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天坑开局。”
“我政哥美强惨的代表!”
顶着扶苏心疼怜惜的目光,嬴政多少有些不自在,他已经成为独掌大权的天下之主,幼年的生活仿佛蒙上了一层面纱,早已记不清了。
【就在这时,卫国商人吕不韦在赵国做生意,发现秦王孙奇货可居。】
【倒买倒卖才能赚多少钱,若是能将一个不受宠的王孙捧上王位,岂不是能得到富可敌国的利润。于是,他开始投资异人,不仅送他钱财美人,还亲自去秦国游说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是秦太子赢柱的正室夫人,却苦于没有儿子,异人认其为母,改名子楚。】
嬴稷撇了太子一眼,眼中满满的嫌弃。
赢柱:……
【公元前257年,秦国兵围邯郸,子楚与吕不韦逃回秦国,丢下赵姬和小嬴政,成为赵国泄愤的对象。幸好赵姬的娘家是赵国富豪,将他们藏起来,才躲过一劫。可想而知,小嬴政幼年的生活定是极其艰苦的。】
赢稷虎目含泪,“可怜的孩子……”
他曾在燕国为质,知道质子过得什么生活,更何况,嬴政那么小,面对对他恨之入骨的赵国人,他该如何自处。
赢稷还没有见到嬴政,已经在脑补之下将为数不多的爱意都给了他。
【从后来的事情中,我们也能发现,赵姬此人缺乏大局观,没有政治敏感性,可能有一些小聪明,但这些小聪明却并不能让他们躲过赵国人的欺辱。幼年的困苦生活造就了嬴政坚强独立的性格,这是成为一个王者最重要的素质。】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赢柱成为新的秦王,子楚被立为太子,赵国将赵姬与嬴政送回了秦国。】
【四年后,庄襄王去世,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嬴政即位时由于年少,尊吕不韦为仲父,国政皆由吕不韦把持。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嬴政年已21岁即将亲政,但此时秦国朝廷中却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已经成为秦王的赢子楚将目光转向吕不韦,吕不韦紧张的看着天幕,他有种不好的预感,未来的自己可千万不要做什么不可挽回的糊涂事啊!
【嬴政想要亲政就必须打倒两座大山,一个是仲父吕不韦,一个是太后赵姬,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安分的弟弟长安君成蟜。】
“他们不是政哥一合之敌。”
“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跟什么样的人作对。”
【吕不韦把持朝政又与赵姬有染,他见秦王日渐年长,怕东窗事发,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便把门客嫪毐献给太后,嫪毐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很能讨赵姬喜欢。赵姬还给嫪毐生了两个私生子,这也就罢了,先秦风气开放,这种事情并不罕见。】
【但他们千不该万不该,居然阴谋篡权夺位,想让那个没有赢氏血脉的孩子成为秦王,不知赵姬是不是被嫪毐迷了心窍,成为太后多年,居然没有一点政治素养。】
“特长……”
“主播说的太隐晦了。”
“猝不及防的车车。”
“放我下车,这不是开往幼儿园的车。”
天幕下的人心领神会,露出一个你知我知的诡异笑容。
嬴政倒不以为忤,毕竟在先秦这种事真的很常见,宣太后在朝堂之上对着异国使臣公然谈论自己闺房之事,也无伤大雅。
而且就是要生气也应该是自己可怜的老父亲生气,嬴政作为这场政变的赢家就是要有这样的气度!
赢子楚有些恼火,不是有人给自己戴了绿帽子,而是因为赵姬蠢笨无脑,这样一个愚蠢的太后,掌握秦国朝政,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太不可控了!
若她能有宣太后灭义渠的谋略,他也就不会这么担心了,政儿作为儿子天然受孝道的压制,想要打倒她必会受到多方指责。
看来,他走之前得给赵姬安排个好位置,免得她认不清自己的斤两。
【而嫪毐也胆大包天,居然以秦王政假父自居,假父就是继父。嫪毐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暗中找了个机会把嫪毐和太后的关系告诉嬴政,嬴政得知他们有觊觎王位之心后非常恼火。我们都知道,政哥唯一的真爱就是天下,嫪毐居然敢从他手里夺权,政哥怎么可能不生气。】
吕不韦连忙跪下请罪,作为嫪毐的举荐人,如果嫪毐有十分罪,他便有八分。
【嫪毐在雍城经营多年,建立了庞大的势力,被封为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是秦国仅次于吕不韦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他得知事情败露后,慌乱之下,准备谋反。】
吕不韦:愚蠢!
你当秦国王室无人,还是当满朝文武都是傻子。
未来的自己也很愚蠢,被权利迷了眼,看不到繁华背后的危险。
【秦王政八年(前239年),长安君成蟜率领大军攻打赵国,中途谋反,很快就被嬴政所灭,成蟜的部下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其封地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临洮。】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秦王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王政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攻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等着。嫪毐兵败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嬴政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摔死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
“就这点手段还想跟政哥斗,真是开玩笑。”
“政哥早已布好了圈套,就等着他往里钻呢。”
赢子楚摸摸自家儿子,无声安慰。
赢稷则吩咐下去,“只需迎回王孙,赵姬就留在赵国吧,我大秦不欢迎她。”
看到天幕的剧透,赵姬也不敢去秦国了,现在可不是自家儿子当秦王的时候,一旦进入秦国,定然性命不保。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嬴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遣往河南封地。可是,吕不韦却没有自知之明,依旧在家中接待诸侯国的宾客。此举,引起了秦王的忌惮,秦王给吕不韦写信:“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竟然敢号称仲父!”然后又把他迁到蜀地,吕不韦终于害怕了,他担心全族被诛,便饮毒酒自杀。】
吕不韦,这就是自己的结局吗?
不,现在一切都还没有发生,只要自己谨言慎行,定能善始善终。

第31章 千古一帝
【吕不韦登上相位后,曾效仿战国四公子,招揽天下有识之士,聚集在吕相府中的食客多达3000人,包括后来的丞相李斯都曾拜在其门下。他命门客编纂所见所闻,汇总先秦百家学说合为一家,一部辉煌的集体创作横空出世,这就是《吕氏春秋》。】
【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包涵哲学、史学、政治、道德、天文、地理、农业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尤其对后稷以来的农业生产技术,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是战国秦汉之际颇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著作,总结了古往今来的历史教训和经验,在思想上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完整的统治理论和依据。】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该书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吕氏春秋》既是吕不韦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突然发现汉初的黄老之学跟《吕氏春秋》好像啊。”
“执政宽和,与民休息。”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吕不韦的学说在秦朝无人赏识,反倒造就了一个强大的汉朝。”
嬴政双目微眯,《吕氏春秋》居然有这样的作用!
这不是儒家那样空口白牙的说教,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是缔造强汉的学说。
朕能包容四海,如何就容不下一个吕不韦,要知道,李斯还是吕不韦的门客呢,不也被朕委以重任!不过是《吕氏春秋》与商君法格格不入,所以才被束之高阁罢了。
秦国之所以越来越强大,就是因为每个秦王都是实用主义者。
秦朝非法家学派的人心思电转,天幕这般推崇杂家,说明他并不支持法家,看来秦国的天要变了。
自家学派可要跟上天幕的步伐,不能被淘汰。
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心中焦虑,却不知该如何反驳。信奉法家的秦朝二世而亡,汉朝却前后绵延四百年,这样鲜明的对比让他失去了争辩的理由。
以他对陛下的了解,陛下定会选择能让秦国长治久安的国策。
吕不韦双目精光湛湛,自己本是不入流的商户,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何其难得。
与其去争什么权利,不如好好编撰这部书,将来也能开宗立派,青史留名!
【嬴政终于扳倒了挡在他面前的所有大山,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将秦国烙上独属于自己的烙印。】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与秦二世的暴虐无道,最后还会有一些关于汉初的“彩蛋”,不过这些就是我们下次直播的内容了,我们七天后再见。】
秦朝的事情太多了,从商鞅变法到一统六国约一百六十年,历经六代秦王,无数文臣武将闪耀其中……小希列了一个大纲,现在才讲完了二分之一,争取下次直播将秦朝的故事讲完吧。
秦始皇一口老血梗在心头,若不是身为秦王的素质,他要用最恶毒的话语咒骂天幕。后世之人不是很崇拜朕吗,怎么忍心如此吊人胃口。
从天幕出现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天了,他做梦都想知道是谁葬送了自己的秦国,现在他看自己的儿子一个都不顺眼,时不时就给他们找一些事,缓解自己的情绪。
扶苏心里暗暗发苦,虽然他不是秦二世,但作为被父皇寄予厚望的继承人,被人夺了皇位难道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吗!
所以,对于父皇给他布置的各种任务,他都要做到最好,让父皇看到自己的改变。
嬴稷见天幕暗了下去,命白起立刻出发,他还是担心夜长梦多,只有将小嬴政立刻接回自己身边才能安心。
白起虽然身体不太好,却也不是完全上不的马,他立刻带着自己的亲兵出发,前往邯郸。
邯郸城外,秦军围城,赵王的兵力根本出不了城,五国的使者一边在邯郸宫与赵王纠缠,一边设法通知城外的探子寻找嬴异人。
嬴异人等人则在等待时机,等寻找他们的探子懈怠之时,才能绕个大圈回到秦军营地。
【七天后,天幕如期而至。】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这是我的诗。
嬴政:“彩!”
气势雄浑,霸气天成!
【嬴政掌权后,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
【从秦王政十七年,内史腾灭韩开始,到秦王政二十六年,王贲灭齐。短短十年时间,嬴政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王朝!】
【韩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弱,但地理位置却是秦国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秦始皇首选的攻击目标就是韩国。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腾,向秦国献出了他所管辖的属地,投靠秦国。始皇帝用人不疑,任命腾为内史,又命其率军进攻韩国。他一战俘获韩王安,于韩地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张良:天幕当真是为了暴秦而来的吗?
为什么?若当真有神仙,为何要向着暴君嬴政!
张良等六国有识之士早已发现,秦亡之后的朝代是汉,不是韩、赵、魏、齐、燕、楚任何一国,难道我韩国当真无法复国吗?
苍天何其不公!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赵国发生特大旱灾,赵王却不思救灾,统治阶级依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不顾百姓死活。赵人有歌谣为证:“赵人号哭,秦人欢笑,如果不信,看看田里只长草。”一时之间,赵国民怨沸腾,民不聊生。】
【这样好的机会秦国自然不会错过,秦王政十八年,王翦率领士兵直下井陉,秦将杨端和兵围赵都邯郸。赵王派李牧、司马尚带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散布流言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自毁长城。】
【如果说韩国亡于弱小,赵国则亡于内斗。】
【赵国原本是北方强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实力大涨,兵强马壮,北拒匈奴,南抗强秦。但赵武灵王死后,继任的赵王都不复先祖遗风,昏聩无能,任意猜忌大将,廉颇、李牧等将领都被奸佞小人所害。】
【此时在位的赵王是赵王迁,他是赵悼襄王的幼子。赵悼襄王纳娼女为妃,史称赵悼倡后,赵悼倡后生子赵迁。赵悼襄王非常宠爱赵悼倡后,于是废黜与正妻所生长子、有德行的太子赵嘉,而将品行不端的赵迁立为太子。】
【有没有觉得这个故事很耳熟。】
“赵武灵王便是废长立幼。”
“这难道就是赵国的传统?”
赵武灵王:寡人被孽子饿死的前车之鉴才过去几年,你们就都忘记了!
【赵国废长立幼已经成为了习惯,过去赵武灵王废赵章立赵何时,没有人敢反对。如今,赵悼襄王废赵嘉立赵迁依旧不会有人反对,因为赵国群臣已经习惯了。】
“好可怕的习惯。”
“这就是政治惯性,一位强有力的国君做的事,不论对错都会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
“就像自从玄武门之变后,唐朝的太子皇子政变就成了家常便饭。”
李世民:这些不肖子孙,好的不学竟学坏的!
【还有,当年长平之战,范睢行反间计,让赵王罢廉颇用赵括,没有多少人反对,如今王翦行反间计,郭开进谗言,诬陷李牧,也没有人会为李牧说话,因为赵国群臣已经习惯了……】
【这个郭开也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里面的反派。廉颇功高震主,被赵悼襄王忌惮,出走魏国,但并不得重用。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赵悼襄王欲复用廉颇,廉颇也想回国效力。】
【赵王派人去探问廉颇,廉颇一餐饭吃下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挂铠甲,跃上战马,以此显示自己还可以率军去攻城陷阵。但使臣接受了郭开的贿赂,回到赵国后,向赵悼襄王报告说:“廉将军人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好。只是陪我坐着的时候,不一会就去了三次厕所。”赵王感叹,廉颇终究老了,不堪任用,便不再过问。】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极高的威望,而这正是李牧的催命符。】
【李牧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在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中展现了极高的军事指挥艺术,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秦赵各有两大名将,赵国却被秦国压着打,果然,一切堡垒都是从内部瓦解的。”
【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牧不是王翦,没有遇到一个能够交付全部信任的国君。所以,在秦赵最后一战中,王翦贿赂郭开,施展反间计,称“李牧和司马尚欲谋反”,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和司马尚。】
【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没有听从,这更让赵王忌惮万分,王命都不听,他果然有谋反之心,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抓捕李牧并杀了他。】
“这里完颜构有话说。”
“岳飞若是不回朝,没人能把他如何。”
“可是一天之内接到十二道金牌,岳飞要是不听就是谋反实锤了。”
“最好的选择就是直接反了。”
“一提起大怂的皇帝就让人火大。”
南宋之前的人都在看热闹,直到提起大怂,赵匡胤惊了,所以这个“完颜构”是大宋的皇帝!
他到底做了什么混账事,让后人给他改了姓……
【李牧死后只过了三个月,王翦大败赵军,攻下邯郸,赵王迁被俘虏,公子嘉逃往代地自立为王。】
赵王迁嚷道:“寡人就知道,公子嘉图谋不轨。”
对于他来说,前面的种种,都比不过最后一句,他被秦国俘虏,而公子嘉成了代王……
“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廉颇、李牧都间接、直接死在郭开手里,郭开可谓用一己之力,助秦灭赵,堪称战国第一战神。”
平行时空的古人:“战神”这个词从此要变成贬义了。
【长平之战仅仅过去三十多年,便没有人记得四十万赵军的耻辱了,赵国总是在同一个坑里一次次栽倒。即便有再多的廉颇、李牧,遇到赵王这样的昏聩之君也无济于事。】
【正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历史是个循环。”
“就像王朝周期律一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廉颇:哎!
李牧:当年还曾为廉将军鸣不平,谁知自己也步了廉将军的后尘,被奸佞小人所害。
秦朝的将领则是满心欢喜的看着自家陛下,还是陛下好,要是遇到赵王那样的昏君,死在小人诡计之下,就太憋屈了!
【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秦王政派大将王翦、辛胜攻燕国。燕、代两国发兵抵抗,被秦军败于易水以西。次年,秦军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到辽东。秦将李信带兵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的计策,杀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首级献给秦求和。】
“太子丹死得不冤。”
“本来没他什么事,非要多此一举招惹政哥。”
太子丹:我居然死在父王手里!
还有,什么叫死得不冤!
【秦国定下的策略本是灭掉魏国,彻底打通东出之路,但因为太子丹的骚操作,给燕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太子丹曾经在赵国为质,与幼年的小嬴政在赵国相识。只是,当时一人是燕国太子,一人是秦王都不知道的秦王孙,两人待遇自然不同。】
【后来嬴政回到秦国继位为王,太子丹又被其父亲送到秦国为质,此时,一为秦王,另一人还是质子,太子丹的内心定是十分复杂。】
【嫉妒使人质壁分离,太子丹逃回燕国后,一心寻找刺客刺杀秦王,他派出荆轲刺秦,又用樊於期的脑袋和督亢地区地图为礼,图穷匕见,荆轲持刀刺向秦王。说时迟那时快,秦王绕柱而逃,荆轲在后面紧追不舍。大殿之下虽有侍卫,但侍卫无召不得进殿。大殿之中,只有秦王腰间挂着宝剑,可是宝剑太长,一时拔不出来,有大臣大喊“王负剑”,嬴政将长剑转到身后,才将其拔了出来。太医夏无且将手中药箱掷向荆轲,荆轲的动作慢了一瞬,嬴政终于挥出了剑,砍向荆轲……】
嬴政:天幕大可不必说的这么详细,史官怎么记录的,居然加了这么多细节。
燕昭王:愚不可及!真不想承认这是自己的子孙。
“无且爱我!好想听政哥说这么一句。”
“我想看王负剑,还想看秦王绕柱……”
嬴政:天幕不是很喜欢朕吗,怎么会想看朕的笑话。
有没有可能,正是因为受人爱戴,才会有这么多人想看始皇的窘态。
嬴政:朕不理解,但朕大为震撼!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是个英雄,可惜他没有看到天下统一是大势,就算刺秦成功,燕国还是免不了灭亡。”
“是太子丹太阴险,又急功近利。”
“大概荆轲是想活捉始皇吧。”
赢子楚叮嘱自家太子,“以后记得不要让他国使臣靠近自己,还要随身携带短刀。”
太子政:儿臣又不是三岁小儿,能听懂天幕的话。
【刺杀虽然有惊无险,但燕国却遭到了灭顶之灾。不得不怀疑太子丹的精神还正常否?他怎么不想想,这件事不论成不成对燕国都只有坏处,没有任何好处。若是秦王没有受伤,第一件事便是灭了燕国。若是侥幸成功杀了嬴政,秦国新王继位,第一件事便是为先王报仇,还是灭了燕国。】
【不得不说,燕太子丹是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人,身怀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为了其他四国安危,甘愿以身试剑。】
太子丹:……
天幕下的人看明白了天幕的嘲讽之意,当即哈哈大笑,“天幕也太促狭了!”
【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韩国都城发生叛乱,秦国出兵平定韩的叛乱,乘机处死韩王安。】
韩王安:叛什么乱!寡人还在秦人手里呢,乱臣贼子,你们是不是想拥戴其他人称王!秦王一定要相信寡人,寡人对秦国一片忠心,绝不敢反抗!
六国国君畏惧秦国,不敢反抗,却容不得国人挑衅,见不得有人越过自己。
【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魏。魏国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位置,但由于战争频繁,大大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魏国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只剩下了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池。】
【王贲帅军包围了魏都大梁,大梁城墙坚固,易守难攻,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滔滔大水将大梁城淹没,三个月后,大梁城墙被水浸泡坍塌,魏王假只能出降,魏国灭亡。秦王政就在魏的东部地区建立砀郡。】
魏文侯:唉……子孙无能,自己这老祖宗做得再好也无法挽救百年之后的亡国之危啊。
李悝:“主君何不趁势灭了秦国。”
这个时候的秦国还没有经过商鞅变法,魏国又有良臣猛将,吴起已经打下了河西之地,这是秦国与魏国国力相差最大的时候,魏国处于巅峰,秦国却是黎明前的黑暗,错过了这次,可能就再也不会有这样好的机会了。
魏文侯,“赵、楚等国在背后虎视眈眈,他们不会允许魏国独大的,除非能一举灭亡六国,不然列国互相牵制,终会趋向平衡。”
李悝:“不如联合天下诸侯合纵攻秦,瓜分秦国。”
这样大家都能得到好处,还能消灭潜在的威胁,何乐而不为。
魏文侯:“那就试试吧。”
其实魏文侯内心深处并不抱什么希望,天幕提到多次合纵,全都因为列国心不齐而功败垂成。不过,既然知道了未来的结局,不努力一把总是不甘心的。
【接下来唯一有点实力的就剩下楚国了,在攻楚之前,嬴政询问众将,攻楚需要多少人马?小将李信自信道,“20万人足够。”老将王翦则说“必须要60万人才能保证胜利。”】
【李信曾在灭燕之战中大放异彩,仅率领数千士兵千里追击燕太子丹,并取得了胜利,是新起之秀。王翦则是灭赵的主帅,他的儿子王贲又是灭燕、灭魏的主帅,王翦有心急流勇退,嬴政也想提拔新人。】
【再则,短短五年时间,三晋之地尽收囊中,秦国君臣并不将楚国放在眼里,李信自信无畏的态度正是当时群臣的表现。】
李信顶着周围同僚的目光,脸庞通红:求天幕不要说了。
这件事好不容易过去,天幕为何揭我伤疤……
【于是,嬴政派李信、蒙恬带20万大军攻楚。李信把兵力集中于颖川郡,目的在于歼灭楚国的野战部队。李信判断,当秦军向楚进攻时,楚军为抗御秦军的进攻,必将兵力集中于汝水两岸,即淮阳、商水、上蔡边界地区。进而决定采取两翼钳形攻势,包围歼灭楚军。于是由蒙恬指挥一部分军队,沿汝河两岸前进,从正面进攻楚军。主力军由李信亲自指挥,从汝水以南,经过舞阳、平舆、新蔡、颍邑迂回楚军左侧翼,与蒙恬军会师,包围楚军,聚而歼之。】
天幕上出现了秦楚两国交战的地图,两条红色的箭头不断延伸,想要包围楚军。
【最开始,战事向着李信预料的方向发展,李信军占领了平舆,蒙恬军占领了寝城,秦军没有遇像样的抵抗。可是李信不知道,楚军统帅项燕等的就是秦军孤军深入,他再集中优势兵力分而击之。结果我们都知道,李信战败,损失惨重。】
“不只是战场上的失误,还因为昌平君和楚国暗通款曲,泄露秦国机密吧。”
“秦楚世代联姻,昌平君不仅是秦国公主之子还是楚国国君之子,他也有继承权的。”
“后来,昌平君被项燕立为楚王,反叛秦国,就是他通楚的证据。”
平行时空还活着的昌平君:冤枉啊!
【大家对昌平君都很关注,很多人都认为昌平君有二心,在秦楚之战中与楚国暗通款曲,是李信攻楚失败的一大原因。但这种观点多半是从昌平君被立为楚王发散出来的——既然他被项燕拥立,说明他本来就与楚国有关系,心里更偏向楚国,面对秦国的攻击,他定会设法救援楚国。】
【我们不去评判这件事的真假,因为昌平君在正史上只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嫪毐谋反中,昌平君和昌文君受秦王之命,平定叛乱。第二件是新郑爆发反秦之乱,昌平君被贬前往楚国首都陈郢,随后,楚国被灭,昌平君被拥立为楚王,在淮南继续反秦。】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