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北路清军由阿济格率领,已由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围榆林,占米脂,主力向着西安推进。李自成面临清军两路夹攻,被迫率主力撤回西安。】
【正月十二日,清军领兵占据潼关,潼关守将马世尧率所部7000人投降。】
【正月十八日,多铎部占领西安,至此,大顺军在关中大势已去……】
【潼关之战是大顺军与清军在西北地区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清军战略重点明确,及时调整部署,集中兵力,南北夹击,从而取得胜利。大顺军却因兵力不足,不明敌情而失败。】
【此战使大顺军遭到了致命打击,失去了与清廷抗衡的资本,也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资格……】
【失去关中后,李自成不得不放弃西安,取道商洛、豫西,转入湖广襄阳。他逼走了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继而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
【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就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之间只能放弃武昌向东南转进。】
【清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接连大败大顺军,切断了大顺军东下之路。李自成见东下已无可能,便掉头向西南进军,准备穿过江西转入湖南。】
【在清军的不断追击下,李自成率残部逃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在这里,他遭到了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最终在搏斗中身亡。】
【李自成的身亡标志着大顺政权的彻底覆灭!】
始皇:“大顺政权自建立之初便没有建立完善的政治体制,地盘越来越大,上层却无法实施有效的统治。”
刘彻:“李自成提出的‘闯王来了不纳粮’的策略虽然赢得了民心,却也让他失去了税收来源。”
李世民:“大顺政权在经济上陷入困境,只能纵容士兵在北京大肆抢掠。不仅得罪了众多势力,还让他失去了百姓的支持。”
赵匡胤:“李自成对山海关的处理上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不应该纵容吴三桂倒戈,导致清军入关。”
朱元璋:“当年咱也是从农民军起家的,十分清楚农民军的局限,若是无法突破这种局限,便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政权。”
【此后,大顺余部依旧在各地坚持战斗,但已经无法掀起更多的波澜了。】
【清军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南明的弘光政权。】
【崇祯帝朱由检自缢身亡后,北京的百官投降了李自成,逃到江南的明宗室及其残余势力,在南方先后建立了一些地方性反清政权: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这些政权前后历时18年,史称南明时期。】
朱棣:“南明,还有希望吗?”
朱高炽:“短短十八年,轮换了这么多政权,可见其政治极其混乱。”
【留守在南京的官僚自行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年号弘光,史称弘光帝。】
【朱由崧是万历皇帝的孙子,福王朱常洵之子,朱常洵被杀后,朱由崧在几名王府官和三十名校尉的护送下继续逃亡,前往怀庆府孟县避难。】
【弘光政权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政权,而是那些不甘失败的朝臣们妥协的产物。】
【因此,自南明政权建立之初便发育不良,依旧带着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争,内部统治极为腐败。他们争权夺利,横征暴敛,不关心国家大事,只图个人享乐。】
【朱由崧在位期间,奉行以镇压农民军为主的反动政策,幻想着与入关清军议和。又重用马士英、阮大铖,排斥史可法等人,导致政局动荡。】
朱棣气急:“就这么屁大点地方,还值得争权夺利!”
“马士英因拥立福王之功,升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弘光政权的首辅,人称马阁老。”
“他挟持傀儡皇帝朱由崧,专权擅政、排除异己,为了自己的权利不择手段,被后人视为奸臣。”
“但他也在抵抗清军中表现出了坚定的气节和勇气。”
“阮大铖善于投机取巧,在东林、阉党、奸臣三重身份之间转换,他的一生中两次叛变,三度遭人声讨、驱逐,行事劣迹斑斑、毫无底线。”
“阮大铖早年依附魏忠贤,阉党被灭后,他也被罢官为民,被东林党和复社针对。”
“到了南明时期,他又拥立福王,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
“掌握大权后,阮大铖对东林、复社诸人罗织罪名,进行报复。”
“南京城破后,他又投降清朝,备受批判。”
“史可法是明末政治家、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史可法早年以孝闻名于乡,师从明末水利专家、东林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崇祯元年登进士第。”
“进入仕途后,史可法跟随卢象升,参与围剿农民军的战争,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李自成攻占北京时,史可法率军进京勤王,但他还没有到达,北京城就被李自成攻陷了。”
“建立弘光政权后,史可法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
“史可法主张与清朝议和,先讨伐李自成,但没有被采纳。他又遭到马士英等人排挤,只能远离朝堂,督师淮扬,竭力协调江北四镇将领以抵御清兵。”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大举南下,史可法坚守扬州,多次传檄诸镇发兵援救,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扬州城破后,史可法坚贞不屈,壮烈就义!”
“史可法为官清廉,坚贞不屈,在清军大举南下的时刻,又能挺身而出,坚守扬州,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了后世许多仁人志士。”
“后人为纪念史可法,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建史可法祠和史可法墓。直到如今扬州等地每年还会举行纪念史可法的活动,以缅怀他的功绩和精神。”
【弘光政权推行“借虏平寇”的政策,也就是联合清军打击农民军。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得到清军的积极响应,反而使明朝与清军的关系更加紧张。】
【弘光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包括江北四镇和左良玉部。然而,这些军队之间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攻伐。在清军南下时,这些军队未能形成有效的抵抗,也导致了弘光政权的迅速崩溃。】
【公元1645年,清军兵临江南,攻陷南京。弘光帝朱由崧逃亡芜湖,后被捕押往北京,被清军处死。】
【朱由崧沉湎酒色,内政不修,政治腐败,在位仅八个月就被俘被杀。尽管他试图延续明祚,但南明政权在他的统治下并没有对清军有多少有效的抵抗。】
第588章 日薄西山
【弘光政权存在的同时,在福建地区也有一个南明政权,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人,奉唐王朱聿键监国,之后称帝。年号隆武,史称隆武政权!】
朱元璋:“呵呵,又是一个傀儡。”
【隆武政权建立之初,就制定了抗击清廷的计划。然而,由于军政大权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的手中,且郑芝龙怀有二心,为保存实力拒绝发兵,北伐最终没有成功。】
“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郑芝龙的名字,但一定知道他的儿子郑成功。”
“郑芝龙原本是纵横于东南沿海的海盗,其势力范围一度扩张到东南亚和日本。”
“但他并不满足于自己海盗的身份,而是渴望得到朝廷的认可。他多次向明朝廷表示愿意归顺,最终得到了明朝廷的认可。”
“郑芝龙多次率军击败荷兰等西方殖民者,维护了明朝的海疆安全,还推动了明朝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
“然而,随着明朝的衰落和满清的崛起,郑芝龙的政治立场也发生了变化。他一度倾向于与满清合作,却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被捕。”
“最后,他被押解到北京处死,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弘光政权覆灭后,明宗室朱以海在浙江地区被拥立为监国,建立鲁王监国政权。这个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个儿子荒王朱檀的九世孙。】
【鲁王政权建立后,也曾积极组织抗清斗争。其军队在绍兴等地与清军进行了多次交锋,也取得了一些胜利。】
【然而,由于南明内部各政权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以及清军势力的不断壮大,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逐渐陷入困境。】
【在清军大军压境的危急情况下,隆武帝朱聿键与鲁王朱以海却在忙着争夺皇统。鲁王派兵攻打隆武,使得南明政权内部两败俱伤。】
【随着清军的不断进攻,鲁王政权被迫放弃绍兴等地,转移到舟山群岛一带继续抗清。】
【鲁王政权在舟山得到了福建郑氏集团的支持,同时也面临着清军和郑氏集团的夹击和封锁。】
【公元1651年,清军调集大量兵力,从多个方向对舟山发动进攻。】
【鲁王政权的军队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由于清军兵力强大、战术得当,最终鲁王败北。鲁王朱以海等人被迫逃离舟山,鲁王政权至此覆灭。】
朱棣:“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在争这些所谓的正统,真是可笑至极!”
【顺治三年(1646年)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的鲁王政权后立即挥师南下,兵锋直指隆武政权!】
【而郑芝龙却与洪承畴暗中勾结,放弃仙霞关逃回浦城,致使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
【不久福州失守,隆武帝从延平逃到汀洲,被清兵追获擒杀,隆武政权灭亡。】
朱元璋:“你们好歹多坚持几年啊,几个月时间就被人灭了,真是丢朕的脸!”
【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和隆武朝的官员历经艰险从海上逃到广州。】
【与此同时,南明另一势力在广东肇庆推举明神宗之孙、崇祯帝堂弟桂王朱由榔为监国。】
【这年十月,江西赣州失守,朱由榔大惊,从广东肇庆仓皇逃往广西梧州,置广东全省于不顾。】
【在广东权力真空的情况下,隆武政权的藩王正好逃到了这里,大学士苏观生等人立刻拥立朱聿鐭为监国。】
【很快,四十一岁的朱聿鐭,按着兄终弟及的原则,继位称帝,改元绍武,史称绍武政权,以广州为都城。】
【苏观生因拥戴有功,被任命为首席大学士,封建明伯,掌管兵部。】
【朱聿鐭称帝极其仓促,就连他登基时穿的龙袍和百官官服都是从粤剧伶人那里借的戏服……】
朱棣:“(*/ω\*)朕看不下去了!”
【逃到广西的朱由榔也不甘示弱,在两广总督丁魁楚与广西巡抚瞿式耜的拥立下称帝,改元永历。】
【为了争夺正统地位,绍武政权与永历政权爆发了内战。正当绍武、永历二帝自相残杀之时,由佟养甲、李成栋率领的清兵早已攻取潮州、惠州,逼近广州!】
【邵武政权的精兵都在西边与永历政权对抗,一时调不回来,苏观生率领军队与清兵激战一昼夜,眼看着胜利在望,却因为内奸谢尚政引清兵入城,导致广州城陷落……】
【朱聿鐭见大势已去,拖了一条被子混在乞丐当中,打算爬城墙逃走,还是被清军抓获,绝食而死!】
【绍武政权的主要官员何吾驺、王应华、顾元镜等人大多投降清朝,广州城内的二十四个明朝藩王全数被杀!】
【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
【清军灭邵武政权后,立即举兵西向进攻肇庆,欲消灭最后一支由明朝皇室后裔建立的地方政权。】
【但令人意外的是,永历政权在大顺、大西农民起义军和瞿式耜、何腾蛟等抗清名将的支持下,逐步收复了广东、广西、湖南、江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广大地区,掀起了一场抗清浪潮!】
【李自成去世后,他的妻子高氏、妻弟高一功、侄子李过等人带着大顺军余部渡江进入湖南,归顺了南明政权。】
【隆武皇帝为这支军队赐名为“忠贞营”“忠武营”,封高氏为“贞义一品夫人”。】
【他们积极参与抗清斗争,与清军多次激战,但由于南明内部矛盾和清军的强大攻势,最终被迫退入川鄂交界的贫瘠山区。】
【此时,隆武等政权都已覆灭,他们便奉永历政权为主,与永历政权互为依靠。】
【永历二年,李过病逝于南宁,忠贞营由李过的养子李来亨、高一功统帅,在李来亨的指挥下,他们在湖北、湖南等地建立了稳固的抗清根据地。】
【大顺军余部转战各地,逐渐汇聚到川鄂边区,他们接受永历年号,接受明朝的封赏,实现了各路义军的大联合。】
【其中,义军将领刘体纯骁勇善战,胸有方略,“颇以威信御众”,因此各路农民军将领推举他为首领,听从他的节制,最终建立起了以湖北兴山县茅麓山为中心、占据20余县、拥兵数万的抗清基地,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夔东十三家!】
【夔东十三家占据的地理位置大致相当于长江三峡地区。这里山高水急,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同时,占据这里也切断了四川同湖北的通道,进可出击两湖、豫西、陕南和四川,退可以据险自守。】
【他们边务农边练兵,经常出奇兵袭击南下的清军,一度担负起了三峡地区的抗清大业。也牵制了清朝的大量兵力,为其他反清力量提供了喘息之机。】
【大西政权则是由张献忠在崇祯十六年建立的,他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州县,以成都为京师,设置文武百官,改元“大顺”,发行自己的货币,开科取士。】
【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被流矢击中而死,大西政权随之覆灭。】
【大西政权虽然覆灭,但他的余部并没有放弃抗清的目标。】
【张献忠的养子孙可望、李定国等人成为这支军队的领导者。】
【他们率领大西军余部进入贵州,趁着云南爆发沙定洲之乱,守备空虚之际,率军进入云南,连破多城,擒获沙定洲,暂时稳定了云南局势。】
【孙可望曾遣使与南明永历朝廷商洽联合抗清事宜,永历帝诏封其为景国公,赐名朝宗。他先后与李定国等派兵进军四川、广西、湖南等地,收复多郡州县,军势大振。】
【大西政权余部在川滇黔地区,坚持抗清十余年,与清军进行了多次战斗。然而,由于实力悬殊和内部矛盾等原因,他们最终未能成功恢复大西政权。】
“孙可望一度成为南明的拯救者,但最终却选择了投降清朝,引清兵攻打自己曾经的兄弟。”
“与孙可望不同,李定国是坚决的抗清派。”
“后来,他成为维系南明小朝廷安危的中流砥柱,与清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战。然而,随着南明政权的覆灭,他也无力回天,最终病重而死。”
【在李定国、孙可望、刘体纯、李来亨等部将的联合抗清下,永历政权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由于刘文秀在四川用兵失利,孙可望妒嫉李定国的大功并逼走李定国,自己统兵在宝庆战役中失利,以及郑成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都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
崇祯皇帝:……
好吧,只要你们抗击清军,朕便认你们这些盟友。
农民军首领:我们抗清是为了争一条活路,可不是为了复明!
第589章 日薄西山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致力于反清复明?为什么以覆灭明朝为己任的农民军会与明朝残余势力联合起来,一致抗清?】
天幕下的众人也不明所以。
不论是秦末、汉末、还是唐末,各方势力无不是各自为政,逐鹿天下,没有谁会倒戈投向前朝。
但清朝做到了!
【因为之前所有朝代的农民起义,无不是以推翻一个腐朽的旧政权,建立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政权为目标的。而在清军的铁蹄与马刀下,人们看到的不是希望与和平,而是血腥与暴虐!】
【是扬州十日!是嘉定三屠!是江阴八十一日,那无处可去的冤魂……】
天幕下的观众心神一颤。
始皇眉头紧皱:“大屠杀!”
汉武帝怒道:“那些蛮子不论过取多少年依旧不改其野蛮的本性!”
所有人都愤怒的盯着天幕,等着后人给他们解惑,大约只有清朝的统治者心惊胆颤了。
秦皇汉武的愤怒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但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清复明势力却能撅起清朝的根基!
自康熙到乾隆朝,不知有多少人将自己手中的兵器掷向天幕,想要关闭天幕,却都徒劳无功……
【清顺治二年,清朝大将多铎携消灭大顺的胜利之师挥兵南下,迅速占据了江南大片领土,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
【四月十五日,多铎率清军包围了扬州城,史可法率四千人上城御敌,誓与扬州城军民共存亡。】
【多铎带领的清军带着红衣大炮,有火力优势。史可法则召集亲信军队,收纳扬州郊野的流民,组织义勇民兵,严防死守。】
【战役伊始,史可法在城外运河布置水师防御,但未能抵挡清军的进攻。清军架设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城,扬州城墙损毁严重。】
【史可法写信向江南各城求救,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此时的南明朝廷内部腐败无能,不想拆台,根本无法给予扬州有效支援。】
【史可法亲自督战守城,双方激战十日,血流成河,清军最终还是攻占了城墙。】
【扬州民兵与清军在每条街巷中展开了肉搏战,史可法的幕府将领几乎全部阵亡,扬州民兵队长也殉国战死。】
【扬州知府任育民不屈被杀,全家投井而亡,史可法慷慨就义!】
【清军占领扬州后,多铎以史可法不肯投降为由,下令屠城“十日不封刀”,造成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
【清军士兵在城内大肆屠杀,无论男女老少,皆不放过,死亡人数多达八十万!后人认为这个数字存疑,但最少也有20-30万,扬州城这座千年古城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
刘彻惊呼:“多少!”
李世民眼眶微红:“残忍!野蛮!”
朱元璋气急:“犁庭扫穴还是杀得少了,就该将他们统统灭了!”
朱棣想起南京城的惨状:“他们和那些小日子有什么区别!”
【清朝在北方站稳脚跟后,便颁布了剃发令,要求江南地区的文官武将和百姓都要剃发易服,以示服从和忠诚。然而,这一命令却遭到了江南地区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
天幕下的观众也炸开了锅——
“服饰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
“剃发易服就是要断我华夏民族的根!”
“元朝也没有让汉人剃发!”
“野蛮,无能,只能用这样的方式高压统治。”
“以少数民族统治华夏大地……”
“怪不得会有那么多人反清复明!”
一场熊熊烈火即将在清朝各个时空席卷而下,满清统治者却只能瑟瑟发抖,无力反抗……
【在这段悲惨的历史中最具代表的便是“嘉定三屠”!】
【清军将领李成栋率领军队攻破嘉定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了第一次大屠杀。清军无差别地杀戮无辜平民,许多人被杀害,家园被焚毁,死亡人数高达数千人。】
【在第一次屠杀后的几天内,一些幸存者逃回嘉定城,在朱瑛等义士的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组织反屠杀运动。】
【李成栋得知后,再次率领军队攻入嘉定城,进行了第二次大屠杀。此次屠杀更加残忍,许多还在睡梦中的居民被杀害,积尸成丘,清军连尸体都不放过,还要放火焚尸……】
【二十多天后,原南明将军吴之藩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
【然而,李成栋整军反扑,将吴之藩的数百士兵砍杀殆尽,顺带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
【这就是嘉定三屠中的第三次大屠杀……】
【嘉定三屠的惨烈程度令人发指,清军不仅屠杀了抗议者,还无差别地对待无辜的平民,导致大量平民死亡,整片地区一片狼藉,生灵涂炭。据估计,死者近十万人。】
【江南许多文化世家在嘉定三屠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士子罹难,对当地的文化传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向新朝献媚,江阴知县方亨强迫百姓三日内剃发易俗,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对。江阴士民在文庙疾呼“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他们以“大明中兴”为旗号,揭竿而起,杀方亨,斩清差,据城抗清!】
【阎应元把全城的百姓都召集起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会合乡兵二十余万人分班上城,按时轮换。由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阎应元守北门。】
【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和两百余门重炮的围攻,江阴义军坚守城池长达81天之久。期间,他们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斩清军三王十八将,杀敌七万五千余人,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决心!】
“百姓并不在乎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谁,不在乎皇帝是谁,他们原本已经接受了清朝的统治,只希望能够安稳的生活下去,但剃发易服却触犯了他们的底线!”
“阎应元本是江阴典史,没有品阶。在清军攻占江阴颁布剃发令后,他奋起反抗,组织义军,担任统领,抵抗清军。”
“阎应元被俘后拒绝下跪,最终被刺穿胫骨英勇就义!”
【清军攻破江阴后,为了报复和震慑当地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被杀者约十余万人,最终只有老少53人幸存……】
【江阴人民的英勇抵抗和牺牲精神激励了更多汉人起来反抗清朝的统治,而清军的残酷行为则暴露了其统治的残暴和无情。】
“如此的前车之鉴,如此的血海深仇,也怪不得江南地区反清运动此起彼伏。”
“没有哪个朝代立国一百多年,还有那么多人打着前朝的旗号起兵反抗的!”
“人们反清复明,不是因为明朝有多好,而是因为清朝做得太垃圾了!”
“……”
【清军的屠戮与百姓的不屈反抗组成了清朝初年的底色,这个底色是血腥的,却也闪耀着人性的闪耀,谱写了一曲华夏历史上永不褪色的悲歌!】
【在此期间涌现出了许多留名青史的民族英雄,他们就是那个野蛮年代的星星之火!】
【譬如,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李定国,他攻湖南、取广西,大败清军,两蹶名王!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亲王尼堪全军覆没,本人也被阵斩!】
【还有唯一被载入正史将相传中的“忠贞侯”秦良玉,她一生征战四十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战功卓著,崇祯帝一生五首诗,其中四首都是为秦良玉写的。】
“历朝历代的优秀女性都被记录在列女传中,只有秦良玉被记载于正史将相传中!”
“秦良玉自幼跟着父亲练习武艺,精通骑射,熟读兵法,禀赋超群,长大后嫁给了世袭石柱宣慰使的马千乘。”
“当时的西南地区还有一些母系传承,女子地位极高,甚至很多部落首领都是女性传承,秦良玉得益于此地与中原不同的风气,能够站在前台参与政治军事,辅佐丈夫管理当地土司,她率领的白杆兵更是远近闻名。”
“万历二十七年,播州土司杨应龙造反,秦良玉与丈夫马千乘率领石柱兵参与平叛,因战功卓著得到朝廷表彰,秦良玉位列南路军战功第一!”
“万历四十一年,马千乘被太监邱乘云诬告,病死于云阳监狱,因他们的儿子年纪尚小,石柱宣慰司的职务便有秦良玉代领。”
“万历末年,后金势力崛起,不断侵扰明朝边境。秦良玉派遣兄长秦邦屏、秦民屏率兵北上抗击后金,他们在沈阳之战中血战满洲兵,威名远播。最终秦邦屏战死沙场,秦民屏奋力突围。”
“秦良玉亲率三千精兵支援山海关,所过之处秋毫不犯,得到朝廷封赏为诰命夫人。”
“永宁土司奢崇明发动叛乱,占据重庆,围攻成都。他派遣使者带着金银珠宝想要与秦良玉结盟,被秦良玉严词拒绝,使者也被斩杀。”
“当地各土司都贪图奢崇明的贿赂,按兵不动,只有秦良玉率军逆流而上,过重庆城,斩断了敌军的退路,解成都之围,彻底平定了四川奢崇明之乱!”
“此战后,秦良玉被任命为都督佥事、充都督同知总兵,她的儿子、弟弟们都得到了封赏。”
“秦良玉巾帼不让须眉,面对朝廷中那些远离战场,却大言不惭污蔑自己的人,她直接开喷:堂堂六尺之躯却嫉妒一个巾帼妇人,夜深人静的时候怕是要羞死!”
“崇祯三年,清军大举进攻,包围京城。秦良玉奉诏勤王,自掏腰包充作军饷,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被崇祯帝诰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挂镇东将军印。”
“崇祯一生多疑,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如同走马观花,无法长久,只有秦良玉始终能得到崇祯帝的信任。”
“崇祯帝为秦良玉写了四首诗,大赞秦良玉的功劳——”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蝥弧,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秦良玉组建了一支由土家族士兵组成的特殊队伍,被称为“白杆军”。这支军队因使用白色的长矛而得名,他们作战勇猛,军纪严明,十分擅长山地作战,每有战阵,胜则不尽敌不休,败则不报仇不舍,在明朝末年各方势力中堪称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