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三年,在张说的主持下,李隆基率领百官、四夷首领,前往泰山封禅!】
“李隆基虽然后来有那样拉胯的事,但他封禅的时候确实是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没有辱没泰山之名!”
“李隆基封禅泰山之时,恰好遇到狂风大作,从中午吹到晚上,随行人员的帐篷都被吹飞了。等到李隆基斋戒沐浴那天,再次狂风大作,寒气彻骨,从上到下无不胆战心惊。”
“若不是这世上没有神仙,这真的很像是上天示警啊。”
天幕上的后人是在调侃狂风的不合时宜,天幕下的李隆基却像是在照镜子,他不免心有戚戚,难道当真是神佛知道了未来之事,给自己的警醒?
但神佛的预言太过隐晦,历史上的他没有接受教训啊!
“泰山封禅由张说这位宰相主持,但张说却将自己的亲信安排为执事,甚至跃升五品,对其他人又吝啬奖励,因此朝野内外一片埋怨之声。”
“张说利用职权,把本是九品小官的女婿郑镒提升至五品,并赐绯色朝服。玄宗大宴群臣,看到郑镒,问他为什么升的这么快。郑镒无言以对,戏子黄幡绰道:“这都是泰山的功劳啊!”后来,人们就把岳父称为泰山。”
“张说虽然文武全才,却也生性贪财,脾气暴躁,对同僚呵斥谩骂,打压政见不同之人。”
“最终被罢免宰相之职,开元十八年病逝。”
“开元朝的几位宰相,即便被罢官也能安享晚年,李隆基还算厚道。”
【张说之后也有几位丞相,不过他们没有什么作为,很快就被罢免。开元年间最后一位贤相是张九龄!】
【张九龄是广东人,没有家世背景,完全靠着自己出众的才学跻身宰相之列。张九龄对选官的标准也是公平公正,不看出身背景,只看自身才学。】
“由于当时的人重视京官,人人都想要做京官,于是李隆基采纳张九龄的建议,选取有能力的京官调到地方为刺史,监督地方行政,为他们刷执政经验。地方上有能力的都督刺史也能调入京城,将地方官与京官融为一体。”
【唐玄宗尽力改善与四夷之间的民族关系,封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大唐再次成为亚洲的中心!】
【开元年间,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商业十分发达,城市繁华,交通四通八达,对外贸易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都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商贾。】
第314章 开元盛世
【张说之后也有几位丞相,不过他们没有什么作为,很快就被罢免。开元年间最后一位贤相是张九龄!】
李隆基悚然一惊:“最后一位!”
他任职宰相的时间很长?还是……张九龄之后再无贤相?
【张九龄是广东人,出身仕宦之家,但父祖都只是地方小官,他完全靠着自己出众的才学跻身宰相之列。】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宰相的岭南人,他的耿直温雅被世人称为“曲江风度”。即便罢相之后,有人向李隆基举荐人才,李隆基都会问一句,“能比得过张九龄吗?”】
“张九龄九岁知文,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他才智过人,勤奋好学,在武则天长安二年进士及第。次年,宰相张说因为得罪二张被贬到岭南,在这里他看不到了这位少年才子的文章,顿时惊为天人!”
“唐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是进士及第就能做官,往往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安排官职,张九龄再次顺利过关,成为秘书省校书郎。”
“与伯乐张说立场一致的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矛盾极大,他多次上书提醒姚崇远离小人,亲近贤良,姚崇也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张九龄终究还是因为与姚崇政见不合,辞官归乡。”
“回到家乡的张九龄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为家乡父老办实事。”
“经过近百年的治理,广州因为沿海的优点,已经成为中外海上贸易的大都市。但从广州到中原却道路闭塞,交通不便。他多次上书请求修建梅关古道,沟通岭南与中原,得到朝廷批准后,张九龄亲到现场勘察地形,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
“这条古道长达十几公里,宽十七米,道路两旁栽种松树。这条道路的开通使得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为中原地区沟通岭南的交通要道,被后人誉为古代的京广线!”
“这条路不仅便利了南北交通,也在之后宋朝大量移民南下之时,承担了重要的作用。”
“张九龄的才学与能力逐渐为人所知,但他的仕途依旧充满了坎坷波折。”
“再次回到朝堂后,他负责主持选拔人才,因为处事公平为人称道。”
“开元九年,张九龄入阁拜相,在宰相张说的器重提拔下,升为中书舍人。因为两人同姓,张说还与张九龄结为宗族兄弟。但张九龄并不会盲从张说的决定,他多次劝说张说公事公办,张说都没有放在心上。”
“不久后,张说因为泰山封禅得罪了满朝文武,被罢免宰相之位,张九龄也被牵连离开京城。”
“上书弹劾张说的便是宇文融与李林甫,记住这个名字,这是张九龄在李林甫手中第一次吃亏,将来他们还会有更多的交锋,直到分出胜负。”
“开元十七年,张说再次被李隆基起复,但此时的他已经病入膏肓,第二年便去世了。在他临死之前,多次向皇帝举荐张九龄。”
“开元十九年,张九龄被召入京城,担任秘书少监,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他的能力得到皇帝认可,成为通知岭南的封疆大吏。”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入阁为相,主理朝政!”
【知人善任,赏罚分明,这是李隆基能够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正是在君臣一体上下同心的努力之下,大唐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隐居蜀地的杜甫感慨不已:“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官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这残破的天下,何时才能重回太平啊!
【开元年间,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商业十分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对外贸易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都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商贾和旅人!】
【开放的大唐以其广阔的胸怀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大唐的朝堂上,各种肤色的人们济济一堂,为自己身在这样强大的国度而骄傲自豪!】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
“如果说唐朝是中国历史最辉煌的篇章,那么开元盛世便是其中的最强音!”
“最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高达1076万平方公里,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
“李隆基在边疆屯田,增强防务,开元五年,收复被契丹占据二十一年的辽西十二州,漠北也重新归顺。后突厥与唐逐渐恢复友好关系,安西四镇如同钉在西域的四颗钉子,阻挡吐蕃势力北上扩张。”
“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等,首次将东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
“此时,全国人口多达八千万,是唐朝开国的数倍。两京的米价不到二十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从河南商丘到陕西凤翔的一路上到处都是酒店客栈,就连荆襄、北京、太原、四川等地也不乏酒家。”
“旅行之人什么都不必携带,便能在全国畅行无阻。”
始皇:“这样的盛世真的存在吗?”
刘彻:“眼红,想要……”
李世民:“这样的盛世,这样的盛世才是我大唐啊!”
李隆基:“哈哈哈,朕真的做到了!天幕说了,朕创造了开元盛世,朕是不世出的明君!”
张说:陛下,您高兴的太早了……
【在这样繁华的盛世背后,是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调制都濒临崩溃!但此时的李隆基已经看不到这些了……】
【开创盛世后的李隆基骄傲自满,认为自己的功绩足以与历代贤君比肩,于是他松懈了,他开始沉迷享乐。】
李世民:“混账,这样的盛世是你一个人的功劳吗!这是大唐三代君臣的努力,是数位贤相的殚精竭虑。你不想着居安思危,居然沉迷享乐!”
李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武则天:“朕七老八十了依旧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你只遗传了朕的寿数,却把脑子丢了吗!”
李隆基:朕做了这么多工作,从未享受过皇帝的至高无上,难道还不能享受一下?
【从频繁更换宰相便能看出,李隆基是一个无情的政客,从他对后宫女子的绝情也能看出,他自始至终只爱自己一人!】
太平公主:“他的冷漠无情不是早就昭然欲揭了吗!”
武则天:“这个世间对男子的标准是不同的,说不定其他人还觉得他遇事果断,有魄力呢。”
上官婉儿不敢出言呵斥,却心中暗喜:天幕终于要开骂了!
【李隆基的原配皇后是跟着他患难与共的王氏,王氏聪慧过人,知书明理,在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诛杀韦后之时,王氏便是协助他的军师。】
【李隆基登基后,却将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抛在脑后,因为皇后无子,地位不稳,王氏求助神佛的力量,希望能早日诞下皇子。却被诬陷为符厌,被废黜后位!】
李隆基:“朕已经封她做了皇后,还有什么不满足的。若不是她欲行符厌,朕也不会废了她!”
李治:“荒唐,自汉武帝巫蛊之祸后,这种事就变成了心照不宣的诬陷,你居然还能信!朕当年面对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巫蛊陷害,可是从未动摇过。”
【开元十二年,王皇后被废,同年去世,就连她的葬礼也只是一品夫人之礼。】
“最冷酷无情的皇帝就数唐玄宗和汉武帝了。”
汉武帝:“后世莫不是在讽刺朕晚年昏庸?”
“当时的人写诗讽刺李隆基的行为:翠羽飘摇陨晓风,何时吉梦叶罴熊。脱将半臂共汤饼,泣请三郎念阿忠。”
“当年李隆基落魄之时,过生日都吃不到一碗面,是王氏的父亲(阿忠)卖了自己的衣服换了一斗面粉。”
【李隆基早期最宠爱的当数赵丽妃,她出生歌女,身份卑微,却生下了李隆基第二个儿子李瑛。因长子李琮面部毁容,次子李瑛被立为太子,赵丽妃的地位也到达了顶点。】
【开元十二年,李隆基为了给自己心爱的武氏腾位置,废除了王皇后,将武氏封为三妃之一的惠妃,赵丽妃等人纷纷失宠,很快便去世了。】
李世民:“又来一个武氏,朕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李治:……
武则天:……
第315章 安史之乱
【从频繁更换宰相便能看出,李隆基是一个无情的政客,从他对后宫女子的绝情也能看出,他自始至终只爱自己一人!】
太平公主冷声道:“他的冷漠无情不是早就昭然若揭了吗!”
武则天:“这个世间对男子的标准是不同的,说不定其他人还觉得他遇事果断,有魄力呢。”
武周朝臣:这种事怎么能说出来呢,这不是不言自明的默契吗。
上官婉儿不敢出言呵斥,却在心中暗喜:天幕终于要开骂了!
【李隆基的原配皇后是跟着他患难与共的王氏,王氏聪慧过人,知书明理,在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诛杀韦后之时,王氏便是在幕后协助他的军师。】
【李隆基登基后,宠妃从赵丽妃到皇甫德仪,再到武惠妃,流连花丛的李隆基早已将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抛在脑后。】
李世民想到自己的观音婢,玄武门之变时观音婢也在背后默默支持自己,与这王皇后何其相似。
李世民对这个曾孙观感急速下降:“频繁更换宰辅,沉迷后宫美色,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明君!”
魏征:“有亡国之相!”
群臣都惊呆了,这种话也只有魏征敢说出口,即便他们都是这样认为的……
【皇后无子,地位不稳,王皇后只能求助于神佛的力量,希望能早日诞下皇子。却被诬陷为符厌皇帝,被废黜了皇后之位!】
李隆基:“朕已经封她做了皇后,还有什么不满足的。若不是她欲行符厌,朕也不会废了她!”
李治:“荒唐,自汉武帝巫蛊之祸后,这种事就变成了心照不宣的诬陷,你居然还能信!朕当年面对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巫蛊陷害,可是从未动摇过。”
【开元十二年,王皇后被废,同年去世,就连她的葬礼也只是一品夫人之礼。】
“最冷酷无情的皇帝就数唐玄宗和汉武帝了。”
汉武帝对巫蛊十分敏感,当即怀疑道:“后世莫不是在讽刺朕晚年昏庸?”朕可不会因女人影响朝政!
“当时的人写诗讽刺李隆基的行为:翠羽飘摇陨晓风,何时吉梦叶罴熊。脱将半臂共汤饼,泣请三郎念阿忠。”
“当年李隆基落魄之时,过生日都吃不到一碗面,是王氏的父亲(阿忠)卖了自己的衣服换了一斗面粉。”
“升官发财死老婆,李隆基真是渣男的典型!”
【李隆基早期最宠爱的妃子当数赵丽妃,她歌女出生,身份卑微,却生下了李隆基第二个儿子李瑛。因长子李琮面部毁容,次子李瑛被立为太子,赵丽妃也成为了仅次于皇后的三妃之一,鲜花着锦。】
赵丽妃骄傲道:“身为太子之母,陛下总要顾念一二的。即便本宫将来失宠了,也有儿子依靠,皇后可什么都没有……”
【开元十二年,李隆基为了给自己心爱的武氏腾位置,废除了王皇后,将武氏封为三妃之一的惠妃,赵丽妃等人纷纷失宠,很快便去世了。】
赵丽妃一惊:等等,本宫还没有成为太后,怎么就去世了!更重要的是,陛下有了新的宠妃,瑛儿的太子之位还能保得住吗?
李世民:“又来了一个武氏,朕突然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武则天:……
【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因父亲早逝,自幼养在宫中,得到武则天的庇护。或许是自幼寄人篱下的生活锻炼了她的心性,她性情乖巧,善于逢迎,如同一朵温柔纯真的解语花。先天元年,二十八岁的李隆基见到了十四岁的武氏,顿时一见倾心,将武氏封为婕妤。】
【武惠妃为李隆基诞育了四子三女,其所生子女皆因母亲受到独宠而得到唐玄宗的偏爱。】
【唐玄宗一度想要立武氏为后,但群臣一致反对,只能封其为惠妃,将后位空缺,武惠妃掌握后宫大权,一应礼节等同于皇后!】
“武惠妃可是武三思的侄女,武则天的侄孙女,开元朝臣刚刚诛灭武氏,怎么可能允许旧事重演。”
“朝臣对武氏的PTSD还没有过去呢。”
李治:“废王皇后,立武氏为皇后,这件事怎么这么耳熟呢?”
武后:“李隆基不是陛下,武惠妃也不是臣妾,她没有机会的。”
李世民:“武惠妃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又有一个糊涂的皇帝宠爱她,太子还能好吗!”
储君可是国本,改易储君不亚于一场大换血。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登上太子之位,武惠妃诽谤太子结党营私,意图谋反,李隆基将包括太子在内的三个儿子废为庶人并杀害,创造了一日杀三子的历史记录!】
李世民:“朕的太子当真谋反,朕都不舍得杀,你居然连杀三个,这是你儿子,不是仇人!”
年轻的李隆基也不敢相信,这真的是我?虎毒不食子,我居然杀了三个儿子!
赵丽妃:“我的瑛儿,我的瑛儿可是太子,居然被武氏那个贱人谗言陷害,我要与她同归于尽!”
赵丽妃再也听不下去了,她本想着,即便自己死了,只要儿子登上皇位,依旧会追封自己为皇后,甚至自己还能越过嫡母皇太后陪葬皇帝陛下。
可现在她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武惠妃宠冠后宫之时,李隆基早先的宠妃都被冷落了,她们的儿子因为这件事多有怨言,被武惠妃抓住了把柄。”
“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子凭母贵,宠冠诸子,严重威胁到李瑛的太子之位,武惠妃也不甘心自己的儿子屈居人下。”
“武惠妃多次进谗言陷害太子,李隆基信以为真,想要废黜太子之位,张九龄据理力争,才暂时平息了即将到来的宫廷内乱,也与武惠妃结下了仇怨。”
“李林甫主动找上门来,与武惠妃结为政治同盟,他支持武惠妃之子成为太子,武惠妃支持他做宰相。”
“于是,一个致力于扳倒太子的联盟在前朝后宫成立了!”
开元十三年的张九龄想要上奏皇帝,废黜武惠妃,保住太子之位。
却被张说拦了下来,张说向张九龄暗暗摇头,张九龄如今只是中书舍人,还没有十年后的政绩,不能冒险,这件事就让他这把老骨头来出头吧。
张悦:“太子乃是国本,不可轻言废立。昔年晋献公听骊姬的谗言杀了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相信江充的诬陷逼杀太子,京城血流漂橹。晋惠帝听信贾后之言废黜太子,导致中原涂炭。隋文帝废黜太子杨勇,立炀帝,隋朝二世而亡。由此可见,还望陛下谨记前车之鉴!”
李隆基主打一个听劝但不改,正值壮年的他无比自信:“爱卿放心,朕怎么会被后宫女子蒙蔽,定是太子做了什么错事,朕才会将他废黜。”
毕竟,大唐的皇子谋反是常规操作。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罢官,同时,太子被武惠妃一党陷害。”
“武惠妃以宫中有贼为由请太子李瑛帮忙,天真单纯的李瑛身着铠甲带着兵器踏入宫门,武惠妃立刻向李隆基禀报,说他们要谋反逼宫。”
“事实摆在眼前,李隆基对自己的皇位看的无比重要,立刻就想要废了太子,他假惺惺的询问宰相李林甫的意见,作为此事的主谋和帮凶,李林甫自然不会帮太子说话。”
李承乾年纪虽小,却也懂事明理:“他们莫不是傻的吧。”
李世民恨铁不成钢:“若是这样的太子,废了倒也不可惜。”
李隆基还是不想相信,“这不可能,朕的爱妃天真纯善,怎么可能是天幕说的心思深沉之辈!”
【三庶人之死引得朝野内外为其喊冤,一手策划惊天大案的武惠妃得偿所愿了吗?】
【当然没有,武惠妃因为三人之死犯了疑心病,屡次看到他们的鬼魂找自己报仇,最后竟被吓得一病不起,也在同年病逝。】
武则天:“蠢货!”没这个胆量就不要学人家玩权谋!
武惠妃:“即便本宫死了,太子之位也得是本宫的瑁儿的!”
“武惠妃死后被追封为皇后,并立庙祭祀,之后又被唐肃宗废黜皇后祭祀。”
“李隆基对武惠妃大概有几分真心吧。”
“武惠妃不仅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她死后的陵寝还被人偷盗一空,就连棺椁都被走私出境,直到2010年,才从M国追回。”
武惠妃大惊之下浑身颤抖,她不过是想要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难道真的罪不可赦吗,怎么就连死后都不得安宁!
【武惠妃死后,李隆基立第三子李亨为太子,这场宫廷内斗才暂时平息。】
李隆基:“看到了吧,朕怎么可能老糊涂的越过年长的儿子,立非嫡非长的十八子瑁儿为嗣!”
张悦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而寿王李瑁失去母亲之后,地位骤然下降,这还不算完,很快他就会被自己的父亲打入深渊,再也不可能登上太子之位!】
武惠妃:天幕什么意思,本宫一死,本宫的儿子就变成小可怜了!
寿王李瑁:难道父皇的宠爱都是假的吗?
天宝年间的李瑁一定能回答他们的问题,但他已经心灰意冷,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了……
第316章 安史之乱
【三庶人之死引得朝野内外为其喊冤,一手策划惊天大案的武惠妃得偿所愿了吗?】
【当然没有,武惠妃因为三人之死犯了疑心病,屡次看到他们的鬼魂找自己报仇,最后竟被吓得一病不起,也在同年病逝。】
武则天:“蠢货!”没这个胆量就不要学人家玩权谋!
武惠妃:“即便本宫死了,太子之位也得是本宫的瑁儿的!”
“武惠妃死后被追封为皇后,并立庙祭祀,之后又被唐肃宗废黜皇后祭祀。”
“李隆基对武惠妃大概有几分真心吧。”
“武惠妃不仅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她死后的陵寝还被人偷盗一空,就连棺椁都被走私出境,直到2010年,才从M国追回。”
武惠妃大惊之下浑身颤抖,她不过是想要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难道真的罪不可赦吗,怎么就连死后都不得安宁!
【武惠妃死后,李隆基立第三子李亨为太子,这场宫廷内斗才暂时平息。】
李隆基:“看到了吧,朕怎么可能老糊涂的越过年长的儿子,立非嫡非长的十八子瑁儿为嗣!”
张悦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而寿王李瑁失去母亲之后,地位骤然下降,这还不算完,很快他就会被自己的父亲打入深渊,再也不可能登上太子之位!】
武惠妃:天幕什么意思,本宫一死,本宫的儿子就变成小可怜了!
寿王李瑁:难道父皇的宠爱都是假的吗?
天宝年间的李瑁一定能回答他们的问题,但他已经心灰意冷,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了……
【武惠妃死后,李隆基寝食难安,后宫虽有无数美人,但他却依旧觉得无趣,他听说寿王李瑁的王妃杨玉环美貌绝伦,便生出好色之心。】
武惠妃突然有一些不好的预感,不,不会的,陛下不会这样做的!
李世民怀疑自己的耳朵:“寿王李瑁不是李隆基和武惠妃之子吗!”
武则天:“这个不知廉耻的东西,居然看上了自己的儿媳!”
朝臣:啊,这……他不会是跟陛下学的吧!
李治:“媚娘在感业寺出家一年后才入宫,削发为尼,不亚于脱胎换骨。”
古时还有皇帝将自己的后妃赐给儿子呢,晋武帝司马炎就曾将自己的才人赐给太子,并生下了皇长孙。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汉武帝抓住关键要素,“什么叫汉皇!”骂李隆基好色为何要捎带朕!
卫青:两汉这么多皇帝,陛下怎么就非要对号入座?
霍去病:陛下好有先见之明……
李世民:“毫无廉耻之心的混账,他还真敢做这样的事!”
元稹为自家小伙伴高兴:“乐天,你的《长恨歌》登上天幕了!”
白居易痛心道:“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很多年,但他造成的混乱却依旧影响着如今的大唐……”
【白居易的《长恨歌》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相遇进行了一番美化,将公公觊觎儿媳的乱伦之事,写成了正常的贪图美色。】
开元十三年·李隆基:这不还是在骂朕吗!
面对朝臣隐晦的目光,年轻的他根本无法相信自己将来会做这样荒唐之事!
“杨玉环出身高门世家,高祖父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的时候被李世民所杀。”
“她的父亲叔父都曾在唐朝为官,杨玉环十岁失去父亲,寄居在叔父杨玄璬家中,她天生丽质,加上出身高门,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开元二十三年,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册为寿王妃!”
“武惠妃死后,有善于逢迎的人进言说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将杨玉环召入后宫。”
“还用给李隆基母亲祈福的名义,让杨玉环出家为道,道号太真。”
“五年后,李隆基给寿王李瑁赐了一个新的王妃,他大概以为所有人都已经忘记了杨玉环,于是将杨玉环接进皇宫,封为贵妃!”
“李隆基没有皇后,贵妃就是后宫最高的封号,堪比皇后。这一年,杨玉环十八岁,李隆基五十二岁!”
武惠妃彻底破防了:陛下这样的行径,将我儿放在何地!
难怪天幕说瑁儿再也没有成为太子的机会了,公爹看上儿媳,怎么好意思再面对儿子。
李瑁的存在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李隆基他的无耻行径!
“寿王李瑁真是一个悲剧,他本是最有希望,最接近皇位的皇子,还迎娶了自己一见钟情的美人为妻,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谁知,身为一国之君的父亲抢了自己的妻子,如同在天下人面前扒光了寿王的衣服。寿王无法反抗,也不敢反抗……”
寿王李瑁苦笑:没想道身为皇帝的儿子也保不住自己的妻子!
李商隐:“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在外游玩的李白杜甫高适对天幕披露的事实目瞪口呆。
如今是天宝三载,他们当然知道正受圣宠的杨贵妃,李白任职翰林供奉时,还为杨贵妃做过几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