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孙传庭还没有出陕西,开封城就因为黄河决堤被毁了。这下子,李自成不再执着于打开封,明军也不必着急救援了。】
“李自成是在围点打援吧。”
“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
“围敌之必救!”
“葫芦娃救爷爷……”
【明军主力几乎被李自成消灭殆尽,起义军控制了河南全省,部众近百万!其它农民军首领如罗汝才﹑袁时中等人也纷纷归附李自成,李自成起义军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
【崇祯十六年,二月,李自成将襄阳改为襄京,建立自己的大顺政权,提出“三年免征、一人不杀”的口号,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又封罗汝才为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
【他的辖区西起潼关,东至归德(今商丘)﹑汝宁(今汝南),北临黄河,南至松滋﹑枝江﹑澧州(今湖南澧县),七十多个州县都在李自成的控制之下!】
【但起义军内部也并不是团结一心,一致抗敌的,为了统一内部的权力,李自成杀了罗汝才和贺一龙、袁时中等农民军将领。】
“罗汝才是最早起来反抗明朝的农民军将领之一,在王自用为盟主的时期,他就与高迎祥等人平起平坐,如今却要成为高迎祥的继承人李自成的部下,他自然不会甘心。”
“罗汝才被人称为当世曹操,因为他性格反复无常。”
曹操:……
“他曾向洪承畴投降,反叛后又诈降于熊文灿,他曾与张献忠配合转战四川、湖广,又因性情不和彼此猜忌率兵出走,投奔李自成,他的反复无常便体现在此。”
曹操:“凭什么将此人与孤相提并论,如此反复的小人分明是吕布第二!”
“罗汝才投靠李自成后,取得了中原会战的一系列胜利。但又受人挑拨,私通明将左良玉,最终,被李自成以此为借口所杀。”
“罗汝才以狡诈多谋著称,他的起义充满了诈降、再起、合作与分裂的反复无常。他出身贫苦农民,一朝得势,却又骄奢淫逸,妻妾成群,是个相当典型的农民军统帅!”
“相较之下,袁时中算是起义军中的小字辈,他在崇祯十三年才开始起义。”
“崇祯十四年,袁时中同刘玉尺、朱成矩进入开封、商丘地区,活跃于豫东南、皖北。他的起义军所到之处,诛贪官,惩恶吏,开仓济贫,得到民众拥护,军队很快发展到二十万。”
“崇祯十五年,袁时中因被明军追着打,无奈之下投奔李自成,成为李自成攻打开封的前锋大将。”
“然而不久他又突然拔营出走,想要归顺朝廷,他内心徘徊动摇不定,被李自成怀疑,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袁时中与大多数明末义军首领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他非常重视军纪。而且,他还能对普通百姓保持恻隐之心,时刻不忘救助百姓……”
【李自成吸引明军所有主力的时候,张献忠也趁机攻陷武昌,沉楚王朱华奎于长江,建立大西政权!】
【随着内外两线局势的大溃败,明朝已经奄奄一息,朝野人心离散。】
【在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一的大朝中,朱由检正要接受群臣朝拜,却见满朝文武只来了极少数的几个人,等了许久才凑够一半的朝臣,勉强进行了大朝。】
【北京城内暗中流传着:不论是李自成还是后金军,只要有人攻打北京,他们就开城投降的说法。】
【朱由检走投无路,只能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重金悬赏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首级。而他能依仗的兵力只剩下了陕西孙传庭和湖广的左良玉。而左良玉不仅野心勃勃,养匪自重,还四处劫掠,威胁朝廷。】
【朱由检只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孙传庭一人身上!】
【李自成雄据荆襄,坐观天下,他的目光看向了北方的大明京师,这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谋士顾君恩为其献策:想要攻取北京,就要先取陕西,稳定后方。】
【明军也将李自成当做最大的敌人,一场决战一触即发!】
【孙传庭奉命进军河南,刚开始捷报频传。恰逢此时东北又传来皇太极的死讯,让明朝廷内外都沉浸在转危为安,中兴指日可待的幻想中……】
【但不过几日,情形便急转直下,李自成率部与孙传庭战于河南郏县,他用沟壑、堡垒疲惫明军的攻势,又利用连日阴雨,明军缺少粮草的时机,截断明军的粮道!】
【义军一日内追杀四百里地,从郏县追到了孟津,李自成大败孙传庭,杀了明军四万多人,缴获器仗辎重数以十万计,孙传庭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潼关。】
【李自成乘胜追击,攻打潼关,十月,潼关被攻破,孙传庭战死疆场,明军彻底陷入了崩溃!】
【西安守将王根子开城迎降,义军顺利进入西安,俘虏秦王朱存极。】
【之后,义军又乘胜攻取了宁夏﹑兰州﹑西宁﹑永昌﹑庄浪等地——俘庆王朱倬纮,杀韩王朱亶塉、肃王朱识鋐……完全控制了陕西三边各地!】
【李自成还派部下大将过黄河,进入山西,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
被封在陕甘等地的藩王突然脊背一凉,仿佛能看到自己死无全尸的未来……

第585章 日薄西山8
【孙传庭算是明朝最后一位允文允武的大臣,他忠君爱国,才华横溢,却得不到崇祯帝的信任。】
【孙传庭死后仅五个月,明朝便被李自成推翻,也因此《明史》有“传庭死而明亡矣”之说。】
【朱由检先后派出余应桂、李化熙接替孙传庭,围剿李自成,但他们都因为无兵无饷、一筹莫展。】
【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明朝的内阁首辅陈演等人依旧在安慰朱由检说李自成必定会沉迷于关中的富庶,把那里当成家,陛下可以坐等胜利的到来——对当前的局势没有一点清醒的认识……】
“这个陈演才能平庸,为人刻薄,阴险狡诈,善于弄权,精于钻营,贪污纳贿,以权谋私,排除异己,睚眦必报……”
“这就是此时崇祯最倚重的大臣。”
“到明朝灭亡之时,崇祯皇帝对陈演极为愤恨,骂他死有余辜。”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所有人都在逃亡,陈演因为财物太多,不能立刻启程,一个月后,被李自成活捉。他献上四万两白银希望能逃得一命,却没想到李自成在讨伐吴三桂之前,为防止明臣作乱,将他们都杀了。”
朱棣悲哀道:“这就是所谓的内阁首辅!”
朱高炽:“这便是大明朝廷与群臣的关系?”
朱瞻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诚不欺吾!”
崇祯肆无忌惮开嘲讽:“呵呵,你们贪那么多钱,最后也买不到一条命!”
朝臣:李自成就是个泥腿子,不懂治国之道,把我们都杀了将来谁给他治理国家。既然李自成不愿合作,那我们就与清朝合作,依旧能享尽荣华富贵!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改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改西安为长安!】
【同一时间,身在北京的朱由检却一个人面对着空荡荡的大殿,等待着群臣前来朝贺,祭祀太庙,如同一幕滑稽剧……】
【二月,李自成的起义军兵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之前已经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率领,从平阳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经真定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
【另一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他渡过黄河,攻下太原,传檄天下各州县,揭露朱明种种罪状!】
【山西的平民百姓群起响应,各府州县望风而降,晋王朱审烜被俘,沈王朱迥洪被俘,郑王朱翊铎不知所踪,赵王朱常浴被杀,代王朱传齌被杀……】
明朝藩王:这简直就是死亡名单啊……
山西还有幸存的藩王吗?
不,应该说,这天下还有幸存的藩王吗!
崇祯帝再次开启怼怼模式:“哈哈哈!你们自以为躲在王府就能不管家国天下,只顾着自己享乐。可惜,你们终究免不了被乱军所杀!”
崇祯可还记得他向藩王们哭穷的时候,面对的冷眼和轻蔑。
这才是真正的报应!
【明朝廷上早已乱作一团,有人再次提议南迁,朱由检也默许了这一提议,但他希望由重臣来牵头,但满朝文武都不愿意背上这个污名。】
“大明已经完了,他们却还前途无量,自然不想跟明朝一起当丧家之犬!”
“流水的皇帝,铁打的朝臣,不论谁做龙椅,都需要有人治理天下。”
“可惜,这次,他们想错了,不论是李自成还是女真人都不是儒家文化体系中教育出来的君主。”
【朱由检想调动辽东总兵吴三桂入关勤王,却又因为不愿意放弃宁远、饷银不足等问题无法成行。】
【而此时李自成已经亲自率军,经大同﹑宣府南下,居庸关的守将不战而降,为义军打开了北京城的西北大门,三月十八日,起义军围困京师!】
【对于攻打北京城,李自成心里也没有底,他甚至还派人与朱由检交涉,只要给他百万两饷银,允许他在西北割地称王,他就帮明朝平定其他农民军和辽东的清军。但朱由检没有答应。】
【第二日,起义军便攻入了北京城……】
【面对如此局面,崇祯皇帝朱由检只能无能狂怒“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然后,他杀了自己的妃嫔和公主,自缢于煤山(今景山)。留下了“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最刚硬的朝代!”
“也很不负责任啊……”
“前面各种努力,虽然都是反向努力的,到最后:救不了,不救了(⊙o⊙)…”
朱元璋目光怔怔:“朕的大明亡了!”
朱棣:“怎么就亡了?”
明朝之前的皇帝也有些不免感慨。
始皇:“朕还以为,所有的亡国之君都像胡亥、杨广那样,没想到还有朱由检这样的人。”
刘彻:“他若是生在王朝中期,或许能够成为一个守成之君,但他显然并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李世民:“自明朝开国之初,便埋下了亡国的种子,可见我们制定的每一项政令都影响深远,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随时而动,不断变革,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明朝的末代皇帝与其他朝代都不一样,因为我们无法将其归为昏君、暴君之类,也无法将明朝灭亡的责任完全推给崇祯一人。】
【事实上,崇祯皇帝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他登基之后便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为此他每日早起晚睡,不辞辛苦的处理朝政,从未有一日中断,在明朝的皇帝中,他算是最勤政的。】
朱元璋:“朕都不知该不该骂他……”
【他知道民间疾苦,不肯浪费一点金银在自己身上,每日布衣蔬食,勤俭节约,甚至变卖宫中的珍藏,多次减免赋税,赈济灾民,惩治贪官,整顿吏治!】
【他敢于任用贤能之士,也敢于改革明朝的旧制,只要能够挽救明朝的举措,他都做过。】
【就连李自成在他的檄文中都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最终,他以一身殉大明,也算不负朱明皇室……】
朱棣:“哎……”
【但有时候努力的方向错了,还不如原地踏步。】
【朱由检本就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他登基之时只有十六岁,面对心思各异的满朝文武,不知该相信谁,这样的不安造就了他的多疑。】
“朱由检原本以为东林党都是君子,听他们建议的除了阉党,后来却发现这些东林党并不都是君子,于是便对所有人产生了怀疑。”
“为了抗衡东林党他又启用了包括阉党在内的东林党的反对派,这些人中很多都是真小人,但为了对抗东林党,他还是用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的君子被排挤出朝堂,结党营私、汲汲营营的小人充斥其间……”
“最后甚至还重新启用宦官,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将他的朝臣都当做盗贼,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不灭亡!”
顾炎武为大明祭奠:“君不见天道幽且深,败亡未必皆荒淫。亦有英君御区宇,终日忧勤思下土。贤妃助内咏鸡鸣,节俭躬行迈往古。一朝大运合崩颓,三宫九市横豺虎。玄宗西幸路仍迷,宜臼东迁事还沮。我来骊山中哽咽,四顾徬徨无可语。伤今吊古怀坎轲,呜呼其奈骊山何!”
【崇祯刚愎自用,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不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甚至对有异议者进行残酷的打压和迫害,杀袁崇焕、罢周延儒、诛阮大铖都是在挖大明的根基!】
【他猜忌多疑,对自己的亲属和臣下都缺乏信任和关怀,经常怀疑他们有叛逆之心或不尽忠诚之意,卢象升、孙传庭便是其中代表。】
【他反复无常,朝令夕改,频繁更换内阁辅臣,导致政策不稳。整个明朝入阁者共一百六十人,仅崇祯朝的阁臣便有五十多人!】
【他驭人无术,虽然敢于任用贤能之士,但却不善于驾驭他们。事情稍有不顺便下狱治罪,动辄杀人,“用人太骤、杀人太骤,一言合,则欲加诸膝;一言不合,则欲堕诸渊。”无法做到赏罚分明,便会导致朝廷内部人心涣散。】
“崇祯将敢于提出建议的人都杀了,满朝上下只剩下了唯唯诺诺,阿谀媚上之人,面对危急存亡之秋,却又懊悔无一人可用,这不就是自作自受!”
“直到亡国前夕,崇祯依旧在说:百官人人可杀。”
“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频繁更换大臣,导致国家人才匮乏。”
“明朝的灭亡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都腐朽之后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个王朝腐朽之后必然面临的结局。”
【崇祯皇帝的死,标志着明朝的灭亡!】
【追随朱由检为明朝而死的朝臣不过二十多个文臣,其他勋贵和文武百官都投降了李自成,他们还带头劝进李自成称帝,可见当时的衮衮诸公都是什么样的德行……】

第586章 日薄西山9
【李自成入京后,为稳定京城秩序,下了严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闯军入城后还贴出告示,“大师临城,秋毫无犯,敢有掳掠民财者,凌迟处死”。】
【他派出官员接管各个衙门,要求民间百姓照常生活,并严令“罢市者斩”。此外,他还曾两次召见百姓代表,安抚民心。】
【之后,他又招抚明朝投降的官员,成国公朱纯臣、大学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宫朝贺,李自成封太子朱慈烺为宋王,并释放了刑部和锦衣卫诏狱关押的官员囚犯,授予他们官职。】
【京城形势稳固后,李自成派郭升、赵应元率部接收山东,进而稳固了京城周边的形势。】
【但很快,李自成就发现明朝的国库空空如也,大明皇帝过得甚至比他还要凄惨。可是他已经下令“三年免征”,既不能向百姓征税,又必须要想办法解决军饷等财政问题。】
【于是,入京五日后,大顺军开始对明朝官员拷饷,并规定各级官员需缴纳的金额。通过没收明朝内帑、宗室、勋戚、太监、百官的家产,来解决自身的财政问题。】
【李自成拷饷后搜刮了大量的财富,侯门占十分之三,宦寺占十分之三,百官占十分之二,商贾占十分之二,共计七千万两!】
【若是崇祯知道他的大臣都富得流油,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崇祯:朕现在知道了,不必等李自成入京,朕可以自己来!
【那些投降李自成的勋贵百官大多都死在拷饷中,堪称最大的讽刺。】
【向官员索要饷银尤嫌不够,刘宗敏又放纵士兵抢掠京城百姓,给京城百姓带来了一场大浩劫。很快,索饷之事便蔓延到整个大顺领土……】
【这些财富为大顺政权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却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仅加剧了军队内部的腐败和矛盾,导致军队纪律败坏,战斗力下降。还损害了李自成在民众中的形象,使其失去了民心的支持!】
【因拷饷之事李自成得罪了各地官绅,他们人人自危,迅速倒向了李自成的对立面,其中最大的失误便是造成了吴三桂的倒戈!】
【起义军占领北京后,北方的劲敌就只剩下了驻防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平西伯吴三桂!】
【吴三桂出身于明朝武将世家,自幼习武,擅长骑射,他的舅舅便是之前投降清朝的明总兵祖大寿!】
【吴三桂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家族背景,在明朝军队中迅速崭露头角。在袁崇焕、祖大寿、洪承畴等人或死或降后,吴三桂被任命为辽东总兵,负责守卫明朝的边疆。】
【李自成知道吴三桂拥有重兵,事关边防,他准备先招抚吴三桂后再行登基,然后派兵南下,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但他占据北京后便小觑天下人,太过轻敌,只派了一个降将唐通和一个降官左懋第携带金银锦缎,和吴三桂父亲的亲笔信,前往山海关招抚吴三桂。】
【吴三桂人在山海关,防守关外的清军,结果回头一看,自己要保护的国家都没了。】
【吴三桂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他希望能够建立军功、封侯拜相。在明朝已经灭亡的情况下,他需要寻找新的靠山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李自成的大顺军和清朝的军队都对他构成了威胁,他难以同时抵抗两方的进攻。此时的他就面临着一个选择,选李自成还是清朝?】
【由于他的父亲吴襄和爱妾陈圆圆都在京城,吴三桂决定投降李自成,于是带着自己的亲兵回京。】
【然而,他刚走到永平,便听到父亲遭受拷掠,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掳走的消息,吴三桂与李自成脆弱的信任就此破裂,吴三桂当即率兵反回山海关!】
【清朝也向吴三桂递出了橄榄枝,承诺给他高官厚禄。】
【他的舅舅祖大寿早已投降清朝,还在那边混得不错,虽然没有了兵权,但好歹是一方总兵,没有受到迫害。于是,吴三桂于山海关起兵反叛,并向清军求援,与清军结为同盟。】
【吴三桂作为一位精明的乱世枭雄,只在乎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他选择投降清朝,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和家族利益。】
【而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不过是后人的美化罢了……】
【吴三桂投降清朝后,打开山海关的大门,带着清军入关,协助清军平定天下,被封为平西王。】
【此后,他在云南当了几十年土皇帝,也确实实现了他个人和家族利益的最大化。】
【但藩王的存在与追求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本身就是矛盾的,清朝对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个藩王不遗余力的打压,吴三桂也对清朝极为不满。】
【公元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发动三藩之乱。】
【起兵之初,吴三桂的军队势如破竹,迅速占领大片领土。然而,随着清朝军队的反击和吴三桂军队的疲惫,叛乱逐渐陷入困境。】
【公元1681年,清朝军队攻入云南昆明,吴三桂在绝望中病死,叛乱最终被平息。】
曹操:“这也是个野心家罢了。”
【回到明朝灭亡的这一刻,面对吴三桂的反叛,李自成大怒!】
【他亲自率十万大军东征,于四月二十一日到达山海关,为了防止吴三桂与清军合流,又派出了两万奇兵绕后,两面夹击,力图一举消灭吴三桂!】
【吴三桂向清军乞师求救,摄政王多尔衮当即率八旗军疾驰山海关——】
【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清太宗皇太极驾崩,他的儿子福临继位,因为福临年幼,由皇叔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
【1644年正月,多尔衮还以清朝皇帝的名义致书大顺军,提出两军合作图谋中原的策略,李自成没有理会他。】
【这年四月初九,多尔衮统率满、蒙、汉八旗军十余万人,离开盛京,大军到了辽河,他才得到消息,李自成已在三月十九攻取京师,明朝已经灭亡。】
【于是,他采纳了明降将洪承畴的建议,率兵经密云、蓟州一带南下,绕过山海关,直趋北京。】
【从攻打明朝转为与李自成争夺全国的统治权。】
【此时,得到吴三桂的投诚,多尔衮如同久旱逢甘霖,他利用吴三桂急于得到援助的心态,逼迫吴三桂彻底投降清朝,成为清军的马前卒。】
【李自成率军到达山海关与吴三桂部展开了激战,多尔衮率八旗军与吴三桂合兵,突然从阵中冲出,大顺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最终全线崩溃。】
【李自成仅率骑兵数千退至永平……】
【山海关之战改变了清朝、农民军、吴三桂三方的命运——】
【李自成大概是看到了吴三桂与清军合流的实力,自觉不敌,便忽略了自己之前所谓灭掉吴三桂再登基的话。】
【若是再等下去,说不定他连北京城都保不住了。】
【于是,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紫禁城登基称帝,过了一把皇帝瘾。】
【第二天便撤往西安,临行前,他还放火烧了紫禁城。】
平行时空的观众都在为李自成可惜,毕竟比起农民起义军建立新的王朝,他们更不希望游牧民族入主中原!
这不仅是改朝换代,更是两种文明的对抗!
【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不是被敌人从外面攻破的,而是被自己人打开关门的,真可谓是最大的讽刺!】
【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城!大顺军在京城附近已经无法立足,只能经过井陉退回山西,将主力收归陕西。】
【清军占领北京后,多尔衮颁布了一系列安民政策,包括停止剃发等政策,得到了汉族士绅的好感,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这就是糖衣炮弹啊。”
“一个是现在就要夺取自己所有财产的大顺军,一个是将来可能遭殃的清朝,北京城的百姓自然会选择对自己更好的。”
【北京城进可南下,统一中原,退可回到关外,据守山海关,多尔衮决定迁都北京,“以建万年不拔之业”。】
【公元1644年10月,清朝正式迁都北京,开始了其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清朝迁都北京后,立刻派兵南下剿灭农民军,第一个目标便是李自成,很快清朝便攻克太原,整个山西除了西南一角,都被清军占据,李自成在山西的防线基本被瓦解。】
【面对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李自成却阵脚打乱,又因猜忌杀了自己的部下,导致内部失和,士气大衰。】
【为了扭转在山西的颓势,李自成组织大顺军在河南发动了局部反攻,这场反攻虽然取得了局部的胜利,却也改变了整个战略局势,将清军主力都吸引到了自己的身上。】
【要知道,此时中原地区数得着的政权还有三个,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和明朝遗臣相继拥立的南明小朝廷。】
大西、南明:感谢陕西老铁!
大顺:我在前面牵制清军,你们倒是从背后断他们的后路啊!!!

第587章 日薄西山
【明朝灭亡后,中原大地的各方势力都自动将与明朝的矛盾转移到了占领北京的清朝身上,这下子不仅是阶级矛盾,利益矛盾,还加上了民族矛盾。】
【第一个与清朝对上的,当然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自山海关惨败,李自成退出北京,大顺政权就陷入了衰落的危局之中。太原的失守更是使得大顺政权在北方的防线被彻底突破。】
【李自成将大军布置在潼关防守,阻止清军西进,以确保西安的安全。】
【公元1644年十月,清廷迁都北京后,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吴三桂、尚可喜等降清汉将,率3万兵马由北路入陕,准备先进攻陕北,然后南下西安,灭大顺政权。】
【豫亲王多铎率降将孔有德、耿仲明等率兵2万南下,收取江南。】
【在清廷调兵遣将之时,大顺军主动出击,2万大军由山西垣曲东下河南怀庆,连续攻克济源、孟县,进攻怀庆府城沁阳。】
【多尔衮闻报,立即改变了进军南京的计划,将李自成当做第一目标。他命多铎先救怀庆,然后攻取潼关,同阿济格夹击西安。】
【多铎部清军进抵怀庆后,大顺军不敌,主动撤退。】
【十二月,多铎部由孟津渡过黄河,连破洛阳、灵宝等地,进抵潼关20里外驻军,等候正在路上的攻城利器红衣大炮。】
【李自成得知清军将攻陕北的消息后,便陆续将军队北调,但直到清军多铎部开近潼关时,他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南北夹击的困境中,于是他决定亲自率军增援潼关。】
【二十九日,潼关战役打响,大顺军于关前据山列阵,清军前锋统领努山、鄂硕等于侧后包抄,护军统领图赖率骑兵100余人从正面进攻,大顺军虽顽强抵抗,却依旧失败了。】
【次年正月,大顺军将领刘芳亮领兵千余,偷袭清营,被清军击败。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又被清军击败……】
【待到清军的红衣大炮运到,进逼潼关,大顺军只能凿重壕,立坚壁,堵截清军。】
【清军先用红衣大炮轰击,接着又大举进攻,相继攻入大顺军阵。大顺军仍顽强奋战,以300骑兵反击,又分兵迂回到清军阵后攻击,但这些抵抗都以失败告终。】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