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我们可以发现,昌平君被贬(秦王政二十一年)在前,李信攻楚(秦王政二十二年)在后,不能说他与这件事没有关系,也不能说这件事就是他做的,因为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
“先秦史料缺失太严重了。”
“大概等挖掘出秦始皇陵的时候才能得到答案吧。”
嬴政:天幕在说什么虎狼之词,朕的皇陵要被挖了!
刘彻幸灾乐祸,“仲卿,始皇陵墓被挖了!”
卫青提醒道,“陛下,天幕的意思是目前还没有。秦始皇陵占地极广,当年,项羽焚烧骊山也没有找到陵墓的位置,只烧了地面建筑而已。”
刘彻:……
不管,这并不妨碍自己幸灾乐祸,嘲笑始皇。
卫青没有说的是,陛下小心回旋镖再次刺中自己,始皇的陵墓遭到这样的待遇,难道您的陵墓就能幸免吗?只要王朝灭亡,谁还管前朝皇陵啊!
李世民与秦始皇感同身受:“后世之人真是不讲究,世人事死如事生,他们难道没有陵墓吗,为什么说起掘墓的事这么淡定。”
他还记得有人说要挖开他的帝陵寻找《兰亭集序》呢。
【李信战败,始皇意识到楚国虽然衰弱,但毕竟兵多将广,仍有一定实力,于是,始皇飞车前往王翦家乡请他出山。始皇对老将军言辞恳切:“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
“不,不忍心……”
“始皇撒娇,太致命了!”
“这个‘飞车’就很灵性。”
“老将军支棱起来,怎么忍心让陛下失望。”
“稷儿跟政哥好好学学,看人家怎么哄人的。”
秦始皇打了个寒颤,“撒娇”是何意?
老将军王翦也觉得不对劲,明明是名将遇明君,千里马遇伯乐,怎么有点奇奇怪怪的感觉?
嬴稷瞳孔地震,自家这曾孙不愧是能一统天下的,这种话都说的出口。
嬴稷在心中打着腹稿,想象着白起正站在对面,他说……说……他张不开口!
白起正领兵赶往邯郸,一路上都能看到天幕,看到这里他也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无法想象自家大王那张老脸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王翦坚持有六十万兵才能出战,始皇立刻答应了他。王翦又请求始皇赐予良田宅院,始皇也尽数应允。】
“老将军情商太高了。”
“后世那些功高震主的多学学,点名韩信。”
“还是我们政哥好,若是老将军在刘邦麾下,说什么都没用。”
“别说六十万了,韩信自己练出来的士兵都被刘邦抢走了。”
韩信满脸不解:天幕是何意,我功高震主?可是,我只想做个假齐王,是汉王封我为真齐王的,不是我要的。
少年韩信:天幕说的是我吗?
白起则暗暗点头,“学到了学到了。”
这个王翦应该就是自己麾下的那个小将王翦吧,可堪重用,回去便向大王举荐。
刘邦:明明还没有杀韩信,就背上了这样的罪名,天幕是不是在针对乃公。
【确实,手握重兵的大将最常见的结局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始皇从未杀过功臣,他也不怕大将功高震主。说白了,秦兼并六国之战中,始皇自认自己的功劳才是最大的,其他人都是辅助。】
【王翦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认为楚军刚打败李信率领的秦军,锐气旺盛,斗志昂扬,对付这样的敌人,不能速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于敌我双方都是适用的。楚军携大胜之势,必然急于决战,但王翦却不急,他命部队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地区构筑坚垒,固守不出,休整待命,故双方相持数月都没有大的交战。】
【王翦带着秦国绝大多数兵力在楚国种田,不交战也不撤兵,自然少不了被人进谗言,但始皇始终相信王翦。王翦也是历史上难得的能够寿终正寝的武将。】
历朝历代其他武将,太扎心了!
寿终正寝居然值得特意强调一下,他们的下场不会都很惨吧。
汉武帝当即安抚自家大将道,“仲卿、去病,你们定然也是寿终正寝,等将来天幕讲汉朝便能知道了。”
卫青心中忧虑,外表却不显,他谢过刘彻的信任,再次表了忠心。
他不只是大将军,还是外戚,汉朝的外戚有下场好的吗?
“他真的,我哭死!”
“太好磕了……”
“上面的,什么都磕只会害了你。”
大秦君臣:不明所以,但是好怪啊。
不确定,再看看……
【楚王却没有那么大的肚量,他担心项燕拥兵自立,数次派人催他进攻。但王翦这几个月都在坚固营垒,楚国根本攻不破,项燕只能领兵向东,寻找战机。王翦立刻命全军追击,大破楚军于蕲,迫使楚将项燕自杀。接着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秦于楚地设九江郡、长沙郡。】
秦始皇:王翦带兵在前线全靠咸阳运过去的粮草,只要抓住军队命脉,还需要担心将领有二心吗!
那个刘邦就这点肚量,有何资格取代我大秦!
楚国君王一起破防了,不想承认这是自己的后代,太丢脸了。
屈原:灭国一次还不够,为什么还有第二次,为什么让我一次次承受这样的打击。
他不知道的是,很快就会有第三次楚国灭亡。
【同年,秦王政派王贲进攻燕国辽东,俘虏燕王喜,灭亡燕国。接着又回师攻代,俘虏代王嘉,建立代郡和辽东郡。】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投降,齐国灭亡!】
【自从昭襄王时期六国联合攻齐,齐国几乎被灭国之后,齐国就再未对外用过兵。齐王建即位40余年,三晋、楚、燕与秦战争连绵不断,齐国由于与秦国没有共同边界,未被攻击,上下宴然,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不备兵革,不修战备,政治上达惊人的麻木程度。】
【《孟子》一书中曾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齐王建本人昏庸无能,齐相国后胜又是一个贪得无厌之徒,秦多年来用重金贿赂后胜,后胜就为秦远交近攻的策略效劳,终日规劝齐王建臣服于秦,朝野上下已无丝毫斗志。所以尽管秦灭六国时,齐还拥有70余座城池,仍旧不堪一击。】
【等到王贲兵临城下,齐国毫无准备,在齐相后胜的劝说下,齐王建不战而降,至此,六国俱灭,秦国一统天下!】
“世界纷纷扰扰,我自岁月静好……”
“呵呵,六国都跟齐国有灭国之仇,齐国没有帮秦国就算好了。”
齐王建:天幕所言甚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寡人为何要为了他们与秦国对上。看着他们打生打死多有趣啊,寡人不光看,还要派出使臣祝贺秦王呢!
齐桓公:“哈哈哈……”
不错,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田齐都是乱臣贼子,秦国灭了齐国,也算是帮他报了一箭之仇。
齐桓公不光跟自己的臣下嘲笑田齐,还要让所有人知道自己的态度。
“姜小白:恭贺秦国一统天下!”
晋国国君也深有同感,当即在后面跟上。
“重耳:恭贺秦国一统天下!”
不少在秦国崛起前就被灭的国家也不甘示弱,如鲁国、宋国、吴、越等国纷纷跟上大佬的步伐,在后面恭贺秦国。
一时之间,评论区蔚为壮观。
天幕下的观众大为震撼,春秋时期的国君居然都被炸出来了,这还是很多人没有评论资格只能干看着,不然春秋一百多个诸侯国,每个国家数十位国君,那才是真的壮观呢。
现代观众看的很乐呵,跟着古人玩起了梗。
只有未曾断代的楚国、燕国不觉得好笑,只觉得天幕太过聒噪。
【秦国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华夏的统一,从此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秦国不仅在地理疆域上实现了统一,始皇帝还以远超时代的眼光,实行了一系列先进的政策,建立了制度上、文化上的统一,使得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此后数千年,中原大地虽然分分合合,但所有有识之士都以大一统为自己的目标,保持国家的独立,抵抗外来的侵略,这都是始皇帝的开创之功。】
后世的帝王将相想要反驳,想要呵斥天幕,怒骂暴秦,却突然发现自家的王朝确实是在秦朝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这就尴尬了……
【天下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命令叫作“制”或“诏”,皇帝的大印叫“玺”。秦始皇还废除了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他认为,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
【他希望自己开创的王朝能够二世、三世,直至万世而为君!但很可惜,大秦二世而亡,后世的朝代却将他开创的皇帝制度传承了下去。】
扶苏紧张的看着父亲的面色,天幕的话也太扎心了,他有些担心。
秦始皇:……若不是你不争气,朕何至于被后世嘲笑!
【秦始皇灭六国后,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军功贵族。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可惜,秦国并没有那么多人才满足郡县制的要求,地方郡县的长官都与六国豪强沆瀣一气,或者本身就是六国遗贵。始皇被刺杀好几次,一次都没有抓到刺客。还有秦末乱世,无数地方郡县举城叛秦。秦国官僚制已经被渗透成了筛子,细思极恐啊。”
“军功爵制不适合和平的大一统帝国,秦国缺少一个人才上升通道,很多有能力的人都被埋没了。”
秦始皇若有所思,他也认为军功爵制已经到头了,天下已经统一,没有新的土地可以封赏,可是如今大秦群臣都是军功爵制的受益者,他们必会抵制新的变革,没有一个更好的制度便不能摧毁现有的。
希望天幕能讲讲后世的人才选拔制度,让老祖宗也借鉴借鉴。
【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乡下设里,里中设置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掌管治安、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设亭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
【我们都知道,汉高祖刘邦未起兵之前就是泗水亭长,负责当地的治安。】
刘季:完了,天幕害我!
此时,他正与沛县的朋友在一起吃肉喝酒,欣赏天幕,却突然听到了这样的消息。
他还没有改名刘邦,但他是泗水亭长啊!
樊哙让他立刻逃跑,“用不了几日,就会有秦军来沛县抓你,到时候,全家性命难保。”

第32章 千古一帝
樊哙的话让周围喝酒的小伙伴们都紧张了起来,秦律严苛,知情不报者同罪,他们一个也逃不了!
萧何却道,“天幕已经提到了你的出身,沛县之人几乎都认识你,便是躲能躲到哪里去?如今大秦刚刚统一,六国尚未归心,若是始皇因为未发生之事杀你,必会人人自危,引起动乱。毕竟,秦末乱世,不知有多少人参与其中。”
刘季若有所思。
萧何:“再则,据咸阳传来的消息,赵高被打入大狱,但李斯依旧位列朝堂之上,可见始皇并不是嗜杀之人。”
李斯可是天幕盖章的“乱臣贼子”,始皇连他都能原谅,更别说其他人了。
刘季也是个胆大的,他当即决定,要大张旗鼓的承认这个身份,让秦军投鼠忌器,只要能见到始皇,他定能有一线生机。
说到底,始皇出身赢氏王族,如今又执掌天下,乾纲独断,根本不会在意自己这样的小人物。
咸阳宫中始皇帝双目微眯,盯着“刘邦”、“泗水亭长”几个字。
语气低沉道,“蒙毅,你亲自带兵,将他抓拿归案,朕很想亲眼见见他。”
原以为秦朝灭亡离自己很远,没想到这汉高祖就在自己治下,朕倒要看看,这是何等人物。
蒙毅立刻出发,前往沛县。
【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后来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
扶苏皱眉,听天幕的意思,郡县制比分封制更优越,难道我的坚持是错的?
淳于越本是齐国博士,齐国灭亡后才来到咸阳,他一到咸阳便暗中观察,发现公子扶苏有仁义之心,又是长公子,很有可能继承王位。便有心以儒家思想影响扶苏,与他谈论周礼,谈论八百年周王朝,谈论周王朝的分封制。
扶苏心怀仁义,在他的影响下,很快便意识到法家对黔首的压迫,倾向于儒家治国,与秦始皇的理念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
淳于越积极奔走联络有机会分封的宗室贵族,就是为了在秦国复兴周朝的分封制。只要秦始皇接受分封制,周礼便有机会在秦国恢复,论起周礼还有谁比我儒家更精通。到时候,儒家必能压倒法家,成为秦国的治国之学。
可是天幕的出现打断了这一切,比起儒家的“治国之学”,还是天幕讲解的治国经验更加有用,毕竟那是经过后世上千年的积淀才形成的学说。
在这千年难遇的变局中,我儒家如何才能闯出一条路来!
【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统一货币、度量衡。七国钱币不一,国与国之间的交易必须兑换成他国货币,我们都知道,货币的汇率是不断变化的,今天一个秦币相当于一个齐币,明日,一个秦币可能换两个齐币。未统一前,这只是对一些跨国的大商人有些不方便。但统一后,所有人都是大秦子民,游学、经商、迁徙的人越来越多,结果出个郡就要兑换货币,不然只能以物易物,岂不是倒退回了远古时代。】
【秦始皇废除六国货币,定立统一的标准——圆形方孔的“秦半两”,还规定国家统一铸币,严禁私人铸币。】
六国遗贵:暴君!
在这次更换货币过程中,他们的资产大大缩水,自然看不惯这一政策。
但天下的百姓却很高兴,尤其是那些经常走街串巷的商人,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方便。
【同样,当时的度量衡也是不一样的,这非常不利于全国统治,譬如收税之时就遇到了麻烦,六国的度量衡与秦国不同,收税时,用哪个作为标准呢。因此,统一度量衡是刻不容缓之事。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这些制度沿用千年而不衰。】
秦国基层官吏:天幕所言甚是,他们都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收税之时秦国的度量衡与六国不同,收多收少都不对。地方豪强振臂一呼就给朝廷冠上了强征暴敛的名号,以至于各地百姓对朝廷的误会越来越深,他们的工作越来越不好开展。
六国百姓也在听着天幕之言,之前说的那些两国交战、国家政策等离他们太远,他们左耳进右耳出,根本理解不了,也不求甚解。
现在说的却是与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每个人都放下了手头的活计,专心的听着天幕所言。
原来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是为我们好,比起那些压迫他们的贵人的话,他们更愿意相信天幕。
一时之间,六国百姓对大秦的敌视越来越少。
【统一文字:我们在“文字起源”中说过,殷商以来官方文字都是金文,它们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谋求独立,各国的文字经过历代演化,在字形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天幕显示出来的是金文和七国文字中的“马”,天幕下的人都看到了其中的区别,有的多一笔,有的少一笔,有的变弯为直。
六国遗贵:暴秦断我文化传承,不就是想让我们只知秦文吗!若是让暴秦得逞,几代之后,谁还记得六国!
天幕为虎作伥,吾等不耻!
【统一文字有没有必要呢?当然有必要。中国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除了上层贵族有统一的雅言,地方上却有着各不相同的方言,若是各地文字也不尽相同,人与人之间还如何交流。】
【对比一下如今的欧洲,一出国就变文盲,想去哪里都得请翻译。这种状况严重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画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当时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
“先秦类似于中世纪的欧洲,各国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教会则是以拉丁语为主。他们认为只有能熟练地运用拉丁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权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
“禁锢思想,将人人为的分成不同的阶级,断了所有上升的渠道,怪不得中世纪那么黑暗。”
秦始皇:教会!
这是什么机构,为何各国要听他们的,难道是那欧洲所谓的“周天子”?
张良无法想象欧洲是什么样,但他自韩国灭亡便在各地奔走,每到一个地方都只能找当地懂雅言的人交流,确实不太方便。
但仅凭这些便要他承认秦朝,是不可能的。
【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进行总结归纳,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后世所有文字都基于隶书演变而来。】
始皇帝:“李斯。”
李斯:“陛下,所有衙吏都有名册,待臣回去查找一番便能找到此人。”
始皇帝:“善!”
秦朝文武面面相觑,怪不得人家李斯犯了那么大的罪还能活命呢,这份察言观色、精明干练的本事可不是谁都能学会的。
先秦也有不少人在记录天幕上显示出的小篆、隶书,因为这两种文字确实比他们用的要简便很多,文字线条与结构也更加固定,不容易出错。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修筑长城、驰道和直道。秦始皇将原本的赵长城、燕长城、秦长城连接起来,这就是后来的万里长城。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为了保护北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长城的修建刻不容缓。】
“当时修长城的劳役可能根本不理解始皇的用意,只将此当成了秦朝苛政虐民的罪证。”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汉初若是没有长城,匈奴就直接长驱直入,横扫中原了。”
“毕竟秦末乱世,楚汉争霸,透支了中原的生命了,人口直接失去三分之二,汉初建国时,刘邦就连四匹一样颜色的马都找不到,官员只能乘牛车上朝,可见当时困窘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这样的实力哪里能打得过统一匈奴的冒顿单于。”
“冒顿也是一代枭雄了,杀父自立,统一匈奴,匈奴在他手上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南吞楼烦,征服了北方的浑庚、丁零等国,成为北方一霸。”
“然后就南下把刘邦围在白登山,逼得汉朝嫁公主和亲……”
正在边关修建长城的劳役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正在做的事这么重要,原来这不是达官贵人心血来潮的玩意,而是为了保护中原,保护每一个像自己一样的普通人。
念头通达后,劳作的积极性都提高了不少。

第33章 千古一帝
秦始皇眉头紧锁,四分五裂的匈奴居然统一了,这个时空大秦必不会二世而亡,那这冒顿就是自己的敌人了。
“蒙卿,你可知道这冒顿?”
蒙恬:“陛下,臣听闻头曼单于与大阏氏之子便名冒顿,大阏氏去后,头曼宠幸新阏氏,一心为自己尚未出生的儿子扫清障碍,将冒顿送往大月氏为质。”
秦始皇冷哼道,“愚蠢!”
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对于已经得罪的狼崽子,最好的做法就是斩草除根,头曼优柔寡断,怪不得会被自己儿子坑死。
“蒙卿多关注一下,若能将其带到大秦,可断匈奴崛起之路。”
“是,陛下!”
天幕提起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依旧面色不变,还能与萧何打趣,“你说这后世之人是如何知道这么多事的。”
萧何无奈道:“自然是史书记载的。”
刘邦:“不知史书上记载的乃公是什么样子,有没有记载乃公斩白蛇起义,以赤帝子代秦。”
萧何:……
陛下,您骗骗别人就算了,怎么自己还信上了。
【“要想富,先修路。”驰道和直道可以加强全国各地的联系,中央朝廷的命令能够以最快速度传递到郡县,也方便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当然,秦朝的驰道也不是从零开始修建的,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都是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拓建而成。】
天幕下的古人:“要想富,先修路。”
语言足够直白,但细细思量,却无可反驳。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古代的木质车轮行走在土路上,时间长了便会形成深深的车辙,若是车的间距统一便可以沿着前人的车辙前进,节省人力畜力。因此,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这便是车同轨!】
六国遗贵:劳民伤财!
以前六国王室根本不管这些小事,现在却要我们都按你的标准来,凭什么!
实行车同轨最折腾的就是那些有资产的六国贵族,无车的平民与秦人是不需要改易的。
【秦始皇也十分重视风俗建设,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令人在泰山刻石上记下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等文字:“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又在会稽刻石上留下铭文,对当地盛行的淫泆之风,大加鞭笞,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大防不严的习俗——“夫为寄,杀之无罪”。】
“所以秦朝的法律对女性是很友好的,保障了女性最基本的生命权和财产权,再往后的朝代对女性的压迫越来越重。”
“重点是宋朝往后,明清时期尤甚!”
“若是穿越到古代,我宁可去秦朝吃没什么味道的煮菜,也不想去明清裹小脚,守贞洁。”
朱元璋狠狠皱眉,本来在看天幕讲解秦朝的故事,吃瓜吃的不亦乐乎,怎么就拐到明朝了,还将自家王朝和后世的鞑子王朝相提并论。
而且,宁愿去暴秦也不选大明,自家王朝在后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啊!
“都是因为儒家,导致社会风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畸形。”
“姐妹,宋朝往后的理学不等于儒家。”
“从西汉董仲舒开始,儒家就跟孔子没什么关系了。”
“董仲舒为了将儒家卖给汉武帝,在其中加入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多种学派,便是孔孟复生,也不认识这样的儒家了。”
“所以近代思想解放的时候,我们才会呼吁‘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各朝的儒生目眦欲裂,他们想将天幕遮住,不要给人看到这些荒诞不羁的言论,但天幕高高在上,他们只能无能狂怒。
反倒是孔孟接受良好,这时候的学派是很纯粹的,他们总结自己对于天地宇宙的思考,宣扬自己的思想,为各国的国君提供治国之道,实现自己心目中的大同世界。这一家不接受,就换下一家,他们是不可能为了统治者修改自己的思想的。
而且他们与法家、道家、阴阳家都是对立的,互为敌人,怎么可能接受自家思想中加入敌人的言论!
孔子忍不住在天幕发言:“孔丘:后世的儒学发展成什么样子了,何人能与老夫说说。”
发着金光的评论挂在天幕上,提醒着平行时空的古人,这是真是孔子,孔圣人!
他们俯身朝拜,却没有人敢将自己的评论挂在孔子之下。
现代观众将这些挂着古人名字的观众当做语C,玩梗,当即嘻嘻哈哈的将自己了解的消息写了上去。
“董仲舒推崇‘天人感应’,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若是国家有灾祸就是天子失德,要下罪己诏。”
“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所有人都要克制欲望。”
“明清的儒家断章取义,将所有枷锁都套在了女人身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表彰贞节牌坊,变态审美强迫女性缠足。”
“这里点名朱元璋,在明朝以前这些只是在民间流行,以官方的名义表彰都是他开的头。”
孔子看的目瞪口呆,台下的弟子忙翻阅自己往日记录的夫子言论,“夫子说过这样的话吗?”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