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宋军消灭北汉后,在太原集结了数十万部队,并在白马岭之战中击退了支援北汉的辽军。】
【但宋军灭亡北汉的战功尚未结算,应有的赏钱也没有得到,一听说要与骁勇善战的辽军开战,自己还不知有没有机会拿到这份赏钱,宋军上下都没有多少斗志。】
【当时宋军诸将,大多数比赵光义冷静得多,他们以大军云集,粮储不及为请。赵光义却兵来将挡,下诏发京东、河北诸州军储,限期转运至镇州北面行营以备供应。】
【而当时辽对燕地的防守其实早有部署。三月,在宋军进攻北汉,韩侼、耶律善布、耶律沙等救援北汉时,辽已增派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又译“耶律希达”)、将领萧讨古和乙室王撒合(伊实王萨哈)等,率兵戍守燕地,说明其早已考虑到宋军可能的进攻了。若契丹大举南侵,则一般调集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诸路兵,兵力可达二十余万。】
【开战之初,宋军推进很快,沿路郡县望风而降,仅一个月后便兵临幽州城下。宋军与辽军的初战,就打败奚底、讨古及乙室王撒合军,斩获甚众,生擒五百余人。】
【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屯兵得胜口(河北昌平天寿山西北),看宋军锐气正盛,不敢与之直接冲突,便示敌以弱,引诱宋军上钩,赵光义果然轻敌冒进,宋军败退。】
【但耶律斜轸兵力不足,只是据险而守,仅能声援幽州之敌,宋军留一部兵力与之对峙,大军围攻幽州城。】
【赵光义亲临战场,给宋军加上了士气buff,宋军气势如虹,眼看着及就要一战夺下幽州城!】
【辽国迅速调兵遣将,一边据城死守,一边派遣耶律休哥率领五院军之精锐驰赴前线。】
【宋军围攻幽州坚城不下,“将士多怠”,士气低落。】
【七月初六,两军战于高梁河,辽将耶律沙力战不支而败退。然而当时的宋军连续近二十日不停地猛攻幽州城,士卒早已疲殆,故而虽然战胜,从中午到傍晚只追了十余里。】
【就在此时,一支生力军加入战场——】
【耶律休哥带着援军终于到达了战场,他们人人手持火炬直冲,宋军不知有多少援军,还不等接战心里已经发怵,根本不敢接战,只能据守高粱河。】
【耶律休哥先收容败军,与耶律斜轸各自统帅精锐骑兵,从左右翼挺进,乘夜夹攻宋军,实行两翼包围钳击之势。战斗激烈非常,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上多处受伤,依旧奋勇杀敌。】
【城里的辽军也趁机里应外合,将宋军反包围了起来。宋军无法抵抗辽军的猛攻,只能纷纷后退。赵光义与诸将走散,诸将也找不到各自的部下军士。】
【赵光义亡魂大冒,他的近臣见形势危急,慌忙之中找了一辆驴车请赵光义乘坐,急速南逃。到了第二天天亮,他已经逃到了涿州城外,当时宋军的败兵还没到。他又绕过涿州城,直奔金台屯,见诸军尚未到达,才敢停住“车驾”观望。】
【耶律休哥时已受重伤,昏死过去,不能骑马,左右用轻车载着他,代他发号施令,继续追击。一直追到涿州城下,依旧没有追到坐着驴车逃跑的赵光义,只获得兵器、符印、粮草等物。】
【此战,宋军大败,死者万余人,连夜南退,争道奔走,溃不成军。】
【战后,宋军据守涿州,才发现,皇帝不见了,战场上刀剑不长眼,谁都不敢保证皇帝还活着,但北征的大军已经分崩离析,必须有人下达命令。】
【于是,诸将策划拥立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新帝。】
【但此事尚未成功,赵光义就得到了消息,拥立之事终究没有成功。】
【战后,赵光义不认为这件事自己有很合错误,将所有错误都归于领军大将,石守信等赵匡胤提拔起来的大将都被贬谪。还因为征辽不利,把打下太原的赏赐都免了。】
【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样不行,皇子武功郡王赵德昭就上谏道:“当先行太原之赏,再行幽州失律之罚。”宋太宗当时大怒,想起诸将在找不到自己时曾有意立他为帝,说:“待汝自为天子,赏未晚也!”】

第417章 重建统一
赵匡胤怒极反笑:“你心心念念想要以武建功,就是在战场上打个照面,临阵逃脱吗!”
还不如不要去前线督战!
【赵光义大腿中了两箭,因腿伤不能骑马,他的近臣见形势危急,慌忙之中找了一辆驴车带着赵光义,向南狂奔。】
赵匡胤不敢置信:“你丢下了数万大军,一个人逃走了!!!”
【到了第二天天亮的时候,赵光义已经逃到了涿州城外,但辽军在后紧追不舍,他根本不敢停留,又绕过涿州城,直奔金台屯!】
【追击的辽将耶律休哥也在激战中多处受伤,无法骑马,只能乘轻车追击宋军,一直追到涿州,也未能追上赵光义,这才收兵返回幽州。】
李世民来了兴趣:“驴车居然有如此速度!”
李靖:“陛下,驴较之马更有耐力,但绝对不会比马匹速度更快。”
李世民:“天幕说的事怎么解释!”
李靖无言以对:……这得是神驴吧!
【赵光义见摆脱了辽军的追赶,才终于停下脚步,询问前线的情况,得知宋军全线崩溃。他派遣殿前都虞候崔翰去收容逃兵,自己则继续南逃。十一日,赵光义逃到定州,十三日,离开定州,一路南下,于七月二十八日抵达开封。】
“什么叫高粱河车神,这才是车神的威力啊!”
“辽国的马车追不上宋国的驴车,这大约是当年度最大的花边新闻吧。”
“赵光义的后代大多遗传了他跑路的本事,赵构能从河南一路跑到大海上,躲过金军的搜山检海,得感谢老祖宗遗传下来的基因。”
宋朝的皇帝都觉得十分丢脸……
赵匡胤气极反笑:“真是你的好子孙啊,临战逃跑,真是给朕的大宋长脸!”
他这个开国之君唯一的作用就是给弟弟做嫁衣,还得替他背黑锅!
【此战,宋军大败,死者万余人,连夜南退,争道奔走,溃不成军。此后,宋辽断交,两国进入了二十多年的战争状态。】
“这是最后一场具有五代风格的战役,简单说就是皇帝直接指挥,大纵深突破。”
“这一战略在曾经的中央与叛将的战争中屡试不爽,但辽国是一个军事政治上都很稳定的大国,他广阔的国土,强大的支援能力是五代政权所没有的。”
“高粱河之败证明了这种策略已经过时。”
“……”
【战后,宋军残兵败将聚集在涿州城中,这才发现皇帝不见了,战场上刀剑不长眼,谁都不敢保证皇帝还活着,但北征的大军已经濒临崩溃,是进是退,必须有人下达明确的命令。】
【于是,诸将策划拥立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新帝。】
赵匡胤心里咯噔一下,德昭怕是命不久矣了……
赵德昭却有些天真的认为这件事是不地道的,对不起自己的叔叔,但若是当真得到军队的拥护,身为太·祖陛下之子,自己这个皇位也算名正言顺吧。
【这件事还没有成功,赵光义就得到了消息,拥立之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给赵光义心里扎了一根刺。】
【战后,赵光义将北伐失败的错误都归于领军大将,将石守信等赵匡胤提拔起来的大将统统被贬谪。还因为征辽不利,把打下太原的赏赐都免了。】
太·祖朝的武将顿感荒谬。
他们本来觉得皇帝陛下已经是最难抗衡的人了,没想到继任的太宗不按常理出牌啊。
谁听说过,主动与军队制造隔阂的皇帝!
【将士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一口饱饭,原本答应的赏赐却被皇帝食言而肥,宋军上下物议沸腾!】
【赵德昭也劝谏皇叔,应该赏罚分明,先将太原的赏赐给了,再追究幽州的失败。然而赵德昭这个差点被拥立为帝的先帝之子本就是赵光义心里最忌惮的人,赵光义闻言大怒,阴沉沉的说道:“等你当了皇帝,再赏赐他们也不迟……”】
【赵德昭心神大骇,他知道皇叔不可能容他继续活下去了,为了保全家人,他选择拔剑自刎!】
“这大概就是赵德昭最后的抗争吧。”
“一举将赵光义钉在了谋朝篡位的耻辱柱上!”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我们这些处于历史下游的人并不在意皇帝得位是否正当,便是杀了兄弟逼父退位的李世民依旧深受人们爱戴。”
“我们不喜欢赵光义,只是因为他能力不行,身为宋朝第二任皇帝,却给宋朝开了重文抑武的坏头,留下了一堆烂摊子,导致两宋三百年积弊,中原地区民不聊生……”
赵光义:你们还不如骂朕得位不正呢!
【其后一年中,辽军屡次南下,在满城、雁门关、雄州(瓦桥关)等地与宋军开战,互有胜负。】
【在瓦桥关之战后,赵光义还想再次亲征幽州,最终在文臣李昉、扈蒙的劝阻下班师回朝。此后,赵光义一面抵御辽军南下,一面联络鞑靼、定安、女真、高丽等国,一起围堵辽朝。】
“这得叫复仇者联盟吧!”
“一群辽国的手下败将,报团取暖,关键时刻一点用都没有。”
赵光义:……
【赵光义将战争失败的锅都推给了统兵大将,对于军事行动的控制欲望更为强烈。他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将领的约束,以防将领拥兵自重,威胁皇权。于是,他创造了一个“将从中御”的政策。】
【简单说就是赵光义在战前会制定详细的战术和阵图,并派遣监军将这些指令送达前线,要求将领严格按照这些指令执行。】
天幕下的将军们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王翦:“前线战事瞬息万变,怎么可能完全按着战前的规划发展!”
蒙恬:“敌人可不会这么听话!”
霍去病:“将军岂不是变成了皇帝的提线木偶!”
卫青:“一来一回上千里的距离,等到皇帝的命令到达前线,战机早已稍纵即逝。”
【赵光义还派遣监军到前线,对将领的军事行动进行监督和干预。监军不仅负责传达皇帝的指令,还承担着督促将领执行命令的职责。在某些情况下,监军的权力甚至超过了主将。】
高仙芝、封常清想起自己的死因,无语凝噎……
【赵光义认为将领只懂打打杀杀,不懂战略,因此他倾向于通过自己的预判和决策来指导战争。这种做法无疑削弱了将领在战争中的战略主动性,使得战争的胜负更多地依赖于皇帝的决策能力。】
赵匡胤:“你以为你是唐太宗李世民吗!”
“同为太宗,人家的军事能力你拍马都赶不上!”
“人家可没有做这样得不偿失的事!”
【在一定程度上,赵光义的“将从中御”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防止将领叛乱。然而,这种政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赵光义性格多疑,掌控欲强,他希望通过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然而,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并不出众,这导致他在推行“将从中御”时往往力不从心。】
【由于皇帝与战场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赵光义的预判往往难以准确反映战场实际情况,导致指挥失误,战争失败。】
【过度干预将领的军事行动也削弱了将领的积极性,加剧了将领与皇帝之间的信任危机,使得将领在战争中往往不敢自主决策,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当时一些将领根据前线情况,不按赵光义的阵图作战,反而取得了胜利。”
“极限微操啊。”
“将机枪左移五厘米。”
“让我想起了几十年前的常凯申……”
【宋太宗的内部统治逐步稳定,文治方面又编成《太平御览》,就差武功来洗刷昔日高梁河之战的耻辱了。】
赵光义:“只要朕能够一雪前耻,谁敢说朕比不上李世民!”
【公元982年,辽景宗耶律贤病逝,终年三十五岁,他的儿子,新帝耶律隆绪年仅十二岁,耶律贤临死前将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皇后萧绰。】
【赵光义得知辽国主少国疑,内政不稳,顿觉机会到了!】
“皇兄欺负后周的孤儿寡母,我也能欺负辽国的孤儿寡母……”
“嘿嘿嘿呃……”
赵匡胤:“你不会连一个孤儿寡母都打不过吧……”
赵光义:……
分明还没有受伤,他却觉得自己的大腿有些幻痛。
【然而,不久之后,宋朝上下都将清醒地认识到辽国的萧太后是何等人物!】
【雍熙三年(986年)三月,赵光义的第二次北伐打响,史称雍熙北伐!】
【此战赵光义吸收了高粱河之败教训,并未直取幽州,而是兵分三路。命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骑水陆都部署,向雄州、霸州方面推进;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率军出雄州;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又以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师,率领云、英、朔诸州宋军出雁门关伐辽。】
赵匡胤:“曹彬出身武将之家,乃是先帝(郭威)外甥。在战场厮杀多年,军事能力上极为老练!”
米信、潘美也都是赵匡胤一手提拔的心腹。
【辽朝方面,萧太后、韩德让等人听闻消息,并没有慌乱,他们马上下令让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军迎战曹彬,以耶律轸为都统,率兵迎击潘美、杨业。】

千百年也才出了这么两位!
关注辽国的统治者,是大宋官家的第一要务,萧太后也被打上了重重的标记。
【宋军原定以曹彬的东路军为主力攻取涿州,以牵制耶律休哥所率领的辽军主力,西路的潘美与东路的田重进负责攻略山后,待山后攻略完毕则由山后转掠山前,最后汇合的宋朝三路大军与辽军在幽州城下进行决战!】
【曹彬老成持重,以他为盾,牵制辽军主力。潘美锋锐,以他为矛,攻城略地。为了牵制住耶律休哥,宋军名将大多集中在东路军。】
“曹彬本是后周的大将,入宋后,跟着刘光义出征后蜀,讨平江南,多次率兵讨伐北汉。”
“他是北宋的开国功臣,虽位列将相,却毫不居功自傲,在朝堂人缘很好。”
“不但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还以宽厚仁爱的品德、不妄杀无辜的行为让人信服,为宋王朝收拢民心、巩固政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誉为:宋良将第一。”
“这个曹彬就是仁宗曹皇后的祖父。”
“……”赵匡胤:“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
曹彬:天幕突然如此夸赞,某有些不好的预感……
【起初宋军的进展很顺利,三路大军都按照战前的部署夺得了预定目标。】
【然而辽军的增援部队很快赶来,萧太后以骑兵之长和华北平原平坦广阔的有利地形,集中主力先破宋东路军,再移师逐个击破。】
【由于先前吃过几次败仗,赵光义在大军出发前,就叮嘱诸位将领:“持重缓行,毋贪小利以要敌。”但开战不久,随着宋军的捷报不断传来,赵光义却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他十分担心宋军前进太快,被辽军切断补给线。】
【没想到忧虑成真,老成持重的曹彬竟然被耶律休哥断了粮道。曹彬十万大军在涿州呆了仅仅十几天,就吃尽了军粮,“乃退师雄州以援供馈。”只能撤离涿州,到雄州补给。】
赵匡胤皱眉:“岂有敌军在前不顾,而退军以就军粮的道理!”
石守信:“一旦东路军撤退,无人可牵制耶律休哥,田重进与潘美二军将会陷入危局。”
曹彬老脸一红,他居然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真是不该啊……
【只从东路军的角度来说,曹彬的选择并无过错,在宋军战力未衰之时及时撤退以避免损失,不失为止损之计。但是从整个战局来看,此举无疑成为了宋军败亡的导火索……】
【赵光义闻报,立刻遣使制止曹彬,并告诫曹彬不要再向前进军了,就在白沟河与米信的西路军汇合,养精蓄锐,为西路军张势,等西路军完全攻占山后,再与田重进会师幽州,与辽军决战。】
【但曹彬部下的将领听说其他两路大军连战连捷,屡立战功,原本作为主力的东路军却寸功未立,顿时心下不平。】
【曹彬无法约束诸将,只能顺从部下的意见,带着五天的粮草,再次进攻涿州。】
赵匡胤:“没想到东路军将星云集反而成了宋军败亡的祸根。”
殿中的诸位武将顿感颜面无光……
【然而,萧太后与韩德让早已在涿州城下布置好了层层阻击,曹彬的大军赶到涿州就用了四天时间。当时正值天气炎热,粮草不足,将士疲乏,战斗力急速下降。宋军得到涿州城也无法坚守,只能放弃城池,向南撤退。】
李世民:“大军没有统一的指挥,将帅被部下影响,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
【耶律休哥率辽朝骑兵一路尾随,边追边杀,一直追到歧沟关,辽军发动总进攻,宋军大败。】
【数万宋军,或被杀,或掉入河中溺死,或被俘,损失巨大。】
【宋朝东路军大败,合围幽州的战略意图再难实现,辽军开始反扑,分兵出击大败宋军,赵光义只能命西路军、中路军向后撤退。】
【潘美、杨业负责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就在这场撤退中,杨业所部在陈家谷口遇到了耶律斜轸率领的辽军,杨业战死!】
“当时辽军已占据寰州,副帅杨业力主分兵应州,引诱辽军向东转移,再用数千强弩手扼守石竭谷口,阻击辽军,以保证百姓安全南撤。”
“但监军王侁并没有采纳杨业的建议,而是逼他出雁门关直趋朔州出战,主帅潘美对此没有提出任何反对的意见。”
“当他们听到杨业兵败的消息后,非但不去救援,反而带兵逃跑。”
“杨业见无援兵,只得再率部下力战。最后因坐骑重伤不能行走,负伤被俘,绝食而死……”
潘美是赵匡胤的心腹爱将,在搞清楚事情经过之前,赵匡胤不想对此事做出任何评价。
赵匡胤:“杨业是何人,为何天幕特意提及此人?”
宋·节度使杨重勋:天幕说的不会是我家大兄吧,可他不是在北汉么!
是了,北汉已经被灭了……
“杨业原名杨重贵,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年少之时便成为河东节度使刘崇的部将,后来也就成了北汉的将领。”
“他负责镇守代州,抵御辽朝的侵扰,屡立战功,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为刘继业,时人称为刘无敌!”
赵匡胤:居然是他!
“北汉灭亡后,刘继元决定投降,杨业仍据城苦战。赵光义早就听说过这是一员名将,让刘继元劝降杨业。于是,杨业跟着北汉的皇帝一起投降宋朝,改回本姓,次年便在雁门关大破辽军。”
姜维: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见到杨业的旗号,立刻逃遁。镇戍边疆的主将十分嫉妒他,还有人暗地里上书诽谤杨业。”
“永熙三年,在大宋兵败撤退之时,杨业提出了一个可保万全的作战计划,却遭到监军王侁的反对,被迫冒险迎敌。杨业知此战必败,临行前与潘美约定在陈家谷口接应。”
“辽朝视杨业为心腹大患,要求务必生擒杨业。耶律斜轸令萧挞凛设下埋伏,等杨业领兵到来时,耶律斜轸佯装败退,然后伏兵四起,杨业身陷辽军埋伏,却久久等不到主帅的支援。”
“他带着部下士兵奋力作战,身上受了十多处伤,士兵都快死光了,儿子也战死沙场,杨业亲手杀了数百名辽军,最后绝食而死!”
“杨业的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不仅宋朝,就连辽朝也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祀奠杨业。”
“在山西省代县,有一座古老的钟鼓楼上悬挂著“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也是为了纪念杨家将的不朽功勋而建立的。”
赵匡胤:“好啊!能够硬抗辽军的猛将,才是大宋最缺乏的。”
“赵光义对杨业之死很是惋惜,对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也毫不留情,大将军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此时,潘美也是六十六岁的老将,转年虽官复原职,却仍旧悒悒不乐,数月而卒。”
赵光义:“杨业本是陇上的雄才,山西的望族。却能投身军队,誓立战功。刚毅忠烈,视死如归!”
赵匡胤:“说得好听,但杨业之死,你也不能置身事外。谁让你设置监军,以文官管理军队的,你难道忘了唐朝安史之乱了吗!”
“虽然潘美生前没有什么特别对不起杨业的地方,陈家谷口也是王侁先离开而致使缺守,但是潘美身为主将,不能约束监军的错误行为,对于杨业之死,他难辞其咎。”
“千百年来,百姓怀念杨业,痛惜英雄未捷身先死,便把仇恨集中在主帅潘美身上,以潘美为原型塑造的潘仁美就成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奸贼形象。”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潘仁美的女儿是后宫的宠妃,身兼国丈与奸臣两重角色,父女内外狼狈为奸,不顾民族大义,公报私仇,遂使杨业遇难,朝廷蒙羞。”
“他挟昔日一箭之仇,陷害杨业,误国欺君,可谓十恶不赦。”
赵光义:“朕就是被奸臣和奸妃糊弄的昏君呗……”
潘美老神在在的想着:老夫可没有一个入宫为妃的女儿,八女虽是襄王赵元侃(赵恒)之妻,但襄王只是陛下三子,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他登基啊!
“但文学演绎与历史不同,不能将潘仁美与潘美划上等号,事实上,历史上的潘美是北宋开国名将,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深厚,屡立战功,是北宋开国元勋。”
“潘美的第八个女儿虽然是真宗赵恒的妻子,但她在赵恒继位之前就已经去世了,之后才被追封为皇后。”
潘美:……
打脸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

第419章 守内虚外
潘美内心的苦涩无以言表,不就是一次决策失误吗,居然被后人当做了奸佞唾骂。
难道老夫之前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建立的功勋都是假的吗!
潘美本就不是乐观豁达之人,这样一想,不由得更加郁闷……
【至此,宋朝三路大军皆败,开战之初所取州县尽数放弃,雍熙北伐以失败收场!】
赵匡胤:“又败了……”
若是辽军强大到与宋军有代差,他也不会如此遗憾。
分明有杨业这样能够震慑辽军的大将,分明宋军并不比辽军差多少。只是因为指挥上的失误,因为战前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辽国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新帝与萧太后的权威得到了巩固,内部再也没有人敢反对她们的决策。】
【主帅耶律休哥被封为宋国王,行再生礼,耶律休哥也成为了辽国历史上独有的行再生礼的臣子。】
耶律休哥:“这可是陛下才能享受的礼节,没想到臣也能有如此殊荣!”
可见辽国对这一仗有多么重视。
【赵光义听说宋军兵败后,十分气愤,他再次将罪责都甩给了诸将,认为这些人“不遵成算,各骋所见,领十万甲士出塞逼斗”,最终“往复劳弊,为敌所乘”。所以,曹彬、米信等人回朝后,皆被贬官。】
“倒也不算冤枉。”
“此战战败主要责任就在于曹彬的过失,攻取涿州后无法保证宋军粮道,危难之时又无法约束诸将,浪费了宋军最后的撤退机会。”
“更是在宋军溃败时骑马夜遁,导致宋军彻底的崩溃,若无宋军名将李继隆与李继奋的奋战,此战宋军损失还会更大。”
【雍熙北伐失败后,赵光义依旧没有放弃向北进军,可是,还不等他部署新一轮对辽国的攻势,辽军就先行向宋军发动了攻击。】
【这一年十二月,辽军在瀛洲君子馆大破宋军,宋军在天寒地冻无法使用弓箭的情况下被击败,宋将刘廷让的部队“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贺令图、杨重进等将领被俘,宋军河北防线遭到重创!】
【此战之后,宋朝失去了攻取幽云最好的机会,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在朝堂之上,以赵普为首的文臣也对北伐之策口诛笔伐,他们提出“弭兵论”,反对赵光义的对辽战争。赵光义接受了他们的建议,转而守内虚外,搁置收复幽云的计划,仅加强河北及河东地区的防御。】
赵匡胤表示不解:“这些文臣为何要反对出兵!”
汉武帝对此很有经验:“不过是觉得辽国入侵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罢了,殊不知,如果一个王朝自己都无法强硬起来,就不要怪异族肆无忌惮。”
【除了收复幽燕的计划破产以外,赵光义对交趾、定难军的经略也陆续失败。赵光义一朝与周边的辽(契丹)、交趾(静海军)、党项(定难军)发生了一系列战争,这一连串战争的结果就是宋朝未能恢复汉唐时期的疆域,只守住了五代十国的基本盘。】
赵匡胤:“若是无法统一天下,还能称为正统王朝么……”
【公元989年,赵光义命文武群臣各陈备边御戎之策,宋朝廷就对辽政策展开了一次大讨论。】
【满朝文臣纷纷上奏,虽他们论述的重点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赞成单纯防御,与辽通好。】
【举朝上下,反战主和成为舆论的主流……】
温仲舒:“目前将帅无人,财力不支,最重要的是的是整顿军政,致力内政,而不是穷兵黩武!”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