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也在担心自己的茂陵,他一心二用幽幽的对司马谈道:“若有需要朕可命全国收集先秦古籍。”
《史记》虽是司马迁私下写的,但也是本朝的文治成果,汉武帝不介意蹭一蹭《史记》的名气。
【骗取了齐湣王的信任后,苏秦一度被任命为齐、赵、燕三国的相邦,但他却利用这一身份,挑拨齐、赵关系,而苏秦的筹码正是富裕强盛的宋国。不仅如此,苏秦为了使齐国彻底孤立,还鼓动齐湣王攻打昔日的盟国。】
【公元前295年,燕派兵助齐攻宋,但由于列国的阻挠,齐国只占据了数座城池。】
“这一波,苏秦空手套白狼。”
【东西两帝事件后,齐、楚、三晋合纵攻秦。但是在对付秦国的同时,齐、赵、魏也在激烈地争夺宋国。后来,秦昭襄王取消帝号,各国失去了共同的敌人,矛盾公开化。齐国和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而公然大战。】
宋康王:“有没有人问问寡人的意见。”
清末:“列强在你家国土上大战,与你有何关系。”
宋康王:“寡人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谁敢伐我!”
齐湣王:“我敢!”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吞并宋国,齐国也彻底失去了楚国、三晋等的支持。】
“众叛亲离。”
“大国被灭对诸侯国还是挺刺激的。”
“宋康王对外四处出击,对内残暴统治,被称为桀宋,灭国不冤。”
【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齐湣王命伐宋的功臣触子为将。触子想要用济水天险和联军对峙,然后等待联军出现破绽再予以打击。但是齐湣王却等不及。在他看来,我大齐乃第一强国,有实力对抗五国联军,说不定还能趁机再灭一国。】
【他逼迫触子立刻出战,触子不敢违抗命令,又不想战败被杀,便逃亡了。】
【五国联军趁势打败齐军,齐军溃散退却。燕国大将乐毅攻入齐国的都城临淄,齐湣王出逃,在各国辗转,但他依旧放不下自己大国国君的架子,傲慢无礼,被各国嫌弃。】
【楚顷襄王为分占齐地,便以救齐为名,派楚国将领淖齿率兵入齐。齐湣王幻想借助楚军力量抵抗燕军,便委任淖齿为相邦。不久,淖齿就杀掉了齐湣王,夺回了以前被齐国占领的淮北之地,与燕国一起瓜分了齐国。】
“众所周知,五国联军有六个国家。”
“楚国是最佳第六人。”
“楚国一直在被秦国坑,居然也学会了坑别人。”
【一直到公元前279年,齐国将领田单打败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齐国终于复国,但在此之后,齐国元气大伤,再也不曾对外出兵,原本齐秦对峙的局面瓦解,秦国一家独大。】
“可惜了,燕昭王死后,燕惠王与乐毅有矛盾,田单施展离间计,派人游说燕惠王。说,乐毅势如破竹攻下了那么多城池,现在齐国只剩下两个城池,乐毅却攻不下来,这是乐毅在养寇自重,想要挟燕王,在齐国称王自立。”
“燕惠王本来就不喜欢乐毅,当即便召乐毅回国,派骑劫接替乐毅,乐毅担心自己回国会死在燕王手里,便逃到了赵国。”
“骑劫被田单几个计谋打败,齐国成功复国。”
评论区的文字让燕昭王心头火起,拿起手边的竹简便砸向太子乐资,“蠢货,燕国三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太子为自己争辩,“凭乐毅之才,拿下两城易如反掌,为何独独留下那两城,儿臣不解。”
乐毅:“此乃未来之事,臣也不知。但臣可以推测,单靠武力能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统治。所以臣对两城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必然要在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争取民心之举,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燕昭王恨铁不成钢的盯着太子,“听明白了吗!”
太子乐资无话可说。
【即便是秦始皇灭六国之时,齐国也不曾参与,全程都在做啦啦队——秦国的啦啦队。每当秦国灭一国,齐国便送上贺礼,在这样的躺平状态中,齐国成为最后一个被灭的国家。】
“齐国被打怕了吧。”
“也怪不得齐国,毕竟六国都跟他有仇,秦国在灭六国的时候,齐国没有出手相助,已经很克制了。”
齐王建:“没错,六国打生打死与寡人何干。”
第25章 秦灭六国
【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二十六年,楚顷襄王与诸国合纵欲攻打秦国,借机图谋东周。秦国得到消息,决定先下手为强。次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率领军队从陇西郡出兵,攻取了楚国的黔中郡,楚襄王被迫割让上庸和汉江以北的土地给秦国。】
“楚国偷鸡不成蚀把米。”
【公元前279年,昭襄王二十八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秦军孤军深入楚国腹地,目标直指楚国统治中心。白起沿汉江东进,沿途劫掠粮草,过河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置之死地而求生。】
“破釜沉舟!”
“原来项羽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
“白起破釜沉舟灭楚,项羽破釜沉舟灭秦,历史就是一个轮回啊。”
项羽:……
为了不忘国破家亡之恨,叔父将秦楚大战的经过当做项家男儿的启蒙故事,项羽自然对其娴熟于心。
【而楚国将士在本土作战,心念家乡妻儿,有后顾之忧,缺乏斗志,被秦军打的节节败退。秦军一直打到楚国的别都鄢,鄢城距离楚国都城郢很近,是拱卫郢都的军事重镇,楚人早已集结重兵在鄢城,企图阻止秦军南下进攻郢都。】
【秦军在鄢城遭到进入楚境以来最顽强的抵抗,屡攻不克,而秦国军队孤军深入,不宜持久,于是白起决定利用夷水,在鄢城西边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然后开渠灌城。鄢城的东北角经河水浸泡溃破,城中百姓被淹死数十万。】
“关羽水淹七军。”
“王贲水淹大梁。”
“这条长渠直到现在还在呢,就在宜城附近,灌溉千亩农田,打造了一个鱼米之乡。”
胡曾:“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
【次年,白起再次攻入楚国,势如破竹,攻陷楚国国都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此战,秦国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楚国被迫迁都,国力受到极大削弱;白起因战功被封武安君,史称鄢郢之战。】
【此战后,在极度苦闷绝望的情况下,屈原投汨罗江自尽。他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他的政治诺言,与母国共存亡。】
屈原:楚国亡了!
虽然楚国此后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但在屈原心中,楚国都城宗庙被敌人占据,楚国已经亡了。
如今的他尚在齐国出使,天幕的信息只能先记录下来,一切都还有机会,等回到楚国便去死谏大王。
楚国君臣默然无语,他们内心软弱,只想自保,但若是宗庙社稷被毁,自家还有存活下去的希望吗?
宋玉:“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
【韩、魏投降,齐国被打残,楚国被迫迁都,这时候,赵国在做什么呢?】
“来了来了,轮到赵国了。”
“赵国和秦国是同一个老祖宗,只是生活环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政治风气。”
【秦昭襄王继位时,赵国的国君是赵武灵王,秦昭襄王能够从燕国顺利回到秦国,继承王位,也是赵武灵王一力促成。为了改变赵国两面受敌的情况,他想要与秦国交好,扶持一位亲赵国的国君,可是他不会想到那个靠他的力量回到秦国的质子嬴稷,能成长到何种地步。】
“赵武灵王亲手养成一个大魔王。”
“然后大魔王打败了赵国,灭了赵国四十万大军。”
赵武灵王:……
寡人好悔啊!
【赵武灵王刚即位时,常受到周边诸侯国和游牧民族威胁,于是奋发图强,倡导胡服骑射,训练骑兵,灭亡中山国。他在位期间,巡行北疆,收服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筑“赵长城”于阴山下,拓地千里,使赵国国势为之一振,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强国。】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将王位禅让给次子赵何,由其处理国政,他则自称主父,专注于对外军事。以实现“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的志向。】
【可是,这件事却引发了赵国的内乱,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次子,引起了长子赵章的不满。赵武灵王也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大儿子,就想将赵国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都称王。】
【在沙丘行宫,赵章谋反被赵惠文王诛杀,他又将赵武灵王囚禁在宫中三月之久,饿死了自己的老父亲,俨然一位杀伐果决的国君。】
赵武灵王遭到会心一击,原来所谓的沙丘之变是这样的,被儿子活活饿死。
尚未登上王位的赵何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赵章内心幸灾乐祸,表面却也恭恭敬敬的俯身请罪。
赵武灵王看向儿子的眼神都不对了,他是造了什么孽,为什么大儿子谋反,小儿子弑父,这偌大的国家能托付给谁?
秦始皇对扶苏道:“赵国动乱之源便是继承人问题。”
吕雉横了刘邦一眼,刘邦心有戚戚,他也在不类己的长子和宠爱的幼子之间摇摆不定。
幸好他还有些顾虑,没有直接废长立幼,不然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大汉就要在夺嫡之中分崩离析了。
李渊则是将自己心中的天平倾斜了一些,自古以来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虽然二子功盖天下,但废长立幼是动乱之源,朕不能蹈赵武灵王的覆辙。
只有朱元璋可以肆意嘲笑他们,太子是一国之本,身为父亲,当然要为其保驾护航,安安稳稳的扶上皇位,继承咱的天下!
还是得问问天幕,太子的子嗣出了什么问题,为何皇位会轮到老四一脉。
【秦昭襄王想进攻赵国,又摸不准赵惠文王的脾性和能力,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试探一二。】
【昭襄王二十四年,嬴稷向赵国索要和氏璧,声称要用十五座城交换。赵惠文王惧怕秦国,根本不敢提出意见。这时,身为门客的蔺相如挺身而出,“秦强赵弱,我们不能回绝。”赵惠文王又问:“若秦收了和氏璧,又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呢?”毕竟,战国大魔王的风评是真不怎么样,君不见,楚怀王客死异乡,尸骨未寒。秦楚之间今日结盟,明日开战,谁还敢相信秦昭襄王的话。】
秦昭襄王无奈道:“寡人对诸位爱卿还是说话算数的,至于楚国,既是敌国便要不择手段!”
范睢拱手道,“大王英明!”
【蔺相如说:“秦国已经提出了要求,要是不答应,是赵国理亏,若是秦国收了赵国的玉璧,又不给城池,那就是秦国理亏了。如果秦王把城划给我们,我就把璧留在秦国,如果他们不愿交出城池,我就完璧归赵。”】
【于是,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见秦国毫无诚意,蔺相如斥责秦国以强凛弱,最后将和氏璧完整的拿回了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由来。】
赵惠文王命宫人将和氏璧拿来与群臣欣赏,“此物能完璧归赵,都是蔺相之功啊。”
蔺相如却有些忧虑,秦强赵弱这是事实,赵国躲过这次不一定能躲过下一次。
秦昭襄王却不以为忤,他微微一笑,赵国没有输,但秦国也赢了。
【赵国虽保全了和氏璧,没有给秦国留下任何把柄,但是,通过赵王的态度和蔺相如的言辞,秦昭襄王已经看出了赵国外强中干的实质。】
“以前看的时候,只看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根本没有想深层次的东西。”
“只记得秦王是个反面角色了。”
“古人写的文章,都有自己的情感倾向,他们不喜欢秦国,便将秦国打造成反派。后人只看一篇文章,以偏概全,难知全貌。”
【昭襄王二十八年,秦国再次试探,秦昭襄王派使臣告诉赵惠文王,打算与赵国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王,不想去。廉颇、蔺相如劝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的建议,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哈哈哈。”
“楚怀王后遗症。”
“毕竟大魔王是有前科的人,赵王也不想步楚怀王后尘。”
“以前只觉得廉颇杞人忧天,未雨绸缪,没想到居然是因噎废食,杯弓蛇影。”
楚怀王:起因经过一模一样,赵惠文王怎么就没有被软禁呢,有赵国陪着,楚国就不是最丢脸的了。
嬴驷:“看看你干的好事,秦王都成了不讲信义的代名词了。”
嬴稷:“都是父亲教得好,有用的计策就要多用几次,说不定又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第26章 秦灭六国
【宴会上,嬴稷喝到兴头上,借着酒劲说道,“我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瑟助兴!”赵惠文王拿起旁边的瑟弹了起来。秦国的史官当即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
【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嬴稷勃然大怒,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威胁道:“如果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面对蔺相如如此强硬的态度,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直到酒宴结束,秦昭襄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渑池之会的由来。】
“弱国无外交。”
“这个故事里,秦王赵王都是背景,只有蔺相如是主角,他为了国家荣誉不顾自身性命,敢于与强权抗争。这就是外交家,面对强敌,只有拿出不顾一切的架势才能让其有所顾虑。”
嬴驷抱着小嬴稷哈哈大笑:“学到了学到了,稷儿还真是有创意。”
他想让这个名场面重现一次,只要对方没有蔺相如那样头铁的人,就得吃了这个哑巴亏。不过,该选谁呢?
张仪对嬴稷刮目相看,他觉得嬴稷一人便胜过了大王和自己两个人,怪不得能被称为战国大魔王。见大王对这样的手段感兴趣,便立刻上前出谋划策,先选一个好欺负的。
魏惠王背后一凉……
秦昭襄王:“蔺相如是个人才,可惜不是我秦国人。”
扶苏有些脸红,自家这些老祖宗怎么都这么不讲究。
秦始皇不失时宜的提醒他,“这才是我大秦的王,若是都信奉儒家那一套,安能有我大秦的今日!”
扶苏糯糯道,“父王便不是这样的。”
此时,咸阳宫极其安静,群臣都听到了这句话,他们偷偷观察着秦始皇。
额……陛下威严霸气,严肃自持,实在无法想象他耍流氓的样子。
【试探出了结果,就要开始行动了。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赵国与魏国进攻韩国的华阳城,韩国向秦国求救,秦昭襄王便派遣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阳率军救援韩国。秦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每日急行百里的速度长途奔袭,突然出现在华阳的战场上,大败赵、魏联军。此战,秦军共斩首魏、赵联军十五万,史称华阳之战。】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桓惠王十分惊恐,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割上党郡给秦国求和。上党郡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他转头便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也将秦国与韩国的矛盾转嫁给了赵国。】
冯亭:“此乃驱狼吞虎。”
但愿虎狼两败俱伤,韩国得以夹缝求存。
【四年前,赵惠文王已经去世,现在在位的国君是赵孝成王。针对此事,赵孝成王召群臣商议,平阳君赵豹不同意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却劝赵孝成王接受,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就能得到十七座城池,这可是大好事,不能失去这个机会。”赵孝成王也很心动,便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防备秦国。】
【煮熟的鸭子都能飞了,秦昭襄王自然很不高兴,当即派兵攻赵。秦昭襄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军出战,很快便占领了上党。此时,挡在秦国前进之路上的只剩下长平——廉颇驻守的长平。】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四月,长平之战爆发,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六月,王龁打败廉颇。七月,赵国军队筑起营垒,任凭秦军如何叫阵,都坚守不出。】
【秦军远征,必定粮草不济,想要速战速决。廉颇便避战坚守,想以此消耗秦国国力,但赵孝成王却认为廉颇怯懦不敢战。】
【战争从来不仅是战场上的胜负能决定的,秦国打仗更是不拘成法,不按套路出牌,丞相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奢曾打败过秦军,他的儿子也是熟读兵法,年少有为,赵王信以为真,便派赵括去接替廉颇成为主将。】
长平之战已经败了,听天幕再次提起这件事,赵孝成王有些尴尬,勉强解释道,“四十万大军在长平对峙,每日消耗的粮草可是个天文数字,秦国固然粮草不济,但我赵国也耗不起了。”
毕竟,当时他也不知秦国还能坚持多久。
【赵括肩负赵王的信任,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将,主动出击秦军,而此时,秦军也变得很好打,几乎一触即溃。】
“这是个圈套啊。”
“赵括还是太年轻了,没有经验。”
“人屠白起已经到达战场,决战即将开始!”
【在赵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的时候,却不知,秦国已经暗中更换主将,武安君白起到达战场,秦国严密封锁消息,以期一举彻底击败赵国。】
“心疼赵括一秒……”
“原本廉颇对王龁还能势均力敌,现在赵国自断臂膀,换上了赵括,秦国却公然开挂,放出了人屠白起,太不公平了!”
【赵括没有实战经验,还以为对面秦军的实力就是这样不堪一击,他一路乘胜追击,追到秦军大营。秦军大营很是坚固,赵括一时攻不破,僵持下来,这时,白起终于发威了。】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一击毙命!”
“上来就是大招。”
“赵括怕是得懵了,裁判,对面公然开挂!”
【赵括发现自己中计被围,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择机突围。秦军依靠地形用50余万大军围住人数几乎相等的赵军,赵军断粮长达四十六天,士兵互相残食,依旧没有被攻破。】
【这时,就看双方背后的国家了,若是赵王能派出一支援军,从后方突袭秦军,秦军也会陷入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包围圈自然会出现漏洞。可惜,赵王什么都没有做。】
赵孝成王:“赵国的军队都在长平,寡人从哪里还能拿出军队支援。再说,寡人已经去求援了,援军却被秦军阻击,无法到达战场。”
【而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招兵抚民,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前往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保证白起大军没有后顾之忧。】
“总感觉战国这个游戏,只有秦国是在认真肝,其他国家都在划水。”
天幕下的人虽然不知何为游戏,何为划水,但是听了这么久的战国故事,他们都能心领神会,明白评论的意思,赵国确实有些儿戏了。
【被围困的四十多天,赵括也没有坐以待毙,他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于是,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群龙无首且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剩下的士兵只能向秦国投降。】
“谁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的,能在白起的围攻下坚持这么久,有几个人能做到。”
“而且,军队断粮,士兵没有哗变,还能听令行事,说明赵括的领军能力还是可以的。”
“只是他运气不好,刚出新手村,第一战就遇到了大魔王,被降维打击,根本没有成长起来的机会。”
赵奢听完了自家儿子的故事,只能无奈的叹一口气。
这场战争,便是他亲自上场也不一定能赢,这是两个国家的交锋,秦强赵弱,便注定了今日的局面。
只是,日后还是多让儿子跟着自己上战场历练历练吧。
【长平之战以秦国获胜而告终,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秦国也是倾国之力,士兵伤亡二十万,粮草消耗不计其数。战争结束后,一下子得了这么多俘虏,秦国养不起,更不能将其放回去。于是,白起命令秦军将赵国降军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赵匡胤:白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为何后人这般推崇?”
他认为白起不值得后人纪念,还将其灵位移出了武庙。
“司马光:夫兵之设非以害人,所以养人也。残暴如此,其谁与之?秦七世役诸侯,卒兼天下,然其失策之大者有三焉:欺楚怀王而虏之,不信莫大焉;坑赵降卒四十万,不仁莫大焉;欺与国,诛已降,使诸侯疑而百姓怨,不智莫大焉。秦所以失天下之故多矣,在此三者。”
意思是说,设立军队不是用来杀人,而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秦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就是因为这三件事,第一是诈骗楚怀王,让他客死异乡,这是没有信用。第二是白起坑杀赵国降卒,这是不仁义。第三,做了这样不信不仁的事,就会被诸侯疏远,失去信任,百姓也会害怕怨恨秦国,这是不智。
这话一出,立刻引战,现代观众还在理解司马光的话,古人已经出手了。
“苏代: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白起为秦国夺取了七十多座城池,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汉中地区,北边擒获赵括的军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公、召公、姜太公的功劳也不及他。
“陈馀: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阬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
“刘邵:胆力绝众,材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赵匡胤还想说什么,可是他只有一次评论机会,只能命令臣子下场与人辩论。
古人一向认为秦朝是暴秦,秦王是虎狼之君,对秦朝的感官都不怎么样。但白起不同,他可是武庙十哲之一,得到历代王侯将相的认可,后世对其评价多是正面的。
古人的骂战都是文邹邹的,没有一个脏字却让人无地自容,现代观众可不一样,都是怎么直白怎么来。
这时,一大波白色字迹涌入评论区。
“前面的赵匡胤和司马光,看你们的名字应该是宋朝的粉丝吧,怪不得不喜欢白起。”
“宋朝重文抑武,武将地位极其低下,难得有几个大将还被皇帝冤死,真为他们不值。”
“宋朝打仗打不赢是常态,打赢了还要赔款称臣,真是好风气!”
“政府是暴力部门,军队就是其下的暴力机器,知不知道什么叫暴力机器!”
“落后就要挨打,你不杀人就要被人杀。”
“无故杀降是不对,但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评价历史事件,秦朝根本没有粮食养这些降卒,难道要让他们活活饿死吗,还是将他们放回去,下次再打一遍。怎么,秦朝的士兵就不是人命!”
“弱小就是原罪,我们如今的发展处处受限,处处被人卡脖子,不就是因为清朝末年的割地赔款吗!”
只要了解过近代百年屈辱的人都对宋朝的软弱不敢苟同,他们更喜欢秦汉唐明这样以武力征服天下的王朝,自然会站在秦国的角度看待战国。
看到这些评论,宋朝之前的王朝都惊呆了,第一次听说打赢了还要赔款称臣的王朝,这个王朝还有一点骨气吗!
唐太宗气不过,“这就是取代我大唐的王朝,软弱不堪,真是耻辱!”
然后他就看到了下面两行评论。
“宋朝写的史书把所有武德充沛的王朝和皇帝都贬斥了一顿,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一个都没放过。他们就喜欢跪地求饶,还要打断其他人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