睡着睡着便滚到里侧去了。
 中间空得还能睡两个人。
 骆峋静静看着背对着自己熟睡的人,脑海里还清晰地浮现着梦中的一幕幕。
 试想,若四月那晚她真如梦里那般答了他的那个问题,他会如梦里那般恼吗?
 骆峋想,会。
 不仅仅为他和郑氏之间的矛盾而迁怒。
 更为对她的恨铁不成钢,为她对他的轻视,为自己的一番心意被她辜负的恼羞成怒。
 他生性便是如此,纵使立志要做明君,骨子里也存着自小被养出来的傲气与冷漠。
 所以他会恼她。
 可身处局外,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
 梦里的槛儿。
 真是她蠢、她笨,是她有意把郑氏看得比他这个太子还重,是她立不起来吗?
 她只是被磋磨得狠了,她对郑氏的极度畏惧让她丧失了思考能力。
 让她只想到了违抗郑氏的下场,却没有去想惹恼了他,只会死得更惨。
 这能说她错了吗?
 她只是想活下去,她只是胆小。
 胆小不是错,它是人各式各样性情中的一种。
 骆峋朝里侧挪了挪。
 微撑起身将被槛儿掀到靠墙位置堆成一团的毯子理出一个角,搭到她腰间。
 又替她理了理被她拿带子竖着,堆在颈间的长发,再躺下轻轻拥着她。
 槛儿感觉到了,迷糊间抓住太子放在她腰上的手,咕哝了一声:“殿下……”
 骆峋低低道:“没事,睡吧。”
 今晚屋里跳珠值夜,院子里有小满子、小喜子和太子带来的宫人守着。
 喜雨在外面待到三更天便回了后罩房,她和望晴、银竹是二等宫女,住四人房。
 屋子是一个大通间。
 以落地罩隔成了里外两间,外间作日常活动之用,里间自然是睡觉的地方。
 挨着门窗这一侧一张一丈有余的青砖大炕,分成了四个位置,眼下没冷起来炕自然没烧,炕上铺着青竹簟。
 望晴和银竹早睡了,喜雨轻手轻脚地在外间洗漱好,再做贼似的爬上炕。
 刚理好毯子躺下。
 旁边位置忽然传来望晴压低的声音:“主子和殿下今晚有叫水吗?”
 喜雨吓一跳,扭头看过去。
 屋里熄了灯,好在睡觉的地方临窗,月光透过纱窗照进来倒看得见人的五官轮廓。
 “我吵醒你了?”喜雨拿气音问。
 望晴:“你一进来我就知道。”
 其实是没怎么睡着。
 “哦哦。”
 “问你呢,主子们可有叫水?”
 早先逢上槛儿侍寝喜雨她们会守在外面听候差遣,等结束了再相继散去。
 后来太子来的次数多了,喜雨、望晴和银竹每晚只需一个人轮流着来守。
 “叫啥水啊,”喜雨嗔她。
 “叫水我能这么早回来?再说咱主子现在又不能侍寝,周嬷嬷都盯着呢。”
 后宫女子有了身孕不能侍寝,这是规矩。
 一则自然是为防止伤到皇嗣,二则内训有言,孕期行房不利于对胎儿的教导。
 哪怕太医认为胎相稳定后可行,也不能。
 所以周嬷嬷既是来照看槛儿孕期生活的,又担着夜里提醒主子们忌房事的责。
 “对了,你问这个干嘛?”喜雨问。
 望晴:“没,我也是关心咱的小主子,毕竟主子跟殿下都年轻,早先那动静……”
 喜雨捶她。
 没好气道:“要命了你!这话岂是能说的?前面可就有元淳宫的人!”
 望晴闭紧嘴。
 喜雨拐她一肘子,“以后不准再说,听到没?”
 望晴“唔”了声:“知道了。”
 喜雨翻了个身。
 “睡吧睡吧,明儿还得早起呢。”
 望晴看了她的后脑勺一会儿,转过头盯着黑漆漆的屋顶,却是没什么睡意。
 良久,望晴才叹出一口气闭上眼。
 挨着炕柜的位置,银竹缓缓睁开眼。
 次日中秋,太子丑时六刻就走了,因为要赶在寅时随元隆帝去夕月坛祭月。
 辰时他要代帝到社稷坛祭祖,巳时则要到坤和宫向裴皇后行中秋礼。
 总归没个闲的时候。
 坤和宫要举行内廷祭月礼,所以郑明芷一大早也出了门,反倒是槛儿这些不用出席中秋宴的妾室最为清闲。
 槛儿一觉睡到辰时自然醒。
 洗漱完先在院子里活动活动筋骨,这是她自打伤暑治好后养成的习惯。
 上辈子她的不治之症源自太子被幽禁那年的冬天,郑氏拿她撒气,叫人打了她的腿又让她在雪地里跪了一天。
 自此落了病根,后来就被诊出了骨岩病。
 即双膝骨上生了硬块且小腿僵硬如石,发作起来疼痛至极不良于行。
 太医说此病与寒邪留滞骨骼有关,年轻时或无所觉,病程经数年或数十年。
 在病处生出硬块之前一般都当是寻常风湿病症,让人难以察觉,一旦病发便是殃及周身,药石罔效。
 从病发到诊出不治之症,再到她临终,前后拢共四个月时间都不到。
 真要说起来,槛儿觉得自己走得还挺快。
 这辈子槛儿自是不会给郑氏拿她撒气的机会,不仅如此她还得锻炼好身子。
 争取这辈子能多活几年!
 今儿东宫各个地方的宫人们要过节,槛儿她们也要和自己院子里的人过节。
 所以用过早膳,槛儿就带着周嬷嬷和几个丫头到后面园子里摘桂花。
 桂花有“贵子”的寓意,本朝有逢中秋有孕之人会在头上簪桂花的习俗。
 周嬷嬷给折了一小支,确定花里没藏虫子之类的东西才戴到槛儿发髻上。
 另摘的桂花跳珠几个也都仔细检查过才带回去,修剪后插在花瓶里。
 库房的人送来了几盏晚上要点的花灯,宫里的花灯做得精巧无比。
 其中有一个和槛儿差不多高的嫦娥奔月灯,嫦娥的仙姿玉貌与那股清冷绝尘气质绘制得惟妙惟肖自不必说。
 其头上发簪的精细纹路、衣裙披帛的料子质感以及脚踏祥云那股乘风而去的飘然感也是跃然于纸。
 此外还有玉兔捣药灯、莲花灯、仙鹤灯,或用绢纱竹篾制作而成,或用各色纸折成。
 总归都别出心裁,精致好看。
 来送灯的人也会来事。
 借灯喻人地拍了槛儿好一通马屁也就罢,临了还拿出两盏只有巴掌大胖乎乎的金鱼灯,说是送给小主子的。
 哎哟喂!
 就这拍马屁的功夫,小福子、小喜子顿时有种找到了同道中人的棋逢对手感。
 于是二人借着灯和那小太监比着似的,拍起了槛儿和肚里孩子的马屁。
 越拍越起劲,隐隐有了对喷的趋势。
 槛儿:“……赏,都赏!”
 半下午的时候,沁芳居来了人。
 说是曹良媛组了赏月宴,秦昭训已经应邀了,也请宋昭训晚上过去品月饼赏月。
 当然,如果宋昭训不方便就作罢。
 曹良媛也就是走个过场。
 都是混迹后宅的,哪能不知道叫一个有孕的人去自己的地盘是禁忌。
 遑论吃东西。
 槛儿当然不会去,客客气气拒绝了。
 待夜幕降临。
 喜雨、望晴把花灯点上,小福子四个小太监抬了案桌和椅凳到院子里。
 把膳房送来的月饼、葡萄、石榴、拌脆藕以及切成莲花状的寒瓜等吃食摆上。
 这些东西是按位份给的。
 只不过槛儿得宠,肚里还怀着一个,膳房送来的东西自然就多出不少。
 月饼就好几样,譬如豆沙馅、雪蓉陷、五仁馅、羊奶酥馅、姜汁红糖馅什么的。
 大过节的,槛儿也没拘着跳珠他们,都让坐下一起围着案桌吃茶赏月。
 槛儿不能喝茶,拿现榨的果汁代替。
 中秋节团圆节,在座之人如小福子四个小太监都是几岁就被家里卖进了宫。
 他们基本一辈子就耗在宫里了。
 宫女倒是满了二十五便能放出宫,但本朝对于采选宫女有两套制度。
 一套是活契,即年满二十五放出宫。
 一套是死契。
 即像太监一样,一辈子都在宫里,卖身银是活契的三倍,实行自愿原则。
 像是家里日子实在艰难,急需得大笔钱的,亦或者遇上丧良心的爹娘叔婶等等。
 就签的死契。
 另外,还有一种自愿不出宫的。
 这种通常是宫外了无牵挂,或者做到了高阶宫女、亦或者是掌握了宫内的某种特殊手艺、机密这样的。
 前两者自愿留宫,后者有自愿与强制两种。
 像是瑛姑姑家境贫困,进宫之初便签的死契,周嬷嬷则为高阶宫女自愿留宫。
 槛儿当年入宫。
 签的也是死契。
 总之,不论在场之人何种原因入的宫。
 在这种本该阖家团聚的喜庆节日里,望着天上高悬的圆月,众人心里都不可抑制地生出了淡淡的乡愁。
 但当着槛儿的面大伙儿都没表露什么,槛儿也只当没看出他们的掩饰。
 至于她自己。
 她对宫外的家人印象早就模糊了,只记得四岁之前家里只有她和她娘。
 但那时她太小了,记忆不深刻。
 想不起娘长什么样了,只知道她娘是一个面庞白皙,声音温柔的普通农妇。
 娘走之后,她被外祖母外祖父接了回去,与他们一道和舅舅舅母一家生活。
 六岁那年,家乡遭灾。
 他们一家子逃难,中途路过一个村子,舅舅舅母背着外祖母、外祖父把她卖了。
 卖给人做童养媳。
 其实那户人家也只是当地的一户普通农家,家里并不富裕,买她是因为他们家有个脑子不好的小儿子。
 十岁了,如厕还不知吭声。
 槛儿每天要做的就是照看这个小傻子,喂他吃饭,给他洗澡、洗脏裤子脏衣裳。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某天村子里突然来了帮土匪,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那家人趁乱逃命,把槛儿给撇下了。
 槛儿躲躲藏藏。
 自己逃了出来。
 背着她仅有的几件衣裳,把舅舅卖她时塞给那户人的户籍册子藏在贴身衣物里。
 一路靠讨饭回祖籍安庆府宿松县大山坳子乡,找外祖母、外祖父。
 途中几度险象环生不提。
 然而好不容易回去,却得知二老已离世。
 于是天地之大,槛儿没有家。
 听人说大户人家会买她这个年纪的丫头当丫鬟,没准儿长大后还能给少爷当个通房,讨个姨娘什么的做做。
 槛儿不想当通房,也不想做姨娘。
 但她没地方去,没有钱。
 她想去大户人家当丫鬟。
 听说京城的大户人家最多,她便又一路讨到了京城,期间差点落入人牙子手里不提,总归是到了京城。
 恰逢那年宫里在采选宫女,经过层层审查,槛儿最终把自己卖给了大户人家。
 全天下最大的大户人家。
 她也成了这家少爷的姨娘。
 跳珠嚼着五仁月饼和瑛姑姑说完话,扭头见槛儿在笑着摇头,不禁问道。
 槛儿敛起心思,顺嘴道:“见你喜欢五仁月饼,我却是自来吃不惯这一种。
 不过我现下也吃不了里面的杏仁松仁,这五仁月饼就是拿给你们的,这会儿吃不完,一会儿拿回屋里做零嘴儿。”
 经她一说,话题就岔开了。
 转到了月饼上,大伙儿你一嘴我一嘴地说着喜欢哪个口味不喜哪个口味。
 御花园。
 元隆帝与裴皇后也领着一众儿子儿媳、公主驸马、孙儿外孙们在赏月。
 今年的中秋家宴不比往年。
 信王、荣王在府上禁足。
 说是禁足,其实就是一种变相软禁。
 一家之主都这样了,身为妻子的信王妃、荣王妃哪里好进宫参宴吃席。
 所以今晚信王家便是皇长孙,即信王世子骆晔带着一众弟弟妹妹进的宫。
 荣王家也是如此。
 至于前睿王,现庶人骆岷一家。
 骆岷被贬为庶人时,其子女亦被族谱除名丧失了皇亲宗室的身份,现今皆于别处被限制了行动范围。
 一下子少了近二十人,这就导致今年这顿中秋宴较之从前冷清了不少。
 当然,该走的流程还是不少。
 待赏完月,吃过月饼。
 帝后再分别给皇子公主、孙子孙女们赐下礼,这顿团圆宴便到此结束。
 太子一行人回东宫时,已经亥时过半。
 下了轿辇,郑明芷行在太子身侧,温婉地问:“殿下今夜可要在嘉荣堂安置?”
 这话问的,摆明了瞎子打灯笼。
 多此一举。
 没有哪条祖制硬性规定太子逢年过节或是特殊日子,必须留宿太子妃处。
 但中秋为本朝大节。
 每年中秋结束了帝后举办的家宴,太子、太子妃回东宫后还需在太子妃处,一起在庭院中行望月礼。
 太子若不在太子妃处留宿,则有义务陪太子妃到子时,且次日一早太子要携礼向太子妃补一个晨月礼。
 这无关乎喜与不喜。
 也无关乎太子权轻权重。
 而是祖制中有“夫妇有共承宗祧”的条例,即太子、太子妃有受祖命延续皇嗣之责。
 陪太子妃到子时,便是默认由太子妃侍寝。
 另外也是要给正妻体面。
 此条规矩,放在除夕同样适用。
 太子平日宿在哪,由东宫内起居注官记录,怎么记通常是太子一句话的事。
 但逢除夕、中秋这两个大节,则是由内务府的内官来记录,之后这份起居注会由内务府备份再送往都察院。
 除非公务繁忙且查证为实,否则太子如未按规矩行事便会被御史弹劾。
 郑明芷是前年冬月和太子成的婚,当年的除夕和去岁的中秋太子都是留宿嘉荣堂,不存在次日补礼。
 郑明芷这会儿之所以有此一问,其实是在拐弯抹角地看太子的笑话。
 就好比是在说:
 你不想在我这儿过夜又如何?还不是要陪我到子时,明日还要给我补礼。
 不想向我补礼低头,那就只有留宿喽。
 郑明芷兀自暗中得意。
 海顺却只觉得这人真是缺心眼儿。
 不过就是个形式流程,太子做事一向周到,从来就没在这种小事上计较过。
 留不留宿的。
 大靖开国之初,内廷对太子夫妇行房之事存在一套极为严苛的监管制度。
 晚上帐外有女官记录,有计时器。
 丝毫做不得假。
 但在经历了有太子因此制度终生不举,有太子妃为此跳井自尽的事后。
 制度就变了。
 改为卧房内不再设人看守。
 而是由内官等太子夫妻进了内室确定不会再出来,便移步至耳房里候着。
 换言之,做没做内官哪清楚呢。
 让海顺来看,横竖太子在这儿留宿也是在偏殿,而偏殿的小门在内室西稍间。
 内官不进内室。
 也没人敢到其跟前胡咧咧。
 太子压根儿就不在意这些小事,太子妃多此一举地问出这个问题。
 除了让太子对她更不满,还真是什么也讨不到,也不知她有啥可得意的。
 郑明芷没想到这一层,只等着太子反应。
 骆峋看她一眼,径直进了院。
 郑明芷没领悟到太子看她跟看傻子一样的眼神,还当他被她噎得哑口无言。
 心里顿时更得意。
 骆峋照例去了偏殿,沐浴完出来时行望月礼的香案已经在庭院中摆好。
 按规矩走完流程。
 内务府的起居注官立在外间,恭敬目送太子夫妇进内室,如是又候了三刻钟。
 直到屋中叫水,起居注官移步到耳房。
 在起居注册子上记下:元隆二十年,八月十五中秋夜,太子宿太子妃处。
 附:三刻钟。
 卧房里。
 郑明芷从浴间出来,对立在妆台前的方脸宫女道:“好了,你退下吧。”
 宫女福身,悄声去了西稍间。
 郑明芷嘴角一拉。
 抄起妆台上装面脂的小瓷罐掼在地毯上!
 也是到这时她才反应过来。
 自己不久前问太子留不留宿嘉荣堂的话,根本对那人没起到丝毫嘲讽作用。
 因为对方不在意留宿与否,因为他们没睡在一处!可她能去向内官揭发吗?
 等屋里只剩了她和庞嬷嬷时,郑明芷道:“奶娘,我想用娘给的那东西了。”
 庞嬷嬷睡在地平上。
 闻言“刷”地坐起来。
 “怎么突然想了?先前不是您说不急,等别人先跳出来吗?”
 郑明芷:“我……算了,再等等吧。”
 她是见不得那男人高高在上的样子,想叫他像狗一样对她摇尾乞怜。
 但以防万一,还是谨慎为好吧。
 庞嬷嬷握住自家主子的手,耳语道:“小不忍则乱大谋,咱们小心驶得万年船。”
 偏殿里。
 骆峋也躺下了。
 半夜不到寅时便起,此时又已过子时,连着忙十一个时辰他也瞌睡了。
 只是许久不曾在这边留宿,且习惯了与槛儿同眠,骆峋便难免多想了些。
 想小昭训虽时常在他跟前做戏,但到底年岁摆在那,如今又怀着身子。
 也不知听说了他在嘉荣堂过夜,她会不会多心,会不会以为他幸了郑氏。
 又想她虽有些小心思,但在对待郑氏这个主母的规矩礼节上却是素来本分。
 如此本分,许是连拈酸都不会。
 这样挺好。
 不拈酸,便不至于气堵。
 骆峋面朝里侧,想起昨晚梦里的他便是在这张床上幸的她,他皱了一下眉。
 其实他可以现在去看她。
 但太晚了,万一又吓到她……
 骆峋抿抿唇。
 旋即手放在旁边位置,阖上了眼。
 寒酥在外间轻声说小福子带回了消息,道是太子今晚歇在嘉荣堂。
 槛儿扬声表示知道了,重新躺回床上。
 床头小几上并排摆放在一起的两盏胖金鱼灯,散发着淡淡橘黄色的光晕。
 槛儿看了小会儿。
 翻个身从外侧的枕头挪到里侧的枕头,面朝墙睡了。
 太子终于又留宿嘉荣堂了!
 嘉荣堂里对太子与太子妃之间的矛盾不知实情的人,别提多扬眉吐气了。
 虽说太子这几个月逢休沐多数时间会来嘉荣堂陪太子妃用膳,后宅的管家权也一直在太子妃手中。
 可在嘉荣堂的一众人看来。
 有权在身固然好,太子也的确够给太子妃体面,但女人要想在后宅这样的地方站稳脚跟,还得是什么?
 孩子啊!
 诚然,他们中间不少人都揣着明白装糊涂,知道永煦院那位如今肚里怀的这个,日后是替太子妃生的。
 可到底不是亲生的不是?
 抱养的哪能比得了亲生的呢?
 不是有句老话叫“养儿防老”?
 这句话放在民间适用,放在寻常高门大户乃至宫里它同样适用。
 试想想有了孩子,就算日后失了宠,男人不还得去看孩子?不得过问孩子?
 这可就是重新上位的机会啊。
 太子妃如今手中有权,太子又给体面,再有个亲生的孩子那还不是锦上添花?
 这么一来,他们这些在太子妃手底下做事的人,不就更能跟着水涨船高一番?
 因着这样的想法,打从太子不宿在嘉荣堂,而是频繁踏足永煦院之后。
 嘉荣堂的人在外看似一副不在意的样子,实则心里没少替郑明芷干着急。
 也没少在心里骂槛儿骚狐狸精,骂她有了身子也不安分,一有机会就想方设法霸着太子,一口汤都不给别人喝!
 现在好了。
 中秋太子又歇在嘉荣堂了。
 次日出门,这些人腰杆子挺得别提多笔直了,要不是太子妃不准他们在外张扬。
 他们恨不得把鼻孔翻上天!
 心说这就叫什么?
 正妻的排场跟体面!
 圣上钦定太子妃的排场!
 别说殿下不好重女色。
 就是殿下真沉湎美色,有陛下的赐婚在,谁也甭想越过他们太子妃去!
 狐狸精也别想!
 要知道宫里的人最擅长的就是看人脸色,嘉荣堂的这些人自认装得好,可气色和精神头骗不了人啊。
 明眼人一瞧就能瞧出他们今儿红光满面的,怕是自个儿得了赏钱都没这么高兴,走起路来都带着风。
 偶尔有在外面碰着小福子和喜雨他们的,好家伙,对方的眼神儿别提了。
 小福子和喜雨回来私下里凑一起说这事儿,都是又好气又好笑。
 他们自是不会当着槛儿的面说什么,毕竟这后院里的个中事本就不是西风压了东风,就是东风压了西风。
 宋昭训怀着孕,何必给其添堵呢。
 殊不知槛儿心里门儿清。
 也是真的没当回事。
 虽然她知道太子和郑氏有矛盾,但上辈子自始至终都没查出来的事,槛儿这辈子也不打算让好奇心害死猫。
 再者人家正头夫妻之间的事儿,什么时候都轮不到后院里的妾室管。
 槛儿不想惹自己一身腥。
 也从来没想过利用他夫妻二人之间的矛盾来上位,上辈子她没这样干过。
 这辈子同样不会。
 抱着这样的想法,槛儿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
 白日里太子当差不在家,后宅这边由海顺盯着,海顺也听人来禀了消息。
 不过他的想法和小福子的相似,东西风压来压去的事在哪儿都常见。
 横竖嘉荣堂的奴才自娱自乐罢了,他们这些知情的人心里清楚就行了。
 宋昭训向来最是知事明理不过,也不是会为了这种事跟太子闹小性儿的。
 这么想着,海顺便没把事往上报。
 骆峋则是当起差来心无旁骛,也是他本就没将留宿嘉荣堂一事放在心上。
 自然不存在想起。
 所以日子该怎样还是怎样。
 中秋过了没几天,天气开始转凉。
 到八月底的时候。
 白日里只穿一件棉纱主腰配夏衫都觉得凉了,夜里一条薄毯也换成了薄被。
 九月中旬时院子里的两棵枣树上的枣熟得透透的,一场秋雨过后,风吹得鸽子蛋大小的果子哗啦啦往下掉。
 小桂子、小满子在外洒扫的时候脑袋顶时不时就被砸个正着。
 但这两棵枣树在正房门前,他们不能乱动。
 平时养护这些花草树木的人也不能擅动,瑛姑姑就叫小喜子跑了趟膳房。
 膳房的人架起梯子来收枣,收了满满五篓子,每篓子足有五十斤左右。
 膳房总管姚大发的干儿子沈旺做主,给槛儿这边直接留了半篓子的鲜枣。
 半篓子也有二十五斤呢。
 槛儿哪吃得了这么多,给瑛姑姑、寒酥、小福子他们每人分了一斤多出去。
 这样的事自打槛儿有孕的消息传开时不时就有,当然前提是都不过分违制。
 像是膳房这块儿。
 槛儿现在的膳食每日每顿都是定量,他们自然不能再像之前那样额外添菜。
 于是他们就致力于将槛儿的饭菜做得无比精美,所有菜品取的名儿那叫一个喜庆洋洋兼别出心裁。
 而沈旺送的半篓子枣打的名头也是枣树在永煦院长着,平日里劳烦宋昭训看顾,美其名曰是答谢槛儿的。
 另外库房、绣房、文房所这些地方也没闲着,变着法子往永煦院送东西。
 不尽是为了巴结槛儿,这些个骑墙望风的真正看中的是槛儿的肚子!
 当初槛儿从嘉荣堂出来,确实不少人知她是要替太子妃固宠生孩子的。
 所以槛儿刚得宠那会儿,除了膳房偶尔会示示好,其他人都没敢怎么动。
 毕竟宋昭训再得宠,终究都是太子妃的人,他们单独向宋昭训示好,岂不相当于把她跟太子妃分开了?
 这种得罪主母的事,可不能轻易做。
 然而现在,哪怕有些老家伙早先瞧准了眉目,这会儿暗地里也转了向。
 毕竟,宋昭训孕期太子都在那边过夜呢。
 为着这种种考量,各个地方都动了起来。
 槛儿当然不会照盘全收。
 不能叫郑氏抓住把柄是一,不能叫人以为她恃宠而骄,败坏太子声誉是重中之重。
 现在后院的人都知道宋昭训低调本分。
 哪怕怀着太子的第一个子嗣也没拿鼻孔看人,对太子妃一如既往的敬畏,对曹良媛和秦昭训亦恭恭敬敬。
 就连永煦院的奴才都没谁在外吹牛皮,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宋昭训治下有方。
 有人难免便又多想了一些。
 小福子每天向槛儿报备外面的消息。
 外人只道宋昭训除了恢复了每日请安,其他时候都足不出户一门心思养胎。
 殊不知槛儿仅从小福子的只言片语中,就掌握了他们的小心思。
 当然了,槛儿也的确在专心养胎。
 直至九月中旬,孩子已经四个半月了。
 刚显怀不久。
 摸肚皮暂时没感觉,但槛儿偶尔会感到肚子里面像是有小泡泡在咕噜咕噜。
 太子仍旧保持着每旬休沐日过来的规律,九月初十那晚他半夜感觉到槛儿肚子里在咕噜咕噜,还当她饿了。
 起来吩咐人去膳房给槛儿下了小碗面,槛儿迷迷瞪瞪被叫醒起来吃面。
 事后才明白怎么回事。
 但她哪能嘲笑太子啊,只能忍着笑说明情况,得知实情的太子爷无言以对。
 而因着槛儿显了怀,原本打算等四个月后两人夜里偷偷来一场的想法,也被太子爷正直地给摒弃了。
 担心自己收不住力,也怕压到槛儿的肚子。
 当然也有他忙的因素在。
 从九月初起,太子在衙署便不再只做审批文书、核查账目这类文差。
 而是开始参与工部堂会,在工部各司郎中、主事的陪同下外出巡视工程。
 譬如宫殿修缮、河工堤防、桥路修建、陵寝修建等等,巡视各大物料库,对这些地方进行相应的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