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一战,苏定方名传青史,薛仁贵崭露头角。”
“其实薛仁贵早在贞观末年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就已经立下了功劳,在高宗治下,他将迎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
“是王宝钏挖野菜的那个薛仁贵吗?”
“戏剧《王宝钏》的男主角叫薛平贵,不是薛仁贵!”
“那个戏剧是以薛仁贵为原型编写的,但故事纯属虚构。”
薛仁贵:“王宝钏是谁?”听着像是一个女子的名字。
天幕把话说完啊,不然他今晚怕是进不了家门了。
还好,现代观众热衷于分享他人不知道的冷知识,很快便为薛仁贵解惑。
“据传,山西某一富户为母祝寿,请堂会演了《汾河湾》,这是以薛仁贵和他的夫人柳氏为主角的悲剧故事,老妇人听后抑郁成疾。”
薛仁贵:我和夫人怎么就成悲剧了!
“他的儿子为了宽慰老妇人的心,重金悬赏薛仁贵夫妻团圆的戏剧,为了不违背历史,便有人在此基础上编造了一个虚构的人物薛平贵,戏剧情节与《汾河湾》大同小异,只是改为了大团圆结局。”
“此后,戏剧舞台上便出现了一个薛仁贵,一个薛平贵。”
对此现代观众却不认同!
“《王宝钏》是大团圆结局?”
“苦守寒窑十八年,堂堂宰相府千金变成了一个乡野怨妇,这居然是大团圆?”
“好不容易等到丈夫归来,结果,他摇身一变成了西凉国的国王,迎娶了公主为妻,这居然是大团圆?”
“大概古人理解的大团圆与我们理解的不一样吧……”
薛仁贵:“这纯属污蔑!臣怎么可能投靠西凉!再者,西凉在哪?”
他出身贫寒,自幼以种田为生,只听说过南北朝时期有个北凉,现在是大唐的陇右道,哪来的西凉!
李治对此并不在意,反而宽慰他:“爱卿不必着急,天幕既然提及此事,说明爱卿必定青史留名,且还是好名声!”
这可是天幕的盖棺定论!
【苏定方带着唐军在西域修建道路,设置驿站,划定疆界,恢复生产,将西突厥掠夺的财物物归原主。】
【李治在西突厥的土地上设置都护府,将唐朝的势力扩张到葱岭、碎叶川、里海一代,进入中亚腹地。】
天幕上出现了观众很熟悉的大唐疆域图,大唐的势力范围已经可以与波斯接壤!
秦汉两朝看着这样广阔的疆域,无不对李唐羡慕不已。
始皇:“一个朝代最关键的便是第二、三位帝王,唐朝的永徽如同汉朝的文景之治,李世民也有个好儿子!”
扶苏:o(╥﹏╥)o
“唐朝对外的征伐从来都不是以消灭一个民族为目的的,而是平定一方势力,将此地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西突厥灭亡后,因为唐朝的怀柔政策,原本归附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纷纷投降唐朝。”
李世民赞道:“苏定方不仅是一员大将,也是治世能臣!”
房玄龄记性很好,立刻想起了此人:“陛下,此人名叫苏烈,字定方。隋朝末年,他带着乡勇保护一方安宁。后投靠了窦建德、刘黑闼,多次立下战功。此二人死后,苏定方不肯为大唐效力,归隐故乡。”
李世民恍然大悟:“朕也想起来了,前两年朕登基之初,征召其入朝为将,他如今在哪里?”
房玄龄答道:“他在匡道府担任折冲都尉!”
李世民:“不错,将他召回京城,在卫国公(李靖)麾下做个都尉吧。”
他们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的苏定方也参与了李靖灭东突厥之战,且以首登之功晋升中郎将!
【显庆四年(659年),苏定方被任命为安抚大使,再次西征,苏定方带着一万步兵三千骑兵,一天一夜强行军三百里,如同神兵天降,打败了叛乱的铁勒思结部首领都曼,战胜吐蕃副大相达延莽布支,平定了葱岭以西的大片国土!】
【永徽二年(651),百济侵犯新罗边境,占据新罗数十座城池,新罗向唐朝求援,李治发布诏书给百济国王,要求他归还新罗的城池,立刻结束战争,否则就自求多福吧。】
“勿谓言之不预也!”
“小九霸气!”
【永徽六年(655),高句丽与百济不听唐朝的警告,再次进攻新罗,新罗一再向唐朝求援。李治本想御驾亲征,被皇后武则天与群臣劝阻。于是,李治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
李渊与李世民松了一口气,“御驾亲征高句丽,总会让人想起一些不好的回忆。”
所以有一个眼光独到,且对皇帝有影响力的皇后是何等的重要!
杨坚、杨广:……
【显庆五年(660年),李治命苏定方为总管,率领十万唐军讨伐百济,苏定方灭百济国,生擒国王扶余义慈及其子,献俘昭陵!】
“欲灭高句丽,必先诛百济。”
“在刘仁轨的建议下,唐军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进攻策略,先渡海与新罗联手消灭百济,再与辽东的唐军夹击高句丽!”
“百济国力弱小,根本不是唐军的一合之敌,百济国王和太子弃城逃跑,他的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坚守城池。”
“百济太子认为,若是唐军失败了,他们父子一定会被自立为王的扶余泰除掉,于是百济太子率众投降了唐军!”
“只要我滑跪的够快,刀子就砍不到我头上。”
“没看有人能在我投降之前打败我!o(╯□╰)o”
第301章 永徽之治
唐朝初年的太极宫顿时陷入一片欢乐的海洋,他们对百济的识时务颇为赞赏,对大唐新的名将苏定方满含期待!
【唐朝在百济的国土上设置了五个都督府进行管理,但因为留下的唐军和新罗军队军纪败坏,当地百姓深受其害,以至于,百济复国运动此起彼伏。】
“灭亡百济后,苏定方纵兵劫掠,屠杀了很多百济平民。”
“新罗为报复对百济普通百姓挥下屠刀。”
“在当地的唐军也没有将这里的人民当做自己的同胞。”
苏定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李治:“苏卿在西域做的就很好,只要以怀柔之策安抚百姓,他们都可以成为大唐的子民!”
苏定方:“臣受教了!”
苏定方口服心不服,他认为百济不同于西域,自汉朝以来,西域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羁縻统治之下。但百济受高句丽影响极深,是不值得拉拢的死硬派!
【百济是进攻高句丽的跳板,高句丽才是隋唐两朝的心腹大患!】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任命契苾何力、苏定方等人为行军大总管,分兵进攻高句丽。苏定方在大同江打败高句丽军队,屡战屡胜,一路进军包围都城平壤。】
【但北路契苾何力的进攻却被鸭绿江阻挡,两军僵持到了九月底,天气寒冷,鸭绿江开始结冰,唐军才终于通过了江面。】
【就在两路大军即将会师的关键时刻,漠北的铁勒部发生了叛乱,回纥、同罗等国一起进攻唐朝边境。为了平定北方的叛乱,李治只能召回契苾何力等人。】
房玄龄:“北方异族畏威而不怀德,就得时刻敲打敲打!”
杜如晦:“他们想要趁机从大唐捞一些好处,只怕会崩了自己的牙!”
【自此,大唐与高句丽的战争陷入了持久战,气候与后勤再次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粮草不济,冬衣没有及时补给,进攻高句丽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苏定方只能遗憾的班师回朝。】
【就在大唐的主力与高句丽僵持之时,百济将军鬼室福信扶持王子扶余丰为王,反抗唐军,将唐将刘仁愿包围于府城,刘仁轨带着新罗军队救援刘仁愿,斩杀数万人,打败了百济军队。】
【因气候寒冷和当地百姓剧烈的反抗情绪,唐军都想要回到家乡。刘仁轨却认为,要想消灭高句丽就要控制百济!虽然当地叛贼强势,但这是战略要地,只有彻底消灭百济,才能打开局面,安定士卒之心。】
李世民赞同道:“一旦百济死灰复燃,消灭高句丽就不知道等到何年何月了!”
李靖:“只要坚守下去,刘仁轨就是打入百济的一颗钉子,关键时刻能起到最大的作用!”
李治:“扶余丰是被权臣拥立的国王,君臣之间当真能够亲密无间?”对此他很有经验……
李治猜测的很对,扶余丰对拥立他的鬼室福信心怀猜忌,貌合神离,百济陷入了君臣内讧之中!
【得到李治的首肯后,刘仁轨先发制人,带着新罗军队夜袭真岘城,顺利破城而入,新罗与大唐的运粮之路被打通!】
【关键时刻,百济君臣之争进入了白热化,扶余丰诛杀了权臣将军鬼室福信,又听闻唐军攻破真岘城,一时间被吓得胆战心惊,只能向高句丽和倭国求援。】
【唐军水路并发,进攻周留城,刘仁轨带领的水军在白江口与倭国的援军遭遇,爆发了一场至关重要的水战。】
“当时,唐军一万三,战船170艘,日军4万人,战船一千艘!”
“扶余丰曾在倭国为质,两国关系友好。”
“当时的小日子还不叫小日子,就叫倭国。”
天幕下的观众想起了曾经听过的屈辱历史,不由得满腔怒火,摩拳擦掌!
李世民:“果然是他们!”
程咬金:“嘿嘿,终于找到了!”
尉迟恭:“陛下,臣愿为先锋,率领水军登陆倭国!”
李世民:“敬德稍安勿躁,早晚有那么一天的……”
【唐军利用自身优势,将兵力船只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这是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水战,也是中日两国第一次正式交战!】
“此前倭国在女皇的带领下正在革新,但变革触动了老贵族的利益,倭国内出现了反对革新的势力,革新派的主将被诛灭全族。”
“百济是倭国进军大陆的跳板,百济被灭,倭国彻底失去了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引发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倭国为了恢复死去的威信,将内部矛盾转移为外部矛盾,决定举全国之力出兵朝鲜!”
李治嗤笑:“这可真是一场豪赌啊,若是赢了还好,若是输了,倭国内部矛盾定会更加激烈。”
刘仁轨自信道:“他们没有赢的可能!”
武则天:“举全国之力都打不过我大唐一路偏军,居然妄想进军大陆,真是夜郎自大。”
【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此后一千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史称:白江村之战,白江口之战!】
“历史证明,你爸爸永远是你爸爸!”
“刘仁轨见倭军船只密密麻麻挤在一起,毫无章法,立刻下令用钳形攻势分兵出击。倭军仓皇应战,大败而归。”
“倭军想要靠着人海战术冲击唐军,却被处于上游的唐军以火船冲击的七零八落。”
“刘仁轨指挥唐军四次击败日本水军,烧毁船只四百艘。”
“倭国见识到了大唐的实力,开始派遣遣唐使学习大唐文化,此后一千年不敢再犯边!”
“此战也让刘仁轨名震天下!”
李世民:“做得好!刘仁轨是何人,在海上打出了大唐的威风!”
通州都督任瑰回朝复命,正在太极殿中,当即上前禀报。
任瑰:“回陛下,臣知道此人。刘仁轨年少家贫,但生性好学,以学识渊博著称。早年臣曾担任河南道安抚大使,与刘仁轨议论国事,感叹于其才学出众,临时提拔为息州参军,后调任陈仓县尉……”
李世民想起来了:“朕记得此人在任上仗杀了横行不轨的折冲都尉,被朕问责,他如今在何处?”
这件事是近期发生的,但一个小小的县尉还不值得李世民时刻关注。
魏征答道:“刘仁轨已抵达京城,等候陛下召见。”
李世民来了兴趣,立刻下令:“召刘仁轨。”
当即便有人前去通传,刘仁轨正在驿馆看自己将来的“丰功伟绩”,颇有些不好意思,没想到还要到太极宫当着满朝君臣的面社死……
【此战后,百济王扶余丰逃到了高句丽,百济被全部平定,高句丽失去了最重要的一个盟友,彻底陷入唐军的前后包夹之中!】
【主将刘仁愿为刘仁轨表功,高宗大加赞赏,刘仁轨官升六级,留在百济安抚百姓,屯兵屯田,为消灭高句丽做准备!】
贞观年间,刘仁轨第一次踏入太极宫,向皇帝陛下行礼,便听到天幕的称赞——
“刘仁轨是唐朝的宰相,名将,他的族谱能追溯到汉章帝刘炟。”
“刘仁轨在贞观年间便以直言敢谏闻名,官至给事中。”
刘仁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对国家有利,就应该去做,这是臣子的操守!”
“刘仁轨的正直也给他带来了数不清的麻烦,无意间得罪了颇受帝后宠信的中书侍郎李义府,被贬为青州刺史。”
“显庆五年,征讨百济之时,刘仁轨负责监督海运,再次被李义府陷害。李义府命令船队在不适合的时间出发,结果遭遇海风沉没,唐军死伤惨重,刘仁轨差点蒙冤而死。幸而高宗心里如同明镜,知道这不是人力能够改变的,因此只是将刘仁轨免官,以白身随军,才有了后来的官升六级!”
李世民:“奸佞小人,祸乱朝纲!稚奴既然心里明白,怎么就不能远小人亲贤臣?”
李治:“不论小人君子,只要好用就行。”
李义府就是高宗帝后的一把刀,指哪打哪,等到这把刀没用了,还能投入炼钢炉废物利用。
【刘仁轨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武将,他被史书定为儒将,因为他在文治方面的功绩丝毫不输武功!】
“百济两次遭遇战乱,国内千疮百孔,刘仁轨让死难者入土为安,安定活人之心。重新登记户籍,开辟道路,救济贫困,鼓励生产,让百济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定了下来。”
“在贞观永徽年间,阵亡的战士都能得到抚恤和官爵,但显庆之后,战事频繁,抚恤政策几乎名存实亡。以至于,百姓不愿意当兵,富裕人家用金银买通官府,得以逃脱兵役。征召到的士兵都是老弱,且缺乏斗志。刘仁轨对此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希望朝廷恢复奖励制度,以鼓舞士气!”
“唐朝初年士兵的地位是很高的,通过战争他们能得到土地、官职、爵位,自然人人踊跃参军。”
“国家安定后,没有那么多土地分给功臣,府兵制遭到重创!”
李世民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危机:“穷兵黩武以至于朝廷无法支付足够的军费,抚恤制度名存实亡。若是百姓都不愿意参军,府兵制还有存在的基础吗?”
府兵制可是大唐初年的立足之本!
李世民在评论区与儿子探讨府兵制的优劣,其他朝代的君臣也积极参与其中,就连现代观众也能插嘴说上几句,一时间,整个评论区炸开了锅!
杨坚:“府兵制只适合立国之初,时间长了,没有那么多土地封赏将士,再好的政策都会变成一纸空文。”
扶苏:“就像大秦的军功爵制,只适合战时,不适合天下大治。”
李世民:“不同的国情当对应不同的制度,府兵制为大唐奠定基石,却不是万世不易的祖宗之法!”
李治:“变革是有必要的,却也会伤筋动骨。”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他的使命是将周边不听话的小国打服,至于如何治理,那是后代的责任了!
后代·李隆基:阿爷,你可真看得起我……
第302章 永徽之治
一项制度的变革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的,天幕下的观众很快便将目光转移到了高宗时期的战争上。
【高句丽占据地理优势,对中原王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隋朝亡于三征高句丽!唐朝从贞观末年开始对高句丽不断发动战争攻势,瓦解高句丽的势力范围,切断高句丽的左膀右臂,为最后的决战奠定了基础!】
“大业年间,隋炀帝丢在高句丽的军需物资和隋朝将士,被高句丽做成了京观,直到唐朝贞观五年才被收敛。”
“武德二年,高句丽君主高建武遣使朝贡唐朝,武德七年,高建武被封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但高句丽从未真心臣服于中原王朝,而是积极防御,寻找一切时机发动进攻!”
“贞观十六年,高建武被权臣泉盖苏文杀害,另立傀儡皇帝,泉盖苏文专权揽政,一意孤行,对新罗发动了侵略战争,阻断了新罗与唐朝的联系。”
“泉盖苏文悍然撕毁了与大唐的表面和平,高句丽与唐朝的关系迅速恶化,这才引发了贞观末年的亲征高句丽!”
李世民:“朕本想着给稚奴留下一个和平安宁的天下,没想到高句丽却那般顽固!”
“永徽五年(654年),高句丽军队与靺鞨联合出兵攻打契丹,契丹是唐朝的属国,大唐朝廷自然不会对此熟视无睹,高句丽联军很快便被唐军打败。”
“此后,唐朝与高句丽的摩擦从未断过,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百济、靺鞨进攻新罗。658年,营州都督程名振,中郎将薛仁贵率军进攻高句丽,得胜回朝,斩首两千多人。659年,薛仁贵再次打败高句丽!”
“660年,百济被苏定方打败后,唐朝派出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率军分道进攻高句丽。”
“唐军本已包围了高句丽都城平壤,却不想因为天气原因,功败垂成!”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去世,他的长子泉男生继承父亲的权利,独掌国政。他出巡的时候任命弟弟泉男建、泉男产留在都城代理政务,泉男建却趁机窃取了最高权利,发兵讨伐泉男生,泉男生无路可逃,只能向唐朝求救。】
“投降一念起,自此天地宽!”
“泉男生是个聪明人啊。”
“与其在高句丽弹丸之地跟人争权夺利,不如投靠唐朝,做个名正言顺的平壤道安抚大使,玄菟郡公!”
“平壤还不是大唐的,就已经被安排好了。”
【总章元年(668年),唐朝以大将军李绩为帅,契苾何力、高侃、郝处俊等大将为辅,在泉男生的带领下,一举消灭了高句丽!】
【唐高宗李治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未竟之业!】
李世民不由得高呼:“好啊!”
贞观朝臣看向九皇子的目光都变了,这哪里是什么仁弱的小可怜,分明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霸王龙啊!
武德年间的君臣也无不为此感到惊喜,李渊都有些迫不及待了:“这孩子还要两年才出生啊……”
李世民:这也不是我能决定的啊!
“李绩稳扎稳打,先将唐朝与高句丽边界的新城攻下,随后趁势而进,连下十六座城池!”
“泉男建派兵袭击唐军,被薛仁贵打败,斩首五万余级!”
“薛仁贵攻陷高句丽军事重镇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扶余下辖四十多城池陆续投降。”
“泉男建派兵救援,却被李绩的大军挡住了去路,两军交战,李绩大败高句丽,斩首三万!”
“高句丽军民被唐军的攻势吓得弃城而逃,在契苾何力与李绩大军的合围下,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举城投降,泉男建被生擒。”
“自此,高句丽灭亡!”
贞观年间。
李绩顶着同僚羡慕嫉妒的目光,颇有些飘飘然之感。
某居然灭了高句丽!
不过他毕竟是谨慎自持的性格,自然不会给人留下把柄,很快便冷静下来,为高宗李治大唱赞歌。
李绩:“此战的胜利多赖高宗陛下英明,连续数年削弱高句丽的实力。再者便是大唐将士勇猛,尤其是薛仁贵、刘仁轨等年轻的将士,都是难得的大将之才。这才有了决战高句丽的胜利!”
【自公元前37年,西汉元帝时期立国,存续705年的高句丽自此灭亡,唐朝得到了一百七十六座城池,近七十万户人口,高宗在此设置了安东都护府,治理辽东与朝鲜半岛北部。】
【李绩凯旋而归,大将薛仁贵在平壤驻军,高句丽归属唐朝的治下,唐朝成为名副其实的东亚霸主!】
“安东都护府是唐朝管理辽东、朝鲜地区的军政机构,自此,平壤以北的朝鲜半岛疆域都归属唐朝所有!”
“朝鲜半岛的变革对倭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倭国天智天皇即位之初便面临着大军的溃败,于是天皇审时度势,恢复了与大唐的邦交,派出遣唐使积极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倭国几乎变成了大唐的翻版。”
“一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之前,倭国再未对中国开战!”
李世民:“既然已经知晓倭国都是什么德行,对他们的遣唐使也要区别对待了。”
李治:“事关大唐机密文化、制度、技术等,一律不得外传!”
张居正眉心一跳:“1592年,岂不是就在本朝!”
戚继光:“难道那些倭寇是为倭国大军试探虚实的……”
张居正定下基调:“不论如何,朝鲜都是大明属国,若是朝鲜被倭国侵略,我大明自然要大军出征,援助朝鲜!”
【平定高句丽后,李绩因功加封太子太师,位极人臣,却也在次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高宗李治为其痛哭,并辍朝七日,为其加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天幕盖棺定论,李绩松了一口气,身为武将能够善始善终已经很难得了。
“唐初名将中有幸位列武庙十哲的只有李靖与李绩二人。”
“李绩得到了武将的最高荣誉,陵墓修建成了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的形状,以此表彰李绩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
“同一时期得到如此殊荣的只有李靖与阿史那社尔。”
“李绩的墓碑也是昭陵陪葬墓碑之首,碑文都是高宗李治亲自撰写的。”
“但他的子孙后代却不争气,给老祖宗带来了数不清的麻烦!”
“李绩去世前已经对此有所预料,他给弟弟李弼留下遗言: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千辛万苦建立的家业,都被愚蠢的儿子败家荡产。我的儿子也不是什么聪明人,若是他们敢与奸佞小人结交,直接打死!”
房玄龄,杜如晦:老铁,扎心了!
“公元684年,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李绩的孙子李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拥兵十万勤王救国,却很快就被朝廷大军打败。武则天为了杀鸡儆猴,削减了李绩等人的官职爵位,将李绩王侯的墓葬规格降为庶民,并恢复其本姓徐。”
李绩忙跪下请罪,并在心里暗骂:蠢货!能拉起数十万大军,说明天下反对武则天的人很多,拥有这么好的基础还失败了,出去后不要说是老夫的孙子!
再则,太后临朝称制算什么罪过,更过分的事吕后、邓绥、冯太后都做过。
你还那么年轻,熬也能熬死太后啊!
“武则天心胸能容天下,自然也不会特意针对李绩。就在两年后,还将李绩、马周、许敬宗、张行成等人的灵位配享唐高宗的庙庭!”
“唐中宗继位后,恢复了李绩的官爵,并重修坟茔。”
【李绩的一生从瓦岗寨开始,历仕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的皇帝信任。他跟着唐太宗征战四方,两次攻打薛延陀,大破东突厥,高句丽,出将入相,功勋卓著,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初的文臣武将是没有壁垒的,他们入朝为相,出则为将!”
“在清朝的小说《说唐》中,李绩更是被塑造为瓦岗寨的军师,如同诸葛亮一样半仙一般的人物。”
【李绩不仅是唐初名将,也精通医学,他曾奉旨与许敬宗、于志宁等人编撰《新修本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这是唐朝医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后来日本医学生的必修课。”
“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早了833年。”
“李绩还曾自撰《脉经》,可惜已经失传。”
【就在大唐与高句丽决战之时,西北方的吐蕃、吐谷浑也不安分。】
【龙朔三年(663年),吐蕃与吐谷浑大战,吐谷浑惨败,想要内附唐朝,将臣民迁到大唐境内。苏定方被任命为凉州大使,负责节制西北各路唐军,并监控吐蕃与吐谷浑的动向。】
【公元667年,苏定方死于边疆,终年七十六岁。他一生北击颉利,平定西突厥、葱岭,灭百济,伐高句丽,镇压吐蕃,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献俘昭陵,成功跻身凌烟阁,并配享武庙!】
“苏定方不仅英武盖世,还为人正直,王文度屠杀降城,搜刮财物时,只有他分文未取。”
“都曼投降后,苏定方答应饶他一命,为了信守诺言,他向高宗祈求免去都曼的死罪。”
“就连人生最后的时光,他都坚守在西北边疆的战场上!”
“他是高宗时期军事实力的代表人物!”
“史称:神略翕张,雄谋戡定,辅平屯难,始终成业!”
“可惜后来的小说《说唐》居然把苏定方设定为一个坏人。”
“所以说,小说不能信!”
第303章 永徽之治
【公元670年,吐蕃入侵西域十八州,攻陷安西都护府,高宗被迫放弃了安西四镇,并派遣薛仁贵帅十万大军讨伐吐蕃。】
【薛仁贵与吐蕃大战于大非川,却不幸败北,唐军损失惨重,吐蕃趁机吞并了吐谷浑的领地,势力进一步扩张!】
李治一惊:“败了!怎么会败?”
在他心里,大唐的天兵是不可能败给周边小国的!
“吐蕃发动四十万大军,先攻下于阗、疏勒、龟兹、焉耆四镇,唐朝在西域的统治根基被动摇,不得不派兵西征!”