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张献忠率领农民军攻入四川时,秦良玉便带着白杆军阻击,她多次击败张献忠的进攻,逼迫张献忠退出四川。”
“也是她打败了罗汝才,活捉了罗汝才的副将,夺了他的帅旗,罗汝才逐渐走向衰落。”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再次率兵进犯四川,秦良玉将四川形势图呈给巡抚陈士奇,建议他派兵驻守入川的十三个关隘,但陈士奇却不肯采纳秦良玉的建议。秦良玉又找到巡按刘之勃,刘之勃认可了秦良玉的远见与谋略,却苦于无兵可派,致使张献忠如入无人之境……”
“次年,张献忠率军长驱直入,再次进犯夔州,秦良玉率军前往救援,却因寡不敌众,被张献忠击溃。”
“张献忠攻下成都后,到处招降四川土司,却不敢去石砫招惹秦良玉。”
“清军入关南下后,秦良玉坚持抗清,以自己的忠诚和勇武报答了崇祯皇帝的信任,回报了明朝廷的知遇之恩!”
“康有为将秦良玉与班昭、李清照等人并列为不让须眉之女中英杰:以敬姜之德、班昭之学、秦良玉之勇毅、辛宪英之清识、李易安之词章、宋若宪之经术,列于须眉男子中,亦属凤毛鳞角。”
“秦良玉的事迹激励了后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爱国将领冯玉祥也曾说过: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南明朝廷为秦良玉追谥忠贞侯,肯定了她对国家忠诚不渝的精神!”
天幕上响起了一支曲调悠扬的戏词——
“石柱天生奇女子,贼胆闻风先堕,早料理夔巫平妥……一领锦袍殷战血,衬得云鬟婀娜。更飞马桃花一朵,展卷英姿添飒爽,论题名愧杀宁南左。军国恨,尚眉锁……”
秦良玉:“明廷不曾负吾,吾也不会辜负明廷!”
崇祯感动得都快哭了,天幕在上:“朕还是有看对人的时候的!”
朱元璋:“没想到大明末年,居然有这样英武的女子站出来。”
马皇后适时劝谏道:“若是没有贞节牌坊,没有缠足陋习,中原大地未尝不会多出几位秦良玉!”
朱元璋:……
【还有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之一的张煌言!】
张煌言满心激动,却又不敢置信:“岳少保和于少保是何等人物,某何德何能与他们相提并论!”
崇祯:“这是何人,朕怎么没听说过?”
天幕下对岳飞、于谦印象深刻的观众们也在等待着天幕的解惑——
“张煌言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官至刑部员外郎。他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胸怀大志,为人慷慨,学兼文武。”
“崇祯末年,农民军席卷天下,为应对遍地狼烟的局面,朝廷要在科举中选拔文武双全的人才,在此背景下,张煌言顺利考中举人,就连武备科目都十分出色。”
“唯一可惜的是,此时已经是崇祯十五年,距离明朝灭亡只有一年多时间了……”
崇祯帝:o(╥﹏╥)o
“顺治二年,当清军大举南下,连破扬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时,二十五岁的张煌言挺身而出,投笔从戎!”
“他参加了钱肃乐等人的集会,倡议勤王,集师举义,劝说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
“之后清军攻破钱塘,鲁王政权中途夭折,张煌言跟随鲁王逃到浙闽沿海,在舟山群岛坚持抗清!”
“他在浙东地区招募义军,多次组织抗清运动,作为一位儒将,张煌言不仅善于谋划战略战术,还能够灵活的将各种天时地利为己所用。”
“顺治十年,张名振与张煌言率领五六百艘战船北上,围攻长江口的崇明岛。张煌言利用崇明周围的岛屿作为基地,筑圩耕种作为大军的补给,将崇明岛的清军围困了八月之久。”
“从顺治十一年开始,张煌言三次率部进入长江作战,即所谓的“三入长江”!”
“最后一次便是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统领水陆大军近二十万人誓师北上,张煌言也作为策应,率军沿着长江西进,直抵芜湖,阻止清军水军支援南京。”
“他攻克芜湖,连下沿江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几乎控制了整个江淮地区,江淮半壁为之震动!”
岳飞:“做得好!”
“然而,因为郑成功兵败南京,张煌言独木难支,这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未放弃复国的理想,而是潜行二千余里回到浙东,招集旧部,重整旗鼓!”
于谦:“可惜了……”
“康熙三年,张煌言在与清军的海战中惨败,不得不解散余部,退居悬嶴岛。后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清军的屠刀,他坚贞不屈,最终在杭州遇害,葬于南屏山下。”
“张煌言曾有诗云: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也会与这两位前辈一起静静地躺在西湖岸边,被后人瞻仰崇敬!”
“张煌言坚持抗清近二十年,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未曾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张煌言以其文武兼备的才能,坚定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抗清运动,也折服了他的敌人们——清朝在《明史》中为其立传,到了乾隆朝更是追谥其为‘忠烈’,入祀忠义祠!”
张煌言:“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春史传……”
【还有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为此不惜与父亲决裂,纵横东南,发动北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南明三大柱石: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
“郑成功,本名森,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郑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平户,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他的父亲郑芝龙早年纵横东南沿海,之后投诚明朝廷,顺利改换门庭,郑成功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聪颖过人,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清军攻入江南后,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却没有跟从父亲的脚步,而是率领旧部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恢复明朝的统治,郑成功决定联合西南地区的南明永历政权和其他抗清势力共同发起对清朝的大规模进攻——”
“公元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郑成功率领舰队从厦门出发,目标直指南京——当时清朝在江南的重要据点之一。”
“郑成功的大军顺利抵达长江口,迅速占领了定海(今浙江舟山),消灭了当地的清军水师,从而解除了进军长江的后顾之忧。”
“随后,郑成功与张煌言合作,率领八十三营十七万水陆大军北伐南京。”
“次年,郑成功顺利包围南京城,然而,在围攻的过程中,郑成功骄傲轻敌,中了清军的诈降之计,导致战事拖延了一个多月。还被清军抓住机会反击,用猛烈的炮火攻破了郑军的营寨,导致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北伐的失利,让郑成功急于寻找一个新的基地继续抗清大业,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一海之隔的台湾,但此时的台湾已经被荷兰人占据了三十多年!”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亲自率领两万五千名士兵乘百艘战船出发前往台湾。他利用海水涨潮的机会穿过鹿耳门内海,成功避开了荷兰人在港口设置的障碍,顺利登陆禾寮港。”
“面对郑军的强大攻势,荷兰殖民者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难以抵挡住郑成功的兵锋。荷兰人的旗舰“赫克托”号也被郑军击沉,这对于荷兰人无异于一场心理上的打击!”
“经过数月激战,荷兰长官揆一被迫签署投降书,正式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使沦陷了三十多年的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
“收复台湾之后,郑成功立即着手建设新的家园,他设立了行政机构,还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郑成功的名字也因此永远地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之中!”
朱棣:“殖民者?这就是后来那些瓜分清朝的西方列强吗,他们居然这么早就盯上了中国!”
“可惜,收复台湾的次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被清廷处死,清军还盗掘了郑家的祖坟。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原本就因水土不服而身体虚弱的郑成功很快便因急躁病逝,享年三十九岁。”
“临终前,他下令处死了对明朝不忠的妻子及长子、长孙,以确保抗清斗争的纯洁性。”
“郑成功曾被南明隆武皇帝赐姓朱,因此也被后人称为国姓爷!国姓爷不仅是郑成功的荣誉,也是他肩上背负的责任,是大明最后一面旗帜!”
“时至今日,在海峡两岸乃至海外的华人社区中,仍然有许多纪念郑成功的庙宇和活动,在台湾,他更是被称为“开台圣王”!”
【清朝统治者的倒行逆施让无数百姓奋起反抗,如秦良玉、李定国、郑成功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何腾蛟、张名振、瞿式耜、夏完淳等人都是南明的抗清名将!】
【他们在国破的危难时刻,毅然舍身赴国难,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千秋正气歌。他们如同点点星火,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撼动了清王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清军挥舞着马刀屠杀普通百姓,焚烧城池,与匈奴、契丹那些蛮夷有什么区别!”
“不要怪我们看不上清朝,清朝给华夏带来的只有破坏,没有建设!”
“清朝不过是将专治帝制发展到了极致的状态,除了皇室其他人都是‘奴才’。”
“清朝打断了中华民族领先于世界的进程。”
“压抑思想,阉割文明!”
【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出击四川,克复川南!郑成功、张煌言也同时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
【但就在此时,同为大西政权将领的孙可望因嫉妒李定国的功绩,投降清朝,孙可望驻守的云贵地区成为清军的突破口。】
【夔东十三家为了挽救南明的危局,再次攻打重庆,希望借此拖住从四川进入贵州的清军,但义军将领谭弘、谭诣杀了谭文投降清军,夔东义军的计划化为泡影。】
【为了彻底消灭华南地区的反清势力,清朝统治者册封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贵州、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
【公元1659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昆明,云贵沦陷。】
“以汉制汉。”
“什么时候都不缺内奸。”
“等到南明没有了,三藩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了。”
【由于清军的不断进攻,永历政权也陷入了流亡的境地。】
“百姓作为一个群体总是短视的。”
“随着多尔衮去世,顺治帝提前亲政,清朝逐渐站稳脚跟。为加强皇权,顺治帝发布了一系列减免赋税、安抚百姓的政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愿意跟着南明抗击清朝的人越来越少,南明政权也逐渐走向了末路。”
【公元1662年,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永历帝被吴三桂处死,南明彻底灭亡!】
【永历政权是南明政权中历时最长的一个政权,也是最后一个政权……】
崇祯咬牙切齿感同身受:“吴三桂!”
李世民可惜道:“内部纷争,各自为政,又没有得到百姓的支持,也只能落得个惨败的结局。”
“永历帝被杀后,李定国悲愤成疾,在勐腊病逝,时年42岁。”
“一身转战千里路,只手曾擎半壁天。诸葛无命延汉祚,武穆何甘止朱仙……”
“华夏魂随大王去,怒江水共彩云飞……”
天幕下,无数英雄豪杰为李定国、秦良玉等人送上自己的敬意!
【随着李定国和郑成功等抗清势力的败退,夔东十三家成为了清廷的重点围剿对象。康熙元年,清廷组织了四川、湖广、陕西三省兵力,对夔东十三家进行联合围剿。】
【面对清廷的围剿,夔东十三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他们利用地形优势,采取游击战术,与清军展开了多次激战。然而,由于兵力悬殊和清军的不断增援,他们的抵抗逐渐变得困难……】
【清军大兵压境,夔东十三家逐渐陷入困境,刘体纯等率众英勇反击,激战数日,双方死伤惨重。最终,刘体纯见大势已去,全家自缢以示永不降清。郝摇旗、袁宗第、洪育鳌、朱盛蒗被俘后也惨遭杀害……】
【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五日,李来亨在茅麓山被清军围困六月之久,粮尽援绝后携全家举火自焚,夔东十三家至此覆灭。】
【大顺军余部最后一支队伍被消灭……】
【作为李自成的侄孙,李来亨的部众也都是当年跟着李自成打天下的旧部。他们曾被腐朽的明王朝逼得活不下去,揭竿而起,杀入北京城!】
【却又在清军入关后,摒弃前嫌,选择民族大义,联明抗清!】
【夔东十三家的抗清活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朝末年无论是崇祯帝还是李自成都默然无语。
时移世易,推翻明朝是为了活下去,如今抗击清朝也是为了活下去!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农民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他们以流动作战为策略,变被动为主动,时分时和,神出鬼没,让明君疲于奔命。】
【明军虽然占据大义,在人数上有优势,且因内部不和,军政腐败,没有战斗力,与农民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农民军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均田”口号,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标志着农民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但均田免粮这种极端平均主义的口号太过理想化,不具备可操作性,也就导致了大顺政权财政出现问题,只能用拷饷这样的方式维持统治。进而导致了政治腐败,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这种口号对百姓的鼓动意义很大,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农民军对明朝宗室的彻底捕杀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凡是朱元璋的后代,不论有没有投降,都被一律诛灭!】
朱元璋:噗……
“从崇祯十四年到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楚王等数十个显贵王爷被农民军整家杀掉。至于郡王及将军之下,被杀的更是不计其数。”
“就连以不乱杀闻名的李自成,兵锋所过之处,那些明朝皇族也几乎没有活下来的。比如福王朱常洵就被他活剐后与鹿血一起掺在酒中,取名福禄酒,被农民军开怀畅饮。”
明朝宗室被这样的死状吓坏了,一些胆小的,甚至想着要不就辞了这个爵位,做个普通的富家翁也好啊……
“张献忠对宗室的屠杀更是有名,他杀了襄王朱翊铭的全家,将楚王朱华奎活沉西湖,荣王、蜀王都被杀……”
“还有那些藩王修建的亭台楼阁也被付之一炬!”
【自天启七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到清朝顺治十五年,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20年!200万农民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与地主阶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农民军迫于生计反抗暴政的行为值得称赞,但他们打着反抗政府的旗号,在各地烧杀抢掠的行为也很是令人发指!】
“张献忠在四川施行暴政,屠城无数,几乎将四川人杀绝!”
“而所谓纪律严明的李自成,也曾在武关屠城,其所过之处,平民百姓皆不得安生。”
【明末农民起义和之前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农民军领袖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便骄傲自满,安于享乐,不思进取。】
【第一代农民军领袖死后,农民军内部便陷入了一片内乱之中,无法真正建立新的秩序,取代腐朽的旧制度,只能作为新旧王朝更替的催化剂。】
【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喊出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始,反抗的精神便深深的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倒逼着统治者不断地反省自身,推动着华夏民族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直播到这里就结束了,再次感谢各位家人们跟着小希一起学习中国古代史。】
天幕渐渐暗了下去,天幕下的观众却看到一行文字——
“为了让大家享受更加便捷智能的服务,系统将进行一次大变身,敬请期待1.0001版本!”
——正文完——

第591章 番外1
自那日天幕暗下去后,便再没有那奇怪的直播出现,若不是那块白色的云四四方方,与其他云彩完全不同,怕是很多人都忘记了头顶还有个天幕的存在。
普通百姓忙于穿衣吃饭,没有闲工夫去思考天幕的变化,但他们能够切实的感受到自己周边生活的变化。
越是远古时期,天幕对他们的影响就越大。
五千年前的炎黄部落便是收益最大的位面。
他们省略了摸索的阶段,直接学会了后世的很多技能——纺织、种植、养殖、交通……还有堪称文明的标志的文字和纸张。
炎黄直接从部落时代进入了封邦建国的阶段!
夏商周这上古三朝也步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只不过,夏、商、周相较于各地方国也只是一个更大的邦国。
不仅不能将所有人的力量集合起来,向着一个方向前进,还要提防其他部落汲取后世的经验,发展壮大,反过来威胁自己的地位!
大禹将自己打造好的九鼎埋在天下之中,又在这里立碑做传,给后世留下一些来自五千年前的震撼。
免得后世子孙以为夏朝只是个传说中的朝代!
无独有偶,夏启、少康等有作为的统治者纷纷将能够代表自身权威的鼎留作纪念。
商朝是一个神灵崇拜极其兴盛的时代,神权甚至能够力压王权,商朝统治者抓住天幕的机会,破除了人们心中对神灵的迷信。
毕竟那么大一个天幕就挂在天上,抬头就能看到,若是你们信仰的神也能显示出如此神迹,便亮出来让大家看看!
因为天幕的出现,变化最快的要数商纣王了,他本就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只是过去自负自己的智慧和勇武能够威压天下,放纵了自己的欲望。一旦他透过迷雾,看到隐藏在暗中那些反对他的力量,他必会做出改变。
只是,为了征讨东夷,商王朝大部分军事力量都被派出去了,留在朝歌的人马并不足以抵挡各诸侯的联军。
姬发却可以利用天幕剧透的未来,以八百年周王朝作保,吸引更多诸侯提前投效,拉起一支更大的队伍。
这个时空,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唯一可以预料的是,不论谁登上历史舞台,都必须解决现有的矛盾。
周朝面临的局面更加严峻!
西周之时,周王室尚且能够压制那些不服的诸侯,也还有机会逐渐削减诸侯的势力,增强自身的力量。
而东周却无能为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各诸侯国你争我夺可能不会如历史上春秋五霸那么“文明”,而是会变成赤裸裸的土地与人口的争夺战!
赢家通吃,输家灭门!
纵然会有更加残酷的战争,但一个统一的王朝也会早一日到来!
东方各国将第一个目标放在秦国身上,但秦国数百年与犬戎交战才夺得一块容身之地,这份经验也不是白得的。
秦国先是派出纵横家,破坏各国本就不慎牢固的联盟。
与晋国说,注意你们国内的王室和卿、士大夫,你们也不想将来被旁支夺得王位,或是重演三家分晋的故事吧。
对楚国说,秦楚过去从未有过利益纠葛,你们本就被东方各国视为蛮夷,只要秦国被灭,你们就是下一个秦国!
对齐国说,秦国远在西方,中间还隔着许多诸侯国,便是秦国被灭,你也讨不到好处,反而助长了晋国、楚国的力量,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就能一心一意对齐国开战……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而那些小国就更简单了:秦国想要发展壮大还需要数百年,但齐国、晋国、楚国却已经是个庞然大物了!
只要穿插外交用得好,不论多少联盟都得被忽悠瘸了。
毕竟秦国是远在数百年后的大敌,晋、齐、楚却是近在眼前的巨无霸!
当然也有一些国家比较奇葩,看不清自己的分量,身处四战之地,被周边大国包围的严严实实的,却还幻想着统一天下,做这个世界的始皇帝!
比如那个宋国、宋国和宋国……
到了战国时期,“奋六世之余烈”的含金量可不是盖的!
自商鞅变法后,老秦人的虎狼之师就已经初具雏形,又有后世大一统的信心加持,秦人的战斗力只会更猛。
而其他国家想要联盟攻秦,怕是比原历史上还要困难。
秦·咸阳宫
天幕升级的这段时间,大秦朝堂充分发挥了一代卷王的气质,自始皇帝以下,每个人都化身卷王,恨不能将自己分成几半。
李斯第一时间便将天幕提及的后世律法变革条分缕析,呈递到朝堂之上。
始皇立刻命李斯带头组成一个律法改革小组,将《商君书》按着如今天下的实情进行合理的改革。
李斯已经算是死过一次的人了,他立志要做始皇的孤臣,不在乎自己这条老命,便是落得个商君第二的下场,能够青史留名也够了!
他要做这个世界的千古一相!
身为李斯的继任者的萧何自然也不甘落后,他将历朝历代的官制、考核制度整理出来,以此为据,改革的大秦的官职,使各部门的职权更更加明晰。
他还将汉武帝的太学与隋唐的科举制结合起来,在各地开办官学,培养大秦自己的人才。
日后的大秦再也不会有无人可用,只能迁就六国旧人的窘迫了。
始皇早已立扶苏为太子,自然也要为太子寻找更合适的老师。
刘季和张良是始皇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一个是天生便适合做皇帝的人,一个是千古谋圣,希望在他们的影响下,扶苏能多长几个心眼。
淳于越并没有被秋后算账,依旧做了太子的老师,为太子讲解儒家典籍,当然儒家经典的解释权不能只交给一个人,被汉代奉为儒宗的叔孙通也成了太子的儒学老师。
身段柔软的叔孙通定能理解始皇的用意。
不过,扶苏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经过天幕的打击,扶苏消沉了一段时间,很快便重燃斗志,只要看不惯的事情就敢跟父亲顶嘴。
这次他的提议却让始皇有些意外,“阿父,儿学习儒学已有多年,接受了许久淳于先生的教导,深觉受用匪浅……”
始皇的眉头不自觉的皱了起来,怎么着,这个儿子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是吗!
扶苏继续道:“儿臣认为,淳于先生的学识十分适合教导天下百姓,便是那些匈奴、百越之地的蛮夷也会拜倒在淳于先生的膝下,还请阿父允许,让淳于先生去做官学的夫子,教导更多的学子学会儒家的仁德!”
扶苏话音落下,始皇的唇角终于露出了笑意。
这才是大秦的太子,百家为我所用!
既然儒家能够引人向善,便去教导天下百姓吧,帝王要学习的是霸王道,是用人,而不是如何做一个君子!
汉·未央宫
汉武帝不愧是大汉明猪,天幕给他剧透了历史,他能够提前抄自己的作业,还能够顺利规避那些错误。
他对于神仙、长生,还是有所期待的,毕竟天幕都出现了,来个白日飞升也不为过吧。
他定要做这个天下最伟大的帝王,但凡有成仙的机会,他得是第一个!
为此,他也开启了卷王模式,任用桑弘羊改革财税,利用董仲舒统一思想,用张汤惩治不法!
一切都要为他的两位大将军铺路,将来不仅是“漠南无王庭”,整个西域都要笼罩在大汉的铁蹄之下!
当然,医术不能马虎,医学院必须拿出方案,保证他的冠军侯安安稳稳的寿终正寝,他还得给自己的太子保驾护航呢!
刘彻细数自己的几个儿子,果然还是长子刘据最得自己的心意,毕竟是他手把手培养了三十年的太子,他可不想将皇位传给一个不知能不能长大的幼童了。
霍光是很有能力,完美的贯彻了他临终前的旨意,但他做的太好了,把小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后世的曹操、司马懿不都是以他为榜样的吗!
为此,他将太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导,父子二人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将来不论什么样的误会都无法让他们离心。
刘彻想的很美好,至于将来会如何就不是现在的他能预料到得了……
唐·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很复杂,天幕解了他对于玄武门之变的担忧,但却让他无法面对自己的长子。
太子李承乾身为嫡长子,聪慧稳重,小小年纪便能为父分忧,很得他的喜欢。
但承乾心里承受能力太弱,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都说宰相肚子能撑船,身为帝王,必须拥有更加宽宏大量的胸怀,能够容忍各种声音,能够承受各种压力,还要能够分辨每个人的善恶。
这一点,李承乾做不到。
他被那些老师的言辞逼疯了……
一想到这里,李世民便心烦意乱。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会在心中衡量自己这三个儿子,魏王李泰就算了,不仅蠢笨,还狠毒,他可不敢将天下交给他。
至于李治……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