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家列祖列宗都在爆哭……”
萧赜、萧长懋瞠目结舌:朕(本宫)居然被一个小儿骗了!
萧赜终于体会到了偶像刘裕的感觉。
“萧昭业的皇后何氏与他臭味相投,两人共享宫中的美少年,可谓夫唱妇随。”
“这位何皇后是刘楚玉的驸马何戢的小妾生的女儿。”
“也不知道遗传了谁……”
【萧昭业虽是皇帝,但朝政大权都在萧鸾手中。公元494年,萧鸾弑君自立。萧鸾是萧道成的侄子,自幼由萧道成抚育长大,视如己出。但萧道成一定没有想过,皇位会归属于这个侄子。】
【萧鸾生性阴险狡诈,言行不一,多疑暴虐,他知道自己得位不正,对萧道成、萧赜的子孙极为忌惮,继位不久便将他们的子孙全部诛杀,就连六七岁的孩童都没有放过。】
萧道成打了个寒颤:难道这就是朕屠杀刘宋皇室的报应吗!
萧鸾眼神阴冷,对此很是自得,“朕所作所为是为了向宋明帝刘彧学习。”
所以你的结局也会跟刘彧一样!
【公元497年,六月,孝文帝拓跋宏平定了北魏内部叛乱,以萧鸾弑君自立为借口,召集兵将二十万,兴兵南征。魏军号称百万,从洛阳出发,到达襄阳,分兵进攻。】
【孝文帝亲自率军攻击宛城,当晚攻克外城,却在房伯玉的死守下,魏军久攻不下。孝文帝又引兵攻打新野,遭到新野太守刘思忌的顽强抵抗。直到十一月,韩秀芳等十五个将领投降北魏,魏军才在沔水之北取得了一次胜利。】
【战争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三月,北魏终于攻占了南阳、新野、南乡等郡,刘思忌被杀,房伯玉投降,在邓城大败萧衍,斩获两万人。】
【此战,北魏和南齐都死伤惨重,损失巨大,无以为继。恰逢齐帝萧鸾去世,孝文帝以“礼不伐丧”为由退兵。】
【北魏退兵后,南齐趁机夺回了南乡郡。此时孝文帝已经病体沉疴,依旧抱病出征,很快病情恶化,死于谷塘原之行宫,年仅三十三岁。太子元恪继位,是为宣武帝。】
【孝文帝元宏在位二十八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推动北魏经济、文化、军事、政治全方位发展,有效的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明进步,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死在南征途中,临终前仍旧心怀“仰光七庙,俯济苍生”之志!】
“孝文帝改革是教科书上讲过的,我更想知道关于他的八卦。”
“据说孝文帝喜欢吸食五石散,还吃丹药。”
“啧啧,汉族有那么多好的东西,你怎么把这些糟粕继承了。”
“孝文帝的后宫最受宠的四个人都是冯太后的侄女,两个皇后两个昭仪,冯熙这个国丈当得稳如泰山!”
“他的第二任皇后冯润十分受宠,也很善妒,不允许孝文帝临幸其他妃嫔。”
“后来孝文帝常年征战在外,冯润便出轨了太医高菩萨,还想要逼迫彭城公主嫁给她弟弟,彭城公主连夜逃到孝文帝的军营,告发了冯润秽乱后宫之事。”
“孝文帝被这件事震惊的都病倒了,但他依旧没有惩处冯润,只是与她分房而居。”
“好宽宏大量的皇帝,这才是真爱吧~(*^▽^*)~”
“孝文帝临死前,想到皇后的荒唐行事,担心她成了太后之后无人敢管,留下遗诏赐死了皇后。”
“冯润成不了冯太后,她只能变成赵姬……”
【元宏去世这一年是公元499年,三年后,也就是公元502年,南齐灭亡!】
“萧鸾的太子叫萧宝卷,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他因为疑心过重,几乎将满朝文武都杀光了。”
“南朝皇帝多奢靡,萧宝卷尤甚。”
“他不喜欢读书,反倒喜欢抓老鼠,还喜欢玩杂技,喜欢像屠夫商贩一样杀猪宰羊。”
“步步生莲就是萧宝卷给他的宠妃潘氏做的,用金子做成莲花,铺到地上,极尽奢华。”
“但他对外却很吝啬,萧衍的大军都打到都城外了,他却不肯拿出一点点金银赏赐将士。”
“孝文帝若是能再坚持两年,就能看到南齐的灭亡!”
“元宏一个人差点活过整个南齐!”
“这不是因为元宏长寿,而是因为南齐太短命了,总共才24年。”
萧道成突然发现,齐国的建国历程与刘宋几乎一模一样,还没有刘宋的国祚长。
取代齐国的是这个萧衍吗!
第239章 南北对峙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却不得不被汉族文化所征服,汉民族也从鲜卑文化中学习到优秀的部分。在这样的融合与交流中,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
【孝文帝死后,年仅十七岁的太子元恪继位,遗诏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成为辅政大臣。孝文帝临终前对他们嘱托:若是太子有才能便辅佐,若是太子不堪,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这一次孝文帝却看走了眼。】
元宏瞪大了眼睛:……
【元禧不理政务,推卸责任,骄奢淫逸,肆意妄为,他宣称自己不仅是皇帝的儿子,还是皇帝的叔叔,他的话就是圣旨!】
【孝文帝去世仅两年,元禧便发动叛乱,试图弑君自立,最终叛乱被平息,元禧却在伏诛前不断哭诉孝文帝临终前的话。】
【元祥虽没有参与谋逆,却贪得无厌,损公肥私,狎昵群小,声色犬马,大兴土木,花费巨亿。他还阴谋排挤贤良之臣,在元恪耳边进谗言,最终被问罪下狱。】
元宏:这两个蠢货!
【元恪即位之初严格继承父亲的汉化制度,扩建新都洛阳,巩固汉化成果。他也曾对外发动战争,趁着南朝处于萧宝卷的残暴统治下,攻取南朝的四川,又北击柔然,将领土扩张到了极致,国力达到顶峰!】
【但元恪纵容元禧、元祥的不法行为,上行下效之下,贪污受贿现象越来越严重。到了元恪统治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中央还有国舅高肇专权,朝野一片昏暗,北魏逐渐走向衰落……】
【元恪笃信佛教,在位期间新建的佛寺有一万三千多所,无数百姓成为僧侣。他废除了子贵母死的政策,留下了太子元诩之母胡氏,给北魏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胡氏的姑姑就是尼姑,经常进宫给元恪讲佛法,暗示自己的侄女聪慧美貌,将侄女送进了后宫。”
“因为子贵母死的制度,后宫所有人都不想生育太子,只有胡氏宣称自己不怕死,为了皇帝陛下能有个儿子,她宁愿一死。”
“这不就是争宠的手段吗,这种话也只有被后宫女子捧着的皇帝会相信了。”
“元恪继位之后生下的孩子都夭折了,这有这个孩子活了下来,这就是稳稳的太子!”
“……”元恪:难道胡氏骗了朕!
不,怎么可能,她那么善良纯真,为了朕能有个子嗣,宁愿以身赴死,朕怎么能辜负她的一片情谊!
【公元515年,元恪在洛阳病逝,终年三十三岁。】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朝政腐败,吏治败坏。高阳王元雍富兼山海,他住在比皇宫还要豪华的园林中,侍从多达六千,后院女子五百,一餐费用数万。他与河间王元琛斗富,奢侈程度远超西晋的王恺、石崇。】
【元晖当吏部尚书时,将官职订好价格卖给他人,人们称吏部为卖官的市曹,官吏是白昼的劫贼。地方州郡也是聚敛无数,繁重的兵役徭役使大量农民家破人亡。破产的农民纷纷投靠豪强,重新成为豪强的隐户。北魏朝廷治下的百姓越来越少,国库收入锐减……】
【北魏朝廷多次加重税收,搜捕逃亡的百姓,很多百姓只能托庇于寺庙成为僧尼。公元515年,就在元恪病逝那一年,僧人法庆领导大乘教叛乱,公开宣称“新佛出世,除去旧魔”,北魏朝廷出动数十万军队才镇压下去。】
元宏:“佛教居然也会叛乱!”
朕复兴佛教是不是做错了……
【元恪死后,北方大地处处烽火,汉人、鲜卑人、匈奴、羯、氐、羌等各族人民群起反抗,起义延续了八年之久,席卷山东、河北、内蒙、宁夏、甘肃等地。在起义的过程中,各族人民反倒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融合。】
【太子元诩继位后,胡氏被尊为皇太妃,她与朝臣联合除掉了外戚高肇,逼迫皇太后高英出家为尼,自己成为皇太后!】
【元诩登基时年仅五岁,朝中大事都由胡太后做主。胡太后自称朕,群臣上疏称陛下,她的命令称为诏,胡太后成为北魏的无冕之王。】
【胡太后重用妹夫元叉、宦官刘腾,排挤诸王,高阳王元雍、任城王元澄都被排挤出朝堂中心。胡太后笃信佛教,在洛阳大修佛寺,石窟,不计成本,国库为之一空。】
【恰逢当时水旱灾害频发,百姓活不下去,只能托庇于寺庙躲避徭役赋税,贵族却奢靡成风,比西晋还要夸张。】
【胡太后为所欲为,毫无顾忌,她逼迫清河王元怿做她的入幕之宾,引得天下取笑。公元520年,元叉软禁胡太后,杀死元怿,把持北魏朝堂,他们逼民为奴,卖官鬻爵,导致局势更加混乱,引发了六镇之乱!】
拓跋焘一惊:六镇!
【六镇是北魏初年打败柔然后,在北方边境设置的军事据点。北魏前期,柔然是主要敌人,六镇大将位高权重,高门子弟趋之若鹜。六镇将士作战勇猛,地位很高。】
【统一北方后,柔然不再是北魏的致命威胁,六镇的军事地位随之变轻。南迁洛阳的将士成为羽林、虎贲,位于北方边陲的六镇士兵却沦落为镇户、府户。地位低下,世代不得迁徙,还要接收各地发配而来的囚徒,引发了六镇军民对朝廷的不满。】
【再加上边将肆无忌惮贪污腐败,不顾底层将士的死活,随意欺压剥削底层军民,六镇百姓已经忍到了极限,就差一个导火索——】
【公元523年,柔然出现饥荒,柔然大汗率三十万大军南侵,在六镇烧杀抢劫,将粮食财物一抢而空。】
【对于六镇遭遇的灾难,胡太后仅发放了一些赈灾钱粮,那些钱粮杯水车薪,还要被边将搜刮一层。六镇军民蜂拥而起,强抢官府粮仓,杀官起义!】
【北魏朝廷相继派出淮王元彧、尚书令李崇、元渊为北征大都督,却屡战屡败,起义军完全掌控了六镇。北魏只能请柔然人带兵入关,剿灭起义军。在两面夹击下,起义军处于劣势,被迫投降北魏。】
【二十万六镇被俘军民被安置在河北,恰逢河北遭遇天灾,没有粮食,这二十万军民只能再次起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却深深的撼动了北魏的统治!】
拓跋焘、元宏等人似乎能看到摇摇欲坠的北魏朝廷,他们目眦欲裂,却又无能为力……
【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中,地方实权派纷纷发展自己的势力,肆州秀容(朔县北)的契胡酋长尔朱荣带着四千骑兵在山西境内镇压农民起义,聚集了六镇的豪强和流民,势力发展最快。】
【尔朱荣有地盘有兵马,唯一缺少的就是名正言顺的机会,这个机会很快就来到了他的手里……】
【胡太后与元雍等人联手诛杀元叉,再次临朝称制,她重用内宠,淫乱后宫,把持朝政,排斥异己,与皇帝元诩矛盾渐深。】
【元诩亲近之人都被胡太后打压清除,他想要把皇权拿回来,就需要有人帮忙。在诸多地方实权派中他选中了大将尔朱荣,召其入京为自己夺权。】
曹操侧目:“这个操作怎么那么眼熟?”
郭嘉:“当年何大将军想要与宦官夺权,便召边将董卓入京。”
曹操战术后仰:“这个尔朱荣不会是下一个董卓吧!”
郭嘉:“后人说的对,历史就是一个循环,前人在一个坑中摔倒,后人必要多踩几次才罢休!”
【元诩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便被他的母亲胡太后毒杀,终年十九岁。元诩死后,他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女儿被胡太后假称皇子扶上皇位,安抚人心。】
【见局势稳定,胡太后才宣称皇位上的小婴儿是女子,另立三岁的元钊为帝。】
“原来这才是第一个登上帝位的女皇帝!”
“她在位不到一天就被废了,不能算作皇帝吧。”
“我们认定的女皇只有武皇!”
“胡太后不会就在等着元姑娘出生吧,只要生下孩子,皇帝就没用了。”
元诩心神巨震:朕可是母后的亲生子!
胡太后:朕也是你的亲母后,你却想与朕夺权,这可怨不得朕!
“元姑娘登基这一天正好是阳历4月1日,愚人节……”
“……”不得不说,后世皇室中的精彩八卦让平行时空的观众看的目瞪口呆!
始皇无语:“功高三皇,德兼五帝,才能被称为皇帝!”
朕曾经自得的始皇帝称号都被玷污了……
刘彻嘴角抽搐:“天子之尊已经被人踩在脚下,再也没有神圣感了……”
拓跋焘对着太子道:“由此可见,子贵母死才是我大魏立国之本,元恪小儿留下胡氏,最终断送了大魏江山,若是死后有灵,朕定要将他大卸八块!”
拓跋晃:“……”
第240章 南北对峙
【煮熟的鸭子还能飞了,尔朱荣自然不甘,在高欢的撺掇下,他以为皇帝元诩报仇为借口,起兵南下,进军洛阳。尔朱荣大军压境,胡太后自知不敌,选择出家为尼,最终落得个被沉尸黄河的下场,也算是咎由自取!】
【尔朱荣为了掌控北魏大权,将朝臣诱骗到河阴,纵兵杀戮,将北魏满朝文武两千多人尽数诛杀。然后将朝中百官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下属,拥立元子攸为傀儡皇帝。史称:河阴之变!】
北魏朝臣:救命啊!!!
“高欢为了自己的权势地位,撺掇尔朱荣登基称帝。”
“尔朱荣十分迷信,他要手铸金人占卜吉凶,但他的手不够灵巧,铸造几次都失败了,只能打消立刻称帝的念头。”
“尔朱荣杀了所有在北魏的汉人士族,因为杀人太多,不敢在洛阳停留,只能待在晋阳遥控京城。”
“洛阳本已成为国际大都市,但河阴之变后,百姓官吏纷纷逃亡,洛阳城的繁华荡然无存。”
“此事传到地方后,驻扎地方的北魏宗亲纷纷举城投靠南朝,北魏对南朝的防卫形同虚设。”
“第二年,南朝就抓住机会北伐,攻破北魏都城洛阳!”
萧衍坐直了身体,天幕所说的南朝是朕的大梁吧,朕居然打下洛阳了!
【河阴之变对北魏的打击是巨大的,就像董卓废少帝立刘协一样。从此,北魏朝堂失去了天下之主的权威性……】
【公元530年,尔朱荣向元子攸索要九锡未遂,未经允许,带着五千骑兵逼近洛阳。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元子攸决定放手一搏!】
【他效仿魏帝曹髦,亲手刺杀了尔朱荣!】
元子攸:“吾宁为高贵乡公(曹髦)死,不为常道乡公(曹奂)生。”
曹髦苦笑道:“你成功了,比我强多了!”
“要九锡就是要篡位,这已经成为共识了。”
“元子攸虽然受制于权臣,但他依旧在努力争取自己的权利,勤于政事,兢兢业业,为百姓申理冤屈,赈济灾民,选贤任能,致力于恢复国家秩序。”
“元子攸的皇后是尔朱荣的女儿,尔朱荣计划皇后生下孩子就除掉元子攸,立自己的外孙为帝。元子攸利用了尔朱荣这一心理,告诉他皇后产子,尔朱荣立刻进宫,不加防备之下被元子攸亲手刺杀!”
“但北魏早已风雨飘摇,元子攸无力回天了……”
那些崇尚儒学的朝代无不心神俱颤:没想到做皇帝还得有一手好武艺!
不过,需要皇帝亲自上阵的时候,这个国家也该完了。
【尔朱荣势力强大,根深蒂固,元子攸必须面对尔朱荣部下的反扑。不久之后,元子攸被尔朱兆掳到晋阳缢死,他的自救行动彻底失败,北魏也走上了末路……】
曹髦:若是我杀了司马昭,也会被司马氏的拥趸诛杀吗?
元子攸:唯愿来生不再生于帝王家……
【尔朱荣被杀后,不可一世的尔朱家族失去了最大的依仗,不到两年便衰败了下去。】
【公元532年,早已背叛尔朱荣的高欢击败尔朱氏余党,成为北魏权臣,立平阳王元修为帝。】
【高欢是六镇军户出身,早年参加了六镇起义,后来背叛起义军投靠尔朱荣,成为尔朱荣的亲信,在尔朱荣倒行逆施的过程中都有高欢的身影。】
“高欢是个鲜卑化的汉人,他从血统上算是汉人,但他自幼在六镇长大,身边都是鲜卑人,他的形式做派都是鲜卑人的作风。”
“他娶了鲜卑人娄昭君,用她的陪嫁作为资本,与人结交。”
“尔朱荣死后,高欢收编六镇军民,镇压农民起义,逐渐崛起为新的地方实权派。”
【高欢自领大丞相、渤海王,掌握朝政大权。但他比较注重自己的名声,对皇帝元修较为宽容,让元修拥有了自己的势力,这使得高欢与元修的矛盾日益激化。】
【公元524年,不远做傀儡皇帝的元修与高欢彻底决裂,前往关中依附关陇军阀宇文泰。】
“依附高欢和依附宇文泰有什么区别吗(`′)=3”
“大概是宇文泰举着诛杀高欢的旗号吧。”
“高欢还给元修保留了一些皇帝的体面,宇文泰直接弑杀了元修……”
【北魏一分为二,高欢拥立元建善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雍州刺史宇文泰拥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
“高欢本想拥立清河王元亶为帝,但他显然脑子不好使,还没有继位就摆起了皇帝架子,刚愎自用,唯我独尊。当时朝政大权都在高欢手里,他可忍受不了元亶的嚣张,直接把他赶下台,立他儿子为帝。”
“高欢迁都的时候,把洛阳的皇宫都拆了,建筑材料都运到了邺城。”
“这是就没打算打回来呀……”
“东魏与西魏多次交战,输多赢少,高欢恃众轻敌,在潼关之战、沙苑之战中败北。直到543年,发动的河桥之战、邙山之战,才取得了胜利。”
“546年,高欢率军围攻玉壁,遇到西魏名将韦孝宽的顽强抵抗,作战不力,忧愤成疾,很快就病死了。”
“西魏朝政被权臣宇文泰控制,他任用苏绰等人进行改革,社会较为安定,国力日趋强盛,经济也逐渐恢复。”
“宇文泰在三次战役中大败东魏大军,奠定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和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
【公元550年,高欢次子高洋废帝自立,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自立为帝,建国北周,北魏彻底成为历史!】
【北魏风云激荡之时,南方反倒进入了一段相对安稳的岁月。公元501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反齐,于江陵立萧宝融为傀儡皇帝,一路攻下健康,废杀萧宝卷。502年,萧衍代齐自立,建立梁国,南齐覆灭!】
“萧宝卷真是作死,萧衍的哥哥萧懿本是平叛的大功臣,萧宝卷却派人毒杀了他,又要派人行刺萧衍。刺客都看不下去,将此事告诉了萧衍。萧衍本就想为哥哥报仇,这件事正好成了萧衍起兵的借口。”
“萧衍拥兵数万,战马千匹,萧宝卷只派了三千人阻击,这三千人还不敢出兵,逗留十多天都没有出动。”
“萧衍攻入健康的时候,萧宝卷还在欢歌宴饮……”
【萧衍的萧与萧道成的萧是同一个萧,萧衍的父亲是萧道成的族弟,在萧道成建立齐国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萧衍自小聪明,博学多才,凭借家世背景和个人能力,仕途顺达。】
【萧赜永明年间,南朝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在文人群体中兴起了承前启后的永明体,萧赜的次子萧子良广招文学之士,萧衍、王融、谢朓、沈约等人聚集于萧子良门下,并称“竟陵八友”。】
“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馀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暖暖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永明体是古体诗的终结,是近体诗的雏形。”
【萧赜驾崩后,萧衍没有参与拥立萧子良,反而支持萧昭业登基。萧昭业倒行逆施之时,萧衍又选择支持萧鸾上位,这个选择让他的家族成功躲过了萧鸾登基后的清理宗室,且地位日益显赫。】
【公元495年,孝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进攻南齐,萧衍领兵救援。他以疑兵之计,成功击溃魏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萧衍因战功升任为太子中庶子。】
【两年后,孝文帝再次率军南征,连下新野、南阳,兵锋直逼雍州,萧衍受命救援,却兵败邓城。萧鸾没有因为战败惩罚萧衍,还命萧衍为雍州刺史,自此,萧衍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萧宝卷继位后,齐国内部动乱频繁,方镇各怀异心,“内难九兴,外寇三作”。萧衍看到齐朝内忧外患,丧失民心,有亡国之相,便有意取而代之,在雍州暗中准备军备。】
【恰在此时,萧宝卷毒杀萧懿,刺杀萧衍,这给了萧衍绝佳的出兵理由,公元501年,萧衍在襄阳举兵。】
【经过一年的战争,萧衍成功攻入健康,代齐自立,建国大梁,史称“南梁”,这一年,萧衍三十九岁。】
【新建的南梁面临的第一个危机便是北魏的进攻,公元504年,北魏趁着司州刺史蔡道恭病逝,进攻义阳,义阳守将最终投降北魏。】
【505年,萧衍命他的弟弟萧宏帅军北伐,萧宏本人怯懦愚蠢,得知魏军已经度过黄河,便止步不前,擅自逃走,梁军不战而败,损失五万多人。】
【北魏乘胜追击,号称百万大军包围北徐州的治所钟离,遭到守将的顽强抵抗,萧衍先后派出二十万大军救援钟离。一直到507年,韦睿趁着淮河水暴涨之际,以水军为主力发动攻击,大破魏军。魏军尸体遍地,淮河为之不流!】
【这场战争史称钟离之战,魏军淹死被俘者多达十五万,梁军取得了自元嘉年间以来,南北交战前所未有的一次大胜!】
天幕提及的战役让南梁君臣无不满心骄傲,这可是他们的功绩,自刘裕北征之后再未有过的大胜!
第241章 南北对峙1
【从萧衍建国,一直到公元528年的近三十年间,梁魏之间几乎连年大战。刚开始打的有输有赢,双方都没有占到便宜。直到河阴之变后,北魏诸多州郡投降南梁,萧衍似乎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梁武帝听信北魏降将王足的建议,用淮水倒灌北魏的寿阳城,侦测地形的水利专家都说了,淮水附近都是沙土,不能筑堤。萧衍就是不听,在徐州扬州征发二十多万民工将士日夜施工,整整两年才建好。”
“结果大堤刚修好就决堤了,下游数十万百姓遭灾!”
“萧衍心心念念的寿阳城直到十年后才被攻克。”
“公元528年前后,正是萧衍前明后暗的分界线……”
萧衍心里有些不好的预感:“什么叫前明后暗?”
有的朝臣记性比较好,想起了后人对汉武帝的评价,瞬间心领神会,难道陛下晚年也会犯错?
不过这话他可不敢说出口,反正天幕很快就会为他们解惑的。
【公元529年,南梁趁着尔朱荣作乱北方,派兵北伐,大将陈庆之连战皆捷,一路攻克洛阳!萧衍试图扶持魏朝宗室子弟登基为帝,都因各种原因失败,洛阳城也被尔朱荣夺走,只能退兵南撤。】
“这是一位大佬!”
“陈庆之身体文弱,不能骑马射箭,却能用脑子战胜每一个敌人,堪称一代儒将!”
“他仅带着七千人,护送北海王元颢回到洛阳,连克涡阳、考城、荥阳、虎牢……历经四十七战,平定三十二城!”
“荥阳之战中陈庆之率三千骑兵背城而战,面对三十万魏军的包围怡然不惧!”
“若不是尔朱荣的大军是梁军的十倍,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公元536年,北方大地已经一分为二,东魏将领侯景南侵楚州,直达淮上,被陈庆之击败。此后萧衍与两魏议和停战,北方东、西魏之间忙于一决雌雄,南方萧衍又开始了自己的骚操作……】
【萧衍是南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他在称帝之前,长期担任南齐的地方官吏,对南齐的政治弊病了如指掌。在继位之初他励精图治,做出了一些政策上的调整,扭转了南齐奢靡残暴的风气。】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史书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衣服都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只吃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
“无肉不欢的人无法理解!”
“喜欢素食的人也无法理解!”
汉文帝刘恒战术后仰:不好,朕都要被比下去了!
【萧衍施政宽和,重用门阀子弟与寒门子弟,特别注意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但他过于宽和的做法也引发了更大的危机——】
【他制定的律法对高官显贵过于宽容,又对普通百姓过于严苛,使得统治阶层内部肆无忌惮,也引起了百姓的不满!】
萧衍并不觉得自己有错:“自刘宋以来,谋朝篡位的无不是手掌军权的寒门子弟,朕必须重用世族以平衡寒门军户的力量。”
太子萧统皱眉道:“父皇,世族寒门都可以用,但对百姓太过严苛总归不好,真正能动摇天下统治的还是普通百姓啊!”
萧衍满不在乎道:“太子太过谨慎了,若没有人带头,哪来的农民起义?”
萧衍固执的坚信自己的判断,却不知,最后给南梁带来致命一击的正是他优待的高门显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