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心里咯噔了一下,他连忙坐直了身子,紧紧盯着天幕。
可惜,天幕却没有给他解惑……
【收回权利的刘义隆开始了他的执政生涯,他延续了父亲刘裕生前推行的治国方针。整顿吏治,广开言路,与民休息,依法行事,抑制豪强,减免赋税,重视农业生产……在他的治理下,南朝的经济文化日趋繁荣。】
“他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命郡县官吏教导百姓正确的农作方法,在天灾降临时朝廷主动指导百姓轮作耕种。”
“他还租借种子给贫苦的百姓,种田好的农户能得到朝廷的奖赏。”
“免除了百姓欠官府的通租宿债,减轻百姓的负担。”
【在两代帝王的接力下,晋末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的状况有所改善。“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盖宋世之极盛也!”】
【这一派安居乐业之象虽有史家的渲染,但不论如何,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繁盛的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刘裕老怀大慰,一生功业有人继承,这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刘义隆也在接受满朝文武的恭维,这恭维中真心实意者占大多数。
【但,元嘉末年,北魏军队大肆南侵,江淮之间横遭兵祸,江南地区一片繁盛之景到此终结,元嘉之治也就此结束了……】
刘裕、刘义隆脸上的笑意还没有消散,便僵硬在唇角。
刘裕无奈:“怎么又是北魏!”
刘义隆惊道:“朕怎么会输给北方蛮夷!”
父皇死后,北魏兴兵南侵,占据黄河附近的土地。他自登基时便立下志愿,一定要将丢失的国土收回来。
这几年,他夙兴夜寐不敢稍有懈怠,致力于稳定国内局势,如今国库丰盈,兵强马壮,他已经准备好了第一次北征——难道这次北征失败了!
【刘义隆开创元嘉之治,文治耀眼,武功却差得很远,他三次出师北伐,皆无功而返!而此时,北魏的统治者正是一统北方大地的太武帝拓跋焘!】
刘裕惊呼:“拓跋焘!”
此时的拓跋嗣还不到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刘裕很担心他百年后,拓跋嗣兴兵南征,南朝无人能挡,没想到居然是拓跋焘。
谢晦肯定了天幕的说法:“据我们得到的消息,拓跋焘正是北魏皇帝拓跋嗣长子。”
檀道济:“看来,拓跋嗣也没几年好活了。”
这倒是一个好消息!
【拓跋焘16岁继位,那一年是公元423年,正是刘义隆继位的前一年。当我们将两位帝王的人生列一个时间表,就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巧合远不止于此。】
【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北魏与南朝宋之间的战争写照,“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刘义隆喃喃自语:“元嘉草草……仓皇北顾!”
朕发动的北伐居然只得了后世一个“草草”的评价……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称霸北方的拓跋嗣与拓跋焘父子却极为高兴。
拓跋嗣:“吾儿将来一统北方大地,又打败南朝,无愧于你祖父的赞誉。”
拓跋焘信心满满:“儿臣想要的可是整个天下!”
不只是南朝宋的皇帝破防,几百年后,两宋的皇帝也破防了。
赵匡胤深谙诗词的写作之道,他知道所有咏古词都是为了讽今,难道南宋也有一个如同刘义隆一样的皇帝,北伐之战中草草败北,以致断了国运?
他以后就会知道,南宋的皇帝可能还不如刘义隆……
【拓跋焘,小字佛狸伐,辛弃疾笔下的“佛狸祠下”就是代指拓跋焘。拓跋焘出生于公元408年,他的父亲拓跋嗣是北魏开国之君拓跋珪的长子。】
【按照北魏习俗,生下长子的妃子必须赐死,以免将来太后乱政。拓跋嗣天性孝顺,对母亲之死悲痛万分,此举却触怒了拓跋珪,被放逐在外。直到他的弟弟拓跋绍弑父自立,他才回到都城,诛杀拓跋绍,登基为帝。】
“杀母立子,真不知道北魏的统治者怎么想出这么残忍的政策的。”
“若是长子夭折,他母亲岂不是白死了……”
“封建时代,谁会在乎一个女人的生死呢。”
“杀了生母也不妨碍皇后升任太后干预朝政,更不妨碍皇帝亲近自己的乳母,纵容乳母干政。”
“北魏这个王朝的兴衰都与这个政策有很大关系……”
拓跋珪不想背这个黑锅:“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立刘弗陵,曹丕杀甄夫人立曹叡,朕分明是在效仿汉武帝魏文帝,怎么后人就单单骂我拓跋氏!”
刘彻:朕是不得已而为之!
曹丕:甄氏犯错,按律当诛,朕还能立曹叡为嗣就已经很宽容了。
【拓跋嗣选贤任能,大胆启用汉人入主中枢,北征柔然,丁零,南攻刘宋,为拓跋焘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基础。】
“公元422年,刘裕去世,同年十二月,拓跋嗣兴兵南下,夺取了黄河南岸要地和山东青州、兖州等地,辟地三百里,逼近刘宋国土。”
“这件事就是刘义隆的执念,他三次北伐都是为了夺回这片丢失的领土!”
【拓跋焘继位不久,柔然便率军入侵,他立刻意识到有柔然在北方威胁国境,北魏便无法全力征服其他国家,更无力南侵,与南朝宋争锋。于是,拓跋焘即位之初便两次亲率大军征讨柔然,逼迫柔然大汗北遁,无法袭扰中原,拉开了北魏反攻柔然的序幕!】
“柔然是东胡鲜卑的直接后裔,跟拓跋氏算是同族吧。”
“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就不再是游牧民族了。”
“拓跋焘第一次出击就被柔然大军包围,若不是他奋勇杀敌等到了援军,就是第二个刘邦了。”
刘邦:你礼貌吗……
【公元425年,拓跋焘亲征胡夏,攻克长安,生擒夏国主赫连昌。攻灭平凉,驱逐赫连定。】
“胡夏的开国之君赫连勃勃病死,夏国诸子争位,关中大乱。拓跋焘立刻率军西征,当北魏的大军兵临长安,夏国主赫连昌还在皇宫中大宴群臣。”
“赫连昌仓促应战,大败而归,成为北魏的俘虏。”
“赫连定在平凉登基,很快就被拓跋焘攻城略地,彻底消灭胡夏政权。”
【当拓跋焘大举攻夏之时,柔然再次入侵,袭扰边境,大掠边民。为了摆脱北方柔然与南朝宋的两面夹击,雪云中被围之耻,拓跋焘誓师出征。】
【公元429年四月,拓跋焘兵分两路合围柔然王庭,他舍弃辎重,轻装简行,出奇制胜,战果辉煌,一路上收服柔然的小弟高车等国,瓦解柔然的势力。此战后,攻守之势异形!】
【拓跋焘与柔然的战争还远没有结束,从他即位之初到公元449年,25年间,拓跋焘13次进攻柔然,击溃柔然的附属部落,拓地千里!】
【后又设置六镇抵御柔然入侵,使柔然“怖威北窜,不敢复南”,这是自汉武帝重创匈奴后,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北魏对柔然并不是一味打压,而是分化限制,借其压制草原上其他部族的崛起。”
“等到北魏灭亡,柔然才有机会死灰复燃。”
“柔然最后亡于被奴役部落的反抗。”
“接替柔然称霸草原的就是柔然的锻工部落——契丹!”
“但柔然并没有消失,部分柔然人内迁中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河南、山西等地的闾氏、郁久闾氏、茹茹氏、茹氏都是柔然人的直系后人。”
“据说部分柔然人逃亡北方,后来演变成了威震欧洲的阿瓦尔人。”
汉武帝刘彻:“看来北方那片土地总会有游牧民族滋生,不是匈奴就是鲜卑,没有鲜卑还有柔然,柔然之后居然还有契丹……”
卫青:“陛下,臣以为北征匈奴必须将其打痛,却不必致力于消灭匈奴。”
主父偃提议:“陛下,可分而治之,扶持弱小的部落,压制强大的部落,让他们无法统一起来对抗中原。”纵横捭阖,远交近攻,这可是他的专业范畴。
汉武帝:“这些是在将匈奴逐出漠南之后的事,朕还等着去病封狼居胥禅于姑衍呢。”
【经过六年的治理,刘义隆将刘宋政权内部理顺,百姓安居乐业,国势蒸蒸日上。他自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将北魏夺走的土地抢回来的实力。】
【公元430年,元嘉七年,乘着北魏与柔然交战,南方黄河沿线防御空虚的时机,刘义隆派遣到彦之率军5万,从水路北上黄河,段宏带着精骑八千直指虎牢关……刘宋大军出击,总兵力多达十万。】
刘裕皱眉:“十万人怎么就敢北征,你的敌人可是占据中原大地的北魏啊!”
先天条件限制,南朝再怎么发展也不可能短时间内达到北魏的国力。
第231章 南北对峙
【开战前,刘义隆特意遣使北魏,表明自己出兵只想要回被北魏夺取的河南地,不会深入河北。北魏正与柔然交战,也只能暂避锋芒。】
刘裕:“天真,愚蠢!北魏也有志于一统天下,必会寸土必争!”
【开战伊始,刘宋大军顺利占据洛阳、虎牢等地,但战局的发展却出乎了刘义隆的预料。这一年十月,北魏彻底击溃柔然,凯旋而归。十一月,北魏大军南下,趁着黄河封冻,渡过黄河发起反攻。到次年二月,刘宋占据的城池再次被北魏攻破。到彦之仓皇失措,沿着黄河逃亡,一路逃到了历城(济南)。】
刘裕攥紧了拳头,“到彦之是哪里来的蠢货,檀道济呢!”
南朝经历了六年的发展,兵强马壮,北朝却连年征战,士民疲敝,如今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居然因为用人不当错失良机,刘裕心痛不已!
【第一次元嘉北伐就这样草草结束了,刘宋什么都没有得到。】
“宋军兵力不足,在加上刘义隆的过度指挥,有此败也不算意外。”
刘裕一想到自己在前线打仗,后方有人指指点点,还不得不听,就深感窒息:“打仗的事能远程操控吗,你又不在前线,简直是多管闲事,你怎么不画个阵图让前线将士按着你的阵图来打!”
另一个时空的宋太宗赵光义猛地打了一个喷嚏:不会是大哥在骂我吧,可是天幕也没有提到北宋啊?
刘裕受不了了,他再次下令,命刘义隆前来大营,彭城由副将镇守。
刘义隆是他的第三子,这些年他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长子刘义符身上,次子刘义真也能得到一些关注,对其他的儿子就很少关心了。
刘裕深感不妥,他要趁着最后的这几年亲自教导刘义隆,教他如何打仗!
“刘宋并不是没有大将,只因刘义隆忌惮檀道济的功绩,让他坐了冷板凳。”
“直到前线支撑不住,檀道济才临危受命,率领数万兵马北上增援,可惜此时已经晚了。”
“檀道济北上之路被北魏层层阻击,连续交战二十多天才到达山东,等他到达历城见到的只有士气崩溃的到彦之残兵,粮草也被北魏烧毁了,檀道济只能下令南撤。”
“屋漏偏逢连阴雨,刘宋军中出了一个叛徒,带着宋军粮草告急的消息投降了北魏。北魏立刻派出大军追击,宋军顿时人心惶惶。”
“这时候就要看我们《三十六计》创始人的风采了!”
“檀道济知道北魏定会派遣细作探查实情,等细作到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檀道济带着士兵清点粮食,只见宋军营中米谷满仓,军粮充足,宋军士气也很稳定。”
“北魏得到这个消息后,怀疑投降的士兵是檀道济特意派来诈降的,一怒之下斩杀了那些降兵,再也不敢发动攻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刘宋大军从容南归。”
“其实那个细作看到的都是檀道济特意演的一出戏,粮仓中装得都是沙子,只有最上面覆盖了一层粮食。这就是成语唱筹量沙的典故。”
刘裕松了口气,北征虽然失败了,但元气还在,还有第二次机会。
他赞赏的看向檀道济:“卿兵法超群,是大宋的中流砥柱啊。”
檀道济谨慎的接受了主君的称赞,他还不知自己将来是什么样的下场,只希望不要太过不堪……
【檀道济历经三朝,军功卓著,却深受刘义隆忌惮。刘义隆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由他的弟弟刘义康辅政,刘义康掌权日久,野心膨胀,担心刘义隆死后,他无法驾驭檀道济,便撺掇刘义隆除掉檀道济。】
“檀道济出身寒门,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哥哥一起加入北府军,又一起投靠刘裕。”
刘裕也想起了那年的事,桓玄倒行逆施,他与一干北府军同袍在京口起兵,其中就有檀道济兄弟。
后来檀道济参与讨伐桓楚,平定郭寄生、司马休之乱,身先士卒,足智多谋,成为他身边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在刘裕建国的过程中,檀道济功勋卓著,他精通兵法,却不擅长权谋之术。虽尽力明哲保身,却依旧不免被君王猜忌。”
檀道济:……
【公元436年,刘义隆再次病危,他下诏召檀道济回朝,檀道济一回到京城就被罗列罪名下狱处死,他的11个儿子和亲信部将都被杀了,只有一个小孙子幸免于难。】
“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
“檀道济临行前还坦荡的对妻子说:我抵御外辱,镇守边疆,对得起国家,国家怎么会辜负我?”
刘义隆瞳孔微缩。
“但是他忘了国家也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啊,檀将军真是太可惜了……”
“檀道济被捕时,震怒不已,他将头巾拉下狠狠地摔在地上,骂道:你们是在自毁万里长城!”
“这句话堪比岳将军的天日昭昭!”
刘义隆喃喃道:“自毁长城!”
刘义隆皱眉沉思,檀道济养寇自重,不肯用心对抗北魏,凭什么说是朕诬陷他!
“听说檀道济被杀,北魏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朝就没有让他们畏惧的人了。”
“刘义康也没有嚣张多久,很快就步了檀道济的后尘。”
“刘义康代理朝政时间长了就以为自己是皇帝了,专擅朝政,权倾天下,甚至想要兄终弟及,威胁到刘义隆的地位。檀道济死后不到四年,刘义康也被刘义隆废杀。”
檀道济现在只有一个想法:天幕说的对,某确实不懂权谋,帝王之心何其可怕,某怎么会傻傻的相信一个帝王呢!
刘义隆嘴角抽搐,他一直以为图谋不轨的大将军忠心耿耿,他最信任的弟弟反倒背叛了他……
【刘义隆杀檀道济堪称自毁长城,刘宋并没有能够代替檀道济的大将,以至于二十年后,面对北魏大军压境,饮马长江,刘义隆也只能感慨若是檀道济还在怎会陷入如此境地。】
刘义隆叹了口气,当务之急还是要取得檀将军的原谅,不然近在眼前的北伐就要失败了!
【拓跋焘并不是头铁的武力致胜者,凡是有利于北魏的方法,他都愿意尝试。他曾通过遣使、朝贡、联姻等手段缓和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但国土终究还是要一刀一枪的打下来的——】
【从公元431年到439年间,拓跋焘四处征战,灭胡夏、北燕、北凉,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北方除柔然、吐谷浑以外的胡人部落都投靠到北魏治下。】
“北燕国主冯弘送女和亲,依旧没有免去北燕被灭的结果。”
“这位冯夫人不怎么出名,但她的侄女却名留青史,就是教科书上一手推动北魏汉化的冯太后。”
“公元433年,北魏攻占仇池国,439年,拓跋焘亲征北凉,在南凉的带领下,北魏兵不血刃拿下北凉。北凉主沮渠牧犍被俘。”
【一手萝卜一手大棒,拓跋焘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局面,完成了一统北方的大业!】
【此时他惟一的敌人只剩下南朝宋,公元450年二月,拓跋焘率十万步骑南征,强攻不满千人的悬瓠,在守将陈宪的死战之下,魏军久攻不下,粮草又被刘骏烧毁,两个月后,拓跋焘被迫退兵。】
【这一年也是南朝的元嘉二十七年,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理,刘宋王朝国力昌盛,百姓安乐。面对北魏的入侵,刘义隆在王玄谟的鼓动下,幻想着“封狼居胥”的梦想,发起了第二次北征!】
“刘义隆北伐前大臣争相献策,其中王玄谟最为积极,刘义隆听了他的话,十分振奋,说王玄谟的话让人有封狼居胥的想法!”
“真是一个敢说,一个敢信!”
“结果变成了历史上的一大笑话。”
刘裕疑惑:“王玄谟?”
王玄谟很早就投入他的麾下,历任数郡太守都没有做出任何政绩,名声不显,不堪重用啊!
“王玄谟大军军纪松弛,随意杀戮抢掠,大失民心,又不听劝谏,导致将士离心,最后大败而回。”
“王玄谟最后还成了顾命大臣,安然活到寿终,你敢信!”
“难道没有人为北伐的失败负责吗!”
刘义隆:还没有开始,便被剧透失败……
【此战以刘义恭为主帅,兵分四路,北伐中原。战役开始之初,刘宋大军进展顺利,西路军收复潼关,夺取济州,兵围滑台。】
【但到了十月,拓跋焘南下反攻,局势急转直下。拓跋焘一举击溃王玄谟部,拓跋仁击溃了刘宋中路军到坦之所部。】
【拓跋焘兵分五路,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长驱直入,纵深穿插,直达长江北岸。北魏大军所到之处,除了几座军事重镇,刘宋守兵望风而逃,无数人投降北魏。】
“北伐败辱,数州沦破。诸将奔退,莫不惧罪。百守千城,莫不奔骇……”
“北魏大军不攻城,只野战,绕城而走,一路南下。最终拓跋焘抵达瓜步,拓跋仁抵达江西,拓跋那抵达广陵。”
【刘义隆见败局已定,只能向拓跋焘求和,拓跋焘大军直抵长江北岸,但他们并没有预先准备舟船,刚刚统一北方的北魏也不具备消灭南朝的条件。再加上北魏大军不适应南方气候,军营爆发瘟疫,死伤惨重,拓跋焘只能退兵。】
【此战,拓跋焘实现了“饮马长江”的志愿,刘义隆只得了个“仓皇北顾”的评价。自此,南朝宋国力大损,元嘉之治被迫夭折!】
刘义隆呆呆地坐在龙椅上,久久无法回神,他没想到失败来的如此惨烈……
“辛弃疾的词写的太贴切了,所有典故都能与南宋的现状一一对照。”
“南朝宋与南宋,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赵匡胤:南朝宋与南宋有何相似之处?”
可惜他的评论很快就被一大片对辛弃疾的赞美之声遮盖了,并没有得到回答。
第232章 南北对峙
【武功卓绝的拓跋焘,在文治方面也有所建树,他宽减刑罚,平息民怨,兴办教育,建立太学,祭祀孔子,在北方打造尊崇儒学的政治环境!】
“有两赵、燕国、秦国可以看出,胡人建立的政权总会面临民族融合问题,对于如何治理日益扩大的国土,拓跋焘面临很大的挑战。”
“拓跋焘早早就提出了偃武修文的国策,偃武他做不到,但修文可以大力提倡!”
“他尊崇孔子,提倡儒学,以此教化百姓,启用汉人参政,利用汉人丰富的经验治国安邦。”
“拓跋焘生性节俭,不在乎物质享受,不吃山珍海味。他听说赫连勃勃斥巨资建造夏国首都,嘲讽道:还没有手掌大的国家竟然如此滥用民力,这不是等着灭亡吗!”
“拓跋焘的节俭一方面是他本人的道德坚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北魏连年征战带来的财政困难。”
“自北魏开国以来大臣就没有俸禄,他们的收入全靠皇帝赏赐、贪污、掠夺。”
秦汉的帝王无不侧目,这样的朝廷官吏,岂不是将搜刮民脂民膏视为寻常?
【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曾崇信佛教,与高僧同游。但佛教的发展过于迅猛,远远出乎他的预料。佛教吸引了大量人口,积聚了大量财富,导致国家赋税不足,劳役兵役短缺。】
“当时的寺庙有自己的田地,还能藏匿兵器,妥妥的大地主啊!”
“一切矛盾都能归结为经济矛盾,拓跋焘需要很多钱打仗,佛教这个金钵钵自然无法幸免。”
“早期佛教宣传各种神秘学,也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利。”
“等到经历过三武一宗灭佛后,佛教就能适应中国的环境了……”
【在崔浩的诋毁下,拓跋焘逐渐疏远佛教,要求五十岁以下的沙门还俗,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后来因怀疑佛教与起义军有勾结,拓跋焘下诏灭佛,将佛教视为邪教,焚毁佛像和佛经,所有和尚都被坑杀,禁止佛教的传播。】
【经此之后,北方佛教一度衰落,直到拓跋焘死后,他的继任者拓跋濬颁布了复佛法诏,佛教才再次兴盛起来。】
后世的佛教徒早已没有了南北朝时期的嚣张气焰,他们融入了中原大地,适应了中华文化,成为贫苦百姓的心灵寄托!
太子拓跋晃出列,想要劝谏皇帝,却被拓跋焘打断了。
拓跋焘一语致胜:“你还没有后人看的明白,佛教聚集大量财富人口,想要做什么不轨之事何人能阻。再者,朕准备南征需要粮草,你能凭空变出来吗!”
司徒崔浩得意道:“陛下英明!佛教徒若是安分守己哪有今日之祸,这都是他们自找的。”
拓跋晃恍恍惚惚的退了下去。
至于天幕所言,拓跋濬兴佛之事,拓跋焘神秘一笑,不以为忤。
佛教完全可以当做国库敛财的白手套嘛……
【崔浩因灭佛之事得罪了北魏上下,又因为国史案犯了拓跋焘的忌讳,公元450年,拓跋焘诛杀了以崔家为主的北方大批世族……】
满朝文武都看向了崔浩,人果然不能得意忘形,身为臣子却与太子争锋,这报应来的也太快了。
崔浩:……
“崔浩历仕三朝,自比张良,是拓跋焘最倚重的谋臣。他的很多谋划对北魏军队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崔浩自己笃信道教,就劝拓跋焘灭佛。拓跋焘在全国烧毁寺庙,屠杀和尚。但当时北魏上下,从皇后太子到升斗小民都信佛,崔浩一举得罪了所有人。”
“崔浩修北魏国史,完全不避讳拓跋氏先祖的残暴淫乱、同室操戈的史实。还把国史刻到石碑上彰显自己的功绩,再次得罪拓跋氏皇族所有人。”
“拓跋焘诛灭崔浩五族,包括与他有姻亲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都被灭族。”
“抄家灭族也是来钱的大好机会……”
崔浩:“我***”
“修史本就应该秉笔直书啊,怎么能因为皇帝的喜好就隐瞒功过。”
“但崔浩并不只是为了尊重史实,而是为了求名,为了权利。”
“崔浩掌权后,齐整人伦,分明姓族,致力于提高北方汉人士族的地位,他举荐的官吏也都是崔家的姻亲和世家大族,形成了以崔家为中心的权利集团。”
“崔浩怕是忘了,他的权势地位都是拓跋氏赋予的,他却恃宠而骄,胆敢与太子争锋。”
崔浩:是我错了?不,我不可能错!
东晋的王氏、谢氏都是这样做的,他们能成功,我为什么不可以!
“也许并没有这么多阴谋算计,拓跋焘晚年嗜酒成性,喜怒无常,在北魏权贵的鼓动下,杀了崔浩也是有可能的。”
“不论如何,这件惨案的发生都让北魏的汉化蒙上了一层阴影。”
【拓跋焘对新得到的土地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法,逐渐恢复了北方的社会秩序。但连年征战也导致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激化,民间起义此起彼伏。】
“拓跋焘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但他毕竟还是封建君王,无法摆脱民族局限性,为了军费,他对其他民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政策。”
“匈奴的后裔卢水胡不堪北魏的压迫,愤而起义,关中各民族群起响应,起义军多达数十万人,他们四处出击,袭击北魏城池、牧场,拓跋焘疲于应付。”
“起义军最强盛时期,包括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的广大地区都处于起义军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拓跋焘的军事才能可不是假的,他采用分兵牵制,各个击破的策略,很快平定了叛乱。”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拓跋焘对各族人民残酷杀戮,企图以高压政策扼杀反抗斗争。”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拓跋焘利用百姓,却不在乎百姓,暴露了其统治者的本性。”
【拓跋焘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开启了北魏汉化的滥觞,完成这件伟业却需要子孙后代数十年的努力。】
【晚年的拓跋焘脾气暴躁,嗜酒嗜杀,在中常侍宗爱的煽动下,他逼死了太子拓跋晃。】
“拓跋晃,鲜卑名天真,他本人也是人如其名的天真……”
拓跋晃身形一晃,难以置信的看向他的父皇。
拓跋焘眉头紧锁,他怎么会杀了自己培养多年的太子!
【拓跋晃仁爱宽和,明慧强识,在拓跋焘南征北战之时留守京都,总理朝政,深得拓跋焘的信任。拓跋晃为政精明,洞察细微,对中常侍宗爱的阴险狡诈极为厌恶。】
【拓跋晃笃信佛教,在拓跋焘灭佛事件中保护了很多僧侣,宗爱担心拓跋焘死后,太子会清算他的罪行,便先下手为强,揭发太子保护僧侣的行为,太子属官多被牵连诛杀。拓跋焘父子近乎决裂,在宗爱的谗言下,拓跋晃忧虑而死。】
拓跋焘怒喝:“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