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后当着李治的面自诉苦衷,李治有些不好意思,便将一切都推给了上官仪,上官仪因此被杀。】
“情侣吵架,外人最好不要掺和,不然等他们和好,你就是最大的罪人了。”
“上官仪的官职就是宫廷御用文人,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上官仪:“牝鸡司晨,祸乱之源!便是因此事再死一次,老夫也无悔!”
“我知道上官仪还是因为史上第一女相——上官婉儿。”
上官仪瞬间哑火,他要怎么说才能在骂皇后的同时,将自家孙女摘出来?
上官婉儿侍立在武则天身侧,看着天幕对她的肯定,眼中神采奕奕。
武则天突然问道:“婉儿可曾怨恨朕?”
上官婉儿心头一凛,思索片刻才答道:“臣不会怨陛下,以祖父的迂腐刻板,臣若是留在上官家,一定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更没有机会成为天幕称赞的女相了!”
上官婉儿说的是不会怨,而不是不怨,一字之差,天差地别。但武则天并不在意,只要婉儿不想失去权利,就只能依附于她!
【公元665年,唐高宗李治封禅泰山,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随行。】
【封禅本是皇帝初献,公卿亚献。但武则天认为,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因此,武则天代替长孙皇后充作亚献。】
长孙皇后:大可不必!
【此后,帝后二人双双临朝,称天皇天后,史称:二圣临朝!】
李世民:(眼红)(嫉妒)(好想去)(玄成你快看)……
看他儿子这皇帝当的,多自在!
就连儿媳都能去泰山封禅,全然忘了他这个老父亲……
第306章 则天武皇
【公元675年,李治的风疾更加严重,他想要逊位,由武后摄政,被宰相郝处俊劝阻。】
李世民:“大唐是朕和你阿爷打下来的,不是你一个人的,由不得你随意处置!”
李治:“朕与媚娘夫妻一体,我的就是她的。”
【武则天得知此事后,召集了大量文学之士编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等书,告诫群臣何为为臣之道,并密令这批学者参与机要政务,分化宰相的权利!】
【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变故,只因为这一年,帝后培养多年,寄予厚望的太子李弘病逝了——】
李治与武后震惊了,他们的儿子,还那么年轻,怎么会病逝!
武则天惊呼:“弘儿!”
李弘第一反应是阿耶阿娘一定会因此难过吧:“是孩儿不孝!”
李治招手让太子上前,拍拍他的肩膀道:“你呀,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可不是孝顺!”
少年李弘不知所措……
【李弘是李治的第五子,是武则天的长子,两岁便被封王,五岁被立为太子,二十四岁去世!】
【李弘自幼孝顺仁厚,体恤民情,深得李治与武则天的喜爱。但他体弱多病,不能过多劳累,留守监国之时政务多出自东宫辅臣。】
【李弘去世后,帝后十分心痛,李治追封其为孝敬皇帝,这是历史上第一位死后被父亲追封为皇帝的太子!】
“不是说,李弘想要跟武则天夺权,被武则天杀的吗?”
李治:“朕像是傻子吗,皇后杀了太子朕都能无动于衷?”
武则天:“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弘儿是臣妾在朝堂立足的根本。”
因为太子是她的儿子,所以朝臣才能容忍她沾手最高权力。
“李弘与武则天母子关系确实很差,他也是武则天继续掌握权利的阻碍。”
“李弘听信一些人的劝谏,想要与母亲夺权,为萧淑妃所出的两个儿女求情,被武后厌弃。”
“他能成为太子是因为他是嫡长子,若是武则天没有成为皇后,哪里有他的太子之位!”
“李治从没有考虑过立年长的四位皇子,他们在高宗朝存在感很低。”
“李弘这是用母亲做筏子,向父亲示好啊!”
武则天:“是何人在本宫的孩子耳边进谗言,离间母子之情。”
李弘:身边的人都在说母亲后宫干政,是亡国之兆,他也有点信了。
“现代学者更认同李弘死于肺结核,也就是古代的痨病。”
“首先,时间更早的《旧唐书》没有记录这件事,《新唐书》对此也语焉不详。”
“且,武则天早在660年便监国理政,就算太子监国,也无法对武则天的权利产生威胁。”
“最直接的证据是高宗在追封李弘为皇帝的诏书中明确写道:李弘很早便患上了痨病,监国之时也无法自行处理政务,最后因操劳过度,旧病加剧才会暴毙。”
李治:“他们找不到媚娘的错处,也只能在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上抹黑了。”
【太子李弘死后,武则天加快了夺权的步伐,培植更多亲信,稳固自己的权利。】
【公元683年,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终年五十六岁,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他留下遗诏,令太子李显继位为帝,军国大事有不决者都由天后武则天裁决!】
李治皱眉:“为何是显儿,他上面还有贤儿呢!”
武则天也不解:“难道是贤儿也出了什么事?”
【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原本轮不到他继承皇位,却阴差阳错,越过两位哥哥成为皇帝。】
【太子李弘病逝后,武则天的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身为宠冠后宫的皇后之子,李贤一出生便被封王,自幼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举止端庄,才思敏捷,在位期间三次监国,深得李治的喜爱和朝野的拥戴。】
“李贤十分有才,他注释的《后汉书》,自成一体,被称为章怀注,能与颜师古对《汉书》的注释并称。”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都是他的伴读。”
“不过初唐四杰下场都不怎么好,杨炯因为堂弟参与徐敬业谋反案被贬,骆宾王为徐敬业写《讨武曌檄》,兵败被杀。卢照邻身患风疾,因不堪病痛折磨,投水而死;王勃也死于溺水……”
李治心有余悸:“风疾发作之时,恨不得一死了之……”真没想到朕居然能活到五十多岁。
杨炯:我不反对武后专权,甚至想要为其大唱赞歌,只要她能任用贤臣,爱民如子,将天下治理好我就支持!
卢照邻:跟着孙神医学医也治不好这一身顽疾,活着还有什么意趣……
“王勃一生的悲剧起源于李贤与李显斗鸡,他奉命写了一篇文章《檄英王鸡》,被唐高宗认为是在鼓动兄弟相争,蓄意挑拨离间,将其赶出王府。此后他仕途不顺,落寞沉寂,牵连父亲贬官交趾,年仅二十七岁便死于溺水。”
“好可惜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即便所有知识都还给了高中老师,也依旧记得这惊艳了我整个高中的一句!”
李治原本不以为意,不过是一个文人罢了,只要他需要,天下无数英才任他挑拣。
直到他看到了评论区的《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李治不由得惊呼:“大才啊!”
武后也目露惊喜之色:“骈俪藻饰,辞采华美,神俊无前,与之前的体裁都不一样。”
李治:“召王勃入朝,不……天幕提及的四人都召入长安,朕要亲自考校他们。”
因为天幕的介绍,这四人一生的命运都将改变!
【太子李贤在朝堂上风生水起,却也因此与母亲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公元680年,李贤因私藏甲胄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
“李贤听信流言,认为自己不是武后的亲生子,将武后视为掌权路上的最大敌人!”
武后恨铁不成钢:“本宫十月怀胎生出来的孩子居然心向外人!”
武后终于体会到了吕雉曾经的心塞。
吕雉却很羡慕武后,即便这个儿子废了,她也还有其他选择。
吕雉:“生得多就是好啊……”
“本是同一立场的母子,却因权利变成了生死之敌。”
“李贤怎么可能不是武后的儿子,自武后入宫,李治后来的四子二女都是武后一人所生。”
“如果李贤当真不是武后之子,他也不可能成为太子,他后面还有两个嫡亲的弟弟等着呢。”
“公元680年,武后派人在东宫搜出了数百具铠甲,作为谋反的凭证,李贤因此被废为庶人。”
“史书中暗搓搓的猜测李贤是被母亲诬陷杀害的,却没有任何证据。”
“不论如何,李贤被废就是一场政治斗争,为了权利兄弟反目,父子相残的事比比皆是。只不过,在这个故事中斗争的双方是母子关系,这才让这件事夹杂了许多不怀好意的猜测。”
李世民对此深有体会,若是他们不曾在太原起兵,说不定他们父子兄弟依旧能够亲密无间。
若是李泰不曾心怀不满,承乾也不会钻牛角尖丢了太子之位!
也只能感叹一句,“权利将人异化……”
“李治去世后,李贤被酷吏丘神勣逼迫自尽,享年三十一岁。”
李治拧眉,对着武后不满道:“那可是你的亲生儿子。”
武后大呼冤枉:“臣妾怎么可能杀自己的孩子,他已经是庶人,对臣妾并无威胁,臣妾何必要背上杀子的罪名!”
“不知道丘神勣奉的是武则天的命令,还是新帝李显的命令,或者是酷吏揣摩上意,自行决定?”
“此事之后,丘神勣被贬斥,很快又恢复官职。武则天为儿子恢复了爵位,以王侯之礼下葬。”
“最惨的是,李贤的父亲、母亲是皇帝,哥哥被追谥为皇帝,两个弟弟都是皇帝,就连妹妹太平公主也是权倾一时的镇国太平公主,只有李贤‘平平无奇’……”
李贤:再说我就要哭了……
【李贤被废后,李治立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显为太子,还将他的长子李重润立为皇太孙,不过这个捡漏的太子比起他的父亲却差远了。】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册封的皇太孙,可惜最后也没有落得好下场。”
“如果说李治是黑莲花,李显就是傻白甜。”
【公元683年,李治病逝,李显继承皇位,次年改元嗣圣。】
【李显这个皇帝当的昏庸无能,朝政大权都在母亲武则天手中,于是,李显想要重用韦皇后家族的外戚组成自己的政治班底,与母亲夺权!】
李治毫不留情的点评道:“这孩子,也太着急了。”
想当年,他跟舅舅夺权用了五年时间,更何况,太后可以用孝道名正言顺的压制皇帝。
武后也毫不在意儿子的叛逆:“还是读书少了,多读一些《汉书》就知道,外戚专权架空皇帝才是最司空见惯的。”
【李显想将岳父韦玄贞越级提拔为宰相,被时任宰相的裴炎反对,李显怒火攻心口不择言道:我就是将天下送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啬一个宰相吗!】
李世民:“混账小子!”
若是将来的皇帝是这样的德行,还不如由皇后掌权!
武则天失望道:“本宫可生不出这么愚蠢的儿子!”
“这是第一个要将皇位送给岳父的吧。”
“李治想要禅位给皇后,李显想要禅位给岳父,当时的朝臣也太难了!”
“很明显,比起不知底细的韦氏,还是武则天更值得朝臣的信任。”
“这就像是大哥(李治)去世了,大嫂(武则天)代替大哥接掌家业,将来总要还给他们的儿子的,下面的兄弟都能信服,韦玄贞算个什么东西!”
只有杨坚莫名想要发笑。
老岳父想要皇位,还要皇帝让吗?
第307章 则天武皇
【李显的荒唐行径引起了武则天与朝臣的剧烈不满,继位仅五十五天的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流放均州。武则天的第四子李旦被扶上皇位,史称唐睿宗。】
吕雉:儿子多就是好啊……
武则天:儿子不成器,我这个做母亲的就得多受累了。
【不过,李旦的皇权依旧掌握在武则天的手中,他被软禁在宫中,成了一个傀儡皇帝。武则天想要抬高武氏地位,剪除李姓宗室代表,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利,以宰相裴炎为首的朝臣拼死反对。】
“此时的裴炎一点也看不出谗言陷害裴行俭的样子,完全就是一个忧国忧民,正直忠垦的谋国之臣。”
“李显做事荒唐的时候,他反对李显,武则天架空皇帝,他又挺身而出,反对武则天。”
“他甚至想要发动兵变,以武力胁迫武则天还政李旦,可惜,计划还没有实施便流产了。”
“徐敬业叛乱时,裴炎在朝中趁机要求武则天还政皇帝,被当做叛军同党打入大狱,抄家斩首!为裴炎仗义执言的朝臣也被牵连或死或流。”
“事实证明,裴炎也是一个清廉的忠臣,他被抄家时家中毫无积蓄。”
裴炎:感谢天幕还我清白!
【反对武则天掌权的不只是裴炎,还有很多自诩为李氏忠臣,或是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之人。他们打着反对后宫干政、要求太后还政皇帝的旗号,想要将权利重新洗牌,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对此李治心知肚明,如裴炎一般,一心为国,不计个人得失之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利益受损的李唐宗室,和被媚娘打压的郁郁众生……
【公元684年九月,六十一岁的武则天自知年事已高,为了加快夺权的步伐,她在一年之间废立帝王,囚禁皇帝,逼杀废太子李贤,改换年号,改易国都,追尊武氏先人,准备设置武氏七庙……】
李世民:“七庙可是只有皇帝才能拥有的待遇。”
武则天之心,路人皆知!
【同时,在扬州有几个被贬官的失意之人聚集在了一起,他们便是英国公李敬业、他的弟弟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薄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他们因为失去官职心怀不满,便以恢复庐陵王李显的帝位为由,阴谋叛乱,十天时间便聚集了十万部众!】
李世民摇头叹息,不论是为了什么,这样的叛乱受苦的总是普通百姓。
“徐敬业的叛乱就像是临时起意的一场游戏,最开始以李显为旗号,之后又找了一个长得像李贤的人,说:原太子李贤并没有死,而是逃亡到了扬州,我们起兵就是奉他的命令。”
李世民目瞪口呆:好吧,是朕高估了徐敬业。
李绩对这个不肖子孙的行为叹为观止,你到底要拥立李显还是李贤,老夫的孙子怎么能这么愚蠢!
其实,不论李显还是李贤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李贤的太子之位是被高宗李治废除的,此时已经被杀。李显被废是满朝文武一致的意见,有光明正大的理由,且他们都是武则天的儿子。
难道他们上位后,会对自己的母亲出手吗,反倒是挑拨母子关系的徐敬业下场早已注定!
【武则天派遣三十万大军前往扬州平叛,四十四天后,徐敬业便兵败自杀!】
“徐敬业不听劝告,不肯向东都洛阳进军,反而号称金陵有帝王之气,企图占据金陵,隔江自守。”
“就连徐敬业的叔父都不肯跟着他胡闹,不仅派遣人马向洛阳禀报此事,还坚守城池拖延叛军的脚步。”
李治对于人心最是敏感,他当即断言:“徐敬业本就是因为丢了官职才起兵反叛,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兴复李唐,这场叛乱留在史书上的只会是骂名。”
李世民幽幽叹息道:“这一年,武则天已经六十一岁了……”
群臣立刻反应过来,对啊,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他们还担心什么?
自古以来,能活过六十岁的有几个人!
“这场叛乱乏善可陈,唯一可以名传后世的大概只有骆宾王的《讨武氏檄》了:伪临朝、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洎乎晚节、秽乱春宫、人神同嫉,天地不容……还说武则天杀了兄长、姐姐、母亲、先帝,总之罪不容诛,恨不得将所有罪名都安在武则天头上。”
“结果,武则天见到檄文,不仅没有问罪骆宾王,反而称赞他的才华,还说:如此大才流落民间,是宰相的过失啊!”
“武则天拥有一位政治家的博大胸怀,便是面对讽刺她行吕后之事的刘仁轨,武则天也抱着极大的宽容,将他比作萧何、张良,多次诚恳地邀请他回到朝廷,继续为国效力。”
【扬州起义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徐敬业打着一个已死太子的旗号,本就不具备号召力。再者,十万乌合之众如何能抵挡三十万朝廷大军。】
【最重要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武则天自参政以来,所颁布的政策都是利民之策,在民间风评极好,天下百姓真心拥护的是武则天!】
天幕的论断让唐初的群臣炸开了锅,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肯承认,武则天上位是顺应民心……
【公元686年,武则天还政李旦,但李旦知道这就是一场戏,自然再三推辞。】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伪造祥瑞,在洛水打捞起来的一块白色的石头上写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为武则天造势,之后,武则天加尊号“圣母神皇”!】
“武则天还在洛阳建造明堂,号万象神宫,允许百姓入内参观,命令薛怀义铸造巨大的雕像,供奉其中。”
“武则天被佛教抬举为弥勒佛的化身,是天下名正言顺的主人,自此,佛教的地位抬高到了道教之上。”
李世民透过表象抓住了事情的本质:“呵,不就是造势吗。”
李唐皇室自称老子的后人,自然尊崇道教,打压佛教。武则天以佛教压倒道教,就是为了将来更进一步吧!
【李唐宗室子弟看不到恢复政权的希望,再次酝酿起了新一轮的叛乱。琅邪王李冲于博州起兵反武,越王李贞在豫州响应。但他们起事仓促,没有任何计划,很快便被朝廷大军围剿,不过七天时间,李冲便被杀,很快李贞也兵败自杀。】
“此事给了武则天剪除李氏诸王的借口,很多宗室王爷公主被牵连自杀,李唐宗室几乎被屠戮殆尽!”
李世民恨铁不成钢,李唐子弟怎么变成了这副德行!
李渊恨不得将武家人诛杀殆尽,但用未来之事罪当下之人,是大忌,满朝文武也不会赞同。
因为,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子孙不会成为下一个武氏……
【公元690年九月,天下臣民、李唐宗室、四夷首领、佛教、道教纷纷派出代表,请求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群臣也上奏,宣称“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武则天终于踏出了最后一步——】
【九月九日,武则天在洛阳则天门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短暂而辉煌的武周王朝登上了历史舞台!】
此言一出,平行时空再次被震撼!
始皇:“没想到她居然真的做到了!”
吕雉:“本宫还以为摄政太后便是她的终点,没想到她真的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帝!”
刘彻:“全靠她这四个好儿子啊。”
李世民:“她本就掌握着皇帝的权利,差的不过是一个名分罢了。”即便如此,他心中依旧震撼不已。
李治终于不淡定了:“武周……皇帝?”
武后:……
终于到了这一刻,帝后的思绪都是一片混乱,唯一还能维系一点理智的原因便是还政李唐……
【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长安为副京,李唐子弟失去了宗室身份,皇帝李旦降为皇嗣,改为武姓,立武氏七庙……】
武士彟已经瘫倒在地,恨不能晕死过去。
他可是李唐的忠臣啊!
李治对自家儿子失望透顶,四个儿子加起来也比不过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
【成为皇帝的武则天开始了自己大刀阔斧的治理,她是当之无愧的政治家,她的执政方略比起历史上的其他明君丝毫不差!】
【武则天在政治上的才能一半源于自身的聪明才智,另一半便是李治不遗余力的教导。高宗执政晚年,武则天便向李治提出了建言十二事,被李治尽数采纳,充分展现了她的政治才能!】
【建言十二事也是武则天一以贯之的政治倾向:她重视农业生产,奖励耕织,轻徭薄赋,并以此作为官员的考核标准。暂缓军事行动,减少劳役兵役,广开言路,重视孝道,任人唯贤……】
“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
“武则天还主持编撰了农书《兆人本业》,对此后的农业影响极大。”
【武则天掌权之路便是与门阀士族对抗之路,从北周到唐朝这一个多世纪以来,关陇贵族已经变成了既得利益的保守势力,只有将他们赶出政治舞台,大力扶持庶族寒门,才能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北周、隋朝、初唐无数人被天幕的话创到。
如北周八柱国、隋唐开国功臣等贵族集团都对此很是反感。
只有三朝的帝王赞同此言!
【武则天为了扶持庶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以朝廷名义派遣使者专门到各地搜罗人才,由皇帝亲自考核,这便是制举与策问的由来。凡是考核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
“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城南门,亲自临试。”
【她还诏令天下百姓可以向朝廷自荐,以免举荐有所遗漏。】
【又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增加了考试科目,增加了录取人数,还创造性的增设了殿试制度。设置武举,选拔优秀的统兵人才!】
“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
“武则天不拘一格任用人才,虽有滥竽充数,但真才实学者更多!”
“(太后)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助。”
“凡是有能力的都能得到升迁,无能之人则会被贬黜。”
“后来开元盛世的文臣武将,无不是武则天时期选拔的,比如开元名相姚崇宋璟,这是与房谋杜断并称的大唐四大名相。”
“就连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也是通过武举崭露头角的!”
李世民暂时忘记了武周朝带来的麻烦,对武则天的改革措施极为欣赏。
他当即下令:“本朝也要实行殿试、武举!”
不等其他人提出反对意见,李世民又装作无意道:“难道朕的满朝文武还不如一介妇人有政治眼光!”
长孙无忌:那是一般的妇人吗!那可是千古唯一的女帝!
李治则更加直接,“媚娘的政策利国利民,提前几十年实行也无不可。若是谁阳奉阴违,不免想想数十年后的安史之乱!”
李治向来乾纲独断,没有人敢在他面前提出反对意见。
【通过对庶族的扶持,五品以上的官吏都能实现阶级跃升,中唐以后出现了冠冕皂隶,混为一谈的局面,士族与庶族的界限逐渐消失,只要是姓郑的都自称为荥阳郑氏,姓李的都自称陇西李氏……】
第308章 则天武皇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的制度,整顿吏治,严惩贪腐,对于贪官污吏,不论官职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反之,武则天对为官清正,刚直不阿的大臣十分器重,屡屡提拔。】
【就连对女子掌权持批评态度的《资治通鉴》都评价: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武则天默念:“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写的真好!”
李治想起天幕对自己的评价——二十年无人敢犯颜直谏,不由得有些汗颜。
【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便提及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她掌权后也以此为准。686年,武则天下令在宫门外设置铜匦,让天下人可以自行向皇帝检举、伸冤,广开言路,下情上达。继贞观朝之后,直言敢谏再次蔚然成风!】
“武周一朝政治清明,从不因言获罪。”
“凡是告密的人,武则天都要亲自接见,还由官府提供免费的车马和饮食。即便告密之事不是事实,也不会被问罪,因此,告密者蜂拥而起。”
“酷吏来俊臣、周兴、索元礼等人都是借此一步登天,成为掌管刑狱的官吏,掀起了武周年间一片血色的酷吏政治!”
“最后,铜匦制度变成了朝臣党争互相诬陷的把戏,朝堂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
李治:“媚娘的做法让朕想起了汉武帝,他用酷吏驾驭群臣,最后又亲手折断了这柄利刃,不知媚娘能不能控制住他们不要伤人伤己。”
【为了巩固权利,武则天启用酷吏,朝臣三缄其口,无人敢反对她的政策,却也带来了很大的政治危机。武则天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掌握权力后,便处决了来俊臣、周兴等酷吏,结束了酷吏政治。】
“来俊臣是史上最有名的酷吏,他因为告密得到武则天的器重,成为朝廷御史后,更是将他的拿手好戏发扬光大,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酷吏政治!”
“他大兴刑狱,编写了《罗织经》,发明创造了各种刑具,严刑拷打,逼供捏造,凡是进入他的监狱的人,几乎没有人能够活着出来。”
“《罗织经》中详解介绍了如何投机取巧、争权夺利、取悦上司、管理下级、搬弄是非、罗织罪名、严刑逼供的手段。被称为中国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