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刘邦嚯了一声:“乃公的子孙后代怕不是得有成千上万,弟弟的后代就更远了……”
刘备暗暗为他加油:刘氏子弟同此志向,一定要统一天下,重开大汉啊!
【刘裕年少时以砍柴、种地、打渔、买草鞋为生,赚到的一点钱财还被他赌博花光,以至于乡邻都看不起他。】
“这是个刘邦与刘备的综合体。”
“不止,还要加上刘秀,刘裕的功绩可都是自己在战场上一点点积攒的。”
刘秀:“朕对此人有点好奇了。”
【公元377年,谢安为了应对北方苻坚的威胁,在京口地区招募流民组建北府军,刘裕加入北府军,成为大将孙无终的司马。】
【399年,孙恩起兵叛乱,东南八郡纷纷响应,一时间朝野震动!刘裕担任平叛大将刘牢之的参军,跟随刘牢之对敌作战。】
【此战中,刘裕崭露锋芒,成为北府军中有名的小将,这一年,他37岁。】
“刘牢之派刘裕带十多个人去侦查,不巧碰到了数千起义军,刘裕临危不惧,在部下死伤大半的情况下依旧大战不止,终于等到了刘牢之的援军,一举收复山阴。”
刘秀:“这还真是个能纵横沙场的猛将呢!”
“刘牢之派刘裕驻守句章城,这是个小城,城墙矮小,守军不过数百,刘裕每每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一次次打退孙恩的叛军。”
“刘裕带着数百人就敢组成敢死队,手持短兵,脱掉铠甲,冲出城与叛军决战,叛军被吓到丢盔弃甲。”
“孙恩带着数十万大军突袭丹徒(镇江),距离健康(南京)一步之遥,朝野震动。当时刘牢之还在山阴(绍兴)驻守,刘裕日夜兼程,与起义军同时到达镇江。面对敌军以逸待劳、敌众我寡的局面,刘裕悍然发动攻击,孙恩部大败,无数人跳海而死!”
“此战后刘裕三战三捷,俘虏义军数以万计,孙恩只能带着部下一路向南逃亡,最后投海而死。”
“卢循也被刘裕一路赶下了大海。”
“刘裕总是身先士卒,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且能指挥若定,以少胜多,在这场战争中他的军事才能展露无遗。”
【孙恩叛乱消耗了东晋的兵力,给了桓玄可乘之机。桓玄废帝自立,建立桓楚,刘裕审时度势,投靠桓玄韬光养晦。】
“刘裕虽然是北府军中的名将,但他出身低微,在此时的东晋是得不到支持的。”
“桓玄一边忌惮刘裕,一边又想靠着刘裕北伐,荡平中原。”
“果然,在东晋支持北伐的都是野心家。”
祖逖、谢安:……
【北府军忠于西晋,对桓玄来说是一个心腹大患,桓玄为消除后患,缴杀北府军将领,北府军遭到灭顶之灾。刘裕则暗中联合幸存的北府军,伺机反攻桓玄。】
【公元404年,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一千七百余人在京口起义,各地不服桓玄统治的地方势力纷纷群起响应,这一年刘裕41岁。】
“桓玄手下的将领很多都是北府军出身,面对往日的同袍,根本没有斗志。”
“刘裕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便将桓玄赶出了健康。”
【刘裕推翻桓玄的统治,迎回皇帝,掌握东晋朝政,他以身作则,严肃法纪,朝野上下风气为之大变。但他的威望还不足以取代司马氏,因此刘裕为了取代晋朝发动了北伐战役!】
“这个皇帝就是那个傻子皇帝司马德宗。”
“怪不得任人摆布……”
【公元411年,刘裕灭卢循,收复岭南。412年,杀刘毅,攻破江陵,413年,消灭谯蜀政权,收复成都;415攻克襄阳,消灭内部割据势力。自此,南方进入百年难得的统一局面!】
“灭卢循后,刘裕被封为太尉;平刘毅后,刘裕被封为太傅;灭谯蜀后,刘裕加授羽葆、鼓吹及班剑二十人。”
曹操直呼内行:“这可是帝王卤簿!”
【公元410年,刘裕第一次北伐,灭南燕,收复青州。416年,刘裕第二次北伐,兵分五路,水路并进攻打后秦,收复许昌、洛阳。417年,刘裕攻破长安,消灭后秦,长安重归汉人手中!】
刘邦算了算,这一年刘裕54岁,他当年便是54岁统一天下登基称帝,当即大笑道:“这个年纪正好,不晚不晚!”
北伐路上的刘裕也满心欢喜,军营上下欢欣鼓舞!
檀道济:“长安洛阳都在将军手中,这次北伐定能一举扫荡北方胡人,重建汉人天下!”
刘裕却想起了天幕曾经提到的南北朝,皱眉道:“北魏当是将来的心腹大患。”
只是不知此次北伐出了什么变故,为何没有一举消灭北魏!
“南燕皇帝慕容超恃勇轻敌,纵兵劫掠淮北。刘裕没有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直接长驱直入深入南燕腹地,为防南燕断其后路,还在路上留下了无数堡垒,守护粮道。而慕容超太过自大小看东晋,刘裕一路进军到山东都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刘裕以战车迎战慕容超的骑兵,又迂回敌后,攻克临朐,大败燕军,慕容超也被围困在广固城中。”
“被围困八个月后,南燕投降,慕容超被传首京师!”
“后秦皇帝姚兴去世后,内部叛乱四起,政权不稳,刘裕抓住时机,发动灭秦之战。”
“刘裕大军所到之处,诸郡皆望风而降。”
“但孤军深入,粮草不济,后方粮道被劫,前方还有北魏军队不断骚扰,后秦主力驻守潼关,对洛阳形成威胁,晋军一时间陷入危险之中,幸好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援,才转危为安。”
“刘裕大军与北魏军队相持数月才终于收复河南全境。”
刘裕:“后方粮草出了问题?”
檀道济:“应是路途太过遥远,被人趁虚而入了。”
刘裕当即下令:“传令刘穆之,将准备好的粮草先运送到彭城储存,再以大部队护送粮草前往前线。”
远在健康的刘穆之也看到了天幕,做出了与刘裕相差无几的决定。
“解决北魏大军后,刘裕与洛阳的王镇恶合兵一处,进攻潼关,一举攻陷长安,姚泓率众投降,后秦灭亡。”
“这是刘裕与北魏的第一次接触……”
“刘裕用兵灵活,善于指挥诸多兵种协同作战,面对北魏精骑,他创造了却月阵以应对敌军的攻势,用水军的优势来克制骑兵,开创了战术史上的新篇章!”

第228章 南北对峙
平行时空的将军们兴奋了,他们紧紧盯着天幕,天幕上适时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动画视频。
只见画面中以线条与文字模拟战场形态,战车放在最前面御敌,以步兵杀伤敌人,以骑兵发起追击,再以水军为后援。北魏精骑如同陷入泥沼,根本无法发挥出骑兵的机动性,就被刘裕大军牵制消灭!
孙策、周瑜眼前一亮,水军还能这么用,“水军居然也能与步兵骑兵配合作战!”
偏安南方的政权对却月阵无不心悦诚服,他们的水军只能自保,以江河之利阻挡北方大军南下,有了却月阵,他们便能主动出击,歼灭北方步兵!
北方的大将则更加关注与骑兵作战之法,蒙恬:“以步兵战车对战骑兵,真是天才的想法。”
相较于在马背上长大的匈奴人,大秦锐士不擅长骑射,但大秦的战车却是后世朝代望尘莫及的。
卫青对匈奴作战中已经将战车与步兵的结合体用于战场,大汉与匈奴的战争最重要的还是寻找目标,只要能找到匈奴人,大汉的精铁大刀会教那些拿着简陋兵器的匈奴人做人的!
不过他还是给了却月阵极高的评价:“以水军、步兵战胜骑兵,堪称战术史上的奇迹!”
对于诸葛亮曹操这样的军事大家来说,却月阵给了他们更多的启发,来完善自己的战阵。
刘裕心中欢喜,面上却不动声色道:“天幕有些夸张了,仅仅一个阵法并没有这么大的威力,本将临战前便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战场,掌握制高点,才能安然排兵布阵啊。”
【刘裕正要一鼓作气,经略关中,不料后方镇守朝堂的刘穆之突然病死,健康局势可能生出新的变故。刘裕只能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与王镇恶、沈田之、王修等大将留守长安,他则率军南归。】
刘裕大吃一惊,“道和(刘穆之字)!”
他在外征战,全靠着刘穆之在后方稳定朝堂,督运粮草,若是刘穆之去世,他在朝廷最大的依靠就没有了。若有野心之辈在后方作乱,刘裕的北征军就变成了一支孤军。
这太危险了!
刘裕立刻命人追上刚刚的传信兵,带上了自己新写的信件。
【刘裕一走,夏国赫连勃勃抓住时机,兵围长安,留守长安的文臣武将却爆发内讧,军队大乱,关中再次被赫连勃勃夺取。】
“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杀王修,完美ヽ(`⌒′)ノ”
“刘义真撤退前还带着部下大掠财宝美女,车载而还,结果带的东西太多被夏军追上,刘义真只能单骑逃逸。”
刘裕涨红了脸:这个儿子真是不堪重用,幸好他也不是某寄予厚望的继承人。
刘义真正好随军在营中,刘裕立刻命人将其叫来。
“刘裕的儿子似乎都不怎么靠谱。”
“刘裕早年吃了太多苦,就想着给儿子一个物资充裕的生活,结果养成了他们骄奢淫逸,无法无天的性格。”
“惯子如杀子,刘义真出了这么大的纰漏居然都没有受到惩罚,刘裕对儿子的滤镜太厚了……”
刘裕:“(#`O′)那些孽子到底做了什么,天幕说的仔细点啊!”
刘裕倒也不必着急,他早晚会了解那些奇葩的后代的……
【长安城虽然得而复失,但此次北伐意义重大,潼关以东直到青州都被刘裕掌控,后来建立的刘宋王朝成为东晋到南朝疆域最大的王朝,将南北朝对峙的战线推到了黄河两岸,南方的长江淮河流域得到了长期的安宁,为后来的元嘉之治提供了安全保障!】
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破防了,他们的子孙后代居然没有北伐成功,这么多人都比不过刘裕一人!
刘裕也不高兴,他的目标可不是在南方称王称霸,他要的是一统天下,“难道某将来也没有打败北魏?”
【刘裕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达成称帝基础!】
王莽、曹操、司马昭……为刘裕点了个赞!
【对外征战的同时,刘裕也开始为建立自己的政权做准备,他废除东晋初年设置的侨郡县,废黜对北方士族的优待政策,将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拉回同等待遇。】
【刘裕颁布法令实行土断,禁止兼并,严明法纪,将违法乱纪的士族子弟和官吏依法严惩。一时间士族豪强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一个个谨慎规矩,遵纪守法。】
“东晋王朝只保护士族的权利,对于他们兼并土地听之任之,导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沦为流民。”
“刘裕剥夺了士族和皇室的私产接济百姓,禁止门阀豪强侵占山泽。”
刘备颔首赞道:“此举可减轻百姓负担,缓和社会矛盾,重建朝廷的权威!”
【刘裕废除东晋以士族子弟为镇守大将的政策,将他的儿子派往各地镇守军事重镇,从此健康朝廷摆脱了世家大族的胁迫。】
曹操倒吸一口凉气:“军事重镇都给了世家大族,怪不得东晋朝廷形同虚设呢……”
没兵没权居然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靠着出卖天下百姓的利益养活了无数的朝廷蛀虫,身处晋朝的百姓真是倒了八辈子霉!
曹丕也一阵后怕,“还是父亲英明!”他对士族的优待政策都值得商榷。
【世族的政治、军事特权都被废除,东晋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公元420年,刘裕废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刘宋、南朝宋,东晋至此灭亡!这一年,刘裕58岁。】
从司马懿到司马炎、司马绍等人都没有任何反应,在他们心中,晋朝国祚早就亡了!
被曹操抓住的司马家子弟也迎来了自己最后的结局,在走上刑场的路上,他们看到了后世对刘裕的赞美。在满城百姓的瞩目下,他们带着满心懊悔,走向了死亡……
两汉的皇帝却很高兴,虽然刘裕没有继承汉朝的国号,但也是汉朝的延续啊!
刘邦高兴的将弟弟刘交抱起来,哈哈大笑:“天命在汉!天佑刘氏!”
始皇恨不得将胡亥鞭尸,他有十几个儿子,若是都能活下去,说不定就有哪个的后代能在乱世中崛起,重建大秦呢!
“魏晋以来只有刘裕的皇位是当之无愧的,桓玄之乱时,晋朝就已经灭亡了,后来这二十年都是刘裕让给司马家的。”
“在刘裕之前禅位的皇帝都能得到优待,保全性命,如刘协、曹奂,但刘裕却将废帝司马德文杀了,此后,禅让的皇帝极少能够保全自身。”
这个时空的刘裕还没有做这些事,但他想,只要了解了慕容氏的上位史,这样的决定并不难做。
“开国皇帝做的任何事情都会对后世造成巨大的影响,刘裕的后代子孙传了八个皇帝,就有六个非正常死亡。”
刘裕目眦欲裂,他不知道应该先担心宋朝只传了八帝,还是担心后代子孙的生命安全。
这难道就是报应吗!
可是我杀司马氏是因为司马氏本就弑君自立,我这是在为曹魏报仇啊!
宋朝的皇帝如刘义隆刘骏等人,则认为那个正常死亡的皇帝是自己,对子孙后代进行了一番爱的教育。
【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吸取晋朝士族专权的教训,由皇帝独掌大权,抑制兼并,整顿吏治,大量启用寒门子弟,奠定了“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刘裕对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将九品中正制按着曹丕最初设置时的初衷选拔人才,大量启用寒门子弟,唯才是举!”
“对将领的选拔不重名气,只看才能,让很多如他一样的寒门子弟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阻断了门阀士族的上升渠道,将官吏任命权收归中央!”
【刘裕整顿吏治,裁撤大量冗余官职,精简机构,减轻了朝廷的负担。崇尚节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发展生产,还山于民,还地于民!】
“刘裕出身孤寒,深知普通百姓的艰苦,即便成为皇帝,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
“灭秦后,刘裕将缴获的财宝都分给了北征将士。”
“他听说琥珀可以治疗创伤,就将地方进贡的琥珀枕捣碎分给将士。”
“平定关中后,刘裕看中了姚兴的侄女,纳入后宫,谢晦劝谏他不要因为女色耽误朝政,他当晚就将姚氏送出了宫。”
“刘裕将自己早年耕种的农具保存在皇宫,寝宫也装修成普通百姓的样子,提醒自己不要忘本。”
“但他的后代却没有继承这份俭朴节约的作风。”
“他的儿子宋文帝见到刘裕保存在皇宫中的农具,深感惭愧——这还是好的。”
“他的孙子武帝刘骏拆了刘裕生前的宫殿,将其装修的金碧辉煌,他见到刘裕留下的土帐只说了句:老农根本不可能有这样好的东西。”
刘裕气急,就这还能得个“文”、“武”的谥号,某当年没读过多少书都知道要怎么做,你们得到那么多大儒教导,就教出来这样的德行!
他手痒的不行,急需寻个儿子出气。
长子刘义符留守健康,三子刘义隆在彭城驻守,其他儿子尚且年幼,次子刘义真终于来到了暴怒的老父亲面前。
于是,刘义真得到了老父亲的重点关照,承受了几个兄弟应受的责罚。
营中大将纷纷避过脸去,这血肉模糊的样子,啧,太可怜了~
冷静下来后,刘裕做了一个决定,将几个儿子都丢到乡下过过苦日子,好好体验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
刘义符、刘义隆突然脊背一凉……

第229章 南北对峙
刘裕不由得想起了爱妻,若是她能生个儿子,定然不会像这几个逆子一样,若是她还在,也定能将这几个孩子教好。
可惜,早年的贫苦生活熬坏了她的身体,等到自己有权有势之时,爱妻也油尽灯枯了……
“刘裕的发妻叫藏爱亲,他们成亲时,刘裕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平民,夫妻二人相互扶持,感情深厚。他们只生了一个女儿,却完全不影响两人的情谊,直到刘裕四十多岁为了留个后代才纳妾。”
“公元408年,就在刘裕手握东晋朝廷大权的时候,藏爱亲病逝了,刘裕非常痛心,称帝后只追封藏爱亲为皇后,至死都没有再立后。死后,依旧与藏爱亲合葬。”
“刘裕死的时候,他的长子刘义符才17岁……”
刘邦目瞪口呆,他不理解但大为震惊!
他恨不得穿越时空摇醒刘裕,你可是有皇位要继承的!
【刘裕致力于削弱世族权利,加强中央集权,宋朝皇帝的权利远非东晋司马氏可比。只有这样强有力的宋朝政权才能应对将来统一北方的北魏南侵,这是刘裕对汉族的贡献!】
刘裕心神巨震:“北魏将成为南朝的心腹大患!”
【公元422年,刘裕计划再次北伐北魏,但尚未出师,便因病逝世了,终年六十岁!】
营中诸将惊呼,“将军!”
刘裕心中一阵慌乱后,很快便平静了下来,他对众将道:“某这一生从一介平民到手掌天下,想做的事都做到了,唯一的遗憾便是没有北定中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某的遗志,不要忘记汉人的荣光!”
檀道济:“将军,主少国疑,大公子他……”
刘裕立刻明白了他的未尽之言,但寿命之事岂是人力所能改变!
【刘裕出身贫寒,凭自己的军功结束了东晋朝廷与士族的统治,开创了江东六朝最广阔的疆域,保护了汉族文化,被称为“定乱代兴之君”!】
“刘裕是南朝最有作为的皇帝!”
“刘裕最终并没有平定中原,怎么能得到如此赞誉!”
“自永嘉之乱后,能够鼓舞汉人志气的只有刘裕,总不能用晋朝丢失的国土,来责备刘裕没有收复吧。”
“刘裕代晋的意义,不止是改朝换代而已,也标志着门阀与皇帝共天下的局面结束了。”
“辛弃疾: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王夫之:汉之后,唐之前,唯宋氏犹可以为中国主也。”
“梁启超: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稍足为历史之光者,一曰赵武灵,二曰秦始,三曰汉武,四曰宋武,如斯而已!”
能得到如此评价,刘裕心下大定,他知道天幕的盖棺定论将给他无与伦比的正统性。只要民心在手,便不必再看世族的脸色!
果然,这个时空的刘裕得到了无数人的支持,大军还没有渡过黄河,便有北方的乞活军前来投诚。
一路上军队不断壮大,粮草也不必担心,自有北方的坞堡主暗中接济,北魏也被他压制的不敢南下……
【刘裕去世了,但他的太子刘义符年仅17,刘裕担心后宫干政,外戚专权,便留下遗命: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为辅政大臣,辅助太子刘义符。】
刘裕暗自思量,檀道济虽有武略却无大志,徐傅二人也无异心,四人相互牵制,当万无一失。
难道长子便是天幕提到的宋文帝?
【刘义符生于公元406年,这一年刘裕已经是东晋朝堂的掌控者,他一出生便过上了他父亲奋斗一辈子才得到的生活。物质条件的充裕,养成了他无知无畏的性格,他臂力过人,善于骑射,通晓音律,但最有名的还是毫无节制的玩乐——】
【刘义符被立为太子后,刘裕忙于军政无瑕管束,刘义符狎昵群小,带着手下在龙舟上不分昼夜的玩乐,笙歌曼舞,管弦悠扬,完全不顾重病的老父亲。】
“狎昵群小意为乱搞男女关系。”
刘裕咬牙:这种事还需要特意解释吗!
【刘裕死后,刘义符继位为帝,在刘裕孝期,他便故态复萌,只知道游玩,什么父丧、军国大事,都不放在心上,群臣谏言一概不听。北魏大军犯境,将士作战失利,国人惊慌失措,他还是无忧无虑的玩自己的。】
刘裕战术后仰:这怕不是个傻子吧!
【刘义符的所作所为让四位辅政大臣极为失望,这个皇帝并不傻,他熟读诗书,文武双全,却一心只想着玩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朝中皇帝不管事,外面还有北魏大军压境,内忧外患之下,局势危如累卵!】
【公元424年,忍无可忍的辅政大臣发动政变,将刘义符废为营阳王,不久被杀,年仅19岁。】
“奇葩年年有,皇室特别多。”
“刘义符因为贪玩玩掉了江山,玩掉了皇位,也玩掉了自己的生命。”
徐羡之等人远在健康,檀道济和谢晦就在军营,他们立刻跪下请罪。
刘裕神色复杂了一瞬,很快便将二人扶了起来,“某不会因为将来的事怪罪现在的人,更何况,孽子贪玩,不顾国事,你们做的没错。”
他必须拿出一个态度,并将此事的处理决定传到健康。
徐羡之、傅亮是他留在健康的心腹,若是他们心生猜忌,离心离德,北伐必会多生变故。
【此后,徐羡之等人迎立刘裕第三子刘义隆为帝,是为宋文帝!】
“刘裕的次子刘义真与徐羡之不和,被废为庶人,刘义符被杀后,刘义真也被徐羡之杀了,刘义隆成为顺位继承人。”
刘裕心里咯噔了一下,废帝与杀子,这两件事对他的冲击是不一样的。
长子被废,再次拥立的还是自己的儿子,但徐羡之杀了他两个儿子,这件事若是处理不好,终究会变成他们君臣心中的疙瘩。
远在健康的徐羡之等人也在担忧这件事,如今的他对刘裕忠心耿耿,怎么会在未来被权势所迷,做出如此不智之事!
他该怎么办?
若是反了刘裕投靠他人,刘裕手握南朝全部军政大权,还有何人能与他对抗?靠着宫里那个傻子皇帝吗!
他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负荆请罪,赌刘裕能原谅他们的行径,要么……投靠北魏!
芥蒂已经产生,他们在南朝怕是再也无法掌握大权。
而北魏尚未汉化,他这个汉人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吗?
【刘义隆自幼博览群书,精通经史,5岁时他的母亲因罪被处死,刘义隆也被过继给无子的三叔刘道规。后来刘道规以侄子刘义庆为嗣子,刘义隆还归本家。】
“这个刘义庆就是写《世说新语》的那个。”
“喜欢八卦的皇室子弟……”
“刘义隆的童年与他的兄弟都不一样,怪不得他也比其他兄弟靠谱呢。”
“刘义隆四岁便被委以重任,镇守京口,当然是名义上的。”
“刘裕北伐的时候,就让刘义隆镇守彭城,守护粮道。”
【刘义隆历任前将军、司州刺史、荆州刺史等职。直到424年,被徐羡之等人迎立为帝,改元永嘉,时年十七岁!】
汉文帝刘恒看着这个后辈,同样被权臣拥立,谥号也是文帝,不知这个文帝比自己如何?
刘裕也满含期待,长子次子都不成器,希望这个儿子能对得起“文”这个谥号吧。
文帝刘义隆唇角含笑,看着阶下的群臣,他已经顺利解决了三大权臣,整个国家正在按着自己的想法运转,正是意气风发大权在握之时!
【刘义隆深谙前辈汉文帝刘恒的隐忍之道,登基称帝第一件事便是加封三大权臣,徐羡之被封为司徒,傅亮开府仪同三司,以荆州刺史之位换取了谢晦的兵权,将军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刘义隆的一系列举动让徐、傅等人深感威胁,迫于舆论压力,他们只能将手中的部分权利还给皇帝,但尚书、中书二省依旧在他们手中。】
【刘义隆带来的荆州派系与掌握大权的辅政大臣之间矛盾重重,针锋相对,刘义隆也有心解决权臣。当时四位辅政大臣中只有檀道济手握兵权,他争取到了檀道济的支持,立刻对徐羡之、傅亮、谢晦挥下屠刀!】
“胆敢废立皇帝的权臣与被权臣拥立的皇帝,对比汉文帝刘恒,宣帝刘询,就知道徐羡之等人为什么被杀了。”
“最后徐羡之自杀,傅亮被捕处死,谢晖出兵反抗,被檀道济擒拿处死。”
“罪名就是废杀刘义符刘义真。”
“他们杀了刘义隆的兄弟,又向人家投诚,刘义隆难道不会担心重蹈覆辙……”
刘裕终于松了口气,这个儿子还行,能稳住局面。
谢晦再次跪下请罪,无论如何,皇帝是不会有错的,是他行事僭越,超出了臣子的本分。
刘裕推心置腹道:“征讨司马休之时,某欲亲上前线为女婿报仇,是卿拦住了某,还说天下可以没有卿,却不能没有某。此次北伐十条奇策,卿独占九条,卿才略明练,无人能及,某相信卿是忠义之士!天幕提及之事尚未发生,也永远不会发生,某想要北定中原还要靠着卿的谋划啊!”
谢晦终于放下了心,看来在北定中原之前,他的性命保住了。
殊不知,刘裕看到三个老狐狸斗不过自家儿子,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对他们的僭越行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随后,刘裕下令废黜刘义符,以刘义隆为世子!

“四位辅政大臣中,只有檀道济得以保全。”
“徐羡之废刘义真为庶人,檀道济就坚决反对,后来杀害两个皇子他也没有参与其中。”
“檀道济军事才能出众,且手握兵权,与其他三人交集都不深,刘义隆拉拢他还对他委以重任,檀道济怕是把刘义隆当做伯乐了。”
“但他的下场也不怎么样……”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