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李显再次被立为太子后,为了讨好母亲,与武家人关系密切,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武承嗣与武三思之子,通过裙带关系巩固自己的地位。”
“韦后与武三思衣衫不整的在床上赌钱,李显下朝看到后,居然还兴致勃勃的为他们数筹码。”
“韦后肆无忌惮操弄权柄,卖官鬻爵,谋害太子,李显丝毫不以为忤。”
“韦氏最小的女儿安乐公主出生在房陵,李显觉得亏待了她,对她尤为喜爱。安乐公主自己写好诏书,李显根本不管她写了什么,直接盖章通过。”
“只要向她们行贿三十万钱,就能得到皇帝亲笔敕书的官职。她们用透支国家信用得到的财富,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
武则天:“朕真想知道尔等有没有后悔,扶持这么一个不成器的东西!”
群臣捂脸:……

“李显的死因众说纷纭,按照两《唐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他是被韦后毒杀的。韦后的两个情人担心私情暴露,韦后想当皇帝,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所有人都觉得皇帝碍手碍脚,于是合谋毒杀了李显。”
武则天心情复杂骂了一句:“蠢货!”不知是在骂谁。
“不过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此事。时间最近的证据是半个月后的一场政变中,为了鼓动将士发动兵变,参与的将军对将士的动员。”
“韦后与安乐公主死于政变后,政变的发起者依旧将他们以礼安葬,若是她们毒杀了皇帝,定然不会有这样的待遇。”
“而且,韦氏与安乐公主并没有完全掌握最高权利,此时杀了李显有些得不偿失。”
“这就是胜利者的谎言吧。”
“李显显然也有李唐遗传病,他被召回京城便是以治病的名义,想想李世民、长孙皇后、李治的寿命,再加上李显的生活一点都不健康,五十五岁死亡也很正常。”
不论李显是怎么死的,高宗朝与武周朝的时空,他都没有机会登上皇位了。
【李显死后,负责起草诏书的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李重茂被立为皇太子,相王李旦辅政,韦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
【但当时的朝政大权主要把持在韦太后手中,韦太后安插韦氏子弟掌控尚书省,网络党羽,内外勾结,以促成韦氏临朝称制,成为下一任女帝,甚至她还想要立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为皇太女!】
李治像是抓住了武后的把柄,对她道:“看你起的好头。”
武后八风不动:“不过是拙劣的模仿罢了,臣妾是陛下手把手教出来的,韦氏可没有这样的能力。”
李世民恨铁不成钢:“李唐宗室都死绝了吗,连一个韦后都斗不过?”
实在不行,就学学朕,玄武门继承法也挺好的嘛……
【韦后心比天高,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密谋除掉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
【但韦后空有野心,却没有武则天的能力与手段,李旦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政变。禁军也倒戈相向,诛杀韦后、安乐公主等人,史称唐隆政变!】
武周年间,李隆基被宣召到明堂,便听到了自己未来的作为,顿时心下一惊,忙去观察祖母的脸色。
武则天面不改色,八风不动,不过是一次政变罢了,成王败寇,身处政治旋涡之中,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太平公主心中激动不已,她做到了!
她自幼以母亲为榜样,积极参与朝政,希望自己也能成为母亲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
只是不知为何,母亲总把她当做小孩子,不允许她参与朝政,太平公主所有的心事只能与好友上官婉儿倾诉……
“在这场政变中,李隆基趁机杀了上官婉儿。还在史书中大肆抹黑,称上官婉儿与韦后合谋,欲重现武周政治,死不足惜。”
太平公主一惊:“什么!”
上官婉儿忙低下头,掩盖自己眼中的怒火。
“但就在2013年,我们找到了上官婉儿的墓穴,看到了一个与史书记载中完全不同的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的墓葬等级较高,但陵墓中却并没有她的棺椁,她的墓葬曾遭受大规模的破坏,应该是古代的官方毁墓行为。”
上官婉儿瞠目结舌:尸骨无存!
“墓志铭详细记载上官婉儿四次向中宗进谏,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之事,为此不惜以死相谏,服下毒药。由此证明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并不是同党,史书记载也因此被推翻!”
“光前绝后,千载其一!”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上官婉儿心情沉闷,不用猜就知道,这一切都是李隆基的手笔,没想到自己人都死了,他居然还要报复。
太平公主起身扇了李隆基一巴掌,她有一些不好的预感,若是她活着,一定不会允许任何人伤害婉儿……
“上官婉儿之所以能够风光大葬,是因为与太平公主的深情厚谊。之后太平公主在政治斗争中落败,上官婉儿的墓葬也被迁怒,人为毁坏……”
武则天淡淡道:“人在做,天在看,没有什么事能够永远隐瞒下去。你费尽心思的遮掩,只会让人看到你的脆弱。”
李治:“由小见大,李隆基并不是一个胸怀天下,大度能容之人。”
【唐隆政变后,李重茂被废,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拥立李旦复位为帝,李旦第二次登上皇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权势更盛!】
“李隆基虽然有大功,但他上面还有嫡长子李成器,立嫡以长不以贤,李成器才是名正言顺的太子。”
武德年间君臣都有些紧张,这简直就是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事的重演啊!
若是李隆基没有得到太子之位,他定会再次发动政变,到那时,李旦和李成器就危险了。
“李旦也为此犹豫不决,李成器却道:国家安宁则先嫡长,国家危机则先有功,主动辞让太子之位。”
“李成器一定想到了他的祖宗李建成,为了自己的性命着想,还是退一步吧。”
“李成器谨守本分,不参与朝政,不结交大臣,死后被李隆基追封为让皇帝。”
武德朝堂上,李世民深深的看了李建成一眼,若是兄长能够安守本分,他甚至能允许兄长以王爷之尊参与朝政。
【李旦也不是一个英明睿智的君王,他登基之初尚且勤政,之后便将皇权一分为二,交给了妹妹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由此引发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之女,深受母亲宠爱,权倾一时。武周年间,她被母亲保护在身后,没有参与政治活动。”
“武周晚年,太平公主走到台前,参与了两次政变,手中掌握的权势越来越大,成为手握实权的镇国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展开了政治斗争!”
武则天从不曾培养女儿的政治才能,本想让她安稳一世,她却主动卷了进来。
武则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
太平公主心有不服,就连安乐公主都想要做皇太女,凭什么她不能参与朝政!
武则天恨铁不成钢道:“你与李隆基争什么,他是太子,将来的皇帝,你便是赢了,废了他的太子之位,其他人能斗得过他吗?”
一个能把亲爹扶上皇位的人,怎么可能是省油的灯。
太平公主:……
武则天:“若是你寄希望于一击必杀,那就太天真了,你那个窝囊的兄长可不是能对亲生子下狠手的人。”
就算你杀了李隆基,也是为他人做嫁衣,其他侄子上位,依旧会忌惮你这个姑姑。
若是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就不要参与这样的斗争!
做个被父母兄长宠爱的小公主不好吗?
【李旦根本无法处理这样的局面,在位三年后,禅位于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太上皇李旦依旧掌握着国家大权,太平公主权势更盛,成为皇帝的李隆基反倒还不如做太子之时。”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斗争实际上是李旦与李隆基的父子之争。”
“李旦联合太平公主想要保住自己的皇位,打压李隆基的势力,李隆基则想要争夺皇位。”
“太平公主联合宰相,利用舆论,企图废掉太子李隆基,李旦一惯的立场是站在太平公主这边的。”
“当时七个宰相,有五个出自太平公主门下,文臣武将一半依附于她,就连皇宫守卫也投靠了她。在外只知有太平公主,不知有太子!”
武则天:“朕以为你这个兄长也是个窝囊废,没想到还有点心计,将你推到台前,他便能隐居幕后。不论胜负,他总不会吃亏。”
【次年,李隆基为夺回皇权,发兵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同党,史称先天政变!太平公主死后,朝政大权尽数收归李隆基之手,自武周之后混乱的朝局重归统一!】
“先天政变可以看成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与揽权不放的太上皇之间的终极对决!”
“李隆基先发制人,除掉了心向太平的羽林卫和公主门下的宰相。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寺庙,依旧免不了一死。”
“太平公主完全没有武则天的政治才能,她想要参与政治,却又如同权臣一般暴敛财物,骄奢淫逸,抢夺民田,与民争利……”
“她手下的势力大多都是靠金银收买的,品行端正者极少。这样的人成为官吏后,不会想着如何治理国家,而是热衷于争权夺利。他们远不如李隆基手下的宋璟、姚崇、张说等才能出众。”
“太平公主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不过是第二个韦后和安乐公主。”
“自武则天称帝之后,唐朝对于女人干预政事十分敏感,太平公主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我们无法预料太平公主执政后的天下会走向何方,但历史已经证明了李隆基的胜利……”
“我不是历史决定论者,但太平公主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政治教育,从她卖官鬻爵、贪图享乐,以权谋私等行径也能看出,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太平公主心乱如麻,天幕中的后人支持母亲成为皇帝,却不支持她参与政治。
难道她真的这么差吗?
这一刻,她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想要学习治国理政之道,不知母亲愿不愿意教她……

第312章 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第六位皇帝,李治与武则天之孙,李旦第三子。他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历史上最负争议的皇帝。】
“不论是唐玄宗的粉还是黑,都希望他早死二十年。”
“若是唐玄宗五十岁便驾崩,他甚至能冲击千古一帝的名号!”
“他就该将自己的寿命给唐太宗,那样就完美了。”
“前明后暗的帝王无人能及唐玄宗。”
“……”李世民面色深沉,什么莫名,提醒诸位朝臣:“来了!”
李治与武后双手交握,对这个孙子爱恨交加。
李治:“玄,含和无欲曰玄;应真主神曰玄。居然还是个美谥。”
武则天叮嘱李隆基:“好好看着天幕,这是历史,也是未来。”你能成为皇嗣还是一命归西就看你将来所作所为了。
李隆基,不论哪个时空的李隆基都在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他一手将唐朝推向顶峰,又亲手将盛世粉碎。开元盛世,不只是唐朝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点!】
“这就像是一个抛物点的顶点,李隆基就是站在顶点上的男人。”
“开元之前,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开元之后,君主专制逐渐成为落后的糟粕!”
“中华大地也逐渐从世界的中心,变成了自娱自乐的天朝上国。”
宋元明清的皇帝都被狠狠创了一下……
【公元685年,李隆基出生,就在他出生的前一年,他的祖母武则天与宰相裴炎废黜了伯父李显的皇位,立他的父亲为帝。李旦名义上是大唐皇帝,实际上却是太后手下的傀儡,被软禁在深宫之中,毫无实权。】
【李隆基五岁时,他的父亲被废黜帝位,迁居东宫。七岁时,因朝臣私自谒见李旦,李隆基兄弟被软禁在宫中,长达十年……】
武则天也被勾起了一丝温情,“还记得阿瞒(李隆基)七岁那年,武懿宗在宫中训斥侍卫,阿瞒直接拦着他训斥:这是我李家朝堂,干你何事!阿瞒自幼便不是等闲之辈,朕当时真是越发喜爱这个孩子。”
两个儿子都不像父母,有个英武果敢的孙子也能聊以慰藉。
可是,为何嫡亲的祖孙却变成了仇敌?
李隆基眼眶发红:先不说十年软禁,我们兄弟过着犯人一样的生活。只说我的母亲是怎么死的,祖母可敢承认?
一个奴婢的诬告,便害死了皇子的母亲……
若不是安藏金剖腹保证父亲绝无反心,我们父子也会尸骨无存!
当年,李氏宗亲不断掀起叛乱,反抗武周王朝,武则天对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深感芥蒂,有朝臣私下拜见李旦,便被处以极刑。
就这样李旦还被人诬告谋反,酷吏来俊臣负责审理此案,来俊臣一心想要制造一个大新闻,增强自己的政治资本,对太子身边的人严刑逼供。
只有乐舞艺人安藏金毫不畏惧,为了给太子洗脱罪名,他刨开自己的腹部,肠子都留到了地上。
或许是他命不该绝,在太医的诊治下,硬是熬了过来,等到了武则天的亲自探视,此事才终于结束。
安藏金也因忠烈之举青史留名!
【李隆基自幼多才多艺,英明果断,善骑射,通音律,自小便不是池中之物。公元705年,20岁的李隆基亲眼目睹了张柬之等人发动的神龙政变。】
【之后上位的中宗李显懦弱无能,朝政被韦后、安乐公主把持,李隆基在皇帝亲军中结交勇士,暗中培植忠于自己的势力。】
【公元710年,李隆基的准备派上了用场,他与太平公主联合发动政变,诛杀韦后与安乐公主,将父亲李旦扶上皇位,他也成功升级成为皇太子!】
【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改元先天,次年,李隆基再次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李隆基改元开元,表明自己励精图治,再创伟业的决心!】
“让大唐再次伟大!”
李世民倒吸一口凉气:“嚯,朕不如他,一人策划两次政变,还都成功了。”
武则天发现了华点:“你的所有敌人都是女人,她们的水平太差了,根本无法显露出你的本事。”
开元十三年,正准备出发去泰山封禅的李隆基也对曾经的丰功伟绩颇为感怀,他不由的对宰相张说感叹:“当年形势危急,国朝危若累卵,朕既然做了皇帝,便不能堕了李唐的威名!”
张说不失时机的劝谏道:“天幕认可陛下早期的执政,陛下更当再接再厉,让大唐再次伟大啊!”
李隆基眉头不由得紧蹙,泰山封禅之事早已做好准备,若不是天幕突兀出现,说什么安史之乱,还隐隐指向本朝,他早已成行。
如今却对封禅失去了兴趣,他只想知道,未来到底发生了何事,安史之乱到底是什么,为何后人对他的评价急转直下!
【李隆基面临的形式不容乐观,不到十年时间,三次政变,大大挫伤了朝廷的元气,中宗睿宗两朝吏治混乱,朝政腐败,也让大唐即将滑入深渊!】
李世民如同在看别人的热闹:“八年时间,先是武则天退位,然后武三思与韦后安乐公主作乱,之后太子杀死武三思等人,本人也被韦后斩杀。李显去世,李重茂被立为傀儡皇帝,韦氏临朝称制,韦氏死后,太平与李隆基两相争斗……”
李治:“真是命运多舛,政局动荡。”
【唐玄宗手握皇权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树立自己的权威,他流放武周重臣郭元振,将所有功臣王爷外放为刺史,调出京城,将他们对皇权的影响降到最低。】
武则天:“郭元振多年镇守边疆与吐蕃交战,立下汗马功劳,没想到最后居然被流放了。”
【李隆基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眼光精准选拔贤才,诸如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都可算是历史上有作为的名相!他们各有所长,且尽忠职守,一一接力将大唐推向盛世巅峰!】
“开元四大名相!”
李世民:“四大名相,好大的名头,朕若是没记错,姚崇宋璟与房杜二人并列吧,你们要被后辈比下去喽。”
房玄龄:陛下要不要这么幼稚。
杜如晦:陛下怎能这般轻松,大唐可是您一手创建的。
李世民:面对不肖子孙还能怎么办,朕又无法穿越时空揍他一顿,只能自我开解了。
“他看人的眼光确实很精准,包括后来选择的李林甫、杨国忠,也都是为了满足他的需求。”
“楼上的,你莫不是在反讽吧。”
李隆基尚且无法理解后人的调侃,但他深感庆幸,找到了张说之后的接替之人。
张九龄时任中书舍人,算是宰相的副手。
【当国家需要拨乱反正,走向正轨时,李隆基选中了多谋善断的姚崇。姚崇向皇帝提出了目前最紧急的十件要事,包括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李隆基一一照做。】
这可是一个熟人,武则天看向站在大殿前排的姚崇,这是她一手提拔的宰相,没想到给别人做了嫁衣。
不过,想到太宗高宗也给她留下很多得用的大臣,武则天很快转变了想法。只是嘲讽的对着李隆基道:“不是要消除武周的痕迹吗,怎么还重用武周的大臣!”
李隆基:……
“姚崇出身江南大族,年轻时生性洒脱,重视气节,二十岁后发奋读书,以孝敬皇帝李弘的挽郎(出殡时唱挽歌的人)身份步入仕途,之后又考中举人,仕途更加顺畅。”
“姚崇在营州之变中处理事情得当,条理清晰,得到武则天的器重,很快便升任宰相。”
“神龙年间,姚崇协助张柬之发动政变,促使武则天还政李唐。张柬之等人都被李显流放诛杀,只有姚崇在大殿外为武则天大哭一场,免了牢狱之灾。”
“李旦在位时,姚崇被征召回朝,担任宰相。他与宋璟合作,革除前朝弊政,任用贤良,赏罚分明,使睿宗朝出现了短暂的政治清明。”
“姚崇深知,朝政最大的弊端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争斗,他不得不参与其中,被两方狙击,丢了宰相之职,外放为官。直到开元元年,李隆基将其召回,再次执掌朝政!”
“……”
【在李隆基的支持下,姚崇大力推行社会改革,整顿吏治,兴利除弊。抑制权贵,大力发展生产,为不久之后的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戚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准许,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冗官滥吏充斥官府。”
“唐玄宗罢免所有的斜封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大革其滥,十去其九。大大提高了官府办事效率,又减省了国家开支。”
“李隆基也对科举制度作出了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他特别重视县令的考核,认为县令是朝廷与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新选任的县令必须经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不合格者立刻淘汰。”
“他设置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每年派遣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对违法官吏严惩不贷。”
“恢复了谏官河史官参与宰相会议的制度,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制度,到高宗时期,李义府、许敬宗等人入阁为相,很多事不敢公开讨论,此项制度才作废。”
李隆基:“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戚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准许,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冗官滥吏充斥官府。”
“唐玄宗罢免所有的斜封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大革其滥,十去其九。大大提高了官府办事效率,又减省了国家开支。”
“李隆基也对科举制度作出了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他特别重视县令的考核,认为县令是朝廷与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新选任的县令必须经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不合格者立刻淘汰。”
“他设置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每年派遣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对违法官吏严惩不贷。”
“恢复了谏官河史官参与宰相会议的制度,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制度,到高宗时期,李义府、许敬宗等人入阁为相,很多事不敢公开讨论,此项制度才作废。”
李隆基:“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姚崇不迷信天命,面对开元四年的山东大蝗灾,他力排众议,灭杀蝗虫并焚烧虫尸。开元初年的连年蝗灾并没有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武则天有些好奇:“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只能用祭天祈福祈求消灾。古人也说灭蝗会违背天命,你怎么就敢带头灭蝗?”
姚崇:“回陛下,修德免灾不是对灾祸听之任之,而是要主动救灾。如果为了保护蝗虫而牺牲人命,才是真正的违抗天命!扑救蝗灾解救百姓是善举,若是上天降下灾祸,臣愿一人承担!”
【当国家走向正轨后,打击政敌,以权谋私,搞自己的小集体的姚崇便被剥夺了宰相之职。李隆基看上了为人正直、更讲原则的宋璟。】
“用得着的时候,就叫人家小甜甜,用不着的时候,就叫人家牛夫人。哼,渣男!”
姚崇:……
“开元四年,姚崇辞官回乡,开元九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救时宰相!”
“姚崇在武周、睿宗、玄宗朝历任三朝宰相,无论资历还是功绩在当时都无人能及!”
“他一生清廉,不收贿赂,过着十分俭朴的日子,以至于身为当朝宰相居然买不起京城的房子,只能住在郊区。”
“姚崇留下了一个《遗令戒子孙文》,警告自家子孙不要像房玄龄杜如晦的儿子一样,因为子孙不肖,导致家族败落。”
“他很有预言家的天赋,他的儿子也确实不肖。姚彝、姚异广交宾客,招权纳贿,姚崇被儿子牵连只能辞去宰相之位。”
“姚崇死后,百姓将他的画像当做神灵来供奉,直到民国时期,姚公祠依旧香火鼎盛。”
姚崇眼眶发红,“臣不过做了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当不得百姓如此纪念。”
复杂的情绪在他的胸腔激荡,让他只想要找一个发泄的渠道,天幕提及的两个不孝子要倒霉了。
【宋璟严于律己、一心为公,对直言上谏、并继承推行姚崇制定的好的政策。最后,因为宋璟过于守旧,跟不上李隆基的脚步,被罢相。】
“宋璟七岁能诗,博学多才,十七岁进士及第,他因为刚直不阿,得到武则天的器重。”
“李显在位时,宋璟因不肯屈从于武三思等人,被排挤出朝堂。睿宗时,宋璟升任礼部尚书,入阁为相!”
“开元四年,宋璟接替姚崇成为宰相。他赏善罚恶,公正无私,敢于犯颜直谏,皇帝都对他有所忌惮。”
“姚崇善于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于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忠于职守,为国家的稳定繁荣做出了贡献。”
“但宋璟也因为太过正直,得罪了不少同僚,开元八年被罢免宰相之位,但仍在朝为官。”
“开元二十五年,宋璟在洛阳与世长辞,就在宋璟去世三十三年后,楷书之宗颜真卿为他撰写了碑文。”
“宋璟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盛世。”
“最幸运的是,他死在了开元二十五年,不用面对天宝年间的乱局。”
【这次李隆基看上了文武双全的张说,张说在任期间,裁撤了二十万边军,将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在边境大力屯田。】
“张说出身于范阳张氏,是西晋司空张华的后裔。唐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宰相,进士出身,且被评为第一。”
“后来跟随大将王孝杰征讨突厥,因此张说熟知兵事。”
“后因为母亲去世,张说离职守孝。但丧期未满,李显便欲起复他为黄门侍郎。当时礼教衰薄,世人都以能在丧期中被起复为荣耀。张说却坚守礼制,多番上表推辞,言语恳切,颇受有识之士的称赞。”
“但张说与姚崇关系不睦,多番反对姚崇为相,却无法改变李隆基的决定。姚崇成为宰相后,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此后多年在地方为官。”
“开元八年,朔方大使王晙诛杀突厥降户阿布思等千余人,引起并州的同罗、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惧。为了平息事端,张说只率二十人,单枪匹马持节安抚各部,晚上还住在他们的帐中。副使李宪劝他不要涉险,张说却丝毫不惧。以赤诚之心,安抚诸多部落。”
“开元九年,突厥降将康待宾反叛,攻陷兰池六州。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讨伐,又命张说参与军机。张说率一万人出合河关(今山西兴县)袭击,大破康待宾,并乘胜追击。同年,张说被召回京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阁为相!”
“唐朝为了防备外部敌人,边境陈列着六十万大军,张说以制敌不在兵多为由,劝谏李隆基裁军二十万,放归家乡。”
【张说曾三任宰相,擅长文学,一生掌文学之任三十多年,有助成文治之功。他也颇有武略,可谓文武兼备。还明于政体,改革不合时宜的政治和军事制度。故史家称赞他“发明典章,开元文物彬彬,说居力多”,是推动“开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