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政权极为腐败,两广被统一绝对是一件好事。但在此期间,位于越南北部的静海军开始脱离中国统治,建立了曲家政权。明朝时期对此地有过一段时间的羁縻统治,但最终这里还是分裂了出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自古以来!”
“越南可是大粮仓!”
“一年三熟!”
“现在我们想祭奠王勃都得出国。”
王勃:“……”
赵匡胤:“静海军是吗,朕记住了!”
朱元璋:“天幕说的是安南?”
朱标:“正是,那可是一块好地方啊!”
明朝君臣:一年三熟的大粮仓怎么能放过!^_^
【南唐自中主李璟死后,后主李煜对宋朝谨修臣节,以期能够继续偏安一隅。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匡胤自然无法容忍江南之地盘踞着一个独立的政权!】
李煜苦笑:“你还真是一点理由都不找啊!”
【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派曹彬、潘美统领十万大军进攻南唐,水路并进,很快就包围了金陵。翌年(975年)冬,宋军攻陷金陵,南唐灭亡!】
【至此,南方的割据政权只剩下了已经臣服宋朝的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和吴越国王钱俶。】
【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吴越王钱俶相继纳土,彻底归顺宋朝。】
赵匡胤掐指一算:“不对啊,这样算下来朕是975年去世,难道是死在战场上?”
一个小小的南唐还需要朕亲自出马!
自觉身体强壮,能力格虎豹的赵匡胤绝对想不到自己英年早逝的原因。
“吴越国历三代五王,立国72年,是五代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
“吴越国的建立者钱镠自镇压黄巢起义中起家,后相继被封为越王、吴王。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被封为吴越王,正式建国,以杭州为首府。”
“吴越控制的地区包括今浙江和苏南的太湖流域,地域狭小,长期受到南唐的包围。为求自保,吴越统治者选择向中原诸王朝称臣纳贡,以牵制南唐。”
“唐朝存在的时候,钱镠忠于唐朝,朱温篡唐后,他向后梁称臣,之后又向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相继称臣。”
“吴越钱氏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民本思想,钱镠常说: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
“他不仅自己不称帝,还反对强藩称帝。他教诫子孙也要恪守臣节,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
“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吴越国相对较为安定,当地经济民生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据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就是钱镠写给他夫人的信。”
“钱镠注重水利建设,修筑海塘,疏浚钱塘湖,惠及周边数州之地,被杭州附近的百姓供奉为海龙王。”
“今日的杭州还有很多钱镠留下的遗迹,纪念他的钱王祠至今香火鼎盛,成为杭州的文化古迹。”
第414章 重建统一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至此,十国结束!】
“北汉本就是辽国的傀儡政权。”
“其实赵匡胤也曾三次征伐北汉,都因辽出兵援助,无功而返。”
“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已经扫平了北汉周边的州县,只剩下了孤城太原。赵匡胤征发当地民工数万人,修筑长墙包围太原,引汾水灌城,但太原城防坚固,三个多月依旧无法破城。恰逢天气酷热,宋军很多人患上了破腹病,又听到辽军出兵救援北汉的消息,最终仓皇败退。”
赵匡胤眉头紧蹙,北汉居然如此顽强,这是他没有料到的。
北汉与辽国互为支援,想要攻打辽国就必须先灭北汉,但灭北汉必会面临辽国的支援。看来他必须要兵分两路,挡住辽国的援军才能图谋北汉!
——这正是后来宋太宗灭北汉的布局。
“平定南唐后,赵匡胤再次兴北伐之师,准备收复燕云。五路兵马齐聚太原城下,与来援的辽军展开激战!”
“但不幸的是,赵匡胤的突然去世,打乱了宋朝的战略布局,宋军再次无功而返。”
赵匡胤:……
“不过,宋军的进攻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刘崇之子刘钧因为宋军压境,国势日窘忧愤而死,刘钧的外甥刘继恩即位。”
“很快,刘继恩就被供奉官侯霸荣杀死,司空郭无为又杀死候霸荣,刘钧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元被郭无为拥立为帝。”
“皇位的频繁更替也让北汉军政混乱,变得不堪一击!”
“后来,宋太宗制定了先阻辽国,再打太原的方针,才成功消灭了北汉政权!”
赵匡胤:……总感觉如此老辣的行事作风,不是自己两个儿子能做出来的。
【宋朝历时十八年陆续消灭了各个割据政权,结束了自唐朝中期以来,武人专权、藩镇割据,长期处于动乱的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
天幕上出现了北宋的疆域地图,赵匡胤对比之前天幕曾展示的汉唐疆域,不由得老脸一红。
北方大片区域都在辽国治下,西北还有定难军盘踞,河西走廊外的西域更是与宋朝不沾边。
辽国如同横亘在大宋头顶的饿狼,将宋朝北方团团包围,与汴梁只有一条黄河相隔……
赵匡胤感到了深深的寒意,只要辽国想要挥兵南下,宋朝毫无地利优势。
不行,他要迁都!
【自南北朝以来,亡国之君一般都得不到好的下场,到了五代时期,也是如此。】
【唐哀帝禅位于朱温后被毒害,李存勖在灭前蜀后意图杀死后主王衍及随行的一千多人。不过,出于政治考虑,赵匡胤对亡国之君却十分优待,除了后周的柴宗训,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后,被拜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后蜀的孟昶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就连荒虐无道的南汉末帝刘鋹也受到赵匡胤的礼待。】
“礼遇是因为蔑视。”
“就算给他们权利兵马,他们也翻不起什么浪花!”
“可惜宋太宗就没有这样的心胸了,赵匡胤死后,这些亡国之君很快就被送下去陪他了。”
【赵匡胤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不仅要统一国土,还要统一四分五裂的人心,改变自安史之乱以来,武人乱政的局面,终结五代十国“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乱象!】
【针对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逐步削夺了禁军重将的权利!】
【随后设置枢密院与三衙互相制约,选调各地精兵编入禁军,以削弱藩镇势力。又颁行禁军更戍法,使将不得专其兵。】
刘邦:“何谓杯酒释兵权?”
这时,天幕出现了一个古装剧片段。
只见庄严的大殿中,君臣数十人对坐饮酒。
酒过三巡,端坐上首的赵匡胤突然出声,说自己最近很是忧心,整夜都不能安睡。
坐在殿中的群臣自然要为皇帝排忧解难,以石守信为代表的朝臣连声询问。
赵匡胤这才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朕是被你们拥立上皇位的,难保不会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啊。”
石守信等人立刻表忠心。
赵匡胤却说:“朕自然相信你们的忠心,但谁能保证你们的部下不会为了权势富贵,拥立你们。”
群臣立刻意识到,皇帝对他们产生了猜忌之心,想想历史上开国功臣的下场,他们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赵匡胤深谙打一棒子给个甜枣的技巧,给他们指了一条明路:“大家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不就是为了钱财富贵吗,何不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多买些歌姬,朕同你们结为儿女姻亲,君臣之间,两无猜疑。”
石守信等人知道此事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再加上赵匡胤在禁军中威望极高,他们也只能俯首听命。
刘邦:“原来如此……”
若是他实行此策……定然不会成功,他并没有赵匡胤的武功和威望,军队也不听他的话,姻亲只是锦上添花,关键时刻没有任何用处,他的女婿张傲和那些嫁给刘家子的吕氏女都是前车之鉴!
北宋的开国君臣却很是疑惑,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我怎么没有印象?
“赵匡胤将禁军的兵权一分为三,选择资历浅的将领担任统帅,将军权收归中央!”
“还不定时调换统帅的将领,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无法建立如同藩镇一样的依附关系。”
刘彻:“仲卿,若是让你带着一支完全不熟悉的军队,能打赢匈奴吗?”
卫青诚恳道:“陛下,臣无能,不知部下的实力性情,无法排兵布阵。”
赵匡胤的做法让宋朝之前的武将悚然一惊!
“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黄袍加身的,自然也会担心历史重演,如果不想五代十国变成六代十国,就要限制武将的权利。”
“于是,宰相赵普提出了三大方针: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
“杯酒释兵权,使用的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
“但是某些举措矫枉过正,违背了军事规律,导致兵权分散,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李世民不免替后人担忧:“宋朝尚未统一天下,怎么就敢马放南山!”
赵匡胤自信道:“只要有朕在,不必担心!”
“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后来的宋朝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无力解决边患。”
赵匡胤留下了后招:“关键时刻提拔武将领兵就是……”
“长久以来形成的崇文抑武的风气,使得武将备受歧视打压,北宋中期最有名的大将军狄青就是被文官集体排挤,抑郁而死。”
赵匡胤:“怎会如此!”
石守信,王全斌:……(ΩДΩ)
狄青:……
“冤有头债有主,赵匡胤是削弱了武将的权利,但并没有打压武将,任用文士仅仅因为他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向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崇文抑武的政策是从宋太宗开始的。”
赵匡胤:怎么哪都有你!捡漏了朕的功劳,还要朕给你背锅!
“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儒臣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
赵德昭、赵德芳被父亲渗人的眼神看着,不由得胆战心惊,要打要罚,求天幕给个结果吧!
【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藩镇军制,出发点是好的,却导致了自身军事积弱,还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马上皇帝赵匡胤:“大宋的军事怎么会积弱!”
难道朕真的做错了?
【但为这一政策做注解的“杯酒释兵权”一事,却不一定保真,有学者经过考证,对这件事下了不同的评价:故事性强,但子虚乌有!】
【因为这件事在正史《太宗实录》与《宋史》、《辽史》、《金史》中都没有提及。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北宋中期一个文官丁谓的笔记中。时隔半个世纪之后,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又对此事做了更加详细的描述,但这三种记载本身就互相矛盾,漏洞百出!】
“突然想起了《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对唐朝历史的二次加工。”
“没想到宋朝自身也是受害者。”
“距离当事人的时代愈远,记载却愈详细,就愈是不可信。”
赵匡胤:……
司马光:……
【赵匡胤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也不忘调整文武关系,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他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在地方,赵匡胤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中央的三司使统管盐铁、度支、户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的大部分运送到中央。】
始皇眼前一亮:“分权制衡!”
若不是李斯这个丞相一家独大,历史上也不会发生仅三个人就能谋朝篡位的荒诞之事!
创立中朝制衡宰相的刘彻:“这个朕熟啊!”
善做错题集的李世民:“藩镇之乱带来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第415章 重建统一1
【自赵匡胤开始的宋朝皇帝采纳朝臣的意见,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逐渐完善科举制度,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科举制。】
天幕下的君臣:快抄!
李世民:直接借鉴宋朝现成的制度,减少试错的环节。
“我们在影视剧、小说中看到的科举制都是在宋朝逐渐形成的。”
“比如锁院制,主考官和副考官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到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李世民眼前一亮,世家交际广泛,盘根错节,他们能与朝中任何一个大臣产生利益纠葛,果然直接物理隔绝才是最好的办法。
“还有弥封制,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我们现在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李治:“能被采用上千年的制度,定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的。”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行弥封制后,又有考生在试卷上写标记、暗语,与考官暗通款曲,于是“誊录”制随之出现。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请一批抄写手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给考官,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
武则天:“妙啊!”
“当年武则天曾在洛城殿策问贡士,但未形成制度。赵匡胤打破惯例,在讲武殿召对考试合格的进士,然后下诏放榜,从此殿试成为一项制度,科举的最终名次必须由殿试决定,科举取士之权直接由皇帝掌握!”
赵匡胤:“这就是天子门生的威力!”
“除此之外,若是主副考官的子弟参加科举,则另设一个特殊考场,另派考官监考、阅卷。而且,他们还要再经过一场复试,断绝无能的关系户凭借父祖的名声上位的机会。”
李世民幻想着世家大族的子弟被黜落,满朝都是寒门子弟,天子门生的场景,不由得充满期待。
李世民警告的看着那些世家官吏:“宋朝能做到的事,朕也一定要做到,大唐不能被宋朝比下去!”
好在跟着李世民起家的开国功臣多是寒门庶族,靠着自己的努力位列朝堂,兵权也都在他的手中,只要狠下心不受世家胁迫,他们也翻不起大浪!
【赵匡胤还命人修订刑律,刻板摹印,颁行天下。《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发行的法典。】
【赵匡胤认为只要燕云十六州一日未曾收复,就不算真正的统一,但他也清醒的认识到宋朝与辽国的实力差距。但他并没有消极的等待辽国内部生变,而是准备了第三种办法收复燕云。】
【削平南方诸国后,赵匡胤就设置了“封桩库”,将各国财富收归其中,并将每年财政收支的盈余部分存入。他计划等到蓄满五百万缗后,就遣使向辽国赎回燕云之地。如果辽方不同意,就用这些钱财召募将士,以武力收复。】
“赵匡胤在外交政策上还是很灵活、务实、理性的。”
“可惜赵匡胤没有攒够钱就死了。”
“后来宋朝真的有了足够多的金钱,却只用来买一时的和平,苟且偷安。”
【赵匡胤终究没有等到收复燕云的这天,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第三次派兵北伐,宋军与辽军在太原城下大战一场,尚未分出胜负——】
【就在这一年十月的一天,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义在宫中饮酒,喝完后就直接睡下了。结果,第二天赵匡胤却再也没有醒过来……】
赵匡胤:天幕的描述很有些微妙啊……
赵光义悄悄缩起身子,正准备往外跑,就被赵匡胤一把揪住!
站在前排的人做什么小动作,都瞒不过高台上的眼睛。
赵匡胤:“三弟,跑什么?”
赵光义喃喃不能自语,他虽然还什么都没有做,但他总觉得留下来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赵匡胤的死亡太过突然,在史书中也没有详细的记载,便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赵匡胤到底是不是正常死亡?】
【据记载,这天晚上,赵匡胤召赵光义议事,将身边的侍从都赶了出去,门外的侍从看到宫内烛影摇动,仿佛是赵光义离座退避,又过了片刻,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赵匡胤大吼出声:“好做,好做”。】
【当夜,赵匡胤驾崩,宋皇后让宦官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主持大局。但王继恩却找来了晋王赵光义,宋皇后大吃一惊,瞬间明白了自己母子的处境。】
【她只能对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之后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我认为赵光义是正常继位,因为早在开宝六年,赵光义就被封为开封尹和晋王,亲王加开封尹是五代时期皇储的标配,这说明,赵光义本就拥有皇储的身份。”
“而且,赵光义广交朝臣,大权在握,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却只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没有参与过任何国家事务。”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三子早夭,次子赵德昭是原配贺皇后所生,当时已经二十六岁。四子赵德芳是继后王皇后所生,时年十八岁。”
“已经成年的两个皇子却没有被安排政务,可见他们并不是赵匡胤属意的继承人。”
赵光义:“是啊,皇兄,臣万不敢行如此悖逆之事啊!”
赵匡胤面色阴沉,不知在想什么。
天幕分析的很对,但即便赵光义是默认的储君,也并不意味着他不会对自己动手,毕竟自己的儿子也长大了……
“一般新帝继位第二年改元,但赵光义继位后破坏规矩,当年便改元太平兴国。宋皇后死后不肯将宋皇后与赵匡胤合葬,也不让她附庙,这不就是做贼心虚!”
赵光美插嘴道:“你怕是不敢让皇兄见到皇嫂吧!”
赵光义恨恨的瞪了赵光美一眼!
“还有《金匮之盟》呢?”
“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死前叮嘱赵匡胤:为免主少国疑,留下孤儿寡母导致国家灭亡,将来他死后要将皇位传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赵光美,赵光美再传给赵德昭。”
“因为有这个约定在,赵匡胤不断加封赵光义为晋王、京兆尹,宰相赵普反对兄终弟及,还被赵匡胤罢相。”
赵光美眼前一亮:还有我的事呢!
“但《金匮之盟》出现在赵光义继位后的第六年,还是赵普为了重回中枢才拿出来的。若是当真有这个盟约,为何不早点拿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再者,这个时间点也很微妙啊,赵德昭死于太平兴国四年,赵德芳死于太平兴国六年,在《金匮之盟》出现之前,赵光美就已经被人举报阴谋篡国,次年就被囚禁于房州。也就是说《金匮之盟》中有资格继位的人都已经被赵光义提前清除了。”
“赵德昭是因为被皇叔猜忌,为保全兄弟家人,自杀而死。赵德芳的死因史书却只记载了三个字‘寝疾薨’……”
“赵光美死后,赵光义当众宣扬,这不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而是乳母所生,所以他本就不在《金匮之盟》的范围内。”
“这就是将弥天大谎圆上的快感吧。”
赵匡胤终于开口了:“你不想遵守盟约,想要将皇位传给亲儿子,难道朕就不想吗!”
正因为他也担心自己的寿命,但心大宋沦落到后周的境地,才听母亲的叮嘱,一意提拔弟弟。母亲有一句话说的对,即便将来出现变故,终归肥水不流外人田。
但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没有给你的,你不能抢!
“现代学者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赵匡胤死于家族遗传的躁狂忧郁症。”
赵匡胤:“这是什么?与李唐皇室的风疾一样吗?”
“赵匡胤有酗酒的恶习,开宝八年之后身体就急剧下滑。甚至在打猎的时侯坐不稳马,从此再不打猎。”
“还有,开宝九年四月,赵匡胤出巡洛阳时,经过父母的永安陵,痛哭跪拜之余,竟说出“此生将不复至”。永安陵距离开封不过几百里,最多2日即可到达,赵匡胤却说出如此丧气之言,不难想象他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
“赵匡胤死的时侯是50岁,对比整个赵宋王朝,除了最后三个幼儿皇帝,15个皇帝中有14个没有活过60岁,50岁去世的赵宋帝王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是当时的医疗水平,赵家的家族遗传病,以及赵匡胤极其糟糕的生活习惯导致其英年早逝……”
赵匡胤:他这武艺超群,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汉子居然也有遗传病!!!
看来大宋也急需发展医术,提高医者的身份,鼓励百姓学医,说不定能多出几个名医呢。
第416章 重建统一
“赵匡胤有酗酒的恶习,开宝八年之后身体就急剧下滑。甚至在打猎的时侯坐不稳马,从此再不打猎。”
“还有,开宝九年四月,赵匡胤出巡洛阳时,经过父母的永安陵,痛哭跪拜之余,竟说出“此生将不复至”。永安陵距离开封不过几百里,最多2日即可到达,赵匡胤却说出如此丧气之言,不难想象他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
“赵匡胤死的时侯是50岁,对比整个赵宋王朝,除了最后三个幼儿皇帝,15个皇帝中有14个没有活过60岁,50岁去世的赵宋帝王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是当时的医疗水平,赵家的家族遗传病,以及赵匡胤极其糟糕的生活习惯导致其英年早逝……”
赵匡胤:他这武艺超群,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汉子居然也有遗传病!!!
看来大宋也急需发展医术,提高医者的身份,鼓励百姓学医,说不定能多出几个名医呢。
后世观众只顾着自己讨论,天幕下的观众却早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并为此寻找依据。
赵光美:“皇兄驾崩当年还能派兵北征,可见当时身体状况还是很好的,怎么可能突然死亡!”
赵光义:“皇兄早年连年征战,伤了身体,难保不是饮酒过多,引发伤势。”
赵德昭:“若是当真如此,皇叔只管让史官如实记录下来就是,为何史书上记载的语焉不详!”
赵德芳:“与小侄的寝疾薨真是异曲同工啊!”
赵光义:……
完蛋了,历史上这三人都死在他的手中,他们定会不遗余力的给他挖坑。
赵匡胤知道,天幕之后,他必须对此事做出定性,公之于众,不能让天下人对皇室是非议论纷纷。
ε=(′ο`*)))唉!
母亲走的太早,给他留下了多大的麻烦啊!
他知道母亲是好心,毕竟五代的皇帝善终的很少,且基本都是二世而亡,母亲担心大宋会重蹈覆辙太正常了。
但随着两个儿子逐渐长大,他已经有了立自己儿子为储君的计划,哪有越过儿子立弟弟的。但德昭才能平庸,不堪大任,他更看重的幼子德芳,年龄却是个大问题!
若是他能多活十年,方能保证皇位平稳传承啊!
【不论如何,属于赵匡胤的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的北宋王朝与赵匡胤的后代也没有多少关系了。】
【纵观历史,赵匡胤在位期间,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
【他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恢复了五代以来的战争创伤,且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赵匡胤的突然死亡,也打断了北宋统一天下的步伐,赵光义忙于整顿朝政,将北伐大军召回,统一事业暂告停止。】
【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来为了避赵匡胤的名字,改名光义,登基称帝后,又改名赵炅。】
【不同于兄长赵匡胤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名望,他没有多少军功,再加上烛影斧声,得位不正,赵光义登基后急于建功立业,早日赶超兄长,摆脱赵匡胤的阴影。】
【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离开泉州,北上开封朝觐。赵光义礼遇优渥,赐钱千万、白金万两、绢万匹,却不放他返回封地。】
【无独有偶,另一个臣服的吴越王钱俶来开封朝贡后,赵光义也没有放他回杭州。】
【胳膊拧不过大腿,两人只能纳土归宋,南方就这样实现了统一!】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光义发兵亲征北汉,决意一举将其攻灭。五月,北汉皇帝刘继元出降,北宋终于消灭最后一个汉族割据政权,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都纳入管辖之下,结束唐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取得局部统一。】
“自晚唐以来,太原长期作为抗拒开封政权的堡垒而存在,故赵炅下令毁太原旧城。”
“但他没有料到,北宋灭亡的时候,太原依旧是抵挡金兵的最前线!”
【灭北汉之后,赵光义过分高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想要携大胜之势一举收复燕云。到那时,他的文治武功远超兄长,就不会有人敢再说自己得位不正。】
【辽军对幽州也十分重视,辽景宗耶律贤派大丞相、南京留守韩德让和大将耶律斜珍率兵防守幽州,还在原有城池上进行了扩建和加固,使幽州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和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