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但杨贵妃的出身是唐朝上层心照不宣的秘密,他们三人从未进入唐朝的统治中心,因此不得而知。
在他们的印象中,皇帝陛下依旧是那个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明君圣主,是他们敬佩仰慕的存在。
直到天幕将李隆基的遮羞布一把撤掉,没想到,居然是这样!
李白突然觉得自己写的那三首《清平调》变成了黑历史……
想什么就来什么,正巧天幕也提起了那首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杨玉环不仅长得闭月羞花,也精通音乐歌舞,很得李隆基的欢心。她曾两次被赶回娘家,都因为唐玄宗的念念不忘,很快便再次入宫,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毕竟是史上四大美女之一,李隆基这个老色批怎么可能放过。”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当时诗仙李白正任职翰林供奉,负责为皇帝写诗,李隆基命他为杨贵妃写首新诗,便有了三首《清平调》——”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大大写的真好,描写美人的诗,再没有能超过这三首的了吧。”
李白:……
【曾经的李隆基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打击豪强,发动检田括户运动。将检查出来的土地分给农民,得益于此策国库一年增加了几百万税银。】
“唐朝初年有食封制,贵族勋爵可以得到实际的封地,封地内的百姓受贵族剥削,不向朝廷缴纳税银。每到灾年,贵族不仅不减免租税,还趁机放高利贷,高利盘剥治下百姓。”
“唐朝初年,仅有两三家勋爵可以得到封地,封户也不过一二千户。到了中宗朝的时候,已经多达一百四十家,封户一万以上,遭到盘剥的百姓多达数百万。”
“当时的宰相发出疾呼:国家租税,泰半私门,私门家资丰厚,国库却空空如也,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李世民:“怎会如此!”
始皇:“这不就是变相的分封吗,封地的百姓属于朝廷的子民,还是高门大户的私产!”
“李隆基任用姚崇宋璟改革制度,朝廷向封户收取租税,勋爵从朝廷领取,禁止高门大户直接勒索普通百姓。”
“这是李隆基的一项政绩,但晚年的他显然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晚年的李隆基却纵容杨氏成为大唐最煊赫的豪门,杨玉环的姐姐都被封为夫人,一起侍奉皇帝,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也一步登天,位列朝堂!】
“她的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
“当时有诗讽之:“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杨玉环的兄弟也都被赠与高官,她的远房堂兄杨钊(杨国忠),原本只是一个市井无赖赌徒,却能一步登天,身兼数职,掌控朝政!”
“杨氏一门还娶了两个公主,两个郡主,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但是,随着地位的升高,杨家越发无法无天!不仅大肆收受贿赂,还骑到了皇室的头上。就连公主也不敢在杨家人面前无礼。”
“皇帝的亲妹妹在杨家三姐妹面前只能让座而不敢就坐,李隆基的女儿信成公主因为和杨家人有矛盾,竟沦落到追回内府封赠东西。”
“杨家“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杨家人可以随意进出皇宫,比太子皇子们还要自由。”
李世民:“这是李氏天下还是杨氏天下!”
【以至于: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当时的人都想生个女儿,毕竟杨玉环一人得宠,全家升天,这如何能不引人羡慕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第317章 安史之乱
天幕所说的一切对开元之前的人都是一种冲击,其他朝代的帝王有的嘲讽,有的幸灾乐祸,还有的在看好戏。
唐初三代君臣却无法淡定自若。
李世民一口血梗在喉头,吐不出来,咽不下去,憋得难受。
他们看着李隆基一点点成长,看着他从一个在祖母膝下谨小慎微的少年长成一个合格的帝王,却又亲眼看着他老年昏聩,将大唐盛世带入深渊。
他们还不知安史之乱造成了何等破坏,支撑他们没有倒下的唯一理由便是那点微不足道的希望……
年轻的李隆基无法面对这样的自己,更无法面对群臣失望的目光。
老年李隆基只剩下了恼羞成怒,他想将所有乱臣贼子诛杀殆尽,想让所有人都看不到天幕,但其他人还会给他这样的机会吗?
那些暗中串联的朝臣,从隐秘角落递到太子东宫的信件,像是一个个催命符,将李隆基架在火上烤!
深居后宫的杨贵妃惊慌失措,她幼承庭训,对史书也算了解,自然知道昏君的后宫会面对怎样的境遇。
她就像一株菟丝花,只会攀援而上,无法承受任何打击……
【曾经的李隆基勤俭节约,虚怀纳谏,销毁宫中服饰车马,金银器玩,珠玉锦绣,一扫过去几十年的奢靡之气!】
“他下令三品以下的大臣不得佩戴金玉,妇女的服装都要跟着丈夫和儿子的一样,已经织成的锦绣全部染成黑白色,禁止采珠玉和织锦绣,并罢免两京织锦坊。”
“遣散宫女,节省开支……”
“其实与其将金玉珠宝销毁,不如将他们用到真正为百姓做实事的地方。”
“李隆基的行为如同一出滑稽喜剧,就是演给文武百官和天下人看的,该说不愧是梨园祖师爷!”
【晚年的李隆基却骄奢淫逸,荒淫无度,每年给后宫美人的赏赐超过百亿万。李隆基根本不问这些钱财从哪里来,更不在乎在朝廷的催逼下有多少百姓破产流亡……】
“他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花鸟使的职位,为他从民间挑选美人。”
“上行下效,群臣勋贵为了投其所好,争相巴结杨贵妃和杨家,满朝上下奢靡之风盛行。”
“每当去华清池游玩,杨家人为了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的地位,他们的马车上饰以金翠,间以珠玉,一车之费,不下数十万贯,马匹也以黄金为衔。”
“仅为杨贵妃做衣服的宫人便有七百多人。”
“杨国忠当众表示,我们家就是因为裙带关系才起家的,在史书上肯定留不下好名声,当然要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了。”
李治:“那些钱财是朕和阿耶、媚娘几代人才积攒下来的,不是你一人的功绩,你凭什么将其挥霍殆尽!”
武后:“杨氏无功却忝居高门,那些有功之臣怕是要心生不平了。”
【曾经的李隆基恢复谏议制度,虚怀纳谏,任人唯贤,政治清明。】
【晚年的李隆基却怠慢国政,听不进去任何劝谏之言,罢免正直贤能的张九龄,宠幸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好大喜功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将大唐盛世一步步推向深渊!】
始皇:“什么开元盛世,朕只看到了亡国之相!”
汉武帝可太有经验了:“穷兵黩武,百姓疲敝,天下岌岌可危!”
年轻的李隆基不相信这是自己会做的事,犹自在与朝臣争辩。
晚年的李隆基却双目浑浊,常年沉迷享乐的他脑子已经转不过来了,他将所有人都赶出宫殿,一个人在内惶惶不可终日。
【李林甫为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他生性阴柔,精于权谋,与宫中嫔妃宦官交情极深,因此对玄宗的动向了如指掌,每每上奏都能得到李隆基的肯定,深得他的赏识。】
“口蜜腹剑!”
“凡是比他才能出众的人,他都会想尽办法将人除掉。”
“张九龄是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大臣,却败在他的阴谋诡计之中。”
“……”
【李隆基不理政事,李林甫便对上阳奉阴违,对下排除异己,让皇帝安心享乐。他举荐性格柔弱的陈希烈为相,他却在家中处理政务。以至于李府门庭若市,政事堂却门可罗雀,陈希烈不敢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变成了一个橡皮图章。】
“李隆基看中兵部侍郎卢绚,对其赞不绝口,李林甫便对卢绚谎称皇帝要让他去岭南,相当于变相流放。他还妆似好心的给卢绚出了个主意,让他主动请求却做太子宾客,这样就不用去岭南了。”
“卢绚果然上奏,唐玄宗曾有一日杀三子的壮举,新太子李亨也是他提防忌惮的对象,朝臣与太子交好,唐玄宗怎么可能高兴,自此便不再关注卢绚。”
年纪轻轻已经头发斑白的太子李亨:仅仅是提防吗?本宫这太子当的如履薄冰,随时有性命之忧!
【李林甫与武惠妃是政治同盟,即便武惠妃身死,李林甫依旧希望寿王李瑁成为太子,但李隆基却更看好三皇子李亨。李林甫与新太子李亨没有任何交情,便想要扳倒太子,立一个亲近自己的皇子。】
“这个时候还没有发生杨玉环的事,可见李瑁从来都不在李隆基的考虑范围内。”
“毕竟立嫡以长不以贤,长子面部毁容,次子已经被杀,李亨就是最年长的皇子了,而李瑁排行十八。”
武惠妃眼神变得冷峻,几欲择人而啖:原来都是假的……不仅宠爱是假的,你答应我立我儿为太子也是假的!
显然,武惠妃黑化了……
“为了扳倒太子,李林甫将太子妃的外家当做突破口,李隆基对儿子本就没有任何信任可言,自然是李林甫说什么他便信什么。最后,太子妃被废,太子断了一臂。”
“一次不行,再来一次,李林甫再次以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为突破口,掀起一场大案,他声称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杜有邻与东宫勾结,意图谋害皇帝。”
“此案波及甚广,不仅杜有邻一家被杖毙,前太子妃的娘家也被赐死。李林甫还派遣爪牙巡视地方,从青州一路杀到了岭南,大量被李林甫陷害贬谪的官吏都因此案被杀,李林甫排除异己之能让人叹为观止。前宰相李适之服毒自尽,先天政变的功臣王琚自缢身亡……”
李适之,王琚:李林甫,本官跟你不共戴天!
【李林甫屡兴大狱,离间玄宗与太子的关系,但太子李亨谨慎自守,不敢行差踏错一步,最终逃过了李林甫的围剿。】
【李林甫为相后期大权独揽,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使得朝纲紊乱,政局昏暗。】
【唐玄宗曾下诏求天下士子,只要精通一艺,便可到长安备选。而李林甫担心会有士子威胁自己的地位,揭露自己的罪行,便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这场考试,无一人合格!】
李世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
房玄龄:“简直是将科举制度当做儿戏!”
【李林甫还振振有词的对李隆基道贺,说野无遗贤,所有大才都已经被皇帝陛下一网打尽了!】
李世民:“李隆基的脑子里装的都是什么,这样的话居然也能相信!”
长孙无极摇摇头:“不过是不在乎罢了。”
这场考试本就是一场戏,李隆基充分表现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明君”形象,至于李林甫做了什么,他并不在乎。
只有那些参加考试的考生受到伤害……
【这件事原本只是李林甫一项微不足道的罪过,之所以为人所知,只因为就在这场考试中我们的诗圣杜甫也落榜了。】
此言一出,中唐以前的时空都震惊了。
那可是圣人啊,在道德和智慧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才能称为圣人,唐朝居然有一个诗圣!
曹操好整以暇:“孤可真好奇,写诗还能成圣!”
曹植也有些不服:“天幕不必讲那什么李隆基的奇葩事了,不如先讲讲诗圣。”
长孙皇后想让皇帝陛下高兴一些:“二郎,咱们大唐出了个诗圣呢!”
李世民更痛苦了:“就连诗圣都被小人陷害落榜了,还有何人能够挽救大唐!”
李白为自己新交的朋友贺喜:“子美,苟富贵,勿相忘啊。”
杜甫有些不好意思:“太白兄快别揶揄我了,你可是诗仙呢。”还是我的偶像!
高适却感慨道:“李林甫真是一个奸佞小人,怎能以这样的手段蒙蔽圣听!”朝中衮衮诸公都瞎了吗!
杜甫与他同仇敌忾,“我还要进京,上书劝谏圣人,有天幕的提醒,定要拨乱反正!”
李白却不抱什么希望,他是亲眼见过皇帝的人,他也清楚地知道,现在的皇帝并不是他想要的圣明君主!
只是,看着充满希望的两个小伙伴,他却不忍心打击他们的信心,“好,到时候,我们一起进京!”
【这还不算完,天宝十载,唐玄宗举行祭祀大典,杜甫献上《三大礼赋》,唐玄宗一见之下惊为天人,下令为他一人举行了一场单独的考试。】
【在这场考试中,杜甫答得很好,可惜,这次主考官又是李林甫。李林甫说现在没有合适的职位,让杜甫等候分配,这一等就是四年……】
“杜甫当时贫困潦倒,在长安活都要活不下去了,还要等四年!”
“什么仇什么怨啊!”
“当真就是一朝不容二甫!”
杜甫苦笑:“没想到将来我也会去干谒皇帝。”
高适注意到贫困潦倒四个字,叹了口气:“怕是当真走投无路了吧。”
【四年后,杜甫被任命为河西尉,这是一个盘剥百姓的小官,“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杜甫不想为五斗米折腰。之后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为了生计他只能接受这个与自己所学毫无关系的官职。】

第318章 安史之乱
年轻的杜甫满腔雄心壮志,即便多次落榜依旧活的潇洒肆意,出生名门的他从不必为金银俗物担心,此时的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将来也要为生计所迫,穷困潦倒的在尘世挣扎!
李白却已经经历了大起大落,对人生看的更明白一些。
他劝慰杜甫:“子美,后人赞你为诗圣,定会提及你的生平。未来的苦难尚未发生,就如同如今的大唐,虽危机四伏,却也能破而后立!”
杜甫:“希望如此吧。”
【为了巩固自己的宰相之位,杜绝边将入朝为相与自己争权,李林甫提议重用胡将,虽然此策提拔了高仙芝、哥舒翰等优秀的少数民族将领,却也让安禄山势力坐大,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唐朝由盛转衰李林甫罪不可恕!】
李隆基:“安禄山!怎么可能,安禄山对朕忠心耿耿,怎么可能反叛!”
不好,他也能看到天幕,会不会提前起事。
李隆基对威胁自己皇权之人还是很敏感的,不论真相如何,当务之急必须先将安禄山安抚下来,召回京城!
“李隆基不知道李林甫的罪过吗?”
“他知道,安史之乱中,他逃离京城,曾跟朝臣谈论历任宰相。他说如果姚崇还在,早就平定叛乱了。当提李林甫的时候,他说李林甫嫉贤妒能,无人能比。”
“张九龄早就提醒过皇帝,宰相身系国家之危,李林甫为相怕是会有亡国之忧,但那时的李隆基已经听不进去谏言了。”
“昏君才能配奸臣,就是因为奸臣不会劝谏他勤政,能让他安心享受生活,不给他找麻烦。至于天下会变成什么样,他早就不在乎了。”
【李林甫的倒行逆施让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但还是有人将生死置之度外,想要警醒李隆基,亲贤臣远小人。可惜他们的努力都功败垂成,李林甫至死都不曾被问罪。】
“天宝八载,咸宁太守赵奉章揭发李林甫罪状二十余条。结果罪状尚未呈上,李林甫便已知晓,命御史台将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毙。”
“李林甫是在宰相之位上去世的,与开元时期的数位丞相相比,李林甫才是李隆基的真爱啊。”
姚崇、宋璟:泻药,不想与奸佞小人相提并论!
张说、张九龄:这一次李林甫没有机会了!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成为新的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密谋造反,李林甫尚未下葬便被削去官职,抄没家产,全家流放,最后以庶人之礼下葬。】
开元天宝年间的群臣打了个寒颤……
所有人都看到了李隆基的冷酷无情与昏庸残暴,虽然李林甫罪有应得,但他却不是以祸乱朝纲、诬陷朝臣、阳奉阴违、破坏法纪等罪名被罢官,而是以莫须有的谋反之罪。
李世民:“李隆基已经彻底糊涂了,就像一个只用本能横冲直撞的野兽,失去了理智。”
魏征:“如此下去,律法的尊严何在,朝廷的尊严何在!”
杜如晦:“李林甫在位时便诬告成风,除非有人能够革除积弊,才能重彰天家之威!”
房玄龄:“新上任的杨国忠怕是还不如李林甫。”
他们没有说出口的话是:如此昏君,做出什么事都不会让人意外。
只是大唐该怎么办,这可是他们的心血啊!
【如果说李林甫是一手遮天,阳奉阴违,排除异己的权臣奸臣,但还能掌控局面。那么杨国忠就是个不学无术,无能贪婪的小人。】
【杨国忠年轻的时候便嗜酒好赌,放荡无形,备受亲族鄙视。他全靠堂妹杨玉环的裙带关系得到李隆基的重用,此后他谄媚皇帝,投其所好,千方百计巴结李林甫。不到一年时间便身兼十五个官职,成为朝廷重臣!】
“杨国忠下令将各地库存的粮食、赋税换成布帛送到京城,充实皇帝的私库。”
“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饥荒,玄宗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便叫人挑选好的庄稼给玄宗看,还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玄宗居然信以为真。时任扶风太守的房琯奏报当地出现了水灾,杨国忠便叫御史去审问他,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
魏征怒骂:“国之蛀虫!”杨国忠与李隆基都是。
“值得一提的是,杨国忠本名杨钊,因为当时有个说法:卯金刀,刘氏当为天子,所以杨钊请求李隆基赐名,以示忠诚。李隆基便给了他国忠这个名字,结合杨国忠的一生,这个名字可太讽刺了!”
“一次,杨国忠出使江浙,他的妻子声称无比思念杨国忠,因而梦中与他相会怀孕,后来生了一个儿子。杨国忠不仅承认了这个儿子,还对妻子毫无怨怪,被当时的人嘲笑。”
“(⊙o⊙)…”
“这很难评……”
“杨国忠又不是傻子,难道真能相信什么梦中怀孕,但他既然承认了这个孩子,说明他不敢得罪奸夫。所以,这个人舍李隆基其谁!”
“真是好一个忍辱负重,投其所好的宠臣啊!”
武则天:“朕倒要看看你能做多少突破下限之事!”
李隆基:(*/ω\*)
【天宝十载,时任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举荐鲜于仲通为将,攻打南诏,结果大败而回。杨国忠为了贪图军功,向朝廷上奏谎称大胜。】
“后世史家极其厌恶杨国忠的恶行,便将唐军的损失夸大了一半,为杨国忠反向扬名!”
“战报可以撒谎,但战争还要继续打下去,杨国忠强行征召两京河南的士兵前往南诏。但唐朝的精锐大军都在西北,两京本就没有武备,临时征召的将士都是未经训练的平民。”
“他们没有任何准备便走上战场,尚未开战便有无数人死在南疆恶劣的自然环境中……”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
李世民眼眶泛红,都快要哭了:“不愧是诗圣啊,写的真好!这场战争本不该输,将相无能却要百姓来承受恶果。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给百姓带来了莫大的灾难,当时的皇帝,满朝文武都看不见吗!”
长孙皇后:“难道杨广不知道三征高句丽死了多少人吗,他们放纵欲望,只顾自己享受,哪里会在乎百姓的死活!”
群臣:还是皇后娘娘犀利,居然将李隆基与杨广相提并论……
“天宝十三载,杨国忠派遣李宓率领唐军从北方进攻,安南都护府从东南面进攻,两面夹击南诏。南诏却不慌不忙的诱敌深入,坚壁清野,唐军长途跋涉,粮草不济,在加上瘴气瘟疫,水土不服……此战,唐军全军覆没!”
“杨国忠再次掩盖败绩,伪造捷报上奏朝廷。”
“于是,杨国忠也再次被后世史学家们背刺,把李宓写成了死在南诏,唐军的损失夸大为十多万。”
“两次征讨南诏皆以南诏胜利告终,南诏背叛唐朝,投靠吐蕃,趁机占据剑南道部分州郡,逐渐发展壮大!”
“窥一斑而见全豹,天宝年间的对外战争多是徒耗国力,毫无斩获的!”
魏征:“为害天下,恶贯满盈!”
身为大将的李靖更好奇南诏这个敌人:“南诏在何处,实力如何?”
李绩看着舆图推测道:“天幕说南诏临近吐蕃与剑南道,应该是在益州与安南之间。”
李世民也参与其中:“朕听闻这里都是一些小部落,如今还算安分,没想到后来居然建国了。”还打败了唐军!
长孙无忌:“陛下,请派遣使者暗中查探此地风土,为将来做准备。”
李世民:“准奏!”
【杨国忠上位全靠裙带关系,朝臣对前后两个奸臣的态度也大相径庭。安禄山对李林甫恭敬谨慎,言听计从,却根本不将杨国忠放在眼里。】
【为了争宠,杨国忠多次在李隆基耳边进谗言,说安禄山要谋反。李隆基却自认为自己的政治手段非常高超,将所有人操控于股掌之间,根本不相信安禄山会谋反。】
【不过这次杨国忠却蒙对了——】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反叛唐朝,拉开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序幕。】
【这场内乱持续了八年之久,使原本安宁的社会遭到空前浩劫。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兵祸连结,藩镇割据,人口丧失,国力锐减,曾经的大唐自此陷入了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恶性循环……】
李世民瞪大了眼睛,因愤怒而浑身颤抖,“国都六陷,天子九迁!”
国将不国,这还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大唐吗?

第319章 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反叛唐朝,拉开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序幕。】
【这场内乱持续了八年之久,使原本安宁的社会遭到空前浩劫。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兵祸连结,藩镇割据,人口丧失,国力锐减,曾经的大唐自此陷入了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恶性循环……】
李世民瞪大了眼睛,因愤怒而浑身颤抖,“国都六陷,天子九迁!”
国将不国,这还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大唐吗?
【唐朝经过太宗的“贞观之治”,高宗的“永徽之治”,武皇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国富民强、四夷宾服的天下中心!】
【任何王朝随着时间的发展都会有各种社会矛盾累积,唐朝原本也应该重复历史上其他大一统王朝的命运,到达高峰后,逐渐走向衰落……】
【但因为唐玄宗李隆基的肆意妄为,唐朝没有经过衰落期,直接跌入谷底!】
李世民:“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这居然都是一个人做出来的!
【很难想象开元年间的百姓会有怎样的经历,他们出生在承平安乐的大唐盛世,近百年未见战火,他们的父祖对他们提及隋末乱世,如同是在讲述另一个世界的历史……】
【谁都想不到他们距离战乱如此之近,更想不到被他们称为圣明天子的李隆基,又一手将他们推入深渊!】
开元年间的百姓沉默了,他们好不容易能够吃上几顿饱饭,难道这便是最后的安宁吗!
天宝年间的百姓早已有了不祥的预感,从那些不断被征召却始终未能归来的军户,那些逐渐增加的赋税,那些暴涨的粮价……都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艰难。
杜甫从自己的诗文中能看到未来的悲惨经历,而他好歹还有其他谋生手段,那些普通百姓又该如何生存下去!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多重原因累加的结果。】
【随着封建王朝的不断发展,以农业为根本的王朝总会落入土地兼并的窠臼,唐朝经过高宗与武皇两朝,不断的打压世家大族,提拔庶族寒门,尽力维持社会公平。但到了玄宗朝,还是出现了土地兼并的情况。】
【土地都集中在贵族手中,普通百姓失去田地,成为流民,唐朝开国之初制定的均田制彻底崩溃,依附于均田制而生的府兵制、租庸调制也随即崩溃……】
李世民:“百姓逃亡,便没有了兵源。”
房玄龄:“到了改易国策的时候了。”
【唐玄宗时期,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地下,无法与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开元十一年,在宰相张说的建议下,李隆基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招募十二万人,充当卫士,十多年后,李隆基将此政策推广到全国。】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