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还得走野路子by秦方方方方
秦方方方方  发于:2025年09月30日

关灯
护眼

暖阁临水的窗边,李凤遥再次烹起一壶新茶。
茶水沸腾,白雾氤氲,模糊了她目光,她看了看这豹房,她觉得这里不合适了。
李凤遥准备回紫禁城了,她要劝皇帝回宫,她要将皇后的椅子,如昔日武则天一样,立在那龙椅边上。
她兴致不高,朱厚照想着哄她开心,琢磨了几日,来到李凤遥处理政务的偏殿,脸上带着几分献宝似的得意,身后跟着一名小心翼翼捧着个锦盒的内侍。
“凤遥,你看朕给你带了什么好东西!”他挥挥手让内侍上前,亲自打开锦盒。
只见猩红色的绒布上,躺着一柄造型极为精巧的火铳。与传统军中所用的粗笨火铳不同,这柄火铳明显经过了改良,铳管更细长,打磨得锃亮,木托线条流畅,甚至镶嵌了防滑的银丝,整体尺寸也更为小巧,更适合手持。与其说是武器,不如说更像一件精工细作的艺术品,却又透着冰冷的杀机。
“这是……”李凤遥眼中尽是惊讶和好奇。她自然认得这是火器,但如此精致的形制,确实罕见。
“这是朕让兵仗局那些老师傅们,照着弗朗机人的手铳,又结合咱们自己的技艺,特意为你改良的!”朱厚照兴致勃勃地拿起那柄小火铳,献宝似的递到她面前,“你看,铳管用的是精铁反复锻打的,用药少,射得却更准更远!这木托朕也让他们改了,你握着试试,肯定合手!”
他眼神亮晶晶的,带着一种混合了关心,炫耀和分享新奇玩具般的兴奋:“上次那事儿,朕想起来就后怕!你虽身手好,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玩意儿你带在身边,万一再有什么不开眼的,隔着老远就能给他一下!响声大,还能吓唬人!”
李凤遥接过那柄火铳,入手微沉,但重量分布均匀,握持感确实经过精心设计,比她想象中更称手。她心中微微一动,抬头看向朱厚照。
“陛下……”她语气中尽是动容,“这是陛下亲自督促的吗?臣妾——”
“诶,跟朕还客气什么!”朱厚照大手一挥,打断她的话,“你的安危最重要!这小火铳你先拿着玩,朕已吩咐下去,给你配最好的火药和弹子,再让个老练的太监教你使,不过朕看你这般聪明,肯定一学就会!”
他似乎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妙极了,甚至开始畅想:“你先学着,过几日得空了,朕带你去练武场试铳!朕那里还有好几柄不同的,咱们比试比试谁打得准!”
李凤遥看着他兴奋模样,不禁莞尔,她仔细端详着手中这柄堪称艺术品的杀人利器,指尖划过铳管和温润的木托。
这不仅仅是件防身的礼物,更是一个信号。皇帝愿意将这等军国利器改良后赠予她随身携带,其背后代表的信任和纵容,非同一般。
“臣妾,谢陛下厚恩。”她郑重地道谢,随即抬起眼,眼中也亮晶晶的,地主家的傻儿子心态是会传染的,“陛下就不怕,臣妾学会了,哪天不高兴了,拿这宝贝对着陛下?”
朱厚照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笑得极其畅快,伸手捏了捏她的脸颊:“朕的皇后若是想对朕动手,何须这等玩意儿?朕整个人、整颗心都是你的了,还怕你一柄小火铳不成?”
他这话说得半真半假,带着惯有的戏谑,却又奇异地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信任和亲密。
他要是怕的话,李凤遥武功那么高,他哪敢惹?他心里坦荡,问心无愧。
李凤遥也笑了,将火铳小心地放回锦盒中,柔声道:“那臣妾便却之不恭了。定好好练习,不负陛下所赠。”
“这才对嘛!”朱厚照满意地点头,又兴致勃勃地跟她描述起这火铳的巧妙之处和试射时的注意事项。
然而,李凤遥看着那柄火铳,心中想的却远不止是防身或玩乐。皇帝无意间的这个举动,为她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火器,改进的火器——若是能掌握更先进的火器技术,甚至组建一支装备精良、完全忠于她的新式火器部队。那她在面对任何敌人时,都将拥有无可置疑的,碾压性的力量。
权力的博弈,除了权谋人心,终究离不开最根本的暴力支撑。
李凤遥指尖拂过冰凉光滑的铳管,那精密的构造和蕴含的力量让她一时有些出神。殿内只剩下朱厚照兴致勃勃讲解的声音,和炭盆里偶尔爆开的细微噼啪声。
她抬起头,打断了朱厚照的话,声音轻轻的,带着一种与方才谈论火铳时截然不同的缥缈:“陛下……”
朱厚照正说到击发机的巧妙处,闻声顿住,看向她,只见她目光并未落在火铳上,而是望着窗外宫墙框出的一角灰蒙蒙的天空,眼神里染上了一层淡淡的,他很少见过的怀念与怅惘。
“嗯?怎么了?可是这铳有什么不妥?”朱厚照关切地问。

第67章 回宫
李凤遥缓缓摇头,将目光从窗外收回,落回到朱厚照脸上,唇角弯起一个极浅的,带着些许涩然。“这火铳极好,臣妾很喜欢。只是方才听陛下说起带臣妾去试铳,比试,这般轻松自在,倒让臣妾忽然想起些旧事。”
她微微停顿,“想起还没入宫的时候。那时在民间,虽无这般精巧绝伦之物,也无前呼后拥的排场,但天地似乎广阔得多。开着客栈也不愁钱财与吃食,什么都有伙计帮忙。春日里,可以随心所欲地去郊外踏青,走累了就随意找棵树下躺着,看云彩变幻,听风吹过田野的声音。夏夜纳凉,街坊邻里聚在一起,说些家长里短、奇闻异事,虽粗鄙,却热闹鲜活……”
她说着,她似真似假的与朱厚照说起旧情,那时没有至高的身份,朱厚照还装着小二,店里的人惊叹他要入赘,目光穿透了层层宫墙,那时仿佛像另一个世界:“那时虽不知陛下,身上也无担着这许多干系,只觉得日子像是溪水,哗啦啦地流着,轻松又快活。不像如今,每一步都像是在钢丝上走,听着好听,脚下却滑得很,四周都是眼睛看着,喘口气都得思量再三。”
她最近闹出这么多事,往后还会闹更多的事,这得要皇帝的支持,她示之以弱,勾起皇帝的怀念,记得民间的自在,免得后面朝臣闹起来,他们在争权夺利时,他光记得她吃相不好了。
她还想回紫禁城,但不能直说,这事要先将感情巩固,免得出了
她收回目光,看向朱厚照,眼中那点怅惘化开,变成柔软的歉意:“臣妾失言了。只是骤然得了陛下这般厚礼,想着能如同民间夫妻那般,得了新奇玩意儿便一同去试试,一时有些感慨罢了。”
朱厚照脸上的兴奋和得意慢慢沉淀下来。他看着她,看着她眼中那抹一闪而过的,对宫墙外自由天地的向往,看着她强将那点感慨压下,变回那个沉稳持重的皇后。
他心中蓦地一软,生出许多怜惜来。他何尝不知这宫禁是华丽的牢笼?他自己都时时想往外跑,更何况是她这样一个曾经天地任遨游的奇女子。
他伸手,覆盖住她放在锦盒边上的手,触感微凉。他用力握了握,声音放缓了许多,带着难得的温柔:“朕知道。”
短短三个字,却蕴含着理解。
他咧嘴一笑,那点混不吝的劲头又上来了,冲散了些许凝滞的气氛:“这有何难!宫里规矩多,朕就给你破例!你想试铳,朕明日就带你去清出一块地方,就咱们两个,再加几个可靠的侍卫,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打累了咱们就席地而坐,喝酒吃肉!若是嫌宫里闷了,等天气再暖和些,朕带你悄悄出宫去!咱们换上寻常衣裳,就去京郊,朕陪你跑马,陪你听风看云!就像你说的那民间夫妻一样!”
他说得眼睛发亮,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幅场景:“朕虽给不了你日日那般自在,但偶尔偷得浮生半日闲,朕还做得到!”
李凤遥看着他认真盘算的模样,看着他眼中为自己点亮的光彩,心中原先那点因朝局和束缚而生出的郁气,忽然就散了大半,将心比心,似真似假的话也变得真情起来,反而说不出什么瞎话了。
她反手握住他的手,指尖回暖,笑容变得真切而明亮:“好。那臣妾可就等着陛下这浮生半日闲了。”
在京郊纵马踏青,在西苑试射了几回火铳之后,朱厚照那颗爱玩闹的心算是暂时得到了满足,又被积压的政务拖回了文华殿和豹房。李凤遥也重新收心,将精力放回了宫内和她的谋划之上。
天气一日日转暖,宫墙内的积雪化尽,树枝抽出嫩绿的新芽,连吹过御花园的风都带上了暖意。
这日午后,李凤遥让人去店里召来了婉儿和吴芸儿。殿内熏香淡淡,她坐在窗下,手里捧着一盏新沏的雨前龙井,看着眼前两个愈发干练得力的女子。
“科举已过,京里各家客栈也总算能喘口气了。”李凤遥语气平和,带着一丝闲话家常的舒缓,“芸儿,这段日子你跟着婉儿,里外操持,辛苦了。做得很好。”
吴芸儿以前是宫里的,言行举止很是沉稳,闻言恭谨回道:“都是娘娘和苏掌柜教导有方,芸儿只是尽力做事。”
李凤遥点点头,目光转向苏婉儿,“京城这家店如今已上了正轨,客流稳定,名声也打出去了,是时候往外走了。”
婉儿点点头,去年就已经跟她打过招呼,她早已料到会有这一步。
“开春后,你便动身,往南边去。”李凤遥放下茶盏,指尖在案几上轻轻一点,“苏杭、扬州,这些富庶之地,文人商贾云集,消息灵通,我们的店开在那里,再合适不过。具体选址、一应开支调度,你全权负责。遇到难处,便传信回来。”
“是!婉儿定不辱命!”婉儿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她很开心可以帮娘娘开疆扩土。
“至于京里这间店,”李凤遥看向吴芸儿,微微一笑,“便交由芸儿你代管。一应规矩都是现成的,你只需按部就班,稳住局面即可。可能胜任?”
吴芸儿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惊喜与不可置信,随即立刻压下情绪,郑重万分地福身行礼:“芸儿定当竭尽全力,守好京中的根基,不负娘娘信任!”
“好。”李凤遥满意地颔首,“你们二人交接清楚。婉儿,芸儿若有不明之处,你多提点着。”
“嗯!”
安排好了店铺的事,李凤遥心思又活络起来。她不能时常离宫,但外头需要有人奔走。她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家那个颇有江湖路数的哥哥李野。
“婉儿,林静微在江南任职,你拿上信物,去找她,我曾让兄长一道跟着她去,帮忙打开局面,你认识的,李野,到时候衙门寻他就好。”
婉儿猛的点头,“好!”
“南下之后,若有什么需要动用武力或需要与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事情,不必硬扛,去寻李野帮忙。你与他相熟,他知道轻重,会尽力助你。”
婉儿随即利落应下:“是,娘娘放心,我记下了。”
所有事情吩咐妥当,婉儿和吴芸儿退下后,殿内又恢复了宁静。
她并未急于立刻劝谏皇帝回宫,她深知朱厚照的性子,强硬要求只会激起他的逆反。她选择了一种更迂回,也更精准的方式,她在等时机。
又过了几日,朱厚照在豹房校场观看新募勇士角抵后,心情颇佳。李凤遥适时端上一杯温热的参茶,她看后状若无意地轻叹:“这些勇士确是悍勇,若能在陛下御驾亲征时充作前锋,必能建奇功。”
亲征二字瞬间点燃了朱厚照的眼眸,他登时放下茶杯,抓住李凤遥的手:“御驾亲征?皇后也觉得朕该去边关走一遭?”他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对亲临战阵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
李凤遥微微一笑,顺势道:“陛下乃天下兵马大元帅,自当威服四海。只是……”她话锋一转,露出些许忧色,“如今朝中,能领会陛下宏图,并确保大军后勤无虞者,除杨阁老等寥寥数人外,实难寻觅。陛下若离京,中枢无人坐镇,难保那些迂腐文臣不会阳奉阴违,拖沓粮草,甚至暗中阻挠。届时陛下在前方踌躇满志,若因后方掣肘而功亏一篑,岂不令人扼腕?”
朱厚照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他想起那些言官没完没了的谏疏,想起户部官员在拨款时哭穷算计的嘴脸,顿觉扫兴又恼火:“他们敢!”
“他们或许不敢明着抗旨,但暗中拖延、办事不力,却足以坏事了。”
李凤遥说着依偎过去,声音柔媚却如针刺入骨,“陛下,欲成非常之功,需有非常之策。豹房虽好,终非庙堂。陛下若欲亲征,必先正位紫宸,威加海内,使旨意出如臂使指,无人敢怠。如此,陛下方能安心驰骋疆场,无后顾之忧。”
她看着朱厚照陷入沉思,继续加码:“且,紫禁城乃天下正中,龙气所钟。陛下回銮正宫,一则震慑宵小,二则臣妾听闻,礼部已在筹备祭天大典。陛下于宫中斋戒沐浴,敬天法祖后,再挥师北进,岂非名正言顺,更添天威?”
朱厚照也觉得合适,以前他不肯在紫禁城,是因为内有太后,外有阁臣,他又孤立无援,才在豹房另辟蹊径。李凤遥的话,完美地将他的玩乐之心与潜藏的功业之志结合了起来,并为他扫清障碍,回宫整肃朝纲以保障后勤。回宫不再是无趣的束缚,而是他实现大将军梦想的必要步骤。
不想当将军的皇帝不是称职的皇帝。
“好!就依皇后!”朱厚照猛地一拍大腿,兴致勃勃,“回宫!朕要回宫!看看谁还敢在朕眼皮子底下耍花样!”
皇帝决定回銮的消息迅速传开。
杨廷和接到谕令时,心中疑虑更深。他敏锐地感觉到,这背后必然有皇后的推动。但他无法反对,皇帝回宫理政,于礼法上是正途。
回宫的仪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要盛大。朱厚照似乎有意要向所有人展示他的决心,他甚至换上了一身接近戎装的袍服,骑在马上,顾盼自雄。
李凤遥端坐凤辇之中,望着前方朱厚照意气风发的背影,又看向道路两旁跪伏的百姓和官员,最后目光投向那洞开的,象征着天下最高权力的紫禁城大门。

回宫之后,朱厚照果然励精图治了几天。
他连续临朝,过问兵备、粮饷,甚至亲自召见京营将领,讨论边关形势,雷厉风行地处理了几件他认为拖沓的军务。朝堂为之一震,不少官员甚至生出些许期待,以为皇帝终于要回归正轨。
然而,朱厚照的耐心很快耗尽。日常政务的繁琐枯燥远超他的想象,奏疏里大量的民生、司法、人事议题让他头晕眼花。很快,他老毛病又犯了,他开始找借口不朝,或是听不到一半就借故离去,将一堆琐
事丢给司礼监和内阁。
而司礼监的批红,越来越多地需要送至坤宁宫请皇后懿旨。内阁的票拟,也越来越多地收到来自皇后建议的反馈。
李凤遥自然而然地填补了皇帝留下的权力真空。她处理政务的效率极高,且思路清晰,决断果敢。她不再满足于仅在屏风之后发声。
一日,朱厚照因前夜观舞饮酒而起晚,他头疼,误了朝会,索性传旨罢朝。几位阁臣及六部堂官有紧急军务需呈报,被引至乾清宫东暖阁外等候。
良久,暖阁门开,走出的却不是皇帝,而是一身常服,仅簪一枚凤钗的李凤遥。
众臣愕然。
李凤遥神色自若,目光扫过众人:“陛下宿醉未醒,有何急务,可与本宫先行商议。”
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敢应。直阁臣、兵部尚书王琼硬着头皮道:“娘娘,此乃军国要事,恐需面呈陛下圣裁……”
李凤遥淡淡打断:“陛下龙体欠安,曾口谕‘一应事务,可先报皇后知’。莫非王尚书以为,本宫会误了陛下的大事?还是觉得,本宫不配与闻?”
她的语气并不严厉,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势。目光所及,连最古板的老臣也不敢直视。
现场一片死寂。
最终,杨廷和微微闭眼,深吸一口气,率先躬身:“臣等谨遵懿旨。”
首辅低头,众人再无二话。
于是,在乾清宫皇帝寝殿之外的暖阁里,大明的皇后,第一次在没有任何帘幕遮蔽的情况下,与帝国的核心重臣,商议起了原本只有皇帝和阁臣才能决断的军国要务。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她沉静的侧脸上,竟映出几分丝毫不逊于任何帝王的威仪。
消息传出,朝野再次哗然。
但这一次,反对的声音却微弱了许多。杨廷和的沉默,如同一个巨大的盖子,压住了沸腾的油锅。皇帝显而易见的放纵与默许,更是让所有试图援引祖制的人感到无力。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第二天上早朝时百官发现,在龙椅之侧,略偏下方,竟设了一张铺着明黄锦褥的凤椅!
这可是奉天殿!!!
皇后李凤遥,身着皇后朝服,头戴九龙四凤冠,面容肃穆,仪态万方地端坐于凤椅之上,目光平静地扫视着下方鸦雀无声的百官。
“陛下圣体未愈,忧心国事,特命本宫旁听,以便回宫后详述。”李凤遥的声音清越,回荡在巨大的殿宇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众卿有事启奏,便可开始了。”
满朝文武,如同被施了定身法一般。
祖制何在?纲常何存?后宫不得干政,这是铁律!如今皇后竟公然坐于朝堂之上,虽说是旁听,但其势已凌驾于群臣之上,与皇帝并肩!
无数道目光下意识地投向首辅杨廷和。
杨廷和面色灰白,嘴唇微微颤抖。他感受到了那来自凤椅之上的目光,平静却冰冷,他脑海中闪过谢迁的离去,李东阳的远引,以及朝局动荡的可怕后果。
最终,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杨廷和缓缓出列,垂首,声音干涩却清晰地响起:“臣,遵旨。”
他率先认可了皇后临朝的合法性。
首辅的低头,如同抽掉了最后一道堤坝。一些趋炎附势之辈立刻跟上,一些清流官员虽目眦欲裂,却见杨廷和如此,又慑于皇后日益增长的威势,皇帝又不在,竟一时无人敢做出头之鸟,硬生生将到了嘴边的谏言咽了回去。
朝会,就在这种诡异至极的气氛中进行了下去。奏事的大臣声音发颤,决策几乎完全出自凤座之上寥寥数语的裁断,而皇帝,在默许。
自此再也无法阻隔她的意志穿透这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庙堂。
退朝后,消息如野火般烧遍京城。
皇后干政,已从幕后走向台前!竟与皇帝同殿议政!这与则天皇后何异?!
清流沸腾,言官激愤,奏疏如雪片般飞入宫中,无一不是痛心疾首、引经据典反对牝鸡司晨。
然而,这些奏疏大多被司礼监留中不发,少数送到御前的,也被朱厚照一句“皇后不过是为朕分忧,尔等休要聒噪”堵了回去。
杨廷和的府邸,今夜灯火长明。
几位心腹门生和御史言官齐聚,人人面带激愤。
“元辅!皇后此举,已是公然践踏祖制!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您身为首辅,岂能再沉默不语?”
“是啊,元辅!当率我等百官,跪谏宫门!请陛下收回成命,令皇后退居后宫!”
杨廷和坐在主位,灯火在他深陷的眼窝投下浓重的阴影。他听着众人的慷慨陈词,久久不语。
直到众人情绪稍平,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沙哑而疲惫:“跪谏?然后呢?陛下会听吗?只会更激怒陛下,更倚重皇后。届时,朝局彻底撕裂,谁可收拾?”
他抬起眼,目光扫过众人:“谢公、李公为何致仕?你们难道还不明白吗?如今之势,强谏无异以卵击石。”
“那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妇人乱政?!”有人悲愤道。
杨廷和沉默了片刻,他最终沉重地道:“维持朝局运转,方是第一要务。漕运、边饷、灾荒……哪一件不是迫在眉睫?若朝廷瘫痪,天下顷刻大乱。我等需隐忍,需等待。等待陛下明悟,等待时机。”
他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熄了众人沸腾的热血,只留下更深的无力与悲凉。连首辅都选择了隐忍和等待,他们又能如何?
坤宁宫偏殿。
李凤遥听着闻溪低声汇报着外朝的暗流与杨廷和府中的对话,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她走到窗边,望向乾清宫的方向。
她知道,那把凤椅,已经被她无声无息地,挪到了龙椅之旁。
虽然还有人试图将它推倒,但它已经立在了那里。
不过李凤遥并不急进,她没有必要让自己有夺权之嫌,在皇帝能起得来去上朝的时候,她就不去,正好睡个懒觉。
但很明显,朱厚照并不是能持续勤奋的人,好正如李凤遥所预料的那般,连续几日的早起和朝堂上的枯燥繁琐,迅速耗尽了他本就稀薄的耐心和精力。
不过三五日,他便故态复萌。
“遥儿,今日朕头疼得紧,那些老头子絮絮叨叨,听得朕心烦,你去替朕听着吧。”他不想起床上朝,揉着太阳穴,语气惫懒,仿佛只是让妻子去处理一件微不足道的家务事。
李凤遥心中了然,面上却露出担忧与顺从,“陛下龙体要紧,务必好生歇息。朝堂之事,臣妾定当仔细聆听,回来再禀报陛下定夺。”
于是,凤驾再次降临奉天殿。
这一次,百官虽依旧震惊,却少了些许猝不及防。当看到龙椅空悬,只有凤椅上的皇后时,许多人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也破灭了。窃窃私语声在队列中低低响起,却依旧无人敢率先发难。
杨廷和站在百官之首,头颅微垂,目光盯着脚下冰冷的地砖,仿佛要将那花纹看出个洞来。他能感受到身后那些或失望、或愤怒、或探究的目光,如芒在背。但他依旧沉默着,如同昨日重现
,率先出列,带领群臣向那凤座行礼。
他也没办法,如果他走了,朝上都是尸位素餐的官员,他都不敢想大明会变成什么样,他可不想在家养老的时候,天下大乱他干瞪眼。
皇后只要不干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他帮忙稳定朝局,也稳着天下不陷入动荡,都抽身走了,就真让人为所欲为了。
有了第一次,便有第二次,第三次……
朱厚照缺席朝会的次数越来越多,李凤遥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她并不总是发言,往往只是静听,但那双沉静而锐利的眼睛扫过,便让所有大臣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进言时不得不更加谨慎,开始下意识地揣测她的态度。
她逐渐从旁听走向垂询,偶尔会对臣子的奏对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往往切中要害,让久经官场的老臣也暗自心惊,不敢因其女子身份而稍有轻视。
朝堂的风气,在一种诡异而不可逆的态势下,慢慢转变。
李凤遥深知权力的巩固并非一蹴而就。她一面通过杨廷和稳定内阁和六部,一面开始不动声色地安插自己信得过的人进入一些关键的中层职位,尤其是情报和宫禁护卫系统,闻溪的地位和权力与日俱增。
他已经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权势之大,百官侧目。
同时,她并未忘记安抚,或者说威慑士林。她对谢迁、李东阳的子弟门生并未打压,反而择其优者予以升迁或虚职恩赏,显示出一副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姿态,让许多原本准备拼死一搏的清流官员陷入了犹豫和观望。
然而,铁板一块的朝堂终究会有缝隙。
这一日,一位年轻的御史,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许是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终于无法忍受这牝鸡司晨的局面。在奏对完毕后,他猛地出列,跪倒在地,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陛下!皇后娘娘!臣冒死进谏!后宫干政,乃国朝大忌!祖制煌煌,岂可轻废!皇后娘娘母仪天下,当居后宫以懿德垂范,而非,而非于此庙堂之上,干预国政!臣恳请娘娘恪守本分,还政于陛下,还政于朝堂!以全娘娘贤德之名,亦安天下士民之心!”
此言一出,满殿皆寂。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位年轻御史身上,有惊佩,有担忧,更有许多是冷眼旁观,看他如何触怒凤颜。
李凤遥端坐凤椅之上,面色无波无澜。她并未立刻动怒,只是静静地看着下方跪伏的御史,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得可怕:
“哦?依你之见,本宫在此,是乱了祖制,祸乱朝纲了?”

他是什么东西,也敢跑过来让她恪守本分?
那御史梗着脖子:“臣不敢直言娘娘祸乱,然此举确与祖制不合!长此以往,恐非国家之福!”
“祖制?”李凤遥重复了一句,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杨廷和身上,“杨先生,你为首辅,精通典章制度。本宫问你,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时,可曾有明令,言皇后不得于皇帝御体违和时,代其听取政务,以备咨询?”
杨廷和身体微微一颤。他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皇后这是逼他站队,用他的权威,为她的行为披上一件合乎法理的外衣。
他脑海中天人交战,最终,那日暖阁中茶香和冰冷的威胁占据了上风。他闭上眼,再睁开时,已是一片沉静。他出列,躬身,声音平稳却清晰地响彻大殿:
“回娘娘,臣查阅《皇明祖训》及历代实录,并无明文禁止皇后于非常之时,辅佐陛下,咨询政务之条款。陛下圣体欠安,娘娘为分君忧,临朝听政,乃权宜之计,亦合……情理。”
“情理”二字,他说得极其艰难,却终究说了出来。
满朝文武哗然!虽然声音压抑,但那种难以置信的震动清晰可感。首辅不仅默认,竟亲自为皇后干政寻找法理依据!虽然牵强,但这来自文官领袖的背书中击是巨大的!
那年轻御史如遭雷击,脸色惨白,难以置信地看着杨廷和的背影。
李凤遥满意地微微颔首,目光再次落回那御史身上,语气依旧平淡:“看来,你所言的祖制,并非铁律。陛下龙体不安,本宫身为国母,暂代听政,有何不可?你口口声声为了江山社稷,在此陛下需静养之时,煽动朝堂,扰乱视听,这便是你的忠君爱国?”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