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取消了府兵轮流赶赴边疆守卫的制度,集中招募,集中训练,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李治:“看起来,募兵制是一个不错的制度,能代替府兵制,也有其可取之处。”
武后:“根本问题还在土地兼并,只要抑制兼并,保障百姓的生存,减少流民,自然也就不需要改制了。”
【李隆基在此基础上扩充军队,训练马匹,扩充屯田,增加粮食产量,逐步收复了营州等地,回纥重新归附唐朝,长城以北重新成为大唐的疆域,就连西北地区也回到了唐朝的怀抱,时断时续的丝绸之路恢复了畅通。】
李世民:“既有如此能力,为何还会有南诏之败?”
李绩:“陛下,岂不闻汉武帝故事……”
李绩点到即止,李世民心领神会,有了如此功绩,李隆基这好大喜功的人自然会不断扩大战果,该打的仗不该打的仗都想去打一打。
穷兵黩武,战事不休,汉武朝晚年可是民乱四起,被奸臣蒙蔽头脑的李隆基又能有什么好下场!
【有了如此功绩,唐玄宗自然十分高兴,玄宗朝的边将将此当做进身之阶,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兵疲马乏之下,失败自然也越来越多。】
【为了更好的对外作战,唐玄宗设立了十大节度使,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并不是李隆基首创,但确是在他手上达到巅峰。】
“唐初,地方军事机关是折冲府,高宗武皇时期,由于战事频繁,士兵逃亡日益增多,折冲府的士兵越来越少,难以补充,到了唐玄宗时折冲府已经变成了一个空壳。”
“大唐的军事制度确实需要改革,但李隆基步子迈得太大,制衡手段又太少,将原本逐渐衰落的军事制度彻底改崩了!”
【从北周开始,在边疆军事重镇设置军事长官,调度当地兵马,监管屯田,此时的节度使只有军权。】
【天宝年间,节度使身兼军权、财权、政权三权于一身,大权独揽,原本一州之长的刺史,成为节度使的属下。节度使在当地就是土皇帝,堪称不能世袭的诸侯王。】
武则天:“既有土地,又有人民,又有兵甲,又有财赋,他就不怕尾大不掉!”
李隆基:“朕难道没有看到如此危险吗,还是朕有其他依仗,能够限制他们的壮大。”
张九龄:“陛下想要用信任赌大唐的国运吗?”这原本是不必发生的。
【更有甚者,李隆基将数个军镇交给一人统管,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便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节度使。当时的唐朝边镇有四十九万大军,安禄山一人独掌十八万精兵,而朝廷中央却只有十万军队,战斗力也远不及守卫边疆的军镇。如此情境之下,有谁能忍住对皇位的渴望!】
“安禄山的野心是被李隆基一点点养大的。”
“假设安禄山没有得到三镇的权利,他也不可能谋反。”
“李隆基对自己的亲儿子那般提防,严防死守,却对一个名义上的养子信任有加。”
“他对义子王忠嗣可没有这么信任,不过是看不上胡人,认为胡人不可能入主中原罢了。”
李靖:“此三地都在河北。”
河北本就是大唐的火药桶,没想到百年后,又是河北掀起了叛乱。
【这些招募来的军队受到地方节度使的管辖,领着节度使的薪水,自然要为节度使卖命。】
【如此内忧外患之时,唐玄宗依旧沉迷享乐,荒淫无度,整日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氏权倾天下,肆意挥霍,声色犬马,利欲熏心,统治阶级日益腐化,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李隆基宠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把持朝政长达十九年之久,排斥异己,培植党羽,阳奉阴违,一手遮天!】
“贞观年间的蕃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他们都以忠诚名留青史,但他们依旧不是唐军的一把手,他们的上面还有唐朝的大臣掌控。”
“后来的郭元振、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人,都是从节度使升为宰相的。”
“李林甫为了杜绝这条上升渠道,就对李隆基进言:本朝如此繁盛,却依旧无法彻底消灭边患,就是因为文官为将,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不如任用蕃将。”
郭元振、张说等人都很想亲自与李林甫不是一番,看看自己这个文官有没有为将的能力!
“因为蕃将没有入朝为相的资格,所以安禄山能专控三个道的精锐部队,十四年不迁动。”
【李林甫之后的杨国忠更是一个以权谋私,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朝野上下沸反盈天,大唐边将之间矛盾重重,中央与地方军阀之间强弱转换,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为了制衡安禄山,李隆基扶持了哥舒翰为节度使,他们二人之间都想做最有权势的那个封疆大吏,矛盾不断!”
“就连李隆基身边的宦官高力士都看出了安禄山的野心,李隆基却不以为意,他说自己已经老了,将朝政托付给丞相,将军事托付给边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李渊气急败坏:“既然知道自己老了,为何不退位让贤!”
李世民恨铁不成钢:“李隆基的太子叫什么来着,怎么就不能发扬一下大唐的优良传统!”
玄武门继承法有时候还是很好用的。
李亨:父皇可是能一日杀三子的人,他低调谨慎,还免不了被人陷害,如何敢动手啊。
不过,天幕的出现却是一个好机会,打破了全国上下对父皇的盲目崇拜。

第320章 安史之乱
【回到天宝十四载的大唐,一场惊天大变即将在中原大地上演,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趁着唐朝内部政治腐败兵力空虚之际,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少数民族组成联军,统帅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汉景帝刘启:“这个朕熟悉。”
明太宗朱棣:“朕也很熟……”
【安禄山是突厥人,他的母亲是突厥巫师,以占卜为生。他自幼失去父亲,自小便不是个安分的孩子,一心想要逃离突厥。长大后他精通六国番语,在边境做了个买卖货物的中介商。】
【开元二十年,安禄山偷羊,被时任幽州节度的张守珪抓获,张守珪要将他乱棍打死,安禄山却放言自己能协助唐军消灭少数民族部落,张守珪见他豪言壮语又长得白白胖胖,便放了他。】
【安禄山并没有说大话,他果然抓到了很多胡人俘虏,被封为偏将,张守珪见猎心喜,将其收为义子。】
李隆基有些迁怒:“张守珪!”
张九龄为其仗义执言:“张将军虽有失察之过,但他对战突厥、契丹,屡立战功,坚守边镇,有功于国!”
李隆基讪讪道:“朕知道。”也没想着处置他啊……
“安禄山曾入京朝拜,张九龄明察秋毫,看出此人狡诈狂妄,断定他日后必定会作乱。之后安禄山讨伐契丹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按律斩首。张九龄见此,毫不犹豫的判了安禄山斩刑。”
“但,李隆基却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释放了安禄山。”
“后来的历史,无不证明了张九龄的识人之明。”
李隆基:原来是他亲手放弃了那个机会……
李世民:“律法的尊严就在于其公正无私,当年始皇宽恕了赵高,为秦二世而亡埋下了隐患,李隆基不读史吗!”
魏征暗搓搓的劝谏:“皇帝陛下一旦将自己当做至高无上的天子,便会行事随心所欲,他根本意识不到此事的严重性!”
【开元二十八年,安禄山因战功被任命为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至于是什么战功就不必知道了,开元晚期和天宝年间边将擅开边衅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他们为了得到军功,四处点火,将原本归顺唐朝的四夷推向了大唐的对立面!】
李世民头疼欲裂:“李隆基好大喜功,只喜欢看到捷报,却没有制定战略目标。零敲碎打,处处烽火,如此一来,大唐百姓背负着沉重的兵役,还有安宁的日子吗!”
李隆基:“战争不是都打赢了吗,为何四夷没有臣服反倒与大唐离心!”
张九龄:“看天幕的意思,很多战争是大唐的将领主动挑衅,胡人自然不会心服口服。”
【安禄山秉性聪慧,对政治斗争无师自通,他以重金贿赂朝中大臣,朝中无数人为他说好话,因此深得李隆基的喜爱。】
【天宝元年,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安禄山接替裴宽兼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贿赂中央派遣的使者,所有监察之人都评价他公正无私,一心为国,在皇帝面前树立了坚不可摧的形象。】
李隆基:“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了……”
张说:“那些采访使、黜置使本是为了监察地方官吏而设,却与地方官吏上下勾结,可见朝政昏暗!”
张九龄在心中暗道:李林甫一味迎合圣人,上梁不正下梁歪,怕是正直的大臣都已经被排挤出朝堂了吧。
【安禄山善于专营,请求拜杨贵妃为母,李隆基非常高兴的答应了,还让安禄山与杨家人结为兄弟姐妹,对极为信赖。】
武则天嘲讽道:“对亲儿子那般狠心,对这个养子倒是一片赤诚,在这方面朕可不如你。”
李隆基:朕一定有手段制衡安禄山的,一定有的,天幕怎么还不说……
“天宝十载,杨贵妃在宫中为安禄山洗三,将他当成一个婴儿,放到一个大澡盆中,还裹着XXXXXXL号的大襁褓,嬉戏玩乐。”
“此时的安禄山似乎是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玩具,但风水轮流转,很快大唐江山就会被变成安禄山的玩具。”
年轻的李隆基试图去想象天幕描述的画面,“呕!”他差点吐了出来,将来的自己居然这么重口味!
群臣也用奇怪的眼神暗觑皇帝:难道是美人看腻了,就喜欢看这种油腻的肥肉……
其他人却警惕了起来,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大男人能如此忍辱负重,定然所图甚大!
【天宝六载,安禄山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在朝中有了自己的根基,但他依旧不敢对李林甫有任何不敬,李林甫恩威并施,让安禄山胆战心惊。】
【不过,安禄山也有自己的依仗,他体型肥胖,重三百三十斤,肚子都垂到了膝盖下面,但他居然能在李隆基面前翩翩起舞,跳起胡旋舞如同旋风一样。】
“由此可见,跳舞对减肥没有任何作用(狗头。”这一刻不知有多少观众想到了一个垂着肚子的大胖子转圈圈,又有多少人恶心欲呕……
【天宝十载,安禄山请求担任河东节度使,李隆基自然不会拒绝,自此,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手中握着十五万精兵,实力远超中央朝廷。】
“安禄山的儿子也都位极人臣,大儿子安庆宗,任太仆卿,还娶了皇太子的女儿为妻;小儿子安庆绪,任鸿胪卿。”
“……”
【安禄山虽然与太子李亨是儿女亲家,但他们的关系并不好。安禄山为了迎合李隆基的喜好,对太子横眉冷对,甚至视若无睹。他在朝堂上公然无视太子,并表示自己只知道有圣人,不知有太子,深得李隆基的信任。】
李亨:“奸佞小人,本宫不是你取得圣宠的踏脚石!”
【安禄山深知,他所有的权势都来自于李隆基,一旦太子李亨继位,他一定会被卸磨杀驴。安禄山可不是逆来顺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士大夫,他很早便在做谋反的准备。】
“安禄山在范阳城北修了一座堡垒,用来储存粮草和兵马。他还将自己的心腹派遣到长安,暗中传递消息。”
“他还利用袄教在胡人中的影响力,自称光明之神的化身,成为胡族的精神领袖。”
“后来,即便安史之乱被平定,河朔的很多将士依旧将安禄山当做圣人,唐朝为了统一思想,将安禄山掘墓毁棺,顿时引发河朔将士的不满。”
李治皱眉:“黄河以北都可算作河朔,若是河朔离心,大唐北方边境岂不是永无宁日!”
武后:“河朔多胡人,看来,必须将他们融入中原大地才行!”
【安禄山原计划等李隆基一死,他便用手中的兵马为自己打出一个天下。却没想到杨国忠上位后,因嫉妒他的权势,在李隆基耳边屡进谗言,说他要谋反。安禄山还因此被召入京城敲打了一番。】
【天宝十三载,安禄山奉诏入京拜见李隆基,他示敌以弱,涕泪横流,李隆基不仅打消了对他的怀疑,还提拔其为左仆射。自此,安禄山下定决心起兵叛乱!】
李隆基:“养不熟的白眼狼!”
【天宝十四载,李隆基再次召安禄山进京,安禄山已经下定了决心谋反,便谎称生病,不肯入京。即便如此,李隆基依旧没有意识到大乱将至,凡是有人对他说安禄山要谋反,他便大发雷霆,将那人捆绑起来交给安禄山。】
李治:“朕看安禄山不是你的养子,是你爹吧!”
李旦:“父皇,冤枉啊……”
【而此时的大唐是什么情况——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面对安禄山的大军,河北州县立即望风而降,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当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京城,李隆基依旧不信,将其当成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
【一直到安禄山起兵六天后的十一月十五日,李隆基才相信了安禄山确实造反了。他顿时惊慌失措,召集杨国忠商议平叛之策。】
“杨国忠无能却不自知,竟得意洋洋的笃定,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他手下的将士都不想造反,不出十天,安禄山的头颅就会被送到长安。面对如此荒唐的言辞,李隆基居然信以为真!”
朝臣大惊失色:圣人难道真的老糊涂了……
“后来李隆基准备御驾亲征,命太子监国,杨国忠惊恐不已,立刻发动自己的裙带关系,劝阻了李隆基。”
“杨国忠就是大唐最大的搅屎棍啊。”
“如果李隆基当真御驾亲征,哪怕战死在战场上,也好过后来的历史。”
“还是放权给前线的将军吧,李隆基亲自微操怕不是唐军败的更快!”
李隆基不服:“朕年轻的时候也曾亲自上阵杀敌的,怎么可能因此不堪!”
群臣:你说的战场是指玄武门吗?
“李隆基为何不学学汉景帝,直接杀了杨国忠,安禄山出兵的正当理由就没了,还能安抚因杨氏骄奢而不平的天下百姓……”
刘启:“只杀人可不够,还得有把握打败叛军。”
朱棣:“这就是战前祭旗,只要操作得当还能激发百姓同仇敌忾之心,一致对外!”
朱元璋:“若是李隆基能如此决断,也就不是李隆基了……”

第321章 安史之乱
【大军压境,李隆基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命他的皇子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安禄山。】
【唐朝的精兵都在边境,掌握在节度使的手中,不知何时才能赶来救援。高仙芝、封常清只能在长安、洛阳临时招募将士,新招募的士兵都是市井子弟,没有战斗经验,也没有时间训练,他们穿上盔甲,拿上大刀,立刻就要走上战场……】
“封常清率领六万未经训练的百姓,对战安禄山的百战精兵。”
“他斩断河阳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但却无法抵挡叛军的兵锋,只能屡战屡退,最后退到了潼关。”
【一个月后,安禄山攻破洛阳,封常清只能退守潼关,与高仙芝一起防守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世民已经平息了最初的愤怒,他语气冷静的询问诸位大将:“若你们是封常清,当如何抵挡安禄山的叛军。”
李靖与李绩等人对视一眼,都在思索自己的应对之策,尉迟恭和程咬金等人已经按捺不住了。
尉迟恭:“陛下,若是臣定会死守洛阳,誓死不退!”
程咬金:“臣也愿为守城而死!”
李世民却道:“战死沙场固然英勇,但何人来抵挡叛军?”
李靖道:“封常清的大军都是临时征召的普通百姓,正面战场无论如何都比不过安禄山的精兵。若是臣定会寻找一个绝佳的地形,以守代攻。洛阳附近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潼关才是最好的选择!”
李绩也道:“只要坚守潼关,等待其他节度使的大军从后方包抄安禄山的叛军,危机自解!”
李世民却有些忧虑:“封常清的选择是正确的,叛军虽一鼓作气打到了关中,但依旧是一支孤军,只要有一支精锐截断叛军的后路,叛乱即可平息。可是……为何安史之乱能持续八年之久呢?”
当然是有人在拖后腿!
【封常清与高仙芝一致认为,叛军军威正盛,唐军精锐尚未到达,只能坚守潼关,不能与叛军正面交锋!但李隆基听说封常清兵败,立刻削了他的官职,让他以平民的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
【李隆基将军权、财权、政权都给了节度使,自然也会有自己的节制手段,除了扶持其他节度使互相制衡外,他还以宦官为监军,监督大将,分散权利。但此举也让宦官的权利逐渐扩大,最后不受节制。】
此言一出,唐初的名将都躁动起来了。
秦琼:“宦官监军,这不是捆缚大将的手脚吗!”
李世民:“前朝宦官造成的混乱还少吗,李隆基怎么敢信任宦官!”
李隆基:“高力士如此忠诚又有军事才能,两次政变中都站在朕的身边,为朕出谋划策冲锋陷阵,其他宦官也是朕的亲信,他们便是朕与节度使沟通的桥梁。”
【东汉的十常侍比起唐朝的宦官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唐朝的宦官手握军权,可以随意废立皇帝,权倾朝野,一手遮天,这些都是从玄宗时期开始的。当然,这是后面的故事,我们暂时搁置。】
李隆基看高力士的眼神都不对了。
高力士:冤枉啊!
【高仙芝军中的监军名为边令诚,边令诚一门心思想要插手军令,高仙芝自然不会同意,边令诚便怀恨在心。】
“边令诚很早便是高仙芝的监军,他时常干扰军事部署,让高仙芝极为不悦。边令诚一再向高仙芝索贿不成,因此对其十分记恨。”
“边令诚就是当时监军太监的代表,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等到安禄山攻陷长安,还是边令诚带头打开城门的。”
【边令诚对李隆基进谗言,说高仙芝、封常清因为贪生怕死,才会退到潼关。李隆基大怒,不经调查便下了诛杀令,边令诚带着敕书赶赴军中,斩杀高仙芝与封常清!】
李靖不敢置信:“大战之前,临阵斩帅!”
李世民火气又上来了:“李隆基对军事一窍不通,只会用政治手段控制将军,他就没想过其他将士的感受吗?”
长孙无忌:“唐军的士气定会夭折,其他将领也得权衡一二了。”
【临死前,封常清说:我战败而死心甘情愿,但希望陛下不要小看安禄山,那样我也死而无憾了。随后,慷慨赴死!】
【高仙芝的罪名却不只是临阵退兵,还有克扣军饷和恩赐的东西。但高仙芝大呼冤枉,他对着全军将士道:“天在上,地在下,所有将士都在这里,我若是因为害怕才退兵,自然应该领死,若不是,还请你们为我喊冤。”全军将士都在高喊“冤枉!”】
【最终,高仙芝还是被斩了,与被他一手提拔的封常清死在了一起……】
此刻还在边疆与敌军作战的高仙芝、封常清突然有些心灰意冷,这样的君王,还值得他们效忠吗?
但想到巍巍大唐,想到大唐的百姓,他们又有了勇气,提起手中大刀,将满腔怒火发泄到敌人头上!
李世民痛哭:“是大唐对不起忠心的将军!”
年轻的李隆基立刻发下诏书,安抚边将,还在天幕的评论区刷新自己的罪己诏,希望大唐将士与百姓都能看到。
老年的李隆基却舍不下颜面,掩耳盗铃,很快他就会失去最后的机会了……
【高仙芝与封常清就这样死在了宦官的谗言,与君王的怀疑之下,大唐却无人能接替他们防守潼关,李隆基只能重新启用已经中风瘫痪在家休养的哥舒翰为元帅,镇守潼关!】
“哥舒翰中风,半个身子都动弹不得,连马都上不了了,还要给帝王收拾烂摊子。”
“最后还有那样的结局,可谓晚节不保。”
李白惊呼:“晚节不保?”
他可是盛赞哥舒翰的英勇,还想要为哥舒翰写一首诗呢!
此时的哥舒翰还在王忠嗣帐下为将,不由得眉头紧锁:马都骑不了,如何征战沙场,天幕没有说他的结局,他却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
【大唐初年将星如云,每一个有名有姓的大将都有灭国的履历。到了高宗朝,将星青黄不接,却也远远比其他朝代要多。再加上武皇开武科举,选拔了一大批年轻的将领,玄宗朝原本不应该缺少大将的。】
【但就像高仙芝与封常清一样,玄宗朝最有名的大将也死在了帝王的猜忌之中,甚至都没有赶上这场大乱……】
远在西北边疆的王忠嗣抬起了头,一人身兼四镇节度使,天幕所言之人舍他其谁!
哥舒翰惊呼:“元帅!”
王忠嗣沉思:“朝中奸佞当道,我们这些在外领兵之人朝不保夕啊。”
只是他更想马革裹尸,而不是郁郁而终……
【王忠嗣,原名王训,开元二年,他的父亲王海宾作为大军先锋与吐蕃交战,擒获了许多吐蕃军,取得了大胜。但其他将领嫉妒他的军功,观望不前,王海宾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唐军这才趁机大举进攻,斩首一万七千吐蕃军,缴获无数牛马。】
【李隆基怜惜王海宾的牺牲,将王忠嗣收养在宫中,因此王忠嗣与太子李亨自幼一起长大,交情极好,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王忠嗣:太子那时候还是忠王呢,皇帝将他们两人凑在一起,他们只有彼此作为玩伴,关系能不好吗?
这也能成为被人攻讦的把柄!
【王忠嗣勇猛刚毅,寡言少语,善于用兵,深得李隆基的器重。他做代州别驾时,代州的豪强大族关门闭户,不敢触犯律法。】
【开元二十一年,吐蕃侵犯边境,王忠嗣提刀杀入敌阵,斩杀数千人,获胜而归。此后王忠嗣以自己的勇猛无畏,多次单骑冲入敌阵,为大唐取得了胜利。由于战功显赫,被封为左金吾卫将军,河东节度副使等职。】
【到了天宝年间,王忠嗣已经身兼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灵州都督等职,在此期间,他北征漠北,数次打败突厥,大败吐蕃,北伐奚族,平定吐谷浑。塞外安定,四夷不敢来犯!】
【天宝五载,皇甫惟明在河西、陇右战败,王忠嗣接替了他的河西、陇右节度使之职,加上他兼任的朔方、河东节度使,一人身兼四镇节度使,从朔方到云中,北方数千里边境,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是自大唐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先例!】
“不仅如此,他还得到了御史大夫、鸿胪卿、金紫光禄大夫等朝中要职。”
“安禄山比起王忠嗣来说就是个弟弟。”
“李隆基就是被前期的文臣武将宠坏了。”
“不能因为王忠嗣的忠诚,就忘记了大将拥兵自重的危险啊。”
【王忠嗣功绩等身,却并不以此为傲,他与当时所有将领都不同,他不想用国家的力量,为自己捞取功名,对安禄山等人的行径十分看不上,他不仅拒绝了安禄山的拉拢,还上奏揭露安禄山的阴谋。】
【李林甫见王忠嗣功劳日盛,担心他会入朝为相,与他分权,于是,一场针对王忠嗣的阴谋正在后方酝酿——】
【在唐军与吐蕃交战的最前线,有一座军事重镇,名为石堡城。开元十七年,唐将李祎夺取了石堡城,取得了对吐蕃战役的主动权,遏制了吐蕃对大唐边境的骚扰,拓地一千多里。】
【十一年后,开元二十九年,吐蕃打败唐将盖嘉运,夺走了石堡城。此后,此城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唐军多次对石堡城发动攻击,都因为山高路远,易守难攻,徒耗兵力一无所得!】
【王忠嗣与吐蕃多番交战,都取得了胜利,吐蕃的附属国吐谷浑被彻底打败。在胜利的捷报中,唐玄宗想起了屡攻不克的石堡城,令王忠嗣拿下石堡城。】
【王忠嗣常年镇守边疆,对吐蕃势力了如指掌,他认为石堡城险要坚固,吐蕃又动用全国兵力防守石堡城,若是唐军强攻,定会死伤数万人,他希望能寻找更好的时机。】
王忠嗣:“石堡城虽是军事重镇,得到他未必能遏制敌人,没有他也与国家无害,反倒能用此城牵制吐蕃大量军队,为何要用数万将士的性命换取一个可有可无的城池。”
【此时的李隆基早已被胜利冲昏头脑,根本听不进去任何人的意见。唐将董延光请命攻占石堡城,却又将自己失败的责任推给了王忠嗣。】
【再加上李林甫诬告王忠嗣与太子合谋,触动了李隆基那根最敏感的神经,王忠嗣被解除兵权押解回京!】
“李隆基政变上位,对儿子严防死守,就怕自己哪一天也变成太上皇。”
“世事难料,越怕什么越会来什么……”
年轻的李隆基对王忠嗣是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的,对老年的自己也产生了怨愤。
当真是老糊涂了吗,怎能因为几句诬告便让将帅离心!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