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也是明朝末年的名将,早期与洪承畴一起负责围剿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九战九捷,屡立战功,获得了“卢阎王”的称号,得到崇祯帝的赏识。”
“崇祯八年,他被委任为南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山西、陕西等地军务,时称“七省总理”!”
“之后,卢象升负责与清军的作战,他号召军士屯田,增强边防实力,甚至一度逼退清军。但因为与兵部尚书等朝臣政见不合,处处被掣肘,还被听信谗言的崇祯降职。”
“卢象升以身殉国后,依旧被崇祯误解批评,直到南明时期,才得到忠烈的谥号!”
“清代学者方苞锐评:明之亡,始于孙高阳(孙承宗)之退休,成于卢忠烈(卢象升)之死败,对卢象升的忠诚和牺牲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崇祯终于见到了能为自己所用的人:“便是负荆请罪,朕也要请回孙、卢二位大人!”
【次年,清军攻下济南,德王一家被俘虏,全城被焚毁一空。清军在中原大地上肆虐五个月之久,转掠二千里,攻下七十余座州县,俘获人口四十六万余,金银百余万两!】
【崇祯十五年,清军再次深入腹地,在阿巴泰率领下直入山东,连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俘获人口三十六万余,牲畜五十五万头。而明朝将帅纷纷拥兵观望,无一人敢与清军交战……】
“入口之战不仅破坏了明朝的经济基础,还逐步摧毁了明朝抵抗后金的决心。”
“面对清军的入侵,崇祯帝非常忧虑,调兵遣将四处救火,却左支右绌,事倍功半……”
“时任明朝首辅的周延儒却在清军入侵时,提出找僧侣、道士、阴阳术士诵经念佛以退敌的荒谬建议。最终,他因谎报军情,被崇祯帝赐死。”
朱棣怒不可遏:“这不是靖康年间那个郭京吗?他怎么做到首辅的!”
第579章 日薄西山
【面对辽东彻底失去控制的局势,面对后金不断的南侵,崇祯定然后悔杀了那么多为大明征战的大臣,尤其是袁崇焕。但他毫无办法,只能自我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祈求上天降福消灾。】
【古人云:事在人为,即便真有上天也不会对明朝的覆灭有所惋惜,崇祯帝却觉得这是本土的神仙不管用。于是,他对天主教产生了兴趣,召外国传教士入宫讲解教义……】
【这世上本就没有神仙,自然也不会相助大明,大明即将面对自己的结局!】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皇太极发动了一场旨在消灭明朝关外最后一支劲旅,打通关宁锦防线的战役。史称“松锦之战”!】
【关宁锦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100公里,从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也是100公里,自宁远经连山、塔山、松山、锦州,到达大凌河。】
【而锦州正是明朝设置在辽西的军事重镇之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即便到了三百年后的解放战争时期,锦州也是作为东北地区的大门,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崇祯四年,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时,被皇太极大军包围,弹尽粮绝后诈降。而后,祖大寿趁机跑到锦州,凭借锦州的坚城利炮,死守锦州!】
【皇太极对此十分震怒,他清楚的知道锦州的重要性,这就是阻止清军南下西进的咽喉之地,必须拿下!】
【皇太极定下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命济尔哈朗、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作为攻锦的前哨阵地和后勤补给基地。】
【前期准备做完后,皇太极亲率大军兵临锦州城下,将锦州城团团包围。清兵每月一轮换,还将锦州城外的庄稼尽数收割,扫荡清除明军在锦州城外围的据点,彻底切断了城内明军与外部的联系。】
【经过半年多的围困,锦州城终于坚持不下去了,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奏报城内粮草不足,急需救援,崇祯帝命洪承畴率兵十三万,前往宁远解锦州之围。】
【洪承畴驻扎在宁远,观察锦州的势态,他觉得清军的包围水泄不通,短时间内怕是难以解围。但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却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崇祯帝也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
【洪承畴不能违抗朝廷的命令,于崇祯十四年七月誓师出征,两军在乳峰山遭遇,清军败了一局。】
【皇太极立刻带着十二万大军支援锦州,他见明军首尾不能相顾,就定下了掘壕围困断敌粮道之计。】
【清兵连掘三道大壕沟,将明军包围了起来,切断了其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供应,洪承畴陷入了困境,只能困守松山城中。】
【崇祯十五年正月,洪承畴在被围困半年之后,城中粮食消耗殆尽,部将夏成德暗通清军献城投降,洪承畴被俘,之后投降清朝。】
【二十天后,锦州守将祖大寿率众出降。很快,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明军的关宁锦防线中的锦州防线不复存在……】
刘彻:“锦州被围半年,松山被围半年,加起来都一年多了,明朝庭居然没有办法突破清军的围困,可见其已经无能为力了!”
朱元璋怒极:“一年多的时间,朝廷都在做什么,北京距离山海关如此之近,居然无法派出援兵!”
朱棣颓然道:“朕甚至没有立场怪罪洪承畴和祖大寿,是朝廷无能为力,放弃了他们,放弃了关外……”
“祖大寿出身于武将世家,其家族是宁远望族,父辈们都是明朝廷的武将,世代镇守宁远。”
“他还是吴三桂的舅舅。”
“祖大寿早年在辽东为将时,得到熊廷弼的赏识,之后又跟着王化贞、孙承宗、袁崇焕等人抗击清军。”
“天启六年,击败努尔哈赤导致他一命呜呼的宁远大捷,也有祖大寿的一份功劳,他正是在城墙上炮击清军之人,他因此升为副总兵。”
“崇祯九年,皇太极伐明,祖大寿跟着袁崇焕回京援救,袁崇焕被无辜冤杀,祖大寿又惊又惧,连忙带着自己的部下远离北京,出关驻守广宁,在孙承宗的招抚下才回到关内。”
“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中,祖大寿负责保卫大凌河城,最终弹尽粮绝只能假装投降清军。”
“这次,祖大寿是真的投降了清军,在清朝他被任命为总兵,却没有一点兵权。”
“祖大寿的一生戎马倥偬,波澜壮阔,他所指挥的关宁军坚守关宁锦防线,抵抗后金多年。”
“尽管他投降清朝的行为在当时颇受争议,但在后世名声却并不差,大约是因为他抗清的功劳和降清后的低调吧……”
“相较于祖大寿的低调,洪承畴得到的评价就差很多了。”
“洪承畴出身望族后裔,书香门第,但到了他的曾祖父辈,已是家道中落,并不富裕。”
“他自幼聪颖好学,但因家境贫寒,11岁辍学,只能在村学外听课,后来被才子洪启胤收为徒,才得以重返校门。”
“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万历四十三年,23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顺利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步入仕途!”
“他早年做的都是文官,直到崇祯元年,陕西农民军起义引发全陕响应,身为陕西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平叛,开始了他的戎马倥侗的后半生。”
“在镇压农民军起义中,洪承畴名声大噪,全权负责剿灭农民军。崇祯九年,洪承畴俘虏了农民军统帅高迎祥,又大破李自成,在他的剿灭下,陕西的农民军转入低潮。”
“因此,清军攻打锦州的时候,洪承畴才被派往辽东支援。”
“洪承畴投降清朝后,积极为清朝统一天下谋划,他跟着多尔衮入关,镇压各地的农民军。”
“他建议清廷采用明朝的规章制度,学习汉字汉语,完善国家机器,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促进了满汉融合。”
“但他也积极镇压江南的抗清义军,杀害了许多正义之士,遭到了天下人的唾骂!”
【松锦之战以明军的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喜爱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此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松锦之战也是明、清在辽西战场的最后一仗,因为还不等他们打下一战,北京城就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此后便是清军与农民军及南明之间的交锋了!】
朱元璋一惊:“原来,大明不是被清军灭的!”
朱标:“是农民军……”
他们都想起了元末的红巾军,农民军要想壮大到灭亡大明的程度,定是整个天下都沦陷了……
【后金看似来势汹汹,但他们毕竟是少数民族,与明朝打了这么多年依旧在北京周围打转,真正导致明朝灭亡的还是内忧——农民起义!】
【自元朝到清末,地球温度就在不断降低,到了明朝末年,恰好进入了小冰河时期,全球气温骤降,极端天气频发,带来了接连不断的水、旱、蝗灾,对明朝的经济和政治也是致命一击!】
“元朝统治不到100年就发生了水灾92次、旱灾86次、雹灾69次、蝗灾61次、地震52次、风灾42次、霜雪28次、瘟疫20次。”
李世民:“天哪,贞观与其相比都算小巫见大巫了!”
“明朝从洪武到崇祯十八年间共计自然灾害1101次,清朝从乾隆到宣统退位的176年里面自然灾害1121次。”
朱元璋:“既然清朝也是这个小冰河时期,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当然是土豆、玉米和红薯,这几种从美洲大陆漂洋过海来的农作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对严寒的抗性,他们的产量也是小麦稻米的数倍,自然能在严寒天气中养活更多的百姓!”
朱标:“果然,民以食为天,只要有饭吃,天下便能安定下来。”
朱棣:“大航海才是关键,定是那些欧洲人找到农作物,辗转多年才流传到中国!”
“玉米在嘉靖三十年就传入了中国,最早是在广西地区,被成为玉麦、番麦,玉米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已经传播到了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云南等十省。”
“但明朝廷并没有对玉米做什么推广,只是作为一种贵族特有的奇特食物和观赏性植物,直到清朝才开始在民间大规模种植。”
“徐光启还做过明朝的礼部尚书和内阁次辅,可见明朝廷的上层对玉米并不是一无所知……”
“红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地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红薯由西班牙殖民者引入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
“而红薯能进入中国则得益于一个人——陈振龙!”
“福建人陈振龙在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的时候,发现红薯这种作物产量高且易生长,生熟都可食,就潜心学习种植之法,想要将其引入中国。”
“但西班牙殖民者严禁红薯外传,陈振龙想了很多办法都被发现了,最后他将薯藤绞入船只的吸水绳中,才躲过了殖民者的检查,经过七天的航行终于将红薯带回福建。”
朱棣:“西班牙就是欧洲的那些强盗吧,他们暗中占据了吕宋岛,而我大明却一无所知!”
“同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金学曾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通令各地如法栽种,这一年闽中的饥荒得以缓解。”
“此后,陈振龙的子孙七代人都致力于推广红薯种植,致力于将番薯引种、推广到全国各地,功绩卓著。”
“福州人民为了纪念陈振龙和金学曾大力推广番薯的功绩,在乌山修建了一座“先薯亭”,陈振龙更是被后人誉为“中国甘薯之父”!”
“这一事迹也被记录在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
徐光启:“这些农作物是很好,但大明缺的不仅仅是粮食啊……”
“红薯的传入并不只有这一个途径,据记载,明朝万历二年,在云南就已经出现了红薯种植。”
“万历八年,广东凤冈人陈益乘船到安南(越南),当地首领用一种名叫白薯的土产招待他。陈益将其带回广东后,人们称之为番薯,这也是红薯。”
“红薯传入中国后,因其适应性强、产量高且易于种植而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许多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土豆也是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关于它的传入没有那么多的传奇故事,但在万历年间北京城已经出现了土豆种植,被当时的人当做奇事记载了下来。”
始皇:“这个美洲还真是个好地方,可惜大秦的船只还无法航行那么远!”
汉武帝:“只要我们将此事记录下来,子孙后代早晚能到达美洲!”
崇祯:“朕要立刻召见徐卿,推广这些产量高易存活的农作物!”
朱标:“这是大明的功绩啊,怎么就被清朝越俎代庖了!”
朱元璋:“百姓缺少的是新的粮食作物吗?不,他们连赖以为生的土地都没有!”
崇祯也很快想到了这一点,再次陷入了颓丧中……
【“小冰河期”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在明朝经历粮食危机的同一时期,欧洲人正在进行疯狂的猎巫行动,日本战国也爆发了大量民变……】
【据记载,明朝末年,整个中国的冬天都奇冷无比,就连广东都在狂降暴雪,江南地区也会有河流结冰,夏天又有大旱和洪涝相伴,异常天气带来的灾荒如同“天罚”一般,摧毁了明王朝的统治!】
“崇祯元年,北方大旱,陕西等地更是长达八年大旱,导致土地荒芜,粮食减产。”
“崇祯三年,山东等地发生大水灾,但随后又转为旱灾,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崇祯十年至十三年,河南等地连年旱灾,导致“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
明朝皇帝:“快快都记录下来!”
崇祯皇帝:“定要一字不漏!”
“崇祯五年,大雨倾盆,八月又雨,冲损庆陵,九月顺天二十七县淫雨害稼。”
“崇祯七年,邛、眉诸州县大水,坏城垣、田舍、人畜无算。崇祯十三年,浙江大水,造成巨大损失。”
马皇后惊呼:“崇祯元年,京师地震。崇祯三年,南京地震。崇祯四年,临洮、巩昌地震,坏庐舍,损民畜。”
徐皇后蹙眉:“崇祯九年至十六年间,秦州等地多次发生地震,甚至有两座山因为地震合在一起,山脚下的百姓就这样消失在天地间……”
张居正:“还有蝗灾!”
申时行:“蝗虫大量繁殖定会啃食庄稼,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
“崇祯七年,河南等地发生蝗灾,导致民大饥。崇祯十一年,飞蝗蔽天,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于谦:“怎么还有!”
“崇祯元年,杭、嘉、绍三府海啸,破坏民居数万间,溺死数万人。”
“崇祯八年,河南临县大冰雹三日,累积的冰雹多达二尺深,它们大如鹅卵,砸伤庄稼。”
朱元璋:“崇祯十三年江南遭大水,十四年旱蝗并行,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性大疫。”
朱标:“如此多的天灾,需要朝廷积极赈灾,否则地方秩序就会崩溃,到那时盗匪与流民并起,民变定会不断爆发!”
朱棣:“可是,明朝末年还有这样的组织能力吗?”
【因气温骤降,明朝的农业遭到了巨大的打击,农作物产量下降,引发了严重的饥荒!】
【大灾之后便是大疫!一场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最先在山西爆发!】
李时珍:“鼠疫?”
徐光启:“水旱灾——饥荒——瘟疫,这便是恶性循环!”
【这场瘟疫开始的原因由来已久!】
【明朝与蒙古边境之间常有变乱,许多汉人逃往蒙古草原,大面积的牧场被开垦为农田,大片牧场被战火焚烧,改变了牧场的生态环境。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老鼠生存空间被压缩,人与鼠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
【明朝末年恰又是旱灾频发的年代,寒冷的天气延续了明末的干旱,粮食减产导致大规模的流民出现,战乱与灾荒又带来大量的尸体,人与动物的尸体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滋生细菌,瘟疫也在其中日益猖獗!】
【崇祯六年,鼠疫最先出现在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
【同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量死亡。“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
【一旦人感染上这种瘟疫,就会急性发病,症状多为剧烈的头痛、呕吐、呼吸急促,严重的会意识不清,剧烈胸痛、咳大量的粉红色泡沫样痰。有些人还会出现全身的淋巴结肿大……】
李时珍:“原来是疙瘩瘟!这可是绝症啊!”
【这种瘟疫发病时间快且致死率非常高。】
【由于瘟疫的肆虐,大量士兵因此死亡,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在瘟疫爆发前,明朝驻守京师的军队有10万人,但瘟疫过后,仅剩下5万多人,其中不乏老弱病残。这样的军队在面对农民起义军和清军时,自然难以抵挡。】
【所以当次年4月,李自成攻进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城时,他面对的就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中原地区的百姓都被天幕描绘的场景吓坏了,不过也有人临危不乱,安抚周围的百姓。
“天幕曾讲过如何预防瘟疫,我都记下来了,大家照做,就不用担心瘟疫了。”
“是啊,我也记得呢,要勤洗手,要喝热水,还要注意卫生,不吃病死的动物……”
天幕的潜移默化多少是有点用的,当灾难发生时,他们终于不再等待青天大老爷或是神仙佛祖,而是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知识拯救自己!
【明末大鼠疫的爆发和蔓延,无疑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一方面,瘟疫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和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使得明朝在面对内外敌人时更加无力。另一方面,瘟疫还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使得民众对明朝政府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当时的朝廷对鼠疫毫无办法,直到崇祯十六年的冬季,大雪纷扬,老鼠被寒冷冻得差不多死光了,中原地区人口密度也大幅度下降,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降低,鼠疫病情才逐步得到缓解……】
【小冰河时期不仅影响了明朝的内地,还对边疆地区产生了影响。受到小冰期的影响,北方持续低温、干旱,草场退化,为了改善处境,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南下,后金便是其中的代表!】
【农业减产和饥荒,使得明朝的财政收入大幅下降。明朝政府不得不增加赋税和徭役,但这却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发了更多的反抗。】
【此时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明朝政府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赈灾和镇压起义,这使得明朝的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财政的枯竭使得明朝政府无法有效地应对各种危机,可以说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崇祯双目赤红,在评论区无能狂怒:“为何朕的大明要遇到这样反常的气候,难道当真是天罚吗?”
朱元璋:“什么狗屁的天罚!清朝能扛过去的事咱大明也得扛过去!”
朱棣:“这么多人在为你出谋划策,你却满心颓丧,有什么资格做大明的皇帝!”
朱瞻基:……
朱祁钰:……
崇祯:(*·ω·)!
第581章 日薄西山
【小冰期对农业社会经济确实有影响,对游牧民族影响更大。但要说一个一亿人口的大帝国灭亡于此就太过武断了。】
【还是孙传庭总结的好:“权贵豪强、衙蠧学劣……贻国家以单弱此,其为人毒犹逾于流贼,而奸更甚于细作”。】
【那些有权有势的贵族豪强凭借自己的权势压榨百姓,那些贪污腐化的政府官员,他们不仅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反而成了国家的蛀虫……就是这些人削弱了国家的实力,使得国家在面对外敌时无比脆弱,他们比那些流寇和细作还要可恶!】
【于是,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真正导致明朝灭亡的正是其内部危机!】
“孙传庭可是明朝末年的名臣名将,栋梁之材,他能文能武,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就是被他擒获的!”
“他最后死在了崇祯十六年与李自成的潼关之战中,他的死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已成定局,《明史》有言‘传庭死而明亡矣’!”
“可惜如此杰出的朝臣却抵不过皇帝的猜疑和朝廷的腐败,最终也没能挽救明朝灭亡的结局!”
【明朝中期以后,皇室不断提取太仓的银两供自己享用,甚至把外库的藏银输入户部,导致国家财政内外交困。】
【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军费开支,朝廷不断地加派赋税,在全国范围内以征矿税为名,派遣了大量矿税监,横征暴敛,鱼肉百姓!】
【因政治腐朽,所以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以万历皇帝宠爱到想要易储的福王为例,福王朱常洵在洛阳所修的王府,花费白银二十八万两。朱常洵就藩时,还得到了明神宗赏赐的上等良田四万顷,这些可都是从百姓口中抠出来的。】
【即便如此,朱常洵还是贪得无厌。他在洛阳依旧与民争利,想尽一切办法兼并土地,百姓遇到灾荒,民不聊生的时候,他也舍不得拿出哪怕一点点钱粮来赈济!】
【据统计,明末各宗藩加起来,约占全国七成土地。以河南为例,中州半数土地都被藩王占据,蜀地藩王的土地占成都府十分之七,号称藩王之中最富!】
朱元璋狠狠道:“还真不如养一群猪……”
猪还能杀了吃肉,这么孽障只能混吃等死!
【从皇室到官绅地主都在兼并土地,皇帝在畿辅地区设立了许多皇庄,宗室诸王、勋戚、太监也通过“乞请”和接受“投献”等方式,霸占了越府跨县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主。】
朱标:“国之蛀虫,不外如是!”
【明朝的军制也被败坏殆尽,将领克扣士卒粮饷司空见惯,他们用非法所得,过着糜烂的生活,用这些钱财向兵部官员、监视太监和监察御史行贿,寻求升迁的机会,嘉靖年间的仇鸾便是个中“翘楚”!】
【到了明朝后期,军队的屯田大多都被军官、豪强和内监侵占,军队失去了最重要的粮食来源,导致将领与士兵之间矛盾重重,怎么可能上下一心保家卫国!】
【自万历年间以来,军队因为缺饷而哗变就不再鲜见。明朝军队到了后期还学会了“杀良冒功”,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滥杀无辜!】
【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朱棣:“ε=(′ο`*)))唉”
【崇祯皇帝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他对看似可有可无的驿站系统下手了!】
【没想到这一裁就裁到了明朝的大动脉!】
【驿站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官方机构,它承担着邮政、军事情报传递以及为官员提供服务等重要职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驿站系统逐渐变得臃肿不堪,大小官吏往来于道路时,命令驿站提供超过实际需要的供应,超过的部分就折成银两进了他们的腰包,这些钱财却要驿站来负担,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财政资源。】
【在刘懋的建议下,崇祯决定对驿站系统进行改革。】
【他下令裁撤全国60%的驿站,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冗员,降低国家财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
【但他的改革操之过急,缺乏耐心和细致的规划。以“一刀切”的形式粗暴施政,导致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
【先不说驿站系统的裁撤会削弱明朝的邮政和军事情报传递能力,只说那些被裁撤的驿卒,他们又该如何生活……】
“这就像是唐朝末年因为科举积弊导致黄巢落第一样,明朝末年因为裁撤驿站,导致了一个不亚于黄巢的人被迫走上了黄巢的道路!”
【裁撤驿站导致大量驿卒失业,大批原来依靠驿递勉强维持生计的壮丁被迫逃亡,这些失业的壮丁生活无着,其中相当一部分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
崇祯:……
【陕西长期以来都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自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以后的藩王就对当地百姓横征暴敛,这里的百姓生活比其地区更加困苦,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还有激烈的民族矛盾。】
【再加上连续多年大旱,草木枯焦,土地贫瘠,赋役严苛,乡民外逃,饿殍载道。百姓早已无法生活,只能铤而走险。因此,在陕西率先爆发了农民起义!】
朱元璋张口结舌,不知该说什么,如果他处在明朝末年的环境中,他也会举旗起义。
但身为大明开国皇帝,他又无法接受大明以这样的方式灭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天启七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租税,敲骨吸髓地压榨治下百姓。这年七月,就在明朝上层天启与崇祯二帝交接之时,陕西渭中农民王二聚集了数百灾民,在白水县插旗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